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又讓美國找到了制裁的借口!而我們再一次見識了所謂的“科技無國界”是多么的虛偽。
別的先不說,就拿美國對俄羅斯發起的“斷網行動”來說,甲骨文只用了3個小時,就在社交媒體上宣布自己“屏蔽”了一個國家的客戶,畢竟全球大部分銀行結算系統都使用甲骨文的數據庫。
甲骨文之后,谷歌、蘋果、微軟、、亞馬遜等一眾美國科技企業都加入了對俄制裁行列。
我們慶幸的是早在10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去“IOE”工程,有阿里數據庫可替代甲骨文的數據庫;并且我們還與美國瓜分“互聯網天下”,全球20大互聯網公司有9家來自中國,11家來自美國。
但即便我們擁有許多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它們也不是每種軟件產品都能做得好。這之中,桌面瀏覽器就是典型的案例。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使用的桌面瀏覽器,是否都是谷歌瀏覽器,火狐瀏覽器占據主導地位?我國桌面瀏覽器用戶早已經超過6億,但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截至2019年,谷歌瀏覽器占中國市場份額已經連續三年在提升,占比高達66.03%,是不折不扣的“王者”。
而我們自家開發的國產瀏覽器中,QQ瀏覽器市場份額只有7.6%電腦瀏覽器總是斷網卡住,搜狗為5.67%,UC瀏覽器更是只有1.32%的份額。
國產瀏覽器不只是市場份額小,用的還是人家的瀏覽器內核。在國際市場上有四大瀏覽器內核,分別是微軟IE瀏覽器內核、谷歌瀏覽器內核Blink、蘋果內核、火狐瀏覽器內核Gecko。
盡管有些內核開源,但很明顯都帶有美國背景的技術,而我們的360瀏覽器、QQ瀏覽器都采用雙內核,都是基于上述瀏覽器內核開發的,無法完全自主可控。
但不管怎么說,國產瀏覽器還是做出來了,很多人反而更愿意使用谷歌瀏覽器嫌棄國產瀏覽器,那是因為國產的確實比較拉跨,先不說搜索準不準確的問題,用戶體驗也差,隨手打開或者隨手一碰就是鋪天蓋地的廣告,捆綁銷售自家的產品與生態,誰喜歡呢?
這就讓退出中國市場多年的谷歌,其瀏覽器仍受到國人的青睞,被媒體形容為“一道奇觀”。到了這個地步,我們應該要加大研發投入,做屬于自己的瀏覽器內核了吧?然而沒想到卻搞出了一個“鬧劇”。
2018年8月,完成了2.5億C輪融資的“紅芯”公司,曾在其官網的產品介紹大寫“自主創新瀏覽器內核”,將紅芯內核與、IE瀏覽器等并列,一時間引發熱議。
正當大家以為我們終于有了自主研發的國產瀏覽器內核時,有自媒體對該瀏覽器進行解壓發現,紅芯瀏覽器疑似是“套殼瀏覽器”,是在谷歌瀏覽器內核的基礎上進行的二次開發。
“套殼”現象被發現后,紅芯公司引發輿論聲討,有網友甚至將其與惡劣的“漢芯”事件相提并論。后來紅芯公司創始人陳本峰對《財經》雜志回應并道歉:錯在紅芯宣傳太浮夸,把自己擺得太高了!
這場“鬧劇”過后,我們始終沒能研發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是技術難度大還是企業不愿意投入資金搞研發不得而知。
今年1月初,華為曾短暫面向國內上線了其花瓣搜索引擎Petal 網頁版,當時消息傳著傳著就變成了“華為自研瀏覽器內核”,讓大家空歡喜一場,不過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擁有自己的瀏覽器內核是多么的期待!
尤其是當下的俄烏沖突再次告訴我們,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也是“有國界”的電腦瀏覽器總是斷網卡住,而瀏覽器作為系統軟件生態的重要一環,我們市場的半壁江山被谷歌瀏覽器掌控,并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國產瀏覽器廠商必須自立自強,在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更應研發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瀏覽器內核,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