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
現在您看到的畫面,是1995年日本科幻動畫片《攻殼機動隊》里的片段。通過脖子后方的端口,人類可以實現大腦與外部網絡的連接。近幾十年,研究者們一直想將人腦和電腦直接聯接起來,而這種科幻作品中的場景,不久后可能將成為現實。
科幻動畫片《攻殼機動隊》
穆斯克新公司研究“腦機互聯”
近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和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的首席執行官埃隆·穆斯克宣布,成立一家名為“神經連接”的醫學公司,致力于連接人腦與電腦。穆斯克表示,“神經連接”公司計劃首先用四年的時間,研究通過植入電極的方式,來治療癲癇和重度抑郁癥等大腦異常病癥。在解決完這個問題以后,“神經連接”公司將會著手研究“人腦電腦交互技術”。
腦機互聯為提升人類智力
穆斯克:腦機互聯為提升人類智力
據報道,“神經連接”公司將使用“神經織網”的技術,通過手術,在人類大腦中植入微型電極,使人腦與電腦間建立聯系,實現思維的上傳和下載,使人類的智能達到更高水平,從而確保人類能夠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威脅。實現“腦機互聯”,大約需要八到十年時間。
穆斯克此前曾多次表示,人類需要謹慎對待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而他著手研究“人腦電腦交互技術”的目的之一,就是讓人類智力也隨著人工智能一同發展,以確保人類有能力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威脅。
可穿戴設備 或將破譯腦電波
意念控制或將成為現實
除了穆斯克,臉譜公司也走在探索“人腦電腦交互技術”的前沿。近日,在年度開發者大會上,臉譜公司表示,將在未來打造一個系統,在用戶無需講話或手動輸入的情況下,解碼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并以每分鐘100個單詞的速度即時傳輸到電腦或手機上。目前破譯腦電波主要通過植入芯片等侵入式方式完成。臉譜公司則計劃打造一套光學神經成像系統,破譯大腦皮層的神經信號,未來有望以可穿戴設備的形式推出。(原題為《科技前沿:“人腦直連電腦”或在十年內實現》)
日,武漢第二屆VR&AR國際論壇上,來自美國的團隊展示了腦波VR(虛擬現實),頭上戴一個像金箍一樣的傳感器,就能用腦波控制虛擬世界人物的一舉一動。
電影《環太平洋》里,兩名戰士用腦波控制巨大的機甲戰士,來和入侵地球的外星怪獸戰斗。電影才上映4年,這已經不再是科幻。
美國團隊上演意念控制
今日,光谷資本大廈里,“腦波控制”這個詞從美國硅谷EyeMynd腦波科技CEO Daniel口中爆出時,臺下一片震驚。
“這不是傳說中的意念控制嘛,真的存在嗎?”華中科技大學大三學生韓宸驚訝道。
控制電腦中的一個虛擬人物,以前需要用鍵盤、鼠標,后來可用手柄,而Daniel表示,“有腦波就夠了。”
他放了一段視頻,里面他的團隊成員戴著一個金箍一樣的傳感器,又佩戴著一副VR眼鏡。團隊成員眨眨眼,另一個界面里的虛擬美女也眨眨眼;他努努嘴,“美女”也努努嘴;他皺皺眉,“美女”也皺皺眉,神同步。而畫面旁邊,一段段波紋持續閃現。“這就是被感知到的腦波,控制著‘美女’。” Daniel說。
Daniel稱,他的第一代產品只有8個傳感器,只能捕捉到8種腦波,如今第二代已經有16個傳感器,能捕捉16種腦波,計劃明年升級到32個傳感器,每年翻一番。
在電影《環太平洋》中,主角戴的那種傳感器,像一條巨型蜈蚣一樣,從人的脖子一直延伸到脊柱,深深地扎入人體,主角每次佩戴都似乎頗為痛苦。“那是植入式的傳感器,已經很落后了,現在的傳感器只用貼在人的頭部,很舒適。” Daniel表示。
在他的描述中,兩個相隔千萬里的人,戴上傳感器和VR眼鏡,將可以在同一個虛擬世界里會面互動。而在未來,通過接駁腦波,將能控制機器人,甚至其他人的身體,“就像阿凡達一樣。”
想請中國幫降制造成本
Daniel接受楚天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第一次來武漢,這里有眾多的科研院所和大學生,還有豐富的產業資源,“非常棒的城市。”
他在1981年就實現了將人的腦波接駁在電腦上,隨著VR產業的興起,腦波技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載體。但他的實驗產品非常昂貴,推廣起來困難。“中國人做什么都能把價格做得很低,我來中國就是尋找幫助,將成本降下去,真正能被市場所接受。”他說。
根據《中國VR行為用戶行為研究報告》顯示,中國VR的潛在用戶規模已經達2.86億,而在過去一年接觸過或體驗過虛擬現實設備的VR淺度用戶約為1700萬人,購買過各種VR虛擬現實設備的用戶約為96萬人。按照市場預期,中國VR產業的市場潛量將達到上萬億。
VR眼鏡將進入移動時代
去年的VR&AR論壇上,記者就體驗過HTC vive,這種VR設備需要連接在一個高性能的電腦主機箱上,人只能在巴掌大一塊地方移動。
后來,記者又體驗過雪炭的VR設備,將機箱背在人身上,弄得像個機甲戰士,非常沉,“正好契合我們設計的這款機甲戰士游戲,負重感很真實。”該公司人員稱。但移動范圍依然有限,攜帶也不便。
目前市場上最多的設備是一個VR眼鏡加一部手機,這類設備體驗起來普遍清晰度較差,而且容易眩暈,但移動方便。
暴風魔鏡副總裁及合伙人高偉在論壇上稱,2016年是VR元年,當時VR設備發展有非移動派和移動派之爭,但如今看來,“VR眼鏡進入移動時代是大勢所趨。”
他表示,如果和電話發展類比來看,連接電腦主機的VR設備像電話座機,將機箱背著的像大哥大,VR眼鏡加手機的像最初的鍵盤手機。暴風魔鏡公司今年推出了移動VR一體機,不再依賴手機,清晰度更高,而且重量只有200多克。但他稱,“這還僅像剛實現上網功能的小屏幕手機,要實現像現在的智能手機水平,還有很有很長的路走。”
他預測,當移動VR一體機的重量控制在50克以下,成為VR眼鏡,能夠長時間佩戴,就可以替代手機,成為下一代智能終端,“目前VR眼鏡還依賴手柄操控,10年以后可能實現純腦電波控制,業界認為VR會變成這樣。”
楚天都市報 記者汪亮亮 龐正 通訊員韋哲
華網新加坡12月12日電(馮琛)今年3月,特斯拉CEO馬斯克宣布創立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將致力于用侵入式的方式獲取大腦信息,做大腦和機器連接的媒介。今年4月,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在F8大會上宣布了“意念打字”項目,希望未來能通過腦電波每分鐘打100個字。兩個巨頭公司先后瞄準腦機接口科技,這使得腦機接口領域成為人工智能又一個備受關注的熱點。
為進一步了解這一前沿技術,新華網近日采訪了2017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獲得者韓璧丞,請他從技術及創業兩方面解讀腦機接口科技。
圖為BrainCo創始人韓璧丞(左)和Nature's Farm大健康板塊負責人華民在Nature’s Farm主辦的Focus 1產品精彩宣講及演示會上合影。(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人工智能 政府扶持
韓璧丞介紹,美國在繼“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登月計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后,2008年開始進行“人類大腦計劃”,投入40多億美金支持美國校方孵化該領域企業。這項計劃旨在研究如何讓人類大腦變得更強,一些前沿公司開始創建公司研究腦機接口技術及其產品。
韓璧丞指出,“人類大腦計劃”是政府對高校在此領域研發的巨大支持,而高校則給予孵化公司在法務、醫學院、數據等核心資源上大力支持。
順應時代大潮和政策趨勢,韓璧丞2014年在波士頓哈佛校區成立BrainCo。據韓璧丞介紹,他帶領五十多位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的博士團隊,經過幾年努力,已使公司成為全球十大腦機接口科技公司之一。韓璧丞及其團隊主要研究腦機接口領域中相對較難的兩個領域:一是腦電信號的意識解析,二是基于人類學習下的自適應算法。
腦機接口的行業應用
2016年底,BrainCo成功研發出第一代產品——Focus 1,并將于2017年12月實現量產。Focus 1是一款家用可穿戴腦控智能設備,產品將通過8-10節課的培訓,讓學生大腦記住注意力集中的狀態,掌握高效學習的能力及方法。作為一款用于教育領域的腦機接口控制器,它將數據化、可視化助力于智慧校園、科技校園的建設。
從腦機接口科技角度,韓璧丞對Focus 1充滿信心。他說,因為我們在技術上起步早,精準度、靈敏度是我們的技術核心,很難被迅速復制與超越。
韓璧丞表示Focus 1采用的是醫療級別的腦電檢測器,精準度達到醫用級別標準。而且還大量采集了多樣化場景應用的實驗數據,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具有領先的核心競爭優勢。
科技創業需關注實際
談及創業經驗,韓璧丞表示,中國的雙創政策給了創業者在資金、場地等多方面的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創業者帶來心理安慰。但科技類創業公司的成立、生存和發展,還要戒除浮躁,專注于技術研發和產品打磨。正如韓璧丞所說,目前的科技公司,80%都是科技主導型,關注科技、科研的突破,但容易忽略市場、客戶的真正需求。而BrainCo更加關注市場反饋與需求,踏踏實實地打磨產品及研究應用場景。韓璧丞認為,能夠落地為產品的科技,才能實現科技改變人類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韓璧丞說:“我們在研發初期是從技術出發去假想應用場景,結果發現再好的科技不被人們需要,是無法成為好的產品落地。之后,我們發現教育行業的迅猛發展,尤其這個行業目前只能把內容做好、增加學習時間,而沒有辦法解決效率問題。我們BrainCo團隊正好能用腦機接口技術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在未來,韓璧丞及BrainCo也會將更多目光聚焦中國,更多關注中國的雙創和人工智能政策,亦希望能將最前沿的科技項目在中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