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都知道玩游戲時,換塊GPU如換臺電腦,但可能不少人都忽略了CPU在整套計算機系統中的重要性。網上也經常說“玩游戲想要幀數高,就得選高頻CPU”、“多核CPU對提升游戲幀數意義不大”這樣的言論,那實際上是否如此呢?
最近我們也借來了一臺DELLG155511游戲本,通過控制變量法(只調整游戲本系統中CPU的性能表現——通過系統BIOS屏蔽睿頻/關閉核心),將測試環境保持26°C恒溫,系統BIOS版本為1.8.1,顯卡驅動為497.07,來一探CPU頻率、CPU核心數對于游戲幀數的影響。
經過8款游戲實測我們發現CPU的主頻和CPU核心數量兩個指標同樣重要,兩者都會極大影響GPU的使用率,從而影響游戲幀數。
這里我把測試結果來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幫助大家理解:
將“游戲”看作是不同的“員工”
“CPU”看作是“公司”
“CPU核心數”是“薪資福利”
“CPU頻率”是“工作成就感”
“GPU”是“工作內容”
“GPU使用率”是“工作效率”
“游戲幀數”是“公司業績”
1、某些“員工”對“公司”有信仰(游戲側重于CPU性能),每天都在做迎娶白富美的美夢,而當“工作成就感”降低時,“員工工作效率”就會大幅降低,從而降低“公司業績”,美夢一下就破滅了。
2、另外還有一些“員工”非常熱愛自己的“工作內容”(游戲側重于GPU性能),不太Care在哪個公司干活,即使適當降低他的“工作成就感”也不會對“員工工作效率”產生大幅影響。但這時候你要去降低他的“薪資福利”的話可就壞了,別再想指望這名“員工”能有什么好看的“員工業績”了。
3、如果“薪資福利”和“工作成就感”都不高,那么也不能指望“工作效率”會有多高,更不能保證“公司業績”了。
是不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測試機型配置如下
手頭這臺DELLG155511內置英特爾酷睿i7-11800H處理器,和RTX3060獨顯。
CPU方面,得益于10nmSuperFin工藝,WillowCove架構的加持,其功耗性能比更高,而更顯而易見的升級在于其CPU核心數量比上代產品更多了,其中作為系列開端型號的酷睿i5-11260H都有六核十二線程的配置,而i7-11800H則達到了八核十六線程,直接競爭對手變成了自家的i9處理器。
測試軟件:
1.GeekBench5
2.CBR23
通過基礎跑分來看(8988的GeekBench5多核跑分和11899的CBR23多核跑分),今年的第11代酷睿H45處理器已經迎來了跨代際的性能提升,在多核心性能表現上成功翻盤。(本文所有測試軟件均為本人真實測試實際使用,不代表任何品牌方立場。)
CPU同核(八核)不同頻游戲對比:
H45的i7-11800H處理器不僅核心數量多(提升到了八核心),而且也帶來了高主頻的特性。測試兩組游戲實測數據,一組限制CPU主頻維持在2.3GHz的基頻,另一組不做限制發揮其最大睿頻(G155511全核睿頻可達約4.2GHz)。
下面通過這些數據對比,希望大家可以更直觀的了解高主頻CPU確實可以大幅提升游戲幀數。
↑點擊可查看大圖
CPU高/低頻游戲幀數差值的可視化圖形如下:
通過上述測試結果我們尋得2條規律:
1)在《帝國時代4》、《DOTA2》、《CSGO》和《魔獸世界》這類對CPU性能較為敏感的游戲中,CPU頻率低會大幅降低GPU的利用率,從而浪費GPU的算力,導致游戲幀數大幅降低。
↑《魔獸世界》同一場景同一畫質設置下,CPU高/低頻幀數差接近70%
↑CS:GO中,CPU高/低頻幀數差更是接近150%
小結:這些對CPU性能更敏感的游戲對于GPU運算的需求相對較少,因此最終游戲幀數高低的瓶頸就在CPU的頻率。也就是說,當GPU不能滿載的情況下(受限于游戲優化、游戲特效較少或CPU性能瓶頸等因素),如果提升CPU的頻率或可大幅提升游戲幀數。
引申一下開頭的不恰當比喻:當一個對公司有信仰的同事工作不飽和時,適當提升一下他的工作成就感或許就能幫他提升業績。(在職場中果真如此嘛?哈哈)
2)在《荒野大鏢客2》、《刺客信條奧德賽》、《守望先鋒》這類對GPU性能較為敏感的游戲中,游戲內有大量吃GPU運算的畫面特效。當游戲能讓GPU跑到滿載時,這時GPU的運算性能就變成了對游戲幀數影響最大的因素。反過來說,當GPU處于滿負載的情況下,CPU頻率的高低不會明顯影響游戲幀數。
↑《荒野大鏢客2》最高畫質對比,幀數僅差1FPS
↑《荒野大鏢客2》最低畫質對比,幀數僅差6FPS
即使降低游戲的畫質設置,像是《荒野大鏢客2》、《守望先鋒》這兩款游戲的GPU占用率仍處于滿載狀態,而此時無論CPU頻率處于高或低的狀態,對游戲幀數的影響基本都不超過10%。
小結:
這些對GPU性能敏感的游戲的幀數會更多受限于GPU性能表現,因此最終游戲幀數高低的瓶頸就在GPU的性能。如果不對GPU升級的話,適當降低畫質特效設置(如減少陰影、環境光遮蔽等特效來大幅減少GPU負載)即可提升游戲幀數。
引申一下開頭的不恰當比喻:一個熱愛工作的同事總會讓自己處于“內卷”的狀態,再給他加點工資或許他還能卷得更厲害一些!
那有人可能會問了,像這些更偏向于GPU性能的游戲是不是就不完全依賴CPU的性能了,隨便買個雙核的i3處理器也能戰個痛快唄?
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CPU是電腦系統中的核心,不同的游戲也有不同的優化邏輯。許多新作3A游戲其實都非常依賴于CPU的多核性能,如果CPU多核性能較弱,便依然不能充分調用GPU使用率,從而導致游戲幀數大幅下降。
想要馬兒跑,也不能讓它不吃草啊!
下面的測試我們就印證了這一觀點:
CPU同頻(高頻)不同核(八核vs雙核)游戲對比:
↑點擊查看大圖
↑《荒野大鏢客2》同為高頻,八核比雙核高出36FPS
同樣是高主頻,《荒野大鏢客2》在雙核下,CPU的利用率被占滿,而GPU卻偷起了閑。對比來看,八核的幀數為116FPS,雙核只有80FPS,幀數相差45%。
↑《守望先鋒》同為高頻,八核比雙核多跑出292FPS
《守望先鋒》這款游戲中的表現更為典型,雙核下只能跑31FPS(感覺插了個假的RTX3060),而八核則可跑到323FPS,這個幀數差距可是10倍開外了。
此外,當CPU多核性能較弱時,CPU頻率對游戲幀數的影響也非常明顯:
CPU同核心(雙核)不同頻率游戲對比
↑點擊查看大圖
↑《荒野大鏢客2》最低畫質,雙核不同頻對比
同樣都是雙核,《荒野大鏢客2》使用高主頻CPU至少還能維持RTX3060有71%的使用率,可以維持80FPS,而低主頻CPU一下廢掉了RTX3060這塊顯卡,幀數只有可憐的41FPS。
↑《守望先鋒》低畫質,雙核不同頻,幀數均為31FPS
但《守望先鋒》可以說是一個純純的例外,幾乎不吃CPU頻率(真是一個好員工),只對多核性能非常敏感,只要給它八核核心,幀數立馬300FPS+。
↑《守望先鋒》低畫質,八核不同頻,幀數300FPS+
看來,不管是“福利待遇”還是“工作成就感”,他們都是保證“員工效率”和“員工業績”非常重要的東西哦。
CPU核心數越多越好?
其實并不是CPU核心數越多游戲幀數就越高。
↑Intel官方游戲測試數據
結合此前Intel官方的12款游戲測試內容來看,如果八核CPU的游戲性能表現為1.00,那么八核再往上的收益其實并不大。因此可以推斷目前絕大多數主流游戲仍是針對八核以內的CPU進行的優化。
(本文所有測試軟件均為本人真實測試實際使用,不代表任何品牌方立場。)
CPU是電腦中的大腦,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CPU的頻率和多核性能,都會影響整套系統中GPU最大性能的發揮,一塊擁有高頻+多核特質的CPU可以讓GPU不“偷閑”,并且讓游戲的幀數更加穩定并且幀數極限更高。
即使面對優化較差或性能調配比較特殊的游戲時,CPU主頻更高,往往也會帶來更高的游戲幀數。另外,從《守望先鋒》這款游戲也能看出,不能一概而論的說網游就更吃CPU,單機就更吃GPU,具體還要視游戲內特效數量而定。
那么如果大家擁有高性能的獨立顯卡,并且玩的游戲比較“雜”,那么最好還是搭配市面上核心數量多且CPU頻率更高的處理器。如果不差錢,推薦大家上可以超頻的i9處理器。如果大家玩的游戲更偏向于CPU的單核性能,那么可以選擇單核性能更強一些的CPU,這樣會更有性價比。如果你玩畫質特效比較高的游戲比較多,同時還要看重CPU的多核性能,那么至少要第11代酷睿i5起步(六核),最好上i7(八核)。
如果要筆者推薦一款具體的游戲本型號,那么筆者認為DELLG155511值得考慮。目前市面上能把RTX3060顯卡跑到130W的大部分游戲本依然面臨缺貨的問題,而DELLG155511有穩定的供貨,價格也在8000多元合理的價格區間,還配備了100%sRGB色域、165Hz高刷新率的電競屏,512G固態硬盤和16G內存,最關鍵的是擁有八核心的第11代酷睿i7-11800H處理器,可以很好的發揮RTX3060的性能。此外,最新的固件也讓它支持了獨顯直連功能,性價比很高。【戴爾G155511購買鏈接】
0道CPU選購問答
——快速進階——
很多DIY新手在裝機選購CPU的過程中都容易陷入一些誤區中,比如盲目追求CPU核心數量、認為旗艦產品就一定好于主流產品等。
本次,我們就通過十個DIY新手在選購CPU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來為大家普及一下CPU選購的相關知識。
一、買CPU應該選Intel還是AMD?
這可能是絕大多數用戶在裝機選購CPU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目前的產品線布局來看,無論是Intel還是AMD,都針對不同需求的用戶推出了多款從入門到旗艦的產品。
Inel除了有我們熟悉的酷睿i3/i5/i7系列產品外,還為入門級平臺推出了奔騰及賽揚系列,以及為高端用戶推出了酷睿至尊系列處理器。
而AMD近兩年的產品線也在大幅增加,除了帶有獨顯核心的APU系列產品之外,今年AMD還首次推出了面向主流人群的Ryzen 3/5/7以及面向高端用戶的Ryzen Threadripper系列產品。
也就是說,我們在選購CPU的過程中,無論選擇哪家廠商的產品,都有能夠滿足需求對應型號,不必太過于糾結。
二、核心數量是不是越多越好?
這是很多用戶較為普遍的一個想法,認為CPU的核心數量越多,其性能就越強,但其實并不能一概而論。對于一款處理器來說,重要的參數除了核心數量之外,還包括是否支持超線程技術、默認主頻、最大睿頻、是否支持超頻等參數。
比如同一廠商的一款原生六核六線程的處理器,即使是在相同的主頻下,性能并不一定強過同系列四核八線程的產品。
因此,在選購處理器的過程中,只通過核心數量來判斷一款CPU的好壞是不科學的。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產品的架構不同,Intel和AMD對于處理器的主頻標準是不一樣的,不能直接用于橫向比較。
三、CPU是不是一分錢一分貨?
雖然從整體來說價格越高的CPU,其綜合性能就越好,但因為CPU市場存在著競爭關系,Intel和AMD不斷地針對競品推出相應新品,尤其是對于AMD來說,價格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優勢。
另外,即便是同一品牌的產品,由于產品定位和促銷策略的不同,可能也會出現一些價格更低、性能更好的產品。
同時也需要結合用戶需求來決定,比如一些入門級輕度游戲玩家如果選擇了APU產品,獲得的使用體驗就要比同價位的FX系列產品要好一些。
四、裝機到底要先選CPU還是先選主板?
關于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答的,總體來說還是要先選CPU,因為不同的CPU需要搭配帶有不同芯片組的主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要有一個大致的預算比例,比如一臺8000元的整機,在選購硬件之前要大致規劃好CPU及主板、顯卡、存儲等設備的預算占比,如果CPU+主板的預算能夠達到3000元甚至更高,那么就可以選擇i7+Z270或是Ryzen 5/7搭配X370的組合。
在確認了CPU+主板的預算之后,在根據具體的產品型號來合理選擇相應的產品。比如CPU+主板的預算只有2000,那么選擇i5配B250主板或是Ryzen 5低端型號搭配B350主板。
五、只為玩游戲,所以沒必要選擇帶K的CPU?
很多不了解CPU的玩家們都會認為,Intel帶K的CPU型號僅表示該產品支持超頻,而對于一般玩家而言,是不會去折騰CPU超頻的,所以沒必要買帶K的CPU,這種想法是很片面的。
熟悉Intel酷睿產品的朋友們都知道,Intel近期的“K”系列產品除了支持超頻外,在默認主頻及睿頻上也比不帶K的產品要高不少。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在CPU線程相同的情況下,更高的主頻往往會帶來更高的游戲幀數,而目前i7-7700和i7-7700K的差價在200元以內,但兩者的最高主頻分別是4.2GHz和4.5GHz,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六、CPU是否要和其他電子產品一樣,買新不買舊?
對于電子產品市場來說,一直有一種“買新不買舊”的說法,因為新品往往代表著更多的技術和功能,從CPU行業來看,雖然一些新的技術不能直接在CPU中體現出來,但卻能在新品對應的主板中加入一些新的接口和功能,比如USB 3.1、高速M.2,DDR4內存等,如果使用的是幾年前的CPU,那么這些功能是沒辦法在老主板上實現的。
不過很多功能只是“看起來很美”,對于一般用戶來說,很多新功能根本用不上,而新品CPU往往代表著成倍增長的價格以及不溫不火的性能提升,因此對于預算較為有限的用戶來說,完全沒有必要選擇最新的CPU產品,有時候購買上一代甚至是上兩代CPU依然能夠獲得不錯的使用體驗。但是當CPU廠商架構大幅升級的時候,還是可以考慮在價格穩定之后追一下新品的。
七、Intel至強E3系列的CPU是i5的價格,i7的性能?
在幾年以前,E3 1230-v2及后續幾款產品確實為一些DIY玩家提供了高性價比的游戲解決方案,但隨著Intel對服務器CPU的規范化管理,最新的E3系列CPU已經不能用一般的主板來運行了,必須要搭配特定的幾款產品,而這些主板及CPU的價格優勢并不明顯,同時E3系列處理器的主頻較低,目前已經漸漸無法滿足大型游戲的高主頻需求,因此昔日E3系列CPU的性價比已經消耗殆盡,因此并不推薦新用戶選擇E3處理器來裝機。
八、AMD Ryzen 7在參數上相比Ryzen 5更好,因此更適合玩游戲?
目前大多數游戲并沒有針對八線程以上的CPU進行較好的優化,因此很多十六線程的CPU在游戲表現上并不一定比八線程的CPU出色。
在預算相同的情況下,與其追求更多線程的CPU,不如將預算用在提升顯卡性能上。而對于一些較為依賴CPU運算能力的人群,就需要更加看重CPU的核心和線程數量了,更多的CPU線程在工作中可能讓你事半功倍。
九、現在買一款旗艦CPU,可以堅持5年以上?
有一部分玩家在裝機選擇CPU時喜歡一步到位,比如5年前買了一顆i7-2600K,用到現在依然能夠勝任各類游戲新作。不過從今年起,我們能夠看到Intel和AMD都加快了新品的研發速度,一款CPU戰5年可能要成為歷史了。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顯卡還是CPU,更迭的速度明顯加快,新品在性能表現上也要比上代產品強上不少,因此根據現在的DIY市場環境來看,并不建議“選擇旗艦產品更加保值”的做法,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旗艦產品價格并不低,少則三千多則上萬,對大部分裝機用戶的預算是一項很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即便是選擇了旗艦產品,也不一定能夠保用很多年,與其選擇一款旗艦CPU戰五年,可能還不如先選擇一款主流CPU,用上兩三年之后再換一次平臺來的實惠。
十、CPU該買盒裝還是散片?
最后我們再來討論一下CPU盒裝與散片的選購問題。由于CPU本身的制作難度極高,因此不存在假貨或是高仿的問題,一般情況下,盒裝的散片最大的區別就是質保了,正品盒裝CPU官方質保三年,而散片往往僅由店鋪質保一年。
另外,一些型號的盒裝CPU可能還會附帶原裝散熱器,這樣就使同一款產品的盒裝與散片的差價達到了一兩百元,一些熱門高端產品的差價可能會更高。
對于購買舊系列CPU的用戶來說,筆者還是更傾向于購買盒裝,這是因為舊款盒裝的價格已經非常合理,而散片可能會遇到二手U的情況,在使用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喜歡追新同時又對硬件較為了解的朋友則可以考慮購買散片,以獲取最大的價格優勢。
怎么樣?在看完這十個CPU選購的問題之后,您是否對購買CPU有了全新的認識呢?
控電腦CPU,對于工控機而言,是核心處理器,而主頻和緩存對CPU來說,又是其的核心結構,它將主導著CPU的運算速度、處理性能。如果問工控電腦CPU緩存和主頻哪個更重要,其實,嚴格來說,都重要,好比是CPU的左膀右臂。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通過下面的分析來看一下。
先說CPU緩存,以我們當下比較主流的工控電腦CPU來說,I7-8700。
主頻緩存參數如下:
上面的參數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I7-8700CPU的緩存是:12MB。這是什么意思呢?
緩存,是用于減少處理器訪問內存所需平均時間的部件,是工控機CPU的二級寄存器。緩存大小意味著當處理器CPU向內存發出請求時,如果處理中存在緩存數據,那我們的工控機發出指令后,會直接從緩存中讀取數據,而不用從內存中再調取后再讀取再處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工控機的處理速度,所以緩存大小是CPU的重要指標之一,緩存越大,CPU的性能越好。
接下來,我們再講講這個CPU主頻對工控機的影響。
上述I7-8700CPU主頻是:3.2GHz,相對于I3-3240CPU,這個主頻甚至低于I3-3240,所以,這里有個誤區也和大家說下,并不是CPU主頻越高,處理速度越快,這兩者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正比例關系。
主頻僅代表CPU處理某個時段的任務時鐘率,比如主頻為2GHz的是指一個時鐘周期內處理指令的數量是2,那主頻為3GHz的就比2GHz的相同時間內,處理速度要快1.5倍。但是這些參數是指,相同核心相同線程的情況下。當然,主頻也確實是決定CPU性能參數標志之一。
所以關于工控電腦CPU緩存和主頻哪個更重要,其實都重要,就像一位廚師,他既要會做美食還要懂得色彩搭配,兩者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這樣完美地組合,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CPU的主頻和緩存也是這樣的關系。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分享的內容了,關于CPU的參數還有更多,下次的文章中為您分享,感謝您的關注,深圳靈江工控全體將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