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gram筆記本不開機。
LG GRAM10代17筆記本不能開機。
·先把主板拆出來看看,發現這個地方有腐蝕的痕跡,有兩個電阻被腐蝕爛掉了。目測這兩個是上拉電阻,裝個10K的應該沒問題。
·真想不明白主板空間這么大,非要用01005的封裝小的,用放大鏡看多費勁。對比一下這根頭發,找不到這么小的,那就用兩個大一點的代替,就是難看了一點。不過不要緊,一拖上去就看不見了。
·拎起來測試一下,成功進入系統,想不到還挺快。
完事啦,拜拜。
內容來源于@什么值得買APP,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阿文菌
大家好,俺又來了!
什么值得買的眾測頻道,最近發布了LG gram 16英寸 2021款 的眾測信息。
現因為工作需求,經常會出差。所以,一臺輕薄、長續航、高性能的筆記本電腦成為了我的剛需。
然后,我毫不猶豫申請了……
沒想到,我居然能在8921人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眾測的一員,感謝什么值得買,感謝LG!
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下眾測信息哦,還有其他幾位大佬的測評,可以更全面的了解這款產品:
LG gram 16Z90P-G.AA55C大屏輕薄筆記本消費眾測什么值得買 (smzdm.com)
LG gram,在2020款的時候,我就已經注意到了,它的定位非常的準確,主打商務、學習、需要移動便攜使用筆記本電腦的人群。
其輕薄機身、長續航以及優秀的屏幕質量,讓無數人追捧,現如今,性能也在不斷的增強。
要知道,在輕薄和續航中,LG gram,著實有點變態了,這幾年來還真沒遇到對手。
LG gram 系列2021款,目前在售的有14英寸、16英寸、17英寸,三個版本:
其中14英寸版本,重量999g;16英寸版本,重量1.19kg;17英寸版本,重量1.35kg。
也就是說,每個版本的差距在200g,特別值得說明的是,LG gram 16英寸版本,是在傳統筆記本15英寸的體積中,塞下了一整塊16英寸的超窄邊框的屏幕:
本次測評的LG gram 2021款 16英寸,全稱是:LG gram 16Z90P-G.AA55C。
引用一段產品簡介:
LG gram 16提供了白色、銀色和黑色可選,外觀簡潔時尚,鎂合金材質打造1.19kg機身,輕薄又堅固。16:10屏幕比,2K+分辨率,99% DCI-P3色域覆蓋,色彩更逼真。80Wh大容量電池,一次充電使用一整天。機身配備2個雷電4,1個HDMI等豐富接口,無需準備擴展器。全系升級11代酷睿處理器,搭載Iris Xe顯卡,并通過EVO認證,性能更強悍。成為了大屏輕薄筆記本領域獨樹一幟的創新產品,真正實現了輕薄、大屏、長續航、強性能于一身,是工作和學習的貼心助手。
看簡介,這款產品,確實很強,那么到底如何呢?
本文也會詳細測試每個環節,篇幅可能較長,所以做了下面這個目錄,方便大家查閱:
1、拿起LG gram的快遞盒的時候,我就感覺到它的重量,實在是太輕了。
拆掉快遞盒子后,里面是gram的黑色包裝盒,很素雅:
2、盒子的背面有產品的一些信息介紹,規格型號是,16Z90PD:
3、打開包裝盒,筆記本用布袋子包裹著,很安全:
4、全部物品就如下圖所示,合格證、保修卡、說明書、筆記本電腦、充電器:
5、充電器比較小巧,很輕,用的是Type-C的接口,給筆記本充電,最大功率65W。
當然,也可以給手機充電,最大45W:
6、再來看看LG gram的外觀,全金屬機身,使用的是鎂合金,沒錯,就是航空級的材料。
外表看起來很低調,黑色很吸光,有種商務人士必備的感覺。
別看它看似單薄,但是卻通過了美國軍工7項堅固性測試,在沖擊、腐蝕、壓力、震動、低溫、高溫、沙塵等惡劣環境下,依舊可以穩定運行:
7、打開筆記本,屏幕的邊框真是窄呀,而且觸控板的面積也比較大。
LG gram的顏值,真不錯:
8、而較上一代,2021款的gram,將鍵盤的高度調高了,寬度也調大了,更符合人體工學設計。
打字很順手:
9、而且下面這個觸控板也變大了,比傳統的15.6英寸的筆記本大了55%的面積。
結合一體式的精準觸控,手感很棒,不需要鼠標,也可以輕松操作:
10、攝像頭很小一顆,藏在頂部邊框上:
11、而筆記本的背后,有4個碩大的腳墊,以及若干個散熱孔:
12、為什么LG gram 邊框顯得那么窄?
主要源自于它使用了安全美觀的隱形鉸鏈設計,將屏幕底部藏在下面,從而實現4邊窄邊框,這個設計帥呆了。
而且整體非常的輕薄,腳墊讓筆記本變高了一些,散熱更好:
13、整機厚度只有1枚一元硬幣3分之2的大小,又輕又薄,非常適合帶它出門:
14、接口方面,鍵盤左側有HDMI接口、2個雷電4、以及1個3.5mm的音頻接口。
HDMI接口,可以方便我們連接投影儀,外接屏幕。
而2個雷電4,則可用于充電、接顯卡拓展塢、萬兆轉換器、NVME固態硬盤盒;
雷電4還可以同時輸出兩個4K顯示器或8K顯示器連接,非常的強悍,下文也有相關體驗。
15、鍵盤的右側接口,有電腦鎖、2個USB3.1、以及1個UFS卡槽。在這么輕薄的筆記本中,塞入幾乎滿足了各種需求的接口,再也不用帶一個累贅的轉換器了:
16、LG gram 在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輕薄,4邊超窄邊框,屏占比高,全鍵盤,觸控板大。
這個顏值,真的越看越喜歡,滿足我的對出差攜帶筆記本的全部幻想:
17、接下來,我們點擊右上角的開機鍵開機看看,而且這個開機鍵還支持指紋功能:
18、指紋的識別速度很快,幾乎秒進系統,有了指紋識別后,我們辦公也高效了很多:
19、LG gram 開機的第一感受,屏幕采用鏡面屏,并非現在主流的霧面屏,強光環境會有反光。
以LG的技術,肯定有辦法弄霧面屏,但是為什么不弄呢?感覺是為了屏幕顯示質量考慮。
因為我的第二感受,就是清晰,極具清晰!
LG gram 使用了 2K分辨率(2560*1600),專業級 99% DCI-P3 色域的顯示屏,在顯示效果上,可謂是超級強悍:
下文也有詳細的顯示測試。
20、LG gram 也支持單手打開,毫無壓力:
21、鍵盤的布局我也很喜歡,我的手偏大,鍵盤的手感很好,這篇文章就是用它寫出來的,很順手:
22、我們外出的時候,帶上LG gram,真的很贊。
周圍的朋友們,也對這么輕薄的筆記本好奇。LG gram 刀鋒般的超薄屏幕,超窄邊框,超輕機身,真的愛不釋手:
23、在戶外也可以清楚的顯示屏幕上的畫面,顯示色彩真心贊:
1、LG gram 最大的競爭力,除了性能,顏值,屏幕這些,就是它的重量了。
來了解LG gram的朋友,大多數都是因為它的重量,太討人喜歡了,女生都可以單手各個角度輕松拿起!
要知道,LG gram 16 是吉尼斯認證的“世界最輕16英寸筆記本”,輕薄程度非同一般:
2、官方宣稱的是1190g的重量,而我實際測試是1157g。
在加入了充電器之后,重量也只有1452g。
這是什么概念?也就兩瓶礦泉水的重量了,難以置信呀:
3、為此,我拿出了手里的Macbook Pro 15 進行對比。
單機重量是1871g,帶上充電器后2222g。
蘋果的筆記本,已經算是很輕的了,但是對比LG gram,完全無法比:
4、最后,我又拿出了手里的Redmi G 的游戲本。
單機重量2514g,帶上磚頭大的充電器,重量達到了3132g,是LG gram的2-3倍重量了。
帶這臺游戲本出門,簡直是折磨,巨沉:
5、匯總了一下:
Redmi G 重量最重,因為是游戲本,主打性能、散熱,所以體積和重量大一些也正常。
很早之前,一直覺得 Macbook 已經很輕了,而看到了LG gram后,才讓我了解到,16英寸的筆記本,居然能這么輕:
6、在厚度上,由于LG gram有4顆碩大的腳墊,所以看起來比Macbook要厚。
但是實際上,也是差不多的,而小米的筆記本,則可以算得上巨無霸了:
1、上文而已提到過,這次LG gram的屏幕很棒。
確實,當我第一次點亮它的時候,真心感受到驚艷,這超窄的邊框,這清晰的畫面,不錯,不錯,真不錯:
2、LG gram 使用了WQXGA 2K高分辨率的屏幕,16:10的畫面比,分辨率:2560*1600,專業級 99% DCI-P3 色域,IPS面板。
看下面這個屏幕,誰能不喜歡呢?
3、在戶外的時候,這塊屏幕仿佛融入背景里,真的太窄了:
4、LG gram 使用的是2K分辨率的屏幕。
這里,我對比了Redmi G 的1080P顯示屏,我們拍攝一張圖片進行放大,可以看到左側的1080P的鋸齒和顆粒感。
而2K分辨率的LG gram 則圓潤很多,顆粒感很少:
5、另外LG gram 使用的是16:10的畫面比。
和傳統的16:9的屏幕對比,會多出11%的操作空間,顯示范圍更大:
6、兩塊屏幕使用同樣的壁紙,放在一起,好壞高下立判:
7、LG gram 使用的99% DCI-P3色域的屏幕。
我這里先用最簡單的測試,同樣一張人像圖片,放在Redmi G上,美女的臉就發綠了,而在LG gram上膚色就很正常:
一塊好的屏幕,非常適合對影像、剪輯工作的朋友們使用。
下文,我也有對比多臺屏幕的測試環節。
1、幾乎每一臺筆記本,都離不開對性能的追求。
LG gram 是通過了Evo認證的,Evo 的特點是 快、長、炫,也就是11代處理器、WIFI6網卡,雷電4,續航強,顯卡強。
我現在就用LG gram 在玩游戲,有誰知道這是什么游戲的嗎?
2、性能測試的環境,不僅是了解筆記本的過程,也是一種參考手段。
我們可以參考這些數據,來對比其它的筆記本電腦,買到最合適自己的。
首先,看一下魯大師的配置信息:
十一代i5-1135G7處理器,16GB LPDDR4內存,512G 固態硬盤,新一代Xe顯卡,AX201 Wifi6無線網卡:
3、魯大師跑分達到了29萬,這個成績,在這么輕薄的筆記本中,還是很不錯的:
4、LG gram 的CPU使用的i5-1135G7。
這顆處理器是四核八線程,單核性能很強勁:
5、GPU方面,是目前最強的Xe核心顯卡,可這顆顯卡需要很強力的內存頻率支持才能更強,所以LG gram 用的是4266Mhz 的LPDDR4X內存。
這顆顯卡在玩游戲方面的表現一般,但是在計算以及圖像處理中,表現是很棒的:
6、使用CINEBENCH R15 R20 R23 跑分如下:
7、使用象棋跑分12396,挺不錯了:
8、固態硬盤是海力士的512G NVME SSD固態硬盤。
比傳統的SATA3 SSD快了5.3倍!LG gram 內部支持雙SSD,最高可支持2TB SSD的存儲空間:
跑分如下,速度那是相當快了:
9、最后,我用PCMARK10 跑分4447分,供大家進行參考:
10、溫度方面,在烤機半小時后,最高溫度達到了92℃,平均溫度75℃。
散熱效果一般,但是LG gram 在高溫下,依舊能穩定運行:
11、接著,我來安裝一些游戲,一些軟件,可以看到多開任務壓力不大:
12、全部安裝完畢后,有Adobe全家桶,以及幾款自己喜歡玩的游戲:
13、首先在英雄聯盟中,LG gram的16:10 簡直就是物理外掛,可以顯示更多的畫面。
在基地的時候,幀數是63幀:
14、在團戰過程中,幀數是25幀,玩玩LOL還是沒問題的:
15、來一波精彩瞬間:
16、然后,我又測試了一下星際爭霸2:
17、星際爭霸2中,我用的畫質是中等:
18、也完全能玩,幀數也在25幀左右:
19、隨后我又測試了一下CS go,這個游戲就沒法玩了,比較卡頓:
20、畫質我都是默認設置,并沒修改,玩起來卡卡的,看來不適合玩CS go:
21、還是玩玩這款游戲美滋滋:
特別提醒,LG gram 的定位是輕薄本,并不針對游戲用戶設計,游戲體驗僅僅作為性能測試參考!
22、其實Xe顯卡,較前一代的圖形性能已經提升了2倍了。
但是Xe顯卡真心并不適合玩游戲,它更多是用來做圖形處理計算使用。
在我打開了Adobe全家桶的情況下,沒啥壓力,PS LR PR AE AU,同時使用都沒問題。
最近我也在拍攝剪輯一些視頻分享在網絡上,最新的視頻,我都是用的LG gram進行剪輯。
用它剪輯4K視頻,完全無壓力,很流暢,而且用PR渲染導出一段10分鐘1080P的視頻,也只要12分鐘左右,還是很棒的。
23、最后,說一下無線網卡方面。
LG gram 使用的是AX201 最新的WIFI6無線網卡。
搭配我家里的WIFI6 無線路由器,能在無線速度下,達到了2.4Gbps,比千兆網線直連還快了2倍多:
24、實際測試一下,在家里拷貝NAS的資源到LG gram 上,無線傳輸速度下,速度達到了113MB/s。
這個拷貝速度并沒有跑滿無線網卡的帶寬,主要是因為在路由器只有千兆網口,瓶頸在路由器上。
不過,我們也在無線網絡下跑滿了千兆,很棒了!
如果使用的是2.5G網口的WIFI6無線路由器,可達200MB/s以上的無線傳輸速度,想想就美滋滋:
1、LG gram 16 作為一臺僅1.19kg的輕薄筆記本,居然塞下了80Wh的大容量電池。
官方宣稱,1次充電,可以用22小時。
而我將進行續航測試,在亮度全開,播放高清視頻,后臺再開了一個游戲的情況下,每小時進行拍照記錄耗電量,并且對比另外2臺筆記本電腦。
實際測試,第一個小時,電量剩余83%,第二個小時剩余61%,第三個小時剩余41%:
同樣測試的Macbook和Redmi G,電量只剩下20%幾了:
2、最終,續航測試,在滿載的情況下,LG gram 至少可以用5-6小時。
Macbook Pro 只能用3-4小時,而Redmi G則只能用4-5小時:
如果自己使用了省電模式,在辦公時有待機情況,那么LG gram 確實可以滿足一天的使用需求:
3、然后,我又測試了一下充電效率:
其中Macbook Pro 15充電速度最快,2個半小時就能充滿。
而LG gram 和 Redmi則差不多3個多小時才能充滿:
前一陣,我出門,帶上了LG gram進行辦公,沒帶充電器,也完全足夠使用,回來還有大半電量,續航確實贊!
而且LG gram,我們還可以帶上更輕便的快充頭,幾乎不占重量,便攜的同時,性能、續航、以及屏幕都很棒,真的愛死這款筆記本電腦了。
1、LG gram 主打的就是 輕薄、續航好、性能強,以及這塊好屏幕了:
所以,我特別對比了4塊顯示屏,大家可以根據原圖進行參考,幾乎涵蓋了各種顏色,來看看LG gram的屏幕表現:
2、測試的時候,我需要關燈:
第一組圖片是黃色為主:
原圖如下:
3、第二組圖片是紅色為主:
原圖如下:
3、第三組圖片拍攝后有些過曝,主要測試高光范圍:
原圖如下:
4、這一張圖片測試綠色:
原圖如下:
5、這一張圖片,測試藍色:
原圖如下:
6、這一張圖片,測試人物的膚色:
原圖如下:
7、這一張圖,其實測試的是白色:
原圖如下:
8、這一張圖,僅僅因為很好看,所以放上來對比一下:
原圖如下:
9、最后一張圖,測試的是黑色表現:
原圖如下:
整個測試環節下來,我最明顯的感受是,Redmi G的屏幕確實很拉胯,很多顏色不準確。
而27英寸的顯示器和Macbook Pro表現都差不多,色彩顯示也挺不錯的。
最讓人喜歡的,還是LG gram,顏色的顏色更準確,可以說,非常接近原圖的表現了!
LG gram 的這塊屏幕,非常適合攝影、剪輯、圖像設計方面的人群使用,顏色很準確。
1、雷電4對比雷電3,最大的突破是PCIE最低傳輸速度從16Gbps提升到了32Gbps。
曾經我用Macbook Pro 連接顯卡擴展塢,再接一個雷電3設備,就會沖突,而現在的雷電4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些沖突,因為帶寬足夠了。
LG gram 2021款 升級為兩個雷電4接口,當我們接入顯卡擴展塢以后,可以達到桌面級的游戲水平!
不要用我顯卡去哪里了,問就是沒有了:
2、兩個雷電4接口,可以讓我們接入更多的設備,比如轉接器,NVME硬盤盒子等:
3、當接入NVME硬盤盒后,傳輸速率達到了900MB/s,比傳統的SATA3固態硬盤盒子快了一倍:
4、另外,我們還可以更換更輕巧的65W充電器進行充電,這樣帶LG gram出門,就更輕便了:
5、實測,是完全可以充電的。
只不過會提示接入了額定值較低的電源,因為我這個充電器也是幾年前的產品了,現在可以買更好的快充頭:
6、隨后,我還測試了,用雷電4接口,接入QNAP的QNA-T310G1S萬兆轉接器:
7、接入以后,我們的筆記本就有了10Gbps的速率了:
8、映射上我的36TB的NAS,傳輸速度達到了630MB/s,再也不用擔心筆記本的硬盤容量不夠,也不用擔心NAS速度不夠快了。
這個傳輸速率,完全可以將4K分辨率的視頻素材放入在NAS上,實現在線剪輯:
9、最后,我們還可以用 Type-C 轉 DP線,接入到顯示器上,用來擴展顯示內容。
如果是帶Type-C供電輸出的顯示器,則連電源都可以省了:
1、LG gram 在開機后,桌面就附帶了一些工具:
這個LG control Center,可以控制屏幕的色溫,電源管理,以及系統升級等:
2、還可以設置屏幕的亮度,聲音,觸控板,鍵盤背光,外接顯示器等:
3、還支持設置F1~F12的熱鍵,以及飛行模式:
4、設置熱鍵需要注冊一下LG的賬戶:
5、另外LG還有 Virtoo by LG的工具。
可以讓我們的筆記本電腦與智能手機進行連接:
6、我們掃碼下載APP,然后輸入手機APP上的密碼,就可以進行連接了:
7、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查看手機里的通知,信息,圖片,短信等,超級方便:
8、還可以顯示手機的實時鏡像,我們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控制手機,以及回復手機里的信息:
9、最后就是LG Update Center工具了。
可以查看筆記本電腦上的各個更新狀態,通知設置等:
又到了總結的時候了。
使用LG gram的時間很短,也就幾天的時間。
但是我幾乎每天都帶著它,它的重量確實很適合帶出門。
如果您買一臺LG gram,在外出工作的時候,不帶上它,簡直不能忍。
LG gram 的輕薄機身,長續航,高清屏幕,以及強悍的性能,特別適合移動辦公使用:
雖然LG gram 不如游戲本、臺式機能玩大型的游戲。
但是,LG gram的 Xe顯卡,也是完全足夠使用的,看、下面一個女生都可以輕松單手拿起它,要知道這可是一臺16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呢:
最后,點評一下LG gram的優缺點:
1、輕薄,非常的輕薄,16英寸的筆記本電腦,只有1.19kg,兩瓶礦泉水的重量,真的太輕了,適合帶出門使用。
2、屏幕好,2K分辨率,16:10 畫面比,99% DCI-P3高色域,太適合需要影像處理的人群使用了。
3、性能強悍,11代i5處理器,Xe顯卡,雖然不適合玩大型游戲,但是搭配NVME SSD 以及高頻率內存使用,用來剪輯視頻、修圖完全無壓力,妥妥的辦公神器!
4、續航不錯,這么輕薄的機身,塞下了80Wh的大容量電池,1次充電,在日常使用的情況下,足夠使用一整天了。
5、雙雷電4接口,支持各種擴展,能同時外接2塊4K顯示屏或連接8K顯示器,以及顯卡擴展塢,萬兆轉換器等,很強悍。
不足:
1、屏幕有反光,在暗光環境下使用不影響,亮光下,挺煩的,出門用它,注意選好位置。
2、散熱還差點意思,溫度最高能到80-90℃。
好了,到此,這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了,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再次感謝什么值得買以及LG對我的信任。
我們下次再見,白白!!
本文商品由什么值得買提供,并邀請用戶撰寫評測報告。更多新奇好物請關注眾測活動~
作立場聲明:4K藍光的播放之路不怎么平坦。希望能給值友帶來啟發。
小燒又來折騰4K了,關于4K的投影機怎么選可以參考之前小燒的幾篇文章和評測。
有了4K電視和投影機,怎么能沒有4K播放器呢。
說起4K播放器,可能很多人腦中馬上閃出了諸如OPPO,先鋒,索尼等一眾支持4K藍光光盤播放的藍光機,以及一眾國產的4K播放器,比如,芝杜,億格瑞等牌子。
隨著OPPO在藍光播放器行業的退出,其最后的經典產品UDP-203和205成為了絕唱。但是他們并沒有在市場上消失,而是以更高端的形態出現在大家面前。各種號稱摩改版本的205價格可以賣到30000元以上,真是物以稀而貴。至于實際效果值不值這個價錢,那取決于你家中別的器材處于哪個水平。
OPPO不干了,那么留下的空白就必須有人來補。對于高端藍光光盤播放器來說,先鋒Pioneer一直是響當當的牌子。原先在1080P時代也出過不少經典產品。自從OPPO退出之后,它的高端機一下子也上來,LX500和LX800似乎成了想升級高端藍光機的首選,其中LX800的價格更是漲到了一萬五以上。
先鋒 LX800
這些高端機器,一般是以藍光光盤為播放介質的,似乎是目前播放正版4K藍光光盤的唯一途徑(HDCP2.2是播放正版4K繞不開的一道坎)。當然越獄之后也能外接硬盤或者網絡NAS播放藍光原盤。
接下來說說不帶藍光光驅,只能通過硬盤或者網絡播放的高清播放器。牌子眾多,一般性價比比較平衡的價格段在1000-2000左右。也有部分高端產品和可以賣到到4000-10000,這個原本OPPO 203和205的價格段。
比如芝杜的X20 Pro和海美迪H1000
以上的這類機器,特點是不帶光驅無法播放光盤,但是可以內置3.5寸硬盤,外接USB硬盤以及網絡NAS播放網上下載的藍光原盤。而且目前大多數千元左右的機型也帶有藍光導航,實屬播放藍光原盤的利器。但是對于手中擁有正版藍光碟片資源的用戶,似乎少了最重要的播放功能。
發燒友的價值觀中,購買一臺1萬5左右的藍光播放機,用于播放4K UHD藍光碟,獲得最高的畫質和音質享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在值友們的價值觀中,當然希望同樣花這樣的錢,能實現更多的功能,比如游戲,生產力,播放4K影片等,當然最好還能附帶播放正版4K藍光碟的功能。
今天,就來實際操作,搭配一臺入門版的"支持4K正版藍光播放"的電腦。
其實對于當前的核顯來說,無論是AMD YES的Radeon? RX Vega 8/11(銳龍Ryzen 3 2200G,5 2400G),還是Intel i3-i9搭載的Intel HD Graphics 630,均可支持4K藍光碟標準的HEVC硬件解碼。
因此,如果沒有播放正版藍光碟片的需求,選用AMD的板U套裝依然是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但是為了保持這次裝機的高逼格,支持正版4K藍光碟的播放,Intel平臺依然是不二的選擇。
目前PC平臺唯一支持正版Cyberlink Power DVD的硬件需求。
需要7代及之后的i系列,內置 Intel HD Graphics 630及以上顯卡(支持HDCP 2.2以及HEVC硬件解碼)。
此外,為了緩解不開硬件解碼情況下CPU的壓力,以及兼顧游戲使用,選用了可以超頻i3-8350k。
散片性價比更高,小燒選擇QS正顯版本。
i3-8350k QS
要找一塊支持正版4K藍光播放的主板也不容易。因為Cyberlink僅支持Intel系列的內置顯卡輸出端口,而且這個端口還要支持HDMI 2.0,并且需要主板支持Intel 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 (Intel SGX)。因此可選的主板僅剩下幾款Z270/Z370/Z390主板。至于不在列表中的主板,選擇的時候請注意對于主板HDMI口的描述,支持4K/60P輸出的才是HDMI 2.0的。
此次使用的是華擎的Z370 Phantom Gaming-ITX/ac,性價比比較高的支持HDMI 2.0的ITX。喜歡新型號的可以選擇Z390Gaming-ITX/ac。土豪請直接ROG和微星旗艦。
內存帶寬對于游戲幀數的提高作用早已被確認,由于4K播放使用的madVR渲染器,以及內置GPU硬件解碼,都比較耗費內存帶寬。因此本次選用了DDR4 3200的內存。一共2X8=16GB。
宇瞻黑豹RGB有著醒目的黃金色散熱馬甲,以及RGB燈(支持ASUS AURA Sync)。擁有Intel XMP2.0一鍵超頻到3200MHz的官方頻率。運氣好的話還能碰到特別能超的三星B Die顆粒。終身質保。若干年后,萬一壞了的話,DDR4早已停產,換兩條DDR6、DDR7的豈不美哉 。
現在裝機,沒有一塊NVME怎么能行。此次用于安裝系統的是一塊三星的PM981。還記得小燒曾經一次購入了4塊進行測試嗎?哈哈哈,就是它了。安裝之前貼上了附送的散熱片。
一個穩固的電源是整個系統的基礎。這次選擇了美商艾湃電競(Apexgaming)AG-850M。
80 plus金牌,全模組線材,日系主電容,850W的功率只要不到5毛錢一瓦(屯這個電源的時候399)。還要什么自行車。電源和機箱都是機器里最保值的部分,一般能用好多年。10年質保也免除了后顧之憂。
在這個追求顏值的時代,機箱已經不再僅僅是一個安放各個配件的黑箱子。白色,側透,RGB已經融入了如今高顏值機箱的DNA中。雖說此次的主板是ITX,但是以小燒的習慣,估計最終還是會去選擇ATX甚至是E-ATX主板。無它,擴展性強,有更多的PCI-E槽可供插滿,性能,才是男人的最終追求!
高顏值機箱選擇繞不開的品牌– NZXT恩杰。
新發布的H710i。系列中個頭最大的機箱,即使是E-ATX主板也可以放進去??紤]到為了這次裝機有眾多的RGB配件,以及一個240的一體式水冷,為了顏值也是拼了。
恩杰的新品,在很多細節上做了改進:
· 側面的鋼化玻璃全部改為單螺絲拆裝,極大的方便了安裝。高興的時候,往機箱內空著的地方增加點手辦、燈光啥的,簡單至極。
· 新增了方便安裝的SSD托架(最大SSD數量可以達到4個),在價格低谷的今天,基本能夠完全擺脫了。
· 增加了上方面板的USB-C接口(下次升級主板的目標)
· 帶"i"的版本內置了Smart Device V2控制器。這個控制器可以說是這個機箱的大腦,也帶來了接線方面的便利。
· 支持NZXT的CAM軟件來控制內置RGB燈光效果,以及主機狀態。
· 頂部和前部位置的360mm水冷散熱位置。頂部的支架可拆卸改換方向,解決了水冷和散熱/內存打架的尷尬情況。
鑒于CPU的TDP達到了91W,再加上超頻的打算。因此240mm的一體化水冷可以說是大機箱的合適選擇。為了配合主板以及NZXT恩杰機箱的側透,選擇了同樣支持RGB燈效的ID-COOLING的旗艦240排– DASHFLOW 240
水冷頭和兩個風扇都支持RGB。
雖說CPU的集成顯卡就可以完成UHD 4K藍光的硬件解碼和播放。但是為了更好的畫質和音質(設置后可以讓聲音和畫面分別通過兩個不同的HDMI口輸出,達成"音畫分離")。
拿出了AMD YES RX 470顯卡,為什么選這塊藍寶石470呢。首先,這是一塊在接口,性能上都十分均衡,夠用的顯卡。HDMI口支持2.0b規格,可以說十分的超前。
2048個流處理器和4GB的顯存,在后期需要madVR對畫面進行最終高品質渲染的時候,也能跑得起來。MadVR用的好,這臺幾千塊的電腦在畫質上超越萬元碟機也不是做夢。
渦輪,最愛的顯卡散熱方式
真的是大,不過大也有大的好處,就是什么都塞得下。
純白的面板,沒有什么多余的裝飾,NZXT的LOGO隱約可見,低調,低調。
頂部的接口,包括USB-C。H710i和它的小兄弟不同,只有左邊是側透的。
未打開的空箱側視圖,白色的那條是用來遮丑的 ,后面裝配的時候就知道了。
按下按鈕就可以拆卸不透側板,實乃我等懶人的福音。同時減少了螺絲的使用,整個機箱也更簡潔。
機箱原裝的內部理線,眾多的理線槽。為什么有那么多線呢,是因為機箱原來就內置了3 x 120mm和1 x 140mm一共4把風扇。
底部電源倉和邊上的3.5寸支架,如果把支架拆了的話,相信再大的旗艦電源也能塞進去吧。底部的兩條橡膠條起到了減震和避免磨損的作用,下部還有防塵網,120mm風扇電源的福音。
單個螺絲固定鋼化玻璃側透,這塊玻璃分量不輕,相信恩杰的設計師也花了不少心思在這塊玻璃的固定上。
簡易固定的SSD硬盤支架,設計十分巧妙??梢郧度胂路接脖P倉上方蓋板的洞洞中。同時也和背面的兩個支架通用,拆裝無需螺絲,十分方便。
SMART DEVICE V2,整個機箱的大腦就在這里。所有機箱風扇和RGB燈光都連接到這里,可以通過恩杰專用CAM軟件進行統一控制管理。據說里面還內置了監控噪聲的麥克風。
Apancer宇瞻黑豹RGB DDR4 3200MHz
據說都要擺成這樣的體位才算合格?真擔心一掌拍下去,內存變成4根。
打開盒子,黑色絨布袋內裝的是滿滿的模組線材。
透過鐵網看一下內部的用料
感覺一二級的EMI濾波還是做得很不錯(不是電源方面的專家,說錯了請輕拍),仔細看還能看到大個的紅寶石Rubycon高壓濾波電容。雖說國產的電容也能滿足需求,但是使用了日系紅寶石電容之后,是不是整體的檔次會有所提升呢。右邊是密密麻麻的模組線接口。依據接口類型排列有序。最右邊的是主板電源供電,上方8pin是PCI-E和CPU供電,下方是6pin硬盤供電。其中8pin的數量完全可以滿足三卡SLI和CrossFire的需求(頂級顯卡最好只用兩張,畢竟這是850瓦的電源)。
12V是單路輸出,不像以往的電源12V是分為多路的,分配不當的話會產生供電不足的情況。這個單路70A的12V供電能力相信能滿足大多數人的超頻和頂級顯卡供電需求了吧。
所有的模組線,PCI-E有三組,確保了三塊顯卡的可能性。
電源裝入機箱,如果無需安裝3.5寸硬盤,建議把這個硬盤架拆除,接線和走線就更方便了
大件全家福
可以看到旗艦240水冷的個頭還是很大的,安裝時對于機箱內部尺寸是一個考驗。遇到機箱比較小的情況下,最好先安裝好水冷,然后再裝主板,最后將水冷頭連接到CPU上。大機箱么,隨便怎么折騰都行。
即使是大機箱,它的初始配置狀態也未必是最佳的安裝狀態,這不,水冷和內存打架了。
還好這臺H710i的頂部水冷支架能夠拆下換方向,給機箱內部留出更多的空間
水冷的安裝問題完美解決
請無視后部凌亂的走線,最后會整理,兩個SSD通過快速安裝支架妥妥的安裝在了背板上。
安裝完畢,是不是沒有RGB略顯單調呢?
內存顆粒,看了下SPD信息,小燒這對是SK Hynix的,而非三星B Die,殘念
內存超頻,內存跑分
3200MHz下的跑分
暴力內存超頻,直接在主板BIOS里拉到3600MHz,其余設置不變,分數如下。
3600MHz下的跑分
CPU小超到4.5,CPU單烤FPU10分鐘,溫度60度毫無壓力。
NZXT(恩杰)作為機箱制造商,開發了名為CAM的監測軟件,能夠檢測PC運行狀況。
作為機箱廠商的配套軟件,自然是著重監控機箱散熱、風扇轉速等情況,根據硬件溫度與CPU/GPU負載,給用戶提供機箱內部風扇調速。此外還附帶了顯卡超頻,以及游戲內FPS顯示等實用功能。
CAM軟件中有"Smart Device"的選項卡。這個功能簡單來說就是通過Smart Device中內置的麥克風(對,就是前面看到的小黑盒子),拾取機箱內的設備在全力運轉/待機狀態下的溫度,噪聲等參數。再進行計算以及優化,控制機箱風扇的轉速,以求達到靜音與散熱效果的最佳匹配。真正名副其實的"智能機箱"。
目前這款軟件還擁有android與iOS版本,外出都能隨時監控家中PC狀態。
據說這款軟件還能與NZXT即將推出的一體化水冷聯動,到時能用手機調節水冷燈光,挺炫酷的。
今天要用到的是燈光調色功能。這臺H710i內部可是帶有RGB燈條的,燈條直接連接到了機箱內的SMART DEVICE上,再通過USB 2.0口連接到主板上,就可以通過CAM軟件控制燈光顏色了。預置了非常多的模式,甚至還能根據CPU/顯卡溫度,FPS,音樂,以及游戲中的狀態來控制機箱內氛圍燈的色彩變化。
是不是相比沒開機時候的呆板,要靈動許多?
光驅,差點忘記了,既然要播放藍光碟片,那光驅肯定是少不了。普通的藍光光驅還播放不了UHD 4K碟片,必須是官方支持AACS2保護的才行。
建議選擇以下型號:
UHD official drives:
· LG WH16NS60(internal)
· Buffalo BRUHD-PU3(external, USB)(FW. BU11 not supported)
· LG BU40N(internal slim/laptop)
· LG BU50N(internal slim/laptop)
· LG BP60NB10(external, USB)
鑒于目前多數機箱已經不設置光驅位,挑選一個USB外置的超薄光驅是不錯的選擇。為了保證播放,分別采購光驅本體和外置USB盒是最好的方法。
萬能的淘寶有許多全新的LG BU40N,小燒親身試法買了一個回來
配上以下的外置USB 3.0光驅盒子,完美搭配
測試下來無論是播放還是刻錄藍光碟片都沒有問題。
安裝
終于,測試硬件全部通過:
Advisor 顯示可以播放正版4K光盤
接下來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翻車現場:
明明通過了你自己的測試軟件,播放的時候你給我來這套。經過大約1個小時的折騰,換各種PowerDVD版本,終于還是放棄了用這個軟件播放正版的嘗試。
不過么,播放自己刻錄的4K藍光碟和藍光原盤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至于播放正版4K藍光碟的需求,只能交給了。正版和x版4K全部通吃,還帶藍光導航。需要方便觀看4K藍光不折騰的話,強烈推薦這個。
對于追求終極畫質的值友,推薦使用MHC-BE+LAV+madVR,全力運行看一下功耗,
好像有點大。不環保就不環保唄,無所謂這點電費了??雌娣托?。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