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強制學生購買平板電腦的事件被曝光。
近日,有四川省廣安市群眾通過國務院“互聯網+督查”平臺反映,廣安鄰水實驗學校采取分班教學的方式,變相要求學生購買平板電腦,給學生家庭造成較重的經濟負擔。
經查,群眾反映問題屬實。自2015年以來,鄰水實驗學校分三個階段實施基于使用平板電腦的信息化教育,涉及學生13274人次,共收取平板電腦及軟件服務費2437.65萬元。
在“互聯網+”時代,致力于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當是大勢所趨。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各地屢屢曝出學校強制或變相強制學生購買平板電腦之類的事情。此前,國務院大督查就發現,部分學校打著“自愿”的幌子,通過設立“智慧班”“未來班”等方式巧立名目要求學生購買平板電腦及學習軟件,有的學校甚至為相關企業“搭臺唱戲”推介學習軟件,增加學生家庭經濟負擔,影響教育公平。
目前,鄰水實驗學校已向學生全額清退了違規收取的2437.65萬元,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理。事情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反思不能就此停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從督查情況看,鄰水實驗學校在教育部和四川省教育廳通報同類問題、重申相關規定后依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頂風違規,充分說明學校不重視規范教育收費,執行政策規定不嚴格、貫徹落實不到位,對違規行為心存僥幸,也暴露出當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不力,存在作風漂浮等問題。該如何遏制學校頂風作案的“沖動”,值得深思。
數字化教學資源進校園,不僅采購要合乎規范,不能打著“自愿”的名義行強制之實,是否需要全面落實“平板教學”,本身也值得商榷。
簡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建設只是一種方向性的引領,并不意味著無條件跟從,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必須定位于輔佐服務教學的角色,各校需因地因時因人而宜。也就是說,真正有助于教學的,那就應該盡可能緊跟潮流,否則便應當斟酌執行。
舉例而言,當年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媒體教學,便曾經歷了從“喧賓奪主”到回歸輔助教學本位的變化過程。因此,在當前的實際教學中,多媒體手段并不是非用不可,完全可以根據教學實際需求進行選擇。同樣的道理,中小學推進“平板教學”也并非當務之急,其合理性甚至需要打上問號。目前,平板電腦很大程度上只是取代課本和板書,如果需要呈現相關圖片和視頻,原來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足夠。更何況,讓學生盡可能減少接觸電子產品是保護學生視力的重要原則,如果不是必不可少,何必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呢?這究竟是在作秀還是另有所圖?令人疑竇叢生。
推進教育信息化,要想好經不被念歪,清退款項和處理責任人絕不是終點。必須筑牢監管“防護欄”,進一步加強對教育收費特別是第三方服務收費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完善聯席會議機制、督辦查辦機制、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倒查和監督機制等,方能有效遏制學校變相推銷平板的沖動,行穩致遠。
年來,平板行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以iPad為例,雖然蘋果已累積銷售出3億臺iPad,但每年銷售量都在下跌,從2010年到2015年,銷量以100萬臺逐漸遞減,除蘋果之外,部分小品牌安卓平板的銷量也不盡如人意,在這種背景下,業界屢屢傳出唱衰平板的聲音。
那么,平板行業為何會陷入這種“窘境”呢?業界又為何唱衰平板“成風”呢?在筆者看來,大致有內外兩個層面的原因,外因在于手機大屏化對平板存在一定的沖擊,內因在于隨著越來越多廠商推出了平板產品,整個行業也呈現了同質化競爭的局面,由于大多數產品無法在功能和體驗上進行創新和顛覆,對消費者也就很難形成吸引力。
不過,諸如三星等廠商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通過不斷的推陳出新,三星不僅樹立了領先于競爭對手的實力,更為迷茫的平板行業指明了發展方向,這一點,在之前三星推出的旗艦平板電腦Galaxy Tab S2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如何將藝術與科技結合在一起?
隨著平板競爭的白熱化,越來越多廠商推出了廉價的平板,試圖讓更多普通消費者也能用上平板,但這種理念很容易導致行業陷入盲目的價格戰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粗制濫造的產品充斥市場,必然會讓消費者產生不良印象,說得直觀一點,現在很多消費者都是“外觀控”,如果材質、做工、設計不討巧,自然無法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而從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來看,三星似乎是在用做藝術品的理念在做平板,當然,你或許會說Galaxy Tab S2的定位比較高端,屬于旗艦產品,但這也的確能體現三星扎實的產品實力,而且,這種產品實力在三星的中低端產品上也將會有越來越清晰的體現。
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無論是在設計、材質和做工上都堪稱出色,這一點相信很多消費者都有目共睹。更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Tab S2機身厚度被優化為5.6毫米,成功的擠掉蘋果坐上全世界最薄平板的寶座,由于實現了極致輕薄,在同類產品中便具備了獨特的“骨感美”。橫向對比,我們更容易發現三星在輕薄化方面所建立的突出優勢------蘋果的iPad air 2為6.1毫米,華為M2厚度為7.8毫米,小米平板厚度為8.48毫米。
當然,要做到如此輕薄,其背后的技術實力不容置疑,現在很多廠商都致力于將產品往高性能方向提升,但這樣又可能讓產品過于厚重,很難瘦身。三星不僅完美平衡了這一矛盾,而且,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在外形上也獨具藝術氣息,毫不夸張的說,Galaxy Tab S2很好的將藝術與科技結合在了一起。
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何以堪稱“全能選手”?
現如今,平板產品的競爭重點已經不在硬件配置上,而是如何能為用戶提供更全面的用戶體驗。不過硬件配置也不能太糟糕,來看看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的硬件配置,它搭載了自家的八核處理器,相比前代也算升級不小。內置3GB運行內存,32GB或64GB存儲空間。支持最高達128G的擴展以及指紋識別和多任務分屏功能,再加上對4G的完美支持,可以說這樣的硬件配置還是非常富裕的。
眾所周知,娛樂是平板最為重要的用戶體驗,而娛樂又以看視頻、游戲、拍照等應用最為典型。Galaxy Tab S2搭載了三星Super AMOLED炫麗屏,其分辨率與iPad Air 2相同,而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保持0.01毫秒的疾速響應時間,在游戲、視頻中不會出現拖影的現象,視覺體驗更為出色。而在拍照攝像方面,Galaxy Tab S2還采用了F1.9的大光圈和后置800萬的攝像頭,相比現在很多主流平板的500萬好一大截,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能拍出清晰的照片。
隨著平板功能的擴充,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務人士、辦公人士也依托平板產品來辦公,不過,一般的平板產品應對辦公需求還有些“捉襟見肘”。舉個例子,一件公文的處理可能需要數個應用程序的合作才能完成,如何保證在多應用的情況下實現快速切換,避免卡滯呢?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提供了多任務分屏功能,它不僅優化了屏幕資源的綜合利用,也讓辦公變得更高效、更簡單。另外,Galaxy Tab S2可以添加最多四根手指的指紋解鎖數據,解鎖速度也非常不錯,基本上達到了三星高端旗艦手機的水準,這也算該產品的一大亮點,在重要的辦公場合,該功能將會非常實用。
還有一點,三星Galaxy Tab S2平板電腦的電池表現讓人印象深刻,有媒體測試證明,在高強度使用一天后,Galaxy Tab S2依然還有50%的電量。之所以有如此優秀的續航表現,一方面得益于Super AMOLED材質屏幕的運用,另一方面,該產品沒有震動、按鍵背光時間短、不支持視覺差壁紙等,都可以節省電量消耗。另外,超級節能模式也是提升Galaxy Tab S2續航能力的重要利器。
總而言之,未來平板的競爭點應當是圍繞用戶體驗展開,誰能提供全面的功能和體驗,誰就能從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一點對高端平板尤其重要,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Galaxy Tab S2堪稱“全能選手”。
Galaxy Tab Pro S將成為三星平板陣營的新旗艦
微軟Surface Pro的成功被業界視為PC與平板跨界的典型產品,值得一提的是,三星也推出了類似的2 in 1新品Galaxy Tab Pro S,與此前不同的是,它搭載英特爾酷睿M處理器、運行Windows 10系統,是三星近年來少有的Windows平板。
三星Galaxy Tab Pro S平板電腦秉承了三星慣有的設計語言,擁有超薄機身,僅有6.3毫米厚、0.7公斤,薄于iPad Pro和Matebook,可以說是目前Windows領域頗具代表性的輕薄平板,采用的Super AMOLED屏在顯示方面也優于iPad Pro和Matebook。性能方面,從很多媒體的測評來看,其整體運行速度、流暢度值得肯定。在筆者看來,Galaxy Tab Pro S將成為平板領域的新亮點,它不僅集成了三星近年來在移動市場所有的經驗,也讓三星在跨界平板方面有了強大的競爭實力。
從三星近年來的產品策略來看,我們不難看出,平板行業并非一蹶不振,相反,這一領域未來依然潛力十足,不過,在同質化競爭越發激烈的情況下,只有堅持品質才能長久制勝,相信三星憑借獨到的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未來一定能成為市場的領導者。
/東方亦落
近日,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了一項關于Apple Pencil的專利申請文件。蘋果給Apple Pencil配置了顏色傳感器,可以達到從現實世界中對顏色進行采樣用于數字創作的效果,可用于繪畫,編輯等場景。
其實近兩年,蘋果關于Apple Pencil的專利已有好幾項,可見蘋果對觸控筆格外上心。但是喬布斯曾對觸控筆表示過極度的嫌棄,而今蘋果重視觸控筆,甚至以其作為創新突破口的做法會否與喬幫主的思路背道而馳?又是哪些原因導致了蘋果的這種轉變?
其實從蘋果以及其他巨頭對觸控筆的種種動作中,可以感覺到如今的觸控筆已非簡單的配件,隨著許多技術和場景的改變,觸控筆的功能和意義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以至于成為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并且隨著科技的變革與巨頭們的創新,觸控筆在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供挖掘。
此次曝光的專利中,Apple Pencil配備了多個光電探測器,它們能夠測量不同顏色的通道光,這樣一來就可以實現對現實世界物體顏色的檢測和采樣。此外,該專利還配備了照明燈,能夠使光電探測器確定顏色時更為準確。借助此種技術,Apple Pencil的用戶可以將從現實世界中提取到的顏色放入繪圖程序的調色板中,再用畫筆“蘸取”所需的顏色。
其實除了這次的專利,蘋果近兩年沒少在Apple Pencil的創新方面花心思。
去年10月,美國專利商標局公布了蘋果名為“Stylus with Display”的專利。在Apple Pencil的筆尖和筆體間增加了能夠指示色彩的柔性OLED顯示屏,為用戶提供顏色提醒;
今年2月,蘋果又被曝光了一項關于Apple Pencil可實現觸覺反饋與讀取用戶抓握力度的專利。其中涉及到一種連接到用戶握持區域的壓電設備,使得Apple Pencil可反饋用戶握住觸控筆方式的變化,幫助系統確定用戶如何握住手寫筆,從而更好地確定要變形的區域,進行觸覺消息傳遞而不會干擾筆觸的運動;
今年6月,蘋果又被曝光在申請關于Apple Pencil的新專利。專利內容是用Apple Pencil模擬在紙上的觸感,也就是讓Apple Pencil的觸覺反饋擁有渲染紋理的感覺,希望可以達到一種讓用戶在真實的紙上寫字的感覺。
蘋果如此努力地對Apple Pencil進行完善和創新,不禁讓人想起了喬布斯在數年之前對Apple Pencil“深惡痛絕”的態度。喬布斯曾說“Who wants a stylus?(誰會想要一支手寫筆?)”,因為喬布斯認為,人的手指頭就是最好的交互工具,而手寫筆不屬于多點觸控時代。
但庫克“違背”了喬幫主的意志,對Apple Pencil愈加重視,然而庫克卻認為喬布斯會理解他。早在2016年,庫克就曾表示:“如果史蒂夫看到用戶可以用Apple Pencil來做些什么,我想他一定是贊同的”。
其實喬布斯與庫克的觀點都符合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喬布斯當年對觸控筆充滿鄙夷,是因為觸控筆屬實是“雞肋”。眾所周知,蘋果產品沒出來之前,手機大都是電阻屏,屏幕和UI元素都很小,主要用按鍵操控,當年的觸控筆也很小,拿著它去點屏幕一點都不方便,觸感不靈敏,而且手寫出來的字也是一塌糊涂。
所以也不怪喬布斯對觸控筆嗤之以鼻,這種設計在當年,噱頭的成分比實用更多。當年要是哪款手機有觸控筆,聽上去貌似很高端,結果最后往往會發現還不如用按鍵來得快。對于追求極簡和極致的喬布斯而言,自然是無法容忍,況且那時手指觸控才是公認的跨時代的交互操作,如果可以用手指操控就沒必要用一支不靈敏的觸控筆。
后來蘋果引領了手機行業潮流多年,一直走在時代前端,直到喬幫主離去庫克接手,風格不同的兩人讓蘋果在外界眼中也有了不同的氣質。但庫克對觸控筆的執著,也依然符合他當時所處的環境。那么Apple Pencil如今成為蘋果創新的突破口,蘋果又是考慮了哪些方面的因素才做出了這個決定呢?
第一,蘋果想要打破局限性。
時移世易,時代早不是喬布斯當年的時代,我們對智能終端設備的定義也不只停留在打電話那么簡單。隨著屏幕尺寸的拓寬,智能終端設備的使用場景也在逐漸拓展。與當年的小屏幕相比,如今的全屏手機和平板電腦可供觸控筆發揮的空間更加廣闊,加之觸控精度、屏幕刷新率與使用體驗的不斷提升,現在恐怕越來越多的人都想擁有一支觸控筆。
第二,蘋果想要增強便攜性。
如今移動辦公市場和數字教育市場逐漸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使用手機和平板進行工作和學習。雖然蘋果也有推出過無線鍵盤、無線鼠標等產品,但與觸控筆相比攜帶并不方便。蘋果抓住這種需求的變化,以對觸控筆的不斷創新去適應用戶的需求,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做法。
第三,蘋果想要實現多樣性。
在如今的移動設備終端,各種功能五花八門,學習、辦公、娛樂、繪畫,而用手指進行交互操作已經完全沒問題,但想想用手在大屏設備上寫字或繪畫看上去有一點和小孩子涂鴉一樣的感覺。此時如果能有一支極具創新元素的觸控筆,就會顯得特別酷炫,實際操作起來也更加方便,對于不同場景下的用戶體驗也能起到提升的作用。
其實蘋果想要通過觸控筆實現的這些點,也是其他廠商想要實現的。因此可以看到近年來科技巨頭都在觸控筆方面發力,力求可以實現創新。
當然,今天的觸控筆已經不是一根筆那么簡單,除蘋果在專利方面的創新之外,其他巨頭近年來也在觸控筆方面有著頻繁的動作,并且想要通過觸控筆實現更多功能和應用場景。
例如三星在Note 9的觸控筆“S Pen”中增加了微型電容和低功耗藍牙模組,用戶可以將其當作相機快門或是控制音樂播放的按鍵。而且S Pen支持手寫注釋、翻譯、文字識別、熄屏快寫、遙控解鎖等功能。如此豐富的功能和應用場景,遠不是一支傳統意義上的觸控筆可以比擬的。
微軟的Surface Pen則可以讓用戶通過頂部的按鈕快速開啟OneNote進行草圖的勾畫,或是喚醒語音助手,還可以用它寫代碼,做筆記,寫項目,做PPT,玩輕游戲等等。還可進行無線充電,并且具備色彩感知功能,能夠感知識別物體的顏色并將這些顏色的信息無線傳輸給計算設備。
華為去年發布的M-Pencil則采用了全新的一體六棱設計,擁有4096級壓感,以及低至20ms的超低時延,跟手性相當靈敏,還支持側鋒傾斜書寫。在與平板連接成功之后,可以體驗“熄屏速記”的功能,支持文字書寫、涂鴉作畫等功能,配合華為平板上的各種軟件使用效果更佳。
可以看到,如今的觸控筆功能一點都不簡單。而仔細觀察會發現,巨頭們命名自己的觸控筆產品時大都不使用stylus(手寫筆)作為后綴,而是使用“Pen”、“Pencil”。在以往,觸控筆存在的意義就是輔助人機交互,但是蘋果設計總裁Jony Ive曾表示,Apple Pencil出現的意義只是為了創作,而操作交互界面的基礎仍是手指,兩者的目標截然不同。
按照Ive的說法,Apple Pencil如果僅僅用于繪畫、做標記與草圖設計,肯定比手指的體驗要好。所以蘋果選擇“Pencil”一詞,就是因為這個詞能讓人聯想到傳統的鉛筆,而非一個“科技產品”。許多設計師、畫家、作家都被這樣的產品所吸引,并且通過這種產品獲得了更多靈感,創作出更好的作品。
而其他巨頭的觸控筆產品也多是以這樣的標準命名。也許大家的想法都是如此,想要將手指交互與觸控筆的功能加以區分,讓用戶更多地感受到觸控筆的新穎和差異之處。隨著屏幕顯示技術的進步,觸控筆的功能價值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交互方式上更為多樣,并且更能夠滿足細分需求,故而逐漸成為必要的生產工具。
可見看似“雞肋”的觸控筆實則暗藏著大乾坤,尤其是在當今時代,觸控筆更是科技巨頭們的“寵兒”。未來,觸控筆還將有更為廣泛的應用方向。
例如蘋果在專利文件中暗示顏色傳感器還可以用于其他目的,例如校準顯示器,校準打印機,識別家庭項目的油漆顏色以及進行與健康相關的測量等。也就是說,這些針對觸控筆鉆研出的技術成果以后也可以應用到其他領域,這對于廠商實現產品的差異化也大有裨益。
觸控筆發展到今天,能夠實現的已然不僅僅是觸控,而是作為一個包含盡可能多的功能的交互工具。從雞肋到必要的生產工具,觸控筆已走過十余年,而這種變化本質上是智能終端的改變與技術的不斷提升形成的,未來這種改變與提升會繼續,并且速度會更快,所以觸控筆的可能性也會更加廣泛,因而觸控筆的發展前景同樣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