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胡先鴻】

    “7支燭光”志愿者行進在新墻河大橋上

    付家兩兄弟怎么也想不到,李菊珍奶奶的眼疾,原來不是與生俱來的失明,而與門前的新墻河、與當年的全民抗戰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5月28日,一大群年輕人,在一面“7支燭光”旗的引領下,來到新墻河兩岸,象走親戚一樣,在魯家里村和上堤村來回穿梭,他們到李菊珍、談燕舞兩位雙目失明的老奶奶家里,問長問短,甚是親熱。

    付大鵬付細星兩弟兄平時在深圳工作,今天正好在家陪奶奶閑聊,見有這么多人來看望自己的奶奶,十分欣喜。

    付大鵬和付細星兩兄弟推著奶奶李菊珍,正與志愿者交流

    志愿者問:你們是否知道奶奶的眼睛是什么時候、因為什么原因看不見的?

    兩弟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說:我們打小就看到奶奶看不見,聽說老人家從小就看不見,可能是生病導致的吧?

    接下來,志愿者的一番話,令付家兩弟兄目瞪口呆!

    1938年,李奶奶9歲,正遇日寇侵略岳陽,不幸吸入了日寇投下的毒氣彈,隨即雙目失明。在那段時間里,日寇的炸彈滿天飛,李奶奶也多次遭遇日寇炸彈襲擊,腳上、小腿上、大腿上,至今還可見清晰的傷疤。

    劉益老師撫摸著李菊珍老人被日寇炸傷的腳,十分心疼

    這天,志愿者還來到魯家里村,看望了82歲的談燕舞奶奶,她的遭遇更為不幸,剛出生不久,就因吸入了日寇的毒氣,不僅雙目失明,而且兩耳失聰。她幾乎沒有見過人間斑斕的色彩,也沒有聽到過人間優美的聲音,她只有頭腦中的想象與皮膚上的感覺。

    志愿者李漢光、黃蘭婷、李飛燕和兒子童羽墨,與談燕舞老人在一起

    今天,正逢李嗲不幸辭世,這位陪伴了談奶奶60多年的老人的離去,今志愿者不甚唏噓。以前有李嗲的陪伴,談奶奶雖然看不見聽不到,畢竟還有一個知寒問暖的愛人。但從今往后,談奶奶將不會再有枕邊人提醒自己穿衣吃飯、閑話長短。志愿者們來到李嗲的墳前,為這位可敬的老人舉行了簡短肅穆的追思會。

    “7支燭光”志愿者、岳陽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青年教師劉益老師說:兩位老人的雙眼是被當年日本鬼子的毒氣致殘的,她們所遭受的傷害,不僅是老人家個人的痛苦,也是我們全體中國人、全體中華民族的苦難,我們來看望老人,是為了給看不見這個世界的人們一些光亮,也是為了教育我們自己,更是為了溫暖這個社會,我們想讓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人,都不要忘記恥辱的歷史,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堅決不能讓這段歷史重演。

    村口小店的老板娘,得知志愿者的活動后,熱情招呼大家坐下喝水解渴,并饒有興趣地加入到了志愿者們討論的行列之中。

    下午,志愿者們來到岳陽縣新墻河抗戰史實陳列館,在講解員小涂的精彩解說中,從全境視角,進一步看清了日寇的罪惡和岳陽人民所遭受的苦難,同時瞻仰了英勇抗戰的烈士們的遺容。

    在華園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岳陽縣工作站,志愿者們競相發言,暢談感受,抒發心得。志愿者江建平說:長這么大,從來沒有過這么大的視角沖擊,以前的戰爭是在電影里、書本中,但今天,我親自觸摸到了、撫摸到了受日寇毒氣彈襲擊致雙目失明的李奶奶的手、及腳上的傷痕,我近距離看到了談奶奶從來沒有看到過人世間光明的雙眼,我的心在顫抖。我在想,我們年輕人,應該要為國家多做點什么!

    黃蘭婷老師與學生志愿者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悟

    黃蘭婷與她正在岳陽職院讀大二的兒子劉柱良都參加了今天的活動,她在下午的分享會上,結合媽媽的身份,做了深情發言。她希望年輕人加強學習,提高本領,珍惜大好江山,好好報效祖國。

    劉柱良(右)與談燕舞奶奶拉家常

    岳陽市華園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岳陽縣中心站負責人邱福清、楊岳宏夫婦不僅資助了下午的分享活動,還與岳陽縣民辦教育協會會長楊鵬一起,舉辦了當天晚上的國防教育研討會,邀請胡先鴻教授專題講授了國防教育課“岳陽與世界的距離”。

    參加今天“7支燭光”活動的學生志愿者有:劉柱良、周妮、江建平、朱侯璐、陽燕紅、張蓉、郝紅梅、王璇、郭雅、吳吉、胡戀虹、吳新星、鐘啊娜、伍思源、王春霞、張朝鈞、朱娟、鄭琴、陸佳佳、李梅、甘景陽、歐陽秀、歐蘇嬌、宋詩琪、夏露、劉娟、劉麗娟。

    本次“7支燭光”還吸引了部分校外志愿者參加:

    岳陽青少年教育專家黃蘭婷

    岳陽天問電腦科技公司總經理陸敏莉

    右起:陸敏莉、楊岳宏、邱福清、胡先鴻、劉益

    岳陽市中醫院李漢光

    岳陽市寶中旅游負責人李飛燕、兒子童羽墨

    岳陽智愛文化學院院長趙秉銳

    趙秉銳(右)在劉益老師帶領下,正與談燕舞老人交流

    岳陽市民張鳳娟(特為談燕舞老人捐款50元現金)、梁家源

    張鳳娟拉著談燕舞老人的手,問寒問暖;小學生童羽墨在媽媽李飛燕(后面站立者)的指導下,為談奶奶做按摩

    以及邱福清、楊岳宏、楊鵬、彭莉、趙滿元、張金福、鐘安、蘭春雄、姚群山、孫婷娣等。

    國防教育研討會后,部分志愿者合影留念

    岳陽職院“7支燭光”青年中心(“青春映像”新聞攝影協會)的學生骨干們做了大量前期準備工作,特別是周妮、江建平、朱侯璐等尤為突出。

    國防教育分享會

    今天的活動由胡先鴻教授、劉益老師聯袂發起,岳陽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新聞攝影協會和潤美收納整理協會主辦。

    志愿者與李菊珍老人合影

    024 年 6 月 21 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曲少杰在科普中國·星空講壇“科學報國正當時”主題場帶來演講《通往星辰大海之路》,為我們講述了航天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曲少杰的演講節選:


    大家好,我是曲少杰,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也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主要從事各類航天器的總體設計工作。


    航天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讓一個復雜系統當中的不同組成部分能完美地互相配合、協調運行,最終達成特定的任務。


    建造航天器,需要用到哪些專業?


    以嫦娥六號為例。嫦娥六號探測器由四部分組成,其中,軌道器、返回器組合在一起叫軌返組合體,還有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在一起叫做著上組合體;另外,還有鵲橋二號中繼衛星,因為在月球背面沒法跟地球直接通信,所以需要鵲橋二號在月球背面的天空中作為中轉。


    這背后就要涉及很多專業。比方說,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通信,要用到通信工程專業;著陸器的機械臂在采樣和樣品之間的轉移機構,需要自動化、機械工程這些專業;為了應對月球表面白天和晚上高達 300 度的溫差,著陸器和上升器需要保溫,要用到傳熱學和熱能工程專業,還有從地球飛到月球,再從月球飛回地球,這中間這個復雜的飛行的軌跡、飛行的過程,要用到動力學還有軌道設計專業,等等。


    我從本科到研究生學的專業都是空間物理。當時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呢?說實話,是服從調劑的結果。


    我讀高中的時候,不像現在網絡信息十分發達,當時大家對于自己將來要考什么大學、選什么專業,都沒什么概念。


    填報高考志愿時,班主任對我說,你的分數可以選北大或清華。


    因為當時心里隱約對北大有種“浪漫一點”的印象,我想,那就選擇北大吧。


    然后我選了當時最熱門的計算機專業。那是 1998 年,當時最火的就是計算機和生物專業。因為太熱門了,而我的高考總分沒有足夠高到被計算機專業錄取,被調劑到了地球物理系。


    上中學的時候,我喜歡學物理,高二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獲得了山東賽區一等獎,高考物理也拿了滿分。不知是不是這個原因,我被調劑到了地球物理系。


    郵遞員把大學錄取通知書交到我手中,我打開一看,上面寫著“地球物理系”,我十分茫然,心想,地球物理是什么,是修理地球的嗎?


    后來才明白,我們系里一共四個專業,研究范圍由下往上分別是:固體地球物理,研究地殼以下;高層大氣物理,研究內容到了幾百公里的高度;空間物理,就是當時我所在的這個專業,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行星際空間;再就是天文學,研究得就更遠了,到了太陽系之外乃至整個宇宙。


    大學畢業后,我來到中國科學院的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讀碩士。2005 年碩士畢業時,導師建議我繼續讀博士。


    說實話,當時我內心又有點茫然。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所學的這些理論知識究竟能發揮什么作用、用在什么地方。比起做純理論研究,我更想做一些更實際的、能夠更快體現出應用價值的事情。


    在前輩的指引下,我來到了航天五院。比較幸運,接下來的 20 年,也趕上了中國航天事業快速發展。記得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們幾年發射一個衛星,現在每年都要發射幾十顆甚至上百顆。


    為什么航天器需要做好防護?


    航天器包括各類衛星以及探測器、飛船、空間站等。它們在太空中都會面對太陽風、宇宙射線以及各種粒子輻射,還有比如真空環境、微重力環境等多種環境。



    航天器暴露在太空輻射環境,就像人在綿綿細雨中,淋雨時間長了,身上會濕透,會生病——航天器也一樣,會“生病”,會發生故障。所以,就像我們下雨天出門要打傘,航天器上天之前也要做好防護。


    所以,我們在地面上研制的這些航天器,需要采取必要的防護設計,才能確保它們在太空環境中穩定運行并發揮正常作用,這就是我們“空間環境適應性設計”要進行的工作內容。只有不斷創新,科技才能不斷進步,而我的工作就是在這些任務創新的同時去保障它們穩妥可靠地實現。


    在世界航天史上,衛星受太空輻射環境影響產生故障甚至報廢的例子有很多。


    舉個例子,有部國產電視劇《你是我的榮耀》,其中有處劇情是搶救 JX-1 號衛星,這顆衛星的原型就是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云一號 A 星,發射于 1988 年。這顆衛星上天之后,只工作了 39 天就出了故障,因為太空輻射環境導致它姿態失去控制,太陽帆板沒法對日定向,而太陽能帆板是要靠太陽能發電。這樣一來,它沒法朝著太陽定向,就導致失去能源,不能發電,衛星就無法工作了。


    再舉一個例子,2022 年 2 月,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發射了一批星鏈衛星,有 40 多顆。結果發射時遇到了地磁暴,地球磁場發生了強烈擾動,導致地球大氣密度急劇上升,所以這批衛星在飛行過程中遇到的大氣阻力越來越大,于是軌道高度越來越低,最后超出了設計預期,簡單說就是衛星“爬”不上去了。最終的結果就是這批衛星全部在大氣層中墜毀。


    討價還價



    航天器進入太空后,一旦出現故障就很難維修,這就要求航天器必須有很高的可靠性。因此各方面的設計都要留出充足的余量,這就會導致成本增加。


    所以,我們在制定各種空間環境設計要求的時候,定得盡量準確、精確。因為如果設計要求過高,就會造成資源浪費;如果定得太低,又會導致設計出來的航天器可能經受不住太空環境的長期考驗,可能提前發生故障,導致任務失敗。


    于是,在制定這些設計要求的環節,經常會出現類似“討價還價”的情況。


    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會在新聞里看到,嫦娥六號在月球上展開了一面國旗。


    嫦娥六號攜帶的五星紅旗 來源:CLEP


    這個展開機構的作用就體現在國旗展開的那一下,展開結束它就不再工作了;還有分離監視相機,用來監視兩個組合體的分離過程,把這個畫面拍下來再傳回地球,所以只需要在分離的那幾分鐘工作。


    類似這些短期工作的設備,因為不需要耐受長時間的環境考驗,所以我們對它們的環境設計要求就會相應降低,以便節約資源和成本。


    在可靠中創新



    航天工作總是不斷追求創新的。這一點,在我國嫦娥探月工程里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嫦娥工程有個不成文的傳統:偶數任務是奇數任務的備份,兩者并行開展研制,同時研制完成,如果奇數任務失敗,偶數任務可以立刻接替它去完成。但是任務都成功了,那么偶數任務就要改變原來既定的任務,去執行新任務。


    比如,嫦娥一號和二號設計的任務都是環繞月球運行,一號圓滿成功了,所以嫦娥二號就有了新任務:去了距離地球一千多萬公里的小行星,圖塔蒂斯;嫦娥三號在月球著陸成功了,那么四號就要改變任務,到月球背面著陸;嫦娥五號成功采樣返回地面,那么六號就要去月球背面采樣。



    舉個例子,這是嫦娥三號任務著陸器和玉兔一號月球車的互拍照,它們分別用自身攜帶的光學相機為對方拍了一張照片,但是它們兩個沒有在一起的合影,因為沒人給它們拍。



    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的時候,設計師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在祝融號火星車的肚子下方裝了一臺 Wi-Fi 相機,讓祝融號火星車帶著這個 Wi-Fi 相機走出一段距離,把相機放在火星表面,然后祝融號返回著陸器旁邊,由遠處的 Wi-Fi 相機為它們拍攝了這張合影。



    嫦娥六號任務里也有一張合影,是著陸器和上升器的合影。這次,我們的設計師又腦洞大開,在著陸器外側安裝了一個大約五公斤重的自主智能機器人,一個小機器人,可以自己移動。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完成采樣任務后,這個小機器人就自己從著陸器上分離下來,落到月球表面,然后自己移動到遠處,自己尋找適合拍攝成像的角度,然后為著陸器和上升器拍攝了這樣一張合影。


    為什么要從事航天?


    曾有人問我,我們為什么要發展航天?


    我想,可以用航天之父、蘇聯火箭專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


    航天是未來的選擇。在我個人從業的近 20 年里,經歷了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天問探火……每當自己參與的這些重大任務圓滿完成,心底的那份自豪感和成就感告訴我:我熱愛這份職業。


    而且,航天事業需要很多專業一起來參與,比如機械、電子、通信、計算機、自動化等等,也非常歡迎大家有朝一日來加入我們的隊伍,為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張照片和兩段我很喜歡的話。


    這張照片有一個名字,叫“暗淡藍點”,是 1990 年 2 月 14 日由旅行者 1 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 64 億公里之外的太陽系邊緣拍攝的。


    很巧的是,地球正好就在靠近太陽的一條橙色的散射光線中間。這道橙色的散射光線起到了濾光鏡的作用,因為橙色是藍色的補色,橙色濾鏡可以將地球在照片中變成白色,在這個天然濾鏡的幫助下,我們才勉強能察覺到這個光點。


    在遙遠的旅行者 1 號眼中,在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在一片無盡的黑暗里,地球只是一個難以被察覺的小小的亮點,只有不到一個像素那么大。參與旅行者計劃的科學家之一、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用這樣一段話來描述這張照片,他說:


    “那個亮點,它就在那里,那就是我們的家園。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所認識的每一個人,你所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存在的每一個人,都在它上面度過了一生。我們所有的歡樂與痛苦,人類歷史上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獵人與強盜,每一個英雄與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與毀滅者,每一個國王與農夫,每一對年輕的情侶,每一位母親和父親,每一個滿懷希望的孩子,每一個發明家和探險家,每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超級明星,每一個最高領袖,每一個圣人與罪犯,都在那里——那顆飄浮在陽光中的塵埃。”


    還有一段話我很喜歡的話也分享給大家,來自哲學家康德,他說: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夠深深地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另一件就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謝謝大家。



    策劃制作

    作者丨曲少杰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責編丨楊楊

    審校丨徐來 林林

    月22日,祝融號火星車終于開始巡視了,這也意味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的三個任務,全部順利完成,后面就是常規的巡視,真正做到了前無古人的地步,大概率也不會有后來者。

    祝融號火星車

    這本是值得我們驕傲、高興的事情,但是我卻發現有一股奇怪的言論:天問一號是靠美國技術才登陸上去的?

    網友截圖

    我原本以為只是個個例,就沒管,結果越來越多!

    什么中國抄襲漂亮技術,站在別人肩膀上的;沒有美蘇,中國沒辦法成功登陸火星類似的話。他們的理由是,有了美國在多年中登陸火星的多次經驗,比如美國是第一個成功在火星上展開巡視的國家,之后更是多次登陸火星,并且向世界分享數據。


    而中國正是憑借美國一次次無私分享的數據和技術,才有了登陸的底氣。咋一聽好像還挺有道理的,這不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嗎?中國不正是那個后人嘛!

    如果對中國航天技術發展史不夠了解的人,會很容易被帶進坑里,然后我們心里會產生一種自我否定的情緒,這些人的目的就達到了。

    漫游者號

    中國航天偷師美國?

    那么中國真的是憑借美國技術才登陸成功的嗎?當然不是!

    這種說法實在太過天真。能說出這種話的人,既不了解中國航天發展史,也不了解美國的封鎖政策,甚至連美國大部分人也不敢說出這種話,因為相比中國,美國和蘇聯才真正是正站在巨人肩膀甚至頭頂的那個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這里其實有三個航天發展的故事,說是故事其實是航天歷史上的三個拐點,而這三個拐點恰好能說明上面的結論。

    問你一個問題,第一個征服火星的是誰?你的腦袋里是不是馬上就出現了美國?如果是,那么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土星五號

    在很多人眼里,對于航天貢獻最大的是美國,其他國家幾乎都跟著美國,這在一定程度上看并沒有錯,但是很多人卻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家伙,蘇聯!相比于美國,蘇聯在很多人眼里更配得上人類探索宇宙的真正先驅。

    原因有很多,比如人類用于運輸的火箭,起源于導彈,而真正對航天起作用的是洲際彈道導彈,正是誕生于蘇聯的R-7,憑借著R-7洲際導彈,人類才開始了太空探索的盛世。

    此后,蘇聯相繼完成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月球2號;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等等,蘇聯借著R7的優勢完成了一個個突破。甚至連第一個登陸火星的,其實也是蘇聯!

    蘇聯R-7洲際導彈

    被遺忘的蘇聯

    火星探測器的競賽是月球競賽的延續,1969年,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幫助美國取得了領先地位,但是蘇聯依舊不愿認輸,雙方的競爭也從月球蔓延到了火星。

    1971年,美國經過多次發射失敗后,終于在水手9號探測器項目上取得了成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環繞火星的探測器,但是這種領先僅僅持續了幾天時間,就被蘇聯再次暴打。

    同年,蘇聯發射了數枚火星探測器,火星1號-3號,其中火星1號失敗了,但是火星2號卻順利抵達了火星。

    水手9號

    火星2號比美國的水手9號更加先進,不僅攜帶了環繞器,還配備了著陸器。在環繞器對火星進行探測的同時,著陸器嘗試登陸,但是由于降落傘出現事故,未能順利著陸,最終墜落在火星表面。

    火星2號雖然失敗了,但卻是有史以來人類探測器第一次真正踏上火星的本體,也為接下來的火星3號登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一個月后,火星3號也成功到達火星,實際上火星1號到3號的配置幾乎一模一樣,都是環繞器和著陸器的組合,而蘇聯一次發射了3個探測器,僅僅只是為了確保成功率,不得不說當時美蘇的太空競賽有多么瘋狂。

    蘇聯火星三號著陸器

    而火星3號也不負眾望,在經歷了“恐怖7分鐘(叫法)”之后,順利登陸火星,但是可惜的是,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火星3號僅僅堅持了14秒多一點后,就秒躺,徹底失去了聯絡。

    但不管怎么說,與很多人印象不中不同,人類第一次成功登陸火星表面是蘇聯,而不是美國。美國直到4年后,才憑借著海盜一號成功著陸火星!所以如果按照時間先后來判斷誰是巨人,那么蘇聯才是那個巨人。

    除此之外,蘇聯火星2號與火星3號的探測數據,向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火星信息,有火星表面的地形、重力、磁場等信息,我們至今得到的很多信息最早都來源于這兩個探測器。

    美國海盜1號火星探測器

    實際上在1971年,蘇聯在太空探索上的光輝時刻還有很多,除了火星探測器,蘇聯在這一年還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揭開了人類空間站建設的序幕。

    其實類似的事情,幾乎遍布美蘇太空競爭前期。

    在那個時代,蘇聯一直是作為太空先驅的存在,美國幾乎是籠罩在蘇聯的太空陰影之下,即使是最偉大的阿波羅計劃和國際空間站,也是因為蘇聯載人飛船和和平號空間站的成功,被迫上馬。

    這就是第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結局是由勝利者書寫的,蘇聯解體后,美國變成了這個最終的勝利者,他們的確配得上。但是在很多電影和書籍里,美國都宣揚了自己太空計劃的偉大之處,卻唯獨不提蘇聯,讓世人逐漸淡忘蘇聯所做的貢獻。

    和平號空間站

    正如那句名言: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僅此一句,讓世人開始歌頌漂亮國,忘記了蘇聯才是第一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這種文化戰就如同二戰一樣,蘇聯做了最大的貢獻,最終卻成就了美國。

    或許蘇聯的確成了歷史,但是歷史不該被忘卻!而中國在這個過程中,作為后來者,確實吸收了前人的經驗,但是這個先驅者到底是誰,事實上,還不一定是美國和蘇聯,時間可能還要繼續往前追溯。

    在航天歷史上,美國和蘇聯就像兩個橫空出世的天降猛男,他們倆在太空探索上的成就無人能及,至今很多國家都做不到他們幾十年前的壯舉。

    美國登月腳印

    我一直很好奇,他們為何如此強大?能擁有遠超別人數十年的技術?

    他們的人才又是如何積累的?所以我又去翻閱了許多文獻和書籍,發現了一個共同點:美國阿波羅計劃最偉大的產物土星5號,它的總設計師是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美國另外一個偉大產物:航天飛機,它的前身其實是:X-20試驗機,試驗機的主要專家同樣是來自德國的火箭專家多恩伯格

    而蘇聯也是如此,蘇聯最著名的太空事業靈魂人物是科羅廖夫,他的背后,竟然同樣有德國火箭專家的身影。

    X-20試驗機

    德國、專家、火箭,順著這條線,于是一段更不為人知的歷史也慢慢解開了。而這第二個故事,還要追溯到德國V2火箭研究時期。

    美蘇瓜分德國V2火箭

    時間回到1944年,德國在二戰末期發起了瘋狂的反擊,向英國發射了數千枚導彈,這些導彈射程極遠,在試射階段就可以進入太空,英國的防空裝備,面對這樣的導彈根本無法攔截,著實將眾人嚇了一跳,好在這些導彈的精準度很差,最終以英國人犧牲了2000多人收場。

    這種導彈就是V-2火箭遠程導彈,V-2火箭雖然沒有起到改變戰局的作用,但是還是引起了美國與蘇聯的注意,此后美國制定了一個名為:“回形針”的計劃,組建了由多名美國專家組成的專家團隊!這些專家在戰后,專門被派到德國執行秘密任務,包括爭奪關鍵人才、技術和材料,以及研究那個震驚世界的V-2火箭!

    V2火箭

    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國院士錢學森作為鑒別火箭技術的專家,也參與了該行動!在這次行動中,他們帶回了V-2火箭總負責人多恩伯格總設計師馮?布勞恩,以及各種資料。一舉奠定了美國的航天基礎!

    而蘇聯雖然也派出了他們的火箭專家隨軍到達德國,但最終還是落后一步,不過也收獲頗豐,也囊獲眾多的火箭專家以及大量的材料和V-2火箭,并且開始復刻該火箭。

    蘇聯著名的火箭專家:科羅廖夫,正是憑借這些德國技術才成長起來 的。蘇聯的航天事業也正式開始起步。

    俄羅斯火箭專家-科羅廖夫

    縱觀航天發展歷史,不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是站在德國前人的基礎上才發展起來,而中國則更加慘烈,僅僅依靠錢學森以及零星的公開的資料才得以起步。

    相比于美蘇,中國幾乎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所以我才說:說中國站在別人肩膀上,那么別人一定是站在巨人頭上,我們現在取得成就來的更加不容易。

    被封鎖的中國航天

    2011年4月,美國美國國會發布的沃爾夫條款(《2011財年國防部及全年繼續撥款法》 ),不顧中美航天科學家的反對,禁止中美航天局合作,此后沃爾夫條款經過兩次的增改,確立了“不合作”“不接待”兩個內容。

    沃爾夫條款

    不合作內容就是將原本不允許NASA與中國航天局合作,擴大為不允許白宮、NASA與中國任何官方背景的航天機構合作;不接待則是指不允許NASA用官方設備接待中國學者參與。

    在這種條款的限制下,NASA幾乎不敢在任何活動上與中國進行接觸,之后更是發生三件慘痛的經歷,第一件就是拒絕中國記者,采訪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的事宜,中國記者想采訪奮進號,是因為上面搭載了中國外籍院士丁肇中與中國眾多學者研發的阿爾法磁譜儀。

    也是中國人難得參與的高科技航天儀器項目,所以中國非常關心這次的發射。但是很可惜,原本的許諾直接被撕毀,中國科學家沒辦法見證這一歷史時刻。很多人會說中國模仿美國的技術,那么第二件事你就會知道我們遭受了怎樣的嚴防死守。

    阿爾法磁譜儀

    2013年3月,FBI以間諜的名義抓捕在NASA任職的中國學者姜波,當時姜波正準備回國,結果FBI就以姜波攜帶電子設備為由將其扣押,此后經歷了數輪審訊,但仍舊沒有發現任何違法行為,結果依舊給了一個可笑的罪名:不當使用電腦。

    第三件事則影響更大,在國際性的會議開普勒科學會上,NASA竟然直接拒絕中國航天局參與,要知道開普勒會議雖然是由美國主持,但也是分為美國和國際兩個部分,而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中國參與,相當于是孤立了中國,這種情況幾乎和國際空間站上的策略是一樣的。

    美國的這個舉動,引發多個國家的航天科學家的憤怒,經過多國航天人的抗議,中國才被獲批參與開普勒學會。但諷刺的是,獲批的理由是:中國科學家不是中國官方人員!

    中國學者姜波

    想想看,連這種公開會議都不允許美國宇航局和中國接觸,更不要說什么核心技術會分享給中國了,那些說分享的人,幾乎是沒有任何的常識。

    前些年網上一直有個說法,中國人根本沒有申請加入國際空間站,這個說法是錯誤的!中國從1990年開始,先后在2000年、2007年,通過中國科技部表達過合作參與國際空間站的想法,但是沒有得到回應。

    而且我們也在2001年和2005年試圖通過與歐空局、俄羅斯航天局的合作,曲線進入國際空間站,但是依然沒有成功。

    中國不是不想進,而是連口都開不了!

    國際空間站內景

    事實上,核心技術是每個國家的機密,誰也不會公開,而不只是美國。

    其實我們還可以換個說法,如果通過公開的數據都可以學到核心技術,那么比中國更容易得到美國支持的歐洲、日本和印度等國家為何做不到?還有繼承蘇聯技術的俄羅斯為什么也做不到?

    其實說白了,就是科學家說的那樣,核心的技術是買不來,求不來的!

    印度曼加里安號

    腳踏實地的航天人

    中國為什么要發展自己的導航?因為我們與歐空局合作研發伽利略導航、最后除了被坑掉一筆錢之外,一無所獲!中國為什么要自己搞空間站?因為中國被排除在17國之外,中國為什么自己做火星探測,因為與俄羅斯的合作,除了得到好高騖遠的誤解外,幾乎沒有任何回報。

    正是這些慘痛的教訓,才逼著中國不斷強大的。而那些依附在美國身上的,往往發展的反而沒中國快!所以說中國是靠美國才成功登陸火星的?我是完全不認可的。

    天和核心艙

    還有很多國人說不要驕傲,其實熊貓想說,我們完全可以驕傲,驕傲的讓國人來,謙虛的事情留給科學家。只有普通人足夠驕傲,足夠自信,科學事業才能積極向前。

    中國火星探測,其實是探月工程的的延續,而探月工程其實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延續;載人航天其實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延續。

    而天問一號同樣不容易,這次的祝融號火星車上面繼承了中國科學家的大量心血,比如首創完全不用核能的火星車,從一方面來說核能的好處很多,但是也很貴,而中國在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融合了蝴蝶翅膀的方案、伸展太陽翼、熱倉保護等獨特設計,硬生生的解決了很多國家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天問一號

    還有主動懸架、側翼行走等技術特點,都在說明一個問題,我們航天的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加。

    我們現在看到的成果,是老一輩科學家,通過數十年的努力,一步一步攻克技術難點才得到的,不是躺著就能獲得的,而且我相信這種延續,在未來還會有!我們只需拭目以待即可!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