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系統的純凈源泉 英國Atlas EOS Modular 4.0電源插排
清澈模擬
電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可是日常普通的使用中從來不覺得電的質量有多重要。不過對音響玩家來說,電源對于音響聲音表現的重要性應該已不用多做說明,用在優秀的系統上,電源供應越充足,越干凈,聲音表現提升的幅度越大。只不過,現在一般家里的電器越用越多,音響設備也越來越復雜,會產生的干擾更多,電源是否純凈也就更顯得重要。
為何電源供應對音響系統的聲音表現影響如此之大?從訊源、放大器到音箱,重現唱片所記錄的聲音,基本上就是一項電能轉聲能的過程,所以在喇叭發出聲音的最后一秒之前,音樂是用電的形式存在著,有了干凈良好的電源供應,自然能把音響系統的實力發揮出來,而越是現代化化的居家環境,越是需要好的電源處理。居家環境的電器用品就越多,電視、冰箱、微波爐、冷氣……就會有越多的電波雜訊對音響系統造成影響。
關于電源處理,市面上林林總總的產品相當多,理論根據或有不同,但是都與降低電源當中的噪訊有關。有濾波者利用被動組件過濾噪訊,不過濾波這件事情發燒友來說有點爭議,有些人認為濾波之后聲音比較干凈,純度提高,但有些人則認為濾波連帶會有限流的問題,可能會影響放大器的動態范圍。因為濾波會有若干損耗,缺點體現在提高了系統阻抗,或縮限最大電流量,影響動態范圍。在濾除有害噪訊時,同時也將細微的音樂訊號一起濾除了,這樣反而會減損音樂細節,所以應該著重于外界噪訊的“隔離”,而非任由濾波將細微的音樂表情一起濾除。而不濾波的拖板,使用純度最高的導體,精致打磨,降低供電的阻抗,讓電流可以有更寬廣平坦的道路,影響聲音的變量少,副作用自然低。
Atlas EOS Modular 4.0拖板屬于搭載濾波組件的類型
方方正正的EOS Modular 4.0,拿上手頗重,外殼使用超厚的高密度鋁合金板,以高精密切割一體成型,主體是一個中空的長方型的凹字形腔體,可有效抵御RFI/EMI入侵。表面作黑色磨砂涂裝,底蓋再以8顆高硬度螺絲鎖定組合。整個箱體厚重扎實,對于電源排插而言,扎實的機殼結構算是基本必要的條件,因為它能減少箱體的諧振,提高聲音的純凈度,EOS Modular 4.0在這一方面可說是得到高分。
EOS Modular 4.0電源拖板一共帶有6個插座,有兩款型號 。今次測試的版本最左側三個插座是直通不帶濾波的,提供給功放等大功率用電器使用的專用插座,余下三個頂端帶有“F”字樣的插座經過濾波處理,是供CD機、解碼器等小功率用電器使用的插座, 用家可以根據自己器材的配置購買配備帶有濾波插座的版本和不帶濾波插座的版本。
Atlas EOS Modular 4.0內部接線從原來的EOS 2mm 2OFC電源線升級到最新的EOS 4DD PT電源線(4MM),使這一ATLAS明星產品更增加亮點。是您選購發燒電源插排的不二之選。Atlas EOS Modular 4.0的技術獨特之處是以星形布線方式接駁每一個插座——星形接線是將一個插座的火線、中線和地線均直接連接電源輸入插座,有別于一般串連式連接插座,消除器材間互相干擾和影響供電。星形接的好處是可將連接器材保持在零電位差,噪聲干擾自然減少。除此之外,另一特點是插座安放在副底座,有效隔離諧震,工程塑料質地的副底座采用凸起的浮雕設計,不僅在制作與加工上頗為精致,更方便用家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進行插拔操作。機殼內部貼上屏蔽物料,進一步防止RFI/EMI入侵。
Atlas EOS Modular拖板的星形接線和副底座設計,比起市面上一般大路貨色優勝得多。它不改變器材既有的音質音色,它增加的是音響系統的對比、層次與動態,它能讓音樂背景更安靜,自然地讓更多音樂細節浮現。器材通過它的連接,音色取向貫徹始終,音色中性,平衡度出色,沒突顯某一頻段,高、中、低表現平均,只要器材有的,便能踏實反映出來,毫無加鹽添醋。Atlas EOS Modular連接放大器供電沒有任何推力減弱的感覺,聲音密度收得更緊密、更細致,這是健康的走向,沒有強化頻段,造成音樂失衡,也沒有把那個頻段偷偷吃掉,減損音樂的活生感。相反的,Atlas EOS Modular 4.0借著隔除噪訊,達到純凈供電的目的,卻能讓音響系統在不知不覺中優化。
血凝相關
小桔燈提供了知識文庫的服務,這周分享的是第八部分8.生化檢測,今天將提到涉及到凝固法、底物顯色法、免疫學法、干化學法、免疫比濁法等處于臨床檢驗和生化檢驗的項目--血凝相關檢測
參考《化驗單解讀培訓(血凝分析部分)》麗水人民醫院
血液凝固(凝血)
形態:血液由液體狀態轉變為凝膠狀態。
本質:纖維蛋白原(可溶)變為纖維蛋白(不溶)。
基本學說:凝血瀑布學說(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酶反應過程;每個凝血因子都被其前一因子所激活;最后激活凝血酶原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生成纖維蛋白凝塊。
一期止血:是指血管和血小板參與形成初級血栓的凝血過程(血管期,細胞期)。
二期止血:由血漿凝血因子相繼酶解激活,最終生成凝血酶,形成纖維蛋白的凝血過程(血漿期)。
也就是說,血液在體內流動,是因為存在著凝血與抗凝,纖溶與抗纖的平衡。
比如:假設某處血管損傷,首先血管收縮和血小板附著,形成一期止血;同時凝血因子活化形成纖維蛋白,與血小板等共同在創口處形成的止血,即二期止血。
迄今已證實有14個因子參與凝血過程,除Ca++外,都是蛋白質.
正常血液中,除組織因子,都可以在血漿中找到。以羅馬數字命名除激肽系統外的凝血因子,其中Ca++為Ⅳ。在書寫和拼讀上,Ca++不叫Ⅳ;纖維蛋白也不稱為因子I。
合成場所:大部分且主要在肝臟,其他內皮細胞,巨核細胞。
VitK依賴因子:在VitK缺乏情況下,形成的因子無凝血活性,即VitK缺乏時,因子Ⅱ、Ⅶ、Ⅸ、X活性降低。
接觸系統因子:通過這些因子接觸固相表面激活。因子Ⅻ、Ⅺ、PK、HMWK。
凝血酶敏感因子:這部份因子對凝血酶特別敏感。因子I、V、Ⅷ、XIII。
了解了凝血因子,我們看一下”相繼激活”怎么理解。
大家都知道,多米諾骨牌,只要用很小的力量去推一下第一張牌,然后第一張就會推到第二張,第二張推倒第三張,一此推到最后,同樣,凝血因子就象一串骨牌,比如右邊是XII因子,激活后可以激活XI因子,一直到纖維蛋白形成。
因此,凝血酶激活是一系列酶相繼激活的過程,而不是單一因子的反應。
凝血系統有兩條途徑,均可導致纖維蛋白的產生,這就是所謂的內源、外源途徑。
內源性途徑:指參與凝血的因子全部來自正常血液中存在的凝血蛋白和Ca++ 。
外源性途徑:指參與凝血的因子不完全來自正常血液中,部分由組織中進入血液。
我們把上圖稍作簡化,成為這張圖。
這張圖綠色區域是共同途徑,主要包括了I、II、V、X因子的作用過程。
紫色區域是外源性途徑部份,主要包括了TF、VII因子。
在休外模擬外源性途徑啟動凝血,直到纖維蛋白形成的凝固過程即我們常規檢測的PT,因此,PT的延長或縮短表示外源性途徑因子的活性減少或增加。
同樣,APTT也如此。
TT是反應在凝血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的過程,因此,TT的延長表示纖維蛋白原量的減少或功能缺陷,或抗凝物增加。
纖維蛋白分解產生繼發性纖溶標志性產物DD,因此DD的升高,表示有繼發性纖溶的存在。
抗凝系統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統
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
病理性抗凝蛋白(類肝素物質、狼瘡抗凝物質(LA)、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纖維蛋白溶解系統
纖溶酶原(PLG)在纖溶酶原激活劑(PA)作用下轉變成纖溶酶(PL),PL進而降解纖維蛋白(原)和其他蛋白質的過程。
因此機體的止血和凝血功能主要由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物質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共同完成。
止血功能主要由血管、血小板參與;
凝血功能主要由凝血因子參與;
抗凝血功能主要由抗凝物質和纖溶系統參與。
凝血酶原時間(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凝血酶時間(TT)
血漿纖維蛋白原(Fbg)
抗凝血酶-Ⅲ(AT-Ⅲ)
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FDP)
纖溶酶原活性(PLG)
D-二聚體(D-D)
(一)凝血酶原時間 -- PT
PT是用于篩查外源性凝血系統(Ⅱ、Ⅴ、Ⅶ、Ⅹ)及口服抗凝藥物劑量(如華發令、雙香豆素等)的檢測項目
1.參考范圍
凝血酶原時間(PT):10-14s患者結果超過正常對照3s以上為異常
凝血酶原比率(%):0.8-1.3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0.85-1.3
2. PT延長:
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癥;獲得性見于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發性纖溶癥、維生素K缺乏、廣泛而嚴重的肝臟實質性損傷(如急性重癥肝炎及肝硬化)、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口服抗凝劑、肝素)
3. PT縮短:
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口服避孕藥、高凝狀態(DIC早期、急性心肌硬塞等)、血栓性疾病(腦血栓形成、急性血栓性靜脈炎)、多發性骨髓瘤、洋地黃中毒、乙醚麻醉后等
4. 監測口服抗凝藥(如華發令、雙香豆素等)的重要指標
一般要求PT:18-24 S INR:2.5-3.5,不同疾病不同值。
口服抗凝劑“華發令”,預期值約為參考值的2倍,PT活動度參考值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傾向。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 APTT
APTT常用于內源性凝血系統(Ⅷ、Ⅸ、Ⅺ、Ⅻ因子)的篩選及肝素抗凝治療的監測。
1.參考范圍:
20-35s(患者結果超過正常對照10s以上為異常)
2. APTT延長:
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甲、乙,接觸因子Ⅷ、Ⅺ、Ⅻ缺乏、VWF等);多種凝血因子缺乏(如嚴重肝病、維生素K缺乏、DIC、纖溶亢進等);血液中有抗凝物質存在
3. APTT縮短:
見于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血小板增多癥、高凝狀態(DIC高凝期)、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腦梗塞、深靜脈血栓、妊趁高血壓綜合癥和腎炎綜合癥,靜脈穿刺不順利混入組織液
4. 是監測肝素治療的首選指標:
肝素抗凝治療中APTT的預算期為正常值的1.5-2.5倍
(三)凝血酶時間 -- TT
1. 參考范圍:14-21s
2. TT延長:
見于原發性或繼發性纖溶亢進(如DIC)時,故TT是一項常用的纖溶活性篩選實驗;另外,普通肝素治療或血栓性疾病溶栓治療時,TT也顯著延長
3. TT縮短:
常見于血樣本有微小凝塊或鈣離子存在及PH呈酸性時
(四)血漿纖維蛋白原 -- Fbg
1.參考范圍: 2-4g/L
2. Fbg含量增高:
Fbg是急性時項反應蛋白,也是紅細胞沉降速率增快的主要血漿因素。在組織壞死和炎癥時,Fbg在24小時內增高數倍;妊娠和使用激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Fbg均可增高
3. Fbg含量減少:
肝臟疾病(重癥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DIC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纖溶期,原發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癥,原發性纖溶活性亢進,惡性貧血及肺、甲狀腺、子宮、前列腺手術等
(五)抗凝血酶 -- AT-Ⅲ
1. 參考范圍:75-135%
2.AT-Ⅲ是血漿中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質,約占血漿中總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肝素作用于AT-Ⅲ的賴氨酸殘基而使抗凝血酶活性增強1000倍。
3.AT水平減低:
AT缺乏是發生靜脈血栓與肺栓塞的常見原因之一,但與動脈血栓形成關系不大
遺傳性AT缺乏:遺傳性AT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
獲得性AT缺乏:
(1)合成降低,主要見于肝硬化、重癥肝炎、肝
癌晚期等
(2)丟失增加,見于腎病綜合征
(3)消耗增加,見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DIC、膿毒血癥、外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梗死、妊高癥等
4.AT水平增高:
在血友病、口服抗凝藥物、使用黃體酮類藥物時,AT水平增高
(六)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 -- FDP
1. 參考范圍:<5μg/mL
2. FDP增高:
見于原發性纖溶癥、DIC、惡性腫瘤、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肺栓塞、深靜脈血栓形成、腎臟疾病、肝臟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溶栓治療等
(七)纖溶酶原活性 -- PLG
1. 參考范圍:75-150%
2. PLG增高:
表明纖溶活性減弱,見于血栓前狀態或血栓性疾病
3. PLG降低:
表明纖溶活性增高,見于肝病、DIC及治療性纖溶等患者
(八)D-二聚體 – D-D
1. 參考范圍:0-550 μg/L
2. D-二聚體廣泛應用于血栓疾病的診斷和溶栓治療的監測。其水平升高多見于深靜脈血栓(DVT)、肺栓塞(PE)、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另外,妊娠時D-二聚體也有升高,但很高的D-二聚體水平則預示伴有并發癥,如先兆子癇。
(一)標本質量常見問題
1. 標本采集為3.2%檸檬酸鈉0.3ml + 靜脈血2.7ml,采血量過多或過少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 凝血、溶血、高血脂標本會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解決方法:
對抗凝劑不符合,采血量不準確,凝固,溶血,脂血標本
(二)標本運輸與保存
1. 標本應戴蓋運輸與存放
2. 全血標本2小時內離心,;離心條件為3000r/min×15min;4小時之內檢測
3. 標本儲存的時間
2~8 ℃<4小時
-20 ℃<2周
-70 ℃<6個月
如果標本放置時間過長,會使檢測結果受到影響
(三)危急值報告
1、凝血酶原時間(PT)>25S
2、凝血酶原國際標準化比率(INR)>4.5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70S
4、纖維蛋白原定量(Fbg)<1.0 g/l
(四)標本采集制備注意事項
1.抗凝劑的選取及用量
1.1抗凝劑的選取:以選用肝素作為抗凝劑為宜。草酸鹽或枸櫞酸鈉等可引起細胞皺縮,影響紅細胞的聚集性和變形能力,導致血液粘度增高,故不宜使用。
1.2 抗凝劑的用量要適量:
☆注意:抗凝劑用量不可過大,盡量減少對血液的稀釋作用;抗凝劑用量不可過小,否則達不到抗凝效果。
2.樣本的采集
2.1時間: 一般宜清晨空腹安靜狀態下采血。
2.2部位: 采血時,取坐位,取肘前靜脈血。
2.3采血時盡可能縮短靜脈阻滯時間,針頭刺入血管后,立即松開壓脈帶,安靜約5秒再開始采血。
2.4采血過程不宜太快,應避免剪切力對紅細胞可能造成的損傷。為此,采血針頭的內徑以較大為好(最好選用7號以上的針頭)。采血時抽力不宜過大,以免血液流經針頭時受到異常的剪切力。
2.5標本混勻:采血后,旋下注射針頭,將血液沿試管壁緩慢注入試管中,然后用手握住試管中部搓動或在桌面上做圓周滑動,以使血液充分和抗凝劑混勻,以免凝血,但要避免劇烈振搖,以免溶血。
3.樣本放置
3.1放置溫度:標本不能在0℃以下保存,在冰凍條件下,將影響血液的生理狀態和流變特性。所以,血樣一般在室溫(15℃-25℃)貯存。
3.2放置時間:在室溫條件下標本一般在4小時內完成測試工作,但若取血后立即進行測試,則所測結果偏低,因此,取血后靜置20分鐘后進行測定為適宜。
3.3標本不能在0℃以下冰凍保存。特殊情況血樣必須延長存放時間時,應將標本放入4℃冰箱中,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12小時。存放標本在測試前要充分搖勻,在結果報告中應注明保存條件。
血凝相關檢測項目的檢測方法
1、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原時間測定(外源性凝血途徑檢測)。
2、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測定(內源性凝血途徑檢測)。
3、Thrombin Time(TT)-凝血酶時間測定(共凝血途徑檢測)。
4、特殊物質檢測(檢測引起凝血功能異常的原因):Fibinogen(FIB)-纖維蛋白原測定。
以上即為血凝常規四項檢測。PT、APTT、TT為定性檢驗,FIB為定量檢測。
血液凝固分析儀(automated coayulation analyzer,ACA)是采用一定分析技術,對血栓與出血有關成分自動檢測的臨床常規檢驗儀器
在血栓/出血實驗室中最基本的設備就是血液凝固分析儀(簡稱血凝儀)。
血凝儀主要檢測方法:凝固法、底物顯色法、免疫學法、干化學法等。
1.凝固法原理
是通過檢測血漿在凝血激活劑作用下發生一系列物理量(光、電、超聲、機械運動等)的變化,再由計算機分析所得最終結果,稱生物物理法。按測量原理分為電流法、超聲分析法、光學法和磁珠法四種。
光學法(比濁法):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導致光強度變化來測定相關因子。
雙磁路磁珠法原理:測試杯的兩側各有一組驅動線圈,產生恒定的交替電磁場,使杯內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蕩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后,隨著纖維蛋白的增多,血漿黏稠度增加,小鋼珠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將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為凝固終點 。
雙磁路磁珠法與光學法原理主要區別:
前者是檢測血漿凝固過程中磁電信號變化
后者是檢測該過程中光信號的變化
2.底物顯色法原理: 實質為光電比色原理,是通過測定產色底物的吸光度變化來推測所測物質的含量和活性,也稱生物化學法 。
3.免疫學法原理 以純化的被檢物質為抗原,制備相應的抗體,然后利用抗原抗體反應對被檢物進行定性或定量測定。血凝儀使用免疫比濁法。
(一)血凝儀基本結構
1.半自動血凝儀基本結構
主要由樣本預溫槽和試劑預溫槽、加樣器、檢測系統(光學、磁場)及微機組成 。
2.全自動血凝儀基本結構
包括樣本傳送及處理裝置、試劑冷藏位、樣本及試劑分配系統、檢測系統、計算機、輸出設備及附件等。
(二)血凝儀評價
1.一般性評價:
①產品質量50%;
②價格25%;
③廠商評估10%;
④擔保5%;
⑤售后服務5%;
⑥可接受性5%。
2.技術性能評價:
重復性測定、線性范圍、準確性、攜帶污染率、干擾因素、可比性分析等幾方面。
(三)血凝儀的特點
1.半自動血凝儀:
①手工加樣加試劑;
②操作簡便;
③應用檢測方法少;
④價格便宜;
⑤速度慢;
⑥測量精度好于手工,但低于全自動
2.全自動血凝儀:
①自動化程度高;
②檢測方法多;
③通道多,速度快;
④項目任意組合,隨機性;
⑤測量精度好,易于質控和標準化;
⑥智能化程度高,功能多;
⑦價格昂貴;
⑧對操作人員的素質要求高
(一)半自動血凝儀的維護
①保持測試槽清潔,嚴禁有異物進入;
②避免陽光直曬和遠離強熱物體;
③防止受潮和腐蝕;
④儀器和加珠器都必須遠離強電磁場干擾源;
⑤電源電壓為220V±10%,最好使用穩壓器;
⑥使用一次性測試杯及鋼珠
(二)全自動血凝儀的維護
①清洗或更換空氣過濾器;
②檢查及清潔反應槽;
③清洗洗針池及通針;
④檢查冷卻劑液面水平;
⑤清潔機械運動導桿和轉動部分并加潤滑油;
⑥及時保養定量裝置;
⑦更換樣品及試劑針;
⑧數據備份及恢復等
小編將會在知識文庫生化專欄
陸續為大家數字解析當前熱門生化項目哦,盡情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