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在破解Office密碼的時候是不是有一個讓人抓狂的感受,那就是慢!慢!慢!如果你使用的是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的話理論上不應該這么慢的,到底是什么拖慢你破解Office密碼的速度呢?罪魁禍首就是沒有正確使用GPU/CPU加速器,你走進了使用“死角”,想避免進入這些誤區,咱們接著往下看。

    如果你還沒有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這款密碼破解工具,訪問http://www.passwordrecovery.cn/xiazai.html免費獲取。

    點擊獲取更多精彩內容:Office密碼破解不求人!

    首先你要明白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破解Office文檔密碼的速度取決于兩個方面,一個是本地電腦的配置,另一個是AOPR軟件調用的加速器數量。在使用加速器破解文檔密碼時容易陷入的六宗罪,這六宗罪均是罪魁禍首,一旦犯了就會拖慢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破解文檔密碼的速度。

    罪魁禍首之一:

    電腦中有多個兼容的GPU或CPU加速器,用戶可以使用所有的加速器來實現更快的恢復速度嗎?

    答案是可以的,許多用戶會疑惑使用多個GPU會不會產生副作用,在這里說明一下:速度越快越好,但是因為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版本差異,每個版本可以使用加速器數量不盡相同。

    罪魁禍首之二:

    電腦中有多個兼容的GPU或CPU加速器,用戶可以選擇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嗎?

    當然可以,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中有個“設備管理器”按鈕,可以用來控制用于破解密碼的GPU數量,如下圖所示:

    罪魁禍首之三:

    在Windows Vista版本上運行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但是為什么卻找不到任何GPU加速器?

    這是Vista版本已知的問題,當加速器的擴展名不受系統支持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遇到這種情況時,去顯示設置中查找需要的加速設備,使其在桌面可視。

    罪魁禍首之四:

    在SLI 或CrossFir模式下,GPU都是不可用的嗎?

    是的,此時如果用戶想使用GPU加速設備請務必關閉SLI 或CrossFir模式,可用通過管理NVIDIA或AMD實現。

    罪魁禍首之五:

    電腦中有多個兼容的GPU或CPU加速器,但是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在破解密碼時沒有均衡使用怎么辦?

    當電腦GPU或CPU加速器性能差異較大時會出現這種情況,用戶會以為是操作不當造成,其實不然,只要性能差不多AOPR可以使用全部的加速器。

    罪魁禍首之六:

    每臺電腦上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支持的最大GPU設備數量是多少?

    這是由計算機主板和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版本共同決定的,AOPR最高級版本——專業版可以支持32個GPU。

    如果Advanced Office Password Recovery破解密碼比較慢,十有八九犯了以上的問題,發現了問題就快快改過來咯,從此破解密碼只會越來越快!

    如果感覺這篇文章有用希望你收藏轉發,訂閱該頭條號更多新鮮資訊一手掌握。

    在上一期《超能課堂(287):消失的第三方之圖形顯示芯片篇》里,回顧了圖形顯示芯片的“戰國時代”,那些現在已經消失的圖形顯示芯片設計廠商。當時在主板的芯片組(Chipset)領域也有類似的情況,除了英特爾和AMD各自推出自己平臺的芯片組外,還有多個第三方廠商。特別是AMD,很長時間里都是依賴于第三方芯片組設計公司。事實上,這些第三方芯片組設計公司的產品在技術規格上并不弱,甚至會有超越英特爾引領發展潮流的情況。

    隨著英特爾和AMD在CPU設計上進一步提高集成度,將原本主板芯片組里“北橋”的功能集成到CPU上,現在的主板芯片組已與傳統意義上的芯片組不一樣,更多地只是原本“南橋”的功能,作用明顯弱化了。當然,這些第三方芯片組設計公司的消失除了技術的發展,還有市場因素,以及英特爾和AMD都將自己的平臺控制權牢牢把控。現今主板的功能和可玩性也遠不如從前,不同型號的定位劃分非常明確,每次更新換代里,主板芯片組也只是小配角,很少玩家會對其產生興趣。

    ATI: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過去《超能課堂(191):AMD/ATI芯片組變遷史》里,已經陳述了相當一部分內容。在AMD收購ATI之前,ATI的芯片組業務方面也就開展了幾年的時間,剛剛走上正軌,產品并不多,影響力也有限。

    ATI最早是在2002年推出了首款芯片組,面向AMD平臺的IGP 320,以及面向英特爾平臺的IGP 330。一開始僅提供了北橋芯片,南橋還要依賴ALi/ULi或威盛的產品,即便后來的幾款芯片組,采用ALi/ULi南橋的情況也不少。直到2004年至2005年間,RS/RD 400系列(CrossFire Xpress 1000系列)的推出,才讓ATI站穩腳跟。

    隨著2006年的7月24日,AMD正式宣布以54億美元收購ATI,其芯片組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被AMD收購后,ATI原有的芯片組業務曾經一度達到頂峰,不過現在已變得比較平庸,有點被浪費了。

    ALi/ULi:缺圖形技術是硬傷

    揚智電子科技最早于1987年,由Acer董事長施振榮延攬三位旅美博士莊人川、吳欽智和李曉均共同創設,主要為Acer集團從事IC設計等工作,所以英文全名為“Acer Laboratory Inc.”,簡稱“ALi”,并于1993年正式成立。在2002年英文名改為“ALi Corporation”,并更改了企業識別標志。同年,芯片組設計部分從ALi分立,成立宇力電子,英文名“ULi Electronics Inc.”。在2005年12月14日,英偉達收購了宇力電子。

    ALi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適用于386處理器的芯片組,在1995年左右,將其芯片組命名為“ALADDiN”,也就是阿拉丁。由于背靠Acer,隨著母公司的發展壯大,ALi的芯片組用在了許多OEM產品上,Socket 7插座時期已并不少見,不過定位相對低端。當時芯片組仍劃分為南北橋,ALi的芯片組命名也比較復雜,相比其他芯片組廠商,ALi的產品讓人很難記得住。比如Socket 7插座的ALADDiN V芯片組,北橋為M1541/M1542,南橋為M1543/M1543C,就是里面其中一款北橋搭配其中一款南橋,不同的搭配可能在個別功能上有差異,類似的情況很多。

    到了Pentium II和Pentium III時期,ALi開始嘗試在芯片組上加入圖形單元。由于Ali并沒有高性能的圖形技術(以前曾有簡單的圖形處理芯片),所以選擇了與其他廠商展開合作,而且不止一間。ALi曾與英偉達合作推出了名為ALADDiN TNT的芯片組,加入了TNT2 M64圖形單元,這也是英偉達第一次涉足主板芯片組領域。ALi還與Trident合作,加入了Trident CyberBlade 3D/CyberBlade XP圖形單元,這系列支持英特爾平臺的芯片組為CyberALADDiN系列。除了英特爾和AMD,ALi還推出了支持全美達(Transmeta)處理器的芯片組。

    2000年7月,ALi率先推出支持DDR內存的芯片組,英特爾平臺的Aladdin Pro 5,AMD桌面平臺的MAGiK 1以及移動平臺的MobileMAGiK 1,以及搭載Trident圖形單元的CyberMAGiK 1。MAGiK也是ALi為AMD平臺芯片組取的新名字。顯然ALi的命名體系太復雜,一般消費者很難搞清楚。在后來的產品上,ALi開始仿效英特爾,主要以北橋稱呼其芯片組。經過了重整,以及ULi的分立,其產品一度在市場上有非常驚艷的表現。

    當年華擎發布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妖板”,其中采用ULi芯片組的也有不少。比如主板上同時有754和939兩種插座的K8 Combo-Z,采用的是ULI M1689芯片組。還有可以支持AM2和939兩種插座的939SLI-eSATA2,采用的是ULi M1697芯片組,用戶可通過AM2 CPU Board升級卡實現不同插座的CPU升級。

    ULi芯片組在技術上還是挺大膽創新的,例如2005年ULi針對AMD K8處理器推出的M1695+M1567組合,是全球第一款支持TGi技術的芯片組,能夠同時提供PCI-E x16及AGP 8X顯卡插槽,而且PCI-E x16還能分離成兩個PCI-E x8。用戶可以在主板上實現AGP+PCI-E+PCI三種不同接口顯卡同時輸出,還能通過PCI-E通道分拆轉接卡(類似服務器),將一個PCI-E x16插槽分成兩個PCI-E x8破解組成SLI或CrossFire。廠商還可以選擇M1695搭配另一款帶北橋功能的M1697(集成南北橋的單芯片),實現更多的PCI-E通道,或者在南北橋中間加入其他控制芯片(比如AMD 8132 PCI-X通道控制器),提供原本不支持的接口。

    事實上,ULi是主動聯系英偉達,尋求被收購。據宇力電子總經理郭聰鈴透露,他在2005年美國國慶節(7月4日)主動致電與黃仁勛接觸,雙方很快就決定合并。英偉達當時在主板芯片組方面已非常強勢,特別是AMD平臺,但是南橋技術方面有所欠缺,但這恰恰是ULi所擅長的,像ATI早期進入芯片組市場也采用了ALi/ULi的南橋技術。此外,缺乏圖形技術一直是ULi發展的瓶頸,后來幾年的市場發展也證明了ULi在形勢判斷上非常正確。

    在2005年12月14日,英偉達以5200萬美元收購了宇力電子,并在2007年初徹底放棄了ULi品牌及停止其產品供應。

    VIA:與巔峰英特爾爭鋒

    威盛(VIA)最早是在1987年成立于美國硅谷,1992年回到中國臺灣后,王雪紅與陳文琦共同創建了我們熟知的威盛。其早期芯片組一般以“Apollo”來命名,南北橋也有各自VT開頭的型號。威盛至今被許多玩家銘記,是其在世紀之交的時候,向英特爾挑戰的勇氣。

    進入586時代后,威盛推出了Apollo VP-1,相比英特爾的同類產品,價格低而且功能齊全,因此打響了名堂。隨后的Apollo VPX進一步鞏固了威盛的市場位置,也讓英特爾開始警覺。接著Apollo VP2、Apollo VP3和Apollo VP4的推出,使得威盛的市場份額逐漸擴大。Apollo MVP4的發布,使得威盛站上了新的高峰,這款芯片組集成了Trident圖形單元,還有Moden和聲卡,具備最早的DVD硬件加速功能,非常受消費者歡迎。這時期威盛已經有很好的市場口碑,但是與英特爾相比,仍然有一段距離。

    1999年,如日中天的英特爾非常自信地認定RDRAM在技術上遙遙領先,欽定RDRAM成為其平臺下一代內存的標準,并在1999年9月開始在Pentium III平臺推出相關的芯片組,希望主流市場從PC-100 SDRAM直接跳到RDRAM。問題是RDRAM實在太貴了,廠商們苦不堪言。于是威盛聯合三星、現代、日立、西門子、Micron、LG和NEC等公司提出PC-133規范,這一場利益之爭的世紀大戰堪稱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并取得了成功。

    隨后,威盛分別在英特爾和AMD平臺推出了Apollo Pro 133(693A)/Apollo Pro 133(694X)和Apollo KX133/KT133(A)芯片組,憑借先后對PC-133 SDRAM、133 MHz前端總線、UDMA 100和AGP 4x的支持,一度占據了整個芯片組市場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如日中天,是市場上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2000年是威盛最為輝煌的一年,使其成為了英特爾的噩夢。威盛在英特爾平臺的市場份額比英特爾自己要高,AMD平臺方面更厲害,在英偉達推出nForce之前,威盛的芯片組幾乎就是標配。

    在英特爾看來,威盛嚴重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威脅到自己的位置。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不斷針對威盛進行訴訟打擊,同時各種手段威逼利誘主板廠商不能使用威盛的芯片組,拖延威盛在芯片組規格上的領先時間。后來又在發放Pentium 4平臺芯片組的授權生產許可時,只給了ALi/ULi和SiS,沒有給威盛。當然威盛也并不是坐以待斃,在1999年以1.67億美元收購了Cyrix,在2000年以3.22億美元收購了S3 Graphics,加上IDT Centaur,不但使其擁有自己的圖形技術,還獲得了x86授權,得到了設計CPU和GPU的準入證,是英特爾、AMD之外全球第三家獲得x86架構授權的企業,這也是目前國內兆芯繼承的技術基礎。

    當內存進入DDR時代后,雖然威盛仍然穩扎穩打,不過一系列產品總體上比較中規中矩。相比英特爾平臺遭受的打壓,威盛在AMD平臺比較平穩,從Apollo KT133到KT600,一直穩穩把守AMD平臺第一芯片組廠商的位置。隨著英特爾轉向LGA 775插座,以及英偉達從nForce 2開始的出色發揮,勢單力薄的威盛漸漸失去了位置。威盛后來的芯片組不再以Apollo命名,英特爾平臺以PT開頭,AMD平臺則以K8T開頭。

    經過了多年的爭斗,最終威盛和英特爾在表面上達成和解協議,但英特爾根本不會給威盛一絲一毫翻盤的機會。這場被稱為“螞蟻與大象的戰爭”的結果是數年后,在英特爾的高壓之下,威盛逐漸被逼出了主板芯片組及x86處理器的消費市場(CDMA基帶業務也賣給了英特爾),縮在嵌入式設備市場,最后英特爾平臺不再有第三方芯片組的身影。

    威盛早已消失在普通消費者的視野中,只是偶爾在USB芯片等地方能看到。不過兆芯基本繼承了威盛多年來的成果,仍在穩步前進,或許在未來會離我們更為接近一些。

    SiS:OEM廠商情有獨鐘

    在《超能課堂(287):消失的第三方之圖形顯示芯片篇》里,已簡單介紹過SiS(矽統科技)的一些基本情況。這間老牌廠商曾在英特爾與威盛的交鋒中分得一杯羹,不聲不響一度變成世界第三大主板芯片組廠商。搭載SiS芯片組的主板在DIY市場上并不是玩家的首選,但是因其低廉的價格,OEM廠商情有獨鐘。

    SiS早期386時期就開始推出相關的芯片組,一直不溫不火,在市場上也是不聲不響。主要原因在于,SiS芯片組雖然便宜,但性能和功能上都比較一般,技術上一直都只是追隨者的角色。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英特爾Socket 370插座的Pentium III處理器以及AMD K7處理器的推出,SiS有了一些野心,無論主板芯片組還是圖形處理芯片,技術規格上都比以往進取。同時在命名上也非常規范,AMD平臺對應芯片組是SiS 7xx系列,而英特爾平臺則是SiS 6xx系列,通過第一位數字就知道是對應哪個CPU廠商的產品。

    相比ALi/ULi甚至威盛,SiS一直都有自己的圖形技術,使得在快速的市場變化中,仍能設計出適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從技術來看,SiS的芯片組沒有太多可以提的地方,不過其產品基本穩定地貫穿了近20年的時間,至今在二手市場上仍能找到大量SiS芯片組的舊款OEM主板。英特爾曾經在2006年左右,自家芯片組產能不足的時候,推薦合作伙伴采用SiS芯片組,這種低調的作風也是有好處的。


    圖:華擎也曾推出采用SiS 760GX芯片組的K8Upgrade-760GX妖板

    SiS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在1998年曾有一間很小的x86處理器廠商,很低調地推出了低功耗、低價位的mP6處理器,但在1999年底就退出市場了。這間名為Rise Technology的公司,是在1993年由投資銀行與中國臺灣的眾多IT企業(包括Acer和威盛等)籌資成立的,其低功耗的mP6處理器面向移動平臺,由臺積電負責代工。這間公司隨后被SiS收購,SiS在2001年推出的SiS 550單芯片系列,里面就整合了mP6處理器的核心,不過就沒有然后了。

    就這樣,SiS錯失成為一間真正意義上橫跨CPU、GPU和芯片組廠商的機會。大概這種務實作風,使得SiS在大風大浪中存活至今。

    NVIDIA:曾以技術引領市場

    英偉達是一間非常有實力,而且有野心的公司。在推出TNT2系列后,逐漸成為圖形處理芯片霸主的時候,就意識到主板芯片組上集成高性能圖形單元會非常有市場,隨即與ALi合作推出了ALADDiN TNT芯片組,加入了TNT2 M64圖形單元。顯然英偉達并不滿足于此,這種操作僅僅是試水。

    隨后在2001年6月,英偉達發布了第一代nForce主板芯片組,面向AMD平臺。雖然規格上領先,但硬件設計上的諸多缺陷,使得這款產品未能撼動威盛在AMD平臺上的霸主地位。不過英偉達并未氣餒,在2002年7月推出了nForce 2,雖然仍存在USB兼容性等問題,但這款芯片組在規格上非常前衛,支持雙通道DDR內存、AGP 8X、400MHz FSB、ATA 133、IEEE1394、整合GeForce 4 MX級別圖形單元、甚至支持雙網卡等,讓用戶眼前一亮。憑借nForce 2,英偉達逐漸取代了威盛在AMD平臺的首席位置。

    英偉達接下來又推出了nForce 3和nForce 4,特別是后者,完全確立了英偉達的市場位置。nForce 4時期,英偉達終于得到了英特爾的授權,其芯片組也進入了英特爾平臺,逐漸走向巔峰。nForce 4還可以支持SLI,加上英偉達在GPU市場的霸主位置,nForce 4也成為了高端芯片組的代表之一。同時英偉達的芯片組不但面向消費市場,還進入了AMD的工作站和服務器市場,成為了AMD Opteron(皓龍)處理器的搭檔。

    在2006年,英偉達先后發布了nForce 500系列和nForce 600系列,先后也就相隔大半年時間。這一系列芯片組覆蓋了高、中、低端市場,在AMD平臺英偉達已經完全沒有對手了,在英特爾平臺也引來了不少高端玩家的關注。隨后英偉達在2007年12月發布了nForce 700系列,以a和i結尾區分AMD和英特爾平臺。與nForce 600系列一樣全面覆蓋,其高技術規格和完善的功能引領市場,被發燒友追捧。

    在此期間,MCP61、MCP68和MCP73系列芯片組也在集成顯卡芯片組市場大展拳腳。這時期英偉達在芯片組上有著非常大的野心,任何機會都不會錯過,比如推出了支持英特爾Atom處理器的芯片組,組成ION平臺。與英特爾配套的945GSE芯片組相比,英偉達MCP79芯片組在性能上全面壓制。當時不少人熱衷迷你的HTPC,ION平臺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除了CPU,英偉達幾乎做了一切。

    英偉達在主板芯片組市場也達到了最巔峰。

    可惜的是,隨著AMD收購ATI建設3A平臺,以及英特爾政策的改變,第三方主板芯片組廠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英偉達取消了nForce 800系列的發布,nForce 900系列也只推出了nForce 980a SLI一款產品,而且這是nForce 780a SLI的更名版罷了。最終在2009年10月,英偉達決定放棄經營已久的nForce產品線。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