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第一次聽到 Mac 要換成自研芯片的消息時,第一反應是肯定要先觀望。因為處理器常被比喻作計算機的大腦,而蘋果這次把整個芯片都換了,相當于換了中樞神經系統;再加上蘋果官方的謹慎口吻,宣稱要花兩年時間來過渡,以及我對第一代產品的畏懼心理,因此一開始并沒有打算第一時間入手。
但是,當我收到了公司的這臺 M1 Mac mini 并體驗了一周之后,發現從 Intel 芯片到 M1 芯片的遷移過程意外地平穩,并沒有出現太多預想中的兼容性問題,硬件性能的提升也讓我感到滿意。
這篇文章,我會分享自己的一些日常使用體驗,并從「消費級電腦」的角度,給大家在購買前提供一些參考。
一開始我確實很擔心兼容性問題,因為 M1 芯片采用的是和 Intel 芯片完全不同的 ARM 架構,底層的編譯方式就不一樣。但后來發現其實多慮了,一方面是開發者們的響應足夠積極,提前將應用為 M1 芯片適配(分為專門的 M1 芯片版本和同時能運行在 M1 芯片和 Intel 芯片的 Universal 版本);另一方面則是蘋果提供的轉譯工具 Rosetta 2 足夠好,大部分沒適配 M1 芯片的應用也能轉譯后正常運行。
如果你好奇自己在用的應用是什么版本,可以在「? - 關于本機 - 系統報告 - 軟件 - 應用程序」找到所有應用的版本信息:
查看所有應用的版本信息
我日常在用的 Chrome、Photoshop(Beta)、LaunchBar、Ulysses、Todoist、Fantastical、Drafts、DEVONthink、Sketch 等都已經適配了 M1 芯片。稍微小眾一點的自動化工具 Keyboard Maestro、BetterTouchTool、Hazel、Karabiner-Elements、Pastebot 也都第一時間適配了。
其余比較常用的微信、Spotify、1Password、歐路詞典、Setapp、IINA、Dropbox、MarginNote,以及一些小工具 TextExpander、Bartender、AdGuard for Safari、Mosaic、CleanMyMac,都能通過 Rosetta 2 正常運行在 M1 Mac mini 中。廣受歡迎的 Homebrew 則需要稍微修改一下終端應用的參數,強制通過 Rosetta 2 運行后使用。
理論上 Rosetta 轉譯后的應用會有性能折損,但由于 M1 芯片的性能提升非常大(后文會提到),所以在日常使用中感覺不大出來。如果不告訴我應用版本信息根本分不出來哪些是適配過的 M1 版本,哪些是沒有適配過的 Intel 版本。唯一比較明顯的例子是 Photoshop,在 M1 Mac 中安裝最新版本的 Creative Cloud,可以在側邊欄的「Beta 應用程序」里找到已經為 M1 芯片適配過的 Photoshop Beta。一個簡單的操作就能看出差別,當我導出圖片時,Intel 版本的 Photoshop 會感受到明顯的卡頓,而 M1 版本則快很多。
適配了 M1 芯片的 Photoshop Beta
所以 Rosetta 2 只是一個過渡工具,為還沒來得及適配 M1 的應用提供保底方案。如果想要更高效地利用 M1 芯片,還是得盡早適配。
在 M1 Mac mini 中完全運行不了的例子也有,比如飛書,會循環閃退——重啟——然后再閃退。有一則未經確認的消息稱,由于底層架構改造較大,適配 M1 芯片的版本預計在明年 1 月底全量上線;飛書團隊會先上架 iPadOS 版飛書到 Mac App Store,可以在 M1 Mac 上實現大部分功能。
如果你需要在 Mac 上使用 Windows,那也是建議先不要購買 M1 Mac。目前所有的 M1 Mac 都無法通過 Boot Camp(啟動轉換助理)安裝 Windows 系統,主流的虛擬機應用 Parallels Desktop、VMware、VirtualBox 也均未適配 M1。現在僅有的方案是通過 CrossOver 運行 Windows 應用,但根據官方公布的游戲視頻來看,性能表現并不理想。蘋果軟件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在接受 Ars Technica 采訪時提到,能否在 M1 Mac 中運行 Windows 是由微軟決定的,M1 Mac 已經具備了運行 ARM 版 Windows 系統的能力,只是微軟需要決定是否將授權給予用戶。
此外,我在用的一款將 2K 顯示器開啟 HiDPI 的工具 SwitchResX 目前也無法在 M1 Mac 上使用,被廣泛使用的開源工具 Docker 也仍未支持 M1 芯片。
有一些網站整理了應用的適配情況,并制作成列表供用戶查詢,如果你正在持幣觀望 M1 Mac,可以先通過這幾個網站搜一搜自己的常用工具:
總體而言,M1 Mac 在日常使用中不會有太大問題,常用的 App 也基本進行了適配。
M1 應用、Universal 應用、Rosetta 2 轉譯后的 Intel 應用,在顯示內容與操作方式上其實都沒有明顯的區別,唯一能讓我感覺到自己在用一臺 M1 芯片電腦的是 Mac 上可以運行 iOS 應用了。
當我滿懷著期待在 Mac App Store 里搜索 iOS 應用時,發現大家最期待的 Instagram、小紅書、抖音、Netflix、Gmail、淘寶等都沒有提供,我自己最期待的快捷指令、Timery、Annotable、VSCO、Snapseed 等也沒有出現。開發者可能出于用戶體驗一致性的考慮,也可能出于信息安全方面的擔憂,或者出于商業角度的考量,最終主動選擇在 Mac App Store 中下架這些應用的 iOS 版本,我認為比較遺憾。
不過當我仔細瀏覽了一遍自己的 iOS 應用后,發現還是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角度,供大家參考。
首先最實用的我覺得是小工具。macOS 上大部分圖片標注軟件都年久失修,一直缺少一款功能全面、且簡單易用的圖片標注軟件。iOS 上一直是 Annotable 和 iMark 雙雄爭霸的天下,Annotable 很可惜沒有上架 Mac App Store,但慶幸的是 iMark 有!
iMark
iMark 功能和 iOS 版完全一致,而且支持從外部直接拖入圖片進行標注,完成后可以導出到相冊或剪貼板,非常方便。
圖片拼接工具 Picsew 也可以在 Mac App Store 中下載到,功能也和 iOS 版一致,支持長截圖、橫向拼接、豎向拼接等方式。比較可惜的是 Picsew 只能從系統相冊中選擇圖片,無法從外部進行選擇,或許開發者之后可以稍微優化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macOS 也是支持 URL Schemes 的,所以我們可以用 URL Schemes 來快速實現 Picsew 的拼圖功能,具體用法可以查閱 Picsew 的 URL Schemes 語法文檔。
Picsew
另一個用法的思路是調用小組件。小組件功能在 iOS 和 macOS 之間是互通的,有的 app 本身可能在 macOS 上體驗并不太好,但它的小組件本身并不具備太多交互功能,單單作為展示的部件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比如你不喜歡 macOS 自帶的天氣小組件,那么就可以用 iOS 版的彩云天氣、我的天氣等小組件將它替換掉。又比如 Widgetsmith 這款最近很火的小組件定制應用,在 macOS 上同樣也是可以使用的。
iOS 小組件在 Mac 同樣可以用
此外還有: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 Mac 上的 iOS 應用體驗不怎么樣,但我認為這恰恰展示了 M1 芯片的潛力。開發者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已經能獲得一款正常運行在 macOS 上的應用?;蛟S稍稍優化一下,就能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需求。尤其是小工具類的應用,往往是更重需求而不是重體驗,有當然比沒有強。在 Mac 上運行 iOS 應用也意味著常駐后臺,以及自動化的可能。
當我在蘋果官網選購 Mac 時,有一項很明顯的變化,蘋果只提供了一種規格的 M1 芯片,都是 8 核 CPU、8 核 GPU 和 16 核神經網絡引擎,于是選購流程中不再有選擇芯片規格的步驟。
如果你問一位需求是消費級電腦的用戶,i3、i5、i7 的區別是什么,我相信沒有幾個人能答得出。即便能回答得出來,處理器的定位界限也是很模糊的,它不像儲存空間那樣實際用多少 GB 就是多少,消費級用戶(甚至大多數用戶)對處理器的區別根本沒有概念。
你可以在網上找到 M1 芯片的各種跑分測試,Geekbench 單核跑分已經超過了迄今為止的所有 Mac,多核跑分也超過了去年的 16 寸 MacBook Pro 頂配,僅比 Mac Pro、iMac Pro 和一些高配型號 iMac 低。即使你不關注跑分,也大概能明白 M1 到底有多快。
Geekbench 單核跑分排行榜和多核跑分排行榜
我們唯一需要糾結一下的是選擇內存大小。三款 M1 Mac 均標配了 8GB 內存,最高可選配至 16GB 內存。
我在用的這臺 Mac mini 是標配 8GB 內存,日常使用都沒有問題,多個應用、網頁之間的切換都依舊流暢。普通用戶的多任務操作基本不會同時涉及太多應用,根據我不嚴謹的主觀觀察不會超過 5 個,而且我認為也應該養成隨時關閉不需要的應用和網頁的習慣(可以用 Quitter 實現自動關閉/退出)。在這些條件下,8GB 或 16GB 基本是夠用的。
此外,今年的新款 M1 Mac 采用了統一內存設計,讓內存在 CPU 和 GPU 之間的數據共享更高效;而且,M1 Mac 的內存帶寬約為 60GB/s,比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快了約 3 倍;此外,三款 M1 Mac 的硬盤讀寫速度也均比舊款更快,我的 M1 Mac mini 硬盤讀取速度為 2900MB/s 左右,寫入速度為 2200MB/s 左右。綜合這些因素,基本可以解釋 M1 Mac 的內存不大,但性能依舊優秀的原因。
如果你只是聽別人說內存要越大越好,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這么多內存,那基本可以認定是不需要,買標配款的 8GB 內存就行。如果你非常明確自己的需求,那再考慮升級 16GB,或者等明年的高端款式。
其實糾結內存大小也沒什么用,因為蘋果把內存賣得很貴(?♂?),從 8GB 升到 16GB 要加 1500 元,所以最終還是看你錢包里有多少預算,就買什么配置的電腦。
Mac mini 稍微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內部有更大的空間,并且也具備散熱風扇,這也讓它在三款 M1 Mac 中榮列跑分第一名。雖然有一塊風扇,但平時根本聽不到任何聲音。我嘗試用 Final Cut Pro 里導出一段 4 分 20 秒的 4K 視頻,也無法讓 Mac mini 發出半點聲響。Mac mini 的風扇并不是在電腦高負荷的時候才工作的,而是平時一直開著,持續穩定地幫電腦降溫。由于 M1 芯片的能耗控制實在太好,我從 Mac mini 風口的位置感受到永遠是冷風,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可以把 Mac mini 的背面對著自己當電風扇用了。
其它配置方面,M1 Mac mini 的可擴展性稍微有所減弱。M1 Mac mini 比舊款 Mac mini 少了兩個 USB-C 接口;網口也無法升級到 10Gb,只能選擇千兆;最多能外接兩臺顯示器,支持一臺 6K + 一臺 4K,舊款則支持 3 臺 4K 顯示器或一臺 5K 顯示器 + 一臺 4K 顯示器。
這次更新的三臺 Mac(MacBook Air、13 寸 MacBook Pro、Mac mini)都屬于消費級電腦,和我本身的需求很契合,電腦就是我的日常消費設備。稍微進階一點的,就是跑跑自動化,偶爾涉及一些專業工具,但也不會太過重度。對于我來說,這三臺 M1 Mac 都是接近完美的消費級電腦——強勁的 M1 芯片,相對便宜的售價,用上了各項最新技術,并且沒有明顯短板。
兼容性方面,大部分常用應用已經進行了適配,或者能通過 Rosetta 2 運行,只有虛擬機和 Docker 比較受到影響,日常使用基本不會有大問題。iOS 應用的加入也讓 M1 Mac 充滿了潛力。如果你垂涎 M1 已久,我認為「這只螃蟹可以吃」。
WIN Mini(2024)版終于跟大家見面了!
WIN Mini(2024)將采用全新的 AMD Ryzen? 7 8840U 處理器,除此外,新版 WIN Mini 將 Oculink 接口改為 USB A 口,10Gbps 速率,方便用戶外接 USB A 設備。
但改動最大的是屏幕,WIN Mini(2024)采用與某碩相同的屏幕,支持 VRR 可變刷新率,支持 AMD FreeSYNC? Premium,無懼游戲畫面撕裂,無需再鎖幀,將機能徹底釋放!同時,屏幕仍采用 AR + AF 涂層!AR 增透涂層,硬度高,有效減少反光,防眩光、防刮傷,增加透光率,使屏幕亮度提升到 500nit,阻擋藍光,有效保護眼睛。AF 防指紋納米涂層,出色的防污性、拒水性、耐久性,減少指紋及各種污漬附著 。
由于去掉了 DP 轉 MIPI 芯片,降低了整機功耗和發熱量。
WIN Mini(2024)近期將在 indiegogo 眾籌,國內預售時間待定!
WIN 4(2024)下周三預售!
WIN 4(2024)和 WIN Max 2(2024)主要升級的是 8840U,其它沒有變化!
WIN 4(2024)將在 3 月 6 日上午10點整,啟動一個短期的預售,配置為 8840U + 32GB + 2TB(黑 / 白兩款),黑色不限量,白色限量 50 臺,預售價格 5999 元。
定金:200元,尾款:5799,總計:5999 元
WIN Max 2(2024)新版,計劃于 4 月份預售,4 月底發貨!不過 Phawx 已經發布了 WIN Max 2(2024)新版的評測,見下方視頻!
Phawx 的評測結論是:8840U 相比 7840U 提升 10% 左右,同時能耗也提升 10% 左右!當然他指的提升僅限于對游戲的評測,不涉及到 AI 方面!實際上,8840U 的總體性能相比 7840U 要高 6 TOPS!
為什么選擇 8840U?
有一些玩家追問我們為何不上 Intel 155H,那么我們可以從幾點對比談談:
首先,游戲表現,15W~20W 的 8840U 就可以打平 28W 的 155H!Intel 全新的 Arc 核顯雖然高達 1024 個流處理器,甚至 TDP 提升可以更高,但做成便攜掌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其次,我們要考慮移動端的總體算力,目前 8840U 的總體算力是 38 TOPS(官方數據),第三方測試是 39 TOPS。而 155H 是 34 TOPS,7840U 是 32 TOPS,8640U 是 31 TOPS,這個總體算力是指 CPU、GPU、NPU 三者對 AI 加速的總的算力。因為,下一代 Windows 將全面支持 AI 應用。
或許很多人對下一代 Windows 下的 AI 應用沒有啥概念!說個簡單一點 AI 應用場景,比如你對著筆記本說:“我討厭現在的桌面壁紙,請更換一個壁紙”,AI 就能分析你這句話,并給你更換。
假如再難一點的,你說“請生成一張可愛的黃金獵犬的圖,背景是沙漠,尺寸 2560×1440,作為目前桌面的壁紙”,那么 AI 也能完成。
那么再考慮復雜一點的,比如你說“請用 Access 數據庫制作一個物業收費管理系統的實例,包含……”,那么 AI 也能在瞬間完成。這就是下一代的 Windows 的 AI 應用,它無需你動手,替代了你的大腦,能夠分析你的需求,并幫你實現。
最后,155H 落后于 8840U 還在于,精簡了指令集,8840U 支持 AVX512 指令集,155H 則不支持,自 Intel 十一代酷睿之后,就不再支持 AVX512 指令集,1195G7 的設備目前也是絕版!從游戲玩家角度看,AVX512 指令集能夠明顯提升模擬器游戲的幀率。
不僅如此,155H 支持的 AI 數據類型,其中 CPU 和 GPU 支持 Int8, FP16, BF16, FP32,NPU 支持 Int8, FP16, FP32,也是砍的不能再砍,減的不能再減,均不支持 FP64。
反觀 8840U 支持的 AI 數據類型,CPU、GPU、NPU 均支持 Int8, FP16, BF16, FP32, FP64。
而“AI PC”,就是指 AI 完全依賴本地算力,而非云端,所有的算力都本地完成。所以這個總體算力才是考察“AI PC”的關鍵指標。這就是我們目前的產品仍然選擇 APU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