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節期間,大興區天堂公墓、瀛海鎮公益性公墓等專門開辟了“水溶祭祀”寄哀思——新型環保祭祀專區。“水溶祭祀”是一種新型環保祭祀方式,人們可在水溶紙上書寫對親人的寄語,將其放入水中,紙張會慢慢完全溶解,以水為媒傳遞對親人的思念。大興區通過水溶祭祀、親情寄語等活動,引導群眾以文明、環保、安全的方式進行祭掃,傳播理性追思、文明祭掃的殯葬新觀念。
近年來,大興區殯葬改革在北京市“率先啟動殯葬改革、率先制定殯葬設施規劃、率先開展散墳治理、率先成立殯葬行業協會、率先取消醫療機構太平間”,全面提升殯葬服務能力,滿足百姓的需求和期盼。
瀛海鎮公益性公墓自然葬區。大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實行免費生態安葬
2018年7月,大興區出臺《北京市大興區殯葬改革工作方案》,針對大興區戶籍居民,出臺遺體免費接運、冷藏(3日內)的優惠政策。2019年8月,針對大興區戶籍居民,又出臺了骨灰免費寄存三年、告別廳降價10%等共計10項殯葬惠民政策。2021年10月,大興區制定了《北京市大興區節地生態安葬補貼辦法》,對本區戶籍逝者實行免費生態安葬。
通過兩年多的殯葬改革,惠民政策每年直接為群眾減少殯葬支出400余萬元,并帶動了全區殯葬市場價格的整體下調,實現了殯葬惠民政策從“殯”到“葬”全過程覆蓋。
大興區殯儀館殯儀服務收費項目“三聯單”。大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建設公益性公墓
2019年大興區委提出了要“解決群眾百年安葬需求”的目標。為提高殯葬設施整體服務水平,2019年4月,啟動公益性公墓建設工作。
按照“規劃先行、嚴守紅線、消除空白、優化結構、匹配需求、減量發展”原則,要求2025年底各鎮至少建成1個鎮級公益性公墓,形成“一館、兩墓、多園”的殯葬設施體系。墓穴全部以節地生態標準進行建設,試點探索“林下復合利用”建設模式,利用農村平原造林地塊,不改變現有環境,建設節地型公益性公墓,有效解決土地資源短缺的問題。
舊宮鎮公益性公墓自然葬區。大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全覆蓋
為完善大興區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大力推進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截至2023年底,全區14個鎮已實現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全覆蓋。大興區戶籍逝者可以選擇在本區任意鎮進行生態安葬,均可享受免費安葬政策。截至目前,大興區已生態安葬41人。
截至目前,大興區建有殯儀館1個,經營性公墓2個(天堂公墓、天慈公墓),鎮級公益性公墓17個,全區“三沿五區”1.5萬個散墳全部遷入公益性公墓,形成“一館、兩墓、多園”的殯葬設施體系,為后續持續推進殯葬改革、實現群眾“逝有所安”奠定堅實基礎。
大興區天堂公墓水溶祭祀專區。大興區委宣傳部供圖
殯葬跨地區綜合監管
2023年,大興區被確定為全國殯葬領域跨部門綜合監管試點。探索京冀跨區域綜合監管模式,大興區民政局到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考察調研殯葬服務工作,雙方在殯葬領域相互合作、資源共享、綜合監管達成初步構想,探索研究建立“京冀”地區跨區域聯合監管機制,并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形成殯葬領域跨地區綜合監管工作格局。
同時,大興區發揮基層自治作用,推進移風易俗,截至2021年底,大興區20個鎮街紅白理事會全部登記注冊,備案村(社區)紅白理事會639家,建立了區、鎮街、村(社區)三級殯葬社會組織體系,實現基層殯葬社會組織全覆蓋,為加強黨建引領,村級紅白理事會理事長全部由村支部書記擔任。區殯葬行業協會以及鎮街紅白理事會在宣傳殯葬惠民政策、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打通殯葬惠民“綠色通道”
2021年1月1日起,大興區取消所有醫療機構“太平間”,由區殯儀館直接與各醫療機構對接殯儀服務,從源頭上斬斷了非法殯儀服務利益鏈,打通殯葬惠民政策“綠色通道”,每年可減少群眾殯葬支出3000余萬元。大興區殯儀館以“厚養薄葬,移風易俗”為原則,精簡告別儀式,祭祀服務流程僅需10分鐘左右完成,實現殯儀服務的惠民便民。
接下來,大興區將以“綠色殯葬、文明祭掃”為抓手,深挖殯葬改革內涵,加大殯葬惠民力度,探索科學監管機制,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形成“厚養薄葬”的新時代綠色殯葬理念。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軍
觸目驚心:1979年對越反擊戰的慘烈真相
1979年3月16日,中國宣布對越南的反擊戰取得勝利。然而,這場勝利背后的代價卻是沉重的。解放軍在這場戰爭中傷亡慘重,陣亡人數高達7814人。許多人或許不知道,這場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中國軍隊的戰斗能力超群,相反,它揭示了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挑戰。
慘烈的傷亡:陣亡7814人
中國軍隊在這場戰斗中的慘重傷亡令人觸目驚心。與1962年的對印反擊戰相比,這次戰爭的死亡人數高出許多。為什么會有如此高的陣亡人數?首先,準備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從中央決定對越南采取軍事行動到1979年2月17日正式開戰,準備時間不到半年。許多士兵甚至未曾想過會爆發戰爭,訓練和心理準備嚴重不足。
準備不足與久未實戰
戰爭的慘烈還源于中國軍隊久未實戰的狀態。解放軍自抗美援朝戰爭后,幾乎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爭考驗。指揮官們的戰斗經驗大多停留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戰術老化死板。在面對現代戰爭時,這種過時的戰術和指揮方式顯得力不從心。
新兵多與戰術陳舊
對越反擊戰中,解放軍的新兵比例非常高,許多部隊的新兵人數遠遠大于老兵。年輕的士兵缺乏實戰經驗,面對頑強的越軍,常常手足無措。此外,指揮官們仍然采用老舊的炮火延伸、步兵沖鋒和坦克協同進攻戰術,面對越軍靈活多變的戰術顯得笨拙而低效。
叢林地形的不熟悉
越南的復雜叢林地形也是解放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解放軍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時期,很少接觸到這樣的地形。叢林地形復雜多變,越軍利用這種地形進行游擊戰術,給解放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即使是地空火力強大的美軍,也在越南的叢林中折戟沉沙,解放軍在這種環境下更是吃盡了苦頭。
武器裝備的落后
武器裝備的落后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軍隊的傷亡。解放軍當時使用的許多武器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舊裝備,甚至還有抗美援朝時期遺留下來的武器。戰后統計發現,至少有五百多名解放軍士兵是因為武器故障導致的傷亡。與越軍相比,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明顯,尤其是在反坦克武器和其他現代裝備上。
頑強的越軍與戰斗經驗
越南軍隊的頑強和豐富的戰斗經驗也是解放軍傷亡慘重的原因之一。越軍不僅有正規的野戰部隊,還有大量的民軍。他們利用復雜的叢林地形,頻繁對解放軍進行突然襲擊,甚至一些民軍裝扮成老百姓,對解放軍發起攻擊。這些因素都使得解放軍在戰斗中處于被動地位,傷亡慘重!
戰后撫恤與怯戰者的命運
戰爭結束后,中國對陣亡烈士給予了高度重視。每一位烈士都被安葬在烈士陵園中,并給予其家屬撫恤和優待。然而,對于戰斗中怯戰的士兵,情況則截然不同。這些士兵的骨灰盒是白色的,代表他們在戰場上怯戰或因違反戰場紀律被處決。這類士兵沒有撫恤金,甚至他們的家人也會因此感到羞愧!!!!!
推動軍隊現代化改革
對越反擊戰的慘痛教訓促使中國開始反思,并推動軍隊現代化改革。鄧小平意識到,推進軍隊現代化建設刻不容緩。他大力推進“精兵簡政”,精簡冗員,提升軍隊的戰斗力和現代化水平。1984年老山戰役開始后,全國各軍區都派出部隊輪番上陣,以實戰鍛煉部隊,提升軍隊的綜合戰斗能力!
老山戰役與現代化建設
老山戰役雖然斷斷續續打了十年,但其直接陣亡人數卻遠不及一個月的對越反擊戰。這場持久的戰爭成為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試驗場,通過這場戰爭,解放軍在戰術、裝備、訓練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對于這場戰爭的反思:
盡管對越反擊戰促進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改革,但這場戰爭的意義和代價仍然存在爭議。一方面,它揭示了中國軍隊在準備、裝備和戰術上的諸多不足,促使中國開始大規模軍改。另一方面,這場戰爭的高昂代價以及一些士兵的命運,也引發了對戰爭決策和指揮的反思。戰爭的勝利究竟是值得驕傲的榮耀,還是應當深刻反思的教訓?這一問題至今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