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得是 2017-2018 年左右,我在某家游戲媒體任職,當時有關于 Valve 報道最多的新聞就是「《XXX》(一般是《傳送門》或《半條命》)的資深編劇又離職了」,大家除了嘴上調侃一下「數 3」的梗之外,內心更多的想法是:這家曾經制作頂級單機游戲的公司已經泯然眾人,怕是想靠 Steam 躺著數錢。

    他們的確做過不少硬件的嘗試,Steam Link、Steam Controller、Steam Machine……但就像往大海里扔一塊石頭,濺起水花之后就沒了后續。但當時我沒想到的是,看似失敗的結局其實是爽文結局的開頭,舉一個俗氣的例子大概可以叫做「五年之約已到,還請 G 胖出手!」

    來自 Steam Link 的游戲串流,Steam Controller 的觸摸面板,Steam Machine 的 Linux 系統,還有深耕運營近 10 年的商店社區,Valve 點過的技能點全都沒有白費,在 Deck 上融會貫通,集為大成,打造了這臺 PC 玩家心中的「夢中情機」。

    在簡短體驗了半個月之后,這是我的感受(本文不涉及安裝 Windows,因為我認為 SteamOS 才是 Deck 的核心體驗)。

    我是怎么買到的?

    無論我寫什么,評論一定會有人問「你是怎么買到的?」,所以我先回答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就像「怎么把大象放進冰箱」這個問題一樣,回答也出乎意料的簡單:如果你居住在美國、加拿大、歐盟及英國,在官網 下單付 5 美元排隊,排到了付款收貨即可。(如果你位于日本、韓國、中國香港 / 中國臺灣地區,可以通過授權經銷商 Komod 預定)

    具體到我本人,我在去年 7 月 17 日開定當天付費 5 美元,排隊了 529 美元的 256G 版本,在今年的 3 月 28 日通知尾款,支付了剩余金額,寄往我美國友人的家中,加州額外繳納了 50 美元的稅。但當時上海疫情,再加上我計劃搬家,所以一直拖到了 7 月中旬才終于收到。

    搶到的心情如圖

    綜合下來整體的價格為:3914 人民幣(579 美元,機器本體含稅)+561 人民幣(83 美元,中美運費)+485 人民幣(國內進口稅)=4960 人民幣,不算便宜也有點折騰,不過相比黃牛還是劃算一些。

    Valve 最近也承諾會提高 Steam Deck 產能,如果你有將其轉運回來的渠道,不妨先花 5 美元排上隊,即使不買也可以退掉。

    握在手中,Bigger than bigger

    實際感受 Steam Deck 真機,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反應都相同:這簡直大到有點離譜。它更像是一臺縮小的掌上 PC 而不是為便攜打造的掌機,「能帶著到處走」是產品定義時的特性之一,但優先級絕對不高,它粗獷而笨重的外形是為了握持、散熱、續航等做出的妥協。

    想具體感受一下?與我派定制 Keychron K3 長寬幾乎一致,如果你有一把 84 鍵 75% 排列的鍵盤,握在手中的大小就跟 Deck 差不多。

    整機 669 克的重量成功進入了「一斤俱樂部」,厚重機身帶來的是極佳握持感,可以填滿整個手掌的空余空間,非常人體工學。沒有為了輕薄舍棄了背部的曲線,這點 Switch 掌機模式玩家應該深有體會。它拿起來并不覺得沉重,所有的按鍵都在拇指的范圍內,背鍵中指和無名指也正好可以按壓到。

    而做工上整體中規中矩,整機采用了磨砂塑料,是手汗和指紋的克星。這是一款定位中端的硬件,跟精致細膩什么的不太沾邊,只能說符合這個價位段的水平,我的左觸摸板甚至在震動時還有點異響。

    Steam Deck 也談不上外觀好看,甚至有點丑,能跑馬的屏幕黑邊、觸摸板的位置看起來有點詭異,感覺就像是一群工程師折騰出來的東西:「這東西放這里能用,那就這樣設計吧」。日常用起來的確沒什么大問題,屬于那種沒什么設計,一切為了實用服務的產品。相比之下,更加注重設計的國內品牌,比如 AYANEO AIR 真的好看太多。

    Gaming On Linux:喜憂參半的體驗

    Valve 官方把 Deck 的系統叫做 SteamOS Holo,版本號為 3.x,基于 Arch Linux,有點像 Steam 大屏幕模式。完全為了手柄操作而設計 UI,主要為了解決缺失鍵鼠,桌面系統交互體驗太差的問題,也是很多采用 Windows 系統掌機的通病。

    你可以將其切換為 KDE Plasma 的桌面環境,連接擴展塢外接顯示器,完全當成一臺 Linux 電腦。

    選擇 Linux 作為系統,是讓我喜憂參半的體驗,我們先來聊聊我認為 Deck 的定位,可以用下面的簡略圖表表示。

    傳統主機(Xbox / Playstation / 任天堂)使用封閉的系統,規格統一的硬件,來最大化地換取運行游戲的流暢穩定;PC 擁有數量眾多的游戲平臺,開放的 Windows 系統,加上龐大的用戶基礎,雖然相比主機偶爾會出現個別游戲優化問題,但一般都有官方或民間的辦法。

    而 Deck 在 SteamOS 下給可以說是喜憂參半,我先來說說憂。

    通過 Proton 轉譯 Windows 游戲并不是每個作品都能得到很好的支持,我庫中一共 431 款游戲,而屬于官方認證「非常適合 Deck」的分類有 105 款。

    如果嘗試運行「非常適合 Deck」分類之外的游戲,我遇到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

    • 游戲原生有 Linux 版本但無法在 Steam Deck 上運行
    • 游戲可以通過 Proton 轉譯運行,但只能選擇某個特定版本的 Proton
    • 游戲理論上可以運行,但需要加載第三方啟動器很不穩定

    Linux 雖說也是開放系統,但在游戲方面你能得到的支持就近乎沒有,不能運行就是不能玩,這是需要廠商更新還是 V 社支持?很難搞清;想打個漢化補丁?也沒有;網絡不好開個加速器?系統內不可以。正如圖所示:比主機開放,但沒 PC 便利。

    與傳統觀念的掌機相比,它絕不是「It Just Work」開箱即用的體驗,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你花費一番心思研究折騰。

    說完了憂,再來聊聊給我帶來的歡喜。

    機器到手之后,我有時趴在床上,邊玩邊想:「這真的是可以在掌機上流暢運行的作品嗎?」。我曾經在大一時為了玩《GTA5》購入 PS4,每天看著這個巨大的梯形物體呼呼排出熱氣,吭哧吭哧才只能跑到 30 幀。而現在不到 15W 的功耗,我就能把整個洛圣都捧在手上,這是近年來我為數不多因為科技進步而感到幸福的時刻。

    根據兼容情況的不同,Deck 上的游戲被分為了四種,完全通過驗證的比例雖說目前占比較低,但一定可以保證正常游玩,Valve 也不斷在測試、增加名單里的游戲數量,目前獲得「通過驗證」加「可玩」的游戲已有 4000+ 左右。諸如《艾爾登法環》、《戰神》、《巫師 3:狂獵》、《最終幻想 7 重制版》等近些年知名大作,以及部分銷量較好的獨立游戲都在此范圍中。你可以通過 Steam 官方專題頁、ProtonDB、Steam Deck Verified Games 了解某款特定游戲在 Deck 上的運行狀況。

    這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插曲,展示了 Valve 多年的經驗對于 PC 優化獨特的理解,Steam Deck 發售時恰逢《艾爾登法環》發售,PC 版的性能表現并不好,但 Deck 上卻能夠保持絲滑流暢。

    主要的原因就是著色器預緩存,它在游戲中負責植物、地面、水體等表面的細節,由于 PC 是隨著游戲運行編譯的,如果性能較差,在第一次到訪某個區域時就會造成卡頓,Valve 的解決方案是通過 Proton 兼容層預編譯了這一部分,通過網絡推送給玩家。

    這也是為什么能經常看到 Deck 在下載「著色器與緩存更新」,這種「幫開發商優化游戲」的行為恐怕也只有 Valve 這種同時擁有數字商店、硬件和軟件的公司才能做到。如果你對這部分內容有興趣可以看 DigitalFoundry 的這期視頻了解。

    另一個讓我驚喜的就是系統軟件 OTA 的頻次和速度,可謂是量大又管飽,我本已經列好了「沒有中文輸入法」是缺點之一,但稿子還沒寫完,8 月 3 號的 3.3 更新就加上了中文輸入法,幾乎每次跳版本號都會加入大量的特性改進,比如之前已經更新的鎖定刷新率、FSR、TDP 控制等,持續改進的態度讓我對 Deck 的未來信心十足。

    這就是 PC 玩家的「掌機模式」

    游戲機最重要的還是玩游戲,這部分來聊聊我的游戲體驗。

    跑分測試網上已經到處都是,在這里我列出我自己常玩的幾款作品,以及該對 Deck 保持什么樣的性能期望。

    名稱

    分辨率

    刷新 / 幀率

    FSR

    特效

    功耗

    預估續航

    GTA5

    900*600

    50hz / 50FPS

    3

    15W~18W

    3 小時

    巫師 3

    1152*720

    50hz / 50FPS

    3

    中低

    17W

    2 小時 30 分鐘

    Stray

    1280*720(60% 縮放)

    40hz / 40FPS

    /

    13W

    3 小時

    A Short Hike

    1280*720

    60hz / 60FPS

    /

    /

    8W

    5 小時 30 分鐘

    Celeste

    1280*720

    60hz / 60FPS

    /

    /

    6W

    7 小時

    大概你也能看出,對于近幾年的 3D 作品,幀數 / 畫質 / 分辨率里差不多只能做到三選二,才能實現較為理想的續航,「我全都要」也不是不行,只是續航縮到 2 小時以內對一臺掌上設備來說太慘了。

    而 2D 獨立游戲就很快樂,8W 的功耗開滿分辨率 60 幀也能玩上一下午,我個人偏好用它玩中小型的作品,能夠在保證續航的情況下平衡好流暢的游戲體驗。

    「2 至 8 小時游戲時間」,這也是 Deck 官方標注續航偏差如此大的主要原因,這就像一臺玩家可以隨意自行調校性能取向的汽車,你可以加大馬力瘋狂飆車,也可以安安靜靜地上班買菜。其他的設備官方幫你操心一切,Valve 把一切控制權交給玩家。

    這樣帶來的好處是什么?PC 玩家擁有了一臺與 Windows 思路近似,同樣是 Steam 生態內的副機,他們了解不同畫面設置選項的含義,在家用 PC,出了門通過云存檔也能繼續游戲的進度。

    壞處我在之前也有提到,這樣的體驗與游戲主機絕不類似,沒有相關經驗的玩家體驗并不好。

    OS 中最重要的菜單就是這個側邊呼出的性能面板,這有點像融合了顯卡驅動加上性能統計軟件的綜合體,有時候你會驚嘆于 Valve 對于發燒友需求的用心,Nerd 給 Nerd 做產品大概就是這樣吧,畢竟誰不想看到 CPU 的頻率、屏幕刷新率、TDP,實現整機功耗全部手動可調呢?

    除了 Steam 外,也可以運行第三方的游戲平臺,我通過 Heroic Games Launcher 登陸了 Epic 和 GOG,這樣就可以玩 Epic 每周免費領的游戲了,G 胖你不要傷心呀。

    但還是如上文提到的兼容性問題,Epic 目前并沒有 Linux 客戶端,不會像 Steam 一樣下載對應的原生 Linux 版本,本質上還是通過 Proton 轉譯運行,支持情況同樣隨機。如果你非要問我:Steam Deck 能不能運行 XXX?(某個平臺 / 游戲 / 模擬器),我的回答是:原生不支持的話,或許可以曲線救國實現,只不過需要付出折騰安裝調試的時間成本。

    讓 Valve 再一次變酷:原來真的有在意用戶的公司

    當我們說一家公司「很酷」,一般的意思是他們有著桀驁不馴的氣質,同時傾聽用戶的聲音改進產品,仿佛是一種「自己人才懂自己人」的狀態。蘋果、Google、Netflix……他們曾經很酷,至于現在酷不酷?相比賺錢能力,股東們好像也不在意這個。

    Steam Deck 從公布之初就保持著在行業內罕見的坦誠和開放,擔心機器壞掉不好修?官方拆解 教你一步步來;替換件怎么買?ifixit 上全都有;64G 版 eMMC 存儲太菜?乞版可以自己買 2230 固態換。

    坦誠、幽默、了解玩家和技術,是我通過 Deck 所感受到的 Valve。最后以一張 Deck 初次固件更新的說明作為結尾,「具體來說就是……」「畫面極具技術感」「無須擔心,這很正常」,距離你上次看到用人話寫的更新說明有多久了?

    以防你好奇:右邊就是「畫面極具技術感」的升級畫面

    2017年10月,微軟正式宣告放棄Windows 10 Mobile。至此,微軟在移動領域數年的苦苦堅持迎來了失敗的終章。此后,微軟還再度嘗試過做手機,兩代Surface Duo就是微軟在雙屏手機領域小試牛刀的結果。但毫無疑問,微軟用Windows系統挑戰安卓、iOS霸權的嘗試,已然失敗,就連拿來試水的Surface Duo,搭載的也是安卓系統。


    不過,最近,小雷在一家海外網站上,居然看到了一款搭載Windows系統的手機。它的品牌名不見經傳,背后卻是一家中國企業。而這款手機產品,配置、系統、功能等方面都像模像樣,儼然就是一臺軟粉心目中的「Surface Phone」。


    當然我們心里都明白,微軟做不好的Windows手機,國產小廠斷無為它逆天改命的能力。只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雷很想了解下這會是怎樣第一款產品。


    長得像手機,內核更接近PC


    這款Windows手機的具體名稱是「Meenhong JX5」,品牌為SZBOX。從這簡單樸實的英文名,我們就能大致推斷出它是一家深圳硬件品牌。單看產品尺寸的話,Meenhong JX5能算是一部手機。


    官方給出的信息顯示,它的長度為161mm,比iPhone 15 Pro Max的159.9mm基本相當;它的寬度為92mm,比iPhone 15 Pro Max的76.7mm要寬不少。它配備了一塊5.5吋的屏幕,在當今的一票智能手機中,稱得上是「小屏」了。只是,它沒有采用全面屏設計,額頭和下半的黑邊,把它包裹成了一部大塊頭的機器。


    (圖源:SZBOX)


    SZBOX在商品詳情頁把Meenhong JX5的長寬和iPhone 15 Pro Max放在一起對比,說白了就是想暗示這款設備是一部主流智能手機的尺碼。不過,當我們了解到更多信息后,就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與其說Meenhong JX5是一部搭載Windows系統的手機,不如說它是一部可以裝進口袋的電腦。


    在和iPhone 15 Pro Max對比時,SZBOX沒有提到這款設備的厚度。而當我們查找參數頁時,發現這項數據為23mm,差不多是三部iPhone 15 Pro Max疊起來的厚度,比一般折疊狀態下的折疊屏還要厚(小米MIX Fold3厚度為10.96mm)。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重量高達360克,是一般智能機的兩倍多。這樣看來,Meenhong JX5妥妥是一塊大板磚,和我們常規認知中的智能手機相去甚遠。


    (圖源:SZBOX)


    接著,我們再來看詳細的配置,它搭載的CPU為英特爾N100,這是一款超低壓芯片,TDP僅有6W,采用四核四線程設計(最大睿頻3.40 GHz)和Intel 7(10nm)制程。具體性能方面,英特爾N100屬于比較入門的水平。目前,英特爾N100主要用在一些超小體積的mini主機和低端筆記本上。Meenhong JX5配備了12GB LPDDR5內存,存儲容量最高2TB可選。


    接口方面,Meenhong JX5就要比一般的智能手機豐富得多了,更接近筆記本的水平,它有三個USB-A口、一個Type C口、一個HDMI口、一個耳機孔和一個有線網口。無線連接方面,它支持WiFi 6網絡、藍牙5.2標準。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它的電池容量只有1500mAh,這意味著它的續航很可能短至1個小時內。如果要實現打電話的功能,則還得通過安裝LTE模塊的方式實現。


    (圖源:SZBOX)


    看到這里,我們基本可以明白了,Meenhong JX5其實就是一臺將體積縮減到極致的PC產品,盡管一眼看上去和手機有相似之處,但它本質上就是一臺迷你電腦,無論是硬件架構還是系統配置,都和當下的主流智能機毫無關系。


    用Windows代替iOS、安卓?不現實


    Meenhong JX5可以安裝Windows 11或Windows 10,它們都是完整的PC系統。那么,如果基于Windows系統,這款設備能在日常使用中獲得接近iOS以及安卓手機的體驗嗎?


    小雷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當初微軟的野望就是用Windows系統統一手機、平板和PC三種類型的設備,但為手機打造的Windows Phone以及Windows 10 Mobile,本質上都是PC端Windows區隔開的。雖然移動端和PC端的操作系統在UI設計、部分功能上有相似之處,但它們本質上是兩款系統,操作邏輯也不盡相同。


    (Windows Phone 8,圖源Wikipedia)


    Meenhong JX5搭載的桌面端Windows系統,并沒有為手機日常交互做優化適配,執行的仍然是鍵鼠那一套操作邏輯。用戶在用Meenhong JX5時,一大難題就是怎么在5.5吋的小屏幕上,把手指模擬成鼠標光標在密密麻麻的小圖標以及UI界面上「單擊」「雙擊」「右鍵」,這種操控的流暢性,想到就讓人撓頭。


    其實,當前市面上很多品牌推出的PC掌機,大部分搭載的都是Windows系統,只是主要使用場景變成了游戲。但問題在于,這些游戲掌機的系統本質還是桌面端的,沒有為掌機做專門的優化適配。因此,日常使用時,用戶很容易遇到操控和交互上的不便。相比之下,搭載Linux內核定制系統的Steam Deck,這方面反而有體驗優勢。


    或許是因為考慮到了這點,SZBOX在商品詳情頁里一直在強調Meenhong JX5支持屏幕輸出、拓展功能,連上HDMI高清線,它就能投屏到大屏顯示器上;USB口連上鼠標鍵盤,它就能搖身變成一臺正常的電腦。


    (圖源:SZBOX)


    除了日常操控,把Meenhong JX5當手機用,還得考慮到生態的問題。桌面端Windows當然不缺應用,畢竟Windows 11甚至還能運行安卓誕生前的古早軟件。但還是那句話,桌面端的應用生態與移動端的同樣是割裂的。


    正常情況下,用Meenhong JX5點個外賣都費勁。當然,在Windows電腦上裝安卓應用也不是不行,但微軟自己都放棄了安卓子系統功能,用第三方模擬器也能達到目的,但如果再考慮到Meenhong JX5并不算強的性能和本身就較低的續航,這個方案可行性不高。


    在移動端找回場子,微軟得另辟蹊徑


    Meenhong JX5,說到底,它就是一款國產小廠打造的Windows口袋電腦,和微軟官方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而且,無論是產品配置,還是實用場景,Meenhong JX5也和主流智能手機相差甚遠。因此,所謂的「Windows手機」的概念,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錯覺,或者是適合拿來營銷、提升討論度的噱頭。


    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如果把它當成一臺微型電腦,Meenhong JX5移動性、應急使用等方面的確頗有優勢,相對「小巧」的形態也頗為炫酷。Meenhong JX5當前的起售價不到200美元,作為一款PC來說,還是挺有吸引力的。


    但是,如果真的沖著Windows手機的情懷去購買的話,很可能會大失所望,續航、生態、體驗等方面都有問題。而且,國內用戶購買的話,還得承擔海淘方面的額外成本,另外還要面臨售后上的風險。所以,它注定只是一款適合少數極客用戶的產品。


    (圖源:SZBOX)


    Meenhong JX5能引發部分用戶的關注,說明還有人對微軟的移動戰略有所期待。錯失移動市場,曾一直被微軟視作是最大的遺憾。不過,微軟已經逐漸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自從10年前納德拉就任CEO以來,微軟將軟件服務、云端等作為了核心業務,并獲得了成功。過去10年,微軟的股價翻了10倍,微軟賺得盆滿缽滿。


    更關鍵的是,微軟近年對AI的押注也大獲成功。ChatGPT的大火,掀起了生成式AI的熱潮,作為OpenAI投資者的微軟,自然賺足了眼球拿到了好處。微軟不僅將AI成果融入到Office應用中,增強其競爭力,還進一步提出關于AI PC的方案。


    圍繞AI PC,微軟和高通達成了合作,簡單來說就是微軟在系統和軟件層面提供支持,高通則供應功耗更有優勢的驍龍芯片。微軟Copilot未來不僅要在云端運行,還要支持處理器端側處理AI任務。


    而在移動端,失去了操作系統這一核心入口后,微軟的機會則在應用和服務上。其實,在Windows Phone失敗后,微軟已經逐漸成為「最佳Android/iOS開發者」,將旗下Office相關的應用一股腦搬上了昔日對手的平臺上。


    微軟在AI層面上的戰略,也可以延續這一打法,將AI優勢與原本的軟件優勢結合,鑄就在移動端的一股力量。說不定未來AI手機時代真的到來時,微軟能夠通過在AI領域積攢的資本,打一場翻身仗。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并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