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入門級玩家都擔心自己電腦的性能不夠,一直想要提高配置,但是有時候是沒有什么必要的,比如說你的主機只是用來當電視盒子使用,僅需要提供視頻播放需求,那么非常昂貴的高端處理器就沒有太大必要了,入門級的產品就可以滿足使用。
關于顯卡,顯卡是圖形處理核心,它的性能好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機的游戲性能,不論是網絡游戲還是單機游戲,畫面的精細度都在不斷提升,貼圖對顯卡的需求也是越來越高,不過要是不怎么玩大型游戲的話就不需要太過于高端的處理器了。
AMD的入門級APU只要幾百元就可以滿足一般的視頻播放需求,非常適合作為HTPC來使用,Intel這邊的奔騰系列處理器也可以提供不錯的性能輸出,并且功耗控制比較出色,也非常適合組建入門級平臺。
奔騰G3460處理器采用Haswell架構,22nm制程打造,LGA 1150接口支持上一代的9系主板,搭配低價的B85主板可以組建非常實惠的入門平臺。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上的售價為449元。
Intel 奔騰 G3460(盒)
奔騰G3460處理器作為上一代奔騰處理器中的佼佼者,配備了雙核心雙線程,默認主頻達到3.5GHz,相比別的版本奔騰處理器要提升了不少。Haswell架構需要搭配B85系列主板來使用,內存方面支持DDR3 1600MHz內存規格。
Intel 奔騰 G3460(盒)
對于一般的入門級辦公用戶來說,一款低價的奔騰系列處理器就可以滿足需求,選用G3460組建無獨顯平臺可以輕松滿足一般的辦公休閑需求,價格方面,目前京東商城的報價為449元。
Intel 奔騰 G3460(盒)
[參考價格] 449元
[經銷商] 京東
奔騰G3260是一款面向入門級裝機玩家的處理器產品,雙核心雙線程設計讓它可以輕松應對辦公休閑等日常需求,集成的顯示核心可以在不搭配獨顯的情況下輸出視頻,適合組建無獨顯辦公主機,目前這款處理器京東商城售價為379元。
Intel 奔騰 G3260(盒裝)
Intel 奔騰G3260處理器采用Haswell架構設計,22nm工藝打造,LGA 1150接口適配B85系列主板。配備了雙核心雙線程,3MB三級緩存,主頻達到了3.3GHz,TDP功耗只有53W。內存支持方面,這款處理器支持雙通道DDR3 1600MHz內存,最大可擴展到32GB。
Intel 奔騰 G3260(盒裝) | |
適用類型 | 臺式機 |
CPU系列 | 奔騰雙核 |
包裝形式 | 盒裝 |
CPU主頻 | 3.3GHz |
插槽類型 | LGA 1150 |
核心代號 | Haswell |
CPU架構 | Haswell |
核心數量 | 雙核心 |
線程數 | 雙線程 |
制作工藝 | 22納米 |
熱設計功耗(TDP) | 53W |
三級緩存 | 3MB |
指令集 | SSE 4.1/4.2 |
內存控制器 | 雙通道:DDR3 1600 |
支持最大內存 | 32GB |
超線程技術 | 支持 |
虛擬化技術 | 支持 |
64位處理器 | 是 |
Turbo Boost技術 | 支持 |
集成顯卡 | 是 |
顯卡基本頻率 | 350MHz |
顯卡最大動態頻率 | 1.1GHz |
其他參數 | 顯示核心:Intel HD Graphics |
工作溫度 | 72℃ |
對于入門級裝機用戶來說,價格低廉而又可以滿足需求是必要的,奔騰G3260處理器在入門級平臺上表現出色,其集成的顯示核心足可以滿足日常辦公休閑的需求,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商城的報價為379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Intel 奔騰 G3260(盒裝)
[參考價格] 379元
在推出了第六代酷睿系列處理器之后,Intel沒有忘記入門級用戶的需要,新架構的奔騰系列處理器也相繼推出,這款G4400就是一款面向入門級用戶的產品,配備了雙核心,同樣采用了最新的14nm制程,有不錯的性能提升,功耗控制方面也非常出色,熱設計功耗僅54W。目前這款處理器京東商城報價409元,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Intel 奔騰雙核 G4400
Intel奔騰G4400處理器基于Skylake架構打造,14nm制程,默認主頻為3.3GHz,完全可以滿足入門級用戶辦公休閑的需求。集成了Intel HD Graphics 510核心顯卡,能支持4K超高清視頻輸出。內存方面支持DDR4內存規格。
Intel 奔騰雙核 G4400
奔騰G4400在入門級辦公休閑平臺表現出色,雙核雙線程,3.3GHz主頻,集成Intel HD 510顯示核心,輕松應對日常辦公娛樂和高清影音工作,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商城報價為409元,有需求的用戶可以重點關注一下。
Intel 奔騰雙核 G4400
[參考價格] 409元
酷睿i3-4170與i3-4160師出同門,規格相差不是很大,i3-4170同樣配備了雙核心,主頻提升至3.7GHz,用來組建網游平臺是非常不錯的。目前ZOL商城報價為778元。
Intel 酷睿i3 4170
Intel 酷睿i3-4170處理器基于Haswell架構設計,LGA 1150接口,22nm制程,雙核心四線程,主頻為3.7GHz,比4160提升0.1GHz,功耗提升至55W。支持最大32G DDR3 1600MHz內存,完全可以滿足網游用戶的需求。
Intel 酷睿i3 4170 | |
適用類型 | 臺式機 |
CPU系列 | 酷睿i3 |
包裝形式 | 盒裝 |
CPU主頻 | 3.7GHz |
總線類型 | DMI2總線 |
總線頻率 | 5.2GT/s |
插槽類型 | LGA 1150 |
針腳數目 | 1150pin |
核心代號 | Haswell |
CPU架構 | Haswell |
核心數量 | 雙核心 |
線程數 | 四線程 |
制作工藝 | 22納米 |
熱設計功耗(TDP) | 55W |
三級緩存 | 3MB |
指令集 | SSE4.1/4.2,AVX2.0 |
內存控制器 | 雙通道:DDR3 1333/1600MHz |
支持最大內存 | 32GB |
超線程技術 | 支持 |
虛擬化技術 | Intel VT-x |
64位處理器 | 是 |
Turbo Boost技術 | 不支持 |
集成顯卡 | 是 |
顯卡基本頻率 | 350MHz |
其他參數 | 顯示核心:Intel HD Graphics 4400 |
i3-4170同樣集成了Intel HD4400顯示核心,可以在不搭載獨立顯卡的情況下提供圖形支持,更好的選擇當然是搭配一款千元級獨顯,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游戲性能,流暢運行主流級網游非常輕松。目前這款處理器的ZOL商城報價為778元。
Intel 酷睿i3 4170
[參考價格] 778元
[經銷商] ZOL商城
AMD A4-7300是一款面向入門級裝機用戶的處理器產品,采用FM2接口,配備了雙核心,集成了Radeon 8470D顯示核心,適合用來組建辦公休閑平臺,滿足一般的辦公需求和影音播放是沒有問題的。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的報價為239元。
AMD A4-7300(盒)
AMD A4-7300采用“打樁機”架構,核心代號Richland,配備了雙核芯,默頻3.8GHz可動態超頻至4GHz,集成的Radeon 8470D顯示核心,性能可以超越部分入門級獨顯,應付網絡游戲都不在話下。其TDP功耗僅65W,內存控制器支持DDR3 1600內存規格。
AMD A4-7300(盒)
作為一款面向入門級用戶的處理器,A4-7300價位定的非常低,計算核心的能力可能不是那么出眾,但是核顯的高性能讓它變得非常超值,目前京東只要239元就可以入手,搭配一款低價A88X主板組建一款影音娛樂平臺只要千元左右預算就足夠了。
AMD A4-7300(盒)
[參考價格] 239元
AMD A8-7600是一款定位入門級的APU,可搭載A88X系列主板,默認頻率為3.1GHz,最高支持動態超頻到3.8GHz,擁有10個計算核心(4 CPU+6 GPU),處理器熱設計功耗為65W。作為新一代Kaveri APU,A8-7600能完美支持60Hz的4K高清視頻,是組建家用影音主機的利器,用來組建一般網游平臺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商城售價為499元。
A8-7600采用壓路機X86 CPU架構與GCN顯示核心架構,性能比上代“打樁機”架構提升18%,而且功耗更低。該處理器擁有10個計算核心(4 CPU+6 GPU),其CPU頻率為3.1GHz最高動態頻率為3.8GHz。內置R7獨顯核心,頻率為720MHz,擁有6個GPU核心,384個流處理器。由于采用的28nm制程,熱設計功耗僅為65W。
AMD APU系列 A8-7600(盒) | |
適用類型 | 臺式機 |
CPU系列 | APU A8 |
包裝形式 | 盒裝 |
CPU主頻 | 3.1GHz |
動態超頻最高頻率 | 3.8GHz |
倍頻 | 15.5倍 |
插槽類型 | Socket FM2+ |
核心代號 | Kaveri |
核心數量 | 四核心 |
制作工藝 | 28納米 |
熱設計功耗(TDP) | 65W |
二級緩存 | 4MB |
64位處理器 | 是 |
集成顯卡 | 是 |
顯卡最大動態頻率 | 顯卡核心型號:Radeon R7 |
編輯點評:
AMD A8-7600是一款非常優秀的入門級APU,適合用來組建性能要求不是很高的入門級影音娛樂平臺,用于家庭影院主機或者休閑辦公主機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處理器中集成了Radeon R7六核心圖形處理芯片,可以不搭配獨立顯卡來滿足日常影音游戲的需求,對于不需要玩大型游戲的家用機用戶來說,這無疑是個好消息,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售價為499元,想要組建一般入門平臺的玩家可以關注一下。
AMD A8-7600(盒)
[參考價格] 499元
AMD A8-7650K是一款基于“壓路機”架構的A8系列處理器,配備了10個運算核心(4 CPU+6 GPU),默認主頻達到3.3GHz,沿用了FM2+插槽,搭配A88X主板,支持動態超頻至3.8GHz。目前這款處理器在京東商城報價為529元,喜歡的朋友們可以多多關注。
A8-7650K采用先進的壓路機X86 CPU架構與GCN顯示核心架構,IPC性能比上代打樁機架構提升18%,而且功耗更低。該處理器擁有10個計算核心(4 CPU+6 GPU),其CPU頻率為3.3GHz最高動態頻率為3.8GHz,其內置R7獨顯核心采用先進的28nm制程,熱設計功耗僅為95W。
AMD A8-7650K處理器依舊采用了APU系列產品的經典結構,在處理器中集成了Radeon R7六核心圖形處理芯片,可以輕松完成日常辦公和高清影音的工作。目前在京東商城報價529元。
AMD APU系列 A8-7650K
[參考價格] 529元
小編是計算機專業出身,身邊不少人要換電腦了,讓我給點建議。我便萌生了一個寫一篇文章,教會別人買筆記本電腦的念頭。(主要還是我懶,丟給他們鏈接就好)
筆記本電腦絕對不是一種便宜的產品,不要認為現在的手機都這么便宜,電腦也就很便宜了,筆記本電腦這種東西一點也不便宜。建議大家在選購筆記本電腦的時候至少準備 5000-6000 大洋,以保證你能在大多數情況下為自己選購一臺合適的電腦。要求比較嚴苛的人可以考慮加錢到 7000-8000 大洋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可以加錢到 10000 以上。
購買電腦一定要去京東、天貓、蘇寧之類的電商品牌。千萬不要去電腦城!
不要問我怎么知道的,自己去網上搜索“轉型” “中關村黑幕” 之類的詞匯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對售后要求比較嚴格,建議優先選擇惠普、戴爾、聯想、華碩、宏碁之類的一線品牌,他們通常都擁有完整的售后體系。
某些品牌的售后非常難找,比如微軟。
這點如果你用過 Surface,尤其是 Surface Pro 4 及之前的產品的話,你就知道了。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請您先明確自己的需求,你是要購買輕薄本還是游戲本,然后再開始閱讀這篇文章。
如果你要經常出差、移動你的電腦,或者你是個妹子,建議購買輕薄本,輕薄本的性能不會很高,但足以應付日常使用。
如果你是游戲玩家,偶爾需要移動電腦,可以購買游戲本,它們的性能較高,但很重。
至于工作站嘛,本文暫不探討。
開頭還是先祭出這張圖
這張圖盡管已經傳了很多年了,但依舊適用于如今的筆記本市場。
多年以后,筆記本電腦的市場結構、定價策略依舊沒有大的變化,因此我把它再次放在這里。
CPU(中央處理器)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 第八代英特爾Core處理器的產品標志
CPU 現在主要有兩家,英特爾(Intel)和 AMD
此外,2017 年年末開始出現了基于 ARM 架構的 Qualcomm Snapdragon 處理器的 Windows 電腦,一般來講,鑒于基于高通驍龍處理器的筆電尚未普及,所以我們暫不討論。
AMD 移動處理器由于架構太老、性能太渣等原因也跳過不講了
簡單來說在新的 Ryzen APU 大規模普及之前,使用 AMD 處理器電腦千!萬!別!買!
不過我在后面會簡單的說一下新的 Ryzen APU 家族。
Intel 處理器大致可以按照系列、架構、TDP 等多個方面來加以分類:
系列
低端 Celeron(賽揚)、Pentium(奔騰);中端 Core(酷睿)i3,中高端 Core i5,高端 Core i7,Core i9 筆記本上還沒有,我們不做探討。
一般來講,低端的奔騰和賽揚別碰
建議從 Core i5 開始,實在不行的話考慮一下 Core i3,錢多的話,Core i7 是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如果你想要購買的電腦是 15W 低電壓 CPU,它們在性能上的差距并沒有名字告訴你的那么多
比如 i5-8250U 和 i7-8550U 實際性能差的并不大
45W 標準電壓級別的差距會比 15W 的大上不少
比如 i5-7300HQ 和 i7-7820HQ 就有比較明顯的差距, 桌面級的 65W / 95W TDP 處理器,比如 i7-8700K 和 i5-8600K 的差距更為明顯。
架構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主要是第六代 Skylake、七代 Kaby-Lake 和八代 Coffee Lake / Kaby-Lake Refresh
在購買新電腦的時候,選擇更新的架構是最好的
如果手頭錢緊,可以購買老一代的架構,差了兩代或者更多的,比如說四代 Haswell 架構的(ix-4XXX),就直接 PASS 掉吧。
除非是 Skylake 和 Kaby-Lake 這種,新老兩代平臺性能差距不到 10% ,日常使用基本可以無視的。
但是如果可以的話,還是盡量購買新平臺、新架構的產品,他們通常有更好的功耗比、更長的續航、更強大的性能。
TDP(熱設計功耗)
移動版本的處理器 TDP 分為 5W 超低電壓、15W 低電壓和 45W 標準電壓,還有一些 28W 的特殊型號。
同代性能對比基本上是 45W > 28W > 15W > 5W。
5W 的就是原有的 Core m 系列改個名字罷了,只要名字里有 Y,比如說 i7-7Y75U 和 i5-7Y57U,那不用看了,絕對是 TDP 5W 的超低電壓 CPU,一般來講超輕薄筆記本電腦很有可能用這個,比如蘋果 MacBook,Dell XPS 13 9365 等產品。
15W 的產品用的比較多,我們熟悉的輕薄本大多數都是用的這種 CPU,比較常見的 Intel Core i5-7200U 和 Core i7-7500U 都屬于 15W 的低電壓 CPU,主流的輕薄本基本上都是這種 CPU,因為使用這種 CPU 的電腦實在太多,就不一一列舉。
28W 的產品基本上都是賣給蘋果的比較多,一般用在自家 13 英寸 MacBook Pro 產品線上
Windows 陣營中使用 28W CPU 的電腦普遍都比較少,VAIO 和聯想小新系列好像有幾款。
這部分產品相較于普通的 15W CPU 主要是提升了頻率、配上了強勁的核顯
這類 CPU 所配備的核顯性能已經和低端獨顯的性能相當甚至更強。代表型號有 i5-7267U 和 i7-7567U。
45W 是標準電壓的 CPU,一般用在游戲本或者是工作站上的比較多。
特點無非也就是發熱量大和費電,優點就是性能高,性能跟 15W 的 CPU 相比,可不是提升了一點點。
代表型號有 i5-7300HQ 和 i7-7820HQ,這類 CPU 由于發熱量大的緣故,一般都需要強勁的散熱系統來“降妖”,如果筆記本電腦散熱性能不足,還在使用這種 CPU 的話,后果嘛,參考 15 英寸 MacBook Pro, 高負載時絕對是電烤爐,冬天連供暖的錢都幫你省下了呢。
后綴
英特爾 CPU 的后綴十分繁瑣,讓人摸不著頭腦,下面簡單說一下后綴的含義
因為我們在討論筆記本電腦,所以我們只說筆記本上能見到的。
M 表示移動版,但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U 表示低電壓版,比較常見
Y 表示超低電壓版,比較常見
QM / MQ / HQ 移動四核處理器,比較常見
HK 表示可超頻的移動四核 CPU
另外還有一些奇怪的后綴,比如在最近 CES 大展上出現的 i7-8809G,這個 G 表示 CPU 集成 AMD 獨立顯卡,比如這個 i7-8809G 所搭載的 AMD Radeon RX Vega M 的性能已經達到了 NVIDIA GeForce GTX 1050 的水平。這個后綴的 CPU 在消費級市場上短期內是見不到的,大量鋪貨預計會在 2018 年 2 月。
不過雖然這種 CPU 所搭載的 GPU 性能十分可觀,但是功耗也出奇的高,Intel 官網顯示,i7-8809G 的 TDP 達到了恐怖的 100W!
至于拆機換 CPU 嘛,前幾年是有 H 后綴來區分可更換的 LGA 封裝(隨便插拔)和不可更換的 BGA 封裝(焊在主板上)的,但是從六代 Skylake 架構開始,改成了清一色的 BGA 封裝,原來的后綴也就沒什么卵用了。
綜合來看選擇 CPU 主要看以下幾點
系列:在相同代數,相同功耗的情況下, i7 > i5 > i3 > 奔騰 > 賽揚是絕對的。
代數:在相同系列、相同功耗的情況下,8 代 Kaby-Lake R / Coffee Lake > 7 代 Kaby-Lake > 6 代 Skylake
SKU(后三位數字):是一個編號,沒那么多意義,如果非要說一個的話,那就是它通常表示性能級別,在相同代數、相同功耗的情況下,這個值越大越好,比如 i7 - 7820HQ > i7-7700HQ > i5-7300HQ
后綴:在相同代數、相同系列的情況下,HK > HQ > U > Y
講了這么多,讓我們拿起一款 CPU 來看看
i7-7920HQ
i7:表示它是英特爾的高端產品
7:表示它是比較新的 7 代 Kaby-Lake 架構
920:表示它是 7 代 i7 處理器的高端型號
HQ 表示它是 45W 標準電壓的四核八線程不可超頻的移動級別 CPU
連起來就是: i7-7920HQ 是英特爾第七代酷睿 i7 系列的標準電壓高端移動型號。
最后簡單講解一下新的 AMD Ryzen APU 家族,大家都知道 2017 年 AMD 推出了全新的基于 Zen 架構的 AMD Ryzen 處理器。實現了咸魚翻身,憑借著強勁性能和高性價比,實現了產品銷量的大逆轉。害得英特爾不得不匆忙推出第八代 Core 處理器救急。
近一年之后,AMD 推出了 Ryzen APU 家族,首批推出的產品有兩款,分別是 R5-2500U 和 R7-2700U,看名字就能知道對標的是 i5-8250U 和 i7-8550U,鑒于采用這兩者的電腦暫未發售,性能怎樣我也不知道,如果性能不錯的話,后期我會進行更新。
GPU(顯卡)
圖片來自 Maxwell Chen,顯卡為 GTX 1080(臺式機公版顯卡)
除了 CPU 以外,電腦上的另一個重要組件就是 GPU。
現在的顯卡無非分為兩種,核心顯卡和獨立顯卡,核心顯卡基本上所有的電腦都有,獨立顯卡只在部分電腦上出現。
我們首先來講解獨立顯卡。
獨立顯卡有兩個廠商,NVIDIA 和 AMD。
話說 AMD 也真是尷尬啊,CPU 不敵 Intel,GPU 也不敵 NVIDIA,絕對的“千年老二。
”看看 AMD 能否借助 Ryzen 和 Vega 翻身吧。
由于 AMD 移動 GPU 市場占有率也不是很高,所以我們還是以 NVIDIA GPU 為例來進行講解。
NVIDIA GPU 跟 Intel CPU 一樣,也都有前綴、名稱、后綴的區別
前綴 GTX / GT
NVIDIA GeForce 顯卡不少都帶有前綴,其中 GTX 定位最高端,GT 次之。現在的顯卡基本上都帶有 GTX 前綴,比如 GTX 1070、GTX 960 等,GT 前綴的產品前幾年還有,近幾年沒有了,比如早些年的 GT650M 和 GT750M。還有些產品是沒有前綴的,比如面向輕薄本的入門級獨顯 940MX 和 MX150,都直接叫 GeForce 940MX / MX150,在前面加上 GT / GTX 就是奸商的伎倆了。
名稱
比如 GTX 1050 這里的 10 表示它是 10 系的顯卡,是目前最新的消費級顯卡,基于 Pascal 架構打造,以此類推,GTX 970M 就是基于 Maxwell 架構打造的 9 系顯卡,再往前的 GTX 780M 就是基于 Kepler 架構打造的 7 系顯卡。
10 后面的 50 / 60 / 70 / 80 表示定位,GTX 1080 就是 10 系顯卡的旗艦產品,性能最強,當然售價也是最高昂的。往后的 GTX 1070、GTX 1060 定位就越來越低,到 GTX 1050 就變成了定位中端,也就是入門級游戲本的常見顯卡了。
后綴 M
M 表示移動版顯卡,但從 10 系顯卡開始,桌面版 GPU 和移動版 GPU 在規格上已經沒有區別,只是頻率低了一些,因此 NVIDIA 直接砍掉了 M 后綴,雖然沒有 M 后綴了,但這不等于它擁有于桌面級顯卡相同的性能。
后綴 Ti
Ti 表示加強版,比如在入門級游戲本上常見的 GeForce GTX 1050 Ti,這里的 Ti 就是加強版,性能比沒有 Ti 的有 20% 左右的提升,但永遠不可能高于高端產品的性能,比如 GTX 1050 < GTX 1050 Ti < GTX 1060 < GTX1070。
后綴 MAX-Q
MAX-Q Design 是一種由 NVIDIA 提供的解決方案,目的是讓 OEM 廠商能夠將高性能 GPU 塞進輕薄本的身軀里面,使用 NVIDIA MAX-Q Design 可以將游戲本的厚度縮減到 2cm 左右,代價就是性能的降低,MAX-Q 版本的性能只有普通版本的 80%。
總結:
在相同代數的情況下,相同前綴、后綴的情況下,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越大,性能就越強。
在前綴、后綴、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相同時,代數越新,性能越強
帶 Ti 的性能強于不帶后綴的,帶 MAX-Q 的性能低于不帶后綴的。
有 GTX / GT 前綴的性能強于無前綴的
另一個是顯存,顯存主要存儲著紋理數據和幾何數據。顯存現在主要分為 GDDR5、 GDDR5X 和 HBM2,GDDR5X 是 GDDR5 的改進款,把接口從 32-bit 翻倍到 64-bit,這樣它的傳輸速率就可以比 GDDR5 快一倍,速度已經逼近 Radeon RX Vega 系列所采用的 HBM2 顯存。由于使用 GDDR5X 和 HBM2 顯存的 GPU 不多,因此 GDDR5 仍然是主流,因此不必糾結。
顯存的大小也有一定的幫助,更大的顯存可以讓你在玩游戲的時候開啟更炫目的特效,對畫面流暢度有一定的幫助。因此對游戲質量要求苛刻的朋友們可以選購配有大顯存的電腦。大顯存對部分人士也有幫助,比如 4K 視頻的編輯和特效的制作。
下面我們開始講解核芯顯卡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為英特爾 Iris Pro 的產品標志
核芯顯卡通常集成在 Intel CPU 中,Intel GPU 有四個名稱:
HD Graphics、Iris、Iris Plus 和 Iris Pro
性能從低到高遞增。
但是核芯顯卡并不絕對比獨顯差勁,比如 Intel Iris Plus 650 能夠達到 NVIDIA GeForce GT 650M 的水準,而某些辣雞獨顯的性能甚至不如核顯,以至于電腦甚至會提示“拔掉獨立顯卡以增強 Intel 核芯顯卡的性能”,這也就是所謂“拔掉獨顯提升性能”的由來了。
HD Graphics 是最常見的集成在低壓筆記本處理器和標壓臺式機處理器中的型號,比如 HD 620、 HD 630;
Iris 屬于高端一些的型號,比如第五代部分 Broadwell CPU 集成的 Iris 6100;
Iris Plus 更高端,能夠秒殺不少入門獨顯和老顯卡,比如上文中提到的 Iris Plus 650;
Iris Pro 很少見,一般放在自家的 NUC 骷髏峽谷電腦里面,比如 Iris Pro 580。
英特爾原先都是以四個數字來為自家的 GPU 命名,比如說上文中提到的 Iris Graphics 6100,但是從 Skylake 開始,英特爾把名字改為了三位數。比如說 HD 530、540、550 之類的。
跟 NVIDIA 類似,代數相同的情況下,倒數第二位數字越大,性能越強。在名字中的倒數第二個數字相同時,代數越新,性能越強。
RAM(內存)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產品為金士頓 HyperX Predator DDR4 240
現在我們開始講內存:
容量
現在主流市場比較常見的容量有 4GB 和 8GB,高端一些的有 16GB 和 32GB 甚至是 64GB。
通常來說,4GB 如果你沒什么追求,就是看個視頻、看個直播、上上網、打個字那也夠用,但是考慮到 Windows 10 64-bit 正常運行就要占用 2GB 左右的內存,剩下的內存開個 Chrome,MS Word 估計也沒多少了。
因此 4GB 現階段雖說夠用,但我仍然建議內存至少要有 8GB。
8GB 內存能干的事情就很多了,能同時運行的任務比 4GB 的會多很多。
正常開個 Adobe 家族的成員也夠用,還能多讓你開個瀏覽器之類的東西。1
6GB、32GB 建議重度游戲玩家、對專業軟件有需求的人士購買,如果你想流暢吃雞,大內存是必須的。
或者說如果你的電腦擴展性很差勁,內存硬盤統統焊在主板上(對,就說你呢,蘋果),花些錢,多加點內存對你以后也有一定的幫助。
種類
現在最常見的就是 DDR4 和 DDR3,它們又可以分出來 DDR4、LPDDR4、DDR3、LPDDR3 等,帶 LP 的是低電壓的內存,一般是輕薄本用的。
標準電壓內存和低電壓內存的差距不會像 CPU 上那么明顯,日常不用太在意,DDR3 和 DDR4 日產使用差距也不大。
但如果需求比較多,對性能的要求比較高,還是建議購買標壓 DDR4 內存的電腦。
頻率
現在內存的頻率無非 1600 MHz、1866 MHz、2133 MHz、2400 MHz、2666 MHz 這么幾種,這也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你是游戲玩家、專業人士請直接 2133 MHz 起步,再說現在 1600 MHz、1866 MHz 的內存已經很少見了,都是 DDR3 內存。如今的內存一般都是 2133 MHz 起步的,無論你購買的是 DDR3 還是 DDR4 內存。
如果要自行升級內存的話,建議購買同品牌,同容量,同頻率,同規格的內存,不合適的內存可能會導致電腦發生藍屏等問題,降低系統穩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買了一條 2400 MHz 的內存,但是筆記本上原配的是一條 2133 MHz 的內存,那么這兩條內存都會運行在 2133 MHz 上,建議各位在升級內存之前,提前檢查一下自己電腦原配內存的頻率、容量、品牌等信息,避免花冤枉錢。
通道
筆記本電腦上的內存分為單通道和雙通道兩種,部分高端臺式機處理器甚至還支持四通道內存。
一般來講,大部分輕薄本都是單通道內存,也就是 1 × 4GB 或者是 1 × 8GB,少部分輕薄本和大部分游戲本可能是雙通道內存,也就是 2 × 4GB 或者 2 × 8GB。雙通道的內存性能通常高于單通道內存,也就是 2 × 4GB > 1 × 8GB,單通道的內存可能會造成性能瓶頸,建議有特殊需求的人士可以購買雙通道內存的電腦或回家自行升級。
硬盤
圖片來自 Maxwell Chen,圖中產品為海盜船 MP500 M.2 NVMe 固態硬盤
硬盤是系統能否擁有流暢體驗的關鍵,一塊高性能的硬盤能夠讓你做事快人一步。
無論如何請記住,在 2018 年,沒有固態硬盤的電腦一律 PASS 掉!
不要問我為什么,沒有固態硬盤的電腦就是不能買!說什么也不能買!
如果你有存儲學習資料的需求可以購買固態 + 機械硬盤的電腦,但是必須要有固態硬盤!
這樣才能保證系統的流暢體驗!
固態硬盤的種類
固態硬盤的種類分走 SATA 通道的傳統固態硬盤和最近幾年出現的采用 NVMe 協議走 PCIe 通道的固態硬盤。
走 SATA 通道的硬盤可以是 M.2 接口,也可以是 SATA / mSATA 接口,速度在 500-600MB/s 左右,NVMe 固態硬盤是 M.2 接口,速度輕輕松松上 1000MB/s 以上,某些 NVMe 固態硬盤讀寫速度甚至能達到 2000-3000MB/s。
一般來講傳統的 SATA 速率固態就能夠滿足大部分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如果有剪輯 4K 視頻之類的需求,請選用 NVMe 固態硬盤。
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
固態硬盤的閃存顆粒有 SLC / MLC / TLC / QLC 之分,壽命上最好的是 SLC,但在消費級市場是見不到的,所以最好的就是 MLC,其次是 TLC,以及最近新出的 QLC,關于它們的壽命也不用太糾結,因為估計也不會有人一天寫入幾百 GB 的文件,正常使用都可以用很多年的。所以部分擔心 SSD 壽命渣的朋友們可以放心了。
一般來講,鑒于現在全球內存、閃存價格飛漲,所以個人認為,如果你有自行購買 SSD 的需求,盡量購買 3-4 元 1GB 的,肯定是比那些便宜的 SSD 好很多的。關于 SSD 顆粒也有所謂“原片”“黑片”“白片”之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原片無疑體質最好,但價格也是三者最貴的。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為西部數據 WD Black 硬盤的宣傳圖
機械硬盤
如果你對你電腦固態硬盤的容量感到不爽,有加機械硬盤的需求,那就快去買一塊吧。只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容量就可以了,機械硬盤并沒有 SSD 固態硬盤那么多的種類。
都是 SATA 3 接口,尺寸有 3.5 英寸 和 2.5 英寸兩種,轉速有7200RPM 和 5400RPM 兩種,筆記本的都是 2.5 英寸 5400RPM 的。
不過需要留意一下,如今的輕薄本大都沒有騰出空間來安裝機械硬盤,所以請提前拆機或咨詢售后。如果說你在買電腦的時候,規格上就有一個“XXX GB 固態硬盤 + X TB 機械硬盤”的選項,多半是可以直接添加機械硬盤的。
屏幕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
屏幕總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也是廠家最喜歡偷工減料的地方,因為很多人買電腦只看配置,而忽視了屏幕,這才給這些廠商可乘之機。屏幕可是我們一直看著的的地方,所以對自己的眼睛好點吧,買塊好屏幕,會有幫助的。
先跟大家明確幾個概念:
IPS 面板
特點是亮度高、色彩討喜、色域寬廣、可視角度寬
TN 面板
亮度很難達到 IPS 的水平、可視角度也沒那么寬、但刷新率可以做的很高,你就看那些使用了所謂 120 Hz、144 Hz 的電競屏的電腦,清一色的 TN 面板。
色域
顯示器能顯示色彩的多少就是它所能覆蓋的色域。常見的標準主要為 sRGB、Adobe RGB、DCI-P3 和 NTSC 等,還有些在影視行業常見的標準,比如 Rec.601、Rec.709、Rec.2020 等。本文將使用 NTSC 作為參考標準。
可視角度
顯示器可視角度指的是使用者能從不一樣的方位清晰地看見熒幕上所有顯示內容的角度,包括水平可視角度與垂直可視角度這兩個標準。
首先 1366 × 768 的屏幕千!萬!別!買!
這是因為目前市面上所有采用 1366 × 768 分辨率的電腦,不用看絕對是劣質 TN 面板,可視角度窄、色彩還原不夠精準、亮度低、覆蓋的色域也不夠寬。聯想的外號“渣想”就是因為聯想在自家的多款產品中連續多年使用劣質 TN 屏而得來的外號。
1080P 的屏幕看清楚再買。
這是因為 1080P 屏幕好壞都有,可能是好屏幕,也可能是垃圾屏幕,到這里就是一個分水嶺。
2K、4K 的屏幕隨便買。
2K 以上分辨率只會在高端電腦上看見,比如蘋果 MacBook / MacBook Pro、戴爾 XPS、微軟 Surface、聯想 ThinkPad 部分型號等產品,這些產品的屏幕素質都比較高,算是免檢產品了。
好屏幕的標準
色域:達到 NTSC 72% 左右,45% NTSC 就是垃圾屏
面板類型:IPS 是必須的,這樣可以帶給你不錯的視覺體驗
亮度:250-300 nit 或者更高
分辨率:最低 1080P
滿足這幾點的屏幕基本上就是好屏幕了,也就可以放心使用了。如果商品描述上沒寫,可以咨詢店鋪的客服,或者自行前往品牌官網查詢,也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問問大家。
做工和外觀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和 15 英寸的 Surface Book
做工和外觀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點,基本上:
做工和產品的售價成正比。做工好的產品,價格不會太便宜,而價格昂貴的產品,做工也不可能太差勁,比如說我們熟悉的蘋果、微軟等品牌的產品做工都不錯,但眾所周知,它們的價格也很美麗,動輒數萬元的價格也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
高性價比的電腦基本上就是把錢都省在做工、屏幕、鍵盤觸摸板、散熱系統之類的地方了,高性價比的電腦經常會使用一塊垃圾屏,鍵盤的手感也不會太好,觸摸板肯定也按不下去,外觀肯定是大塑料,散熱不能說雞肋,但也不會太好。
而外觀就是因人而異的事情了,有些人可能就喜歡 ThinkPad 的商務風外觀,有人喜歡 MacBook 性冷淡極簡風格的外觀,有些人喜歡游戲本粗獷風格的外觀,看每個人的喜好和審美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太一樣。
散熱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被拆解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
散熱系統的好壞可以間接影響到筆記本的壽命、性能和你的心情。
請記住:CPU 和 GPU 的性能越強,隨之而來的發熱量也就越大,也就需要更強勁的散熱系統。當散熱系統壓不住 CPU 和 GPU 的時候,一般 CPU 和 GPU 就會降低頻率來減少發熱量。
散熱系統主要就是熱管和風扇,更粗、數量更多的熱管和更大的風扇對電腦的散熱有不少好處,如果你是游戲玩家,請考慮選購一臺散熱好的電腦。大家可以自己去網上搜索 XX 電腦拆機圖來研究一下。游戲本的散熱系統通常是不錯的,因為他們需要考慮游戲對電腦性能的壓榨,所必須要設計強勁的散熱系統來為電腦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至于輕薄本,由于 CPU、GPU 本身發熱量就不如游戲本,再加上估計也沒幾個人會用輕薄本打游戲,所以他們的散熱系統通常不會太好。部分輕薄本直接閹割了風扇等部件,也就是我們說的無風扇筆記本,代表產品有蘋果 MacBook,微軟 New Surface Pro 等產品。就算沒有閹割風扇,散熱系統通常也是單熱管或雙熱管設計輔以一個或兩個風扇,這樣的散熱系統壓制低壓 CPU 也差不多夠了。
當然有些廠商采用了瘋狂的散熱設計,比如上圖的 13.3 英寸 MacBook Pro,采用單熱管,雙風扇的設計,感覺散熱捉急啊…… 實際使用下來確實是這樣的。
還有一些使用藍天 Clevo 模具的廠商內部熱管設計詭異,要彎很多次,比如下圖的未來人類 S6,這詭異的熱管設計也是看醉了。那可真是縮小版的“這里的山路十八彎”啊。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未來人類 S6
這也就是那句“管長管粗管能彎”的由來。
鍵盤和觸摸板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 ThinkPad X1 Yoga 2017
這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鍵盤和觸摸板也是我們最常使用的輸入設備,鍵盤的話就看各位的喜好了,比如說蘋果的蝶式鍵盤,我就覺得不是很好,但有些人會說這是我用過的最好的鍵盤。ThinkPad 的鍵盤我覺得很不錯,但可能有些人偏偏就不喜歡,鍵盤的好與壞是很主觀的,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適合自己的那塊鍵盤。
觸摸板的話,相信大多數人應該都是用的鼠標,但在特殊情況下,比如在床上趴著、空間不足的情況下,有沒有一塊好的觸摸板就顯得很重要了。首先,如果這塊觸摸板按不下去,千萬不要買;如果面積太小,千萬不要買。如果擔心鍵盤和觸摸板的手感的話,可以先去實體店摸一摸,覺得舒服再去下單。
I/O 和升級
圖片來自 Maxwell Chen,圖中產品為 MacBook,MacBook Pro 和 M
一款筆記本電腦的接口數量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里主要講解一下 USB-C 和雷電 3。
USB-C
圖片來自 Maxwell Chen,圖中產品為 Belkin USB 3.1 Gen 2 USB-C
USB-C 是一種新式接口,它將充電、數據傳輸、視頻輸出等功能集為一身,是一種屬于未來的接口。它能夠比標準 USB-A 接口實現更多的功能,卻同時將體積縮小了 60% 多。現在的新電腦不帶 USB-C 接口都不好意思叫自己“新電腦”。大多數新電腦也都配備了 USB-C 接口,甚至有些電腦只有 USB-C / Thunderbolt 3 接口。比如 2016 年更換模具的 MacBook Pro 和 2018 年更換模具的全新 Dell XPS 13 和 XPS 15 2-in-1。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廠商推出的電腦使用的并非完整的 USB-C 接口,它們可能只能傳輸視頻和數據,甚至是只能傳輸數據,請大家注意區分。
Thunderbolt 3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 13 英寸 MacBook Pro
看到左下角的兩個窟窿了嗎?那就是 Thunderbolt 3 接口
Thunderbolt 是英特爾和蘋果聯合開發的一種技術,它通過使用 PCIe 信道的方式實現了 40 GB/s 的超快傳輸速度,速度可達 USB 3.1 Gen 1 的 8 倍(5 GBps),USB 3.1 Gen 2 的四倍(10 GBps),USB 2.0 的 83 倍(480 MBps)原先的 Thunderbolt 和 Thunderbolt 2 都是采用 mini DP 的接口形式,Thunderbolt 3 則改為了 USB-C 接口的樣式。這也一同為它帶來了 USB-C 接口的新特性。 Thunderbolt 技術的高帶寬可以讓你接駁 5K 顯示器、高性能 RAID 設備甚至是外接一塊高性能獨立顯卡(由于帶寬限制,外接獨顯會損失獨顯 15-25% 的性能)。理論上只要硬盤速度夠快,幾秒就可以完成一部 4K HDR 電影的傳輸。如果你的預算在 8000 大洋以上,你需要開始考慮你是否需要 Thunderbolt 3 接口了,有的話當然是最好的。
此外,如果你需要接駁電視機、投影儀等設備,最好能帶上 DisplayPort、HDMI 等接口。對網絡要求較高的話,可以考慮一下 RJ45 以太網接口。如果要經常接觸老設備,可以考慮把 VGA 接口也放進你的考慮范圍內。
至于升級,如果你擔心現在電腦的配置滿足不了自己幾年之后的需求,可以考慮購買那些可以自行更換內存、硬盤、網卡等部件的,以滿足你日后的需求。通常現在的游戲本可以讓你更換內存、硬盤、無線網卡,部分使用桌面級別 CPU 的產品可以讓你把 CPU 也換掉;輕薄本通常只能更換硬盤,有些產品的無法更換任何零件。
Mac 電腦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 MacBook,MacBook Pro,MacBoo
Mac 電腦算是筆記本界中神一樣的存在,是唯一一家銷售非 Windows 陣營電腦的品牌,就像是 iPhone 是在 Windows Phone 進入維護期之后唯一的非 Android 手機。
蘋果的 MacBook 系列筆記本電腦產品線擁有優秀的工業設計,優秀的做工,高素質的屏幕,(MacBook Air 另說)使得 MacBook 產品線一直是跟多廠家“致敬”和“模仿”的對象。甚至有些品牌干脆照葫蘆畫瓢,直接自制了一臺“MacBook”出來。
比如這個:
圖片來自Maxwell Chen,圖中機型為小米筆記本 Air 13.3
當然這也不是故意貶低某些廠商,MacBook 的設計的確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但我希望各大廠商能夠有自己的設計,我并不希望看到滿大街 “MacBook” 的畫面。
如果想購買 Mac 電腦,請確保你滿足以下幾點,否則不要購買:
我對蘋果的 macOS 系統有強烈的需求
我愿意承受轉換平臺所帶來的任何學習成本
我愿意忍受 macOS 上的各種閹割版軟件
我愿意為軟件的不兼容付出代價
我愿意戒掉游戲
聽懂了嗎?
好的,如果你滿足以上所有的條件,恭喜你,你現在可以去購買 Mac 電腦了,由于 macOS 和 Windows 在生態環境、操作邏輯、定位上的許多不同,導致用戶從任意一者轉換到另一者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但如果你是下列用戶群中的一個,Mac 電腦應該會在你的選擇范圍內:
音、視頻和圖像工作者:macOS 上有豐富的專業級應用軟件,比如 Adobe 全套,Avid Pro Tools, Cubase,AutoDesk Maya 以及蘋果自家的 Pro Apps。macOS 對專業級軟件貌似有一些神油優化,也不知道是怎么做到的,甚至能把 Adobe 騙來支持它家的 Multi-Touch Bar,也不知道是什么個情況。Mac 電腦可以說是完美的生產力平臺。
程序員:UNIX-Based 系統對開發的友好程度應該不用說什么了。
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游戲,無法自拔,那就快快給他購買一臺蘋果 MacBook 吧,憑借 macOS 對游戲極其差勁的支持和坑爹的散熱系統,絕對能讓你的孩子戒!掉!游!戲!就連對 Flash 的支持都很差勁呢!這下連小游戲也玩不成了,你的孩子只能學習!
MacBook —— 實在是媽媽的好幫手。
顏控:對電腦的顏值有極高的要求
星巴克專業戶:你需要一臺 MacBook 來彰顯自己睪貴的身份
出差黨:你需要 Apple 的神油優化來確保自己的電腦有超長續航
軟黑:微軟是什么?不存在的?Windows 是什么鬼東西?
基本上也就這么多了,但仍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別裝 Windows
盡管 Mac 允許你安裝 Windows,Apple 也提供了驅動程序,但不可否認的是,Mac 對 Windows 的支持仍然很爛。比如說變成 Windows 之后會導致發熱量暴增,續航打折,尤其是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那續航基本是打了四五折了。Apple 提供的 BootCamp 驅動也寫得稀爛。總之還是上文的話,除非你對 macOS 有極其強烈的需求,否則別買 Mac!只要你在工作中還需要大量長時間的使用 Windows,就不要買 Mac。
別買 MacBook Air
這是純粹的智商鑒定電腦,三年沒更新的配置和 1440 × 900 大果粒屏幕還敢買 7000+,這種事情我看也就蘋果能做出來了。7000 多啊!完全可以買一個中高端 Windows 電腦了!
最后再給大家推薦一個網站,叫做 NoteBookCheck.net ,里面有不少常見筆記本電腦的基本信息、性能測試之類的東西,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以上就是這篇文章的全部內容,希望能夠幫到近期打算買電腦的人。
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配置,就可以給自己買一臺最適合自己的電腦。
如何對您有幫助,關注小編,獲取更多電腦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