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玩PCDIY,玩攝影,玩PT,那么一定有聽說過NAS,NAS中群暉的NAS又是使用體驗最佳的,群暉NAS系統在功能上十分齊全,人機界面做的也較為出眾,但可惜的是,機器本體價格相對來說高昂,很多人在看到售價后只能搖搖頭作罷。
黑群暉指的是經過Crack,能夠兼容非群暉官方的硬件的群暉操作系統,作為普通的Windows用戶來說,這一次我們就來教大家如何在自己的電腦上安裝并體驗群暉系統。
首先,從我提供的網盤(http://vdisk.weibo.com/lc/39f7KFwkkWbuBEuil3P 密碼:密碼:T38Q
)中下載資料備用,幾個文件的用途在稍后會進行說明
啟動Vmware,選擇打開剛剛下載的文件中的虛擬機文件,這里我使用的版本是Vmware14,運行在Windows10 1803下,理論來說12以上都可以
如果文件沒有問題成功在Vmware中打開,點擊“編輯虛擬機設置”
在這里,將內存設置為2GB或者更高,處理器建議設置為雙核
網絡適配器設置為橋接模式,如果不設置為這個模式,那么同一路由器下的其他設備可能找不到該設備
點擊下方的“添加”按鈕,選擇添加硬盤并按“下一步”
虛擬磁盤類型設置為SATA,方便系統識別
磁盤選擇創建新的虛擬磁盤,如果你是作為真正的黑群暉來使用而不是體驗,那么可以選擇使用物理磁盤,這樣能直接對磁盤進行讀寫訪問
硬盤容量以自己的想法進行設置,該磁盤將作為黑群暉的數據存儲盤
點擊完成
完成設置后,還需要在菜單欄的“編輯”菜單下選擇虛擬網絡編輯器,設置橋接模式并且手動選擇網卡,如果里面沒有出現VMnet0,請檢查目前是否是管理員權限運行Vmware,或者在Windows的網絡連接中是否有禁用
啟動虛擬機,到這里虛擬機設置和啟動就結束,接下來,可以在瀏覽器中輸入 find.synology.com來進入到黑群暉系統的管理界面
使用任意較新版本的瀏覽器,輸入find.synology.com以搜索目前網絡環境下的群暉操作系統,如果找到,將出現這一界面,如果沒有找到,嘗試使用下一章節中所描述的Synology Assistant(群暉助手)軟件
點擊聯機,跳轉到DSM安裝界面,點擊手動安裝,不可選擇立即安裝
手動安裝系統文件選擇先前下載的壓縮包中的DSM_DS3617xs_15284這一個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安裝系統的時候,將清空所有的硬盤,但因為我們是虛擬磁盤所以沒有關系
開始進行DSM的安裝,時間需要2-3分鐘
安裝完成后,系統將自動重新啟動,等待1-2分鐘即可刷新瀏覽器嘗試進入到DSM界面
如果成功的進入到DSM界面中,即可進行下一部分的操作
首先需要建立管理員賬戶,用于在操作DSM時候限制和授權一部分動作
更新維護這部分,選擇手動安裝,全程切記不要選擇任何自動更新
QuickConnect是基于群暉官方服務器的一個功能,我們的群暉還未洗白因此無法使用,點擊最下方的“跳過此步驟”
完成后點擊“前往”即可進入到DSM界面中
現在,可以看到桌面了,點擊“以后提醒我”
在初次運行的時候,會提示各個部分功能的用途,群暉DSM是一個十分強大的操作系統,值得慢慢去品味
我們要對磁盤進行初始化操作,這樣才可以下一部使用,點擊操作界面的左上角,選擇“存儲空間管理員”,打開界面后,點擊“RAID Group”選項卡
因為我們只設置了一個虛擬硬盤,所以選擇第一項“用于單個卷的RAID Group”,點擊下一步
在存儲空間類型這邊選擇Basic,這樣磁盤將不做任何RAID陣列或者數據冗余操作
將左側的硬盤標識使用鼠標拖動到右側,即可建立RAID Group
完成后,即可看到當前已經建立了一個只有一塊硬盤的RAID組
點擊存儲空間選項卡,建立存儲空間
文件系統選擇ext4,相比較Btrfs來說,ext4更為成熟并且在兼容性這一塊也更好。
點擊DSM界面,桌面上的File Station,可以看到目前沒有任何文件夾,我們需要手動配置一個文件夾用于文件共享
設置新的文件夾的基本信息,其他部分沒有特殊需要直接點下一步即可
最后可以看到我們配置的文件夾的相關資訊,點擊應用,文件建立就成功了
到這里,DSM這邊的基本配置結束,可以進行愉快的探索體驗了
群暉助手是配套的PC端的管理軟件,在提供的壓縮包內有這一個文件的安裝包,安裝過程這一塊不做詳述
打開該軟件,將自動對當前網絡下的NAS進行搜索,相比較網頁搜索來說,群暉助手的搜索效果會有效,但是耗時也更長一點
搜索到目標后,我們可以看到當前配置的這一臺NAS的名稱,網卡MAC,DSM版本,IP地址等基本信息。如果使用群暉助手都沒有搜索到NAS,暫時就沒有其他辦法了。
右鍵或者Ctrl+D可以進入映射網絡硬盤到當前電腦的操作,打開后輸入先前設置的賬戶名和密碼
如果正常,就可以看到先前配置的文件夾
設置映射的磁盤的盤符
完成后即可在電腦上看到該磁盤,相比較在資源管理器中使用添加網絡驅動器功能來說,群暉助手添加的磁盤能顯示盤符和當前容量,更接近本地磁盤體驗。
使用群暉助手,也可以登錄到NAS
如果不小心點擊更新到最新的DSM系統
首先,會進入到一般更新流程
正常的進行重啟
重啟完畢后,打開瀏覽器,搜索當前網絡下的群暉系統
結果就是找不到
即使在群暉助手中也找不到相關的資訊
因此,萬萬不可以點擊更新,另外,時不時進行備份,建立快照,也能減少一些因為誤操作導致的問題
黑群暉與DSM系統,具有高可玩性,配合一些礦場倒閉清理的NAS,在性價比這一塊來說,還是有著蠻高的優越性的。
DSM自附帶的插件豐富,作為鉆研文件服務器的企業所開發的配套系統來說,提供的相關內容之豐富還是讓人十分滿意。
如果覺得寫的還可以,有所幫助,求贊。
本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曉飛影
我喜歡用 NAS 下電影,整理電影墻,安裝 docker 跑很多有趣的服務,映射端口公網訪問,安裝虛擬機遠程使用 win系統等等。但是這些操作我老婆統統不會,即使我為她專門整理了文件夾內容,她連 NAS 的網頁端都懶得登錄,有時候到了公司問怎么文件夾顯示一個大 X 點不開?于是立刻甩鍋我快點幫她找文件發微信過去……這類操作我已經不能忍了,我準備換個方式一次性解決。
以前用群暉的時候,手機端需要下載許多 APP,比如 DS file、DS photo 等,太多的 APP 使用起來也比較麻煩,現在群暉升級 DSM7.0 以后,新版的 Drive APP 3.0 應用實現了 All in one 的設計,四大特點:隨時存取不限平臺(Windows、macOS、安卓、iOS、瀏覽器,真正的全平臺通用)、同步和備份、順暢的協作、豐富的數據管理功能。
如果能用一個 APP 讓一個完全不懂 NAS 的人解決所有的應用場景需求,還等啥呢。
想要使用 Drive,首先肯定需要一臺 NAS,我自己在使用的是 DS920+,采用了主流的 J4125 低功耗 X86 CPU,可以玩虛擬機和 docker 應用,個人比較偏愛 4 盤位起步的 NAS,這么多年的數據資源積累太多了。
比如我可以打造電影番劇的海報墻,隨時隨地用各種終端播放;打造了 iperf3 服務器,方便測試局域網內的訪問速度;安裝 Win10 虛擬機,遠程桌面訪問可以使用迅雷等應用,以及只有 win 采用的應用程序等等。
群暉的系統對硬件要求較低,我試過 4G 的內存都能流暢訪問,打開速度也比較快,配合 DSM7.0 系統體驗很流暢。
DS920+ 正面幾乎都是磨砂設計,比較抗刮痕,電源鍵上有一個 USB3.0 的接口方便快速接移動存儲的數據拷貝。
背面兩個風扇方便散熱,雙千兆 LAN 口的設計應該讓人想到了許多玩法了,如果下一代設備能升級到千兆以上的網口就更完美了,注意紅色的接口是 ESATA 埠,可以外接群暉的硬盤存儲設備,DS920 里面的數字 9,指的就是最多支持總共 9 盤位,靠的就是這個接口。背面還有一個 USB3.0 接口,可以外接備份硬盤或者接 UPS 不斷電系統使用。
底部支持雙 M.2 Nvme 固態硬盤,增加讀寫緩存設計,可以給虛擬機,網頁服務器提速。
硬盤架也是支持免螺絲設計的,快速裝好就可以直接體驗了。
因為我經常在非局域網的環境下使用 NAS,所以建議大家把 DSM 登錄的端口都修改一下,不要使用默認值,提高安全性。
群暉自帶的套件中心里輸入 Drive 就能找到圖中的 APP,全名是 Synology Drive Server,點擊安裝套件即可。
安裝完成后在 DSM 系統里會看到三個軟件圖標:Synology Drive 管理控制臺、Synology Drive、Synology Drive ShareSync。一下看到三個軟件是不是有點懵,別急我來告訴你分別是啥。
Synology Drive 管理控制臺,是管理整個 Drive 的后臺界面,可以看到客戶端列表、日志、團隊文件夾等界面,比如控制版本,這樣哪怕誤刪了數據也能追回,系統默認是 8 個版本控制。
Synology Drive ShareSync 的作用主要是在 NAS 之間的數據同步,比如不同地區的兩個分公司,隨時同步需要第一時間使用的數據資料,就可以使用這個應用。之前看到一個案例,拍攝團隊拍攝了大量高規格的視頻素材,如果給異地的后期的異地制作團隊提供數據時,網絡傳輸速度會成為瓶頸,那么將原始素材轉代理格式后,體積非常小巧,快速同步到后期團隊的 NAS 里,就可以開始剪輯工作,剪輯完成再回傳過去,效率可以大大提高。
而 Synology Drive 就是查看文件夾的網頁端界面了,注意要按提示先開啟 home 下面的共享文件夾,這個界面和系統自帶的文件夾管理器很像,可以理解為專門為 Drive 設定的一套文件夾系統,這里可以查看與我共享、與他人共享的文件夾,還可以分享鏈接出去,給沒人群暉 NAS 的人訪問文件,相當于一個網盤。
群暉NAS 里安裝好 Synology Drive 后僅僅是開始,既然是跨平臺靈活存取,那么現在就從使用場景來體會有多便利,Drive 是全平臺客戶端都支持的,官網頁面可以下載。比如我老婆總要我幫忙找文件,我就直接在她的電腦上安裝 Drive 客戶端。
連接時的 NAS 地址我建議新手直接用群暉提供的 Quick Connect ID,免費又容易記,不用折騰公網 IP。
Synology Drive Client 的任務類型有兩種,同步和備份,同步可以理解為本地電腦和遠程 NAS 時刻保持一致,本地電腦新增文件或者刪除,遠程 NAS 也會立刻新增和刪除。而備份任務則是自己有機會的增量往遠程 NAS 備份數據,本地刪除不會影響遠程 NAS 的數據。這里為了最大化的讓老婆無腦使用 Drive,我選擇了同步任務,反正因為有版本控制,倒不用擔心誤刪文件,而且之后如果有備份任務需求,依然可以繼續添加。
文件夾默認保持一致,會在本地創建一個文件夾專門用于同步。
一切就緒后就可以看到 Mac 的頂部多了一個群暉 Drive 的圖標,點開就可以看到實時同步的內容。
同時可以看到 Drive 完全跑滿了我家的上傳帶寬,4MB/s,在外辦公會很快同步文件資料。
點進文件夾可以看到 Synology Drive 文件夾下已經有了同步的內容,并且會在右側多出一個小圖標,綠色就顯示同步完成,藍色小圖標代表在同步中。
在本地文件夾右鍵新建一個文件夾,比如緊急文件。
在 NAS 端就會立刻同步。以往她要找個文件,我需要找到后先拷貝到自己的電腦,然后發微信給她,然后她再下載下來,不光浪費了幾個存儲空間,而且有些大體積文件是無法通過微信傳輸的。有的人對安全性更關注,甚至不想經過第三方 APP 來傳輸。
這個時候使用 Drive 都可以解決,比如在家里我能控制 NAS 的話,如果老婆本地確實沒有這個文件,我直接找到她需要的文件,丟在這個文件夾里,她那邊也會立刻同步,速度也不受限制,全看家里寬帶的上傳帶寬有多少都能跑滿,而且是自己家里的服務器,不用擔心隱私泄露。
同時在 Mac 端的文件夾的右上方,還會多出一個 Drive 的圖標,這個圖標點擊后有兩個操作菜單,一個是獲取鏈接,就是可以分享鏈接出去,想象一下沒有百度云會員,直接把本地的文件夾當做一個云盤,轉手就扔給別人,立刻預覽多方便。
可以私人分享給指定的人,也可以設置公開分享權限,順便加上一個密碼保護和鏈接有效期,避免分享出去忘了關權限,然后復制公開鏈接后,點擊應用就可以了。
我復制鏈接直接到另一個瀏覽器打開,直接就可以預覽該文件夾下的所有文件,的確就變成了一個私有的云盤,分享資料快速又安全,而且不受會員的下載限速,其他人都不需要注冊各種云盤賬號,直接點擊下載,瓶頸就是自己家里的服務器帶寬了。
既然 Drive 賣點是解決跨平臺使用,并且新版APP還融合了文件瀏覽、同步、備份照片、備份微信文件、聽音樂等功能,想要一個APP包攬所有文件管理功能。那必須試試了,用 iPhone 的話直接在應用里搜索 Drive 下載,登錄賬號后,主頁界面很簡單,上面已經按照照片、文檔、音頻、視頻分類了,四大類幾乎涵蓋了日常使用的所有文檔資料類別,而且預覽速度比以前分開的 APP 要快很多,頂部還可以輸入關鍵詞來搜索。
而且手機端的功能和 NAS、電腦端的都一樣,選中一個文件后,也可以共享鏈接,設置密碼和有效期,并且手機端還可以生成二維碼直接給對方掃描查看,這個分享文件的效率特別高。
在更多里還有照片備份和同步任務的功能,照片備份應該是移動設備最需要的功能了,這樣日常拍攝的照片也會隨時備份到 Drive 下的文件夾中,注意這里是備份照片,不是同步,所以手機端刪除照片是不會刪除 NAS 端備份的照片,也就是說備份完了可以刪除手機上的照片,騰出手機的空間。
另外,安卓端還支持備份微信中手動保存的文件、圖片,可以說是很實用了。
以前我都是自己做公網申請、反向代理、端口映射,遠程掛載文件夾,當我自己覺得部署的很完美的時候,像我老婆這樣的輕用戶群體看到我給她講解,頭都是大的,幫她找文件,還要下載下來發給她,時間久了她煩我也煩,還說我折騰的什么 NAS 玩意。
現在換了 Drive 后,對這類用戶群體的使用體驗真的是極大的提升,需要找什么文件,我讓她直接先搜索框搜索,確實沒有的文件,我找到后直接扔到 Drive 文件夾里后,跟她說一聲,一會的功夫她本地電腦也能看到了,無論身在何時何地,用什么設備,誤刪了資料我也可以教她快速找回。分享文檔資料可以直接生成二維碼,不用考慮對方是百度云還是阿里云盤,瀏覽器點開不登錄直接看。如果后期能再添加智能照片搜索,將 Moments 的功能也整合進來就完美了。
而我看了 Drive 給影視制作團隊的異地同步文件快速剪輯代理素材的案例后也覺得很有意思,正好公司里也是當初部署的 DS1621+ NAS,有機會我再分享一下這種案例的使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