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輻射
很多人都表示害怕
特別是對家電輻射
可當我們問起家電里
哪個輻射最大時
大家的答案就五花八門了
有說電腦的
有說微波爐的
還有說吹風機的……
到底是哪個呢?
國家規定,家電輻射不能超過0.4瓦每平方米,那咱就帶上專業測試工具,挨個試試,把這輻射之王給揪出來!
先試試冰箱,才0.02瓦每平米,比標準低了20倍呢!放心用啦!
電視機的0.04瓦,也很安全。
筆記本肯定得超標了吧,現在白領們哪個不是每天對著電腦啊,網上還有那么多防輻射的招兒呢!經測量,才0.01!竟然比電視機冰箱輻射都小?看來以前咱們對電腦有誤解啊。
那微波爐肯定跑不掉了吧?誰都知道微波爐加熱食物的原理啊。可即使這樣,它的輻射值也要比標準低了一半,0.2瓦,是安全的!
難道真是吹風機?還好還好,0.008瓦每平米的輻射值讓我們不用擔心。
找了一圈,“重點嫌疑犯”都被排除了,會是誰呢?
這時,工程師指了指它——臺燈!
工程師笑而不語,把檢測工具對著臺燈伸了過去……436瓦每平方米!比微波爐輻射整整高了2000倍!
誰能想到,小小的臺燈會是家電的輻射之王呢!
工程師告訴我們,這是由于現在市面上的主流臺燈中都有鎮流器,其瞬間輻射值非常非常地高!
不過,臺燈的輻射值雖然高,但是其衰減也是很快的,也就是說,離臺燈越遠,輻射值越低!
不信你看,距離臺燈10厘米時,輻射值是4.5;15厘米時就銳減到了0.3,完全在安全范圍了。
所以重點來了:臺燈并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正確用,看書時要距離臺燈15-20厘米為好!
家長們請記住
孩子使用臺燈
一定要在15厘米以外
給身邊的人都看看吧~
新晚報綜合人民日報
來源: 新晚報
班的時候:電腦輻射好大。
玩手機的時候:沒關系,可以玩一天。
體檢拍片的時候:不去,有輻射。
總有些朋友一聽到“拍個片子”,恨不得光速逃走,但看病就像打妖怪,總不能人妖不分、喊打喊殺。影像儀器就是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識別出身體的疾病和異常,趕走健康路上的"妖魔鬼怪"。
再說不是所有要“拍片子”的檢查都有輻射。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下這個0輻射的神器磁共振檢查。
什么是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檢查,簡稱MRI,它可以清楚地顯示出身體內部的骨骼、肌肉、關節、血管、內臟等結構,對于診斷各種疾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醫生可以通過磁共振檢查,發現腦部的腫瘤,或是脊椎的損傷。
但有些小伙伴一看到這項檢查就害怕,磁共振,聽名字就像有輻射的。
不用擔心!磁共振檢查是沒有輻射的!
磁共振檢查,通俗的講就是在身體上施加一個強磁場,將身體里的原子核(我們的身體大約有70%都是水分,這些水分中就有很多的氫原子核)都朝向磁場方向有序排列,然后利用特定頻率的電磁波進行激發,通過捕捉原子核返回原來狀態所釋放出的能量,形成MRI信號。
可以把磁共振檢查想象成“3D眼”,讓醫生能夠從不同角度,看清身體內部組織的清晰三維視圖。
為什么有時候做完CT
還要再做個磁共振檢查?
CT和磁共振檢查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
有時候即使已經做了CT檢查,醫生可能還需要通過磁共振檢查,來進一步獲取更詳細的信息。
尤其是在診斷神經系統疾病時,比如腦梗死、腦腫瘤、顱內感染、動脈瘤、多發性硬化等;以及軟組織肌肉疾病時,比如肌肉損傷、韌帶斷裂、肌腱炎等。
此外,對于某些特殊部位的病變,磁共振檢查可以提供更清晰的圖像,有助于更精確的診斷和治療規劃。
磁共振檢查的禁忌人群
既然磁共振檢查沒有輻射,分辨能力強,對于腦、脊髓、盆腔臟器、心臟大血管病變及心肌梗塞的診斷尤為準確……
那么直接選擇做磁共振檢查不是更好嗎?
NO NO NO!磁共振檢查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比如,下面這些人就不能做磁共振檢查:
1、體內裝有人工耳蝸、心臟起博器(兼容性起搏器除外)、胰島素泵等電子裝置的人。
2、體內有鐵磁性血管夾、鋼釘鋼板,或者其他不明材質金屬異物的人。
3、眼球內有磁性金屬植入物者。
4、有對比劑中重度過敏反應史、腎功能不全的人。
此外,還有些患者做磁共振檢查,可能會存在安全風險,需要經過醫生的綜合評估后,來確定是否需要做磁共振檢查:
1、患者體內或檢查區域內有鐵磁性物品。
2、在進行鼻咽或口腔檢查時,金屬假牙可能導致圖像產生偽影。
左:頭部失狀掃描圖;右:假牙干擾后的偽影
3、在進行盆腔檢查中,金屬節育器可能會引起圖像失真。
4、對于幽閉恐懼癥患者,可能需要家屬陪同。
5、神志不清、嚴重缺氧或煩躁不安的患者,其病情需要穩定后才能安全接受磁共振檢查。
6、懷孕患者需要3個月后才能進行磁共振檢查。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診斷需求來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法,總之一句話——做啥檢查聽醫生的話。
磁共振檢查
有哪些注意事項?
檢查前
磁共振檢查前,需要去除全身所有的金屬物品,比如手機、手表、銀行卡、身份證、鑰匙、打火機、項鏈、耳環、硬幣等。
并且心臟起搏器(兼容性起搏器除外),不明材料的支架,鋼針鋼板一類都不能進入檢查室。
檢查中
磁共振平掃一個部位大概十分鐘左右,由于設備的運行,會存在較大的噪音,并且對患者的檢查配合度要求很高,掃描開始時,不可以亂動。
檢查后
如果你做的增強MRI檢查(注射了造影劑),可能需要在觀察室內觀察約15-20分鐘,以確保沒有不適反應。
來源丨華西醫生(ID:WestChina_Doctor)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
年來,DIY裝機和早期出現了很大的不同,最典型的地方就是機箱,可以說清一水的玻璃/亞克力側透+RGB燈光,你要是買個全鋼板箱子,出門可能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然而人們在追求新潮的同時,對于曾經的機箱選購指南似乎都忘了比較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電磁輻射屏蔽”。
由于計算機本身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電子系統,可以說其中的每個部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電磁輻射外泄,這是無法擺脫的。外泄的電磁輻射可能會對其他的一些電器帶來影響,例如把超短波收音機放在機箱旁邊可能就會受到電磁波干擾而出現較大的雜音。除此之外,如果周邊的一些電磁輻射過強,可能還會干擾計算機的正常運行,例如百度問答上曾經有人出現過手機一來電,電腦就重啟的現象。
而且這還不是個案。
在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屏蔽方面有兩個常用詞,一個EMI,另一個是EMC。前者我們可以認為是電子設備本身的電磁輻射,后者可以認為是電子設備對于電磁輻射的防護兼容。所以現在的電子設備在CPU、內存和射頻等芯片都配備了金屬屏蔽罩,早期的筆記本的D面內部也有大面積的金屬片。
因此,電腦機箱的電磁防護,既是為了防止主機本身的輻射外泄對于外界造成影響,也是為自身提供了防護。十幾年前的機箱不僅擁有較高的鋼板厚度,而且箱體和側蓋之間還配備了EMI彈片來提高接觸性能,而且EMI彈片位置也是不能噴漆的,如下圖所示。有些標明防輻射的機箱還會在前置USB接口和光驅位加額外金屬擋板來防止電磁泄露。
那么話說回來,側透機箱的電磁輻射外泄和電磁防護兼容能力怎么樣?曾經有有媒體評測,側透與普通機箱的輻射值相差3倍,當然也可以認為電磁防護兼容能力也與普通機箱相差3倍。因此側透機箱雖然潮流漂亮,但可能也就僅剩下了內部配件的承載功能。早期的電腦主機對于電磁輻射和靜電比較敏感,還記得上學時候學校的機房不僅鋪了木地板,甚至還要戴鞋套才能進入。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各個配件的電磁防護性能都有了較大的提升,打電話電腦就死機或者重啟的現象也基本不存在了(除非買到了劣質的山寨品牌主板)。
除此之外,電腦主機中的電源供應器內部有大量的變壓器、電感等元件,可以說是整機最大的電磁輻射源,而現在的機箱往往都配備了獨立的電源艙位,除了提供更好的散熱條件,在客觀上也起到了一定的電磁屏蔽作用,所以現在的機箱基本都是側透的了,也不再去強調EMC/EMI電磁屏蔽了,但對于品牌機來說這些都是標配,因為不通過EMC電磁兼容是無法拿到3C和CE認證的。
至于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影響,人們已經吵了很多年,實際上對于人體健康有較大危害的是諸如X光、CT等電離輻射,而EMI/EMC電磁屏蔽也只是防外界干擾內部運行和內部干擾外部設備,并沒有對于人體健康防護的條文。因此,如果對于電磁輻射有顧慮的話,將機箱與人體保持50cm的距離即可,但仙人掌防輻射就是扯蛋了。
(836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