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惠普旗下Spectre 產品線一直是其麾下最具實力的干將,早前Spectre 13黑金版的發布驚艷了整個業界,其纖薄、精致的工藝設計在拼殺慘烈的高素質輕薄本領域獨樹一幟,備受青睞。

    惠普Spectre 13在去年黑金配色的基礎上新增了陶瓷白配色,奶白色機身配以金色點綴,相信會得到許多朋友的喜愛,畢竟白色的筆記本電腦本來就不多,物以稀為貴。Spectre 最大的特色有兩點,其一是10.4毫米的極致纖薄;其二是整體外觀的靚麗精致。時隔一年,惠普Spectre 模具有了很大進化,繼承了高素質的做工和美學風格的同時,在外觀細節和性能配置方面都有升級。

    Spectre 新款的三維尺寸與前代黑金版基本保持了一致,為30.81 X 22.43 X 1.041厘米。對于目前的筆記本電腦產品而言,機身部分做到10mm并非什么難事,但是像Spectre 13這樣把屏幕+機身總共做到10.4mm的非常罕見,也說是設計功力的深厚體現。

    窄邊框顏值非常高

    Spectre 13整個機身都是金屬材質,A面、C面和D面覆蓋了純白的柔和觸感涂層,其邊緣被CNC切割的淡金色亮面金屬層所包絡,透露出華麗的裝飾風格。這款白色產品相比黑色款最大的不同是采用了超窄邊框設計,邊框寬度大約只有5.3毫米左右,在擴大屏占比的同時極大提升了整機的顏值,清爽非常。

    Spectre 13比Macbook Pro 2016 13寸 輕了0.28KG

    Spectre 13 10.4毫米的極致纖薄帶來的一大收益就是重量的大幅度減輕,其機身裸重為1.11千克,達到了13英寸體量筆記本中非常優秀的水平。我們收到的送測款搭載了多點觸控屏幕和Windows Hellow 組合攝像頭(含紅外),其觸控精度非常理想,完全可以與大量專為觸摸優化的純二合一產品相媲美。

    可視角度出眾

    屏幕面板型號

    這款1080P 友達屏幕的綜合素質還是非常理想的,可視角度接近一百八十度,色彩艷麗細膩。 這塊顯示面板的多點觸控響應迅捷,可以為設計師、商業辦公、時尚人群等需要靈感的用戶提供貼心溫暖地助力。

    Spectre 13支持Windows Hello 復合攝像頭系統

    Spectre 13鍵盤特寫

    Spectre 13 鍵盤采用的是大鍵帽、長鍵程設計,鍵盤的段落感非常不錯,而且按鍵偏軟,用著比臺式機的薄膜鍵盤還舒服。鍵帽表面為三層涂裝,不必擔心字符磨損看不清的情況。而且鍵盤擁有白色背光,晚上沒有燈的時候也能照常使用。

    性能方面,惠普Spectre 13采用了擁有四核八線程設計的最新英特爾第八代酷睿i處理器。就Cinebench R15的成績來看, Spectre 13搭載的i7 8550U多核成績高達509cb,單核149cb,比上一代高端雙核型號i7 7567U強出了太多。

    PCMark 8續航測試

    一般情況下,普通輕薄本的電池容量也就40Whr左右,惠普Spectre 13 電池容量就是43.7Wh。筆者通過PCMark 8進行了續航評估,測試項目為Work accelerated。整個測試過程采用系統默認設置,其中亮度和音量均為75%并連接WiFi,中途未進行人為干擾。最終續航成績為2小時27分,測試結束時機器還有百分之十八剩余電量,可以滿足大部分用戶的需要。

    影像處理續航測試

    圖像處理是高性能處理器最容易體現自身價值的場合之一,乘著Adobe發布CC 2018家族的東風,我們更新了圖像處理部分的測試方法,采用Adobe Photoshop2018 CC 和尼康D850進行測試。

    Photoshop提亮暗部需要寬容度支持 堆棧有利于降噪

    我們使用Ps打開14張攝于哈爾濱松花江岸的尼康D850 14bit 無損壓縮Raw文件,加載后進行自動對齊、平均值堆棧操作,以得到消除暗部噪點、水面光滑的影像。整個過程中,加載圖片時CPU占用率在百分之五十到一百之間波動,自動對齊時不足百分之五十,堆棧時不足百分之十,不同階段對多線程性能和單線程性能的要求不同,整體很有代表性。

    堆棧過程是對CPU的綜合考驗過程

    Adobe LightroomCC測試

    相比于Photoshop 的設計傾向,Lightroom 是前者ACR 插件的獨立優化版本,帶有照片管理功能,在攝影領域更有建樹。

    我們使用Lightroom CC 7.0 進行導出測試,測試文件為50張攝于嘉蔭縣黑龍江中心航道的D850 14bit 無損壓縮Raw文件,進行百分之四十一比例的壓縮后直接導出,記錄時間進行對比。

    Lightroom CC 7.0 Classic

    50 張Raw 文件 單張容量約50MB

    Lightroom 導出測試

    Photoshop 堆棧測試

    在Photoshop 和Lightroom 系列測試中,長時間的負載體現出了惠普Spectre 13白色款的性能實力,其處理時間與標準電壓i7 處理器非常接近,甚至強于比自己定位更高的i7 8650U 處理器。

    總的來說,Spectre 13為傳統構型的13英寸輕薄筆記本樹立了一個非常強的標桿,是自帶明星光環的強悍產品。

    3惠普SPECTRE 13-AF003TU詳細參數

    惠普SPECTRE 13-AF003TU(2VB05PA)

    基本參數
    • 上市時間2017年10月
    • 產品類型家用
    • 產品定位時尚輕薄本,Ultrabook筆記本
    • 操作系統預裝Windows 10 Home Basic 64bit(64位家庭普通版)
    處理器
    • CPU系列英特爾 酷睿i5 8代系列
    • CPU型號Intel 酷睿i5 8250U
    • CPU主頻1.6GHz
    • 最高睿頻3.4GHz
    • 核心/線程數四核心/八線程
    • 三級緩存6MB
    • 核心架構Kaby Lake R
    • 制程工藝14nm
    • 功耗15W
    存儲設備
    • 內存容量8GB(8GB×1)
    • 內存類型LPDDR3(低功耗版)2133MHz
    • 硬盤容量256GB
    • 硬盤描述SSD固態硬盤
    • 光驅類型無內置光驅
    顯示屏
    • 觸控屏支持觸控
    • 屏幕尺寸13.3英寸
    • 顯示比例16:9
    • 屏幕分辨率1920x1080
    • 屏幕技術FHD,LED背光,IPS廣視角屏幕,極窄邊框
    顯卡
    • 顯卡類型核芯顯卡
    • 顯卡芯片Intel GMA UHD 620
    • 顯存容量共享內存容量
    • 顯存類型無
    多媒體設備
    • 攝像頭TureVision全高清紅外攝像頭,88°廣視角
    • 音頻系統內置音效芯片,惠普Audio Boost音效技術
    • 揚聲器Bang&Olufsen立體聲揚聲器
    • 麥克風內置麥克風
    網絡通信
    • 無線網卡內置無線網卡
    • 有線網卡1000Mbps以太網卡
    • 藍牙支持,藍牙4.2模塊
    I/O接口
    • 數據接口3×USB3.1 Type-C接口(支持HP USB Boost,其中兩個支持Thunderbolt)
    • 音頻接口耳機/麥克風二合一接口
    輸入設備
    • 指取設備觸摸板
    • 鍵盤描述全尺寸島式背光鍵盤
    電源描述
    • 電池類型4芯鋰電池,43.7瓦時
    • 續航時間11小時左右,視具體使用環境而定
    • 電源適配器100V-240V 65W 自適應交流電源適配器
    外觀
    • 筆記本重量1.11Kg
    • 長度308.2mm
    • 寬度224.2mm
    • 厚度10.4mm
    • 外殼材質鎂鋁合金
    • 外殼描述陶瓷白
    其他
    • 安全性能開機密碼
    • 附帶軟件附帶軟件
    • 其它特點雙風扇散熱設計
    筆記本附件
    • 包裝清單筆記本主機 x1
      電源適配器 x1
      Type-C端口轉接線 x1
      說明書 x1
      保修卡 x1
      內膽包 x1
    保修信息
    • 保修政策全國聯保,享受三包服務
    • 質保時間1年
    • 質保備注1年部件和人工有限保修
    • 客服電話800-810-3888:400-610-3888
    • 電話備注周一至周五:8:30-21:00(節假日休息)
    • 詳細內容售后服務由品牌廠商提供,支持全國聯保,可享有三包服務。如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或故障,您可查詢最近的維修點,由廠商售后解決。也可憑廠商維修中心或特約維修點所提供的質量檢測證明,享受7日內退貨,15日內換貨。超過15日又在質保期內,可享受免費保修等三包服務政策。惠普筆記本不同型號產品保修年限不同,以保修卡為準,可撥打客服電話具體查詢。進入官網>>

    *本信息來源于ZOL產品庫

    自20世紀初開始,禪宗逐漸傳播到西方世界,這要感謝鈴木大拙等日本學者的努力與貢獻。因此,在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的著作中,多以日語中“禪”的讀音Zen而非漢語讀音Chan來表示禪宗。這促進了西方世界對日本的了解,也突出了禪宗這一獨特的東亞佛教傳統,但是卻導致了中國禪、朝鮮禪(S?n)和越南禪(Thi?n)概念的弱化。經過百余年來的研究,現在禪學界(包括Chan、S?n、Thi?n和Zen)已經公認禪宗研究的基礎文獻,甚至全世界寺院中的禪修儀規都起源于中國。所以學者們開始以Chan指代中國禪宗,以Zen指代日本禪宗,以S?n指代朝鮮禪宗,以Thi?n指代越南禪宗。但是Zen仍被更廣泛地用作這一東亞佛教傳統的總稱。

    “禪流河東復河西:禪宗跨地域與跨文化傳播的跨學科考察”國際學術研討會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召開的。此次研討會不僅在歷史書寫、文本、考古、語言學、哲學、政治學或社會經濟的視角下重新思考禪,而且希望探索用一種而非其他轉寫來指稱禪宗的現代意義。

    本次研討會在旭日全球佛學網絡的支持下,通過統籌方“拔地入云:佛教與東亞宗教”項目與美國耶魯大學合作舉辦,于2022年7月29日至31日在線上舉行。來自全球不同學府的46名學者相聚云端,共研禪學。會議開幕式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陳金華教授和美國耶魯大學葛利尹(Eric Greene)副教授聯合主持,共分10個部會展開討論。

    陳金華教授(左)、葛利尹(Eric Greene)教授(右)

    禪學修正:大圖景與小個案

    研討會的第一個主題是禪學的再檢討。美國莎拉勞倫斯學院教授格里弗斯·福克(T. Griffith Foulk)帶來他即將出版的新著《禪之歷史》(Histories of Chan/Zen)的長篇導言。在該書中,他試圖提出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去解釋禪宗史上紛繁復雜的疑團,并從“禪”的詞匯史、禪宗譜系的傳統歷史、禪宗譜系的現代歷史等方面具體展開論述。獨立學人寇愛倫(Alan Cole)同樣認為我們需要一個全新范式來研究早期禪宗史。他提到現有范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馬克瑞(John McRae)和佛爾(Bernard Faure)在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但是如果進一步精讀現存文本與碑銘材料,就會發現這種敘事存在一定問題。

    日本東洋大學教授伊吹敦則重新評估了菏澤神會思想的歷史意義。他通過詳細對比神會著作與北宗文獻,指出神會的思想與北宗禪的主張具有明顯相似性。另外,他還指出神會很可能受到慈慜三藏慧日的影響。美國帝寶大學助理教授丁一重新審視了著名禪師摩訶衍。他通過詳細對比摩訶衍在敦煌本《大乘頓悟正理決》和藏文史料中的不同形象,揭示了摩訶衍如何逐漸被藏文史料描繪成一位異教徒。北京大學博士生嚴世偉將保唐宗無住禪師的事跡置于8世紀中葉劍南動亂的歷史背景中重新考察,指出無住并未得到劍南權貴的實質支持,而且保唐宗和凈眾宗所依托的寺院地位懸殊,所以保唐宗的歷史影響可能被過度強調與解讀了。

    從中華禪到日本禪:禪在日本的展開及其研究特色

    第二部會的主題是日本禪學的發展及其研究史。同時執教于日本郡山女子大學和京都大學的何燕生教授詳細回顧了京都大學的禪學研究史,特別是松本文三郎、入矢義高和柳田圣山三位學者對中國禪宗史研究的突出貢獻與學術特色。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出口康夫則帶來了對道元禪師如來藏思想中佛性觀的研究,并進而分析道元的自我與世界觀念。鈴木大拙曾以道元、白隱和盤珪為例思考禪思想的類型化,日本駒澤大學教授小川隆在鈴木的基礎上,將唐宋時代的禪思想類型化,考察他們是如何被日本禪接受的,并希望通過與白隱禪和盤珪禪的對比,展示道元禪的特色。

    日本東京大學助教一色大悟以東京大學印度哲學第二代和第三代教授木村泰賢和宇井伯壽為中心,考察他們對原始佛教的解讀。同樣來自東京大學的柳幹康準教授通過對白隱著作的精細解讀來把握其實踐體系的整體結構,并比照整體結構體系來剖析以往研究中各不同論點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他還進一步闡釋白隱構建其獨特修行實踐體系的背景。日本瓜生山學園講師重田みち討論了鈴木大拙和久松真一對東亞藝術中禪要素的研究。她通過具體例子與受到禪影響的文化特征進行比較,并思考了近代日本禪思想的一些特點。

    現代禪

    第三部會的主題是現代禪。獨立學人喬根森(John Jorgensen)考察了現代禪學的建立,他首先檢視了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間東亞的禪學狀況以及東亞以外讀者的禪學知識,然后簡要敘述了禪學者如何向西方世界推廣禪學,并以無著道忠為例討論禪學先驅們的貢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后桑維多(Marta Sanvido)分析了日本幻住派歷史與思想的演變,認為后世對于這一被遺忘教派的闡釋是理解日本禪宗范式現代化構建的關鍵因素。她通過對比歷史上的幻住派與現代佛教學者筆下的該派,將其置于更廣闊的前現代禪宗發展語境中考察。在環境焦慮日益明顯的今天,佛教生態牧師應運而生。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教授克里斯·戈托-瓊斯(Chris Goto-Jones)探討了這一運動在13世紀禪學中的源頭。

    禪僧與國主:禪之政治內涵

    第四部會轉向禪宗與政治的互動。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凱文·巴克魯(Kevin Buckelew)助理教授分析了宋代禪宗文學如何將理想化的禪師塑造成宇宙君主(cosmic sovereign),他提出此前人們認為這一主題多與密教有關,而禪宗在其中的作用則被忽視了。深圳大學助理教授李曈認為,北宋成書的《建中靖國續燈錄》構建了一幅和諧的政教關系想象:皇帝運用世俗權力推動佛教的傳播,臣子作為中介幫助皇權延及佛教,僧人則積極地用佛法來增加皇帝在塵世的權威和利益。這種政教關系想象代表了不斷接近世俗權力中心的汴京禪宗面向皇權的自我呈現,是宋代禪宗在世俗化的過程中對“佛教禍國短祚”這一指控的集中回應。清華大學助理研究員王潔認為五代時期北方中原各朝以正統自居,普遍以至高無上的“天命”作為其政權合法性的終極來源,因而基于現實的功利權衡對佛教采取禁抑政策。南方各國多以地方王國自居,長期在民眾信仰世界中占據重要地位的佛教成為其論證統治正當性的重要資源,這是禪宗尤其是石頭宗在南方諸國受到崇奉的深層政治原因。

    義理

    第五部會聚焦于禪宗的思想內涵。來自中山大學的龔雋教授重點討論《楞嚴經》對禪門有關頓漸思想的影響。他首先論究《楞嚴經》中“雖則開悟,習漏未盡”與“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的思想內涵,并探究《楞嚴》注疏史上禪與義學對于此義的不同解讀。其次,他從史、論兩個層面探究《楞嚴》與神秀一系北宗以及菏澤系的可能關聯,特別是《楞嚴》頓悟與漸修習氣的觀念對北宗與菏澤有關頓漸論辯的不同影響。最后,他從宋以后《楞嚴》疏的資料中去闡釋宋代禪門是如何對頓漸議題進行延續性解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魏雅博(Albert Welter)以永明延壽為中心討論“教”在中日韓三國禪學中的角色,與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相契合,他還討論了現代臨濟宗正統觀對現代世界禪宗的定義以及中國禪、韓國禪實踐之間的差異。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斯坦內克(Raji C. Steineck)帶來的是對道元禪師“有時”思想的研究。從日本和英語世界現代哲學對道元“有時”觀念的解釋和接受開始,他認為道元的思想在現代哲學討論中的轉變發生在語義、句法和實用層面,而現代哲學只接受了道元思想的粗略輪廓。

    尋章摘句

    第六部會的主題是禪宗文獻研究。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高奕睿(Imre Galambos)發表了對英藏敦煌文獻Or.8210/S.5475《壇經》的寫本學研究。他從寫本形態角度論證此件文獻很可能寫于曹氏歸義軍時期。另外,他還分析了書脊上久被人們忽略的題記。北京大學博雅博士后通然系統研究了《觀心論》現存的7種敦煌本、6種日本傳本、6種朝鮮傳本以及1種西夏語本。他通過利用新發現的日本金澤文庫殘卷本和韓國雞林府本,在糾正以往研究中問題的基礎上,進而闡明三國諸本間的關系。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生方洛杭(Laurent Van Cutsem)詳細考辨了《景德傳燈抄錄》中保留下來的《寶林傳》逸文,并將其與《祖堂集》中的相關記載對比,他認為《祖堂集》中有關南岳懷讓的記載主要來自《寶林傳》。他還提出《景德傳燈錄》中相關記載的缺失當是楊億等人再次編輯的結果。上述三位的研究對象都是漢文禪籍,中國人民大學的索羅寧(Kirill Solonin)教授則考察了西夏語《壇經》《禪源諸詮集都序》《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以及幾件與洪州宗相關的文獻。他認為這些洪州宗文獻是為了調和菏澤宗與馬祖道一的學說,而且這些西夏語禪籍之間也存在差異,說明它們當來自不同祖本。

    交火與跨境:互鑒與禪諍

    第七部會的主題是禪學的相互借鑒與沖突。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候選人丁可含首先發表了關于禪宗清規中空間觀念的研究。她將這一現象上溯到商代,并認為這與國家禮儀中的等級觀念有關。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吳疆分析了禪宗中“學道人”一詞的內涵。他的討論集中在中唐時期黃檗希運所著《傳心法要》中的“學道人”,又因為黃檗希運的“學道人”多是對《傳心法要》的編者裴休所說,他將裴休作為中唐禪宗史上“學道人”的典型個案來考察這一群體的共同特點。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李春穎以儒佛共享的概念“心”與“覺”為核心,從禪宗和理學兩方面分析儒佛差異,重點關注以朱熹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時所針對的禪宗思想和儒佛之辯的根本原則。她認為在心與覺的問題上,儒佛之辯重點在于覺、心、性三者的關系和理路,尤其是禪宗中以知覺為佛性的思想。

    德國海德堡大學的李察(Stephan Kigensan Licha)考察了中古時期日本佛教在不斷變化的框架下解釋禪宗所產生的新教義模式,他提出與蘭溪和道元不同,圓爾并不認為傳播他的思想需要恪守宋僧的學說。美國密歇根大學副教授安俊泳重新解讀了韓國性徹禪師于1981年出版的著作《禪門正路》。性徹對韓國曹溪宗開山祖師知訥的頓悟漸修說提出尖銳批評,安俊泳認為這是性徹為了在一個缺乏權威的國家將他自己的頓悟經驗塑造成正統性的唯一來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金成郁的論文是對朝鮮晚期一場禪林爭論的研究。白坡亙璇對傳統禪宗思想的挑戰是這場爭端的導火索,為維護傳統思想,草衣意恂首先予以反擊,之后雪竇有炯、優曇洪基、震河竺源又紛紛卷入。作者認為這場論戰表現了朝鮮晚期禪宗思想的多樣性,而非臨濟禪一家獨大。

    以文字為階?禪悟與文學

    第八部會的主題是禪宗與文學的關系。河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李華偉注意到“以文字誘入佛智”是中晚唐江左詩僧群體普遍的文學觀點,她在對惠成、皎然等禪修個案的討論中,提出由于意識與語言的復雜性,修行實踐又非常個人化且充滿變動發展的過程,在臺宗行者的修持過程中,他們與“語言三昧”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具有階段性和選擇性的復雜關系。波蘭亞捷隆大學碩士生韋馬策(Marcel Werbik)發表了對寒山詩的研究。他的研究力圖在兩方面加深我們對寒山詩的理解:一是試圖闡釋寒山詩中非規范主題的正當性;二是闡釋寒山詩的接受史。以惠洪《林間錄》為代表的筆記類著作是中國禪在宋代出現的新型書寫樣式,是宋代禪言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張超在介紹該類作品及其特色的同時,也關注江戶時期日本禪對它的汲取和開發,因為這一日本化過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今天我們對這一近世中國宗教書寫的認識。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碩士生趙燕飛分析了三部《壇經》英譯本的特點與差異,即陳榮捷的The Platform Scripture: The Basic Classic of Zen Buddhism(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1963)、揚波爾斯基(Philip Yampolsky)的The Platform Sū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The Text of the Tun-huang Manuscrip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2012)和赤松(Red Pine)的The Platform Sūtra: The Zen Teaching of Hui-neng(Berkeley: Counterpoint, 2006)。

    身份認同與網絡構建

    第九部會討論的是禪宗的身份認同及其社會網絡關系。上海大學教授黃繹勛利用《三峰藏禪師長水真如寺語錄》等幾件新發現的材料,講述了嘉興真如寺如何在明末清初轉向了三峰派,她認為這同時也對三峰派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浙江理工大學教授蔣海怒系統搜集唐代墓志中關于女性習禪的記載,他致力于思考女性視角的社會處境、真實性,以及材料背后潛藏的儒學和禪宗的脈絡。他還認為對各種類型史料性質的考察,有助于思考女性視角的復雜構成、曲折變化或消失的原因。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孔雁關注曹洞禪師們的社會網絡及其在宋代曹洞宗復興運動中所發揮的功能。她認為兩宋之際曹洞宗禪師雖然與帝王將相有一些來往,而其發展則多是倚靠地方守臣、地方精英、地方的宗室成員以及外戚;曹洞禪師們的社會網絡可以在法緣宗族內部被繼承和共享;對于士大夫來說,他們與曹洞禪師的親密關系也會在家族內部傳承;士大夫盡管被列為某宗某師弟子,但其交往與支持的范圍并不具有明顯的排他性。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士候選人張璐注意到宋代禪宗燈錄中存在一個特殊部分——“應化圣賢”。她從三個方面討論了“應化圣賢”:一是各部燈錄的不同性質對“應化圣賢”書寫的影響;二是對“應化圣賢”中幾個僧人的個案研究,分析燈錄的編纂者如何改變這些僧人的面貌以適應禪宗的需要;三是按年代順序對“應化圣賢”的整體考察,提出禪宗從強調其獨特性轉向展示其全面性。復旦大學博士生張芾考察了張士誠據吳時期禪僧仲銘克新的文學交游與政治。他認為仲銘克新因文才而參與到地方性社群中,政治傾向親近于張士誠政權。張士誠兵敗之后,仲銘克新的經歷和認知成為負擔,使他不能迅速融入與浙西、吳中對峙十余年的金陵政權,最終被專制強權吞噬。美國斯坦福大學助理教授米凱拉·姆羅斯(Michaela Mross)討論了為紀念瑩山紹瑾而撰寫的兩種講式,一是成書于17世紀的《佛慈講式》,二是成書于明治時代的《洞上傳燈講式》。她對比了這兩種講式之間的差異,分析它們的撰寫目的不僅是為了報恩,而且是為了相互競爭,同時它們也建立了獨特寺院和譜系的共同記憶。

    嘗禪

    最后一個部會的主題是嘗禪。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蒙葦(Michel Mohr)將目光集中于佛陀跋陀羅及其所譯的《達摩多羅禪經》。他指出《高僧傳》將佛陀跋陀羅的出生地記載為那呵利城,也就是今天阿富汗的賈拉拉巴德,這就與天竺的范圍產生矛盾。他認為部分釋迦族人曾遷徙到今天的阿富汗境內,佛陀跋陀羅名字中的“跋陀羅”也暗示他可能來自巴克特里亞。另外,他還認為禪宗對這部經典的借用與其內容無關,而是禪宗為了展示其優越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候選人湯姆·紐霍爾(Tom Newhall)發表了對看話禪和公案的研究。他認為這兩者在很多方面與對藝術和食物的鑒賞類似,是一種對更高級精神活動的體驗。通常人們認為,以宏智正覺為代表的默照禪和以大慧宗杲為代表的看話禪之間發生過爭端,但是盡管大慧宗杲激烈地抨擊默照禪,但是我們卻未發現另一方的回應。美國愛荷華大學副教授莫舒特(Morten Schlütter)重新審視了默照禪與看話禪之間的這場爭端。

    英國圖書館薛克(Sam van Schaik)的論文是對敦煌漢藏文禪宗文獻中禪修實踐的考察,尤其是早期禪宗史書《楞伽師資記》。他追溯了漢藏文禪籍中禪修實踐的共同文化內涵,認為敦煌漢藏文禪籍驚人地少有重合,表明教義和禪修實踐具有互補性。美國圣奧拉夫學院助理教授尹性河考察了少太山對看話禪的重塑。她首先分析少太山對看話禪的適用性及公眾對其接受的批判性評價,然后討論在20世紀早期韓國佛教改革運動歷史語境中少太山對看話禪的重構。通過這兩方面的研究,她希望探索韓國禪宗中這種活的禪修傳統如何繼續轉型成與現代人和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新形式。最后法國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侯笑明發表了關于禪數的研究。與禪經相比,禪數觀念很少受到學界關注,導致人們幾乎忘記禪數是一個在中國形成的重要觀念,因此她重新審視了禪數對于我們理解禪定知識的重要意義。

    會議大合影

    會議最后,陳金華教授和葛利尹副教授分別作了總結發言,會議圓滿結束。禪宗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個佛教宗派,它起源于中國,之后逐漸流行于整個東亞世界,對日本、韓國、越南等國文化影響深遠。另外,禪宗還從中原地區西向回流,在中亞和西藏大放異彩。近代以來,首先經過日本學者的大力推介,禪思想又成功吸引了西方世界的目光,并產生持續影響。時至今日,古老的中國禪已經發展為活潑潑的世界禪。

    本次研討會所論議題既深且廣,特點鮮明。一是長時段,本次研討會的論文既有對早期禪宗史的再檢討,也有對近代禪學復興的再研究,還有對現代禪學研究史的系統梳理,時間跨越上千年,內容涉及禪學的方方面面。二是多區域,首先,與會的專家學者來自全球不同文化區域,各展所長,從不同文化視角解析禪學;其次,提交的論文不僅關注中國禪宗的發展,還涉及禪宗在日本、韓國等東亞區域的互動與傳播,以及禪思想在歐美世界的接受與演變,幾乎囊括禪學所及的全部地區。三是跨學科,本次研討會力求打破學科壁壘,綜合歷史學、哲學、考古學、語言學、社會學、政治學、寫本學、經濟學等學科優勢,突破人物、宗派間的隔閡,從整體研究禪,重新思考了“禪”的內涵。總而言之,本次研討會對促進今后禪學研究的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研討會成果將結集為兩卷本論文集,中英文各一卷,以廣流傳。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