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前,魚叔被一篇文章刷屏了。
它迅速登上熱搜引發大面積討論,而后又很快「消失」:
《一個外地女孩,死在了我出租的公寓》。
文章之所以爆火,一是內容相當離奇。
作者以房東視角,講述了一個33歲的女租客死在出租屋里的故事。
「她極大可能是把自己餓死在房間內的」
這么大個人,怎么可能餓死。
原來,女孩的經歷不是一般的悲劇。
她來自寧夏重度貧困區的一個多子家庭,家中重男輕女,可她仍憑借個人努力考上北京一所211大學。
畢業后執著考公,多次筆試第一,但又回回敗在面試,十年內屢試不第,全靠家中接濟。
實在撐不住了,只好去西安租房找工作,但沒等成功就業,家中早已接濟無能。
一次生活費波折后,女孩拉黑了所有家人。
經濟來源徹底斷掉后,女孩無力生活,一度二十多天未出家門,最終被發現死在出租屋內。
看得出來,文章涵蓋了諸多社會熱點議題。
比如考公、就業、重男輕女、獨居、貧困等,要素實在齊全,爆火可以理解。
但不久之后,事態突然反轉。
因發酵太快,各種質疑聲隨之而來,文章很快被刪除。
相關平臺發出聲明,稱文中事件真實,但不久后也遭禁言。
網友和媒體追問下,文中的各種細節越扒越可疑。
案子似乎是有這么個案子,但事兒卻好像不是這樣的事兒。
到最后,整個事件都真假成謎,至今沒有定論。
相似的「爆款」真假事件如今并不少見。
但魚叔更在意的,是這個疑點滿滿的故事,竟然引發不少人對年輕人「孤獨死」的真實共情與恐懼。
即便故事是假的,其中的人物命運好像也離自己并不遙遠。
這種恐慌從何而來。
魚叔想借一部電影聊聊看——
《獨自生活的人們》
?? ?? ???
首先要明確「孤獨死」的概念。
曾經有日本學者為「孤獨死」下了一個包含四個標準的嚴格定義:
1.獨自死在自家
2.死亡過程無人目擊
3.不是自殺
4.不可預測的死亡
但隨著社會變化,這個概念也在更新。
現在的「孤獨死」更多是指:
「在自殺或死因不明等異常死亡事件中,于自己住處死亡的獨居者」
以前說起這個詞,我們更多聯想到的是行動不便、兒女又不在旁的年邁老人。
紀錄片《老年公寓清潔隊》里,便涉及不少這樣的老年人案例。
但不知何時,「孤獨死」群體變得越來越年輕化。
上個月,有新聞爆出日本孤獨死的年輕人數量激增。
東亞三國之一的韓國,情況也不樂觀。
電影《獨自生活的人們》里就有一個孤獨死的年輕人。
女主所在的單身公寓,鄰居是一個男人,平時經常在門口抽煙。
偶爾也會找人搭話,說些平常話題。
總之普普通通,不惹注意。
某天,公寓不知何處傳來一聲巨響。
沒多久后,又莫名開始出現腐臭的味道。
其他住戶打電話到管理處,才發現那個男人早已消失。
人已經死去一個星期,尸體開始腐爛。
追查死因,竟是被住處的一堆情色雜志倒塌壓死的。
簡直是諷刺拉滿的城市奇談。
但一細想,又悲哀起來。
他當時是否可以求救,消失一周竟然無人尋找。
家人朋友不見蹤影,房東回來也只擔心損失。
一切還真像開頭那篇文章里說的那樣,離奇而又涼薄。
連后續的媒體報道和輿論發酵竟然也如出一轍。
在獵奇又駭人的標題下,是對死者過往悲慘人生軌跡的羅列。
評論中不乏對如今年輕人的脆弱與困境,以及窒息大環境的感慨。
「孤獨者被色情壓死」
而沒過多久,這個消息就像死者的人生一樣再次被遺忘。
房子簡單重裝,低廉的租金就又吸引來新的租客。
畢竟整座城市,從來不乏充當燃料的年輕血液。
「孤獨死」現象的低齡化趨勢,讓人驚覺當下年輕人的生存狀態。
就像有不少人因熱搜故事,聯想到自己相似的生活處境。
電影里,鄰居男人的死也讓女主貞雅(孔升妍 飾)心有余悸。
她躺在出租屋床上失神,像是突然意識到自己離相似的結局這么近。
而她的生活似乎也早已是孤獨死的前奏。
像是,工作環境封閉。
作為客服,貞雅與同事間疲于交流,跟客戶更是只能服務。
工作內容流水化,回應機械化。
面無表情,日復一日。
生活里,也全是獨處。
一個人吃飯、坐車、睡覺,不談戀愛也不聚會活動。
太安靜了就戴上耳機,看吃播追綜藝。
回到出租屋就打開電視,聲音可以響一宿。
時間久了,也愈發不適應社交。
覺得一起吃飯太麻煩,隨便閑聊沒意義。
對別人的事不感興趣,連情緒都省了。
跟家里的關系也一般。
母親去世后,貞雅跟出軌再回來的父親就更不怎么聯系。
電話不想接,短信懶得回。
跟對方一起處理母親遺囑都速速完事,只想回去自己呆著。
怎么會過成這樣?
乍看上去,貞雅似乎在主動自我隔離。
用她自己的話說,是本就喜歡獨處。
評論區也有很多人覺得貞雅過于冷漠。
熱心的實習生主動搭話,她也要拒人千里之外。
似乎這樣的人如果有天消失了,也是自己「作」的。
開頭那篇熱搜文章里,也提到一處相似的細節。
去世的寧夏女孩,生前社交圈狹小,朋友圈封閉。
拉黑了幾乎所有聯系人,迫于維持生存才跟房東保持唯一的線上交流。
這同樣導致很大一部分人表示無法共情。
為何自我封閉,為何不求助,為何不多做嘗試。
堅強一點挺住,悲劇便不會發生。
相似的狀態,相似的爭議。
而電影恰恰回答了,當下的年輕人為何會主動選擇孤獨。
以前我們只看到生存焦慮和孤獨問題在老年人群體里較為顯著。
但經濟下行,「年輕」也不再是什么保命符。
從個人角度來講,嚴峻生存環境下,人沒有余力建立更多聯系。
工作里貞雅排斥帶實習生,是因為維持業績和排名就已經耗盡所有精力。
而大環境繼續內卷,容錯率更低。
人只有將自己異化成機器才能保持高效。
生活里,冷漠也是一種低耗能狀態。
生存堪憂外,自身創傷和原生家庭問題還未修復,就更沒有能量去寬慰他人。
就像貞雅母親去世也才匆匆請了兩天假。
極限狀態下,哪怕別人熱情搭話,貞雅感受到對方與自己一樣孤單,也沒有力氣去回應。
冷漠蔓延,讓更多人陷入群體性的習得性無助。
張口求助對于很多人來說已是負擔。
艱難開口后看到人自顧不暇,求助無門反而再次加重心理負擔。
如此這般不如自我隔離,至少不再消耗尚存一絲平靜。
但魚叔也注意到,文章除了引發共鳴外,也有不少憤怒之音。
指責其制造焦慮,加重「脫軌」人群的心理負擔,以及對獨居人士的歧視。
畢竟時下也有不少奉行個人主義,倡導「享受孤獨」的聲音。
覺得孤獨是自由的眩暈,不是悲慘的證明。
但說實話,魚叔覺得這是兩個問題。
「享受孤獨」并不能說明享受孤獨本身。
而更多像在說,一個人終于掌握了維持獨處與社會關系間的平衡之道。
這是一種充盈狀態下自我探索的成長表現,而不是舉目無親下的無奈選擇。
甚至可以說,那些說著「享受孤獨」的人,大多都有著可以不孤獨的能力。
但「孤獨死」群體,顯然是另一種境況。
2011年的NHK紀錄片《無緣社會》里,就將鏡頭對準這一社會現象。
無緣社會里,「孤獨死」更加高發。
「所謂的無緣社會,其實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沒有關聯、各不相干、人際關系極度萎縮的原子化社會。以獨居、欠缺周邊交流、失業、失親或是生病年老無人照顧等現象為具體表現。」
日本泡沫經濟下,「孤獨死」中的年輕人占比就已十分驚人。
其中大部分都像電影里的男人一樣,死后很久才被發現。
且即便有親人尚存,尸骨也無人來收。
便能說明他們處在一種怎么孤絕的環境里。
極端生存境遇下逼出的心理問題,也顯然不是一句簡單的「堅強一點學會求助」能夠解決的。
為了與世界建立一點點聯系,找尋陪伴消除孤獨感。
互聯網興起中長大的年輕一代便會投身或是干脆沉溺網絡。
這也是為何當下社會「手機依賴」現象嚴重。
連找AI談戀愛/解決心理問題也早已見怪不怪。
除此之外,還有社會評價體系的不包容,和運行機制上的不健全。
無法納入社會機器運轉的人被評判為「一無是處的廢物」頗受冷眼。
但主流軌道又是如此單一,「脫軌者」幾乎沒有結構支撐下的容身之處。
圍剿之下,難免絕望。
日本有NPO救護隊幫被救助者重新融入社會關系,大環境下杯水車薪但到底聊勝于無。
電影里有一個細節,貞雅的電話客戶中有一位精神病患者。
他稱自己發明了時光機,想回到2002年。
那一年有大獲全勝的重大賽事,大家都走上街去歡呼擁抱。
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真誠親密,生活帶著一種質樸的快樂。
而這顯然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心愿。
但若如今一個擁抱太難,一句問候也是可以的。
相處的溫度若是容易灼傷,那簡單的照面也是珍貴的。
就像影片最后,大家為去世的男人舉辦的小小送別會。
互不相識也無人講話,相聚仍是有意義的。
而德勒茲心理學同樣這么說道:
人的存在本身,就有不以外界為轉移的巨大價值定額。
所以,請懷揣這無可取代的寶貴財富走到陽光下。
在抵達希望的島嶼前,不要消失。
于婚姻的話題,好像怎么都說不完。
這段時間,先后兩條關于婚姻的新聞讓網上炸開了鍋。
先是在《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出現了「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都不再需要戶口簿」這一條修改。
再來是離婚冷靜期內任何一方可申請撤回。
這樣「一結一離」的兩條熱搜并列上榜,充滿一種莫名的荒誕感。
結婚的條件越放越寬。
處于痛苦中的人們想要分開卻要面對堵堵高墻。
對此,很難不感慨:
為何結婚那么容易,離婚卻那么難?
恰巧最近有部韓劇也討論了離婚的話題。
說不定我們能從中找到一個答案——
《好搭檔》
????
離婚冷靜期,并非咱們獨有。
韓國早在十幾年前就有了這么一條規定,而且內容分得還很詳細。
拍成相關的影視劇也不少,《30天》與《告白夫婦》都是代表。
《30天》劇照
這部《好搭檔》,同樣是關于離婚話題。
而且是以律師的視角,直擊各種離婚抓馬現場。
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任職于一家知名事務所。
一位是專門負責離婚案件的資深律師,車恩京(張娜拉飾)
另一位則是剛入職的新人律師,韓宥利(南志鉉飾)。
兩人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各種婚姻破裂的夫婦。
劇中最常見的婚姻鬧劇,就是出軌。
有的,丈夫嫌棄妻子不再年輕,而且敏感多疑。
在外用暗語與女下屬打情罵俏。
后來被妻子捉奸在床。
但因為有足夠的錢財收買同事,還有兒子幫忙做證,妻子只能吃啞巴虧。
有的,表面上是恩愛無比的夫妻。
沒想到,丈夫和友人一家私底下上演「你老公我男友」的戲碼。
甚至公然在兩家一起露營時「放肆愛」。
后來鬧到法院,出軌男竟然還要所有孩子的撫養權。
注意,是所有孩子。
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出軌女方的孩子。
還有一對更離譜。
妻子懷孕,丈夫在外面有了人。
被發現后,反而是第三者先找到律師說自己才是受害者。
說是孕婦留不住丈夫,讓其出來勾引自己,自己才是最可憐的那一個。
除了出軌,財產爭奪也是離婚官司的重頭戲。
一對分居十年以上的夫妻,本來想為著孩子湊合過。
誰知丈夫的公司一下子做大了。
于是,妻子開始想盡辦法通過離婚來獲得對方一半的財產。
離婚官司,總少不了孩子撫養權的問題。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父母爭搶孩子的撫養權。
然而,卻有一對夫妻,相互推脫。
女方堅持要把兩個孩子的撫養權給沒有工作成日酗酒的男方,而男方則堅持說自己養不了。
連法官都覺得不可理喻。
還有更加不可理喻的。
有個女性,成日被丈夫家暴,好不容易在女兒的勸說下來找律師申請離婚。
然而,因為丈夫裝模作樣地示弱,她又退縮了,決定不離了。
面對這一樁樁一件件的破碎婚姻,律師也忍不住感慨:
夫妻究竟是什么?
婚姻問題,固然讓人頭疼。
但對于韓國最有名的離婚律師車恩京來說,早已見怪不怪。
無論自己的當事人是否為過錯方,她都能夠不帶任何私人感情,干凈利落地為其爭取到最大的利益。
就說前面那個夫妻互相推脫撫養權的離婚案。
當年輕律師韓宥利還在震驚于「一個母親怎么可以不要孩子」的時候,車恩京早已讓當事人行動了起來。
她讓女方開車小撞個墻,造成身體不適,暫時無法進行調解。
倒不是說車恩京有多么金錢至上。
而是在她眼中,婚姻不只是感情的事兒。
夫妻之間,利害關系比職場同事或朋友都要來得更深。
所以比起感情,有時候是為了功能而存在,畢竟是長期關系。
所以,每當韓宥利忍不住感情用事時,她都會教導對方不要因個人感情影響律師的客觀性。
律師韓宥利跟普通人韓宥利,你試著分離一下自己的人格。
普通人韓宥利的想法不能如實地從律師韓宥利的嘴里說出來。
你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該以當事人想懲罰老公的心情為出發點。
面對當事人死活不愿意離婚的妻子,車恩京也能一針見血地說服對方:
你不該如此感情用事。
面對一個為了離婚不惜離家的人,堅持不跟他離婚有什么好處嗎?
請過好自己的人生。
不僅是對他人,面對自己的失敗婚姻,車恩京同樣下得去狠手。
她的丈夫,和與她共事十年的助理在一起了。
車恩京并非不知情,只是在衡量各方利益后,認為裝作不知維持現狀更好。
但沒想到,二人已經囂張到拍結婚照、無所顧忌地生活在一起,甚至還有了孩子。
車恩京當然不會坐以待斃。
她將自己多年來一點點收集的證據拿給了韓宥利,請她做自己的辯護律師,并邀請對方進行一場全世界最完美的離婚秀。
然而,向來在別人婚姻問題中所向披靡的車大律師,卻發現自己離個婚真的好難。
作為一個事業女強人,自己確實忽視了家庭。
多年以來,都是丈夫在照顧女兒。
為了女兒,他多次辭職換工作,自己的事業發展嚴重受損。
而車恩京身為母親,甚至不知道女兒平常穿怎樣的內衣。
女兒多少次半夜哭著想媽媽,她都不在。
對于丈夫,她同樣因為工作而拋之腦后。
結婚這么多年,交流溝通越來越少,感情也消耗殆盡。
在東亞傳統的社會評判標準中,這樣「特殊」的女性也被認為是婚姻中的「罪人」了。
對于攪在離婚中的復雜情感,車恩京更加無措。
雖然她口上將夫妻稱作是家中的陌生人。
但她總會忍不住回想起夫妻二人剛結婚時的甜蜜時光。
也常常摩挲丈夫在結婚一周年時送給自己的手表。
那時的甜蜜與依賴是真的,此時對于丈夫背叛的痛苦與家庭破碎的不舍也是有的。
同時,在離婚過程中,車恩京發現女兒其實比自己更早發現丈夫的出軌。
但為了保護媽媽,女兒一直裝作不知道,自己慢慢消化其中的難過。
這一事實讓車恩京心中的愧疚,達到了一種無法言說的地步。
因此,她也開始思考,還要讓女兒經歷父母分開的痛苦嗎?
自打決定離婚后,每次處理當事人婚姻問題的時候,車恩京也會借別人的例子來反思自己。
她最終意識到,婚姻并非只是可以具體量化的法律條文。
其中糾纏不清的復雜情感,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
「離婚可不是人人都能辦到的」
雙女主職場打拼的設定,讓這部劇的口碑一路向好。
但自然地,也會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
有不少人覺得本劇不夠爽,尤其是車恩京的人設。
明明前期將她塑造成擁有金鐘罩鐵布衫一般的女強人。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她開始因為丈夫、助理、孩子的事情變得脆弱。
有時只是丈夫的幾句質問,她就會哭到喘不上氣。
我卻覺得,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不完美、憋屈的狀態,才能體現出這部劇的獨特之處,也讓婚姻中的人更加真實。
除了車恩京,劇中還有兩位母親讓我印象深刻。
一位是韓宥利的母親。
她也是一位丈夫出軌的受害者。
離婚后,母親一直對女兒十分內疚。
韓宥利對此十分不理解:
媽認為我不是因為出軌的爸爸而受傷,而是因為你決定離婚才受傷的嗎?
在母親看來,丈夫出軌是對婚姻的不忠,但自己離婚卻是讓女兒失去了完整的家庭。
這種受到傳統家庭觀念影響下的負罪感,不僅禁錮了母親,也讓女兒韓宥利感到憋屈。
而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另一位母親則完全相反。
就是那位無論如何都要放棄孩子撫養權的母親。
故事前期,我們很容易就像韓宥利那般,無法理解她的決定。
雖然看到這位母親正在經歷喪偶式帶娃,過得十分不容易。
可無論如何,身為一名母親,為了孩子的安全與健康,也不該把孩子丟給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父親。
哪怕自從有了孩子,她已經有5年的時間沒有好好吃上一頓飯。
哪怕沒有兄弟姐妹,娘家也離得遠,丈夫完全不靠譜,所有事情都要靠她一個人完成。
哪怕她因此患上了抑郁癥。
但因為她是一個母親,所有人都勸她再努力一下,把孩子留在身邊。
可,當自我已經消失,只是陪在孩子身邊,愛著孩子他們就能好好長大嗎?
一個女性,除了是妻子是母親外,她想要先做好自己。
就算你覺得我是個糟糕的媽媽也沒差。
哪怕只有一天,我也想活得人模人樣。
其實,包括車恩京內心如此強大的人在內,邁入婚姻成為母親后的女性都會害怕。
因為——
你的自我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只是以父母這個身份過日子,完全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
所有的父母,都會經歷刪除自我的過程
無論成為夫妻還是父母。
婚姻本質上就像一場消磨自我的博弈。
當一個人想要不受道德綁架找回自我,需要極大的勇氣。
但這種勇氣,本該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權利。
也許離婚冷靜期的初衷,是為了減少以為沖動可能會帶來的后悔。
但同時,也是一個削弱這種勇氣的存在。
「撤回的提議」更是進一步將其中的不公與不平衡擴大。
實際上,對于真正有勇氣要離婚的人來說,即便再來300天的冷靜期,也很難拯救一段已經走向終點的感情。
不久,一則名為《離婚酒店》的故事登上了熱搜。
一對結婚10年的夫妻,在柴米油鹽的瑣碎中,不復往日的愛意和激情,決定離婚。
辦理完離婚手續,丈夫提議一起吃個晚飯再離開,好聚好散。
妻子看了看他,回答道:“好吧,聽說附近新開了一家‘離婚酒店’,專門做離婚夫婦的最后一頓晚餐,不如咱們去那看看?”
丈夫點了點頭,夫妻倆一前一后來到了離婚酒店。
來源:視覺中國
在酒店落座后,服務員請兩人點單:
“您好,先生女士,我們酒店有個規矩,這頓飯必須要由女士點先生最愛吃的菜,由先生點女士最愛吃的菜,這叫‘最后的回憶’。”
妻子理了理頭發,隨即脫口而出:“清蒸魚、熘蘑菇、拌木耳,記住,都不要放蔥姜蒜,我愛人……這位先生他不吃這些。”
輪到丈夫點菜時,他卻愣在了座位上。
此時他才發現,結婚10年,自己竟然從不知道老婆喜歡吃什么。
妻子察覺到了丈夫的尷尬,連忙打圓場:“就這些吧,其實這些是我倆都愛吃的。”
服務員并不揭穿,禮貌地收起菜單離開。
沒過一會,服務員去而復返,手里端著一個托盤,托盤里放著一支嬌艷欲滴的玫瑰,微笑著對丈夫說:
“先生,您還記得第一次給這位女士送花的場景嗎?現在一切都結束了,當不了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好聚好散,最后為女士送朵玫瑰吧!”
丈夫拿起了玫瑰,眼前不禁浮現出10年前第一次給妻子送花的場景。
那時,他們剛剛來到省城工作,舉目無親。租住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室里,白天努力上班,入夜還要外出兼職,日子很苦,也很幸福。
那一年的情人節,他為妻子買了人生中的第一朵玫瑰花,禮物雖不貴重,節日卻過得異常甜蜜。
來源:視覺中國
不承想10年后的今天,生活好了起來,心與心的距離卻越來越遠。
突然,“啪”的一聲,燈熄滅了,酒店警鈴大響,一股煙味兒飄了過來,緊接著便聽到經理的大聲呼喊:
“酒店起火了!大家快從安全通道離開!”
驚慌失措之中,丈夫下意識地將妻子攬進懷里,顫抖著聲音安慰她:“別怕,有我在呢!我會保護你!往外面跑!”
跑到酒店走廊之后,卻見燈火通明,秩序井然,什么都沒發生。
夫妻倆愣神之際,服務員再次走了過來,溫和說道:
“對不起,先生女士,讓兩位受驚了。酒店并沒有失火,煙味兒是人為制造,這是我們的最后一道菜,叫‘內心的選擇’。”
聽完服務員的話,丈夫緊緊拉住妻子的手,動情地對她說:
“親愛的,服務員說得對,剛才的舉動是我內心真正的選擇,我過不了沒有你的生活,咱們復婚吧。”
妻子哭著點頭答應。
臨走前,服務員為兩人送上了“最后的賬單”,上面沒有金額,只有簡短的一句話:
婚姻不易,別讓生活的疲憊,蒙住愛對方的心。
看完這則故事,我頗為感慨。
對于感情,我們時常以為只是簡單的朝朝暮暮。
可只有親身經歷才會懂得,當最初的激情褪去后,多的是生活的瑣碎和現實的壓力。
是否能在不完美的婚姻中,締造完美的幸福,取決于個人的選擇。
這則故事被拍成短視頻播出后,感動了不少人,然而評論區里也不乏質疑之聲:
“故事終究只是故事,現實中是不可能有這樣的夫妻的。”
殊不知,故事來源于生活。
生活中的那些真人真事,往往更具有戲劇性,也更令人動容。
黃靜波和倪金磊,就是一對離婚后又選擇復婚的真實例子。
這是一對來自河北的“90后”夫妻,彼此相識相戀于年少,因為異地等種種原因,中途失聯了5年。
沒想到在黃靜波一次回鄉探親的時候,兩人又意外相遇。
久別重逢,情義更濃。
二人只覺緣分未盡,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第三天便毅然決定結婚。
2018年8月,雙方在長輩們的見證下,領證結婚,正式成為合法夫妻,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
然而,熱戀期的浪漫和美好并不是婚姻生活的全部真相。
沒過多久,黃靜波就意識到:自己對這段婚姻的期待值太高了,當初的行為也太沖動了。
5年的失聯期早已讓兩人在性格、喜好上有了頗多變化,未經磨合的結合讓矛盾來勢洶洶。
經歷了熱情冷卻、生子育兒、家長里短等諸多問題后,二人之間的爭吵愈發嚴重。
最終,在2019年10月,這對曾讓無數人羨慕的“初戀情侶”,選擇離婚。
然而,故事到了這里,并沒有戛然而止。
離婚后不久,他們就發現小兒子的身上出現了一些自閉癥的癥狀,并且日益嚴重。
為了給孩子治病,倪金磊早起貪黑地賺錢干活,而黃靜波則回到家中照顧孩子,兼職一些手工活計。
生活的苦難讓這對夫妻,再一次心照不宣地走到一起,互相扶持。
每一次崩潰絕望的深夜,他們都彼此安慰,默默給對方加油鼓氣。
幸好,經過3年多的治療,兒子的病情逐漸好轉。
在患難與共的這段日子里,黃靜波看到了倪金磊身上的責任與擔當,倪金磊也看到了黃靜波身上的堅強和良善。
兩人再一次重拾年少激情,深深愛上了對方,并決定復婚。
他們用一天的時間決定結婚,卻花了整整10年,才真正相愛。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好的婚姻,就是平淡如水的日子,和一個來了就再也不會走的人。”
誠然,“長相廝守”四個字看起來簡單,卻并不容易。
它是蜜糖,也是玻璃碴,是每對夫妻婚后都會經歷的一道坎。
如何邁過這道坎?答案是:
沒有捷徑,唯“愛”與“責任”。
生活中,各種新聞詞條里總是隔三岔五冒出“離婚”二字。
不幸太多,體面太少,以至于我們時常對感情失去信心。
但是,無論何時,你要相信,總會有人愿意跨越艱難來愛你。
還記得之前,一位61歲老伯寫下的辭職信火遍全網:
“尊敬的領導,我要帶老婆去貝加爾湖拍婚紗,這是她一直的心愿。
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老婆才是最重要的。”
寫這封信的王伯,退休后又被另一家單位返聘。
當妻子向他提出想去貝加爾湖拍婚紗照時,王伯思索再三辭去工作,決定趁著體力還跟得上的時候,完成妻子的愿望:
“這輩子我就這一個老伴,錢隨時可以掙,老伴的心愿一定要滿足。”
三言兩語的相伴,看似波瀾不驚,但這份愛卻早已勝過千言萬語。
杭州市中醫院里,84歲的黃奶奶住在病房里,她90歲的老伴孫爺爺則住在ICU。
孫爺爺已有近90歲的高齡,伴有老年癡呆史,時而清醒時而糊涂,他的老伴兒黃奶奶住在本院的老年病科。
每天,黃奶奶都會帶上孫爺爺愛吃的獼猴桃去探望他:“你要加油,我一直都在的。”
后來病區謝絕探望,黃奶奶就每天手寫一封書信,托護士轉交給孫爺爺。
見字如面,紙短情長。
白發蒼蒼的老夫妻,宛若一對熱戀情侶,令人艷羨。
人間萬事消磨盡,唯有恩愛似舊時。
72歲的聶奶奶患有阿爾茲海默癥,不得不被送去護養院治療。
每一天,73歲的巢爺爺都會花上三四個小時,搭乘11站地鐵、4站公交、步行800多米,輾轉來到護養院看望、陪伴老伴。
這樣的生活,他堅持了8年。
為了讓聶奶奶不要忘記自己,巢爺爺每天見面對她說的第一句話就是:“知道我是誰嗎?”
每每聶奶奶報出他名字的那一瞬間,巢爺爺都會感到無比安心。
成全一世的守護,方能以情深共白頭。
從年少相識,到老來相伴,在他們的身上,我們得以看見婚姻最好的模樣:
美好的愛情,從來不是佳偶天成,而是歷經風雨后,仍不忘愛與責任。
努力在變化中尋求平衡,在磨合中懂得理解,在陪伴中彼此扶持。
就像《讀者》曾說過的那樣:
“平淡的人間煙火,恰是感情的試金石。”
只有以愛為舟,以責任為帆,才能共同駛向幸福的彼岸。
愿你也能得遇良人,柴米油鹽等閑過,夫妻一道共白頭。
作者:余二三。圖片來源于視覺中國(授權)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