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愛思考的典友,覺察到自然法的可理解輸入假說與原典法的理念有大差異,就此向頂級教授請教,答案是自然法不可能錯;復又向徐老師請教。此章一并作答。
語言學家們大多不愿意將他們的理論模型外推到L2 教學,喬姆斯基本人就如此。S. 是例外,他與L2教師合作設計出自然法( )。原典法對自然法有繼承有發展,它認同自然法強調語言習得由潛意識主導的理念,認同自然法重視情緒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但原典法更注重喚起積極情緒而不僅僅是避免消極情緒。同時原典法與自然法亦存諸多差異;
四大差異:
⑴.明確提出L2 學習的四大伴生障礙[1];
⑵.認為在聆聽輸入先導的前提下,輸出在L2習得中也具備重大作用。
⑶.不完全認同自然法主張的i +1的輸入公式[2];
⑷.不認同“可理解輸入”的假設。最后兩項在實踐中極易錯亂,在理論上更富挑戰,有必要剖玄析微。
自然法的邏輯前提
說:人只有在理解了目標語言所傳達的意義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真正的語言習得( can only when in the )。從這一前提出發,他提出輸入的難度公式input +1(i +1), 1 表示素材的結構難度比學習者現有程度略高一點( input that above the ’ level)。這一公式簡明通俗,與心理學家L. 家喻戶曉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契合,由此可理解輸入的成為L2教學領域的金科玉律。
不疑處生疑。實踐中每個學習者當然的追求“可理解”,但有必要區分出本能(潛意識)追求與理性(意識)追求;后者糾結于可理解的先入之見,是科學哲學上的一大誤區。為追求可理解,有不少教師提倡先讀文本、甚至先讀譯文,等完全理解了之后再去聽或讀原文。這引發了外語學習的神志錯亂。
The 's
A was happy – quite!
Until a toad in fun
Said, "Pray, which leg moves after which?"
This her to such a pitch,
She fell in the ditch
Not how to run.
百足神腿思而癱
百足蟲兒走得歡,
直到蟾蜍來調侃:
“天哪!哪條腿先,哪條腿后?”
百足蟲想想想暈了頭,
一下子癱在小水溝,
不知如何會走路。
中譯者:薛小慧
阻礙聽力的魔鬼就是“想聽懂”。這一“見心明理”的體認比學者的可理解的“我執”更接近真理。
可理解性的意識追求,形式上無懈可擊,哲學上似是而非,操作中事與愿違。筆者將其表述為:L2學習的“我執陷阱”:我執可理解,此生無理解。
心理學中的 定律也稱“百足思而癱”(The 's )或過度思考(hyper-),它源自一首同名的英文小詩。
心理學家G. 評論說:"This is a most rhyme.It a truth which is daily in the lives of all ofus, for the same thing if we pay to - habit, such as ". 這首詩最富心理學蘊意,它包含深刻的真理;每人每天的生活都如此: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關注嫻熟的習慣,比方說如何行走,就會跟那條蜈蚣一樣。漢語文化有“心閑手敏”與“關心則亂”的對稱說法。人們不會將心思注入運用自如的技能;一旦誰真的心系心勞,就變成心不閑而手不敏了:原本駕輕就熟的技能“關心則亂”矣。
邏輯路徑對比
以下從本能-本體論的角度來透視可理解輸入的自我矛盾。
技術派專家的邏輯:區分出可理解的輸入→(前提)存在著不可理解的輸入→絕大多數輸入不可理解→可理解的素材有限,僅有滿足i +1的素材可用→不可理解是大概率事件→先入之見的可理解意識干擾潛意識的理解加工。我們稱此為弄巧成拙邏輯。
“我執可理解”狀態邏輯A→如果不理解,那或者是素材太難或者是我太弱→焦慮于不可理解→三分鐘不理解,煩躁→三小時不理解,挫折→三天不理解,為何我還不理解,抓狂→焦慮、煩躁、挫折、抓狂與不理解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循環強化→不理解、不理解,還是不理解。[3]
“我執可理解”狀態邏輯B→用翻譯迅速達到可理解→依賴翻譯→翻譯是意識加工→翻譯阻斷了潛意識語言加工→可理解的意識追求驅逐了潛意識理解的生理成長。我們稱此為執而癡錯謬邏輯。
哲學家與音樂家
在 and the Body-Mind 一書中哲學家K. 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他敘述了一個相通的寓言。蜘蛛問疾步如飛的蜈蚣,我勉強能應付用八條腿行走,你怎么能做到用一百條腿走路的?蜈蚣于是停下來認真思考。從此蜈蚣再也不會走路了。還轉述了他的朋友音樂家和提琴家A. Busch 的親身經歷。有一次另一個提琴家B. 向Busch請教他是如何將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中的一段演奏成如此行云流水,Busch回答說“那很容易!”,然后思考怎樣向解釋清楚——但從此他發現自己不會演奏這一段樂曲了。
本能-本體論的邏輯:人類7000種語言對每一個新生兒都可理解→人類語言不可理解的假設前提(可理解與不可理解是同一枚硬幣)純屬多余→可理解是畫蛇添足→(媽媽爸爸)我們沒有“可理解”意識的束縛,什么兒歌好聽、什么話語慈愛,我們就讓嬰兒聽→(嬰兒的本能)三天我聽不懂,三周我聽不懂,三個月我還是聽不懂,但我不煩躁、不挫折、不抓狂→我愛聽愛聽還愛聽→三年后我能嫻熟于一種、兩種甚至多種語言→難道人類(媽媽)的語言有不可理解的嗎?!我們稱此為本而真邏輯。
科學哲學邏輯:不理解是假象、是暫時,可理解是真實、是永恒→預設可理解與不可理解之分,易導致大腦神經加工思而癱現象。
顯然,無論從呱呱墮地的新生兒的本真角度還是哲學高度檢視可理解這個預設(The input ),它屬畫蛇添足。它既與強調的語言加工的潛意識機制(- +The )相互打架,又與自然法主張的情緒過濾假說(The )左右搏擊,因為它直接造成學習者的“可理解焦慮癥”——而焦慮癥( )恰恰是最普遍的心理失常狀態。自然法功虧一簣在此。
科研實證
貓與狐貍
by 就是百足思而癱的另一種表述。哲學家I. 將此與另一個古代寓言《狐貍與貓》關聯。
狐貍與貓交流逃遁之術,狐貍吹噓自己會七十二術,貓坦陳自己只善一技;正神侃時獵人帶著一群獵犬來了,貓想也沒想立刻上樹,狐貍思考著三十六計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淪為獵物。
將此跨界延伸,寫出了他的思想名著之一《刺猬與狐貍》(The and the Fox)。此書的主旨已遠遠超出了本節的主題。但它能成為思想性名著的禪意在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我執可理解,此生無理解。
當代心理語言學的實驗鐵證如山:嬰幼兒在不理解目標語言語義的情況下,實質性的語言結構加工已經展開[4]。心理語言學與神經語言學實驗中大量使用“本真不可理解”的人工語言(具有某種統計分布結構,但沒有任何意義的人造聲波),確認嬰幼兒的大腦神經能夠提煉這些結構。顯然,這是對等人觀點的否證。
實操分析
早有學者質疑怎么去掌握i + 1 公式中“數量 1”。i + 1 公式并不普遍適用于原典法。這并非否認循序漸進的原則。循序漸進之序之進在不同的學習領域各有不同,泛泛而談循序漸進容易掩蓋靶向學習機制的剖析。
對聆聽素材的“循序漸進”簡析如下。
⑴. 人類的語音知覺是范疇知覺:將連續的物理聲波被轉換為“非此即彼”的心理表征,它具有消除“循序漸進”的特征;
⑵. 由語音知覺的磁效應理論,外語初學者的語音感知同樣是“非此即彼”的范疇化扭曲;于是糾正此扭曲的大腦加工也具有“非此即彼”的臨界轉換特征。
⑶.循序漸進不僅體現于輸入素材,也蘊涵于訓練操作。易于證實,如果首次聆聽素材就能聽懂,比方說50%,那么每N+1 次聆聽,往往都能捕捉更多的語音或語義。換言之,原典法倡導的重復聆聽本身就滲透了循序漸進:i + 1公式不能僅考慮素材,還應該包括操作。
⑷. 易知個體的情緒寧靜度會極大地影響感知加工;適用的素材難度因此可變。
⑸.工作記憶與語音迴路的生理功能存在個體差異,它直接影響新語言加工,須根據此生理功能的強弱(它可以被測量)個性化調整素材難度。[5]最后,就自然法的可理解約束和i+1的公式設問,給嬰兒唱搖籃曲是全世界母親的語言教學實踐;媽媽要不要糾結:“我唱的兒歌必須是寶貝99%能懂的,只有1%不懂,以滿足可理解的i+1公式?”
原典法主張化解“可理解”的先入謬見結,同時關注素材難度;它給出的難度選擇公式是:i+X。如何掌握此X?
⑴.專家提供的參考框架必須合理且有足夠的彈性,
⑵.父母或教師的經驗,
⑶.學生自主探索。
科學哲學:意識入侵與蝴蝶效應
大腦科學遠未弄明白“百足思而癱”的機制。但眾多學科都探討過相關現象。先講講的“欲消彌彰效應” ( )、也稱作白熊問題( white bear )。
腦像實驗能證實以下三種狀況大腦視覺皮層激活的模式相似:讓被試看白熊,讓被試想象看到了白熊,反復叮囑被試一定不要去想白熊。第三種狀況是人工誘導的思維入侵( ),它引發反向的強迫癥,好在它是一過性的。但如果任何一個念想變成根深蒂固的信仰,它常會引發真實的強迫癥。可理解輸入的預設常伴生恒久的心理暗示:“我必須即時理解”,從而派生出各種強迫癥,如字幕強迫癥、翻譯強迫癥和單詞糾結強迫癥,等等,以及暫時不理解所伴生的焦慮。就外語習得的大腦潛意識加工,這類意識狀態都是災難。
在說說混沌理論(Chaos ),它有助于我們領悟大腦加工。高度復雜的動態系統,如氣候與腦神經元網絡,都可用混沌理論的數學模型來描述。混沌理論證實,復雜動態系統的特征是對初始狀態極為敏感,所謂“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此即眾所周知的蝴蝶效應。需要強調只有初始的“蝴蝶”才能產生雪崩效應。語言習得是大腦無數神經元自生自發協同工作的混沌系統。每個嬰兒都由此自發的初始狀態習得一種或數種母語。成人獨有(嬰兒絲毫沒有)的可理解的理性預設是一種重大的意識侵入,它不再是蝴蝶翅膀,而是直升飛機的旋翼,它直接改變了大腦潛意識工作的初始狀態和延續狀態,造成大腦神經元的“多米諾效應”( );它常常是災難性的。
無為而無不為,用于混沌理論,用于語言學習,就是不要用理性去干擾大腦自生自發的狀態。一句話,自然法功虧一簣在于:它的可理解輸入“太不自然”。無論學術還是實操,同胞真無必要“挾洋自重”而挾洋互害。
[1]參見本書第13章、16章和52章。
[2]參見《英語學習的革命》第13章。
[3]可理解理念的“大腦植入”,學習者年齡越大越顯著。
[4]參閱《英語學習的革命》第2-3章,中國金融出版社,2010年。
[5]參閱本書第13章、第31章和《英語學習的革命》第4章。
1
2
3
4
5
約24’3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徐火輝
網
絡
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