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粒媽
前幾天,米粒媽上網的時候,看到有人在賣空牛奶盒和空筆芯。價格還不便宜,100個牛奶盒子28塊,100根真實用完的空筆芯21塊。
米粒媽還納悶呢,誰沒事兒花這么多錢買一堆廢品啊。
再仔細一看評論區,原來是當代大怨種——學生家長。
原來,一些地方的中小學有“環保任務”,要求孩子要交空牛奶盒。這空盒子上交的時候還有講究,必須把盒子剪開洗干凈、曬干,10個捆成一把,每個月交一次。
學校的“初心”挺好,說是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
如果說交空牛奶盒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那么交空筆芯又是為了培養什么呢?
為了培養孩子勤奮學習的精神。
一些學校認為,孩子用的筆越多,證明寫的字越多,自然學習就更勤奮了。
好逆天的邏輯啊!
或許有人會問,我要是不交,學校能怎么樣?
學校有的是辦法。
盡管很多學校說是讓孩子“自愿參加”,但卻暗戳戳地把孩子交上來的牛奶盒、筆芯數量和評優評先掛鉤,讓孩子們不得不“卷”起來。
卷的是學生,苦的就是家長了。
有些孩子乳糖不耐受,家里壓根不喝牛奶,去哪兒找牛奶盒子?有些家庭喝的是鮮牛奶,去哪兒找紙盒子?就算是有,每天光攢盒子、洗盒子、剪盒子、曬盒子、捆盒子都要花多少時間……真當家長不用工作的嗎?
為了完成任務,百般無奈之下,家長只好到處“撿破爛”,和鄰居要,在單位撿,要是實在湊不夠,就只好“花錢消災”,直接在網上買已經捆好的空盒子。
還有更離譜的!
有些老師為了能完成上級任務,就層層施壓,制定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班規”。比如:要求學生兩天交一根空筆芯,不交,就要罰款五塊錢。
且不說老師有沒有權力向學生收罰款,重點是收空筆芯的意義到底在哪里呢?
如果說孩子消耗的筆芯速度越快就證明孩子越勤奮,那會不會有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在草稿紙上亂涂亂畫?
這不是更影響孩子的學習嗎?
遺憾的是,像這么“顛”的作業并不少見,甚至有與日俱增的趨勢。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各地學校布置的各種“形式主義的無聊作業”,深深地覺得這一屆的家長太不容易了。
比如,各種層出不窮的“打卡”作業:
做家務要打卡,還要制作“勞動記錄單”,不僅孩子要自我評價,家長也要評價。
每天運動要打卡,閱讀要打卡,練字要打卡……
光打卡還不夠,有些還要求上傳視頻為證。
手機上的打卡學習任務那就更多了。什么安全教育、普法教育、禁毒教育、憲法教育……孩子要看視頻學習,還得做題。
米粒媽就想問一句,這么多的打卡任務,有哪一項是孩子能獨立完成的嗎?
勞動打卡用不用家長幫忙拍照?視頻用不用家長制作?更別說手機上的打卡任務了,對于一個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壓根就看不懂晦澀難懂的憲法知識,最后刷視頻答題的,還不是家長自己!
再比如,各種想當然的暑假作業……
有學校給學生布置暑假作業,要求家長帶著孩子去人民幣上的景點研學,還要和人民幣上的風景合影。
學校也不想一想,孩子有寒暑假,家長沒有啊!難道請假帶孩子完成作業嗎?
再說了,去一趟研學來回的路費、食宿費、門票加起來也是不小的數目了,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掏得起這筆錢。
家長沒辦法,只能一通造假,帶著孩子對著電腦屏幕拍合影。
還有更離譜的……
有的學校要求家長帶孩子去十五個城市打卡。家長默默表示:我也沒去過十五個城市。
有的學校要求學生去采訪抗日的紅軍。弱弱地想問,有幾個人真的認識抗日的紅軍?要是不認識,上哪兒采訪?
家長累是一回事,更大的問題是,這種“半造假”的形式主義任務,到底給孩子傳達了一種怎樣的價值觀?
學校要求上交空盒子,找不到就網上買;
學校要求和人民幣上的風景合影,去不成就電腦合成;
學校要求孩子給爸爸洗腳,于是一家三口齊上陣,哐哐一通擺拍。
這難道不是在手把手教孩子作弊嗎?
孩子從小就被埋下了投機取巧的種子,長大之后會不會價值觀偏差,甚至走上學術造假的歪路?
真是細思極恐。
對于當代學生家長來說,比教孩子寫作業更頭疼的,大概是和孩子一起做作業了。
面對這些五花八門的“形式主義作業”,家長叫苦連天,于是有不少家長會把矛頭對準老師,覺得老師就是增加家長、學生負擔的罪魁禍首。
但其實,老師也對這些形式主義深惡痛絕,無奈這些任務又往往和職稱、晉升、收入深度捆綁,只好含淚成為“幫兇”。
去年鄭州有位小學老師墜樓自殺,在遺囑里也痛斥形式主義工作對老師的傷害:
“我從來沒想過,作為一個小學老師會這么難,面對學生很想真的做到教書育人,但是學校的工作,學校的活動,領導的檢查,讓我們這些沒有培訓過就直接當班主任的畢業生像入了牢籠。”
“什么時候教師才能只做教書育人的工作?”
那位年輕的老師曾經也滿懷著教書育人的美好理想走上三尺講臺,但后來的他才發現,原來老師不只是要教書育人,還要參加疲于應付各種形式主義的工作。
這些工作雖然沒用,但全部都和考核掛鉤。不完成不行,要完成累死人。
既然“天下苦形式主義久矣”,那么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怎樣的去應對呢?
米粒媽覺得,首先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不要讓孩子和老師在作業這件事上對立。
一方面因為老師也只是上級的“傳聲筒”,對于這些任務,老師也沒有決定權。如果孩子因為厭煩這些任務而把矛頭指向老師,鬧僵了師生關系,影響了常規學習,那就真的是得不償失。
另一方面家長也要讓孩子明白,這些“形式主義”作業的初衷也是好的。比如想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動手能力,想讓孩子走出家門,增長見識,這對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確實是有利的。只不過在落實的過程中變了味道,成了負擔。
既然只是落實的方式出了問題,那我們能不能想辦法換種方式,讓這些形式主義作業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就比如在完成勞動打卡任務時,我們不要只想著擺拍,而是可以設置每周的某一天為家庭勞動日,全家齊上陣,一起大掃除。這樣不僅完成了學校布置的任務,孩子也真正參與到勞動中,提升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再比如在完成學校布置的手工作業時,我們能不能做到放下攀比的心理,把動手的機會真正還給孩子?捫心自問,其實有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之所以會幫孩子代勞做手工,也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心作祟,希望有了自己的“助力”,能讓孩子的作品在班里拿個好名次。
遠的不說,就看看身邊,有多少家長一邊吐槽“作業都是給家長布置的”,一邊又陷入內卷的競技場,有些不僅親自上陣,甚至還到網上找高手代勞。
但這樣的行為,無形中剝奪了孩子探索與創造的樂趣。其實我們不妨把手放開,讓孩子自己去創造,即使作品不完美,也是他們成長的見證。這樣既讓孩子得到了鍛煉,同時也解放了家長的雙手。
當然,如果各種“花式作業”實在太離譜,嚴重擠占了孩子休息和運動的時間,我們也可以和老師溝通商量,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看看有沒有什么“平替”的方法。千萬不要為了完成這些所謂的任務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興趣。
最后,米粒媽還是衷心的希望,教育界的領導們在制定規則、派發任務的時候,能夠更多地考慮到孩子的實際需求與成長規律,讓教育回歸本質,而不是流于形式。
畢竟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追求短期的成績和漂亮的指標,而是培養孩子們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良好的品德修養以及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而這些,都不是流于表面的打卡任務所能達成的。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當當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于學習干貨、教育經驗分享,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下的期末成績語文93數學98英語98,屬于正常吧。
7月9日考完后,這幾天在家瘋玩了平板,電腦游戲。明天開始要進入暑假學習模式了。趁著周末,跟孩子一起收拾了五下的書籍資料,能扔的都扔了,準備進入6年級。
根據學校的暑假作業,結合孩子的實際,一起制訂了
2024年暑假學習任務(周一至周五)
1. 語文
1.1快樂讀書3本,每天閱讀25頁
1.2作文(一)第4周 《讀后感》第5周
1.3六上字貼 每天1頁
1.4六上古詩詞、日積月累每日一篇(較長篇則分2天完成)
1.5古文背誦一篇
1.6《一本》閱讀訓練每天1篇
2. 數學
2.1五下第三單元思維導圖 第1周
2.2《一本》暑假作業練習冊每天3頁
2.3六年級奧數每天1課
2.4六上數學課本每天4頁
3. 英語
3.1六上字貼每天2頁
3.2閱讀理解1篇
3.3一起作業打卡
3.4新2一課
4. 圍棋
4.1死活題4頁+打入4頁
4.2野狐下棋1盤
5. 信奧
5.1晚上聽課+練習
6. 道法
6.1手抄報 第2周
7. 科學
7.1發明或作文 第3周
為了你的小目標,加油喲~~~
源:【淳安融媒體中心】
暑期來到最后階段,孩子們的快樂時光即將結束,接踵而來的是全家人“被暑假作業支配的恐懼”。而除了各科題冊的任務還落在孩子肩上,不少閱讀寫作、研學實踐、手工制作等作業卻淪為“家長作業”,讓人倍感壓力。
有家長在網上自嘲:“小時候寫作業的是一批人,沒想到長大了寫作業的還是這批人。”還有家長發現:“最近來到打印店,排隊的多是和自己一樣幫孩子打印各類作業的家長。”
不禁要問,一些學生作業為何會淪為“家長作業”?怎樣把這樣的“家長作業”還給學生,讓作業回歸本質?
一
平心而論,多樣化的暑假作業既可充實假期生活,也可引導孩子們去更廣闊的天地運用知識、開拓視野。大家利用好暑期時間,通過練習查缺補漏、通過實踐提升能力,是十分有意義的事。大部分學校在布置作業時,也是出于這樣的目的。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學生作業還是或多或少出現了“偏差”,令部分家長感到心累。
比如,“拔苗助長”式。有些作業的難度,超出了某一階段學生正常的能力水平,像PPT展示、復雜手工、短視頻制作、調研報告撰寫等,對一些低齡的孩子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得不讓家長“代工”。而為了不讓自家孩子落后,一些家庭會選擇“全家出動”,甚至花錢找人來幫著一起完成。作業做到最后,發現“含孩量”幾乎為0,不免讓人懷疑布置此類超綱作業的意義究竟在哪里。
比如,“走個過場”式。有的“留痕”式打卡作業,需要家長“解鎖”導演、攝像、剪輯等新技能,完沒完成、做沒做好另說,反正視頻照片上傳就行;有的作業重結果而輕過程,做家務、讀個書,都要記錄一下,比如給爸爸媽媽洗腳拍照,家長成了擺拍“工具人”,只得發出“幸福來得太突然,又走得理所當然”的調侃。不少家長工作本身已經很是忙碌,但為了陪孩子走過場,仍須擠出時間和精力來應付這類作業。
比如,“費心費力”式。有的作業需要在線上完成,十分“燒腦”,需要家長努力做攻略一同參與才能完成,有時候令一些文化程度不高或不熟悉網絡及手機操作的家長很為難;還有不少作業要求家長帶娃在一線體驗完成,于是出現了“城市里的桑葉被薅光”的現象,還有“養蜜蜂”“養鵪鶉”甚至“數一萬粒米”等體驗任務。多元的體驗固然有利于孩子成長,但一些不甚合理的作業,也著實讓家長們操碎了心。
做作業本是鞏固教學成果,幫助學生打牢基礎、提升能力的一個有力輔助,如果變成了家長擔當主力的“戰場”,就可能失去其意義和價值。當學生作業淪為“家長作業”,就會讓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家長們則苦于多頭難分身,老師們也難以評估孩子的真實能力。相信,無論是布置作業的學校,還是完成作業的家長,初衷都不是如此。
二
為什么學生作業會淪為“家長作業”?或許存在這么幾個“干擾項”。
技術依賴。隨著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很多學校也將技術和科技手段用到了教學和家校溝通中。其中,少數學校過度依賴技術,強制學生家長下載各類手機應用,讓家長和孩子應接不暇。一些作業量大題難,不僅需要學生在線上打卡、完成學習任務,還需要父母一同出馬。而家長則需要通過家長群、校訊通等APP來保持和學校、老師之間的聯系,并完成老師委托的一些家庭教育任務。這樣一來,家長就不得不和各類作業綁定在一起。
事務牽絆。家長無奈,老師也有苦衷。考核、填表、開會、應用下載等任務成為了不少教師的“不可承受之重”,有的任務在暑期也停不下來。牽一發而動全身,連帶著一同被卷進各項任務的是一個個家庭。當老師的精力和時間被各類非教學事務侵占,壓力就會逐步傳導,諸如批改作業等任務就轉到了家長身上,而這些本身并不屬于家庭作業的范疇。
比較心理。面對孩子們在學業上的激烈競爭,很多家長可能很難長久保持淡定,而是使出渾身解數,希望幫助孩子在求學路上走得更順一些。比如,作業做得出色出彩,就能獲得老師更多的關注,那還不怎么精彩怎么來;對家長群里的任務火速接龍,就顯得配合學校工作更積極一些;孩子們主科課業都夠辛苦了,其他的各種打卡就還是家長來吧……此類想法一出,一些學生作業就變了味。
三
如何平衡好家庭作業、學生成長、家長參與度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不少學校都在進行嘗試,從理念到制度建立、落實等方面積極創新,這是很好的趨勢。具體而言,筆者認為有三個“點”可以著眼。
做點符合實際的。就像莊稼隨四季節氣生長,教育也應符合孩子成長發育的規律,學校和老師可以在作業設置上多用些心思,更好地匹配學生在某一年齡段的應有水平,盡量讓孩子能夠獨立完成。比如在低年級用手繪圖代替電腦PPT,用折紙手工替代動輒需要用上刀子的南瓜燈制作等,“年齡友好”才是硬道理。
推點機制創新的。教育需要建立一個學校、老師、家長可以良性互動的共育閉環。就作業而言,學校、老師需要平衡好作業的形式和內容,家長的參與度也應當適中。比如不少地方取消了平臺上的強制打卡,一些還在文件中提出“學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學生或家長完成學習任務”的要求;又如部分地方創新出臺了作業“熔斷”機制,前一天晚上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在一定時間讓孩子停止寫作業,未完成的作業第二天也不用補做,等等。
聽點真情實感的。對很多家長來說,適當地參與孩子的學業教育和作業,的確有助于增進對孩子的了解,從而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因此在家校溝通過程中,需要多多了解家長、學生、老師等各方的真情實感和需求。比如建立更加完善的意見反饋機制,從而提升學生和家長的能動性;把教師從過多的非教學任務中解脫出來,避免壓力傳導;探索形成更加個性化的教學評價機制,避免“一刀切”式的跟風作業,等等。
從孩子成長成才的角度來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本是應當的。而且愛子愛女心切是為人父母的本色,把孩子培養好、教育好是每一個家長打心底里的期盼。尤其在卷教育拼學歷的氣氛浸染下,家長們為了孩子都想去努努力、夠一夠。
應該把這一份愛從一些繁瑣重復的任務中解脫出來,精準用到更有價值、更有利于孩子成長的環節里。希望作業可以回歸本質,能夠讓學生、老師、家長都少一些煩惱,多幾分獲得。 (來源:浙江宣傳)
千島湖新聞網編輯:義永華 吳若虹
本文來自【淳安融媒體中心】,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