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起,上海全面實施二三級醫院門診號源優先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目前全市37家市級醫院全類型號源全部下沉,包括普通、專科/專病、專家號源,24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均接入上海市分級診療管理系統。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分級診療新政出臺一個月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情況如何?是否讓百姓感到便捷?未來還有哪些可以優化的空間?近日,記者來到楊浦區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了探訪。
“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優先預約上級醫院門診號源,號源預約、轉診流程可掃碼了解詳細信息。”一走進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所在院落,記者就看到大屏幕上的醒目提示。有就診者在屏幕前站定,掏出手機掃上面的二維碼,查詢相關信息。
■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用大屏幕提示居民
“網上看到了這項政策,今天正好來看病,順便問問醫生。”門診診室里,一位病人聆聽了醫生的詳細介紹后,對記者說。
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鄭羽翔告訴記者,根據這項新政,在目前社會面預約渠道、預約時間不變的基礎上,經過社區醫生初步診斷,可以為簽約患者預約早于社會面5天的專家號源。如果患者病情需要盡快診治,社區醫生還可以預約未來第二天的專家號源,或者通過醫聯體綠色通道轉診。
譬如說,社會面的專家號源提前14天開始預約,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先開放的號源,在此基礎上再提前5天,也就是一共提前19天。”
記者看到,一位門診醫生在電腦屏幕上打開預約系統,為想要轉診到新華醫院的病人預約專家號。“全市醫院的號都可以掛,沒有限制。這里距離新華醫院近,轉診新華醫院的人最多。如果居民要掛中山醫院、瑞金醫院的專家號,號源庫里也都能找到。”這位醫生告訴記者,由于社區比社會面提早5天拿到號源,掛號轉診就比之前更有優勢。
在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也遇到了正在預約專家號、辦理轉診的患者。接診醫生向記者說明:“有患者將預約掛號理解為‘點菜式’,這也不對。居民無論是線下簽約家庭醫生,還是通過隨申辦、健康云等線上方式簽約,都是‘1+1+1’的形式,除了所在地的社區衛生中心外,還要自行選定1所二級醫院和1所三級醫院進行簽約。轉診預約時,平臺會優先顯示和推薦組合內簽約醫院的號源。”
目前,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平涼社區服務中心簽約率均已超過40%,基本覆蓋了所在社區的65歲以上老年人群。
兩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表示,正在通過各個渠道的宣傳,讓簽約居民知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的分級診療新政,幫助患者早預約、早轉診。“醫生問診的時候,家庭醫生隨訪病人的時候都會告知病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公眾號也發文介紹了相關流程。而在給簽約病人發送健康提醒短信時,我們也會附上新政的信息,進行宣傳。”醫務人員說。
在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大廳,記者看到,墻上的電子屏顯示著新華醫院的專家門診排班表,有老人正在駐足查看。
■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樓,新華醫院專家門診表
“聽說專家門診信息網上都有,可我年紀大了,不會用手機,也不會上網。”這位姓馮的老伯向記者解釋。
“新華醫院就在江浦路街道轄域內。我們做了統計,江浦的絕大多數患者選擇將新華醫院作為簽約的三甲醫院。于是,我們向前對接,與新華醫院建立了聯系,取得了該院專家門診的詳細信息,并在這里公布,方便患者按需查找。”鄭羽翔副主任介紹。
20分鐘后,記者來到門診診室,又一次遇見了就診完畢的馮老伯。他告訴記者:“我要去新華醫院找專家看看用藥情況,我把醫保卡給醫生,他就幫我約好了專家號。”
■醫生在系統上為老人預約三甲醫院專家號
在診室電腦前,記者看到了醫生為另一位老人預約的全過程。正在就診的鄭老伯表示,現在掛三級醫院的專家號確實更方便了。為他掛號的醫生說:“我們發現,很多高齡老人不會用手機,要么自己去醫院排隊掛號,費時費力,要么委托晚輩幫忙,多了一道程序。現在,老人無需帶上手機,僅憑醫保卡,就能直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掛到專家號。”
“新華醫院就在江浦路街道轄域內,我們統計下來,絕大多數患者選擇將新華醫院作為自己簽約的三甲醫院。于是,我們通過向前對接,與新華醫院建立聯系,了解了該院專家門診的詳細情況,并在這里公布,方便患者按需查找。”鄭羽翔介紹。
也有跨區預約看病的情況,有位患者要約虹口區眼病防治中心的專家。“這位專家的門診號很緊俏,患者第一次來沒有約到。我們就根據專家下一次的出診時間,計算出提前19天的掛號日期,幫助病人成功約到了專家號。”一位接診醫生說。
記者獲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負責基層首診,根據病情指征再對疑難雜癥進行分診。
兩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表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推出后,社區轉診的需求一直有。“但是當時的社區醫生沒有優先預約權,患者看病時,想掛的三級醫院專家號已經掛滿了,轉診就不成功,患者只能自己通過社會層面渠道掛號。同一個專家會出診不同的門診,特需門診的掛號費比專家門診要貴。有時候,熱門的專家門診號掛不上,就只能掛這位專家的特需門診。”
新政一出,效果立竿見影。“現在社區醫生可以通過系統優先為病人預約了,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專家門診的掛號成功率也就明顯提高。”
截至目前,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患者約100人。而在剛剛經歷了舊改征收、居民搬遷的平涼路街道,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患者也有80多人。
四月中下旬,楊浦區逐步推進新政,各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組織了相關培訓。“比如轉診的流程是什么,哪些指征可以轉診,轉診患者的病史如何書寫。”參加培訓的醫務人員說。
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告訴記者:“符合轉診指征的患者,全科醫生可以為其辦理轉診。比如高血壓患者,一般情況完全可以在社區就診,但是如果出現高血壓危象,或是難治性高血壓,比如今天高壓突然升到200多,這種情況容易突發心血管事件,這時就要馬上辦理轉診。”
“還有一種是,患者血壓一直控制得不好,或者血壓雖然控制好了,但是別的方面又出了問題,比如腎功能不正常了,那就需要轉診去上級醫院進一步診治,這就要求我們轉診時把病史寫的更詳細。”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介紹。
通過社區醫生預約未來第2天的專家號源,這是新政中保障相對緊急需求的一項舉措。“系統會為每一位專家預留個別緊急號源,在開診日期前一天開放給有急迫需要的患者預約。這是指相對緊急要去門診的情況,不是指急診。我們遇到過,有患者在體檢中發現包塊、腫瘤之類的異常,需要抓緊時間去看專家門診,進一步確認病情,我們就幫他預約了未來第2天的專家號源。”鄭羽翔介紹。
記者了解到,此次推行新政,是希望把三級醫院的優質資源、專家資源用在刀口上,在急難危重癥方面發揮作用。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保障常見病、慢性病的基本診療,滿足居民健康管理和初級診療的需求。
新政實施后,各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都在發揮自己所長。
去年,因為舊改征收,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于平涼路335號的業務用房整體拆除。今年1月2日,該中心整體搬遷到了霍山路890號新址,醫療環境煥然一新。
■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我們還邀請了岳陽醫院老年科首席專家的陳咸川主任,到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專家門診,為社區居民在中醫調理和老年疾病的中醫診治方面提供便捷。”平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彭華介紹,為了讓患者知曉,醫院在門診大廳布置了易拉寶,中醫科也會向患者進行宣傳。
攜帶醫保卡在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就診,自費支付比例各有不同。“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不需要自己出掛號費,就診自負比例也是最低的,大大減少了居民的就醫成本,方便他們就近找到專家。”彭華說。“此外,我們正在創建社區護理中心,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相應的護理和指導,比如腫瘤患者的PICC血管維護、傷口護理等。”
在江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院方與新華醫院建立了密切合作。“我院把新華醫院所有的專家號情況也發給了醫生,讓他們了解不同專家的不同專長和針對性,讓轉診更精準。患者到達新華醫院后,如果需要調整就診計劃,比如還要掛其他專家的號,根據首診負責制,該院首診醫生也會協調醫院資源進行對接。”鄭羽翔說。
京日報客戶端 | 實習記者 柴嶸
北京日前發布《醫療機構門診預約診療服務管理規范》,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在晚間、周末、節假日開設知名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北京市第六醫院、隆福醫院等多家醫院近日重啟夜間門診服務。記者調查發現,夜間門診受到不少患者青睞,但在開設夜間門診的醫院中,綜合性三甲醫院寥寥無幾。同時,延時開放門診在導診服務、門診開放時間等細節上也仍有待優化完善。
呼吸道感染患兒擠爆夜間門診
上周五22點40分,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內科診室燈火通明,剛結束工作的呼吸內科值班醫生郭文卉緩緩脫下白大褂,用手揉了揉太陽穴,顯得有些疲倦,今天一個晚上她接診了近40名患兒。
郭文卉在夜間門診出診
為方便家長下班后帶孩子就診,首兒所的夜間門診服務時間從每天的17點延長到了22點,涉及內科綜合門診、眼科、耳鼻咽喉科、感染門診等多個科室。隨著開學季和流行病高發的春季來臨,內科夜間門診格外忙碌。記者注意到,從17時開始,陸續有家長帶孩子取號問診。而在19時至21時之間,就診迎來小高峰。候診大廳的6排座位,被患兒和家長坐得滿滿當當,掛號機前也排起長隊,甚至連樓梯間都擠得水泄不通。
“孩子今天下午突然發燒,我嚇壞了,一下班就趕緊送她來醫院。她幼兒園班上有同學也出現類似的癥狀,會不會是流感?”聽到叫號的陳女士,抱著6歲的女兒飛快地沖進診室,急切地詢問郭文卉。
郭文卉麻利地取出聽診器、壓舌板和手電筒,為患兒聽診和檢查喉嚨。“根據癥狀看,目前不太像是流感,可能是受凍著涼導致的感冒。”郭文卉將診斷結果告訴陳女士,并開出一張門診處方箋。陳女士松了一口氣,連聲致謝,帶著女兒去做化驗檢查了。
緊接著,寧先生帶著兒子進入診室。孩子已經發燒一天多,伴有頭暈癥狀。初步檢查后,郭文卉讓寧先生立刻帶孩子查血,根據血常規和病原學化驗結果,才能判斷是否患有流感。記者注意到,郭文卉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患者一個接著一個,在接診的患兒中,近九成屬于呼吸道感染。
重啟兒科夜間延時門診的北京市第六醫院,同樣繁忙。該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劉媛媛介紹,目前正是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家長白天上班,無暇顧及孩子。為此,不少家長向醫院反映重啟兒科夜間門診的需求,因新冠疫情暫停的夜間門診又重新開放,平均一夜收治50多名患兒。
“考慮到呼吸道疾病患兒明顯增多,醫院夜間的化驗室、藥房都保持正常運行,盡可能與白天的門診服務保持一致。”劉媛媛說,夜間門診也收治了部分高燒、嘔吐、腹瀉的患兒,在夜間門診醫院檢查后,如果需要,當夜即可在醫院進行輸液治療。
上班族下了班做個針灸再回家
“謝謝大夫!您的水平真好,我的肩膀不疼了。”68歲的張阿姨是鼓樓中醫醫院推拿科夜間門診的“常客”,家住什剎海附近的她,經常傍晚干完家務活,就遛彎來到鼓樓中醫醫院做個推拿,非常方便。
鼓樓中醫醫院推拿科副主任醫師李佃波介紹,像張阿姨這樣,離醫院不遠的“老街坊”是夜間門診接診的主要患者群體。“他們一般患有頸肩腰腿痛的慢性基礎病,白天來看病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有的老人白天還要幫子女照顧小孩,或是處理家務事,他們不喜歡擠在白天來門診,反而更愿意來夜間門診,做相關的推拿治療。”
李佃波在給老街坊做推拿
該院推拿科自開設夜間門診以來,就一直廣受周邊居民的好評。每周一至周五來推拿科夜間門診就診的患者平均達到50人左右,科室里絕大多數的大夫夜間堅守崗位,提供針灸、拔罐等中醫藥服務,藥房、影像學檢查等部門也協同作戰。
“除老年人外,患者中也有不少是周邊的上班族和學生,由于白天工作、學習,沒有空閑時間,晚上來夜間門診就診更加方便。”李佃波說,一些年輕人因為工作壓力大,也患有慢性頸肩腰椎痛,忙完一天工作,晚上疼痛到影響睡眠,甚至影響第二天整個身體的狀態,所以會選擇夜間門診治療。
無獨有偶,隆福醫院雖是一家綜合老年醫院,但該院針灸科夜間門診開診兩周,就接診了很多住在附近的上班族。
20多歲的李女士,是附近三聯書店的一名導購員,平時長期在電腦前低頭工作,總是頸椎、腰椎疼痛,于是她選擇來夜間門診試試針灸。“醫院上午8點上班,下午1點上班;而我們是上午9點上班,下午2點上班。趕在上班前做40分鐘針灸治療,總是很匆忙。晚上來夜間門診時間就充裕很多。”
隆福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田環環表示,夜間門診的患者群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周邊的老年居民,另一類是周邊的上班族。夜間門診從17點至19點的開設時間,也是根據患者反饋的下班時間設置的,方便他們治療完,不耽誤回家休息。
田環環在夜間門診出診
此外,該院針灸科的號源數量也可以靈活調整。“因為都是街坊四鄰,常交流,有什么樣的需要我們都了如指掌,有時稍微來得晚點,醫生也會等著他們。”田環環說。
三甲醫院為何不愛開夜間門診?
采訪中,有患者向記者表示了自己的困惑:目前開設夜間門診的醫院,特別是綜合性大醫院,還是太少了。記者查詢發現,全市近90家三甲醫院,開設夜間普通門診的僅有四五家。同時,在普通醫院里,也并非所有科室都有機會開設夜間門診,目前大多數醫院開設的夜間門診科室通常集中于兒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皮膚科等科室,患者可選擇的空間有限。
中日友好醫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院曾經在多年前開設過夜間門診,但后因成本過高而停辦。一方面,絕大多數患者有白天就醫的習慣,選擇夜間門診就診的患者畢竟是少數,有些科室的夜間門診甚至一夜接診患者數量僅為個位數。另一方面,很多檢查需要患者空腹進行,夜間門診會給這部分患者造成困難。夜間出現緊急情況的患者,往往也會直接選擇急診,而不會考慮到夜間門診就診。
盡管對于患者而言,夜間門診只是延長了幾個小時的門診服務,而對于醫院來說,醫技、藥房、檢查、后勤保障、安保等各個環節的工作人員需要和醫生護士一起加班,提供保障,于是加班費也成為了醫院一筆不小的開支。因此,很多三甲醫院綜合考慮,不再設置夜間門診。
此外,夜間門診延時服務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細節。記者走訪本市6家開設夜間門診的醫院發現,有的醫院白天門診,在掛號機等處安排有志愿者,夜間門診卻沒有相關的工作人員協助。
“掛號應該怎樣操作?應該點哪個按鈕?”張大爺想掛個夜間門診號,面對掛號機一頭霧水,而護士站的護士忙于導診,根本無暇顧及他的問題,張大爺只得詢問旁邊一同排隊的年輕人。記者注意到,這些掛號、取號的“小問題”經常困擾著老年患者,導致他們的等候時間遠超30分鐘,而根據本市《醫療機構門診預約診療服務管理規范》,醫療機構應為老年人配備導醫、志愿者、社會工作者等人員,提供就醫指導服務。
而在開設夜間門診的幾家兒科醫院,17點至19點的兩小時內,帶孩子就診的家長數量較少,用時七八分鐘即可順利完成就診。而每天19點至21點,候診區往往人滿為患。很多家長告訴記者,17點一般是他們下班接孩子的時間,如果遇上堵車,到醫院已經是19點以后了。他們建議,如果醫院能夠錯峰安排值班大夫和診室開放的數量,或許在就診高峰期,患者的等待時間可以大大縮短。
此外,有些醫院的夜間特需門診價格較普通門診高出不少,普通門診費80元,有的夜間特需門診費則高達800元。
ICC置管對腫瘤患者而言創傷小、安全性高,以往其維護需要前往二三級醫院排隊預約,耗時耗力。為進一步拓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內涵與外延,精準對接社區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的護理需求,近日,靜安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PICC維護門診,患者可就近享受便利。
家住附近的居民李阿姨第一次在“家門口”享受到這一專業又便捷的服務。在PICC護理門診,專科護士認真詢問并記錄下李阿姨的病史,在電腦上開具了治療單,隨后為她進行了導管維護,整個過程快速順暢。
“我原來一直去華山醫院進行PICC維護,現在社區醫院開了門診,方便多了,走過來半小時就搞定了。”李阿姨說。
相較于大醫院而言,該中心PICC護理門診排隊等候時間短且掛號免費,能為患者節約一定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操作人員均為經過規范化培訓、具有豐富置管和導管維護經驗的專科護士,為社區居民提供方便、可及、專業的護理服務。
據悉
門診開診時間為每周三下午2點,可為需要化療、長期營養支持的患者提供PICC、中長導管置管術前評估、導管置入及并發癥處理、日常維護等服務,并保持健康宣教、做好維護記錄等。
“開設PICC護理門診能幫助患者少跑腿,還能有效減少置管后并發癥的發生,守護患者的生命通道。”
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基層醫療機構,將上級醫院的診療需求下沉到社區,既彌補了社區醫院的服務項目空缺,也能讓周邊有需求的患者免于奔波,就近享受與二三級醫院同質化的優質護理服務。
來源:上海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