者丨小倪無忌
單反時代
________
單反時代,我是佳能黨,一路從膠片的EOS 500n,EOS 3玩到數碼時代的EOS 20d,EOS 5dII,EOS 6d。跟很多單反黨一樣,那時候我真不介意單反及其鏡頭的傻大黑粗。
過渡時期
佳能EOS M
________
2013年頭上,我買了第一臺微單,佳能EOS M。
買它純粹是為了趕時髦。當時索尼的微單已經大行其道了,看著挺好玩,看佳能的微單出來了,因為能通用佳能EF鏡頭,趕快買一臺玩玩。當時佳能為EOS M出了一個套機:
一個機身,一個22mm F2鏡頭(等效于全幅的35mm),一個ef轉ef-m轉接環。我當即拿下。
當時預設的買這臺相機的理由是:(1)我的單反上配一個變焦,這個小相機就是一個35mm F2的大光圈定焦頭;(2)轉接環可利用起我所有的ef鏡頭,尤其是我那支50mm 1.2就可以變成80mm 1.2了。真的挺好。
話說我覺得佳能出這個套機,就是針對有佳能單反攝影系統的攝影者的,就是讓微單成為單反的補充,市場定位很清晰,這真是挺好的。但反過來,這也是佳能這幾年微單系統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在佳能看來,微單只是單反的補充。
這臺相機我極喜歡!體積小、成像不弱、操控可接受。我用它主要是幾種場景:(1)如預想的一樣,配合單反變焦,作為一個35mm F2鏡頭用;(2)因為我還拍膠片,我用它做測光表、拍小樣。一個例子就足以說明我對它的喜歡:2013年9月,攝影包被盜,這個相機,連同EOS 5DII和幾個鏡頭一起丟了,而我10月要去西藏!當時我問很多人借了器材進藏,唯獨是這個小微單,我進藏前又買了一臺!
而在使用EOS M的時候,我有兩點感受:其一,微單接單反鏡頭是行為藝術,微單的體積和重量優勢喪盡不說,前重后輕還使得機身持握感一塌糊涂,機身和鏡頭之間還有一坨很大的轉接環,真是一個挺扯的事情。其二,我太喜歡它的輕和小了,我用一個狼蛛系統把它掛在腰上,真是太方便了!這兩點感受總結起來其實是一點:體積、重量優勢。這臺相機,是我改換門庭的起點。
圓夢
徠卡M系統(一)
________
我得承認我的庸俗,徠卡一直是我的夢想。2014年6月,我終于上了徠卡。
其實,我以前對徠卡蠻嗤之以鼻的,因為我覺得它貴,性價比極低。后來決定上徠卡,大概是三個原因:
第一,好東西人人想要,徠卡性價比的確是低,但它是好東西,這個沒人有意見吧?而當時恰好我兜里也有點錢了。
第二,趙嘉的書對我影響很大,他的兵書十二卷里對徠卡是幾種評價,早年的版本里是“徠卡好,但性價比低”,大致的意思是他已經不用徠卡了;但后來的新版本變成“M9真的是好,成像好,且輕便”。我就是看了這個評價后長了草的。但后來的再版,他說他看好的是cmos,并且強烈夸贊索尼了。這是后話,也許我看了再版就不會那么癡迷于徠卡了。但后來我確實看了再版,然后確實又買了被他夸贊的sony a7RII,當然那也是后話了。
第三,我意識到單反上面用超廣角是個很悲劇的事情。之前說過,2013年我進藏前丟了一個攝影包,里頭不僅有5DII,還有我唯一的超廣角鏡頭17-40。要去西藏了,怎么辦?我問朋友借了一套contax G2,且只用了其中的一支鏡頭,G Biogon 21mm 2.8。用過以后就覺得單反上面的一切超廣角都是垃圾。大多數成像垃圾,成像過得去的體積垃圾,總之超廣角在單反上那日子是沒法過了——我甚至試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無法趕超Biogon的成像,但是擁有幾乎三倍于Biogon的價格。這時候,耳畔飄過一句膠片時代遠古的呼喚“長焦用單反,廣角用旁軸”。大愛蔡司Biogon結構。G系統沒有數碼化,索尼a7可以轉接G Biogon 21mm 2.8,但是有紅移,幾乎不可用。所以當時要用上Biogon結構的辦法,幾乎只有——徠卡機身接ZM 21mm 2.8。多么瘋狂的想法!
這個時點挺奇怪的,一方面,徠卡M9已經出來很久了,連大M都出來了;另一方面,sony a7也已經出來了。當時我讀趙嘉的兵書十二卷,里面談到論絕對成像,ccd比cmos好很多,然后又看到很多人評論大M的cmos徠卡味不足,于是我對大M從來沒有感興趣過。但是M9似乎又停產了,直到有一天,我偶爾上了淘寶,發現:M9其實有后續機種——ME,用的也是ccd;降價啦!
說到降價,真的是降了好多。我記得M9剛出來的時候,機身要近六萬,新版本的35 1.4要近五萬,這個真是買不起了。而2014年,ME大概賣3萬6,新版的35 1.4大概是2萬5。降到這個份上,對我來說,已經是“貴”,而不是“買不起”了。咬咬牙,拿下兩機身、兩鏡頭。分別是:(1)徠卡ME機身;(2)二手徠卡M6機身;(3)蔡司ZM 21mm 2.8;(4)徠卡M 35mm 1.4。
徠卡ME
徠卡ME
圓夢
徠卡M系統(二)
________
徠卡是個很奇妙的系統。買徠卡之前,作為一個窮困的憤青,我看到別人吹噓徠卡如何如何好的時候,常常會很憤怒!我搞不明白,徠卡到底好在哪里。而在買了徠卡之后,盡管我非常喜歡它,我仍然不能很好的表達出它好在哪里,這又讓我很憤怒!
但是徠卡的不好,確實是非常明顯的。以我的ME為例,機身設計完全沒有人體工學的感覺,我不得不又去配一個指柄。功能非常少,連自動對焦都沒有,更別說sony系統可以裝app,富士系統的膠片模擬了。同時,它很慢,連拍功能幾乎不可用。
如果說前面那些都是它固有的特點的話,那顯示屏渣的一塌糊涂這件事情,就完全不可原諒了:那么貴的機器,弄個好點的顯示屏還不應該嗎?太坑人了!當然上面說的這些,在大M上有很多改進,但是大M不是用了cmos嗎?那它的對標機型就應該是sony a7系列了,這就更沒法比了。
此外,以前被吹噓的神乎其神的“安靜”,我覺得也是扯淡!純粹的扯淡!以前就是扯淡!用旁軸跟單反比安靜,能比嗎?真要比安靜,跟用鏡間快門的雙反比去!目前更扯淡!現在好多小機器都實現完全無聲拍攝了。
但我還是要嘗試著將我對它的喜愛寫出來。
首先,我喜歡它的簡單。沒有花里胡哨的功能,讓攝影者更加專心的面對拍攝。徠卡的這個宣傳文案,有一定的道理。其實我在用佳能、富士、sony的時候,大多數的功能我也是用不到的;而我手里目前還在用的膠片系統,也都非常簡單,有些機器簡單到沒有電池也能拍攝。沒有買徠卡的時候,我總在想:我以簡單的方式用一臺復雜的機器,和用一臺簡單的機器,效果應該是一樣的。后來發現還真不一樣。笑傲江湖里梅莊四友那一段里寫,丹青生的畫房里掛滿了畫,黑白子的棋室里四壁空空,丹青生邀黑白子到自己的畫房里去下棋,黑白子說自己要被煩死的,基本就是這個意思。
其次,全手動操作。很多從af時代開始玩相機的人,甚至不懂為什么要進行全手動操作,認為全手動操作麻煩,不可靠。但其實,極端情況下,全手動操作比自動操作更精確、更可靠,甚至更方便。手動光圈快門那是不必說了,當然是可靠,單說對焦吧:碰到有些街拍的場景,直接估焦+鏡頭景深刻度,甚至不用對焦,拎起來就拍;我在火車上拍過一張照片,天蒙蒙亮,我對著遠處島上的房子對焦,而車窗外又是飛快移動的欄桿,這時候不用手動,簡直不知道該怎么拍;我連在水族館里都用手動對焦,我的做法是,把鏡頭完全帖到玻璃上去,這樣就沒有玻璃反光了,然后對準某個相對固定的珊瑚或海葵對焦,等魚游到那個位置的時候,按下快門......有人會說:我用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不是也能實現嗎?那不是一回事,因為自動相機的手動功能只是添頭,不是主流,eos鏡頭切換到手動對焦,手感已經很差了;你試過contax G系統的手動對焦嗎?打個比方就明白了,手自一體的汽車切到手動擋,和手動擋汽車的操作感,能一樣嗎?
第三,體積、重量的優勢。優勢并不在機身,而在于鏡頭!目前全畫幅機器領域,論體積重量優勢,還是徠卡系統。
第四,徠卡確實有一些摸透了粉絲心理的小伎倆。著名的伎倆是那兩臺只能拍黑白的機器。另外,我剛才說它的顯示屏渣,也許顯示屏渣也是伎倆之一,這可以讓你在電腦上看到照片時獲得更大的驚喜!膠片時代過來的人,對于沖卷那幾天“甜蜜的等待”,應該記憶猶新吧,徠卡用的就是這種心理。最近徠卡又出新數碼相機了,干脆取消了顯示屏,徹底讓你重溫拍到看不到的感覺了。
第五,M鏡頭配合cdd的成像。其實這應該是相機最基礎的屬性,我把它放到最后是因為這是最說不清楚的部分,買徠卡之前看別人寫看不明白,現在自己也說不明白。色彩深沉扎實尤其是焦內外的變化,總有一種似有若無的感覺,與其他機器全部相同,有點玄妙。有人說數碼照片的色彩都是能調的,但具體到我,我只能說,徠卡的色彩我調不出來,所以我還是喜歡徠卡。徠卡最擅長的就是暗光下大光圈的場景,說不出所以然,但確實很動人。最后,ccd成像的細節,真的比cmos要好,不銳利,但是很豐富。
機身后來就沒再買過了,鏡頭又有點變化。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心心念念那個蔡司ZM Biogon 21mm 2.8,并不好用,不如G系列的那個,因為我還是喜歡Biogon,我出掉21mm,配了ZM Biogon 25mm 2.8。比前面那個21mm好用。
折騰是無限的,我進了M 50mm 1.4以及M 75mm 2 AA。從這兩個鏡頭開始,我逐漸認識了富士和sony系統,走向了“單反之后”。
歪打正著
初識富士X系統
________
進入富士系統,竟然是因為想上一個徠卡鏡頭。話說嘚瑟了兩臺徠卡相機,徠卡M口的鏡頭,不可能不想的。超廣角有了,35mm有了,下一個當然會想50mm,標頭嘛,標頭總要有一個的。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忽然突發奇想:買一個截幅微單,這個頭就可以50mm、75mm兩用啦!
這里先要撇清一件事情:為啥不用sony。其實sony a7系列出來的時候,我對它是很有期待的,前面說過了,當時我想上ZM Biogon 21mm 2.8嘛!如果那時候的sony a7可以轉接,估計也就沒有徠卡什么事情了。然而,紅移、崩邊,各種不好。
在富士X系統和sony的截幅微單的比較重,我只躊躇了一下下就跳了富士X系統的坑。原因分正面和反面兩個,反面說,sony的操作,我有點搞不明白,富士好像好很多;正面說,我仔細想了一下,富士在攝影領域其實是非常非常非常強大的,而且我有富士的膠片相機,雖然表面上它叫哈蘇Xpan。
插播一段,我認為富士是最牛的日本光學企業!想想它曾經做過些什么機器?機身方面:135它生產;120它生產,而且生產各種120,連617它都生產。鏡頭方面,更是橫跨135—120—大畫幅。歐洲相機找日本廠家生產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哈蘇抱富士的大腿了吧。這個還不止,最厲害的是富士的膠片。我覺得它沒有理由不好。
言歸正傳,我隨同徠卡M 50 1.4買了一臺XT1,又配了一個XF 18mm 2的鏡頭。
初識富士是這樣幾個感覺:
1、機身非常好。就像前面哪位朋友說的,拿起來就有拍攝的欲望。我覺得并不是因為復古的外表,而是對于攝影深刻的理解。沒有了討厭的模式轉盤,MATP四種主要模式,通過鏡頭上的光圈環和快門轉盤全部可以實現,ISO調整也是一個轉盤搞定,實在太貼心了。對于從手動、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我來說,那真的是一臺相機,而不是一個電子玩具。
2、XF18mm 2那個鏡頭,也很棒。這個鏡頭等效于全幅的28mm,想想其實28mm F2格式的鏡頭,各廠牌里面也不是很多,足夠是一個廣角大光圈了,還小、還輕、還不貴,真好!
成像方面,我不是很說得上來。必須說:沒有徠卡有特色。解析度比全幅當然還是差一截。不好意思我得保持客觀,解析度方面,富士X系統倒真不占優勢:從XT1來看,比之前的佳能6d肯定差一截;現在的Xpro 2,好像已經跟佳能6d不分伯仲了,可佳能不是出了5ds嘛?而且跟sony a7RII也沒法比。話說要是比這個,大家全別跟適馬比,X3全部秒殺。對這個我比較無所謂,我覺得:夠用就好了!論色彩,富士那是太厲害了,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我是2015年1月買的富士,買好以后,正好跟家人一起去九州玩了一圈,我這樣帶的相機:機身是富士XT1和徠卡ME,鏡頭是XF 18mm 2、LM 35mm 1.4、LM 50mm 1.4。看得出啥特別的嗎?這可是我動了好久的腦子想出來的玩法。這樣帶的好處在于:我可以同時帶兩臺機身在身上,少換鏡頭,但是可實現兩種經典的鏡頭組合方式。
我把富士XT1通過狼蛛系統別在腰間,徠卡掛在脖子上。然后,當徠卡配35mm的時候,富士轉接徠卡標頭,就變成了75mm,35——75,很方便吧?!而當徠卡配50mm的時候,腰間的富士就是一個28mm,28——50,也很經典吧?!
那次玩得真是又輕松又不耽誤拍照。我深深喜歡上了這種利用截幅和全幅的變化配置鏡頭的方式。然而現在看那次拍回來的片子,XT1配50并沒有出幾張讓我印象深刻的片子——或許是因為我不大用中焦拍攝。那次回來,最喜歡的片子,要么是徠卡配35拍的,要么是富士配18mm拍的。富士配18mm,相當于28mm 2,非常好用啊!富士的鏡頭一點也不弱啊!
富士系統的擴充
________
對我來說,X系統只是徠卡系統的補充,但從我擁有X系統開始,身邊凡是有朋友讓我推薦相機,只要不是特別專業的需求,我總是推薦富士X系統。這里頭就包括我的幾個同事。
大概因為他們比較相信我,我們部門除了我,又有四個人買了富士。其中一臺XT1,三臺XT10。鏡頭方面,他們加起來買了三個標準變焦(就套機里那個)。一個23mm 1.4;兩個35mm 1.4。看到他們買了那么多,我的手又癢了。我進了兩個鏡頭:55mm-200mm;56mm 1.2 APD。
然后我們部門現在大家的鏡頭串著用,當然主要是他們蹭我的鏡頭用,他們那兩個我沒用過,我有同級別的其他鏡頭嘛!
買55mm-200mm這個鏡頭的初衷沒有別的,就是系統的輕型化,我有6D和佳能70-300L(小胖白),感覺蠻好,我想嘗試在X系統上也配一個同樣焦段的鏡頭。用下來,我對這個鏡頭的評價是:可用!防抖效果不錯,成像也ok。效果當然不如6D+小胖白那么好,但是這個實在是輕太多啦!反正我也不常用,也不指望這個焦段出什么片子,買支輕的,挺好。Af性能方面,我用它拍過網球大師賽,我覺得這個價格和重量,拍出這樣的效果,算很有交代了。
插播一下我對中長焦的選擇傾向:首先我覺得,有一個中長變焦頭是必須的,雖然我不怎么用,但是對于外拍,尤其是拍風景來說,變焦頭明顯要好于定焦頭。拍遠處的風景,構圖靠走是走不出來的。但我挺看不上很流行的70-200mm恒定光圈鏡頭的,即佳能小白系列。
我覺得是幾個問題:1、買這類頭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大光圈拍人像,但其實85mm、135mm的定焦人像頭,效果比這類鏡頭好很多;2、真的拍風光,200mm仍然不夠長;3、大、重。所以,我更傾向于買變焦比例大一點的,輕便一點的頭。
說回富士,剛講到定焦人像頭,這里就說到56mm 1.2 APD了。這個頭牛!很牛!非常牛!如果說富士X系統其它的鏡頭是“好頭”的話,那么這只鏡頭我覺得無論放在哪里,跟誰比,都是頂級鏡頭了。
這個鏡頭等效于135全幅,是85mm,蔡司cy、佳能都有85mm 1.2,都是非常厲害的鏡頭,富士在挑戰的就是這個規格。而因為在同樣的景別下,截幅56mm的景深要大于全幅的85mm,所以富士專門加入了一塊變際濾鏡,把焦外做得更散,更漂亮(在大光圈下要損失半級光圈,比如用1.2的時候,實際進光量只有1.7)。
用下來的效果,焦內分辨率很好,焦外真的是猶如奶油一樣化開,這個感覺太好了!我沒有用過佳能85mm 1.2,貴是一方面,它的體積、重量、對焦速度、手感被人廣為詬病。手里的這個56mm 1.2 APD成像的絕對素質或許不如佳能85mm 1.2,但是如果考慮重量、體積和價格,幾乎都只有后者的一半,絕對是物超所值。
有人評價這是富士X系統目前最好的一支鏡頭,對此我毫不懷疑。如果說之前我只是覺得富士的鏡頭好的話,這支鏡頭算是徹底說服了我!不過抱歉,因為這支鏡頭拍的都是人像,我就不在這里上片了。
這兩支鏡頭買好,我開始覺得富士是一個可以替代單反的獨立系統了,我開始出我手里的單反鏡頭了。當然我沒有全部出掉,原因跟前面一位老兄說的一樣“目前單反不能丟是為了撐門面!”
富士XT1+55-200。
拍運動拍出這個效果,我覺得這機器和鏡頭也算有交代了。
到隔壁去溜一圈
大法真有那么好?
________
上任何機器都需要一個理由......
早年,我還有激情在攝影論壇上找人打架的時候,CN大戰是最普遍的,然后我記得哪位大神把這種帖子比喻成“月經帖”后,CN大戰明顯少了。現如今,我在的攝影群里,富士和索尼誰更好的爭議,頗有CN大戰的古風。
當然,參戰的不止這兩家,松下和奧林巴斯偶爾也出來扔幾塊磚頭,也跟當年的賓得美能達有積分相似。我當然是站在富士一邊的,但后來我逐漸逐漸覺得,如果我不了解索尼的話,我又有什么資格去批評它呢?
是的!我買大法的理由,就是了解它,然后批評它!的確有點任性~我庸俗,之前我就承認過了。
因為只是玩玩的性質,我買了a7MII,就是新出的a72系列中最低端的一臺。
但是我沒有配索尼的鏡頭,我搞了幾個接環,用它接我的幾個手動鏡頭:徠卡M口的幾支,還有一支徠卡R 28mm 2.8,一支蔡司ZE 50mm 1.4,一支蔡司cy 85mm 2.8。
用下來的感覺:都說大法好大法好,好什么好?!
第一,快門時滯明顯,這個已經不是單純操控感的問題了,確實影響拍攝。
第二,自動白平衡不準,或者說,過于敏感,室內拍攝的時候,顏色總是古古怪怪的。
第三,操控怪異。感覺這不是給攝影者拍攝用的相機,純粹是一臺電子玩具。
第四,手感不好,人體工學處理不如XT1。
第五,轉接不那么好用。轉接單反鏡頭的時候,跟eos m一樣,體積巨大,而且鏡頭和機身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接環,空腔,平衡性一塌糊涂。這個問題在我轉接徠卡R 28mm 2.8的時候尤為明顯,尤其是和XT1接XF 16mm 2完全沒法比較,成像不占優勢,光圈小一級,體積和重量大不止一級,完美沒辦法比。轉接旁軸鏡頭,體積和重量是下來了,但接旁軸廣角的時候,紅移、崩邊的情況還是很嚴重,幾乎不可用。
買好這個機器以后,我覺得我對富士的青睞是完全正確的。
當然,也不是什么都不好。我覺得同樣是轉接,索尼的峰值對焦明顯比富士精確,富士的轉接的時候,我更多用電子裂像屏而不是峰值。另外,索尼對焦屏中的水平儀挺好用,不僅有左右,還顯示俯仰,這個確實挺好的。
不久我就果斷的把徠卡R 28mm 2.8出掉了,因為留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首先我當然不會再去買徠卡R的機身;其次如果要用28mm定焦,我有XT1和XF 16mm 2;最后,微單的轉接還是方便,畢竟有峰值對焦,微單都不好用,我就更不會用佳能6D轉接它了。
但是sony a7MII我沒有馬上出掉,我覺得它畢竟會有點用處。當然最后還是出掉了,但是出掉它的原因是換更高端的sony a7RII,這是天工對焦環出來以后的事情了。
換種正確的轉接方式
大法還真挺好
________
這幾年換相機,錯進錯出的事情太多。因為喜歡蔡司的超廣角鏡頭,進了徠卡;又因為轉接徠卡鏡頭喜歡上了富士。再換索尼,也是因為轉接。
不久前,趙嘉的《兵書十二卷》又更新版本了。《兵書十二卷》號稱史上最酷的攝影書,由于過不了幾年就要更新一次版本,所以即使不用特別仔細的看,也會發現趙老師對于器材的觀點一直在發生變化。我心里徠卡的那根草,就是上一版的《兵書十二卷》種下的。
而這次新版的《兵書十二卷》中,趙嘉在講到徠卡M 50 1.4那支鏡頭的時候,說了一句:這是一支很好的鏡頭,它已經好到徠卡機身都配不上它的地步了,只有轉接在sony a7RII上,才能發揮這個鏡頭的全部能力。這句話對我還是有影響的,因為我有M 50 1.4。
然后,著名的黑科技產品:天工徠卡轉sony自動接環出來了。徠卡M口的鏡頭,實現自動對焦,OMG!我直接跪了!自動對焦的徠卡鏡頭!
本來還有點猶豫,恰好我有一個影友,可以弄到第一批的天工自動對焦環,恰好還有一個,我就果斷拿下了。當時手里的那臺還是sony a7MII。當我實現徠卡M口鏡頭的自動對焦后,我立即做了兩件事:
第一,出掉a7MII,換回a7RII。原因是前者的相位對焦不夠好,用天工環比較吃力。購入之后我想起了以前不知道誰說過的一句話:a7RII與其他a7系列的機器,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上的。的確如此,對焦快很多;畫質好的驚人;同時,轉接效果好很多。35mm以上的效果都非常好,偶爾轉接一下蔡司ZM 25mm 2.8的效果,尚可接受。
第二,購入徠卡M 75mm 2 AA。如果沒有天工環,這個鏡頭我是不會買的,用旁軸的黃斑對焦跟中長焦鏡頭較勁,太吃力了。而天工環和a7RII的組合,讓這個鏡頭的實際用途大大拓寬了。
用下來,我覺得sony a7RII的轉接還是非常不錯的。徠卡35mm以上,效果很好。很多人關心天工環的對焦速度,當然不能跟佳能比,但是,我覺得基本夠用。快慢是一方面,精準度那是極高。
這么說吧:我用徠卡M 50mm 1.4,無論是旁軸或是轉接富士、索尼,對焦從沒對得這么準過!雖然不如在徠卡ccd機身上那么特別,但是徠卡鏡頭的色彩,即使是轉接大法,還是很有特色。而與富士、佳能的中長焦比,徠卡鏡頭里那種空間感、層次感,是其他鏡頭所沒有的。
當然天工環是有它的問題,比如說間歇性不合焦,想來任何系統的af都有抽風的時候,而且索尼也可以一鍵切換af和mf,所以這個問題基本可以接受。有時候會死機確實是一個問題。不過天工也算很努力了,固件升過級,在逐步的改善中。考慮到它盤活了整個旁軸中長焦,我對它還是滿意的,可以說它是這幾年我買過的最好的——最好玩的也是最實用的——攝影附件了。
說回索尼的機身,我覺得看在能夠af徠卡m鏡頭的份上,它有什么不好我也忍了。前面說索尼的自動白平衡不準,我找到最好的解決方案是買了一個立方蜘蛛,室內場合校調一下基本也就解決了。
對于大法,我覺得a7RII是極好的,轉接徠卡M鏡頭尤其好。但是單反鏡頭我是不會轉接了,手感和機器的平衡太差了,從eos m開始我就覺得那樣干是行為藝術了。
同時,我也沒有買任何的索尼原生卡口鏡頭。其實我不懷疑鏡頭的素質,尤其是不懷疑蔡司那幾支以及新推出的索尼master系列,但是,那實在太大了、太重了!價格也貴了點。如果我要買這些鏡頭,那么我換微單的出發點是什么呢?佳能的機身和鏡頭難道不夠好嗎?
所以說,大法好、大法好,大法對我來說,好也就好在能轉接徠卡M口鏡頭,并且適合轉接中長焦,并且能自動合焦,這確實是徠卡M系統本身所做不到的。
中長焦的玩具找好,回頭我又在找超廣角了。不忘初心,我是因為喜歡Biogon 21mm 2.8上的徠卡;但后來這支鏡頭用在哪個機身上,效果都一般,所以用它換了一個ZM Biogon 25mm 2.8。超廣角還不到位,所以這一輪折騰,還沒有結束。
a7RII轉接徠卡M 50mm 1.4
上面這張圖的局部。感受一下清晰度和對焦準確性:
a7RII 轉接徠卡M 鏡頭,空間感:
a7RII 轉接徠卡M 鏡頭,空間感和色彩:
超廣角又回到富士
我對富士X系統之淺見
________
話說超廣角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根據手里的系統,選擇大致是兩個,一個是索尼上用的蔡司Loxia 21;一個是富士14mm 2.8。
其實我一開始是偏向于Loxia的,網上放出來的照片巨牛無比,但好像剛出來,不是很買得到。當初是基于什么動因去買的富士14mm,不大記得了,可能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挺好啊這個鏡頭,不大,也不是很貴,買了用用看再說吧。(我之前說過我用過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吧?!成像當然是好的,那體積、那重量、那價格,簡直了!)
用過之后的感覺是大吃一驚。超廣角最麻煩的畸變問題,在這個鏡頭控制得非常好!我查了資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情。大致來說,其實膠片時代超廣角最難解決的是畸變問題,但是到了數碼時代,畸變可以通過軟件修正,嫌麻煩的話,機身就可以直接修正。但是這種修正,當然只會開放給原廠鏡頭。這樣一來,14mm的畸變控制就很好解釋了。
其實這個頭我剛買,用的還不多,也沒拍出什么自己特別滿意的照片。但是這個頭讓我開始考慮一個問題:微單的確能實現轉接,但是,我們到底還需要轉接嗎?
然后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富士X系統和索尼a7系列的異同。
單以機身的成像論,富士無疑要輸索尼一籌,因為索尼有a7RII鎮宅。但以整體系統論,富士的開發思路比索尼完整很多,看看鏡頭吧,如果等效到35mm全幅,那么X系統已經有21mm 2.8;24mm 1.4;28mm 2;35mm 1.4;50mm 1.4;85mm 1.2;135mm 2;甚至連150-600的變焦鏡頭都有了。
應該說,富士的鏡頭開發思路相當完整,開發速度也相當快。富士目前的鏡頭群,從完整程度而言,已經可以挑戰佳能、尼康等廠商了。這一塊,索尼完全跟不上。鏡頭群不完整不說,即使能做出來,全幅單反鏡頭的重量、體積,對比單反系統,不具備太大的優勢。當然,我這里還沒有講到價格。
數碼時代,尤其是微單系統開發出來以后,我覺得相機已經不是單純的機身或鏡頭分開比拼,而是看集成度,要把鏡頭和機身連起來一起看。索尼的機身當然很好,但是和非原生系統的鏡頭配合,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原生系統的體積和重量又讓人望而卻步。富士則不同,我感覺富士的鏡頭和機身配合得非常貼切,兩者契合得剛剛好,誰也不限制誰、誰也不超越誰,我想著就是整體開發的優勢吧。
那么,截幅傳感器又是不是一個問題呢?也是,也不是。也許對于初入攝影坑的菜鳥來說,是;但是對于從各種器材玩了一圈回來的人來說,完全不是。6d有了,徠卡ME有了,sony a7RII有了,要大底片我還有120、4*5,玩了一大圈,我還是覺得富士最可心。另外插播一下,我后來又進了Xpro 2,直觀感受是,富士著一代傳感器測成像,比前一代有很大提高,似乎已經不輸佳能6d、索尼a7M2等機器了。
可以這么說:現在,富士X系統已經基本可以取代單反系統了,我還在關注XT2,如果它的對焦再好一點的話,我想,我真的不用再留著6d撐門面了。
這張片子是從酒店窗口往外拍的,兩邊的樓有點歪,不是畸變,而是透視問題。有點俯拍,透視形成了樓往旁邊歪。
這就是我說索尼的機身做得比富士好的地方之一,不僅顯示水平,而且顯示俯仰。索尼的這個功能在使用超廣角的時候,應該是很給力的。
夜宿水族館
不那么完整的總結
________
這個帖子的最后,說說我對幾套系統的感覺吧:
徠卡系統
- 操作簡單,適合定定心心的慢拍;
- 成像的氛圍、色彩很有特點,令人著迷;
- 建議使用CCD機身,如希望買CMOS機身,不如上富士;
- 除上面的優點外,缺點一大堆,罄竹難書。
富士系統
- 優秀的操作感,尤其適合從膠片一路玩過來的攝影者;
- 豐富完善的鏡頭體系,不必依賴轉接,有各種規格鏡頭可供選擇;
- 鏡頭體積、重量控制好,價格相對合理;
- 自成一格的完整系統,已基本可以取代單反;
- 截幅成像略遜于全幅系統;
- 無其他明顯缺點。
索尼系統
- a7RII是最為強悍的用于轉接的微單機身,成像卓越,轉接徠卡中長焦鏡頭時,成像素質高于徠卡機身;
- 功能豐富,可玩性強;
- 使用原生卡口鏡頭時,體積、重量相對于單反系統而言,優勢不大。因此如以體積、重量考慮,只有轉接旁軸鏡頭時,方顯優勢;
- 原生卡口鏡頭群目前尚不豐富;
- 仍有明顯缺點,如快門時滯明顯、自動白平衡過于敏感等。
我還漏了什么?嗯,單反系統還沒說。也不說了,這個帖子題目就是單反以后的事情嘛!
好不容易把這個坑填完了,感謝大家的關注。
T之家 6 月 19 日消息,PlayStation Portal 終于獲得了兩個它本應該一開始就具備的功能。索尼在 PlayStation 博客上宣布,手持遠程暢玩設備 Portal 的系統更新(具體版本號未知)將允許用戶連接需要登錄的公共 Wi-Fi 網絡,例如酒店和咖啡廳提供的免費 Wi-Fi。
本次系統更新還加入了新的觸控提示功能,玩家輕觸或滑動 Portal 屏幕上的模擬觸摸板區域時,將看到相應的視覺效果。此外,玩家現在可以在右上角的狀態欄中查看電池電量百分比。更新前,電量水平僅以模糊的電量圖標顯示,只有在 Portal 完全關機充電時才能看到確切的電量百分比。
IT之家注意到,就像 PlayStation Portal 本身并不能獨立使用(需要連接玩家的 PlayStation 5 主機才能進行遠程暢玩游戲)一樣,新的 Wi-Fi 登錄功能也需要額外的設備輔助。索尼表示 Portal 將生成一個屏幕上的二維碼,玩家可以用手機掃描該二維碼登錄公共網絡。
PlayStation 博客還隱晦地暗示 Portal 取得了意外的成功,但沒有透露具體的銷量數據。這項新的公共 Wi-Fi 登錄功能更新可能是為了響應用戶將 Portal 帶離家庭網絡(即手持設備最初設計的使用環境)而做出的改進。此外,博客文章稱 Portal 的擁有者經常是第一次接觸遠程暢玩功能,并且在擁有 Portal 的頭幾個月里,他們的整體 PS5 游戲時長有所增加。
兩天有個事,就是索尼 Playstation 將要把自家的獎杯系統搬到 PC 上。
并且 PSN 好友名單、設置和個人資料也會同步到 PC 端。
之前已獲得的所有 PS5 獎杯列,在支持游戲的 PC 版本中一樣可以查看。
不僅如此,獎杯系統還同時兼容 Steam 和 Epic 的成就系統。
如首個支持的《 對馬島之魂 》PC 版,就會內置獎杯頁面。
只需要在游戲中,用快捷鍵 SHIFT + F1 就可以呼出。
其實自索尼的第一方游戲陸續登陸 PC 平臺后,小發總覺得味道上差點意思,雖然游戲都一樣,但似乎就是少了點什么。
現在反應過來了,缺的就是這個獎杯系統。
而這個獎杯,說白了就是 PS 主機平臺自己的成就系統。
盡管游戲的成就系統已經存在多年,但在小發看來,還沒有一個能像 PS 的獎杯一樣,做到如此深入人心的。
還記得早些年就有人在知乎提問:為啥 PS 玩家這么在意成就( 獎杯 )?
如果去貼吧等論壇看一眼,也會發現這個問題并非空穴來風。
很久以前,獎杯就常掛在 PS 玩家嘴邊,出現頻率遠高于其他平臺的玩家。
當然,這也和索尼后期越來越重視獎杯系統有關。
所以今天不妨就來聊聊,可能是 PlayStation 最引以為傲的系統——獎杯。
自 2008 年,索尼在 PS3 上首次推出獎杯系統后,現在這套設計已經延續了十幾年,直到現在的 PS5。
如果你是一路過來的老玩家,沒換過 PS 賬號,那即使現在換了 PS5,也依然能看到你在 PS3/4 上打出來的所有獎杯。
甚至是早年索尼的掌機 PSV,獎杯數據都會同步到賬號里。
乍看之下,這套東西也沒什么特別的,無非就是成就嘛,除了任天堂,這玩意誰家都搞了一個。
但索尼的成就系統,妙就妙在四個獎杯設置上。
它將所有成就歸成銅、銀、金、白金杯 4 類,可以簡單理解為普通成就、稀有成就、挑戰成就,以及全部成就達成后,才會給一個代表圓滿的白金杯。
這種相當直觀的表達,能讓玩家第一時間知道,自己完成了哪種難度的挑戰,從而獲得除了游戲本體之外的成就感。
尤其是當完成挑戰,跳出成就的那一刻,相當舒適。
不同于 Steam 放在右下角,XBOX 放在屏幕下方,PS 的獎杯跳出動畫直接給你放到最醒目的右上角( PS4 時期是左上角 )。
伴隨著“ 叮 ”一聲,絲滑流暢,正反饋拉滿。
這種正反饋還會隨著獎杯等級的提升,進一步增加,直到完成全部獎杯,出現白金杯。
要說蹦出白金杯的瞬間有多爽,我只能說,你爽完甚至容易進入賢者狀態,頓時感覺內心空虛,不夸張。
而且,所有游戲的獎杯數量,索尼還會幫你統計在一起。
打開獎杯列表,看看自己打出來的各種獎杯,滿足感油然而生。
獎杯數量也對應 PSN 等級
同時,PS 平臺的獎杯,在玩家群體心中,也普遍更有含金量。
畢竟 PC 平臺能打 MOD、開修改器,這些場外因素,難免有降低門檻的可能。
而較為封閉的主機平臺,就只能通過磨練技術,或是長時間的收集才能玩成,沒法摻水分。
所以,一款游戲白金,就是玩家純度最有力的證明。
也正因此,只有在 PS 平臺,才會有更多的“ 成就黨 ”。
有些玩家對收集獎杯的樂趣和執念,甚至會超過游戲本身。
說起來也許有點扯,但就是有人會因為一款游戲容易白金,才去玩,只為了收集更多獎杯。
這種游戲被稱為帶引號的“ 白金神作 ”,夸張到幾分鐘就能拿全成就白金杯。
追求獎杯的玩家里,最著名的自然要屬下面這位。
曾經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拿到了 1690 多個白金獎杯的男人。
從他干勁滿滿的眼神中,就能看出肝獎杯到底是一件多有樂趣的事了。
不過,這老哥現在的記錄已經被一個日本小哥超了。
但別看現在這樣,其實早期的 PS 獎杯系統,還是有些簡陋的。
因為最早是 2005 年,微軟先在 XBOX 里內置了 Gamerscore 成就系統,玩家通過達成獎勵,就能得到積分,這一設計在當時十分新鮮。
而索尼看了便緊跟其后,在 PS3 的 2.04 版本更新了個獎杯出來。
跟現在相比,看不到玩家獲得的占比,也沒有攻略提示,排序方式也只有一種。
PS3 獎杯界面
PS5 獎杯界面
可通過后續不斷更新,獎杯系統也越來越完善。
以至于現在打開一款游戲,引入眼簾最矚目的,就是一個個大獎杯。
好友的獎杯進度,也可以比對查看,方便互相幫助解鎖,也能一眼看出對方玩游戲的實力。
無形之中,還增加了更直觀的社交屬性。
到了 PS5 時代,還有個比較重要的更新。
那就是有些游戲還提供了達成攻略,點進未解鎖的獎杯,方便玩家查缺補漏。
因此,獎杯在 PS 平臺的重要程度,已經不言而喻了。
亦可以說,獎杯就是索尼游戲的靈魂。
相比之下 XBOX 的成就系統,風頭就被后來居上的索尼獎杯給蓋過去了。
有一說一,盡管 XBOX 這個做得也不錯,成就頁面還能看到很多精美的立繪和插圖,但積分終究沒有獎杯那么直觀。
而 XBOX 早期,還可以用這些積分兌換些游戲內的小獎勵,可惜的是這個功能后來砍掉了。
不過,也有消息稱,微軟今年有意向改革成就系統,同樣引入獎杯機制,果然世界是個輪回。
而到了 PC 平臺的 Steam,顯然就更弱化了成就的地位。
雖然相關功能該有的都有,比如好友達成成就后 Steam 還會給你頒發一個大徽章等等,但爽感與滿足感上還是差了點。
更別說有的獨立游戲或老游戲,干脆就沒有成就系統。
但 Steam 的社交優勢,相比 PS 和其他平臺還是很大的。
游戲界面下拉后,就會出現好友達成成就的時間線,能一眼就知道最近誰在游戲里沉迷,而且做得相當詳細。
得益于 Steam 的生態和玩法,解鎖成就可能也僅僅是其中一環。
畢竟擁有海量游戲“ 數字周邊 ”的點數商城,或是集換卡牌,顯然對愛收集的玩家更有吸引力一些。
唯獨 Epic 的成就系統。。。
我只能說如有了。。。
毛坯房級別
說了這么多,其實不喜歡獎杯和成就的也大有人在。
先不說個別獎杯的解鎖條件苛刻,讓玩游戲成為了另一種上班。
對這些玩家們來說,一個個待解鎖的獎杯,還會另他們玩游戲時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畢竟花大幾百塊買了一款游戲,要是沒解鎖白金杯,是不是就相當于少玩了二百塊錢的內容?
而且白金一款游戲后,再打開游戲的動力也會大大減少。
所以,不如干脆別搞獎杯,讓玩家自己做判斷。
總之,每個人都有自己從游戲里獲得快樂的方式。
追求成就與否,小發都認為無可厚非,還是玩的開心最重要。
像我通常都是非常喜歡的游戲,才會搞個白金紀念一下。
但也確實沒法否認,索尼在獎杯系統上取得的成功,以及它所創造的話題性。
只是現在的索尼,似乎越來越重視 PC,甚至把自己獨一檔的獎杯都挪過去了。
這樣搞下去,還真不知道,大伙以后到底有沒有必要單獨買一臺 PS5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