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住在倫敦,更談不到買什么好中文書,閑中只好逛洋書舊書市,聊以解悶。這里舊書鋪古玩店很多的長巷短街原是灰蒙蒙的,艷陽下看著委實寒酸,秋雨一來,反倒有些韻味。”這是董橋筆下的書店風景。
“書市是最自由的讀書天地,是文化環境、文化氣氛最重要的成分。這些地方活躍,就說明文化氣氛活躍,讀書的人多。因為文化氣氛首先表現在讀書氣氛上,而不是表現在歌壇舞榭中。”這是鄧云鄉在《文化古城舊事》中的由衷感懷。
“成都比重慶有趣就在這里——有舊書攤兒可逛。買不買的且不去管,就是多摸一摸舊紙陳篇也是快事啊。”老舍眼中渝蓉兩城的高下全賴舊書攤賦能。
凡此種種,還有很多。譬如周作人的《廠甸》、阿英筆下《城隍廟的書市》、戴望舒《巴黎的書攤》,都是膾炙人口的書話名篇。其作者,無一不是資深書蟲,這些書集書市、書店書攤,正是他們魂牽夢縈的所在。流連忘返之余,不忘寫下書市屐痕的點點滴滴,把他們在書店度過的快樂時光分享給更多的愛書人。
舊書肆里的溫情記憶
其實,寫下與書店有關的文字,從來就不是名作家的專屬領地。很多報紙的副刊、雜志的專欄里,都會有普通讀者寫下的書店見聞。謂予不信,請看《舊時書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一書,收錄了94篇這樣的書話美文,全部從近代報刊文獻中鉤沉輯錄而出,勾勒出那個年代大大小小書店書肆的全景圖。書分“申城書肆”“故地書肆”“域外書肆”三輯,涉及上海、北京、南京、廣州、蘇州、重慶等地的淘書見聞,其中頗多可讀可賞之有趣文字。且看,發表于1933年的這篇《上海的舊書店》:“這些舊書店的生意,好像終年都是興隆的樣子……一個人要到出賣書籍,大概已是困窘不堪,所以舊書店老板以逸待勞,樂得榨你一榨。”而另一篇《買舊書之門坎》則從買書人的角度寫道:“未買之先,須將書名、著者姓名、何書局出版,及最近出版之日期,詳細抄于紙內。然后往購,其中尤以最近出版日期為緊要,因舊書店恒以一千八百數十年之老書出售,偶一不慎,即受其愚。”兩相對讀,舊時上海書店買賣雙方的一番博弈宛在眼前,彼時社會百業之繁盛亦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對于愛書人來說,書店絕不僅僅是一個買賣商品的所在,它可能承載著一段難以磨滅的記憶,又或者成為我們感受知識分子人格魅力的一處社交場域。日前讀到周立民的文章《從一張發票說起》,從巴金先生1978年在上海書店的一張購書發票,牽引出巴老與魏紹昌的友情和與他的二叔、大哥的親情,更有與上海書店店員陳克希、許志浩之間的互動交往,十分溫暖感人。這讓我想起另一則和購書發票有關的故事,即周立民《春未老,書難忘》(文匯出版社出版)中的文章《〈沈從文傳〉里的那張發票》。周立民擁有美國漢學家金介甫教授代表作《沈從文傳》1992年的湖南文藝版,這是他在大學期間買到的第一本書,地點是在大連天津街的新華書店,夾在書中的購書發票喚醒了他26年前讀大學時代的美好記憶。這樣的書店記憶,在這本書中俯拾皆是。他在鎮上供銷社文化柜臺里買到張愛玲的《傳奇》;在復旦大學北區宿舍外的小書店隔三岔五拎回一包書;在沈陽北方圖書城和廣州的小古堂舊書店,先后買回兩本《戴望舒文錄》,用他的話說:“盡管家里已有一本,吃著鍋里望著盆里,還是不想放跑這一本。”對書如此情意綿綿愛不釋手,似乎還嫌不夠,“我還是喜歡摸到書的那種實在的感覺,就連書店里的那種特有的霉味,對我都有特殊的功效”。嗚呼,這讓我想起四川作家朱曉劍的一本書的名字——“書店病人”。這一群體對書店的摯愛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恨不能天天徜徉在書店里。
那些精明的傳奇書商們
不過,說到書店店主和買書人的關系,卻并非只有《查令十字街84號》一書所描寫的那般溫情脈脈。既然有“高冷范”的買書人,就會有“毒舌型”的店主,蘇格蘭最大的二手書店掌柜肖恩·白塞爾就是一例,他的書店名稱就叫“書店”(The Book Shop),開在威格敦小鎮上。肖恩確屬那種極富個性的書店老板,只需看一下他的“愛憎表”,便可略知一二。他把喬治·奧威爾的《書店回憶》奉為圭臬,在他自己的著作《書店日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每月的開篇都要引上一段。而他堅定反對的,是風行于當下的各種電子閱讀器,一臺被獵槍射碎屏幕的Kindle,成為他店堂內最醒目的裝飾物。
在肖恩18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在威格敦小鎮上邂逅了這家名為“書店”的書店。那時的店主是年邁的書商約翰·卡特,而他還只是個即將走進象牙塔的準大學生。看到堆滿書籍的櫥窗,他對朋友斷言:“這家店一年之內必定倒閉。”結果12年過去,“書店”仍在經營,年事已高的卡特需要物色一位接棒人。有嗜書潛質的肖恩順理成章進入他的視野,靠著銀行貸款,在他31歲那年正式接手這家書店。卡特扶上馬還不忘送一程,熱心地陪他去客戶家里收書,手把手傳授他生意經。此時他才明白了喬治·奧威爾的忠告:“別以為二手書商的世界是一曲田園牧歌——爐火燒得很旺,你坐在扶手椅上,擱起穿著拖鞋的腳,一邊抽煙斗一邊讀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與此同時,絡繹不絕往來的客人個個談吐非凡,在掏出大把鈔票買單前還要同你來一段充滿智慧的交談。真實情況簡直可以說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因此,我們在書中讀到肖恩周游各地收購舊書、訪尋珍本;出入陌生人的客廳和書房,見證人與書的相聚與分離;請教上一個時代碩果僅存的書林前輩,與層出不窮的奇葩顧客打交道,也和忠實的老主顧維系著悠長而穩固的紐帶;管理特立獨行的個性店員,也時不時撫弄一下永久店員黑貓“船長”;應對電商沖擊之下的經營窘境,也樂見更多的書店和文藝群落在周邊出現。這些足以慰藉心靈的書店故事,其中所蘊藏的不僅是書的聚散、人的離合,還有屬于實體書店的黃金時代逐漸由盛轉衰走向落寞的嘆息,更有不易為人所察覺的一點,二手書店賦予威格敦小鎮的書香氣息,浸潤著社區感和人情味,在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格局下,正是人們需要小心呵護并倍加珍惜的一份真摯情感。
肖恩·白塞爾的《書店日記》及其續集《書店四季》,一經出版就成為英倫書店的年度黑馬,也深刻影響了這兩本書的中文譯者顧真。顧真為自己的新書取名《書會說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這靈感就來源于《書店四季》中一位顧客的感嘆:“真希望這些書能開口說話,跟我們講講它們看過的事情。”一句“藏書說到底藏的是故事”,讓他筆下的古書舊籍都成了能說會道的故事大王,向讀者道出鮮為人知的書人書事。我想,顧真心目中理想的二手書商應該是A.S.W.羅森巴哈那樣的殿堂級人物,因為在他看來:“羅森巴哈博士有一種能力,擅長把優秀的顧客變成親密的朋友,讓一筆尋常的生意充滿人情味,仿佛是他的好意。書商和藏家之間從來不是純粹的買賣關系,而是可以相互砥礪的知交。”
自小浸淫書海,對各種版本信息爛熟于心,后經過正規學術訓練的淬礪,將天時、地利、人和集于一身的羅森巴哈,確實配得上“有史以來最偉大書商”的盛名。他的著作《獵書人的假日》《書與競價者》《早期美國童書》,是書話一門中聲名遠播的經典。這些傳奇經歷足以在他去世十年后,支撐起一部600多頁的《羅森巴哈傳》。他在珍本書拍賣場上所向披靡,有“拍場上的拿破侖”之稱,他的名字頻頻出現在報端,一時間成為“出了不起的價格買了不起的書”的代名詞。他的傳奇經歷啟示我們:一個偉大的書商,既仰賴天賦,亦是后天修煉而成。
滿世界逛書店的樂趣
有人把經營一家書店作為畢生的事業,也有人把走遍世界各地的書店作為旅行的樂趣。《書店漫游:一段書店與文學的尋訪之旅》的作者豪爾赫·卡里翁就是如此。他是一個文學發燒友,也是一個醉心于逛書店的專欄作家。用他的話來說:“在書店這個世界中的旅行是靠閱讀完成的,在這里甚至連時間都會變得緩慢,而且進行這種書店漫游壓根兒無須有護照。如果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走遍世界上所有書店的話,就可以感受到書店尚存的文化氣息,因為從浪漫主義時期到現在,和墓地、建筑遺址、咖啡館、圖書館以及后來的電影院、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樣,書店一直是,將來也仍然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場所。”
從1998年開始的差不多15年間,卡里翁把旅行目的地指向“這世界上最好的、最有價值的、最重要的或是最古老的書店”。舊金山的青蘋果書店、巴黎的書頁的泡沫書店、倫敦的約翰·桑德書店、里斯本的貝特朗書店、伊斯坦布爾的魯濱遜·克魯索389書店、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永恒的旋律書店……甚至不惜坐飛機24小時抵達邁阿密,只為去那里最漂亮的書店“書與書”打卡一游。他在這些書店里走走停停,取一張名片,買一本舊書,或者只為歇個腳、蹭個網,順便與店主聊兩句,很放松也很隨意。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依賴于手機屏幕和電腦鍵盤的閱讀將會越來越普遍。由此帶來的變化是,一家有著悠久歷史的書店可能轉眼間就會變成一家快餐店或咖啡館,正如卡里翁筆下巴塞羅那的加泰羅尼亞書店,創立于1924年,經歷過無數風雨,如今卻已被一家麥當勞所取代。“這個曾經和閱讀息息相關、經營圖書的地方,漸漸地變成了一個被蛋白質和白糖充斥的賣快餐的地方。”
事實上,希冀所有的書店永久地存在下去,既無可能,也不必要。你可以把書店看作孕育友誼和愛情的浪漫之地,也可以把它視為塑造精神世界和追溯思想源泉的神圣之地。或者,解構它,給它祛魅,僅僅當作一筆生意的交易場。甚至它將消亡,退隱于歷史的角落,這都在情理之中。重要的是,你擁有過一段關于書店的快樂的時光記憶,這就足夠了。
來源: 文匯報
本書發了幾百頁,也沒有賣出去幾本書。究竟該如何賣出書籍?本文總結了抖音書單號的六種做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做書單號,一個月就可以賺好幾萬。
這是大家在一些社群里看到的分享,都想去試試。
于是拿起一本書就開始拍照片,發了好幾百頁,也沒帶出去幾本書。
今天村長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關于抖音書單號的六種做法。
這種不需要真人出鏡,就是去網上翻找那些特別有教育、啟蒙、共情的語句。
不管是古代的還是現代,比如百度、知乎、微博或者是抖音上的,都可以,尤其是一些高贊的。
然后把這句話復制下來,自己做一個視頻的模板呈現。
你可以是書本、畫板、黑板、平板、手寫日記、電腦敲打都可以。
這種形式有播放量,但主要靠量大出奇跡。
這種需要真人出鏡,帶貨的效果會好一點。
1、可以戴頭套的形式出鏡,如果你比較害羞的話,我見過好幾個這樣的賬號。
2、完全露臉,自己的形象比較好,或者比較有氣質那種。
其他的內容也是一樣的,就是找以前的或者其他渠道用戶互動量很高的,自己讀出來。
但這種對于博主的氣質、氣場、配樂、環境都有一些要求,意境感很重要。
這種就屬于垂直類目了,不管是否出鏡,反正就是只賣這一類書。
專門針對少兒的比較好賣,家長比較重視和期待,比如唐詩三百首這種。
針對成年人,但是成年人的詩詞就要選擇比較深層次的,屬于高中、大學以上的文章。
其實圍繞著古詩詞不僅可以賣書,還可以賣字帖練字。
不僅是詩詞的字帖,包括一些抄寫經書的字帖,本子。
我看過一個賬號,就是手抄經書,銷量已經大幾萬了。
專門去網上找一些影視劇,剪輯其中的經典片段,尤其是一些明星曾經在一些綜藝訪談等的表達。
我見過一個賬號,專門剪輯一些女藝人的訪談。
還有一些書單號專門剪輯古代的或者英文劇的,但是這種大家要減少期待。
一般播放量很高,帶貨量會比較少,所以建議做橫屏,還可以賺點流量費。
第五種和影視劇書單號有點類似,就是在人群上做了一點差異。
大家去抖音上搜馬云、曹德旺、曾仕強等,幾百上千個賬號,而且做完一批,注銷后又來做。
許多賣的都是管理、國學相關的書籍,這種書籍隨著年齡的增加,一直有穩定的市場。
最后一種是倉庫式大甩賣,這種很簡單。
其一是提前準備好固定的話術
其二是把圖書選好,然后開播循環重復的對著話術講解就可以了。
其實比拼的是耐力,需要長時間的進行解說。
另外關于清倉式的銷售,也有兩種方式。
1、做個直播間背景,比如圖書清倉這種,然后搞一些書籍堆在一起。
2、也可以提前去線下的圖書批發市場錄制一兩個小時的視頻,然后再直播間進行循環播放,營造一種倉庫打包發貨的形式,這樣的真實感會更強。
所以,關于書單號的銷售形式有很多,其實產品是其次,因為大家都有的。
核心是場景、表達,一定要做直播,直播的轉化率比視頻會更有效。
另外也再次強調一點,圖書永遠不會消亡,越是經典書籍越有人會買,所以做書單號屬于細水長流型的,不是暴發戶那種。
專欄作家
十里村,微信公眾號:十里村(shilipxl),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偶爾分享生活,關注電商、科技,新事物。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碼攝影后期高手之路。
說說攝影學習那些事兒!
1. 常說攝影,實際上攝影包括了兩部分,一是前期的拍攝,二是后期的修圖,這兩部分加起來才是完整的攝影。學習攝影,必然會接觸到后期問題。
2. 之前推薦過兩本自學書籍,即高手之路系列,一個是關于 Photoshop,一個是關于佛頭哨,這兩個軟件是必備且逃不開的,是李濤老師的。之前有兄弟買過且學習過,是基礎中的基礎,學會基礎操作就沒問題。
3. 今天著重推薦李濤老師的這本高手之路數碼攝影后期,著重講解后期,可理解為是那兩本書的升級版,學會基礎后期后可進行更進階學習。
4. 這本書很適合新手自學,目前自己也看了,內容詳細,學起來不難。學習攝影,要么看書,要么報班,自學能力強的看書學習更好,反正自己善于自學。想自學的強烈推薦買這本書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