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忙完了手頭上的工作,想要刷會手機,又覺得在辦公場合實在影響不好,其實不用那么擔心,我們可以利用軟件將手機畫面投屏到電腦上,并且電腦控制操作我們的手機,一起看下吧:
我們如果需要把手機投屏到電腦上,首先需要在電腦上下個Total Control軟件,用數據線連接電腦和手機,打開手機相關USB調試權限,當然也可以用無線網連接我們的電腦和手機。連接成功后,打開Total Control,手機界面就投屏到電腦顯示屏上了,全屏小屏隨意切換。
接下來,使用Total Control連接電腦和手機的話,就可以實現用電腦控制操作手機,也就是投屏后我們可以用鼠標鍵盤來操作我們的手機了!
比如打開微信發個朋友圈:在電腦端TC里打開微信,就可以進行發朋友圈,瀏覽朋友圈等一系列操作。
完全就是在電腦上用鍵鼠實現模擬人手對手機的操作,非常便捷。
需要的小伙伴趕緊下載試試吧,軟件就在Total Control官網頁免費下載的。
時間玩手機有很多害處,誰都知道,可是誰也都不重視。像干擾睡眠、損傷視力、長時間大音量聽耳機會傷及聽力、久坐傷害頸椎腰椎等等情況。如果哪天發現手指麻木、刺痛、力量和靈活性的下降,那只好抱歉地說一聲,這也有可能是手機造成的——腕管綜合征。腕管是腕掌部的一個骨纖維管,腕管是由腕骨和屈肌支持帶組成的骨纖維管,當我們的手反復重復輕敲和滑動等動作時,肌腱會在腕管中反復滑動,引起腫脹,并壓迫控制手掌的正中神經。經常使用電腦鼠標也會得這種病,腕管綜合征俗稱“鼠標手”。
如果在活動手腕時聽到或感覺到有嘎吱嘠吱聲,那不是腕管綜合征的表現,可能是骨關節炎的癥狀。
腕管綜合征不是偶然一下動作不當造成的后果,而是由于手腕不斷重復同樣的動作,損傷不斷累積形成的。腕管綜合征不必過多擔心,多數的腕管綜合征患者經過治療達到完全康復,改變工作方式可以避免再次損傷,改變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也可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腕管綜合征發病初期或者是不嚴重的情況下可以自己嘗試著采取一些措施。
——口服止痛藥物,布洛芬、阿司匹林,撲熱息痛能減輕疼痛,但是對炎癥不起作用。
——對疼痛的地方進行冰敷,注意是冷敷不是熱敷,能減少肌肉腫脹。
——適當休息,停止過度損耗手腕的運動或動作。搬運和使用手腕的時候不要將力量集中在腕部,盡量利用肘部和肩部力量。
——做一些手腕運動,每天鍛煉和放松肌肉十分必要。
1、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旋轉手腕,動作要輕,一次兩分鐘左右。轉手腕可以使腕部的所有肌肉都能得到活動,恢復了血液循環,并使你的手避免了長期的屈腕動作,而這種動作是造成腕管綜合征的常見原因。
2、將雙臂舉過頭頂,在旋轉手腕的同時旋轉雙臂,使肩、頸部和上背部恢復正常的位置,減輕這些部位的壓力和緊張度。
3、將用手指按壓在另一側疼痛手的掌心,用力向后按壓并保持一段時間。可反復進行此動作。
對于嚴重過頑固性腕管綜合征,需要去醫院作外科手術治療。
班時間用電腦,下班時間玩手機,“低頭族”當久了,不僅眼睛會受傷,而且年紀輕輕頸椎就不行了。近年來臨床上越來越多地發現,“低頭族”出現了一個新的健康隱患。
低頭用電腦、玩手機時間長了后,很多人都會感到脖子或頸椎不適。如果感到頭痛,那得小心了。
最近,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接連接診了兩個年輕的“低頭族”,因長時間低頭用電腦、玩手機而頭痛難忍,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是“腦子漏水”。
腦子怎么會“漏水”?其實,這里的“水”是指腦脊液。所謂“漏水”,是指腦脊液外漏。
但是,低頭用電腦和玩手機,為什么會導致腦脊液外漏?
案例:“低頭族”頭痛,原來是腦脊液外漏
36歲的宋先生(化名)是杭州一家公司的業務員,兩個月前突然覺得頭部右側針刺般地疼,耳朵也悶悶的,聽東西刺耳。當天睡了一覺后,宋先生覺得頭痛減輕不少,以為只是工作太累缺少休息,沒想到第二天起來上班沒幾個小時,又開始頭痛難忍,沒法正常工作。
之后,宋先生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就診,醫生詳細問診和檢查后,很快“破案”:宋先生的頸椎已經有多節段退變,多個椎間盤突出伴鈣化,形成的局部骨刺,穿破了硬脊髓膜,造成腦脊液外漏,最終導致顱內低壓。
醫生追問病史發現,宋先生空閑時間喜歡宅在家里玩手機,甚至走路的時候也會捧著手機,是個妥妥的“低頭族”,平時也很少運動,有時候感覺到脖子酸脹不適也不當回事。
無獨有偶。今年25的小江(化名)最近也因為類似問題住進了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
小江是一位幼兒教師,上半年因為疫情需要給學生線上講課,“原本頸椎就不好,線上課程需要重新備課,策劃內容、準備PPT需要長時間電腦工作,花了很多時間準備,確實很疲勞”。一周前,小江開始感覺頭暈、頭重腳輕,逐漸變成直立性頭痛(就是站著或坐著時,即刻出現頭痛,全頭發脹昏沉,后頸部和肩部發酸,平躺后即好轉)。
到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檢查后,小江很快被確診為顱內低壓,并伴有硬膜下出血。檢查顯示,小江的頸段椎間盤退變,形成骨刺并刺破了硬脊髓膜,造成了脊髓腦脊液滲漏,顱內壓力過低還造成了腦膜血管撕裂和硬膜下出血。
1.站立時頭痛、躺下時頭不痛是危險信號
腦脊液是存在于腦室及蛛網膜下腔的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包圍并支持著整個腦及脊髓。這兩位“低頭族”都是因為長期用電腦或玩手機,導致頸椎出問題后形成骨刺,骨刺刺破硬脊髓膜,造成腦脊液滲漏,形成顱內低壓,因此頭痛。
自發性顱內低壓是由于脊髓腦脊液滲漏,導致腦脊液容量減少所造成的。我們的腦子和脊髓腔是一個相連的密閉囊腔,腦脊液充滿在囊腔中起到了托浮作用,避免腦神經受到震蕩。大腦每天產生約500毫升腦脊液,同時也吸收500毫升,使得這個囊腔中液體總量保持基本恒定。一旦脊髓部位的囊腔(硬脊膜)發生破口導致腦脊液滲漏,腦脊液容量減少,就會導致低顱壓。
低顱壓最常見的表現是:坐位或站立時頭痛,躺下頭痛緩解,醫學專業術語稱為直立位頭痛,有時也表現為直立位頭暈,伴惡心嘔吐耳鳴。直立位頭痛頭暈嚴重時無法忍受,臥位時癥狀基本緩解。但部分患者可發生顱內出血、靜脈竇血栓、腦子下沉(腦疝)等嚴重并發癥,其中顱內出血發生率高達20%,不及時處理可威脅生命。
2.越來越多的腦脊液外漏是脊柱骨關節退變所致
國內外的文獻報道顯示,脊髓腦脊液滲漏最常見的原因是先天性脊膜發育薄弱、脊膜撕裂導致腦脊液外漏。但是,近幾年發現,越來越多的患者并沒有先天發育異常,而是因為脊柱骨關節退化增生,久而久之形成骨刺,骨刺刺穿硬脊髓膜,最后導致腦脊液外漏。據歐美相關報道,近三分之一的低顱壓腦脊液漏患者由骨刺造成。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自2008年開展自發性顱內低壓規范化診治,成立了神經內科、放射神經影像、麻醉疼痛科、神經外科多學科合作為基礎的顱內低壓診治中心,在國內率先開展在精準定位下硬膜外自體血貼治療脊髓腦脊液漏,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作為亞洲最大的顱內低壓診治中心,邵逸夫醫院最近2年的低顱壓數據也表明,有近50%的低顱壓患者檢查發現腦脊液漏與脊柱骨刺形成相關,這些患者以年輕人居多,患者平均年齡在39歲。
3.長期處于“低頭含胸”狀態,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脊柱退變
脊柱退變與年齡、生活習慣相關,一般以中老年患者居多。慢性脊柱退變嚴重時造成頸椎病、腰椎病。除表現為頸肩腰部疼痛,頸椎病還可以出現肢體麻木無力、行走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不同類型神經壓迫癥狀。
脊髓腦脊液漏病例的脊柱退變,雖然沒有這些嚴重的壓迫癥狀,但檢查發現患者脊柱已形成多個小骨刺,尖銳的骨刺頭端可以穿破脊髓膜,造成腦脊液外漏、顱內低壓的嚴重后果。
近年來,脊柱退變患者明顯年輕化,20到30歲患者也出現多節段椎間盤突出伴骨刺形成。病例資料顯示,與中老年脊柱退變常累及頸腰椎不同,年輕患者多以頸椎、上胸椎退變為主,這種現象更加提示其病因與平時的生活狀態相關——“低頭族”長時間屏幕操作造成人體脊柱長期處于“低頭含胸”狀態。
來自骨科的研究表明,頸部處于正位時受力約10-12磅,前傾15度受力增加一倍,彎曲到60度受力相當于負重一個50斤重的孩子。再加上久坐不愛運動,脊柱不堪重負,就慢慢形成骨刺。
4.改變手機不離手的習慣,防止疾病復發
宋先生和江女士通過精確的漏點定位檢查和靶向硬膜外血貼腦脊液漏修補治療后,顱內壓力回升,頭痛很快得到了緩解。
不過,雖然脊膜破口修補后癥狀可以緩解,但是脊柱退變問題仍然可能存在。如果骨刺進一步長大,仍有可能再次刺破脊髓膜導致腦脊液漏復發。患者后續必須改變生活習慣,減少低頭時間,改變手機不離手的習慣,并在醫師指導下練習頸椎操,避免再次復發。
對于普通人群,如果需要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建議適當調整姿勢,比如用手機支架或把電腦抬高。如果不得不低頭工作,建議要在低頭半小時后,起來適當活動。平時養成規律鍛煉的習慣,每周2至3次有氧運動能夠舒緩肌肉疲勞改善代謝,增加脊柱肌群抗壓能力,從而延緩脊柱的勞損退變。
(作者:王謹,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