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發生火箭爆炸事故后偃旗息鼓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于當地時間1月2日發布官網消息,SpaceX已查明事故原因,將于1月8日恢復發射,以一箭十星的方式將第二代“銥星計劃”(Iridium NEXT)的第一批10顆通信衛星送上太空。這個消息不僅標志著SpaceX在太空領域卷土重來,也讓“銥星計劃”這個曾拖垮摩托羅拉的宏大藍圖重新浮出水面。
獵鷹9號
SpaceX:問題出在液氧艙內氦容器的外層復合材料
美東時間9月1日,SpaceX在卡納維拉爾角(Cape Canaveral)進行發射前的靜態點火測試時突然發生起火爆炸事故。發射臺上一架獵鷹9號火箭和它搭載的一顆以色列通信衛星在事故中被一并炸毀。
美東時間9月1日,SpaceX在卡納維拉爾角發生起火爆炸事故。
這顆以色列通信衛星AMOS-6價值2億美元,是Facebook的Internet.org計劃中的首顆互聯網通信衛星,用以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世界其他偏遠地區提供寬帶網絡。
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美國空軍(USAF)、美國宇航局(NASA)、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聯合幾位業內專家在過去四個月參與了對此次事故的調查,最終發現問題出在二級液氧艙中的其中一個復合材料壓力容器(COPVs)上。
復合材料壓力容器用于儲存超冷液氦,將液氧艙的壓力保持在一定水平。但調查人員在容器的鋁制內襯層和碳復合材料外層之間發現了孔隙和彎曲,導致滲入外層的液氧在這些地方被“困住”,累積起來。最終,涂層的碳纖維斷裂或摩擦可點燃這些氧,引發爆炸。此外,調查組也認為壓力容器內的氦氣的溫度可使接觸到容器外層的液氧凝固,增加了摩擦點火的可能性。
為此,SpaceX對復合材料壓力容器進行了調整,裝載更高溫度的氦,并將液氦的裝載過程進行了700多次的重復操作驗證。從長遠來講,SpaceX將會進一步完善復合材料壓力容器的設計,以避免出現彎曲。
“銥星計劃”:曾拖垮摩托羅拉
而SpaceX這次的發射任務,也使得“銥星計劃”再次進入了公眾視野。
“銥星計劃”是美國曾經的通信巨頭摩托羅拉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一個革命性的全球移動通信系統設計。該系統包括由77顆近地通信衛星組成的星群,目標是直接解決當時基站覆蓋技術難題,讓人類通信進入衛星時代,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能看到天空的角落”都能實施無線通信。由于金屬元素銥原子有77個電子,這項計劃得名“銥星計劃”。后來,摩托羅拉將衛星數量縮減為66顆。
“銥星計劃”星系網絡
美國的“德爾它2型”火箭,俄羅斯的“質子k型”火箭和中國國的“長征2號丙改進型”火箭分別承擔了銥星的發射任務。1998年5月,布星任務全部完成,11月1日,正式開通全球通信業務。
但在現在看來,這項計劃過于“超前”,設計也過于理想化。當時,衛星移動通信的市場并沒有同步開發出來。當1998年摩托羅拉終于將“銥星計劃”投入使用時,傳統地面移動通信幾乎完全占領了市場,銥星電話無法形成穩定的客戶群,面臨巨額虧損。
摩托羅拉公司因此通知銥星電話用戶,若到1999年3月15日,還沒有買家收購銥星公司并追加投資,銥星的服務將于美東時間3月17日23點59分終止。3月17日,銥星公司申請破產保護,此時,距離66顆衛星投入使用還不足半年。這是美國當時歷史上最大的破產事件,摩托羅拉在“銥星計劃”中損失50億美元。
在錯誤的時代做了跨時代的事,摩托羅拉深陷泥潭,隨后進行了一步步的業務拆分出售。2014年1月30日,聯想集團以29億美元收購了摩托羅拉的手機業務。
第二代“銥星計劃”:一再延后的發射計劃
在銥星公司破產后,66顆在軌衛星一度面臨被銷毀的命運。2001年,一個由私人投資者組成的投資團隊成立了新一代銥星公司,重啟相關衛星服務。但這次,銥星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定價策略,將市場定位放在軍隊、探險者等有特殊需求的客戶身上。
蟄伏數年后,2007年,銥星公司宣布了第二代“銥星計劃”(Iridium NEXT)。該計劃同樣包括66顆近地衛星,以全面替換現有衛星。此外還有6顆在軌備用衛星和9顆地面備用衛星。第二代“銥星計劃”目標對整個地面實現100%的持續覆蓋,原計劃于2015到2017年間布星完畢。
第二代“銥星計劃”衛星概念圖
但第二代“銥星計劃”尚未啟動發射,已經遇到了許多波折。
2010年6月,銥星公司與SpaceX簽訂了價值4.9億美元的合同。SpaceX將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用獵鷹9號火箭把第二代“銥星計劃”的衛星中的70顆送上太空,以一箭十星的方式分10次發射完成。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業火箭運載合同。而首秀的2顆衛星則由由俄羅斯第聶伯運載火箭(Dnepr)負責。
但由于遲遲得不到俄羅斯方面的批準,第二代“銥星計劃”的發射日程一再退后。最終,銥星公司將首秀發射任務交給了SpaceX,發射日程也由最初的2015年推遲到了2016年4月。
接著,第二代“銥星計劃”的發射計劃又由于一系列原因而推遲到2016年9月。當10顆通信衛星最終運抵范登堡空軍基地等待發射,隨即遭遇了9月份的爆炸事故,發射計劃進而擱淺。
范登堡空軍基地
可以說,銥星公司已經為第二代“銥星計劃”的首秀等待了太久。銥星公司CEO馬特·德什(Matt Desch)當地時間1月2日發布推特宣布,第一批10顆衛星將于太平洋標準時間1月8日10點28分發射升空。
姜芳芳
2017年6月9日,對于中國的小額貸款公司行業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天。在這一天,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對經省級金融管理部門(金融辦、局等)批準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按年末貸款余額的1%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準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同時,將金融企業農戶小額貸款利息收入優惠的范圍擴大到了上述小額貸款公司。雖然該文并未指明小額貸款公司為金融企業,但是實質上給予了小額貸款公司與金融企業同等的待遇。這對于多年來一直苦苦追求“金融身份”的小貸公司行業來說,無疑是度過玉門關的第一道春風。
這標志著國家政策的進步,不再以出身論英雄,而是給予不同機構“同工同酬”的待遇。而以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為代表的行業“領袖”,多年來與行業內外重視和關心支持小額貸款公司事業的人們一起奔走呼吁,終見成效。
對于小額貸款公司是不是定義為金融企業,10年來一直爭議不斷。小額貸款公司,實質上從事的是金融業務,又是經過地方金融辦批準的合法機構,理論上應該和企業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一樣被納入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的范圍。然而,這個聽起來理所應當的事情卻遲遲不能落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小貸公司數量眾多、參差不齊,甚至在一些地區魚龍混雜,國家難以下定決心給予其金融企業待遇;然而,另一方面,國家的不認可,也間接讓社會將小貸公司與一些非法集資和不經審批進行放貸的機構和個人混淆起來,進一步形成了惡性循環。面對日益加劇的矛盾,接下去該怎么辦呢?是堵還是疏?此次國家財稅機關的認可,標志著這一問題的“破冰”:從實質上給予了小額貸款公司金融企業待遇,以類似“工作居住證”的方式,化解了沒有“戶籍”的尷尬。
第二道春風,是國家向行業傳遞出明確的導向性指引信號:農戶小額貸款。
“小額貸款”并非新鮮事物,幾十年來,國際社會普遍的認知都將其視同金融普惠,因為其面對中低收入人群,提供單筆幾百美金的貸款。因此,大量的國際贈款、公益投資、政府資源都投入到了這一領域,助推了很多小額貸款機構從默默無聞的NGO,逐步發展為商業化機構,再進一步發展為微型金融銀行。蒙古國的XAC銀行、柬埔寨的ACLEDA銀行和墨西哥的Compartamos銀行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在中國,這一概念也同樣爭論了10年。除了部分扶貧性質或外資的小額貸款公司采用了國際標準以外,大部分機構都從自身的角度去解讀這一概念。一時間,公益性小貸公司和商業性小貸公司之間,國際通用小額貸款概念和中國式小額貸款概念之間,口水戰不斷。從銀行的角度來看,相對于傳統單筆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金額的授信,幾百萬元的貸款的確已經很“小額”;而當小額貸款公司創立伊始,這一認知自然而然地就從銀行帶入到了小貸公司中。加之彼時經濟上行,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巨大,“躺著也能掙錢”,吸引了大量小貸公司涌入市場。他們在積極服務中小企業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小額貸款”概念的進一步混亂,固化了國際市場對于中國式小額貸款“高金額、高利率”的兩高印象。根據國際主流觀點,小額貸款的單筆放貸額度應不高于本國或本地區人均GDP/GNI的2.5倍,考慮到中國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將小額貸款定義為單筆余額10萬元以下,是比較科學的。這一紙發文,不僅為多年來的“小額貸款”概念之爭畫上了句號,更積極鼓勵了小貸公司進入這一領域,對于指明行業發展方向,功不可沒。
然而向下走,進行轉型,對于很多小貸公司來說,是知難行易的。從最近3個月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走訪的26家優秀商業模式代表中,我們發現,專注“三農”和微型客戶的成功小貸公司不在少數。事實證明,這一條路是可行的。尋求轉型的小貸公司,可以在積極學習小微技術的基礎上,與行業核心企業合作,開拓其上下游微型客戶;也可以在批發市場或者個體戶、小商戶聚集的地區,開立專營網點,新增“三農”業務條線,積極應用金融科技技術,拓寬業務品種,分散風險。
第三道春風,是減稅本身。
多年來,小貸公司在支持中小企業、貢獻稅收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一些地區,2008年成立的小貸公司累計繳納稅款已經超過了其注冊資本金,而且也不乏當年稅費超過企業本身經營費用的情況。小貸公司作為非存款放貸機構,本身融資成本較高,而如果自身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作為貸款提供方,又如何能更好地解決小微客戶融資貴的問題?
三道春風拂面,讓處于低潮期的小貸公司行業為之一振,在期待有更多春風到來的同時,我們也希望行業本身能夠把握機會,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規范自身操作,成為名副其實的普惠金融“排頭兵”。
(作者系國際金融公司金融機構部高級項目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