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為了把這個模型簡化一下,我把戰略認知放到圓圈里,我把隱含假設放在下面的方框里,一種隱含假設我還是用的虛線,

    我每年都會看克里斯坦森的創新者的窘境,創新者的窘境總會有一個小企業戰勝這個大企業的故事,我們各位講一個真諦,大公司從來都不是被小公司打敗的,

    大公司都是死魚,自己的隱含假設盲區,每個巨頭的認知當中都有自己的隱含假設,這就是巨頭的黑洞,

    這就是巨頭的阿喀琉斯之踵,所以如果你是大公司的戰略負責人,或者你是大公司的CEO,就應該第一識別出你的眼。你還假設是什么,反過來也一樣,我們在座各位大部分是創業公司你前面肯定有一個巨頭,

    所謂的幾座大山,千萬不要跟巨頭去做正面直接的進攻,你去識別這個巨頭活在什么隱含假設里,這是我們迫切創新的關鍵點,而且一定要相信幾乎沒有任何巨頭能夠掙脫自己的銀行假設我舉第1組例子,

    計算機行業的破界創新史,我們今天想起計算機,以為最早的發明者是IBM,no, no最早的計算機公司是unit Mark,

    當時IBM只是個小兄弟,那unit market最早的計算機是給軍隊用的,后來給研究機構大學來用的,所以用的Mark有隱含假設,說計算機這個東西是為科研用。他對企業市場毫無興趣,

    1950年的時候又立馬刻有一個市場報告,做了一個驚人的預測,說50年以后,全世界計算機市場將達到1000臺,我讓你看這個假設之后,心里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啊?它下面有個隱含假設是科研市場 IBM跟Unicode相比較,

    有一個新的假設認知,他發現有一個新興的市場出來,他們也需要計算機是企業市場 IBM的技術其實不如用力Mark的技術,他為了進入到企業市場,甚至放棄自己的架構設計,采用Linux的架構設計,IBM不是最早的計算機發明者,但是最早地把計算機引入到商業市場的是IBM,讓他的戰略。

    認知說我要把計算機引入商業市場來,那unit Mark的機器是百萬級甚至千萬美元級別的,如果你要寄到企業市場里邊去,必須把價格大大下降,所以I店把價格10倍好,我看到這個傳記書里面這樣一句話看起來非常感慨啊,各位,10年以后用力Mark依然擁有全世界性能最好的計算機,

    馬特 IBM卻擁有了幾乎整個計算機市場,那是因為企業市場遠遠大于科研市場創始人的認知,禁閉是一個企業真正的平靜所在,

    這個認知境地,我說得再具,像一點就是隱含假設,我回到這個破解創新這張圖用另外一個做科研機構。行業領先,世界領先技術最好,但是它有一個小小的一個隱含假設,IBM技術不如他,資源不如他名聲不如他,只是把這個認知下降練出新的認知出來,

    后來癌變的故事大家熟了,號稱白雪公主和7個小矮人,他占了80%的凈利率,55%的市占率,他的7個競爭對手全部加起來還占了20%的凈利率,這個時候就有這樣一句話,任何公司像IBM也可以占據的領先地位,正面直接發起挑戰,都無望獲得成功,大量的公司看到IBM成功了,都想進軍商業計算機市場,

    幾乎全都輸,所以這是我在創業里面。你們講的第一法則,當我們面對巨頭競爭的時候,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那我們看ABM有沒有邊界呢,

    切記任何巨頭都有邊界,IBM的隱含假設是客戶需要更大更快的計算機,如果你去硅谷,硅谷有一個計算機展覽館,記得有一個展示,整個一個展示都是IBM的一臺計算機,想當年大家想進入機房,大家記不記得需要穿上白大褂,

    穿上拖鞋簡直沐浴更衣,你才能進去對吧,一臺噢,這個時候全世界第二大的計算機,反其道而行之,做小型計算機危機就是Bec,所以1959年Bec推出第1臺。小心機那售價只是大金主機的零頭體積小小,那IBM是數億幾十萬美元的價格,而Dec降到幾萬美元的價格降到幾萬美元有什么好處?

    原來幾十萬美元一個公司只能有一個機房,有一個降到幾萬美元的時候,每個部門都可以有一個或幾個,所以到了1986年的時候,有一個咨詢公司幫Dec寫了一本傳記叫追求卓越,做DC,猶如一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與他競爭無益,湯必當車,當大多數競爭對手C陷計算機行業的泥沼無法自拔的時候,

    再加市值76億美元的計算機生產商,正在加速前進,各位你看1986年甚至76億美元很大吧,馬特令人遺憾的是。 Bec錯過了個人電腦的機遇,4次進入了個人電腦,4次最后都回來了,有投資,有收購,

    有自己做,進了4次又啊拉回來了去邢藝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最后個人電腦時代是被這兩個小伙子找到了機會為啥呢?為啥低得過不去呢?為啥第1次過不去呢?Bec的銀行假設是計算機只能用于商業機構,

    你個人用計算機你個人用的技術,你干嗎呀?那是我們企業用的,你個人一共干嗎?此處希望各位安靜一分鐘,歷史總是重復的,歷史的事件不重復,但歷史的pattern總是重復地用力挖開的故事,是不是又出現了,

    尤尼巴克認為你商人干嗎用計算機,我是給科學家。家用的 DC說你個人干嗎用計算機,我是給企業用得一模一樣,1977年的時候,Dec的創始人說,我覺得沒有理由,每個家庭都有一臺個人電腦啊,所以此處的隱含假設是計算機是商用的嗎?商業市場就是被這個東西禁錮下來,隱含假設,

    隱含假設像黑洞一樣把企業禁錮在里面去呀,此處有信息時代的雙子星座,對吧,是喬布斯和蓋茨,喬布斯,蓋茨兩個人有共同的愿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臺個人電腦,這是據說最早的 apple 1你看多么有手工制作的匠心精神哈。巴特他代表了巨大的創新,所以我們看此處iPhone的破解創新 DC的隱含假設是商用市場,

    我請問各位蘋果的能力真的比Dec或者IBM強嗎?完全不是,我們甚至知道IBM也已經既占據了個人電腦市場80%的市場也被拽回來了,各位在講什么演講的時候,我再舉個例子像什么訓練大象,大象力氣很大對吧,

    最小的時候用的特別粗的繩子拴在特別粗的柱子里面去,他一跑就拽回來了,他的大象就形成慣性啊,我不能跑,你要在我就會回來,最后你把那個繩子變得很細,隨便記在某一個細樁子上,大象只要一稱它就怎么樣,我跑了,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也含假設之余。公司就像那個小戲,神之于大象一模一樣的馬克他屢屢得手,我們就拿咱們身邊的故事,

    bat各位5年以前大家都想不到bat會有今天吧,百度中國最好的搜索引擎公司可以說在信息分發領域傲視群雄,Google在中國都難以戰勝百度,但他卻禁錮在自己的隱含假設,

    只能是人來找信息,它的商業模式也全部建構在人造信息之上,一直到2017年,在推出5年以后,李彥宏在親自主抓百度里邊的廢的流這個項目5年時間。活生生地百度最大的失誤,就這件事情沒錯吧,

    這是最大的失誤,咱們說淘寶或者阿里系列到今天來看有兩大危機,第1次是被拼多多進行低端顛覆淘寶上市,右上角遷移越來越高大上,

    變成了淘寶商城,而拼多多低端顛覆結果今天拼多多的流量也就接近甚至超過淘寶他第二大失誤是在視頻里邊的電商今天在視頻領域里邊最強的是抖音是快手而在視頻電商里邊,

    阿里也沒有自己的地位,

    這是阿里過去5年兩大失誤,不可饒恕。兩大失誤都活在自己的認知境地里,我們在做騰訊,騰訊這5年犯的最巨大的戰略錯誤是2015年做視頻做微視失敗了,對吧,失敗了就怎么樣了,唉,我們可能不適合做吧,

    就退出了,然后開始用投資的方式去做投資的快手,過去5年騰訊在用戶市場的比例大概下降了10%~15%之間,被誰搶去了呢?

    抖音和快手騰訊今天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在用戶時長里邊百分之十幾的份額被他們抓去了巨大的失誤,隱含假設的失誤。

    華西計算機】計算機迎來“蜜糖”行情

    復盤歷次降印花稅后計算機板塊表現,計算機板塊進攻性強,彈性較大:復盤近6次降低印花稅后計算機板塊表現,其中五次計算機板塊表現亮眼,尤其是最近兩次時間點,其中2008年4月24日(T+90)與2008年9月19日(T+90)時間點,計算機板塊突出,申萬計算機行業指數漲幅分別超過上證指數漲幅12.5PCT與12.16PCT。

    復盤歷史近6次降低印花稅前后科技周期,科技產業已從從0至1突圍階段到百花齊放生態。

    2023年與2008經濟政策對比,節奏相似,相關政策持續加碼:2023年的經濟刺激政策與2008年經濟刺激政策節奏相似。

    2008年在“次貸危機”影響下全球金融市場遭受沖擊,中央先從降低印花稅征收,印花稅改為單邊征收以及金融市場政策或財政政策提升短期內的資本市場活躍度,從而走出一波持續性的“慢牛”行情。如今財政部、證監會、三大交易所發布利好“四箭齊發” ,計算即行業迎來蜜糖行情!

    計算機板塊三駕馬車齊頭并進:

    1)AIGC:以美國科技巨頭為首,持續加大對AI投資,例如谷歌、META、微軟,英偉達第二業績財報持續超預期,其本質是算力芯片的供不應求;

    2)數據要素:數據資產入表政策正式落地,看好后續數據確權授權制度的加速制定落地,相關政策節奏有望加快;

    3) 信創:以金融和運營商為首的信創需求逐漸回暖,招標啟動帶來業績釋放,配合國產生態持續加速,行業信創下半年有望進一步加速。

    投資建議: 受益標的:

    AIGC:1)算力:浪潮信息、神州數碼、中科曙光、紫光股份、拓維信息、工業富聯、海光信息、寒武紀、景嘉微、首都在線、鴻博股份、亞康股份、云賽智聯、青云科技、優刻德、真視通、恒潤股份等;2)應用:科大訊飛、金山辦公、福昕軟件、金橋信息、彩訊股份、泛微網絡、鼎捷軟件、佳發教育、同花順、恒生電子、致遠互聯、新致軟件等;

    數據要素:1)國資云及數據開發商:太極股份、深桑達、云賽智聯等;2) 垂直數據運營:信息發展、千方科技、久遠銀海、中遠海科、上海鋼聯等;

    信創:1) 核心硬件:神州數碼、海光信息、中國長城、中科曙光、龍芯中科等;2) 核心軟件:中國軟件、太極股份、金山辦公、中望軟件、中控技術、海量數據、麒麟信安、誠邁科技、星環科技等。

    【華泰新能源】源網荷儲發力,打開風光裝機空間

    源網荷儲齊發力,打開風光裝機空間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風電、光伏發電作為清潔能源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其出力的隨機性、波動性對電網穩定運行提出了挑戰,市場擔憂電網消納能力可能會導致國內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受限。

    我們認為,隨風光大基地項目落地,部分地區確實面臨一定消納壓力。

    但考慮源網荷儲各環節的調節能力后,我們預計“十四五”電網消納能力不會制約風電、光伏新增裝機;此外,電化學儲能裝機可為風光裝機提供較大彈性,從而實現協同發展。

    隨風光大基地建成,消納問題值得關注

    風光發電與用電負荷的時空錯配使得棄風棄光具有一定必然性,嚴重的棄風棄光曾導致部分地區16-19年新增裝機大幅放緩。

    目前全國風光消納處在較好水平,但西北地區已顯露壓力。

    往未來看,第一批風光大基地主要依靠存量通道外送,消納有保障;但第二批在“十四五”期間尚存92GW電力外送能力缺口。

    由于22年國網實際開工低于規劃目標,目前規劃外送通道僅有1條在建,考慮到特高壓相比風電、光伏更長的建設周期,西北地區消納壓力或進一步加重。

    解決消納問題需要源網荷儲多方助力

    電源側:收益機制優化帶動“十四五”煤電靈活性改造積極性提升,預計貢獻系統調節能力30-40GW。

    電網側:經濟性和必要性支撐特高壓新建,我們預計“十四五”開工8交10直;同時由于22年開工不及預期,23-24年有望迎來密集開工建設期。

    負荷側:開展需求響應削峰的投資成本僅為新建發電廠的14%-20%,性價比突出,我們預計25年需求響應能力達到82GW。

    儲能側:

    1)抽水蓄能:21年價格機制理順后,建設積極性顯著提升,我們預計“十四五”將有40GW+項目開工。

    2)電化學儲能:新能源強制配儲政策疊加獨立共享儲能模式帶來的經濟性邊際改善,裝機增長潛力大。

    【華創家電】大金的井上禮之時代:困境重生,變革開拓

    日本家電界百年由盛而衰,但大金卻逆行而上且十數倍成長,其關鍵的井上禮之時代意義深遠,關注其變革開拓,居安思危有資于中國家電龍頭當下之路。

    大金逆流而上,聚焦井上禮之時代。日本眾家電企業從90年代的全球巔峰后急轉直下至今大多已黯然離場。

    但其中大金卻浴火重生,自困境93財年至22財年,大金營收/利潤/市值規模分別達到10倍/136倍/32倍成長,于2010年后成就全球空調銷額第一。

    回溯期間正是94年起井上禮之重塑大金之路。

    90年代大金困境:外部衰退內部危機。

    90年代初,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元升值,空調景氣嚴重下滑,家空價格由17萬(85年)降至7萬日元/臺(06年)。商空出貨量91年起兩年累計下跌29.8%。

    大金核心商空需求顯著減少而家空、央空連年赤字,93財年公司空調主業大幅下滑,出現十七年未遇的經營危機。

    在此背景下,井上禮之先生臨危受命接任社長,開啟改革開拓戰略。

    對內變革:空調三支柱、渠道改革、取消赤字業務,重塑核心定位。

    “空調三支柱”戰略:由商空單線變為家空、商空、央空三支柱并舉,為全球性綜合空調制造商的目標打基礎。

    四年后家空二次深化改革,產品研發定位在成本優勢的普及型產品(GMS)+性能卓越的高端產品(Ururu Sarara),并將技術放至關鍵位置(大金技術宣言)。

    渠道改革:判斷原有專賣店渠道已不適用彼時競爭后,開拓打折店模式,比重由12%(94年)提至22%(96年)。

    并提出“綜合服務能力第一”的目標,其貫穿此后30年的全球各區域。

    取消赤字業務,多元化思辨:制定產品連續三年赤字即停止銷售的盈利標桿,先后取消早期盲目多元下的供暖、立體停車場等業務。

    重構圍繞空調核心事業的有限多元,外擴風管機、央空增量,再輻射冷凍冷藏、保養維修等,覆蓋五倍理論空間。

    投資建議:由大金歷程看中國家電龍頭,全球化戰略幾成必然趨勢,品牌強化縱深空間同樣強大,關注“人單合一”、三位一體戰略的海爾智家,A+H股上市推進全球化布局的美的集團,空調核心外拓空間可觀的格力電器,持續推進自主品牌的海信家電。

    【華安機械】工業電源引領國產替代,充電樁開啟新成長曲線

    國內工業電源領軍企業

    英杰電氣是國內領先的工業電源企業,以功率控制電源、特種電源為代表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光伏、半導體、鋼鐵冶金、玻纖等領域。

    公司研發國內首個全數字單晶爐加熱直流電源,推進國產替代,為光伏硅料及硅片電源設備領軍者,并不斷向光伏電池片、半導體電源、充電樁等領域拓展,打造全新增長點。

    2019-2022年公司營收CAGR為42.54%,歸母凈利潤CAGR為45.09%。

    2023年半年報實現營業收入6.43億元,同比增長42.45%;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33.31%。

    光伏:硅料、硅片電源行業領軍者,電池片電源蓄勢待發硅料、硅片領域,功率控制電源在多晶硅還原爐以及單晶硅生長爐、區熔爐溫度控制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公司產品常年保持市占率70%以上,客戶均為行業頭部單晶爐及硅片廠商。

    我們測算,2023-2025年硅料電源市場空間分別為16.5/14.2/12.6億元,硅片電源市場空間分別為6.93/9.66/10.95億元,擁有廣闊市場空間。

    電池片領域,TOPCon、HJT新電池片技術中,公司產品測試進展順利,后期量產準備進行中,我們測算預計2023-2025年TOPCon/HJT電池片中電源的市場空間分別為17.50/3.91億元、13.45/6.70億元、11.21/11.88億元,打造公司新的強勁增長點。

    半導體:特種電源持續突破,引領國產替代

    半導體領域,射頻電源參與多個高精工藝環節,包括射頻濺射、刻蝕、薄膜沉積、離子注入等,技術難度高,國產化率低。

    僅考慮薄膜沉積+刻蝕設備,我們預計2025年射頻電源全球/中國市場規模為28.65/8.31億美元。

    公司與頭部半導體設備企業深度合作,于2017年為中微半導體開發生產的MOCVD設備提供配套的特種電源產品,實現了進口替代;公司射頻電源在半導體設備有樣機的測試,某些類型的測試產品性能上已經初步具備了替代國外電源的水平。

    盈利預測、估值及投資評級

    我們預測公司2023-2025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9.37/26.78/37.58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4.60/6.23/8.93億元,2023-2025年歸母凈利潤CAGR為114%,以當前總股本2.20億股計算的攤薄EPS為2.09/2.83/4.06元。

    公司當前股價對2023-2025年預測EPS的PE倍數分別為30/22/16倍,我們選取同屬“電源設備”長江證券行業分類,且刪除沒有Wind一致預測的證券,選取科威爾、科華數據、盛弘股份等作為可比公司,考慮到公司作為工業電源國產替代領軍者,充電樁、儲能等新業務成長邏輯清晰,首次覆蓋給予“買入”評級。

    【光大新能源】電力需求側響應:基于數字技術的靈活性調節方式

    需求側響應是電力系統靈活性提升的重要一環。

    電力需求側響應是指電力用戶基于價格信號或激勵措施,通過暫時調整其用電需求,減少或增加特定時段的用電負荷,從而保障電網穩定運行,促進電力供需平衡的行為,是建立新型電力系統并提升其靈活性的重要一環。

    短期來看,缺電、中長期新能源發電比例不斷提升等有望倒逼電力市場化改革進程加快推進,有利于電力需求側響應套利機制的完善,從而打通需求側響應的商業模式并推動市場規模穩步提升;長期來看,隨著工商業電氣化、電動車保有量提升及分布式能源的進一步發展,精準調控的需求越來越大,需求側響應具備長期發展的重要潛力。

    近期我國新電改政策提速,推動電力需求側響應商業模式逐漸完善。

    (1)5月19日國家發改委就《電力需求側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電力負荷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2)7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關于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指導意見》;

    (3)7月13日,國家能源局提出全面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研究制定“1+N”基礎規則制度,深化輔助服務市場機制。

    需求側響應的相關制度和能力建設正加速推進,為需求側響應商業模式的完善奠定基礎。

    投資建議:我們認為新電改政策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電力現貨、靈活性資源整合、數字電力電網、統一電力市場是關鍵詞。

    我們持續重點推薦電力需求側響應(虛擬電廠、綜合能源管理、電力電網數字化等)投資機會。

    (1)軟件類、綜合能源管理業務或電力通訊類拓展綜合能源管理公司,重點推薦:國能日新、安科瑞,建議關注:朗新科技、特銳德、威勝信息、鼎信通訊、友訊達、海興電力、蘇文電能。

    (2)在電力需求側響應中的負荷管理平臺、虛擬電廠(聚合商)平臺搭建具有先發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國網、南網下屬公司或重要供應商,重點推薦:國網信通、東方電子、南網科技、南網能源,建議關注國電南瑞、遠光軟件、恒實科技。

    (3)以電表類業務為基,進一步擴展綜合能源管理、電力EPC業務,擁有更高的業績彈性,建議關注海興電力、炬華科技、萬勝智能、澤宇智能、蘇文電能。

    本文源自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想有機會成為新PC產業鏈上的主導者,還有機會通過AI PC進一步夯實“端邊云網智”戰略優勢,大局既定,接下來看戰術




    文|謝麗容


    今年10月,全球最大的PC生產商聯想集團在第九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首次向全球演示了AI PC效果,按照規劃,這款“以AI為靈魂”的筆記本將在明年上市。


    在這場兩個月前舉辦的大會上,AI PC是絕對主角,另一群到場發言的大佬也受到關注,他們的名單包括但不僅限于:英偉達CEO黃仁勛、AMD CEO蘇姿豐,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基本上覆蓋了目前PC行業所有與AI相關的頂級大佬。會議結束后,組局者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和一眾大佬的合影流傳甚廣,有人據此判斷,AI應用的下一站,將是硬件引領。


    兩個月后的12月7日,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戰略及業務拓展副總裁阿木在首屆AI PC產業創新論壇的公開演講中進一步判斷,PC正在進入第三個歷史性技術周期。聯想迎來了關鍵時刻。




    此前,黃仁勛也曾有過類似的觀點:PC行業正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在未來十年,新的AI PC將取代傳統PC,市場價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在12月7日的論壇上,聯想集團聯合IDC共同發布業內首份《AI PC產業(中國)白皮書》。第三方研究機構IDC在這份白皮書里預測,中國PC市場將因AI PC的到來,結束負增長,在未來五年中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臺式機、筆記本電腦市場總規模將從2023年的3900萬臺增至2027年的5000萬臺以上,增幅接近28%。


    IDC中國總裁霍錦潔提到,AI PC不僅是一個新產品,它代表的是整個行業即將進入一個全新時代——一個行業大變革的時代;一個見證歷史突破的時代。


    所有人都看好這個時代轉換窗口。但,歷史上的每一輪技術周期大轉換都會帶來產業洗牌。AI加入PC之后,電腦產業長期以來“大而穩”的狀態即將終結——“終端廠商把靈魂交給芯片和系統商”的格局會被打破,由于以場景需求為基礎面向用戶整合產業資源的新邏輯成立,終端廠商將成為PC產業生態的核心中樞。


    新生態需要新邏輯。聯想目前正不遺余力在做這件事情。在12月7日的論壇上,一個名為“AI PC先鋒行動”啟動。該行動的主要是為了共榮生態、加速推進AI PC的早日落地。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面向AI生態開發者,推出的“AI PC生態開發者計劃”;面向AI內容創作者,推出的“AI PC內容創意大賽”。


    目前,首批AI技術廠商以及應用廠商如阿里巴巴-通義實驗室、網易有道、金山辦公等已加入生態。




    這只是一個新生態的新開始。


    全球每賣出的100臺PC中,有24臺為聯想制造。聯想顯然是最有希望抓住這次技術轉換周期的公司,對于當下的聯想來說,確實集齊了“天時”“地利”,那么聯想會怎么做?新一輪產業生態變革將帶來什么樣的新變化?這是決定是否“人和”的重要因素。

    及時出現的“顛覆性技術”契機


    聯想集團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2023/24財年第二財季數據顯示,聯想個人電腦業務以近24%的市占率鞏固了全球領導地位,營收環比增長13.6%。


    此時,全球電腦市場已經歷了連續七個季度下跌。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第三方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僅為5670萬臺,同比下降28%,成為過去十年來PC行業一季度出貨量最低的年份。


    如果再把時間軸往前拉,2011年,全球PC出貨量創造了3.65億臺的紀錄,而這是往后十幾年的“巔峰”。在此之后PC市場技術發展緩慢、需求逐漸疲軟,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除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首年的“短暫性春天”。




    這個過程中,聯想PC業務業績同樣受大盤影響,但和大盤上下震蕩的走勢不同,聯想基本走出了一條相對平緩的正曲線。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其一,全球PC市場目前確實不好干了;其二,聯想在全球PC這個大盤里做到了極致,但大盤要繼續做大,聯想才有可能有更好的發展。


    和其他技術產業類似,PC產業要做大,需要新技術轉換周期出現。


    PC在歷史上經歷過兩個歷史性技術周期。第一個周期出現在1981年,IBM公司當年在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發布首款個人電腦IBM 5150,PC自此進入小型化時代——PC從研究室走向個人。


    第二個顛覆性周期出現在2000年前后,當時,網絡通信技術大爆發,互聯網將一臺臺個人電腦孤島相連,內容從少數人的特權,變為人人唾手可得。這一輪爆發是相當快速的——1995年臺式電腦大規模進入普通歐美家庭,2000年左右筆記本電腦爆發式增長并進入亞太市場。中國PC銷量從1998年的400萬臺迅速攀升至2012年的7000萬臺。


    聯想踏準了上兩輪周期:1999年聯想推出“天禧”因特網電腦,從此走上開掛之路;2004年12月8日,聯想宣布收購IBM公司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豪擲12.5億美元,換來了一個國際化的新聯想。此后,聯想成為全球PC市場的主流玩家,2012年問鼎全球PC之冠。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聯想依然以1600萬臺的PC出貨量位列第一,市占率環比提高0.4%至23.5%。而在中國大陸地區,Canalys數據顯示,聯想以36%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PC出貨量超過第二至五名總和。


    現在,AI PC被定義為第三次顛覆性技術轉換周期。


    聯想之外,大型科技公司在PC上的布局開始緊密,蘋果公司給最新的電腦安裝上了M3芯片,這是全球首個3nm工藝制造的芯片;高通則推出了針對PC的X Elite芯片,高通的目標是這款芯片及其后產品,性能超過蘋果和英特爾。英特爾今年10月宣布,要在2025年前為超過1億臺PC實現AI特性。


    黃仁勛在某次公開場合的演講中稱,PC行業正迎來一次重生的機遇。未來十年,新的AI PC將取代傳統PC,市場價值可達上萬億美元。


    上述所有公司舉動均圍繞AI PC而動。Counterpoint Research預計,AI PC自2020年起的十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50%,并在2026年后主導PC市場。


    IDC數據顯得十分樂觀——AI PC 2024年會快速增長至55%,并在2027年將達到85%。AI終端在所有終端中的占比也將由今年的41%增至2027年的79%。IDC還預測,隨著明年大量AI PC的推出,PC整體銷售價格將大幅提升。


    上述兩家數據分析機構對于AI PC的口徑有所區別和泛化,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AI PC的未來增勢。


    相較于傳統PC,AI PC的核心變量在于AI。不僅在硬件上集成了AI算力單元,而且能夠本地運行個人大模型、創建個性化的本地知識庫,實現個人化的自然交互。


    阿木的觀點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AI PC將扮演三種角色:專屬助理、貼身秘書和設備管家。這三種模式目前可以通過不同的AI大模型軟件分別初步實現。聯想要做的則是另一種方式。


    阿木在AI PC產業創新論壇中提到,聯想的打法是將這些能力組合成一個獨立的能力,封裝在新的電腦里。這需要整個PC產業鏈的共同配合:電腦里需要專門運算生成式AI的算力;需要匹配的集成顯卡或獨立顯卡,及提供混合算力去支持一個大模型能被封裝在電腦里,即GPU。


    只有這樣,新的電腦里才能算是常駐了一個可信賴的,跟云之間隔開的一個“個人AI助理”。


    “AI PC,也許是PC自取名為電腦以來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可進化的生命,它越陪伴,就越像你,也越懂你。”阿木總結。


    這是AI PC成為PC產業新一輪技術轉換契機的本源所在。


    IDC預測,中國PC市場將因AI PC的到來結束負增長,在未來五年中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臺式機與筆記本電腦市場總規模將從2023年的3800萬臺增至2027年的5000多萬臺,增幅達到32%。


    這是聯想看重的機會所在。



    產業鏈邏輯變化中的“聯想時刻”


    AI PC之所以讓產業鏈如此振奮,道理很簡單。和手機市場類似,PC產業過去十余年創新主要是微創新,小修小補,比如在外觀設計上,或鍵盤鼠標等操控上。


    這種局面和PC產業鏈運轉了數十年的固有邏輯有莫大關系。PC產業鏈上,操作系統和芯片廠商是主導者,上游做什么,PC廠商組裝什么。這套產業邏輯曾經一度支撐了PC產業的高效運轉和快速成長,同樣導致PC市場的革新性創新相對被動。長期不變的終端形態,疊加創新能力不足,又讓PC使用場景拓展空間狹窄。


    同樣的故事也曾發生在智能手機產業。中國不僅擁有全球最大的PC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上一個十年,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曾經一度是安卓操作系統+手機芯片+各類硬件的整合商。這種“硬件軍備競賽”模式在近十年逐步失靈,近十年,華為、OPPO、vivo、榮耀、小米等手機廠商先后開啟了基于軟硬件、前中后臺的不同層面的創新和自主化。這個變化讓手機終端廠商和上游操作系統廠商、各類芯片廠商之間的關系重組,手機廠商在一定程度上主導了產業的發展節奏,重新驅動了手機產業的新一輪增長。


    手機產業目前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周期,出現了新問題,這是另一個話題。


    回到AI PC。AI PC產業鏈與傳統PC產業鏈將有所不同。傳統PC產業鏈是相對封閉的,除了操作系統、芯片和主機商,更多企業將加入到AI PC的生態中,形成用戶、終端廠商、模型、應用、算力的多層、開放生態。


    換句話說,在AI PC的推動下,從封閉到開放,從固化收斂到多層動態,PC產業生態將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因此,模型、應用、算力廠商都需要圍繞AI PC時代新的需求做出改變,適應AI PC(終端)新形態。模型與應用將改變用戶需求的底層邏輯,用戶的需求與各類數據將是整個生態必不可少的生命線。模型與應用廠商將與終端廠商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結。




    在此前PC行業生態里,操作系統是基礎,用戶在系統界面中操作、管理應用程序,相對而言是市場變化的被動接受者。但在AI PC時代,用戶角色和地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應用和操作系統往后退,新的AI功能的集成化入口出現了——個人智能體(AI Agent)。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11月撰文稱,智能體會改變每個人與計算機交互的方式,顛覆軟件行業,帶來從鍵入命令到點擊圖標以來的最大的計算革命。他說,計算機行業如今的平臺是安卓、iOS和Windows,“智能體將是下一個平臺”。


    也就是說,用戶不再是行業變革的被動接受方,而將成為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PC終端廠商和用戶直接連接,因此,終端廠商將成為PC產業生態的核心中樞。


    這就是聯想面對的一個全新機會:聯想有機會主導全新的PC生態,但聯想需要有充分的控盤能力去主導這個全新的開放生態。


    一家老牌大公司抓住一次新技術轉換周期完成代際躍升,需要克服兩個核心問題:是否有足夠的前瞻性洞察到機會;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靈活性去抓住機會。


    在AI PC這件事情上,聯想已經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現在面對的是第二個。


    今年8月,楊元慶宣布,將追加70億元以上投資,用于在全球范圍內加速部署人工智能的技術和應用。2021/2022財年,聯想宣布研發人員和研發投入要在三年內翻番,迄今為止,聯想研發費用已經增長了60%,研發人員增長了90%。


    在今年10月下旬召開的第九屆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聯想集團展示了全球首款AI PC、大模型壓縮技術、座艙智能伴侶、人工智能雙胞胎(AI Twin)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創新科技成果。按照規劃,按照規劃,聯想將在明年9月正式上市銷售AI PC,但目前從聯想內部反饋的時間表來看,有望大幅提前。


    增強AI領域的技術肌肉和抓住產品發布先機之外,在首屆AI PC產業創新論壇上,聯想發布了“聯想AI PC先鋒行動”,招募AI生態開發者與內容創作者,聚焦AI PC使用場景,優化用戶體驗。


    接下來,聯想決策層需要拿出更大的決心和智慧來經營全新的開放生態。

    不僅是PC


    PC目前仍然是聯想最為倚重的現金牛業務,但聯想業務已不僅僅是PC。卡好AI PC的機會風口,對聯想的PC業務有巨大戰略躍升意義,但不是AI PC給聯想帶來的全部想象空間。


    2017年,聯想集團決策層預判到了數字經濟大勢下,智能化轉型大局大勢已定。為了抓住市場升級的機會,聯想在當年提出智能化轉型概念,著手打造數字底座,升級邊云網基礎設施,建設支撐數據智能的敏捷柔性的技術中臺。期間打造了包含智能供應鏈、智能營銷、智能銷售、智慧客服等能力的業務中臺。經過努力,聯想集團實現 “端-邊-云-網-智”全棧智能布局。


    PC屬于全棧能力中的“端”能力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因為有了這個能力,相對于其他數字化服務商,“端-邊-云-網-智”全棧智能是聯想在企業智能化市場上的相對獨特的綜合優勢。


    換句話說,在企業智能化市場,聯想PC是重要一子。一個企業或組織的信息化、數字化最基礎的第一步,辦公PC當仁不讓,再小微型的企業,甚至個體戶,少了其他,也少不了PC。


    聯想PC在政企市場一貫領先。據IDC數據,聯想的商用臺式機、筆記本、工作站、平板電腦分別連續22年、17年、5年、8個季度位居中國市場第一。中國國家機關2022年辦公設備集中采購數據顯示,聯想在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上均有較大的成交比例。


    另一個重要趨勢是,政企市場是PC行業最具增長潛力的細分領域。國產化需求催生了一批換機潮。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預測,在今年中國消費類PC下滑9%的同時,商用PC將迎來10%的反彈。


    PC內嵌AI,對于聯想在企業智能化市場上的競爭力維持,及“端-邊-云-網-智”協同,同樣具備重要價值。


    聯想的判斷是,中小企業以低成本運營模式為主,在法務、財務、品宣、IT等專業服務領域,通常不像大型企業一樣具備完整的職能部門。AI PC對網絡資源的充分整合可以有效彌補這一短板。


    另外,相對于傳統PC,AI PC對于中小企業的價值還體現在另一個層面——AI PC對市場推廣與客服人員的支持,將增加單個員工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應對的客戶與業務量,提升效率。


    IDC預測,AI PC在中小企業市場的銷量占比提升速度未來將高于消費市場,在2027年達到90%。隨著AI PC的到來,中小企業將加大IT支出的投入,2024年以后,53%的企業的IT投資額年增長率將超過5%。


    另外,未來五年在中小企業市場,銷售額AI筆記本電腦高于AI臺式電腦,AI 筆記本電腦和AI臺式電腦合計銷售額將從2023年的32億元快速攀升至2027年的547億元,增長16倍。




    對于大企業來說,IDC的觀點是,由于數據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較高,且體量大部署復雜,AI PC給大型企業帶來的變化將體現在更長時間的跨度。IT、互聯網、金融和專業服務等科技領先行業的大型企業將最先規模化使用AI PC。


    IDC預測,未來五年在大型企業市場,AI筆記本和AI臺式機將并駕齊驅,同步普及。AI筆記本電腦和AI臺式電腦合計銷售額將從2023年的2.3億元快速攀升至2027年的449億元,增長191倍。



    大型企業智能化轉型升級更加系統化,大型企業是聯想PC的重要用戶群。AI PC取代傳統PC,理論上可以放大聯想在大型企業智能化轉型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聯想是目前少數同時擁有AI內嵌的智能終端(個人電腦、平板、商用IoT設備等)、AI導向的基礎設施(服務器、存儲、邊緣設備等)、AI原生的方案服務(硬件支持服務、混合云、中臺、軟件及運維服務、解決方案服務等)的全棧智能服務商。


    聯想智能設備業務集團(IDG)提供了企業必備的混合辦公與生產的終端,如PC、辦公屏、智能網關、工控機等。


    聯想基礎設施業務集團(ISG)是打開企業客戶大門的敲門磚。企業數字化轉型大單中,服務器、存儲、網絡、邊緣等設備通常是最基礎的產品,其他方案服務、軟件產品都要基于上述硬件。


    聯想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則包括三類服務:硬件支持服務(為聯想設備及超過100個品牌的ICT設備提供維修保養、數據拯救等服務)、智能運維服務(比如ServiceForce平臺)以及解決方案服務(面向各行業的解決方案)。其中圍繞混合云提供知識、技術密集型服務,是其近兩年適應當下企業需求的拳頭產品。


    除了直接銷售PC的IDG業務集團,ISG和SSG業務集團均受益于聯想的AI戰略。聯想ISG集團正打造一套全面的AI基礎設施組合,包括70多種針對GPU優化的產品、存儲和數據管理平臺,以及下一代AI基礎設施參考架構等;SSG集團則在幫助企業利用AI增強業務運營和改善數字體驗。


    綜合來看,AI PC在端能力上的革命性提升,對聯想的大企業“端-邊-云-網-智”戰略協同能力大有裨益,同時,AI PC革命性能力也可以快速外延至聯想的其他企業級終端。


    聯想今年開發了大模型訓練和推理平臺“聯想大腦”,并建立起了包括大模型和小模型在內的全棧式AI技術和解決方案,按照規劃,還將推出AI異構推理加速平臺。


    不過,這十分考驗聯想的多層級研發能力、企業級軟件生態協同能力和內部涉及“端-邊-云-網-智”各組織部門戰略協同能力。


    聯想公司決策層顯然非常清楚這一點,一位聯想內部人士透露,聯想已經在多個層面醞釀多種變革,“都是為了抓住AI PC。”


    大局既定,接下來考驗的是聯想的戰術。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