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網關:
網關(Gateway)就是一個網絡與另一個網絡連接的關口。
默認網關的意思是一臺主機如果找不到可用的網關,就把數據包發給默認指定的網關,由這個網關來處理數據包。只要指定了默認網關之后,只要主機在發送數據包之前由目的地址與其子網掩碼做 AND 運算得出的網絡號與本機的網絡號不同,便將數據發送給默認網關,由默認網關處理數據該如何發送。
在全局模式中配置:
ip default-gateway 192.168.1.2
路由協議的分類:
從路由的角度劃分:
而路由表中的信息分為兩大類:
直連路由是IP接口地址配置后便自動添加的,而遠程路由的信息來源分為兩大類:
其中動態路由分為:
其中按照算法分的距離矢量表示的是根據源到目的的跳數來計算(之前有提過,下一跳表示去往下一個路由);所謂的鏈路狀態便是多方面考慮如鏈路的開銷、鏈路上的所有的相鄰路由器、網絡帶寬,網絡擁塞等等綜合考慮;所謂的混合算法便是這兩個的結合考慮。
反應路由性能的參考對象主要還是收斂時間與管理距離:
靜態路由的配置
靜態路由的配置很簡單,只需要通過這樣的一條命令即可:
ip route 目的網絡 掩碼 網關地址 [接口ID 可選]
此時 PC 肯定是無法 ping 通 202.203.0.2 地址的,因為雖然在 Switch 中有該網段的路由表項(因為是直連網段),但是數據包在 Router 接收到之后,響應時發現路由表中無 192.168.1.0 網段表項,不知道怎么轉發回來,便只有丟棄該數據包了。
配置: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202.203.0.1
或者: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e0/0
默認路由:
此時我們發現所有的地址都會通過 Switch,基本設備都是圍繞它來的,他知道所有的路由路徑,我便可以直接設置一個默認路由,也就是只要路由表中沒有目的地址所匹配的表項,就都丟給默認路由。
既然如此也就代表著默認路由要匹配所有項,因為表中一旦無匹配就讓他路由,換個角度就代表他得匹配所有項,而匹配所有項的地址便是 0.0.0.0,同時子網掩碼也是這個值。因為 0 表示的是任意的()
默認路由就是一種特殊的靜態路由,所以若是要配置默認路由只需要將上述的命令中的目的地址與子網掩碼改成 0.0.0.0 0.0.0.0 即可。
ip route 0.0.0.0 0.0.0.0 202.203.0.1
清除剛才的路由:
no 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202.203.0.1
浮動路由:
當然按照我們之前所說的冗余思想,避免單點故障使得一個數據包到達目的地可能有多條路徑,此時我們便可以配置浮動路由,所謂的浮動路由便是當優先級較高的路徑出現問題時,還有一條路徑能夠及時的替補上來。而優先級的體現在于我們上節實驗中所提到的 AD,當值越小的時候其優先級便越高。
浮動路由的配置很簡單,就是在添加備選路徑時,把靜態路由命令的網關地址修改以及后面添加 AD 值,該值的取值范圍是 0~255。例如:
Router1(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202.203.0.1
Router1(config)#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202.204.0.1 100
浮動路由的配置:
路由配置:
IOU1(config)#ip route 202.205.1.0 255.255.255.0 s2/1
IOU1(config)#ip route 202.205.1.0 255.255.255.0 s2/0 100
注意:此處使用的兩個都是串口,因為 GNS3 的路由串口實現沒有問題,浮動路由只需要一個端口斷開,另外一邊不通就知道斷開了便啟用浮動路由。但是若是使用的以太口,GNS3 實現出來與真實設備不同,不同之處在 GNS3 用以太口實現的話檢測不出對端斷開了,必須同時斷開此端口與對端端口才行,所以此處使用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