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視頻剪輯對電腦三大件的要求:
CPU方面:
CPU是剪輯十分重要的硬件,其性能從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剪輯效率。目前主流的DIY方案大多以6核以上處理器為主,如果有更高的4K視頻剪輯需求的話,那么更高端的8核及以上處理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如果玩家選擇Intel平臺,那么旗艦級的酷睿i5以上 12代,與之規格相似的AMD處理器則是銳龍5 以上。
內存方面:
pr對電腦內存的要求最低需要8GB,推薦16GB,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32GB的內存是最佳。
顯卡方面:
相比較其他的方面,pr對顯卡方面的要求較低,因為pr的渲染速度主要依賴cpu的主頻和核心數量。
PR有對CUDA做硬件加速優化,但實際上用到顯卡進行編碼、解碼的并不多,其實對于AE/PR后期制作來說,需要更注重CPU和內存。
顯卡1050Ti,1060就足夠了,不用2070,2080TI那些,如果你還要兼顧AE、C4D的話就上2070吧。Pr,是Premiere的簡稱,由Adobe由公司開發的常用視頻編輯軟件Adobe公司推出。現在常用的版本有CS4、CS5、CS6、CC2014、CC2015、CC2021、CC2021、2021、2021版。
Intel I5處理器硬件配置
十二代酷睿i5-12400
處理器 Intel十二代酷睿i5-12400(內置UHD730核顯,散片)¥1039
散熱器 喬思伯 CR-1000 CPU散熱器(附送LGA1700扣具)¥79
顯卡 七彩虹iGame GeForce GTX 1650 Ultra 4G ¥1199
主板 華碩 PRIME B660M-K D4主板 ¥679
內存 海盜船 LPX系列 DDR4 3200 8G內存*2根(16G)¥239+239
固態硬盤 金士頓NV1 NVME(500GB) ¥295 JD
機械硬盤 西部數據藍盤 1TB 7200轉 64MB SATA3(WD10EZEX)268 JD
機箱 根據自己喜好淘寶 ¥150左右
電源 航嘉Jumper450B ¥259 JD
參考價格 4500+元
顯示器鍵盤另配
關注我后面會推薦AMD方案的PR視頻剪輯主流配置
年中大促已至,一整個六月,不同電商平臺、不同渠道,似乎天天都是“6·18”。今年的遺(憤)憾(怒)無非是顯卡價格居高不下,盡管本輪大促“讓(漲)利(價)”空間很大,動輒便(加)宜(價)數(數)百(千),但總價依然高高在上,下單需勇氣,搶貨靠運氣。
?如果你是我們電腦吧評測室的忠實粉絲,那么每天更新的專欄不論是時效性還是文字介紹的詳細程度都要比這一綜合性的裝機推薦貼優秀不少,當然咯,通過每月裝機推薦貼的基本介紹,大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當前硬件市場的基本動向及產品變革情況。
▲ AMD EPYC高性能處理器(AMD官方)
?剛過去的五月,顯卡依舊缺貨、加價嚴重,消費者市場購買熱情再創歷史新低。英偉達挖礦限制版RTX3060已經上市,價格比老款稍好,便宜了30%,但總價依舊很高。本月英偉達還將上市全新的RTX3070Ti、RTX3080Ti兩款高階定位產品,默認都已經限制挖礦性能,價格肯定會比市售RTX3070、RTX3080更好看些。英特爾處理器漲價現狀略有緩解,5月11日英特爾面向移動版市場發布了全新的第11代H45系列處理器,只想說之前買了H35的消費者血虧。大容量硬盤價格因挖礦而居高不下,由此已波及到消費級的4TB、6TB容量。
▲ RTX3060原版核心GA106-300-A1(電腦吧評測室供圖)
? AMD已將銷售重心逐步轉向第四代5000系列銳龍處理器,近倆月對應產品價格下調較為明顯。受挖礦影響,5月份大容量固態硬盤(一般指1TB以上容量)價格一度飆升,一天即實現恐怖倍增,但近期已經回調。內存整體穩定,個別型號小漲小跌,總體與上月持平。
? 5月份硬件價格變動情況:
★英特爾:整體下調,部分小漲;
★ AMD:5000系列銳龍處理器價格下調,3000系列保持穩定,部分小漲;
★內存:總體保持穩定;
★機械硬盤:小容量硬盤保持穩定,大容量硬盤漲價;
★固態硬盤:小容量SSD保持穩定,大容量SSD漲價;
★顯卡:全面缺貨,整體加價嚴重。
【1.1】市售處理器的報價
▲主流10代處理器參數及報價(含主流ES版處理器)。需要注意,三級緩存小于4MB的處理器(一般只有個別賽揚)無法在500系列主板上使用!
▲主流第11代處理器參數。需要注意,第11代處理器僅能被H470(中的部分型號)、Z490(中的中高階型號)以及新發售的500系列主板所支持。像H410、B460等均無法點亮,最高也僅為8核心16線程設計。且僅有i5及以上處理器才屬于新架構,支持4.0新特性,i3及以下(包括i5-10505)就是10代的提頻馬甲~
▲ X299平臺高階處理器
▲ 歷代AMD平臺銳龍架構處理器
【1.2】市場分析
▼關于第11代處理器對主板的要求,這邊再次提醒各位網友注意:
▼我對11代新處理器的推薦態度:
(i5-11400和11500的性能其實是一樣的,11500就是核顯升級)
★考慮到價格、功耗發熱、平臺組建成本、前期BIOS優化、核心設置等問題,我們并不會刻意推薦大家買11代新品!買新品請三思!
【經濟型市場:0~500元】
?經濟型梯隊:5月以來,奔騰、賽揚、速龍等經濟型市場的主力出貨產品價格小幅下調,速龍200GE(Zen/Vega 3)、賽揚G5900/5905(10代/UHD610)以及奔騰G6400/6405(10代/UHD610)等在經歷了3月、4月暴漲后,總算站住了腳,G6400/G6405散片重新掉回該價格范圍。這些低階型號可以滿足基本辦公及日常影音娛樂需求,適合預算不高的群體選擇,且均自帶核芯顯卡,可以作為升級跳板臨時過渡。需要注意,賽揚G5900/5920等數字“0”結尾的型號因三級緩存僅為2MB,因此無法在500系列主板上點亮(500系列主板要求三級緩存≥4MB),已經有很多消費者入坑,你最低只能用賽揚G5905/5925等。
【入門型市場:500~1000元】
?入門級梯隊:目前i3-10100F/10105F等型號搭配入門級H410主板的散片套裝價格均在1200元附近,盒裝套裝貴百元。自帶UHD630核芯顯卡的i3-10100/10105要稍貴些,(有些網友會覺得)在此基礎上再加200元-300元就能直接上i5-10400F咯,但由于i5-10400F沒有核芯顯卡,又要額外花錢買亮機卡,所以實際成本還要更高些。
?R3-3100散片目前維持在750元附近,同為4核8線程,性能接近i3-10100F,但缺貨嚴重,多數店鋪已經下架相關板U套裝,市售套裝價格和i3套裝比較接近,選哪個平臺看個人喜好。在不搭配獨立顯卡的前提下你還可以選擇R3-3200G(APU),該型號可以看作第一代R3-1300X搭配一個降頻版的RX550,APU總體性價比偏低,其他像4000系列、未來上市的5000系列APU價格都很昂貴,幾乎沒有選購的價值。
【中端市場:1000~1800】
?辦公用戶或者對顯卡性能需求不高的用戶,i3-10100(或i3-10105)自帶UHD630就可以滿足需求,辦公、英雄聯盟、高清影音(1080P/2K/4K)都完全沒問題,有獨顯的話還是建議i3-10100F或10105F!
?i5-10400F(6核12線程/滿載70W)性價比一直都非常高,5月以來價格有所下調,但總體還是比隔壁AMD的R5-3600更貴,若需UHD630核顯,請選i5-10400。第11代i5-11400F/11400一般搭配新的500系列芯片組(如H510/B560)使用,總體組建成本比10代i5貴數百(300~500元),性能有15%以上的提升。此外i5-11400集成24EU單元的UHD730核芯顯卡(Xe架構),i5-11500及以上集成32EU的UHD750核芯顯卡(Xe架構),均會帶來更顯著的游戲性能提升,其中UHD750可以低畫質流暢運行GTA5(但目前i5-11500又貴又缺)。追求性價比的消費在該價格區間還能考慮性價比超高的i9-QVYE(UHD750),這是一顆ES測試版處理器,綜合性能接近于i7-11700,價格還不到1400元。日常談及的i9-QTB1(i9-10900的測試版)漲價200,其他測試版也有不同程度漲價。
★ R5-3500X搭配A320/B450/A520主板的套裝(含簡包/散片)價格主要集中在1100~1500元區間;R5-3600/3600X套裝(含簡包/散片)價格大多集中在1250~2000元區間(視主板型號、購買渠道而定),分別可以考慮用來取代i3-10100F以及i5-10400F。需要注意,AMD目前市售套裝中部分廉價套裝均搭配散片CPU(或簡包CPU),一定別忘了購買散熱器!
【中高端市場:1800~2500元】
?英特爾陣營目前所有i7處理器價格都有上漲(且缺貨),總體比AMD R7-3700X等貴300~500元。從目前市場看,11代i7整體比較缺貨,無獨顯消費者建議買自帶核芯顯卡的i7-10700/11700。大多數時候我們不太愿意推薦K/KF系列,除非價格真的很低(然后當作普通CPU用),因為這幾代處理器壓根沒多少超頻潛力,你若還要為它們特意搭配Z系列主板以及更優質的散熱器進行超頻,得不償失。
?R7-3700X處理器的紅利促銷期已過,價格開始回升,R5-5600X散片連續降價,降價后性價比仍然偏低,依舊比i5-11600KF等明顯更貴,入手可以再等等。i7-11700KF在基本性能方面已接近R7-5800X,原先i7價格便宜很多,但因為近倆月i7漲價,而5000系列銳龍在持續降價,所以目前兩者的(散片)差價已經很小,反而R7-5800X更值得考慮,否則只建議選i7-11700F或i7-11700(UHD750),近期英特爾帶K\KF尾綴的型號都沒啥意思。話說回來,與其買這幾款,你還不如看看更便宜的i9-10850K/10900F/10900,它們還是10核20線程的。
【高端市場:2500元及以上】
?英特爾定位高端的i9系列在經歷前倆月的瘋狂加價后,近期又猛地回調,i9-11900K散片掉了近2000元(盡管盒裝還是堅挺在6000元以上)。從價格上來說,各種K/KF系列i9都“死貴”(包括i9-10900K/KF、i9-11900K/KF),其他i9-10850K/10900F/10900都很實惠,搭配B460/B560很合理。11代i9真心沒意思,你花1950塊入手QV1K(i7-11700K的ES測試版)超一超就能上i9-11900K的水平,或者拿i7-11700K超一超也一樣。
?AMD高階R9、線程撕裂者等大多缺貨,組建成本較高,R9-5900X是非常值得考慮的多核心多線程高性能處理器,就是價格也確實很貴。英特爾X299平臺近倆月價格相對穩定,i9-10980XE停止跳水。其他像i9-10900X(10核20線程)等也已經是3000元以下的常客,或許用它們搭配個入門級的X299主板(全新2000左右)也不錯,適合對平臺擴展性要求較高的高預算高性能需求群體,X299主板的整體素質也會比Z490更強而且還能撿i9-7000X系列的洋垃圾。
【1.3】處理器用途參考
【說明】
?表格中只是大致的建議,具體還要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來決定,比如,我只是一個業余P圖用戶,只是偶爾簡單地使用Photoshop等軟件,那么甚至連奔騰G6405都可以很好滿足你的需求。但是如果說你是一個專業設計人員,使用的是高級功能進行復雜設計,為了追求效率,自然就需要更強大的處理器,有時還需要搭配專業級的顯卡,設計渲染工作亦是如此。
?游戲直播一般都需要i5-10400F或者R5-3600級別以上的處理器!
【1.4】處理器對位關系參考
?英特爾與AMD處理器當前性能大致對位如下(這個只是針對不明白用戶的大致參考,不要在意完全對等的關系):
【1.5】日常問答
★ Q1:我想組裝一臺電腦玩LOL、CSGO之類的網絡游戲,該用什么處理器?
☆ A1:對于大眾而言,奔騰G6405/速龍200GE這兩款處理器就沒有玩不轉的普通網游,預算多的話,往上加就是了,顯卡方面,LOL/CSGO均不需要很強勁的獨顯,用入門級獨顯就可以運行(甚至雙通道內存模式下的UHD630/Vega等集成顯示核心)。
★ Q2:我想組裝一臺電腦玩中大型3D游戲,比如COD16、GTA5、吃雞、賽博朋克2077等,該用什么處理器?
☆ A2:如果是大型3D游戲,預算較低的話,建議i3-10100、R3-3100級別或更高的產品。吃雞、戰地5優先考慮4核及以上處理器,賽博朋克優先6核以上處理器。也不必刻意追求i7/R7處理器,不如把預算加到顯卡上,顯卡對游戲幀數的影響會比CPU更大些(CPU基本夠用的情況下/顯卡價格正常的情況下)。
★ Q3:所推薦購買的AMD處理器還有英特爾處理器是盒裝還是散裝(片)?
☆ A3:都可,看個人喜好,目前AMD散片(簡包)大量上市,購買散片(簡包)套裝別忘買散熱器就好。
【1.6】CPU價格變動表
☆首先可以參考一下當前市場的報價區間:
☆ 折算上本月各種促銷,顯卡價格整體其實有了比較明顯的下跌,但還是遠高于預期的定價,所以如果你真的不是特別需要獨立顯卡,建議再等幾個月看看,近期可以用核芯顯卡或其他入門級顯卡先頂一頂。
【2.1】入門級市場/0~2000元
?入門級市場優先考慮CPU自帶的集成顯示核心,比如奔騰賽揚的UHD610、i3-10100/i5-10400等自帶的UHD630、i5-11400/i7-11700等自帶的UHD730\UHD750,或者AMD-APU系列自帶的Vega顯示核心。如果非要買一張亮機卡,300元以內可以看看GT710、GT705、R5-220、R5-230、GTX745或其他更老的低階產品,二手游戲卡可以選擇GTX950/960這些,但還需多謹慎(二手能用多久看人品)而且現階段價格都不便宜。
?受挖礦影響,目前1500元以內全新的游戲卡基本只能考慮GTX1050Ti,2000元以內則是GTX1650、GTX1650 Super(促銷),相較于正常時期漲價幅度仍然非常可觀。
【2.2】中端市場/2000~5000元
? GTX1650 Super大多在2000元出頭,性能比較接近GTX1660,但確實便宜了不少。像GTX1660/1660S/1660Ti等因挖礦需求高,集中在3000~4500元區間,RTX2060同樣很貴,基本都在3500元以上,結合六月份的促銷,近期顯卡加價幅度略有緩解。
?RTX3060尤其是限制挖礦能力的新版價格集中在4000元~5000元,老款非限制版價格要更貴些,都在5000元以上,具體區分的話除了型號會有特殊字母、V2.0等尾綴外,店家也基本會明確告知。少部分靠運氣搶購的RX6700XT也將價格壓到了5000元以內,只是因為數量太少,而且也不好搶,所以沒有多少代表性。
【2.3】高端市場/5000元以上
?除了上述情況外,其余RTX3000系列、RX6000系列價格依舊不容樂觀,只建議不差錢或有剛需的朋友考慮。從參數上來說,RTX3070Ti和RTX3070比較接近,計算單元增加不多,主要是運行頻率提升以及顯存類型升級。RTX3080Ti與RTX3090比較接近,顯存砍半,頻率、計算單元等小小削了點。
【2.4】日常問答
★ 問1:我想組裝一臺電腦用來玩《絕地求生(吃雞)》,該用什么顯卡?
☆ 答1:對于這款網絡聯機游戲,基礎消費者可以選擇GTX1050Ti或GTX1650等入門級顯卡,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游戲體驗。更出色的畫質體驗建議加錢入手GTX1650S等(及以上級別的產品),否則就買二手卡。
★ 問2:我想組裝一臺電腦玩《賽博朋克2077》該用什么顯卡?
☆ 答2:該游戲官方優化比較糟糕,根據網上各種優化教程,實際選擇低端顯卡如GTX1050Ti等也都可以實現1080P全高清分辨率下的低畫質特別流暢體驗。當有錢的話還是建議買更高級顯卡,畢竟RTX3070、RTX3080才能真正體驗光追的“美如畫”。二手顯卡建議N卡的GTX960/4GB及以上。
★ 問3:說到底,我該如何判定一款游戲的顯卡需求?
☆ 答3:請查閱該游戲的官方配置推薦,一般情況下游戲發行商都會給出“最低配置”和“推薦配置”參考,分別對應低畫質(非極低)和1080P中高畫質(非極高)時的配置需求。
【2.5】二手顯卡購買建議】
★ 玩吃雞以及其他一些主流游戲的二手卡建議購買GTX950/GTX960等。二手A卡已經沒有任何選購價值,當前就是一張上古時期的RX480/8GB都已經賣到2000元以上,相當于你用了5年之后居然還加價賣掉了,簡直堪稱“世紀理財之星”。
【3.1】主流內存報價
☆ 5月以來,內存價格整體穩定,大多數型號與上月持平,本月結合6·18促銷,很多型號其實會比表格中的報價來得更低。2133/2400頻率往往比2666頻率便宜不少,三者性能差別并不算不明顯,節約預算建議選2133。
?還是那句話,內存大品牌里基本可以隨便選,像金士頓、威剛、金泰克、光威(嘉合勁威/阿斯加特)、十銓、宇瞻、海盜船、芝奇、英睿達、科賦等都不錯。因為目前很多小品牌內存制造商都愿意和國產顆粒制造商進行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所以你會看到很多“雜牌”、“小品牌”都有國產顆粒內存推出,因為內存模組制造(非顆粒本身)技術含量很低,并不代表就不值得購買。
【3.2】內存頻率的選擇
?刻意追求內存頻率意義不大,因為決定內存性能的重要指標還有內存時序(時序本身也可以體現出內存顆粒的品質如何),眾所周知,時序越高性能越差。目前主流內存頻率為2400MHz~3600MHz,實際上2133也一樣能用,而且最便宜。
?再有就是目前英特爾平臺只有Z系列、X系列芯片組以及B560/H570主板可以使用超過2666/2933頻率的內存,其他芯片組如H410/B460/H510無法突破這一限制,上高頻內存會降頻運行,具體限制情況請參照表格說明,這些主板搭配3000MHz或者3200MHz以上的高頻內存意義不大,最終還是降頻到2666運行。B460主板搭配i7/i9處理器時,可以考慮3000頻率的內存,B560則可以考慮3200MHz及以上。
?AMD芯片組雖然基本都不會限制運行頻率,都可以超頻支持高頻內存,但是前幾代AMD銳龍處理器內存兼容性問題比較普遍,搭配高頻內存易翻車。AMD的三代、四代銳龍對高頻內存支持的友好性大幅提升,這樣一來帶動3000~4133MHz區間高頻內存的銷量大幅上漲。一代、二代銳龍(包括APU)建議搭配3000MHz以下的內存。
【3.3】內存容量
① 品牌方面,你自己信賴啥就選啥,不用考慮很多,內存很難壞,品牌內存均為終身質保(直到產品停產且無貨可換為止),只有雜牌才會保修3~5年;
② 部分主板與部分內存可能會有兼容性問題,遇到這類情況建議通過升級BIOS來進行解決,或嘗試更換合適的內存。
★ 4GB(2010~2014年流行):當前來看只能滿足基本的上網、看視頻、聊天、入門游戲及輕度辦公需求;
★ 8GB(2014年至今流行):當前可以滿足入門設計、多任務辦公、大型單機普通愛好者;
★ 16GB(當前~未來5年主流):當前可以滿足主流設計、渲染、大型單機愛好者;
★ 32GB或更高(2025~2030年):當前主要是高預算或特殊高需求群體會安裝如此多的的內存。
【3.4】常見問題
【Q】如何組雙通道內存?組雙通道內存有什么要求?
【A】
☆ 組雙通道內存只需接口相同,能同時被系統點亮識別即可,不用在意容量或者頻率。參數不同的兩根(或4根)內存組的雙通道叫做“彈性雙通道”。這里還需要注意,一般只有2根內存插槽的主板組雙通道時,只要插滿自然就是雙通道了,如果是4根插槽的板子,插兩根時,必須插1、3位置或者2、4位置(也就是間隔一個空位/以靠近CPU的第一根插槽位為1)才可以組成雙通道,但一定是優先插2、4位,其次才是1、3位(如下圖)。
【上圖】即便大容量盤很多都已經翻倍漲,但3TB及以下型號也就10~30塊波動,主流消費者裝機并不會受到多少硬盤挖礦造成的影響。SMR疊瓦盤全面普及,價格比PMR垂直盤更便宜,但性能稍弱,存在補救性的大緩存設計,所以區分起來很簡單(如果你很在意采用垂直記錄還是疊瓦記錄技術)。
? 因為現在一般都會搭配SSD使用,所以消費者沒必要過分關注機械硬盤的性能。SMR疊瓦盤一樣可以用,作為倉儲盤很合適~當下流行的產品線也開始由SMR疊瓦更替。疊瓦技術是未來容量擴張的發展趨勢,隨著技術成熟,帶來的負面影響肯定也不會像很多人想象得那么糟糕。
★ 問:機械硬盤怎么選?
☆ 答:這個問題沒有意義,現在針對日常家用的產品線基本就剩西部數據藍盤、希捷酷魚或者東芝P300系列,隨便買就行,紫盤等監控盤也一樣可以家用。
★ 什么紅盤更穩定,紫盤只適合做監控簡直就是瞎扯淡,三者都是一條產品線上出來的一模一樣的東西,就是刷入的型號、固件存在細微差異,穩定性都是一樣的。區分顏色、固件不過是營銷手段罷了。黑盤貴很多也有道理,畢竟是企業級產品線的東西,不過它的價格和金盤已經沒什么區別了。
?除了大容量固態價格波動較大外,512GB及以下容量目前來看大多也就是5%左右的小漲。隨著越來越多的平臺開始支持PCI-E 4.0,包括很多全新上市的游戲筆記本也開始普及預先搭載4.0固態,所以能夠支持4.0固態平臺的消費者可以予以考慮,性價比較高的型號還是優先推薦三星的PM9A1。它的價格和高端3.0差不多,既然能用4.0,那還是用4.0唄。如果平臺無法支持PCI-E 4.0規格(比如主流的10代),那就選爛大街的常規3.0固態即可,鎧俠、西數等隨便選(其實4.0固態是能用在3.0主板上的,只是按照3.0速度運行,未來更換4.0平臺后可以全面提速)。
?QLC固態:QLC顆粒由于壽命及性能表現不如TLC,所以對應的固態產品在零售DIY市場很受消費者反感,雖然它們有著大容量+低價格的優勢。QLC固態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比如可以當做游戲盤、影音存儲盤使用,都很合適。事實上現在很多高性價比筆記本用的都是QLC固態,有些高端品牌游戲PC甚至也在用,金士頓新出的NV1就是標準QLC固態,價格真的很便宜,1TB還不足700元。
?SATA接口固態硬盤在價格方面會比M.2稍低,更加經濟實惠,但購買時更建議選擇大品牌,比如三星、英特爾、鎧俠、金士頓這些。
★ 固態硬盤的接口有很多,比如SATA、M.2(NGFF)、M-SATA(老接口)、U.2、PCI-E,目前最主流的接口還是SATA和M.2(NGFF)。不過需要注意,M.2接口固態硬盤也分為SATA協議和NVME協議,SATA協議的M.2固態就相當于是換成了M.2接口的SATA固態硬盤,而NVME協議固態性能才真正可以和SATA固態拉開差距,畢竟SATA協議的帶寬限制是6Gbps(約600MB/S),而NVME則是(3.0x4最高)32Gbps(約3500MB/S)、(4.0x4最高)64Gbps(約6500MB/S)。但由于4K隨機性能區別不會很大,所以不要以為NVME用起來就會比SATA更快,NVME的優勢主要在大文件的連續傳輸速度方面。
?具體是選擇SATA接口產品還是M.2NVME固態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及主板支持情況來選擇,不一定要強上NVME,畢竟SATA接口產品的適用面要廣得多,未來淘汰下來也不至于無處安放。從價格角度來說,現在大部分固態平攤后都是1GB<1元的。
?老系統,如Windows 7更建議搭配SATA固態硬盤。
? 芯片組決定了你能獲得什么樣的實際功能,但買主板也不能一味靠芯片組高低來挑。英特爾H410/H510芯片組已經標配4個USB 3.0+4個SATAIII+4~8個USB 2.0,所以你日常擴展接駁硬盤、USB設備等已經夠用,而且大多數H410/H510都已經具備M.2接口。AMD的A320/A520芯片組情況類似。某些高階芯片組中的丐板功能非常縮水、供電設計也精簡,還不如選擇降一級芯片組的產品。
【Q1】市面上的H410/B460主板到底怎么挑選?
【A1】
▲ 市售H410/B460芯片組主板供電天梯圖(電腦吧評測室制圖)之后我們也會更新H510/B560的供電天梯圖。
【Q2】我現階段買B460虧嗎?非要入手B560嗎?
【A2】非也,這板子雖不能升級11代的i7-11700/i9-11900等(均為8核16線程),但其實能上更強的i9-10850K/i9-10900K等10代的10核處理器,而經過N輪調價的H410/B460主板明顯更便宜,完全不必覺得自己“買虧了”。
【Q3】市面上的A520/B550主板到底怎么挑選?
【A3】預算不高且追求實惠請買B450,追求高性能高擴展時,請同步結合預算及產品規格確定是選擇B550還是X570。X570已經上市整整一年,價格都已經調低數輪。目前市面上有不少B550也已經將價格拉到600元以內,買之前還是建議多對比B450主板,因為廉價的B550未必就真的會比B450更強。選擇A520的用戶出發點還是性價比和低價位,其實它的定位也定尷尬,正好夾在A320和B450之間,可能成熟的B450略顯合適吧,反正現階段它們都可以支持四代銳龍了。
★問1:我看中了一款機箱,我可以把配置單中的機箱換成我自己喜歡的嗎?
☆答1:當然可以!只要你看中的機箱可以裝下這些配件即可,機箱的選擇本來就是因人而異的,畢竟這一塊代表的是主機的顏面。有水冷搭配的機子不建議在沒有確保水冷可以正常安裝下的情況下隨意更換機箱。
★問2:我可以把電源換成另一款嗎?
☆答2:只要保證額定功率不小于我推薦的數值,是可以更換成其他任意品牌的電源的(不懂的消費者盡量去京東自營挑選優質的電源,也可以問問客服MM)!
★問3:這款配置中的i3-10100F可以升級成i7-10700F嗎?可以升級成i5-11400F嗎?
☆答3:只要是同一平臺、同一接口的產品,都是可以任意更改。所以LGA 1200接口的十代I3-10100也可以換成其他LGA 1200接口的十代型號。但因為i5-11400F為11代處理器,雖然接口相同,但后者架構與前者存在顯著差異,對主板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具體請查閱你所使用主板的具體CPU支持情況。
AMD的AM4平臺之間處理器也可以互相替換,比如R5-2600換成Ryzen R7-3700X,它們都是AM4接口的,但要換成三代R7-3700X之前需要先把主板的BIOS進行更新。
★問4:這款配置中的GTX1660可以換成RTX3060Ti嗎?
☆答4:只要保證電源功率足夠,顯卡之間是可以任意變換的,比如機箱電源額定功率如果有500W,那么你可以上RTX3060Ti,也可以上RTX2070 Super。當然你的CPU帶不帶得起高性能顯卡又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問5:按照你給的配置單我自己裝機失敗把電腦搞BOOM了怎么辦?
☆答5:這種損失當然是用戶自己承擔的呀!
★問6:側透機箱的鋼化玻璃炸了、水冷散熱器漏水了該怎么辦?
☆答6:請找賣家或者廠商進行理賠!
★問7:英特爾好還是AMD好?
☆答7:各有所愛~現在已經沒有特別弱勢的一方。
★問8:英偉達好還是AMD好?
☆答8:兩者都好都缺貨都很棒~
IM被視為繼CAD之后建筑行業的第二次革命。而BIM對于數據處理能力與CAD相比超越太多了,因而BIM對電腦配置的要求要遠超傳統的CAD等軟件對電腦配置的要求。這就導致很多初學者經常擔心自己的電腦帶不動BIM相關的軟件,或者潛意識的認為要配一臺用于BIM學習和工作的電腦要花很多錢。實際上在2019年的今天,隨著計算機生成技術的不斷提升,現在的電腦配置比過去要好的太多。如果僅僅是想普通運行revit等軟件的話配置價位在三四千塊錢的電腦就足夠了。
今天筆者就根據BIM軟件的不同特性跟使用需求,為大家講解一下BIM系列軟件對電腦配置的要求。首先,我們要了解軟件的特性,了解各類BIM軟件對哪項電腦配置的要求較高。以下筆者就給大家講解一下revit對電腦配置有什么要求。
revit是一款主要用于模型建制的軟件,它可以直接在軟件中進行模型建制,也可以借助各類插件對模型進行分析。由于其模型信息精確到每一個構建,且每個構建緊密關聯,所以這就使得revit對CPU跟內存(RAM)的要求較高。另外revit主要是一個單核程序,如果你不是用于渲染,仿真等進階操作的話,電腦一般都是單核運轉,故revit也是一個看中CPU主頻的軟件。
所以如果想配置一臺專門用于運行revit軟件的電腦,這兩個硬件則是關鍵所在。以下筆者就入門級、進階級和專業級三個級別來解析一下revit所需要的電腦配置。
系統:64位 win7 sp1以上系統(revit2014可以支持32位系統)
CPU:i3四代及以上,主頻在2.0GHZ以上,至少雙核(雖然官網說單核也行,但現在市場單核的CPU基本算是古董級別了)
內存:4G以上(如果你是古董機內存只有2G的話也勉強帶的動,就是運行時容易卡頓)
硬盤:256G以上機械硬盤,可以不裝固態硬盤
顯卡:獨立顯卡,顯存1G即可(revit也有自帶的渲染功能,如果顯卡真的太爛建議別跑渲染,建模時也盡量別開“真實”顯示)
顯示器:24位真彩顯示器
系統:64位 win7 sp1以上系統
CPU:i5四代及以上,主頻在2.6GHZ以上,四核以上(現在大部分市場上的CPU都能達到這個級別)
內存:8G以上
硬盤:500G以上機械硬盤+128G以上固態硬盤(固態別分盤,電腦系統跟revit軟件都裝在固態的盤里)
顯卡:獨立顯卡,顯存2G以上(基本可以帶的動revit自帶渲染)
顯示器:1280 x 1024 真彩色顯示器
系統:64位 win7 sp1以上系統
CPU:i7四代及以上(沒超預算的話推薦i9),八核以上,revit官網也說了Revit 軟件產品的許多任務要使用多核,執行近乎真實照片級渲染操作需要多達16核。
內存:16G以上·
硬盤:500G以上機械硬盤+128G以上固態硬盤(固態別分盤,電腦系統跟revit軟件都裝在固態的盤里),如果你的電腦軟件較多或者文件較多就適當配置較高的內存,一般可以配置到1T機械+256G固態。
顯卡:獨立顯卡,顯存4G以上(這個取決于你對模型渲染的要求)
顯示器:1920 x 1200 真彩色顯示器,最高可以配到超高清 (4k) 顯示器
以上就是各級別revit對電腦配置的要求,如果是自配臺式機的話,電源、主板根據CPU跟顯卡的類型酌情配置即可,機箱跟鍵鼠套裝則根據個人喜好配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