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yamete



    之前發了篇迷你主機選購指南,有位值友評論說男人用電腦就像獨孤求敗練劍,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需求。年少時必然是利劍,裝ATX上高配比跑分很符合年輕人。而立之年愛玩的心還在,但一般的主機已經打動不了,這時會選擇ITX主機,小小的機箱看似不起眼,但實則從機箱、散熱到每一根線都下了功夫,裝機功力更深。到了中年就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對電腦的要求粗多了,一臺省事的迷你主機用起來也很順手。至于木劍階段,逮到什么用什么,電腦已是身外之物。

    去年618自己裝過一臺萬元級的ITX主機,隨后也有繼續關注ITX。所以在迷你機之后,這次獻上ITX裝機經驗與推薦,希望給準備裝ITX主機的朋友提供一些參考。

    ITX不配獨顯,不如買迷你主機

    先說觀點:裝ITX主機不配獨顯,可能不如直接買迷你主機!

    ITX主機是臺式機的一種,通常使用桌面版CPU、主板等零件,組裝自由度很高。但一直有一個問題,臺式機的集顯幾乎都是亮機卡,比如Intel目前最頂級的14900K的核顯依然是老掉牙的UHD770,只有32EU。而移動平臺隨便一個i5都是80EU的XE核顯。而AMD臺式機的APU,很長一段時間主力都是5600G、5700G,集顯是性能嚴重過時的Vega7、Vega8核顯,一樣是過時的亮機卡。

    AMD銳龍8700G

    直到2024年1月,AMD終于不負眾望推出新一代APU,其中最高型號是Ryzen R7 8700G,終于跟上移動版的步伐,整合了12CU的780M核顯,是目前桌面CPU中的最強集顯。

    8700G與7840HS單核跑分對比

    8700G與7840HS多核跑分對比

    8700G與7840HS核顯跑分對比

    但是吧,這個8700G實際就是移動平臺7840HS的高功耗版,一個設計TDP 54W,一個65W。兩者都是8核16線程,核心、緩存等參數完全一致,最高主頻都是5.1GHz,只是8700G的基準主頻從3.8GHz提高到了4.2GHz而已。如果7840HS給足了散熱和供電,其性能和8700G應該是一致的。而從測試可以看到,兩者CPU跑分幾乎是一樣的,核顯憑借供臺式機的更好的供電和散熱,不會與CPU搶功耗,性能會高一些,但整體上8700G只是略微有性能優勢而已,并沒有拉開差距。但迷你主機中,7840HS有一些主機加強了散熱,功率釋放可以達到70W,這種情況下7840HS和8700G的性能差距就更小了。

    8700G單U與7840HS/8845H準系統價格相當

    性能高度其實不是問題,問題是價格。一臺7840HS(8845H)迷你主機準系統只要2400元左右,配上32內存+1T硬盤也就3000多元。而一顆AMD 8700G的CPU單片就要2499元,其他包括機箱主板電源都需要花錢自己配,最終整機價格至少高出1500元,顯然迷你機更有性價比。

    另外還有還有一個差距,7840HS迷你主機都會提供USB 4口,而臺式機能有滿速USB 3.2口的都鳳毛麟角,如果奢望雷電4、USB4口,ITX主板中只有ROG Z790等個別非常昂貴的主板,比如3799元的ROG X670E-I、3299元的ROG Z790-I才有,代價非常高昂。

    還有就是,迷你機現在已經用上了最新的AMD 8000系列處理器,AMD 8845H與8945H機型已經開賣。價格與7840H價格保持不變,一臺低配準系統在2400元左右。最新的8845H雖然是馬甲,CPU與核顯性能幾乎不變,但加強了NPU單元性能,AI算力提升60%。雖然AI單元目前用途不大,多數人可能并不需要。但在一些生產力工具,比如SD、Adobe全家桶、剪映、美圖等軟件里,某些功能會有一定的速度加成。所以如果是生產力辦公用途,臺式機8700G反倒是還不如迷你機8845H性能更好。

    所以關鍵問題不是8700G不好,而是它現在的價格太貴,對比7850HS,8700G的合理價格應該在1500元以下,這個價格用它裝個集顯ITX,那就比較合理了。

    Intel平臺上情況也相似,并且集顯性能差距更大,迷你機用的移動版CPU集顯完全碾壓臺式機上老掉牙的UHD730與UHD770,特別是移動平臺新出的Ultra系列處理器的ARC集顯性能提高了一倍。雖然,Intel的桌面CPU性能比移動版強不多,但現在還有多少只吃CPU性能的應用?玩游戲肯定顯卡更重要,生產力工具又有幾個只用CPU加速?況且不支持獨顯的ITX機箱,大都只能滿足i5級別CPU的散熱要求,難道還能指望一個i5 13600K的主機去運行那些極為吃CPU性能的專業生產力工具?

    綜上來看,這兩年迷你機迅速崛起,很多人都懷疑它的定位,便攜不如筆記本,性能不如臺式機。但其實性能不如臺式機,也只是帶獨顯、高U的的高配臺式機。如果沒有3A游戲和專業生產力需求,只是用CPU核顯辦公和輕度游戲,那么命名一個小巴掌的迷你就能解決,為什么大的一個機箱占地方?

    當然,早期有一些小廠的迷你機的確總會有一些小問題,但最近1年的迷你機市場發展很快,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穩定,選擇也更為多樣化,也有一些高配的迷你機出現,散熱和設計都有很大加強,而價格來說依然比裝一個小主機要更便宜。我在年輕曾寫過一篇迷你機的選購指南,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參考。


    DIY高配ITX,性價比可能不如買品牌整機

    這是我想說的另外一個反常識的結論。去年618的時候自己裝的一臺ITX主機,總共花費大約13000元,這還是在主板等方面很省錢的情況下裝的,最開始我還是很滿意的,但不久后我發現Intel猛禽峽谷只要9000元就能拿下來,如果配上4070顯卡、內存和硬盤,只比我自己裝的稍貴2000元不到,但整體配置卻提升了一個大臺階。

    Intel最后一代NUC Extreme—猛禽峽谷

    首先,CPU直接從13700變成13900K,檔次高了兩檔,而且散熱器也不用糾結。當然散熱并不能讓13900K/14900K 跑滿,滿載拷機大概會掉到160W的水平。可能不比我用的 240水冷配13700跑滿快多少,但畢竟你和別人說你這是13900K,面子大大的。


    第二,猛禽峽谷的擴展能力非常強,直接2個雷電4,6個10G的USB 3.2,2個2.5硬盤位,網卡還是AX1690i,還是萬兆雙網口,這擴展能力自己買主板,ITX主板沒有能達到這個規格的。ATX主板達到這規格的主板要5000+。而且猛禽峽谷的顯卡直接支持3槽厚度,最高可以支持公版4090FE顯卡。

    猛禽峽谷具備2個雷電4與8個USB 3.2

    第三,體積,猛禽峽谷機箱只有14L大小。我自己裝的配置更低、擴展更弱卻要17.4L體積,而且240水冷高負載時噪音還大的嚇人。

    除去猛禽峽谷之外,在我裝機之后,ROG也推出了一款ITX主機——ROG 冰刃X,情況和Intel猛禽峽谷類似。13900元可以買到和我13700KF/14700KF+4070顯卡的配置(即將更新推出4070S版),而且體積只有10L,內部都是定制的零件,水冷也是定制的,這是組裝機做不到的,而且還有ROG燈效信仰。當然,這個定制水冷14900KF跑不滿,功耗最大會被限制在200W,所以如果買這個冰刃X,應該選14700KF版,實際性能其實可能和14900KF版差不多,還便宜3000塊錢。

    10L大小的ROG 冰刃X

    所以對比下來,自己裝高配ITX在性價比上可能并不具備多少優勢,因為你要選擇一個同樣優秀的機箱,可能只有昂貴的定制機箱可以達到,但光一個機箱就要上千元。而量產的ITX機箱,可能在體積大小上又達不到品牌整機的高度。


    所以,我這里給大家拋出來一個提示, 如果你打算裝一套高配ITX主機的,比如14700K+4070S或以上配置,不妨去看一看品牌整機,比如猛禽峽谷雖然算是13代NUC,在2024年它依然很強大,可以支持14900K,雙雷電4雙萬兆網口擴展至今仍無對手。還有就是ROG 冰刃X,10L小體積兼顧性能和顏值信仰,都是可以考慮的。

    ITX裝機指南與推薦

    裝ITX和其他大小的主機沒太大區別,主要就是注意散熱器和顯卡尺寸,整體價格一般要比相似配置的MATX、ATX主機要略貴一些,主要是ITX機箱、SFX電源比常規的略貴一些,ITX主板選擇少,另外可能還會用到PCI-E顯卡延長線和定制電源線,會另外多出來幾百元的預算。

    前面我已經表述過如果不配獨立顯卡,那么去裝ITX主機意義不大,費錢又費事,不如直接買迷你主機。如果要裝一臺配備i5+4060顯卡的迷你主機,整體預算大約5000元左右,下面我簡單列了一個具體的配置,可以參考:

    這么這是一個5000多元的ITX配置,基本足夠一般游戲和辦公使用。里面有一些配件比較節省,比如電源、主板和硬盤,預算多可以多花一點錢。當然也可以更省錢一些,比如CPU換成12400F,主板降級成H610 ITX主板等等,差不多可以控制在5000元以內。

    高配ITX裝機的話,可以看看我去年618的裝機配置,具體裝機文章可以參考。我這個裝機是貼合我要剪視頻和跑AI的需求,所以內存、硬盤加的比一般的多。


    雖然已經過去半年多的時間,但現在裝機的話,里面只是個別配件需要調整,比如CPU可以換成14700K,或者是直接買前面說的銘凡的主板。還有顯卡差不多價格可以升級成4070S,主板的話我可以考慮換成ROG B760ITX,內存換成DDR5,但其他方面差不多。但今年的固態硬盤,可是比去年漲價了。

    CPU不宜過高

    CPU的話不建議選擇太高,Intel平臺的話i5足夠大多數人使用,比如i5 13400F 、i5 13490F 與i5 13600KF,對性能要求高的的可以考慮i7 14700K。需要注意的是現在酷睿14代價格偏高,除去14700K值得買之外,其余型號均不值,性能規格和13代沒有什么區別,價格卻高了幾百塊,性價比很低。如果預算緊張,也不妨考慮一下12帶的i5 12400F、12490F和12600KF。

    AMD平臺可以選擇7600X、7700X、7800X3D等,玩游戲足夠了。但是桌面版APU不值得選,比如AMD 8700G等,理由前面已經說過,性能相比移動版7840HS沒有明顯優勢,價格還要貴很多,打算用集顯直接買7840HS/8845H 迷你機就好,性能相似,體積和功耗更低,USB口規格秒殺臺式機,還能便宜1500元以上。而配獨顯的話,就正經買CPU,別買AMD APU這種坑爹玩意。

    自用的Intel i7 13700

    Intel目前酷睿14代除去i7外,其余想好相比13代提升微乎其微,價格還要貴幾百,目前而言裝機選13代更為劃算。當然不排除幾個月后,14代價格一樣便宜了。還有一點就是,如果ITX主機主要用途是視頻創作,記得要選Intel帶核顯的CPU,就是不帶F后綴的,比如13600K、14600K、14700K。因為核顯可以給視頻編碼起到加速作用,即便你使用的是獨立顯卡,不用核顯輸出,Intel的核顯依然可以工作給視頻創作進行加速,而且加速效果還比較明顯。

    某些主板BIOS中的104微碼模式對ITX很重要

    有個比較反常識的,最近幾代的Intel的CPU和主板有個強制CEP機制,不帶K的CPU默認體質差,所以會給你加高電壓來保證性能,這就出現帶K的比不帶K的CPU發熱更低的情況。比如你想上i7,那么請選擇13700K/14700K,而不要選13700/14700這樣不帶K的。不帶K的在B660、B760主板上會強制工作在高電壓下,功耗居高不下切無法調節。而帶K的電壓是可以調節的,可以通過主板的104微碼設置(不是所有主板都有),在幾乎不損失性能的情況下,大幅降低功耗和發熱。

    我還有一個額外的建議。裝ITX主機不妨考慮移動版處理器,目前個別品牌推出了搭配移動版處理器的另類ITX主板。目前有兩個型號很值得選擇,一個銘凡BD770i主板,一個是銘凡 AR900i 主板。

    板載13900HX的銘凡 AR900i主板

    銘凡BD770i主板板載AMD R7 7745HX處理器,這個CPU你可以看成是桌面R7 7700X限制功耗版,大概100W的功耗,但性能還是要比桌面版8700G要強一些。想一想2499元只能買個盒裝8700G。但是2499你買一個銘凡BD770i主板,剩下的錢用來買顯卡,是不是合理了很多?而且移動版處理器發熱不高,這個主板自大的巨大散熱器,自己在買個風扇裝上,完全可以壓制,滿載噪音也非常小。這是比使用桌面CPU有優勢的地方。

    銘凡 AR900i 的R23跑分成績

    銘凡 AR900i 的CPU-Z跑分成績

    而銘凡 AR900i 主板板載的是Intel 13900HX處理器,24核32線程,你可以看成是桌面版13900的限制功耗版。筆記本的散熱水平難以讓13900HX完全發揮出來,但是裝在ITX里面散熱都是小意思了,銘凡AR900i 主板的功耗設置過于保守,PL2為120W,但即便如此實際性能也還是可以和桌面版13700K打的有來有回,而且只有120W功耗!這個對于ITX來說太重要了,發熱低好散熱。


    所以你別看銘凡 AR900i 價格是3988元(偶爾出現的優惠價)看起來很貴,但不要用ATX主機的標準去看,ITX的對功耗散熱非常敏感的,3988元的確可以買到14700K+B660主板+散熱器,但那時在不考慮機箱大小和散熱的情況下。

    主板與內存的選擇

    ITX主板可選的型號并不多,大多數品牌每一個芯片組型號1款ITX主板,個別的會有DDR4與DDR5兩個內存區別版本,所以在售的ITX總共也沒幾款,主要看預算和配什么CPU。選擇主板的幾點注意事項我簡單列一下:

    自用的銘瑄B760I DDR4

    1、注意供電。主板供電能力是很容易忽視的。比如Intel平臺B760主板,一般的都可以提供60A或以上的CPU供電,上到i7 13700K沒太大問題,高端一些的可以提供80A以上的供電,可以上到14700K、14900K處理器。但是有極個別760 ITX主板只有30A供電,比如價格賣得還挺貴的某虹B 760ITX 的DDR4版,最高也能帶的動i5。。。不過好在知錯就改,后來新出的DDR5升級了供電,供電給到了90A,可以帶14900K了。所以選主板的時候不要光看外觀是不是漂亮,還要看供電是否足夠。

    自用的64G DDR4 3600套條

    2、注意內存支持。考慮好是選擇DDR4主板還是DDR5主板。如果預算很緊張,建議買主板的時候找DDR4主板,內存可以給你省幾百塊錢,頻率上DDR4 3600其實價格和3200也差不多,B760主板通過XMP可以上到3600這個頻率。

    如果預算充裕建議DDR5內存主板,內存頻率可以選擇高一些,比如DDR5 6000或以上,反正價格也相差無幾,主板用XMP基本都可以上到那個頻率。

    3、注意擴展性。在預算不那么緊張的情況下,建議注意主板是否有Type C口的,滿速20Gbps在臺式機都算很奢侈了,之前銘瑄B760I主板以800元的價格帶20Gbps的C口非常牛,但可惜下架了。所以現在建議至少要有一個10Gbps的C接口,要不然插個SSD移動硬盤速度都跑不滿,就很尷尬了,C口已經那么普及了,臺式機高速C口還是老大難問題。至于雷電4不用奢求,只有個別高端Z790主板才有雷電4,成本過于高昂。

    我自己裝機買的是銘瑄B760I D4主板,DDR4內存,800的價格比許多1000塊的主板規格都高很多,而且BIOS支持104微碼調節(帶K的CPU可能才起作用),不足就是BIOS和開機logo還是10年前的樣子顯得有些過時。



    現在銘瑄推出了DDR5版的B760I D5,價格比DDR4版還更便宜了,增加了ARGB插口,但仔細看縮水比較多,CPU供電縮水了10A,還有USB接口縮減了好多,8個USBA+1個20Gbps 滿速C被干掉了,usb只剩下4個A口,而且兩個還是usb2.0,弄了毫無意義的4個視頻輸出,這個設計智商掉了一地。前面我分析過,裝ITX基本都是要配獨顯的,誰會用Intel CPU核顯玩4顯示器輸出?Intel臺式CPU核顯那么差,4顯輸出顯然用迷你機會好很多,銘瑄完全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而以前性價比爆棚的銘瑄B760I DDR4版已經停產下架,十分可惜,如果在一些非官方店還能買到的話,可以淘一塊DDR4版。



    相比之下,七彩虹B760ITX的ddr4版是辣雞,被B站某ITX博主不留情的批評之后,新出的B760ITX DDR5版在價格沒漲的情況下,CPU供電從30A直接干到了90A,可謂是誠意十足。


    追求性價比的話,H610 ITX規格實在太低,網上買整機人家給你縮水用H610可以理解。但是自己裝機還是得B760起步。B760ITX主板里,銘瑄的DDR5版與性價比關系不大了,就算主板便宜但內存比DDR4貴好幾百。現在性價比高的變成了精粵B760ITX Snow Dream,不到600的價格,規格算是很良心了,而且它是極為少見的白色主板,很適合裝純白風格的ITX主機,這點可以加分不少。


    預算多一些,推薦ROG B760ITX和微星B760i Edge,可以看看PDD,不要發票價格比JD便宜很多,1200元多可以買到。其中微星B760I Edge 還有DDR4版,追求高規格Type C口并且想省幾百塊內存錢可以選擇。至于華擎、技嘉、映眾等都是高價低規格,性價比低。

    至于Z790 ITX主板,一般來說必要性不高,ITX主機的散熱支撐不住CPU超頻,不過可以反向思維降低CPU電壓降低發熱。Z790便宜的話還是銘瑄,預算多ROG Z790ITX,有2個雷電4口。

    顯卡優選40系N卡

    裝ITX最有的選擇是40系N卡,一是40系列功耗和發熱控制太好了,非常適合ITX這種對散熱非常敏感的機器。我去年自己裝機選的4070顯卡,選的是個3風扇的超頻版大卡,散熱冗余很多,像ol這樣的小游戲風扇都不帶轉的,溫度特別低。

    七彩虹4060靈動mini

    二是40卡現在市面上有一些專為ITX小機箱打造的迷你卡,特別是4060,可以做小于20cm的小卡,也可以做半刀卡,反正滿載功率也才100W出頭,散熱毫無壓力。市面上最多的是七彩虹的4060/4060Ti的迷你顯卡。


    技嘉4060迷你卡

    技嘉4060半高卡

    但七彩虹不是最小的,最小RTX4060顯卡是技嘉,全高的顯卡只有17cm長。另外技嘉也是為數不多有半高RTX4060顯卡,可以塞進某些超小的ITX機箱。只是幾年前技嘉因為某事件,口碑有點不是很好。


    耕升RTX4070S 踏雪mini

    到了4070S這個級別的顯卡,也有長度小于25cm厚度兩槽的小卡,目前已知最小的4070S是耕升RTX4070S 踏雪mini,很多ITX機箱都可以裝進去,裝高配主機必備。

    至于AMD,主流的7000系列目前似乎沒有什么廠商針對ITX打造的迷你卡,所以超小機箱不用考慮AMD,機箱比較大的話,倒是可以看一看AMD顯卡,但綜合來看,特別是有生產力需求,N卡還是更好一些。

    機箱與電源

    機箱與電源是ITX裝機最核心,也是最需要花時間去挑選的。由于ITX的限制比較多,能裝怎么樣的CPU和顯卡都是有機箱決定的。并且,玩ITX的另一大樂趣就是機箱五花八門,要比標準化的ATX、MATX有意思的多。所以ITX機箱的顏值和設計也是挑選時的一大注意點。

    1、ITX機箱不一定都很小

    ITX機箱一般指只能裝下ITX主板(17cm*17cm)的機箱,特點是機箱小巧。但也不一定,有些ITX機箱也是龐然大物,甚至比MATX機箱都要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ROG Z11戰區版,雖然它只能裝ITX主板,頁面圖片看也不大,但實際它的機箱尺寸為194 (W) x 531 (H) x 386 (D) mm,體積39.8L!比很多MATX機箱都要大!

    大到夸張的ITX機箱——ROG Z11

    相反,一些MATX機箱也可以做到20L以內的大小,比如很便宜的傻瓜超人K88 Air、小喆C2P等,15L的體積可以支持MATX與ITX主板,可以支持335mm長、56m厚的顯卡,CPU散熱器限高也達到比較寬裕的162mm。簡單粗暴的方式提供了小體積和不錯的兼容性,相比之下,好多大體積ITX絞盡腦汁的采用各種復雜設計,結果擴展性病沒強太多,有點諷刺。

    體積很大但占桌面面積不算大的美商海盜船2000D AIRFLOW


    當然,也不能只看絕對的體積,ITX中有一類立式機箱,占桌面面積不大,體積主要向上發展。這類機箱往往體積會對于常規ITX要大一些,但因此兼容性也更強一些,比如美商海盜船2000D AIRFLOW ,體積達到了24L,但可以支持360水冷,上到14900K都是可以的。

    2、注意ITX機箱的結構

    ITX機箱迷人的地方,在于他的設計不拘一格,不只是外觀五花八門,為了達到更高的空間利用率,或者某項特定外觀或功能,內部結構也是八仙過海。依據顯卡的安裝方式,大體上ITX機箱內部有直插式和背靠背式兩種結構。(PS:本文只討論支持獨立顯卡的ITX機箱,請允許我再次表達對不支持獨顯的ITX的偏見,觀點前面部分已經有論述)。

    COOJ Z18直插結構ITX機箱

    直插式就是常見的ATX、MATX機箱的結構,顯卡直接插在主板上。這種結構的好處是主板是貼著機箱一面的側板的,可以最大利用機箱的厚度縱深,CPU散熱器限高會相對寬松,可以支持更好的風冷散熱器。比如高度超過100mm風冷散熱器,可以選擇一下小型塔式風冷,以及一些大型下壓式風冷,用風冷也可以勉強壓得住i7 14700K級別的CPU。

    但不足是,如果想做出來極致小巧的強力獨顯機箱,比如10L,這種結構比較難以實現。

    JM 客制化背靠背結構ITX機箱

    而背靠背式,是機箱內部至少被分割成兩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一側安裝桌邊,另一側安裝顯卡,顯卡與主板是背靠背的。這種設計的好處是,可以在10L甚至更小的空間里,安裝上4080、4090這種檔次的顯卡。目前市面上相當多的ITX機箱都采用這種結構,特別是一些非量產的定制產品。但由于機箱厚度本身只有10多CM,厚度被看了一半,所以CPU散熱器高度被限制的很死,一般都不會超過70mm,如果用風冷只能選擇一些超薄風冷散熱器。如果想上高端CPU,基本只能選擇水冷散熱。

    另外,我上面的兩種分類并不全面,也不是什么標準。因為也有一些ITX機箱,比如13代NUC猛禽峽谷,它的顯卡既不是直接插在主板上,也不是背靠背安裝的,而是機箱內部上下一分為二,在同一側隔離出一個獨立的顯卡空間。

    3、選擇風冷還是水冷

    ITX機箱由于體積有限,對于CPU散熱器的規格支持基本都有嚴格的限高,最大支持的高度,以免裝機的時候發現機箱合不上蓋子。如果是直插式,那么主要考慮風冷散熱,選擇面可以寬一些,可以選擇比如 的小塔,或者 這種比較大的下壓式。但具體一定要看機箱頁面的說明,肯定會詳細標注吃吃的散熱器尺寸的。

    如果是背靠背結構的ITX機箱,多數風冷散熱器的高度限制在70mm以下,只能使用下壓式散熱器。而下個高度的下壓式散熱器,規格最高的可能就是AXP120-X67 、ID-COOLING IS-67-XT 等屈指可數的幾款,一般Intel i5和AMD 7700X這個等級CPU足夠用了。往下還有55mm、47mm高度下壓風扇,壓普通非K的i5也差不多。

    對于Intel i7、i9,以及AMD 7800X3D級別的CPU,建議選擇一款至少支持240或以上水冷的ITX機箱,或者直插式ITX機箱上小塔風冷散熱。選擇水冷時,注意一些體積小于12L的超迷你水冷ITX機箱對水冷的尺寸有限制,冷排的風扇厚度支持,還有水冷頭的高度需要注意。

    還有就是注意風切噪音,就是如果風扇與機箱側板如果貼的太近,或產生額外的噪音,一般被稱為風切噪音。比如70mm的散熱器限高,但你裝了一個69mm高度散熱器,風扇緊貼著MESH側板,這種情況下一般會有噪音。所以選擇機箱和風冷散熱器的時候要注意尺寸,盡量避免風切噪音。

    Intel i7盒裝自帶的散熱器

    另外,低規格散熱器上高U也不是不能用,比如我買盒裝的i7 13700里面還標配原裝散熱,原裝散熱非常簡陋,沒有熱管不是純銅,就是個3、40元的水平,但Intel既然給你配了就說明一定能用,只不過拷機或者連續高負荷工作,CPU溫度一下子上去,撞到溫度墻后會自動降低頻率,比如最高頻率5.1GHz,但持續穩定工作可能最高頻率可能只是3.3GHz。不是不能用,只是性能會打折扣。

    i9 13900K的功耗與性能跑分曲線

    這個問題看如何理解,我的觀點是餓死的駱駝比馬大,頻率功耗與性能的關系,不是一條直線固定比例的直線增長,不是50W功耗對應50點性能,100W功耗對應100點性能,200W功耗就對應200點性能這樣,而是一個線快后慢的對數增長曲線,到達一個最佳能耗比的點之后,功率增加很多但性能提升幅度會越來越小。所以散熱只要能滿足這個最佳能耗比的點,就是劃算的,沒有太大必要追求必須長時間最高功耗跑滿。就像前面說的那個銘凡那個板載i9 13900HX的主板,這個移動版13900HX的PL2被限制在120W,但120W功耗就能跑R23多核的3W分,而臺式機13700K要200多W才能跑到3W分。所以從能耗比來看13900HX要高得多。

    最后,還有如果機箱預留了機箱風扇,記得要把機箱風扇安裝滿,會明顯降低機箱內的溫度。

    4、注意支持的最大顯卡尺寸

    注意ITX機箱支持的顯卡尺寸,特別要注意不要只看支持顯卡的長度,還要注意支持的顯卡厚度,特別是背靠背接口的ITX機箱,顯卡厚度支持限制的很死,超厚了你就合不上機箱蓋了。

    現在主流顯卡是3槽、2.5槽厚度居多,少數迷你款顯卡是2槽厚度,也就是大概44-47mm厚度,所以注意ITX機箱至少可以支持2槽厚度的顯卡。

    顯卡幾乎就是機箱的長度

    挑選ITX機箱時建議先確定顯卡尺寸,比如我想配4070S顯卡,那就看看市面上最薄最短的407S0具體是多少,再去根據顯卡尺寸去選機箱。

    5、電源優選SFX規格

    自用的聯力SP850電源白色款

    多數ITX機箱除去SFX電源外,還可以支持SFX-L,甚至是ATX電源。但是實際從裝機角度,如果選擇了更大一些的SFX-L或ATX電源,理線難度會大大增加,甚至不額外花幾百塊買定制電源線合不上機箱蓋。所以建議優選SFX電源,這樣裝機難度會低一些。目前SFX電源功率也可以達到850W,14700K+4080S顯卡應該都足夠了。

    當然如果你選的ITX機箱空間很充裕,特別是那種立式的ITX比較好理線,那么選ATX等電源當然沒問題,大尺寸電源在同等情況下噪音往往會更低。

    有人說ITX主機最大的噪音來自于電源,所以電源的噪音問題多少也要注意,選擇的時候盡可能選風扇尺寸大的,最好有風扇智能啟停功能。如果很注重靜音,建議選最大功率的高端SFX電源,比如我買的這款聯力SP850W電源,在負載40%以內風扇不轉,如果配置大致是13400F+4060顯卡,日常使用功率基本不會超過300W,所以至少電源這塊是靜音的。


    另外如果機箱比較小,建議額外購買定制的軟硅膠電源線。機箱主板買好后,確定實際每一處的電源線需要多長,然后網上找定制線材的店定制相應的長度就好,這樣一是可以降低裝機理線難度,而是裝好的ITX內部更整潔美觀。

    6、顏值與個性化

    ITX機箱由于追求小巧內部緊湊,所以大多數沒有RGB光學污染設計,也很少有海景房。當然,肯定會有機箱有側頭面板選項,但一般不建議選擇。因為大多數ITX內部根本沒有空間漂亮的走線,只是亂糟糟的一團,透明側板只能看到里面亂糟糟的景象。

    ITX機箱里凌亂的走線,通常不適合海景房

    如果喜歡RGB光效,也有主打RGB的機箱,比如我裝機使用的追風者P121。

    白的還不夠徹底,電源換成聯力SP850白色款更好

    但大多數ITX機箱的美學,還是打造一款純色機箱,比如從里到外純白的機箱也很好看,裝機不僅機箱要選純白,內部主板也選純白,還有純白散熱器、純白顯卡、純白電源,包括電源線都是純白的,這樣的ITX主機也是一種優雅之美。

    喜歡深色也可以裝一臺從從里到外都是純黑色的機箱。這樣裝出來的機箱,簡潔又不失優雅。

    7、一些ITX機箱推薦

    以下是幾款我比較關注的ITX機箱,列出來給大家提供一些參考,肯定還有很多更優秀、顏值更好的ITX機箱產品,大家可以自行去發現。

    ZS -A4DC

    體積:4.3L

    參考價格:620元

    ZS -A4DC機箱

    如果追求極致小巧,還能裝4060級別顯卡,那么ZS -A4DC可以考慮。4.3L的體積可以裝下i5 13400F/14400F+RTX 4060半高刀卡,散熱器限制48mm,裝個利民X47這樣的下壓風冷還是可以的。但注意的是為了壓縮體積,這個機器用的是1U電源,可選的產品相對較少。

    如果i5+4060的話,雖然理論上350W也夠了,但是還是建議上500W,畢竟1U小電源不要太滿載,留出余量才能保證發熱和穩定性。500W的1U便宜的有魚巢 FLEX電源,貴一些有全漢 FSP Flex-500G 等。

    閃鱗S300/S400/S500

    體積:8.1L起

    參考價格:299元起


    閃鱗S300 Type C版

    閃鱗的ITX機箱算是裝機量比較大的熱門型號,整體設計中規中矩,沒有太多特色,但勝在價格實惠。閃鱗的外觀估計有朋友會覺得眼熟,頂部有個標志性的提手,和超頻三蜂鳥i100系列很像,據說閃鱗就是蜂鳥i100的團隊跳槽之后做的。

    閃鱗S300/S400/S500幾個型號主要是大小不同,兼容性也不同,S300是最小的,8.1L體積,一般裝配置不太高的,比如i5+4060這個檔次配置足夠了。S500體積就到了15L,可以支持240水冷和更大的顯卡。最后就是建議多花50元,機箱買Type C版,有前置C口。現在大多數低價ITX主板IO面板沒有C口,只能機箱擴展C口。

    AKLLA A4pro ITX

    體積:11L

    參考價格:899元

    AKLLA A4pro

    在眾多的非量產的客制化ITX機箱里,比較推薦AKLLA ,主要是價格不算很貴,千元以內就能拿下。結構和外觀和其他客制化機箱大差不差,體積不算很極限,A4 Pro版是大約11L,兼容性做的還不錯。另外還有Pro、ProMAX兩種大一些的尺寸可以選擇,可以通過加裝頂帽實現對240/280水冷支持。

    這個機箱個人感覺白色好看,裝機是配上白色主板、白色散熱器、白色電源線材、白色顯卡,裝一臺純白機也很好。

    機械大師MC14魔方

    體積:12.4L

    參考價格:499元


    機械大師MC14魔方

    一個價格不貴的可以裝下240水冷和大顯卡的小機箱,體積12.4L,比聯力的A4H20和一些客制化機箱略大一丟丟,外觀屬于中規中矩的,比較傳統但不算丑,但優勢是價格便宜,而且有2個2.5硬盤位,對于有較大數據存儲需求的可以選。

    追風者EVOLV SHIFT XT

    體積:13.5L、15.6L與17.4L三擋可變

    參考價格:799元


    自用的追風者EVOLV SHIFT XT

    我自己用的就是這款機箱,設計獨特,三擋變形,安裝方便,擴展力強,做工出色,自帶RGB燈效系統......優點非常多,最重要的是PDD、TB上800左右就能買到,乍一看貴但其實性價比很高,要知道很多ITX機箱不自帶PCI-E 4.0線,單獨買一根線也要好幾百。而且這機身做工和用料扎實度,在量產機箱里都屬于非常優秀的。要說不足,就是外觀設計過于花哨,體積沒有優化到最小。

    如果想玩RGB光學污染,這款追風者也是ITX里為數不多的選擇。即便你像我一樣買銘瑄,主板不帶ARGB插針都沒關系,機箱自帶一套控制系統。不過要想實現顯卡、內存、鍵盤鼠標神光同步,還是需要主板有ARGB插針支持,這個時候優選ROG主板。

    另外這款機箱可以MOD的,比如前面的RGB屏幕,可以改造成一塊液晶屏幕,也適合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關于這款機型可以看我去年發的裝機文,里面有詳細介紹和展示。

    小喆優品C2P

    體積:15.8L(支持MATX主板)

    參考價格:199元


    小喆優品C2P

    這個品牌的ITX機箱型號很多,尺寸從小到大都有,價格普遍很便宜,而且上面頁面很用心,標注了散熱、顯卡等各種可支持的最大尺寸。這款C2P就是前面提到的可以裝下MATX主板的小機箱,體積15.8L,CPU散熱器高度支持到136mm,可以裝下小型的塔式風冷散熱器,顯卡支持328mm長度以內的三槽厚度顯卡,整體兼容不錯,最重要的是機箱非常便宜,而且MATX主板可以選的型號多很多。另外,它還有一個13.8L更小的C2型號可以選擇,支持ITX主板和特殊規格的MATX機箱。

    喬思伯 V11 4.0版

    體積:13.5L(立式機箱)

    參考價格:799元


    喬思伯 V11 4.0版

    喬思伯的ITX機箱有好幾款,但顏值和體積最為均衡的,是這款喬思伯 V11 4.0版 。而且還有個特別的設計是橫豎兩用的,13.5L體積,可以橫放也可以豎放,顏值符合大眾審美。這款機箱為了顏值兩側開孔不多,但好在前面板增加了大尺寸排風扇設計,整體散熱其實也沒有想得那么弱,Intel i5+4060還是可以應付的。

    酷冷至尊NCORE100MAX

    體積:15.6L

    參考價格:2899元


    酷冷至尊NCORE100MAX

    酷冷至尊NCORE100MAX可能是目前在售機ITX箱里,最有設計感的立式機箱。15.6L在立式里也算比較小的,桌面占用面積只有14.8CM*21CM,細高細高的。但是顏值請自行判斷,比較有科技感的硬漢造型。這個機箱的特點是可以裝大顯卡,比如4080Super/4090 FE。但比較意外的是CPU散熱不強,機箱自帶120mm定制水冷,無需另購。但雖然是水冷,但只是120mm規格,所以頂天頂天上14600K。如果想上14700K并且能跑滿,可能得自己動手研究一下散熱器改裝了。

    酷冷至尊NCORE100MAX定價很高,但考慮到這是一整套系統,包括850W電源、120定制水冷和PCI-E 4.0顯卡線,這些單獨買下來也要1000多元。綜合下來雖然還是小貴,但并不是貴的夸張。

    寫在最后

    洋洋灑灑寫了1萬字,把我知道的和自己裝機過程中的經驗和遇到的坑都說完整了。自己裝機已經有半年多,我對ITX的感受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如果再讓我選一遍,我可能直接買ROG冰刃X或者NUC猛禽峽谷了。如果還是全部DIY,我認為6000-7000元左右是比較合適的價位,i5 13490F+4060顯卡為基礎,在機箱、電源等方面預算寬泛一些,去裝一臺顏值、大小、噪音控制都在線的機器。

    “平板電腦遲早要代替PC!”“個人電腦死亡倒計時,平板將是未來!”

    還記得當年iPad風靡時的這些聲音嗎?那段時間平板電腦確實是銷量略超PC,其中蘋果的iPad又占了平板份額的絕大部分,安卓平板只能占很小的份額;

    不過面對這種質疑,PC一直在靜靜發展,特別是DIY市場,之后推出了超極本這個概念來抗衡平板,市場反應也不錯;

    人的習慣一旦形成是很難改變的,特別是當年還是win7統治PC系統之時,這個OS有多么優秀就不說了,哪怕到現在,仍然有很多擁護者,就比如我,放棄超頻出掉了Z390,換成了B365,就為了這個優秀的OS,而CPU可以繼續用9代,真是我們這些老古董的福音;

    娛樂還行,但是要作為生產力,Pad系統還真不是windows的對手,哪怕現在也一樣,就像現在,能用windows的場合,絕對不會想著用Pad OS來工作,無論工作效率還是體驗,平板都遠遠不如PC,個人電腦仍然是生產力的第一選擇;

    而小編作為PC的擁護者,從來沒買過任何的平板,也沒用過,對PAD的OS不是很了解,應該手機和平板是分開的吧,不然分辨率和布局的適配就是個問題;

    而本人最喜歡玩的就是ITX小鋼炮,在盡量小的體積下,實現性能最大化,同時散熱也不是大問題,前提是風道合理,散熱器和風扇要用品牌的高端貨,9.9包郵的不考慮;

    之前用的ITX平臺是喬思伯UMX1 plus,支持ATX電源,顯卡直插,底部空間夠大,風量足夠,硬盤位夠用(主板m.2*2+2.5*2),缺點是顯卡的限制有點多,不但限制了長度,還限制了高度,沒辦法,要想小巧就要犧牲兼容性,這個限制下的顯卡市面上不多,三風扇基本是不可能了,只能是越肩高度不那么高的雙風扇顯卡或者單風扇mini卡;

    這個機箱用了這么多年,期間出來很多新款的ITX機箱,其他品牌的也考慮過,不過都沒入手,大多是因為顯卡非直插,用延長線就會有性能損失,有些甚至高達3%,別以為這點損失可以忽略不計,3%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據了;

    直到遇見了小喆優品這個新興品牌,其中的一款M-ATX機箱吸引了我,這就是B3,優秀的設計,方正的造型,小巧的體積,直插式顯卡,黑化側透玻璃跟喬思伯一樣的具有神秘感,而不是像其他品牌一樣完全透明,寬度跟UMX1 PLUS一樣的16CM,還能支持3風扇顯卡(電源限制為sfx),風扇位足夠多(底部2+頂部3+后部1),只要風扇用好一點的,散熱肯定不成問題,就是這么自信;

    這機箱雖然標稱是M-ATX,不過裝ITX主板也可以,而且整體體積比一些ITX機箱還要小,應該是目前體積最小的顯卡直插M-ATX機箱,不過體積小就意味著內部空間小,然后就是裝機難度不小(事實證明裝機難度超越了UMX1-PLUS),而且電源僅支持SFX(用SFX-L會限制顯卡長度);

    機箱選定了,接下來就是選主板了,而目前要能上9900K,還要能原生支持win7的M-ATX主板,那么就只剩唯一的選擇:ROG STRIX B365-G GAMING,7+2項供電,目前唯一能帶起來9900K的B365主板,超頻放棄,win7是剛需;

    機箱主板都選好了,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多了,具體配置如下:

    CPU:i5-9600KF(后續要升級9900KF,這主板必須獨顯,核顯沒用)

    主板:ROG STRIX B365-G GAMING(全尺寸M-ATX)

    內存:芝奇幻光戟3000*C15/8G*4

    顯卡:微星MSI GTX1070Ti/8G 紅龍

    SSD:三星970PRO 512G+浦科特M6G+ 512G

    HDD:日立5K1000 1TB

    電源:銀欣SX650(金牌650W標準SFX電源)+鍍銀定制線

    散熱器:貓頭鷹U9S(最強ITX風冷,沒有之一)

    風扇:底部鐮刀12012*2+頂部ID COOLING 9015*3+后部ID COOLING 9015*1

    裝機過程。。。。。。理線過程。。。。。。

    裝好了如下:

    然后問題來了:

    就算沒插供電,顯卡也是比機箱邊緣要高出1mm多,玻璃側板根本蓋不上,難道側板不蓋了嗎?那怎么行,不說積灰,風道也不能形成,其實開放的散熱不一定好,而且高頻率的清灰也會磨滅你玩電腦的熱情,最后躺在角落里靜靜的落灰,最終逃不過進入海鮮市場的命運;

    換顯卡嗎?今年的顯卡行情我就不多說了,關鍵的問題是能不能買到了問題,這張10系紅龍還是我蹲海鮮市場幾個月遇到的,之前遇到的2060對我來說都是天價買不起(4xxx),這張紅龍雖然也很貴(3xxx),但是還在接受范圍內,而且性能跟2060不相上下(不考慮光追);

    那為什么要選1070ti呢?大家都知道當年礦潮時市面上并沒有這張顯卡,是礦難后才發布的,意思就是這張顯卡剛好避開了礦潮,鍛煉過的幾率小一點;當然也有人問過我為什么不選980ti,性能沒差多少,價格只有一半;我就問你顯卡供電8pin*3你怕不怕?

    我這張卡拿到貨多煩檢查,電容和熱管都不像鍛煉過的,成色還不錯,二手有這個成色已經很不錯了,不能要求太多,最重要的,顏值高啊,紅龍應該是微星顯卡的顏值巔峰了吧!

    扯遠了,現在的問題是顯卡高出機箱這么一大截,插上供電還要更高,既然側板不能不上,那怎么辦?換機箱嗎?

    作為一個愛折騰的理工男,這點小事怎么能難倒我,這機箱可是這么多年很少能讓我心動的小機箱,說什么都不能放棄,既然機箱不能加高,那我就加高側板;

    顯卡供電直插高出太多了,加高的程度高出10mm了,這顯然不顯示,不過我們可以讓供電接頭轉個方向,玩PC的人大多直到有個顯卡供電轉向接頭,就像這樣:

    基板上的那些焊點我還打磨了一下,讓高度進一步降低,再重新貼上絕緣泡沫,插上后看看高度;

    供電轉接頭比顯卡高出7mm,加上泡沫有彈性可壓縮,我們只需要把側板邊緣加高7mm就行;

    然后就是材料的選擇,側板是玻璃的,貼在玻璃邊緣,寬度10mm合適,材質的話硅膠或者橡膠都行,厚度最合適的有5mm,再加上泡沫膠的2mm,剛好7mm;

    然后粘在玻璃側板的邊緣,貼好了就是這個樣子:

    再用3M電工膠帶包一下邊:

    粘好了以后,打孔就用打孔器,這個沒什么好說的,小心玻璃就行;

    這里又有個問題,顯卡跟硬盤的支架面板沖突,顯卡的供電跟硬盤的數據線沖突;

    這個小事,角磨機+銼刀伺候,電鉆+沉孔鉆伺候,打磨掉沖突的部分,硬盤位上移,打磨好了這樣的:

    然后裝上硬盤,螺絲孔用碳纖維貼紙覆蓋:

    這樣就好看多了,蓋上去試試:

    硬盤跟電源的支架緊挨著沒有一點縫隙,不過能裝進去就行,管不了這么多了;

    然后就是裝顯卡了,要先把支架面板拆了,不然顯卡裝不進去;

    接著擰上螺絲固定,插上供電,我們看來看一下顯卡背部的空間,基本沒有,還好線材沒頂到顯卡背板,緊挨著但是不受力

    固定好顯卡,蓋好防塵板;

    再看一下高出的部分;

    然后就只剩最后一步了,蓋上玻璃側板;簡單地說下螺絲要換成長的,比原配的長7-8mm,減震的膠套移植過來;

    趕緊蓋上吧,別磨蹭了;

    完美蓋上,玻璃跟轉向接頭的面板上的泡沫膠稍微接觸,有一點摩擦力,能靠摩擦力支撐顯卡嗎?

    我們看下側面的效果;

    插上其他線材,讓機箱歸位;

    完美歸位,毫無違和感,接下來點亮看看效果;

    本人不喜歡光污染,有點點綴就行,幻光戟和紅龍的那一點點光剛好,太多了反而不好;

    最后說一下本人玩小機箱的心得:

    o 不要完全信別人的什么小機箱都是悶罐,散熱不好之類的話,要有自己的想法主見;

    o 既然你選擇了ITX小機箱,那就要舍得下血本投資散熱設備,散熱器買高端的,銅底和回流焊是必須的,能鍍鎳更好,我自己一直用貓頭鷹,其他的看都不看,風冷能有多貴,目前五六百的貓頭鷹能秒殺所有1200以下的一體水冷,前提是風道要合理沒問題,當然了硅脂要選好的,一般高端散熱器自帶的都很好;

    o 電源盡量選大品牌金牌以上,小機箱散熱確實不如大機箱,電源的功率選高一點,讓平時大多數用電腦的場景電源都在中低負載運行,具體30-60%之間,低負載電源風扇不會轉,溫度低還不積灰,電源風扇清灰很麻煩;

    o 風扇盡量選不帶光的,帶光的一般性能都不如不帶光的,再說發光的物體一定會發熱,這是小學知識,不要信那些JS忽悠,雖然LED的發熱低到人體幾乎感覺不到,但還是有的,就怕逐漸累積;(這里是指機箱里很多發光風扇還自己加燈條的,一兩個風扇的幾乎可以忽略)

    o 在確定了風扇類型后小機箱的風扇盡量選大品牌的,土豪直接貓扇,一般玩家選40-120之間的就行,像鐮刀、酷冷、利民、TT、銀欣、ID COOLING等等這些都不錯,那些幾塊錢的無品牌風扇不要碰,機箱風扇主要看風量,CPU風扇才主要看風壓,特別是選薄型風扇的更要看好風量,薄型風扇就不要追求風壓了;

    o 小機箱的風道底部進風,頂部和后部出風,散熱器向后吹(垂直地向上吹),這是最好的小機箱風道,有些機箱出廠風道奇葩的自己改過來,比如喬思伯;

    o M.2 SSD一定要加散熱片,主板自帶的另說,特別是NVME協議的更要加,還要加盡量好的,帶渦輪風扇的更好;

    o 主機里至少有一塊機械硬盤,重要數據放里面,SSD用來作系統盤和裝臨時數據就行,還有如果不是特別必要,小機箱請拒絕3.5寸機械硬盤;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