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e 新應用 Steam Link 允許玩家將 Steam 庫里的游戲畫面串流到 iPhone、iPad 以及 Apple TV 上運行,當然該應用也支持 Android 系統。
Steam Link 為免費應用,將在 5 月 21 日率先在 Android 開始測試,并在未來幾周內上架蘋果 App Store。該應用可以通過一個 5G Wi-Fi 環境下的手機、平板等設備體驗 Steam 庫里的游戲,當然,將移動設備直連上電腦也可以。
不過游戲本身的操控模式不會因為串流到這些設備上發生改變(也不可能發生改變),所以想要順利玩游戲的話還得準備一個外接手柄,包括 Steam 手柄和 MFi 認證的手柄等等。這樣看起來的話,Steam Link 實際上就是把 iOS/安卓以及 Apple TV 等當做一個顯示設備,將游戲畫面實時串流過來,然后再把玩家的控制命令實時同步到游戲端。
雖然和我們想象的“在手機上玩 Steam 游戲”不大一樣,不過它可以在你離開電腦也能享受 Steam 游戲,算是 Steam 邁向移動化的一大步。同時不排除 Steam Link 會針對某些兼容觸摸操作的游戲做優化的可能,讓少數特定游戲不需要手柄,直接在手機/平板的觸屏上控制。
除了 Steam Link 之外,今年夏天還會有一個 Steam 視頻應用上線,用戶可以在 iOS 和 Android 設備上觀看視頻庫中的內容,畢竟 Valve 已經開始通過 Steam 銷售電影和電視節目,而這款應用將更好地擴展其內容傳遞途徑。
對于廣大 Steam 玩家來說這無疑是個不錯的消息,當然 5G WiFi 網絡的硬性要求也不低,想要順利體驗到這個功能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
果平臺架構副總裁Tim Millet此前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游戲玩家是一群嚴肅的人。我認為我們不會夸大其詞說我們會在一夜之間,讓Mac成為一個偉大的游戲平臺,我們將對此進行長遠考慮。”
讓Mac成為更多玩家的游戲設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幸運的是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專門為Mac優化的游戲。早在Intel芯片的時代,暴雪旗下的多款游戲就提供了對Mac的支持,而在Apple芯片亮相后,暴雪也在第一時間優化了旗下游戲,讓Mac用戶也能享受到流暢的體驗。
8月27日,魔獸新資料片《魔獸世界:地心之戰》正式上線,并且該游戲已經實現了對搭載Apple芯的Mac原生支持,這意味著在國服回歸的時間節點,所有搭載Apple自研芯片的Mac都不需要下載第三方App,即可通過戰網直接暢玩《魔獸世界》。
游戲體驗如何?
在Mac上體驗《魔獸世界》的方法與此前無異,只需要下載Mac版的戰網,再登錄好原有的國服ID即可下載游玩。不過《魔獸世界》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100多G的大型網游,因此下載前我們還需要確認自己是否還有足夠的存儲空間。
進入游戲后可以看到,《魔獸世界》已經采用了Metal圖形接口,這意味著《魔獸世界》已經針對Mac生態進行了充分的優化。從實測效果來看,將《魔獸世界》所有畫質拉到最高并在野外跑圖時,搭載M3 Max芯片的MacBook Pro溫度控制得比較合理,熱區位于鍵盤左側,風扇噪音也和日常視頻剪輯等場景類似。
《魔獸世界》已經采用了Metal圖形接口
《魔獸世界》是一款對CPU要求更高的游戲,反而對GPU沒有過高的要求,因此采用ARM架構的Apple自研芯片能夠吃到一定的紅利。M3 Max擁有14核中央處理器,具有10個性能核心和4個能效核心,同時M系列芯片采用了統一內存架構,CPU和GPU能夠訪問統一的高帶寬、低延遲的內存,這也能確保在高畫質下游戲擁有很高的流暢度。
從右側的幀率檢測面板可以看到,使用MacBook Pro運行《魔獸世界》在野外跑圖時,它的幀率大致在90幀到120幀左右,當畫面人員復雜或者打副本時,幀率也能維持在60幀。
如果你正在使用無風扇的MacBook Air,同樣可以暢玩《魔獸世界》,不過考慮到散熱,我們更推薦將畫質降低一些。《魔獸世界》內并沒有過多復雜的特效,因此將畫質降低后,對實際游戲體驗也沒有很大影響,而且稍低的畫質也能降低M3芯片的負擔,提升整機穩定性。
當然,如果準備長時間使用MacBook Air來玩游戲,最好還是配備一個散熱器。
Mac原生支持《魔獸》 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誰會使用Mac來玩游戲?”
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而且當你打開搜索引擎,輸入“Mac玩游戲 梗圖”的時候,會看到有不少玩家發揮想象空間設計的梗圖。這也代表著,即使每年Apple自研芯片的性能都在不斷提升,但Mac在游戲圈依然位于鄙視鏈低端。
近些年蘋果也在游戲領域動作頻頻,無論是在WWDC上推出的游戲移植工具,還是為M3芯片加入硬件級光線追蹤,又或是macOS上的游戲模式,都是為了將Mac的觸角,延伸至游戲行列。
游戲移植工具包
深入游戲領域,則不僅僅依靠蘋果自身,也需要游戲開發者的支持。而且目前得益于芯片架構的統一,macOS不僅僅有諸多原生游戲,也有很多iOS/iPadOS上的游戲。包括《星球重啟》、《晶核》、《幻塔》在內的macOS原生游戲,以及《崩壞3》、《暖雪》等iPadOS的游戲,都讓Mac的游戲生態得到很好地擴充。
支持在Mac上運行的游戲
從目前來看,Mac已經能夠很好地承擔用戶們“在閑暇之余,用自己的電腦來玩上一會”的需求。你可以直接用鍵盤鼠標來玩,也可以通過游戲手柄來連接,Apple自研芯片提供的高能效以及MacBook更加持久的續航能力,都能讓游戲體驗變得更加愉快。當然,我也希望蘋果能夠降低存儲空間的門檻,在大型游戲已經動輒上百G大小的今天,標準版機型有限的存儲空間對玩家來說的確是個不小的挑戰。
至于《魔獸世界》實現了對搭載Apple芯片的Mac的原生支持,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它讓更多開發者看到,Mac當前的硬件性能已經能夠流暢運行大型3D網游,只需適配好Metal,即可獲得流暢的使用體驗。而且蘋果芯片架構副總裁Tim Millet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蘋果正在為Metal帶來更多的API,這也能讓開發者們更好地完成適配工作。
再說一句題外話,除《魔獸世界》外,《爐石傳說》有可能成為暴雪第二款支持Mac端的游戲。此前《爐石傳說》已經提供原生Mac版,在回歸后,官方大概率也會在第一時間為Mac玩家帶來Mac生態下原生的游戲體驗。
云玩家」原本是一個貶義詞,代指那些沒有實際玩過游戲,卻對游戲的玩法、操作手感以及其它內容指手畫腳的人;然而,隨著「云游戲」在這兩年來的日漸興起,這個詞的涵義也變得......不那么單純了。
「云游戲」究竟是不是未來?對于活在當下的我們,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尚未可知;但無論如何,對于玩家而言,「云游戲」的優點聽上去極具吸引力:只要保證網絡質量穩定,你就能活用手頭的設備暢玩游戲,而且不需要等待下載,即點即玩。既沒有平臺的壁壘,也不需要購買游戲主機,或是擔心硬件性能不夠給力、硬盤剩余容量太低。
好巧不巧的是,對于 Mac 用戶而言,這三點可以說是招招命中。畢竟,適配 macOS 平臺的游戲本就不多,尤其是那些網絡游戲;即便官方提供了 Mac 版,被引進到國內后通常是要么完全不提供下載,要么運營方不提供任何技術支持(說的就是你,網易)。
此外,就許多 Mac 機型的性能而言,要做到讓游戲玩得流暢爽快,還是略顯勉強。尤其是 MacBook 系,散熱與功耗控制上的種種限制,也會進一步阻礙性能釋放。
以上兩點相互制約,造就了如今「Mac 不適合玩游戲」的這一共識;但這樣的平臺,未嘗不是一塊讓云游戲服務們施展拳腳的寶地。
作為在這個領域大舉投入的大廠之一,騰訊旗下的 Start 云游戲 早在去年 3 月就已開始封閉測試;而 10 月 26 日正式開放的公測版,更是同時面向了 Windows 和 macOS 兩個平臺。在官方網站上,macOS 版甚至被排到了第一順位:
在公測期間,所有用戶都可以不限量獲得測試資格,并且沒有游戲時長限制。封測了一年多,這個服務當前的狀態究竟如何?它能否像宣傳語所寫的那樣,成為 Mac 下的游戲新選擇?
先來說說做得不錯的地方。
對于兩個不同的操作系統,START 云游戲也分別提供了兩套不同的解決方案;其中 macOS 版是一個專門開發的獨立客戶端,雖然功能模塊還不是很多,但 UI 和交互都像模像樣:
而在 Windows 上,由于已經有了 WeGame 這個游戲平臺,騰訊選擇直接將云游戲的入口集成于對應的游戲頁面內:
不過,目前 Windows 版的云游戲功能只面向四款作品開放,數量上和 macOS 版相差太遠,因此這篇文章的重心還是在內容更豐富一些的 macOS 版上。
在最基本的用戶體驗這一塊,目前的 START 拿捏得非常好;從安裝客戶端到啟動游戲,整個過程都相當符合直覺,不會遇到什么摸不著頭腦的阻礙。
你可能會覺得,這有什么好特地拎出來談的,難道合格的服務不就應該是這樣嗎?怎么說呢,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這兩年多以來,我也陸陸續續體驗了多個云游戲平臺;而為了寫這篇文章,我又特地去感受了一下另一家國內大廠 —— 網易 —— 提供的云游戲服務。服務的名字嘛,想必你也猜得出來:網易云游戲。
目前已經開始收費的網易云游戲,在功能的豐富性上,顯然要更勝 START 一籌。它同時支持移動平臺、智能電視和網頁瀏覽器,除了手游和自家的端游,網易還在服務器上預載了一些其它平臺的游戲,其中不乏《巫師 3》《命運 2》以及《死亡擱淺》這樣的 3A 級別大作。除了這些,它甚至還可以供用戶自行安裝游戲的「云電腦」和「云手機」功能。
乍看之下,網易這個云游戲和騰訊的 START 比,好像可以秒殺吧?但真正玩起來,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在網易云游戲上前前后后嘗試了三款不同的游戲:《巫師 3》《看門狗 2》,以及國服版《我的世界》,但這三款游戲,卻沒有一款能順利啟動。
Steam 平臺的《巫師 3》,一直在同步云存檔,無法進入游戲;而《看門狗 2》,先是在打開后提示 Uplay 更新失敗,跳過更新后又提示我沒有購買游戲 —— 很顯然育碧不認為我在 Steam 上購入的《看門狗 2》算數,但網易云游戲又只預載了 Uplay 和 Epic 平臺的版本。我要是想玩 Steam 版,得從頭把整個游戲再下一遍,只能作罷。
至于國服版《我的世界》,則是卡在了版本解包上;在付出了充足的耐心之后,我還是遲遲無法看到游戲畫面。
會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這些游戲都來自于各種第三方平臺:Steam、Uplay、Epic Games Store...... 很顯然,網易對于這些平臺并沒有任何掌控的權力。但為了讓用戶玩到這些作品,同時盡可能地規避版權問題;網易選擇了類似遠程桌面這種取巧的方式,讓用戶自行登陸游戲平臺激活授權。
而這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賬號系統上的割裂。上文提到過,這些游戲都來自不同平臺,因此你每次在進入游戲之前,都得手動輸入各個平臺的賬號密碼進行登錄,要玩幾回,就要輸幾遍。
更奇怪的是,貌似網易云游戲本身的賬號系統也獨立于網易通行證之外,必須先用手機號注冊才能使用;可能正因如此,即便是運行網易自家代理的《我的世界》,我也得再次手動登陸客戶端。
而騰訊的 START 云游戲,目前采用的是「自給自足」的路線,收錄的都是自家開發或代理運營的作品。在 PC 端網游上,騰訊采用的賬號體系相對統一,而且騰訊也有著自己的游戲平臺;因此,START 云游戲的體驗更為完整、連貫。只需要點一下 START,等待自動測速完成(有的游戲會要求你選擇服務器,客戶端會記住你的選擇),然后就能進入游戲了。
START 目前收錄的游戲中,有的采用獨立客戶端,可以自動用 QQ 賬號登錄并進入游戲,例如《流放之路》《英雄聯盟》;而有的游戲需要使用 WeGame 啟動,例如《QQ 飛車》《堡壘之夜》。前者是真正意義上的「點開即玩」,但由于目前還不能自動登錄 WeGame,在運行后面這些游戲時,你還得再手動登錄一次,這點做得有些不夠到位。
延遲這兩個字,似乎是我們聊到云游戲時繞不開的話題,因為它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游戲能不能玩,以及玩得爽不爽;而鑒于云游戲本身的運作原理,以及我體驗過的一些國內云游戲服務的表現,我對于 START 的預期并不是很高。
這里得多提一下網易云游戲,其實我最后在那上面成功運行了一款游戲 —— 《雨中冒險 2》;但剛一開局,迎接我的就是撲面而來的延遲。具體來說,當我移動鼠標時,游戲的鏡頭好像要花上一兩秒才反應得過來,人物的移動也有些頓挫。對于這種需要精確瞄準的 TPS 游戲而言,如此遲滯的操作,意味著根本不可玩。
而且游戲的幀數也很低,基本不超過 40FPS
鋪墊了這么多,我就不賣關子了:START 云游戲帶給我最大的驚喜,就是比較低的延遲。在接連測試了《英雄聯盟》和《堡壘之夜》這兩款作品后,它在操作上的體驗還是讓我大大地吃了一驚,正面的那種。
START 云游戲會默認在右下角顯示當前的延遲和推流碼率。如果這個數字信得過,而且單位是 ms 的話;那么在絕大多數情況下,START 云游戲的延遲只有個位數,通常都處在 6-8ms 的范圍內。
對于一個云游戲服務而言,這樣的延遲表現應該說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我并不知道騰訊有沒有在我居住的地方鋪設服務器,但根據目前 Windows 版覆蓋的地區來看,我與 START 服務器的物理距離并不算近。
況且我也沒有使用 START 最推薦的網絡環境進行游戲 —— 當你在 Wi-Fi 網絡下打開游戲時,客戶端會彈出提示,建議你使用有線網絡,并關閉藍牙和定位服務:
然而,5GHz Wi-Fi 顯然更貼合大多數 Mac 用戶的使用環境;同時,有許多用戶也會通過藍牙連接鍵鼠以及手柄等外設。所以我仍選擇在保持藍牙和定位服務開啟的前提下,全程使用 5GHz Wi-Fi 進行游玩。另外,我家中的網絡是電信的 200Mbps 寬帶,START 客戶端的實測速度約為 70Mbps。
在這種并非絕對理想的條件下,START 云游戲的表現依舊可圈可點。我抱著很低的期望打開了《堡壘之夜》,但無論是鏡頭操縱、人物移動,還是瞄準與開槍,它的實際表現都相當流暢、靈敏。而《極品飛車 ONLINE》的表現也很不錯,轉向加速均能應付自如。
這與個位數的延遲顯然是脫不開干系的,要知道,在同樣的網絡環境下,網易云游戲顯示的延遲已經達到了 29-30ms。
由于采用了原生客戶端這一形式,START 云游戲與 macOS 系統本身的相性很好,能夠實現一些瀏覽器網頁無法正常調用的功能。例如,在游戲中,你可以直接使用系統的中文輸入法;而且只有在文本框被激活時,輸入法才會被調出,不會影響正常游戲。
另一個很有意思的特性是,一部分游戲內的 Banner,在點擊后會直接拉取系統的默認瀏覽器,訪問活動網頁:
這些細節上的優化,讓 START 上的游戲玩起來有著近似于原生應用的感覺;與上面的其它幾點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我所認為的,更好的用戶體驗。
還有一點是某些玩家可能會在意的,那就是手柄支持。START 本身支持手柄,但這個支持是有條件的:你得確保 macOS 的版本為 10.15 Catalina 或以上,而且手柄必須通過藍牙的方式與 Mac 連接。
究其原因,可能是 START 的客戶端調用了 macOS 原生的手柄適配接口;而從 Catalina 開始,macOS 才正式加入了原生的藍牙手柄支持,而且只適配了新版 Xbox 無線手柄和索尼的 DualShock 4 這兩個型號。根據實際測試,使用有線連接以及第三方驅動的 Xbox 無線手柄,是無法正常被 START 識別的。
目前 START 的游戲陣容中,只有少部分幾款支持手柄操作。綜合來看,Xbox 無線手柄的體驗是最好的,DualShock 4 雖然也能正常連接并使用,但這些游戲中顯示的鍵位依然是 Xbox 的那一套。
至于手柄的操作體驗,基本上和鍵鼠的感受差別不大,個人感覺游戲本身的操作適配問題可能更大一些。
聊完了好消息,我們來說說壞消息。首先是對于我而言,最大的壞消息 —— 游戲陣容。
以下是在這次公測中,macOS 上的 START 云游戲提供的全部作品:
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我在前文中總是將「網游」作為限定條件,這是因為目前的 START 真的就是一個網游啟動器 —— 包含的 13 款作品,全部都是網游。
雖然從先前的信息來看,騰訊曾于去年年底的時候在 WeGame 展開過部分「單機游戲」的云游戲測試,更早的封測版甚至還能讓你玩《巫師 3》;但就目前而言,START 客戶端不支持自行添加或者購買其它游戲。
由于部分游戲需要通過 WeGame 啟動,因此我也嘗試過運行 WeGame 平臺上的其它游戲作品;但結果很遺憾,用戶是沒有安裝權限的。
如果這 13 款游戲中恰好有你感興趣或者經常玩的作品,那自然是好事。但作為一個以主機為主、PC 為輔,涉獵對象多為買斷制單人游戲作品的玩家,這些作品中沒有一款是我「想玩」的,先前玩過的,也只有《堡壘之夜》而已。
這就是為何當前的游戲陣容,對我而言是壞消息的原因。在內容的多樣性上,目前的 START 顯然做得還不夠好;以 PC 端網游為主的游戲陣容,也無疑大幅限制了其受眾。
無論如何,盡管沒有我熟悉的作品,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文章也還是得寫下去。為了了解目前 macOS 端的 START 云游戲與在 PC 上直接運行的效果之間有多少差距,我搬來了身旁的救兵 —— 我對象。他是《英雄聯盟》的長期玩家,來自于他的觀點,想必會讓下文中的內容更具參考價值。
《英雄聯盟》雖然不以畫質見長,但這類 MOBA 游戲對網絡波動以及輸入延遲都有著相當高的要求。他首先選擇了「5v5 無限火力」模式,熟悉這個游戲的人應該知道,這個模式下英雄的技能冷卻時間更短,因此相對于普通模式,玩家間技能施放的頻率會變得更高。
在游戲過程中,他提到了很多「感覺不太對」的地方;首當其沖的,就是延遲。就他自己的感覺而言,這個延遲可能已經達到了 50ms 以上。玩是能玩,大多數時候表現也足夠穩定;但和直接在 PC 上玩相比,用原話來形容就是,「感覺在負重訓練」。
「等下,」你可能會好奇,「你不是剛剛才說,這個服務的延遲很低嗎?」
那是因為,上文中提到的延遲,實際上只是我們本地的客戶端與云游戲的服務器端之間的延遲,而真實的情況往往要復雜很多。除了客戶端到云游戲服務器的延遲,你還得考慮到外設的輸入延遲,以及運行游戲的服務器與游戲本身的服務器之間的延遲,等等。
從目前顯示的數據來看,《英雄聯盟》電信一區與 START 云游戲服務器之間的延遲,大約在 30ms。種種因素相互疊加,也就間接導致了延遲問題的進一步加重。
那么,這個延遲問題,究竟有多嚴重,會不會嚴重影響游戲體驗?毫無疑問,影響肯定是有的;但具體的影響程度,還是得視游戲而定。
舉例來說,在我對象的眼中,START 云游戲目前的表現,還不太適合玩 MOBA 這樣的多人競技游戲;但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堡壘之夜》與《極品飛車 ONLINE》的延遲都在可以接受的程度,既不影響我開槍,也不影響我開車。而在試玩《劍靈》的過程中,我與對象也一致認為,START 云游戲的表現沒有什么問題。
必須要說的是,我們所體驗的《劍靈》內容,只是相對早期的部分,大地圖上還沒有出現其他玩家的身影。不過,這讓我對一些單人游戲在 START 上運行的效果有了更高的期待。
真正影響游戲體驗的,是偶發性的高延遲。在游戲過程中,客戶端的延遲有時會突然飆高,升到 30 甚至 50 以上;此時,游戲的畫面也會出現明顯的鈍卡。
就《英雄聯盟》「5v5 無限火力」模式而言,當雙方玩家都在密集施放技能,操作頻率陡然加快的情況下,這種延遲升高的情況就會瞬間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影響操作的卡頓。
這種情況在所有游戲中都會出現,有時甚至發生在畫面不算復雜的情況下。
除了這種延遲升高帶來的卡頓,我還在游戲過程中遇到了另一種詭異的卡頓:客戶端顯示的延遲仍在個位數,但畫面卻卡在了固定的一幀,得過上一會才能反應過來。
這種卡頓和有些玩家在 Stadia 上遇到的卡頓有著共通之處。具體來說就是,雖然客戶端的畫面卡住了,但服務器端卻不知道,還在不斷接收用戶的輸入指令,并渲染出新的畫面。所以在卡頓結束后,客戶端會直接顯示最新的畫面,不僅觀感上持續時間長,而且相當突兀。
為了應付卡頓,騰訊也不是沒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大多數云游戲服務一樣,START 采用了動態碼率系統;大多數時候其碼率都在個位數,偶爾會提至 10Mbps 以上,最理想的狀態下能達到 30Mbps 以上。
不過,即使是在碼率最為理想的狀況下,壓縮算法所留下的痕跡,例如色塊和邊緣的噪點,在游戲畫面上還是依舊可見。換句話說,START 云游戲的畫面,就和你在直播平臺上看主播玩游戲差不多。
奇怪的是,盡管我手動選擇了 1080p 60FPS 的最高畫質,同時也確認了游戲的渲染分辨率達到了 1080p,但有些游戲的分辨率看上去似乎并沒有這么足。比如說,《英雄聯盟》中的字體顯示就有些發虛,在同分辨率的顯示器上看上去明顯不夠銳利。
前文中有提到動態碼率系統,當系統判斷網絡狀況較差,或者負載較高的時候,START 就會自動降低客戶端的碼率,盡可能地保證游戲畫面的流暢顯示。當然,碼率較低時,畫面也會受到影響,變得較為模糊,甚至出現類似于馬賽克的狀況。
對于本身渲染分辨率較高的游戲而言,低碼率所帶來的問題并不是很明顯;但在《QQ 飛車》這種受引擎限制無法實現高清渲染的游戲中,低碼率與壓縮帶來的失真相結合,會為游戲體驗帶來想不到的副作用。
例如,在有些賽道中,因為游戲的渲染分辨率與碼率都很低的緣故,你會很難看清前方的路牌,繼而無法提前判斷是該左拐還是右拐。
這不完全是 START 的問題 —— 《QQ 飛車》的引擎實在是太古老了,以至于它已經完全跟不上時代。但既然騰訊將它放在了游戲庫中,那我們也應當對其一視同仁。
其實平心而論,無論是延遲、低碼率,還是畫面上的壓縮痕跡,這些問題對于現階段的云游戲服務而言,都稱得上是通病。但我認為,云游戲服務的競爭對手,并不是另一個云游戲服務;而是「傳統」的,在本地運行游戲的游戲主機和 PC。如果無法達到至少持平于當下 PC 端的游戲體驗,那么云游戲本身對于玩家的價值,想必也要打上一個問號。
拋開上述這幾點不談,目前處于公測階段的 START 云游戲,本身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小問題。
在《英雄聯盟》中,玩家需要頻繁將鼠標移動到屏幕的邊緣,以此拖動地圖;但當你在 Mac 上這么操作時,基本上 100% 會觸發 macOS 的「觸發角」功能,需要手動關閉才能避免。
這個功能暫時無法被 START 屏蔽,但我并不是因此而怪罪它。真正的問題是,對于這種已知而且客戶端本身無法解決,但又會影響游戲體驗的狀況,START 并未給予用戶足夠多的提示。直到對象試玩《英雄聯盟》時因為拖動地圖而喚出了「觸發角」,我才知道這個問題的存在;官方也并不是不知情,但僅僅只是將解決方法藏在了 Q&A 頁面之中。
我的個人意見是,要是客戶端本身無法做到靜默解決,可以在啟動游戲時用提示的方式指引用戶,在正式進入游戲之前,就告知這一問題的存在以及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START 云游戲還有著很多已知或者未知的毛病。例如目前 WeGame 的登錄界面無法輸入密碼,只能掃碼登錄;某些游戲在創建角色時無法輸入中文,《槍神紀》中輸入中文甚至會崩潰斷連。我的 QQ 賬號由于事先沒有登錄過《堡壘之夜》,因此會一直卡在「連接 Epic 賬號」這一步,只有在 PC 上先完成注冊步驟才能順利游玩。
就連客戶端本身,我也遇到過一些 Bug,像是有時完成測速后卻無法打開游戲之類的。不過目前來看,START 的問題,更多是出現在游戲的適配上。
說到游戲的適配,START 目前的實際性能還真是個謎 —— 我無法找到它的實際配置,但不同的游戲會有著不同的性能表現。《堡壘之夜》《極品飛車 ONLINE》等游戲,默認就是全高特效;而《槍神紀》《流放之路》等作,雖然默認的畫質配置是中或者低,但你可以手動將其拉到最高。
《流放之路》中顯示的顯卡名稱是「START GPU」
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英雄聯盟》,盡管默認的配置已經是中檔,但實際游戲過程中,幀數居然連保持在 60FPS 都做不到,實在是有些大跌眼鏡。
不得不說,在控制玩家預期這方面,START 還是很到位的。騰訊既沒有急著啟動付費,也沒有畫什么描述得很具體的大餅;就這樣開始公測的 START,在實際體驗上居然還真帶來了不少驚喜。
正如上文說的那樣,考慮到云游戲的特性,為了控制延遲,玩家與服務器之間的物理距離是相當重要的。因此,即便老黃的 Geforce Now、微軟的 xCloud(現在應該叫 Cloud Gaming with Xbox Game Pass)和谷歌的 Stadia 一個比一個誘人,在游戲陣容與運行體驗上也占一定優勢;但除非他們真能跑來國內鋪設服務器,否則面對這些海外的云游戲服務,國內玩家也只能從字面意義上「望洋興嘆」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國內布局云游戲的大廠中,我謹慎看好騰訊的 START。一是即便還處于公測階段,START 的運行效果也稱得上出色;二是,在鋪設服務器這一點上,除開阿里,國內的互聯網公司恐怕也只有騰訊能提供充足的實力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游戲領域,騰訊本身就是一個手握不少重要作品的內容提供商。如同我們追捧《塞爾達傳說》和《光環》一樣,就不少國內玩家而言,《英雄聯盟》與《和平精英》都稱得上是「殺手級」的游戲作品。何況,騰訊還有著 WeGame 這個平臺,上面在售的不少好游戲也都值得一玩。如果騰訊真能將這些游戲資源全部整合進 START 之中,那么它無疑會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而「云游戲」本身,也能承載更豐富的想象力。由于游戲都在云端運行,所以外掛問題也能從根本上得到杜絕,繼而營造出更公平的競技環境;另外,還有一些比較特殊的使用場景,云游戲也能助其一臂之力。像是網易云游戲中的「云手機」,就提供了自動掛機功能;玩家可以在云端掛著手游,在獲得資源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手機的正常使用。
至于現階段的 START,它顯然尚未實現「Mac 也有龐大游戲庫」這一宣傳語,因為它的游戲庫真的不算「大」;但如果其中有你感興趣的游戲作品,它顯然是值得一試的。
其中的理由之一,自然是它目前完全免費;然而,它本身的體驗,也已經達到了一個可以游玩的水平。就算擔心玩實時競技類的游戲會坑隊友,那拿它在 Mac 上下下自走棋,顯然是不成問題的。
等到 START 日趨成熟的時候,也許 Mac 用戶們不需要再通過雙系統或者虛擬機,就能隨心所欲地玩到更多的 PC 端游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