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11號飛船的順利著陸,讓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 1969 年夏天,在與全球觀眾一起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后,還在上高中的吉姆·斯托爾震驚了,并以此為靈感編寫了一款電子游戲。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位高中生的無心之舉,間接見證了一個超級大國在隨后幾年的垮臺。
1
1960年代以來,電腦從昔日的“巨無霸”向小型化、“傻瓜”靠攏,人們購買和使用電腦的門檻開始降低。
正因為如此,許多人開始學習計算機知識和編寫程序。 Jim Stoll 開頭提到的就是其中之一。
圖為PDP-8電腦,作為當時的主流機型,很多美國人在這臺機器上學會了編程
在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的英雄主義后,他萌生了通過電腦游戲模擬這一壯舉的想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斯托爾在學校的 PDP-8 電腦上編寫了這款游戲。在這款模擬游戲中,玩家需要像阿姆斯特朗一樣通過控制飛船的軌跡安全登陸月球。
開場全是文字,圖片全是腦洞
盡管斯托爾本人在完成游戲后幾乎沒有照顧好游戲,但斯托爾當時的電腦老師發現了它的潛力。
在老師的幫助下,這款游戲被命名為《登月》并登上了《DEC用戶通訊》雜志。而該雜志的出版商、同時也是 PDP-8 電腦制造商的 DEC 也立即注意到了這款游戲。在那個計算機發展剛剛起步、應用稀缺的時代,苦于沒有“獨家內容”,立即發現了《登月》的巨大商業價值。
圖為DEC GT40電腦的廣告。加裝屏幕后,《登月》成為DEC后所有電腦的“裝機必備軟件”。
在公司的大力推廣下,《登月》成為當時最火爆的編程入門節目。它的衍生版本開始被發燒友和游戲廠商移植到其他平臺:掌上電腦、蘋果電腦……當時游戲巨頭雅達利甚至專門為這款游戲制作了一款街機。
Atari 的“登月”街機
而同樣是便攜平臺的計算器,也未能逃過《登月》的移植大潮。
與現在簡單的計算工具相比,五十年前的計算器更像是一臺微型計算機。以 1970 年代最強大的 HP-65 計算器為例。除了簡單的加減乘除功能外,它還支持自由編程,通過一個特殊的“盒子”——一張紙就能使用。閱讀設定內容。
于是計算器上自然而然地出現了“登月”。相比其他平臺打開玩,在計算器上模擬登月比較繁瑣:開始之前,需要按照說明書的說明編寫具體的程序;而在游戲過程中,你還需要拿出筆和紙,隨時記錄數據,計算飛船的飛行軌跡,不斷嘗試計算器在線使用高級版,直到成功著陸……
直到1976年,《登月》的專用紙膠帶才姍姍來遲。
雖然計算器版的《登月》玩起來很麻煩,當時只是美國少數黑客或工程師的小眾愛好,但在當時冷戰的背景下,很多東西和行為都籠罩著政治陰影。人類第一次登月是美蘇爭奪太空霸權的結果,由此衍生的“登月”和移植的計算器平臺也與這種霸權有關。
2
1985年,蘇聯迎來了新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作為他上臺后進行的改革的一部分,整個蘇聯開始趕上信息化浪潮,其中計算機課程的普及是最洶涌的浪潮。在正式開課之前,蘇聯人遇到了一個問題——沒有電腦。
入侵阿富汗后,由盛轉衰,蘇聯的國力大打折扣。不僅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封鎖,無法獲得高端技術和產品,而且由于資源匱乏,國家自然無力負擔學生的裝備。配置計算機的高成本。
在當時的蘇聯,會使用電腦的人屈指可數。
這時候,蘇聯人就盯上了美國十多年前的HP-65計算器。這個移植到《登月》中的模型是由于技術落后,生產成本低,根本不在美國的封鎖名單上。本著“使用”的精神,以HP-65為藍本的 B3-34計算器很快就生產出來并分發給蘇聯學生。
仿 B3-34 計算器
為了讓同學們記住所學,以《登月》為靈感的科幻小說《康士奇:地球之路》在蘇聯共青團主辦的《青年科技》雜志上發表.
除了將故事情節從登月改為返回地球之外,每期結束時,小編都會留下一個需要用 B3-34計算器完成的游戲環節。他們希望用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讀者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太空旅行的新穎題材和“硬核”的游戲內容,讓《孔奇奇:地球之路》迅速傳遍了整個蘇聯,成為許多蘇聯人的計算機啟蒙書。
它的成功遠不止于此。小說連載后,不少讀者寫信給《青春科技》,希望能多玩一些類似的游戲;其他人開始炫耀他們的新發現:通過某種方式讓計算器出錯,從而將初始數字從0改為任意符號;另外,使用“超頻”可以讓計算器發揮更強大的性能...
在隨后的幾年里,讓計算器顯示“錯誤”成為蘇聯程序員的流行內容。
《:地球之路》所組成的玩家群體,不僅在無意間達到了課程的預期效果,也為信息技術的探索開辟了道路。蘇聯的第一批程序員就這樣誕生了。
這些信息化課程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僅靠計算機知識的普及并不能改變時代潮流,拯救國家。 《康池奇奇:地球之路》連載一年后宣布停刊計算器在線使用高級版,苦苦掙扎幾年后,隨著克里姆林宮的紅旗緩緩落下,蘇聯正式宣布解體,蘇聯信息化,計算器的發展就此告一段落。
3
也是在1985年,當蘇聯還在為信息化課程的普及和推廣而苦苦掙扎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正試圖喚醒因雅達利崩潰而處于休眠狀態的美國游戲市場。除了水管工兄弟的辛勤工作——計算器,一些似乎與游戲無關的東西,也參與了。
當時的巨頭之一卡西歐發布了當年第一款“圖形計算器”:fx-7000G。與只能顯示數字的前輩相比,能夠支持自定義繪圖圖形的液晶屏不僅讓fx-7000G成為當時最流行的計算器,卡西歐也賺了不少。很多廠商對此極為忌憚,紛紛推出風格各異、功能各異的計算器。
——計算器由此迎來了全面“對合”的時代。
在這個過程中,粉絲們開始組織一些關于計算器的論壇。除了計算功能的討論,更多的人在討論如何玩游戲。
隨著可以破解計算器的“越獄”軟件的出現,《毀滅戰士》、《俄羅斯方塊》、《超級馬里奧》等知名游戲開始移植到計算器上。由于計算器顯示像素極低,按鍵不好玩,這些移植的游戲不僅全程編碼,操作起來也極其繁瑣。但隨著計算器的大量擁有和便攜性的加持,計算器游戲正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
當德州儀器的 TI- CX 圖形計算器于 2011 年推出時,計算器游戲開始成為真正的熱門。除了硬件更新,TI- CX 還支持應用程序向下兼容。這不僅意味著之前通過“越獄軟件”移植的游戲依然有效,更強大的硬件配置也讓粉絲們開始“擺弄”一些比之前更“高級”的游戲。
隨著優化越獄軟件“”的推出,計算器游戲迎來了“井噴”。除了《毀滅戰士》等老游戲,《火焰之紋章》、《塞爾達傳說》等模擬器類游戲也開始大量出現。雖然面臨著沒有聲音、按鍵手感極差的問題,但憑借強大的游戲陣容,計算器類游戲成功被更多人接受。
4
隨著時間的不斷前進,接下來的故事眾所周知:隨著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設備的出現,游戲、編程等計算器逐漸被取代。最終,它回歸了初心,成為了考試、測繪等場合的專用工具。
而現在計算器游戲正在逐漸消失,無論是因為對現代電子設備的不信任,還是那個時代的不情愿,仍然有人堅持這個行業。
在中國最大的計算器社區計算器論壇上,雖然整個論壇的每日互動量只有兩位數,但你仍然可以找到許多像十多年前美國這樣的計算器“難以置信”的應用。 .
例如,您可以為您的計算器獲取 XP 系統屏幕保護程序,并假裝您是一臺計算機。
或者你也可以用難按的按鈕來挑戰計算器上的音頻游戲,當然是沒有聲音的那種。
如果覺得一個人完全沒有壓力,還可以打電話給朋友,在計算器鍵盤上開始一場“飛機大戰”。
不過可惜的是,隨著各大廠商的停止支持和退出,這些“老手”的努力正在逐漸被遺忘,對于計算器游戲是否會消失,沒有人有答案,畢竟我們拭目以待它不時。去“Doom 被移植到計算器”上的新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