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realme發布了旗下首款筆記本電腦產品realme Book。
外觀上非常的輕薄,8GB+512GB版本的重量才1.39KG。整體外觀不僅時尚簡約,而且輕薄便攜。
realme Book采用鋁合金金屬機身,運用行業領先的 CNC 鉆石切割工藝和精密噴砂工藝。
配備大鍵帽三檔背光鍵盤,貼合手指指尖;優化鍵盤背光組件大大減少漏光,背光顯示效果更出色。
搭載第11代英特爾?酷睿i5-1135G7 處理器,擁有4核心8線程,主頻2.4GHz,睿頻3.8GHz。
內存方面,具備雙通道16GB LPDDR4x 內存,頻率高達 4266MHz,還搭載512GB大容量極速PCIe固態硬盤。
具備非常大的可翻轉角度,realme Book采用高密度雙風扇雙銅管散熱設計,維持高效散熱時還能保持靜謐運行。
搭載3:2創造力屏,瀏覽頁面或處理文檔時,縱向內容顯示空間更大,帶來了比傳統16:9屏幕多7.4%的顯示面積。
屏幕為14英寸,具備2K分辨率,屏幕還使用COG封裝工藝,擁有 89% 超高屏占比。
接口方面搭載了全功能滿速雷電4接口、USB TypeA 接口、USB Type C 接口、3.5mm 耳機接口各一個。
新一代 Thunderbolt 4 Port 集超高帶寬、超強多用性于一身,一個接口,充電、傳數據和視頻輸出都通用。
realme Book還擁有全新的跨屏互聯體驗,可進行手機電腦雙向互傳,實現跨系統、跨平臺的高效操作。
音響方面,realme Book配備了業內頂級的哈曼揚聲器3411(2*2W),雙揚聲器帶來震撼環繞的立體聲。
搭載54Wh大容量電池,支持 65W Super Fast Charge技術,僅需30分鐘就能充進50%的電量,緊急時刻快速恢復電量。
T之家 1 月 24 日消息,今年是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 Colossus(也稱巨人機、巨像計算機)誕生 80 周年,英國政府通信總部 GCHQ 近日向公眾公開了一部分原始機密照片。
▲ 圖源 GCHQ,下同Colossus 建造于二戰時期,被設計用于破譯納粹德國高層軍官間交流情報的“金槍魚”(Tunny)密碼。Colossus 計算機于 1944 年 1 月 18 日正式投入使用,在諾曼底登陸等同盟國軍事行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IT之家注:在 Colossus 之前,圖靈等多國專家合作打造了著名的“炸彈機”,用于破解德國的“恩尼格瑪”(Enigma)密碼。
不過“炸彈機”是一款機電式的不可編程專用機;雖然 Colossus 仍是一款專用機,但其采用電子式結構且支持編程,因此被認為是“世界首臺電子計算機”。
由于其業務的特殊性質,Colossus 計算機在二戰后的數十年間一直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在二戰結束后,曾經建造的 10 臺 Colossus 中有 8 臺被拆除;上世紀 60 年代,大部分相關文件被銷毀;直到 1974 年,才有相關書籍開始出版;最終到 21 世紀初,Colossus 項目終于正式解密。
幸運的是,基于保存下來的工程師筆記,Mark II 型 Colossus 計算機在 2008 年成功重建,現代人得以一窺這位“二戰功臣”的真容。
如今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已經很難離開計算機了。這個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發明,很難歸功于某一個發明家。它的誕生是循序漸進的,是數十名科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在前輩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改進和完善的結果。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計算機的發展之路,欣賞一下歷史上那些經典的,許多人都沒有見過的計算機。
【圖1】1938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圖書館里,陳列著一臺微分分析儀。
193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范內瓦·布什發明了一種叫做“微分分析儀”的設備,這是一種可以求解各種微分方程的模擬計算器。
【圖2】193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兩名工程師正在使用一臺計算機。
30年代的計算機體積都非常龐大。圖中的這臺計算機存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摩爾電氣工程學院的計算機實驗室中,它由七萬五千個零部件組成,重達三噸,幾乎占據了整間屋子。
【圖3】1946年,美國陸軍少將格拉德恩·m·巴恩斯、約翰·g·布雷納德博士和約翰·w·莫奇利博士正在查看ENIAC的函數表。
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一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其設計初衷是幫助二戰中的美國軍方進行彈道學分析。這臺機器每秒能進行成千上萬次計算。
【圖4】一臺大型計算機的實驗室。
大型的ENIAC重達30噸,需要一個1500平方英尺的房間來容納40個櫥柜、6000個開關和18000個真空管。人們通常將其稱為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人類的計算機時代由此開始。
【圖5】20世紀50年代,一名男子正在一臺大型計算機前工作。
在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主要被用于科學和工程研究,如JOHNNIAC,它曾被描述為數學家的“得力助手”。JOHNNIAC完成于1954年,由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使用。這個巨大的機器重兩噸多一點兒,有5000多個真空管。
【圖6】1955年,在美國紐約大學,一位女子正在操作一臺考試評分機。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聯邦政府開始投資,用以研發在學校領域應用的計算機。最初,這些計算機被用于行政管理,后來才用于輔助教學。
【圖7】1963年,英國薩里郡一所學校的學生正在使用機械加法機。
在學校的課堂上使用的計算機,其前身被稱之為“教學機器”。那時的人們將其定義為“用于演示教學材料程序的任何機械設備”。
【圖8】1960年,英國萊斯特郡一所學校的學生正在使用馬克II智能導師教學機。
這些教學機器種類繁多,繁簡各異。其中馬克I智能導師教學機是最昂貴的設備之一。這是一種通過微縮膠卷來傳達信息的非計算機教學機器,它最多能夠處理10,000幀。相對簡單的馬克II智能導師教學機,僅能處理1,500幀。
【圖9】1970年,三名英國學生正在使用埃利奧特兄弟405計算機。
到了20世紀70年代,在歐美國家,學校使用計算機進行教學的情況逐漸變得更加普遍。但是從“體型”上來看,它們大多數依然很笨重。
【圖10】1981年,在劍橋的一所學校,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在觀看學生們對微型電腦的原型機進行測試。
微型計算機在70年代誕生,它的體積更加小巧,功能更加強大,在商業領域開疆擴土的同時,也被視為是教育的必需品。到了90年代,互聯網誕生,計算機和網絡相結合,更是如虎添翼,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不知道在未來,這臺小小的,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呢?(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