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那些串行ATA國際組織(SATA-IO)的研究員們在向世界發布SATA 6Gb/s規格時,一定非常自豪,可以想象他們當時的想法——只要談到硬盤性能,我們就處于世界前列。

    是的,看看那個一直吱吱作響的老機械硬盤存儲,6Gb/s接口速度即使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會令人滿意。但令他們甚至是其他所有人都難以置信的是,SSD從一個幾乎無法實現的目標(因為成本問題)到現在幾乎普通的存在,以及它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的預算。

    從那時起我們也認識到,標準SATA 6Gb/s接口無法與SSD性能的巨大飛躍保持同步,用一些其他形式接口進行高速度存儲的“狩獵”仍在進行。并且很快變得明朗化——這項基于周圍所有新接口的理想技術會是一個主板的PCI Express通道。

    各種基于PCIe的驅動器已經出現很長時間了。SATA-IO推出的新生代SSD分別是 M.2和SATA Express兩個規格,盡管這兩項技術都是基于現有ACHI(高級主控制器接口)架構。而我們所需要看到基于PCIe驅動器的真正潛能是一個完全理解非易失性存儲器的架構,現在這個架構也最終已經以NVM Express或NVMe的形態實現,稍后會有更多。

    首先,快速瀏覽一下眾多通過PCIe插槽使用SSD驅動器的方法。

    適合所有人——華擎Z97 Extreme6主板采用PCIe, SATA Express Ultra M.2和M.2插槽。

    主板PCIe插槽

    SSD驅動器使用PCIe接口,在一個PCB上構建,它的出現比大多數人想象的還要早,面向消費者和企業部門。比如2010年,OCZ是全球首個采用多控制器/ PCIe用戶級SSD的公司。

    再有企業級驅動器如Fusion-io(現在屬于閃迪),價格標簽能讓最自信的IT經理都猶豫不決。還有幾年前KingSpec推出的一個基于PCIe的驅動器。

    從初版RevoDrive ,連同一部分難得一見的驅動器,OCZ幾乎是靠自身為用戶級PCIe驅動器搖旗吶喊,直到2015年才看到了一個在PCIe方面瞄準消費者市場的提升——Plextor有了M6e,G.Skil生產了Phoenix Blade,金士頓近期還推出了HyperX Predator,更多制造商都在爭相效仿。

    M.2

    M.2格式有些混淆不清,因為其同時支持SATA和 PCIe驅動器,但在此文中,我堅持PCIe版本。其又名NGFF,M.2驅動器有望接替mSATA成為超極本和外形更小的筆記本廠商首選方案。例如,聯想最新的X1 Carbon Gen3就采用了三星最新的SM951 PCIe M.2驅動器作為一個選項。

    三星XP941 (上) SM951(下)

    但使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mSATA發展也在循序漸進,英睿達和三星發布了它們最新驅動器的mSATA版本,分別是MX200和850 EVO。

    你會發現驅動器貼上了如2230, 2242, 2260, 2280或22110的標簽,2260和2280成為最常見的外形因素。這些數字代表驅動器的外形尺寸——2280表示22毫米寬80毫米長。該存儲也出現了單面和雙面版。

    在一個桌面位置達到M.2驅動器最佳效果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會隨著格式的成熟而得到解決。大多數目前的主板都有一個M.2插口只需要兩個PCIe通道就可以使用。為了獲得四倍速你要么采用一個英特爾X99芯片組主板要么找一個華擎制造的專用主板(我用了相當好的Z97 Extreme6),而Gigabyte擁有外部PCIe通道達到四倍速。

    Lycom DT-120 M.2到 PCIe適配器

    另一個選擇是使用一個適配卡如Lycom DT-120,將4個M.2驅動器用于一個PCIe插槽(4個插槽或以上)如此一來即便主板沒有M.2端口也可以使用。

    SATA Express

    SATA Express(部分SATA 3.2標準)似乎已經從一位勇敢新世界的圣人變成了一個平凡人,漸漸為人們所遺棄。SATA Express規格是關于一個接口而不是任何的驅動器架構,旨在使SATA設備與PCIe總線共同作用,繞過6Gb/s SATA限制,支持PCIe標準(2.0和3.0)但只有2倍速。

    西部數據的SATA Express驅動器PCMark 8基準測試

    2014年西數在臺北電腦展推出了一款SATA Express驅動器,目前也僅此而已。許多現有主板都有端口在等待被使用,而真正的SATA Express驅動器尚未投入市場。傳言該驅動器會是英特爾即將推出的Skylake平臺的一部分,如果是真,那它完全能重獲新生。但對個人而言,我想我能預見SATA Express作為一個用于外部驅動器快速接口的終結。

    U.2

    盡管SATA Express看來已經被放入電影奪寶奇兵的“大型倉庫”里,一個連接2.5英寸SSD和PCIe總線的新接口已經以SFF-8639的形態出現了,最近被小型設備工作組(SFFWG)重命名為U.2,U.2相對于SATA Express的直接優勢是支持4條PCIe通道,同時支持NVMe。

    英特爾有一個最新SSD 750的2.5英寸版本是面向消費者市場的,它就使用了這個連接器。因此這就是個找主板或M.2插槽適配器連接另一端電纜的事兒。

    NVMe

    基于PCIe的SSD難題——就是到現在還依靠2004年推出,支持機械硬盤的老舊AHCI架構。

    Intel SSD 750: NVM Express和U.2兼容連接器

    NVMe的架構第一次是在2007年假借非易失型主機控制器接口(NVMCHI)定義的。它已經完全支持NAND內存并承諾性能方面有大改善,還有一個寄存器接口,特別為NAND設計了指令和功能集,充分利用了基于PCIe的SSD存儲的低延遲和平行性。

    最新的1.2規格包括支持SSD,使用系統RAM管理SSD,不是依靠驅動器的一個緩存芯片。驅動器會更簡單而且便宜,在某些情況下還提高了產品性能。除此之外還加強了熱量管理,以免SSD過熱。

    就連微軟也意識到了這項技術的潛能,已經在Windows 8.1建立了一個驅動程序,因此設備從可從該存儲類型啟動。

    雖然三星的XS1715驅動器是第一個出門的,但唯一現有可用的驅動器是英特爾DC系列,針對企業部門。這之后又有了SSD 750的推出——第一款面向消費者市場的NVMe驅動器。

    換代游戲

    現在你會發現驅動器都以2和4倍PCIe速度運行。甚至更為重要的性能方面也是或2.0或3.0,那么,有什么區別呢?

    說到性能,在這些新生代產品中就有一個很大的區別。一個PCIe 2.0的理論帶寬是4Gbps,3.0是8Gbps。新一代4.0則是3.0帶寬數的2倍,速度不同。

    金士頓的hyperx predator

    HyperX 480GB Predator采用了適配卡的方法

    為了展現各種類型接口的性能優勢,我各種求拐借偷過來一系列驅動器進行基準測試。代表M.2接口的有Plextor的M6e 2x PCIe (2.0版),2個三星驅動器,XP941 x4 PCIe(2.0版)和彪悍的SM951 x4 PCIe (3.0版)。

    看看NVMe接口推向市場的產品——英特爾最新的SSD 750 1.2TB PCIe卡,金士頓的HyperX 480GB Predator (x4 PCIe, 2.0)驅動器,自然代表了PCIe驅動器。

    金士頓的驅動器很有意思,因為它同時支持M.2和PCIe接口,不論是在M.2格式驅動器或是基于PCIe適配卡都可用。與SATA 6Gb/s相比我選擇了三星850 Pro——最快SATA驅動器之一。

    可能有些人就淚奔了,SATA Express怎么樣?的確。如果有原型驅動器的話我會用西數。

    如上所述,我用一個華擎Z97 Extreme 6主板做基準測試;兩個PCIe Gen 3.0全長插槽和一個PCIe Gen 2.0全長插槽。

    它有兩個M.2插口,一個在Gen3.0運行,另一個在Gen2.0上運行,支持SATA M.2驅動器,有一個SATA Express連接器。如果配置最新的BIOS,它還支持NVMe驅動器,可由此啟動,但啟動之前你要修補一下BIOS。

    Plextor M6e M.2 SSD

    盡管Windows 8.1安裝了一個本地NVMe的驅動程序,但我發現還得下載安裝英特爾自身驅動器。

    基準測試快照顯示SSD的能力在何處領先——性能和容量兩方面,確實,使用一個主板PCIe總線對于增加這兩方面留有很大的余地。

    在PCIe帶寬里有大量空間來獲得更快的驅動器,尤其是PCIe Gen 4.0實現可用(2016/2017)。隨著對NVMe架構越來越多的系統調整——在使用技術越來越先進的NAND比如3D NAND時,我們也要看其存儲容量的增加。至于這些收益用來做什么誰也說不準。

    一場好戲

    SSD采用主板PCIe插槽從未真正便宜過,主要因為直到現在它都只是針對企業領域——而用戶市場,則鮮少出現廠商競爭。

    還記得當年湖畔的OCZ RevoDrive嗎?是的,它發布了240GB型號,價格495英鎊,它的最新化身是RevoDrive 350,480GB價格620英鎊。兩相對比,HyperX Predator和英特爾SSD750的價格標簽似乎不是那么難,看。

    ATTO基準測試

    大文件吞吐量——橫條越長越好

    真希望用戶PCIe存儲市場有2.5英寸SSD同等設備,這樣價格不斷被壓低,更多廠商也會加入該市場競爭。

    M.2就有一個類似的來歷。雖然現在看來,有很多廠商生產驅動器,許多都是基于SATA而非PCIe,所以不得不要小心謹慎。舉個例子,三星不只生產XP941和SM951,同時還生產一系列基于850 Evo也就是SATA的產品。

    CrystalDiskMark 3基準測試

    連續吞吐量——橫條越長越好

    4K文件吞吐量——橫條越長越好

    當一個驅動器變得越來越容易買到時它的價格變化同樣有趣。三星M.2驅動器基本上是OEM產品。

    SM951更容易買到——我找到了四家廠商,買這個沒什么困難,盡管如此這個驅動器在性能方面仍是XP941相形見絀,SM951也確實更便宜一點。512GB版本價格大概是340英鎊,比同容量XP941便宜個20英鎊。

    當然,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的技術,其前一代驅動器性能與成本的要相對平衡。用英特爾的1.2TB SSD750,大概800英鎊但你想想KingSpec 2TB Multicore的價格就平衡了。

    在性能方面,除了順序寫入(2.36GB/s對比英特爾的1.72GB/s)和4K順序讀取,英特爾驅動器絲毫不遜于KingSpec。不僅如此,英特爾的驅動器還將更精確和有保障的技術用于其NVMe架構 ,隨著速度提高,單位容量的成本降低,固態硬盤也變得越來越有趣。

    本文由Dostor譯自The Register,原文《Thinking of adding an SSD for SUPREME speed? Read this》,原文鏈接:http://www.theregister.co.uk/2015/07/10/feature_pcie_ssd_for_consumers

    1三路Titan才配得上?36線程“核武器”空襲

    “Haswell、Haswell-R、Haswell-E”,Intel一年來推出了三套處理器,從相對的波瀾不驚(Haswell相比IVB架構主要提升了核顯性能),到主打超頻的意外驚喜(代號惡魔峽谷的超頻型號,以及20周年紀念的“奔騰K”),到最后成為整個業界風向標的Haswell-E平臺,積攢的勢頭瞬間爆發。Haswell-E、X99、DDR4這三個關鍵詞,帶來的影響絕不是點點水花,其更象征了廣大DIY玩家對于未來桌面平臺性能給予的厚望。

    通過我們的首測《8核5960X配DDR4 Intel Haswell-E首測》,Intel首款桌面級8核心16線程處理器已經給我們帶來足夠震撼,但其實要是算上Intel Xeon(至強)系列服務器級別的處理器,8核心這樣的核心數量規格也僅僅是小弟一般的存在。

    既然在“相對非民用”領域,存在著核心數量恐怖的服務器型號,所以對應的X99芯片組主板上,針對工作站設計的主板型號也是桌面旗艦芯片組所獨有的。早在X99平臺解禁前夕,華擎的X99-WS主板已經在各大網媒上曝光,主板命名WS既“Work Station,工作站”,搭配一顆“核武器”顯然是工作站主板的最佳歸屬。本次華擎送測的X99-WS主板就配備了一顆Intel Xeon E5-2699 v3,不僅滿足了我們永無止境的“求(xū)知(róng)欲(xīn)”,同時也為我們組建一臺前所未有的超級工作站提供了硬件基礎。

    Haswell-E首批亮相處理器規格表

    型號

    Intel Core i7-5960X

    Intel Core i7-5930K

    Intel Core i7-5820K

    默認主頻

    3.0GHz

    3.5GHz

    3.3GHz

    睿頻頻率

    3.5GHz

    3.7GHz

    3.6GHz

    核心/線程

    8/16

    6/12

    6/12

    L3緩存

    20MB

    15MB

    15MB

    PCI-E 3.0通道

    40

    40

    28

    內存支持

    四通道DDR4-2133

    四通道DDR4-2133

    四通道DDR4-2133

    TDP

    140W

    140W

    140W

    接口標準

    2011-V3

    2011-V3

    2011-V3

    千顆采購價

    999美金

    583美金

    389美金

    Haswell-E桌面首發處理器,旗艦型號“無非”才999美金,各位請看下方

    即使在淘寶上,18核36線程的價格也是土豪級別的(圖片來自淘寶網商家)

    Haswell-E首發桌面級的三款處理器,旗艦i7-5960X的千顆售價已經達到了一般消費者無法承受的999美元,可當我們在號稱最底價的淘寶上查詢這顆“核武器”時,世界頓時清凈了。。。高達16200元的超豪華售價,無疑是土豪級別的。想想看,很多不差錢的玩家攢臺上萬元的高性能主機已經足夠令人羨慕,但單獨一顆處理器就要最少一萬六千大洋的成本,“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不過如此了吧。

    不過依靠著評測中心的強大后備硬件資源,筆者今天就要用“蠻力”給大家組裝一臺超級工作站,說是“蠻力”那是因為這次裝機就是“只為性能”這唯一的目的,并不會為了外觀、好看來選擇那些沒有實際意義的硬件!(請輕拍磚~~~)看過標題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個大概,三路Titan才配得上的平臺即將駕臨!

    2工作站核心硬件配置一覽:眾神器走秀!

    ◆工作站核心硬件配置一覽:眾神器走秀!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了本次裝機只為性能!所以各位MOD主機的愛好者,今天主機并不會給您帶來太驚艷的感覺,當然內斂的至強性能絕對不會讓您失望。所以首先我們就放出本次裝機的配置清單,各位心里先有個譜。

    18核36線程、3路泰坦、X99至強工作站配置

    核心配件

    CPU

    Intel

    Xeon E5-2699 v3

    主板

    華擎

    X99-WS

    顯卡

    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3

    內存

    芝奇

    Ripjaws 4 DDR4-2666 4G x4套裝

    硬盤

    海盜船三星

    Neutron GTX 240GB(SATAIII)Xp941(M.2)

    散熱器

    安鈦克

    H600

    電源

    安鈦克

    HCP-1300 PLATINUM

    機箱

    海盜船

    Carbide SPEC-03

    猛獸出籠:核心三大件標榜性能巔峰!

    CPU:IntelXeon E5-2699 v3

    CPU:Intel Xeon E5-2699 v3

    既然本次超強工作站平臺的核心就是這顆服務器,那么剛才從售價上來定論這款處理器顯然不甚專業。從上圖中看,我們拿到的這款處理器為E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Engineering Sample(工程樣板),不過其性能和正式版并無不同,之前經過測試也證明其體質毫無問題。在規格上,18核36線程堪稱“核武器”,多任務處理效率無出其右!不過由于超多核心的特性,所以2.3GHz的默認主頻上肯定要低于桌面級處理器,畢竟專為服務器市場設計顯然不是一般民用級別的。

    不過如今進行視頻渲染、設計工作的專業工作者,該處理器的多核心優勢則可以提現的淋漓盡致,45M的超大三級緩存,相比酷睿i7-5960X的20M三級緩存,高出一倍還要多!而DIY玩家都深知L3緩存的重要性,在一二級緩存不會成為性能瓶頸之后,三緩則成為性能表現和效率提升的關鍵。這里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無論是最基礎的解壓縮效率,還是渲染轉碼圖像視頻,該處理器的高效性絕對是現象級的!

    主板:華擎X99-WS

    主板:華擎X99-WS

    本次測試我們選用的是主板為華擎X99 WS。WS后綴為Work Station的縮寫,這款主板定位小型工作站,是為那些搭建工作站的用戶度身打造的。基于X99芯片組的它配備LGA2011 V3處理器底座,支持Haswell-E及Haswell-EP處理器,8條內存插槽完美支持超大容量DDR4內存,而10個SATA3接口也可以讓工作站的存儲空間綽綽有余。當然,這款主板還配備了多達6條PCIE x16插槽,無論是組建多顯卡還是安裝多個擴展設備都毫無問題。

    工作站主板并不缺少娛樂屬性:Purity Sound 2音頻部分

    我們都知道如今的主板,功能性表現的重要性已經遠比堆料要重要,更人性化的設計相信就應該是DIY硬件上的“情懷設計”。對于一款WS工作站主板,我們的固有思維大都還停留在拓展插槽數量眾多這個層級,但華擎X99-WS主板并沒有忽略掉影響娛樂性的硬件部分。其中音頻部分就采用了Purity Sound 2音效系統,畢竟在X99、X79這樣的XL-ATX加大板型(對于主板尺寸有興趣的網友,《詳見尺寸不會再亂 主板板型規格知識大解析》),音頻部分的用料并不會影響到主板整體的電氣性能,主板對于高端DIY發燒友的吸引力更強。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三路SLI)

    顯卡:NVIDIA GeForce GTX Titan(三路SLI)

    既然選擇了CPU部分E5-2699 v3這樣的服務器級別,主板部分也是一款基于工作站設計的X99旗艦,那么一般的中高端顯卡就已經不是一個級別的選手了。從整體的工作用途搭配上,我們需要的就是同樣具有高效“生產力”的專業級顯卡。所以這么看來,誠然我們可以選擇三塊GTX780Ti顯卡組建SLI平臺,游戲應用上性能表現確實要超過三路Titan,但Titan還附帶了完整的單節點級生產力屬性,單卡實現小型3D渲染計算,三路Titan在4K分辨率下暢玩游戲,滿足了兩種大相徑庭的使用需求。

    Titan絕大多數都采用公版渦輪散熱設計,組建多卡SLI時優勢明顯!

    另外我們見到的絕大多數Titan都采用了公版設計,除了顯卡頂部的Geforce GTX特有LED綠光以外,公版卡的渦輪散熱設計可以實現最好的風道體系:每塊顯卡的廢熱都是從顯卡尾部的金屬散熱片排出,如果說單卡這樣的散熱特點還不太明顯,但多路SLI每塊顯卡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內嵌渦輪風扇不會“打架”,機箱內也不會出現“亂流”這樣的麻煩事,在后面的具體裝機上我們可以很直接的看到這個優勢。

    3細節略有不同:主板上硬件安裝有陷阱

    ◆細節略有不同:主板上硬件安裝有陷阱

    按照一般主流桌面的裝機,主板上的初步安裝往往是最簡單的步驟,特別是一些多次觀看我們裝機文章的攢機新手,相信面對裝機的第一個階段都應該非常熟悉了。不過介于本次采用的是Haswell-E、X99、DDR4這個全新的平臺,桌面旗艦本身露面的機會就不多,再加上DDR4內存在細節部分與DDR3略有不同,如果太大意造成硬件損壞,這套價值不菲的平臺真傷不起啊~~~

    故,本次筆者就來給各位詳細講解下X99平臺裝機應該注意的問題,各位新手做好筆記哦!

    首先,打開CPU底座插槽

    一上來就會出現小問題,因為Haswell-E處理器芯片面積更大,所以在CPU底座插槽部分和我們常見的LGA 115X插槽有所差異,其中下壓固定桿從一個變為兩個。所以在“掀開和蓋上”CPU插槽上就有了先后順序:按照上圖所示的位置,打開是先左后右,蓋上是先右后左。

    嵌入CPU處理器

    嵌入CPU處理器時,我們可以按照處理器和主板上對應的“指示三角”來確定CPU四邊的朝向。有些“熟能生巧”的用戶,很有可能會毫不猶豫按CPU表面的標示由北向南的安裝,但實際上CPU上面的型號字樣和主板朝向是相反的,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來。

    涂抹硅脂,并不差別

    涂抹硅脂部分,和一般桌面平臺并無差異,同樣提醒大家的是,CPU導熱硅脂并不宜涂抹過多,適量即可。一些有強迫癥的玩家,會將CPU表面的硅脂涂抹均勻,這里有個小竅門,那就是用我們常見的塑料袋撕下一小塊,然后套到自己的拇指上來涂抹即可,涂得均勻而且還不會弄臟手。

    華擎獨有的Ultra M.2接口,裝機怎能遺忘

    華擎Ultra M.2(超級M.2接口)很有特色,通過PCIe Gen3 x4的高速信道,跳過芯片組直連CPU處理器,避免了傳遞過程中的損耗,相比一般的M.2接口傳輸速率更快。介于此,如果不搭配一款M.2接口的固態硬盤,那真的有點暴殄天物了。插槽部分采用了全尺寸設計,各種長度的M.2接口設備都能支持,這點玩家不用擔心。

    將M.2接口插好,固定即可

    內存,選用了芝奇Rifjaws 4 DDR4-2666MHz 16G套裝

    DDR4內存的金手指缺口位置有變化

    插內存看上去并沒有什么難度,畢竟金手指上的防呆設計就是為了防止方向插錯。不過DDR4內存金手指的缺口更加偏向于中心位置,所以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看錯,主板插槽的缺口更是如此。所以在插內存時候,相比原來的DDR3內存要耐心一點。

    DDR4內存兼容性并不完美,內存套條和接口最好順序對應

    由于DDR4剛剛上市,與X99主板的兼容性并不是很理想,所以筆者建議大家在插內存的時候,盡量按照內存上面的編號順序插到主板上。筆者以裝機的內存為例:尾號為“1、3、5、8”,可以相應的連接到“A1、B1、C1、D1”內存插槽上,提醒一下大家A1、B1在主板上的上下順序,與CPU底座另一邊的C1、D1上下順序并不是一致的,同樣需要留意一下。

    安裝CPU散熱器

    散熱器固定螺絲有區別:LGA 2011螺紋部分短粗

    這里安裝采用了水冷散熱,不過無論是水冷還是風冷,LGA 2011(X99平臺是全新的LGA 2011 v3)底座都無需另外安裝散熱器底板。這也算是旗艦平臺在主板設計上的一個檔次區別。

    在安裝散熱器的時候,固定螺絲和我們常見的LGA 115X不同,螺絲底部相比之下是短粗的,一般散熱器里面的包裝會有注明。如果沒有提示,網友們參照上圖即可。安裝完散熱器后,主板上可以初步安裝的硬件就告一段落,各位也應該注意到了,X99平臺確實在細節上略有不同。

    4內部裝機駕輕就熟:三路Titan效果拔群

    ◆內部裝機駕輕就熟:三路Titan效果拔群

    相比之下,原本復雜的機箱內部安裝并不困難,或者說以往裝機幾乎沒有什么區別。相信各位老鳥一定會跳過這個部分,不過對于新手來說,我們就用極簡的方式來告知大家筆者習慣的內部裝機順序。同時在介紹硬件的同時,分析一下電源容量的選擇方法。

    將安裝半成品的主板放入機箱中,根據主板上的螺絲位、機箱中與主板對應的螺絲位,把主板固定即可,這里就不再贅述。

    電源部分,選擇了安鈦克1300W的白金電源

    由于平臺的硬件都很昂貴,所以在挑選電源時千萬不要為了省錢而犧牲了整個平臺。一般來說,選擇電源容量有個簡單的公式:(CPU+顯卡)最大功耗+(50W-100W)=所需電源容量。不過這更多適用于中低端平臺,而且如果平臺所需的瓦數,電源的額定功率剛夠用的選擇也不明智,因為電源滿負荷工作的經濟性不高。

    回到我們的超強工作站平臺,E5-2699 v3的TPD(熱設計功耗)為150W左右,一塊Titan滿載大概250W,3塊就是750W。而我們將CPU、顯卡這耗電量最大的兩部分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了900W。如果我們選擇1000W的電源,勉強帶動顯然并不是最佳方案。這里我們選用的1300W則毫無后顧之憂,同時也能在電源經濟性使用上達到更高的效果。

    對于CF、SLI平臺,全模組電源是最佳選擇

    由于我們采用了3路Titan SLI裝機,所以機箱內部需要接駁的線路就會很多,這里我們選擇全模組的電源也能因地制宜,根據所需線路的數量來裝機,真正做到線路剛剛好,避免機箱內線路擁堵。這對于不怎么會走線的玩家來說,模組電源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

    電源和機箱固定

    安裝電源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電源的風扇朝向是向下的,這樣電源的熱損耗才能更好排到機箱外部,一般電源安裝和機箱固定,品牌LOGO會倒置,如上圖所示。

    SATAIII接口硬盤:海盜船NEUTRON GTX 240GB

    安裝固態硬盤

    安裝SATAIII接口的SSD時也是需要接口的朝向:L型電源口和SATA接口都沖向主板。

    安裝顯卡

    最后安裝顯卡,我們采用了3路SLI解決方案,所以一個三路的SLI橋是必備的。這里“軟橋”和“硬橋”都是可以的,玩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當然一般高端玩家,都會選擇定制的橋接線,這里筆者就不攔著各位了,有銀子的可以盡情上。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安裝顯卡的時候不用著急固定每塊顯卡:因為顯卡查到PCI-E插槽上還是有一定的靈活度,過早固定好單個顯卡,SLI橋有可能會對不上。所以最好將SLI橋安裝完畢后,再將顯卡與機箱背部擋板固定,這也是裝機部分的一個小經驗。

    全部固定好,再將右側的顯卡供電接好

    機箱內部簡略裝機就到這里,至于主板22Pin供電、CPU供電、USB/Audio插針、前置面板的插針等等和其他裝機無異,我們這里就進行冗長的介紹了。如果您有問題,可以參照之前詳細的裝機文章《八核攢機 ZOL第二彈定制主機AX誕生記》,應該可以解決您絕大部分的問題。

    Geforce GTX的經典LOGO

    三路Titan才能配得上這樣的超級工作站!

    最后放出裝機點亮平臺后的效果圖,3路Titan從機箱側面板外看,就一個字:帥!花這個錢到底值不值?就一個字:值~~~~~~

    5土豪的世界你們不懂:工作站玩爆掃雷!

    ◆土豪的世界你們不懂:工作站玩爆掃雷!

    最后終于要到展示性能的時候了,在此之前先來秀一下CPU-Z的截圖:

    CPU-Z截圖

    Win7系統信息

    這里先來匯報一下超級工作站的硬件成果:IntelXeon E5-2699 v3、華擎X99-WS主板、DDR4-2133MHz(DDR4最低運行頻率,這里并沒有開啟XMP模式)、三路GTX Titan SLI。

    其實對于Xeon E5-2699 v3這樣的多核心怪獸,我們無需進行過多的測試。僅僅打開任務管理器,將36線程邏輯處理器的實時運行狀態截圖下來,就已經足夠驚人!什么你說不信?那么請看:

    18核36線程,真不是蓋的!(點擊可看原圖,大圖更震撼哦!)

    不僅如此,一般程序對于這樣的平臺,我們完全不用擔心CPU占用率的問題,呵呵

    任務管理器里面,36個邏輯處理器如同刷樓一般展現在我們面前,試想一下當初我們看到酷睿i7或者E3-1230這個級別的處理器,對于8線程還感到驚喜,那么看到這般景象可能會在短暫驚喜后,感到一種“麻木”。。。

    Cinebench R11.5成績截圖

    當然我們還是有必要選擇一款軟件來測試的,常用的Cinebench R11.5輕松跑出了突破天際的成績,22.55Pts,直接比酷睿i7-5960X的16.95Pts,高出了30%!而且我還要遺憾的告知大家,由于Cineben R11.5軟件最多識別到16個CPU核心,32個多線程,所以還有2個核心以及4線程并沒有發揮出實力,僅僅用了八成的力量就秒殺了傳統桌面,多任務能力確實沒挑!

    超級工作站的Final Mission:掃雷~~

    曾經有這么一個傳說:CPU核心數將會影響Windows原生游戲“掃雷”的“展開”速度!今天我們就趁著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時機,來展現一下18核心36線程帶來的性能提升。曾經的我,玩掃雷經常卡頓,99顆雷的“高特效模式”簡直就是噩夢般存在,根本就沒有一次成功通關的。不過借助攢好的超級工作站,筆者最終達成了99顆雷完美通關的記錄!用時也僅僅為193秒,終于不用再卡在用時999秒這個尷尬紀錄上了,哇哈哈哈。

    36線程18核心的服務器處理器、三路SLI的泰坦顯卡……土豪用來掃雷的新玩具到底是怎么個土豪法?反正本屌絲見了是羨慕嫉妒恨。

    吳俊杰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