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我是你的老朋友兼顧問:覃小龍,您可以叫我覃總。今天給您分享我做影視剪輯的一些經驗方法,零粉絲也能做,主題名為:
影視剪輯干貨分享:如何配置一臺影視剪輯后期特效制作用的電腦
學習影視剪輯后期制作,不能紙上談兵,選擇合適的電腦硬件對學習實踐是一筆合理的投資,但是我們的金錢畢竟是有限的,如何才能用更少的預算達成更好的效果呢?
接下來就和大家聊聊最常見的PR、AE和達芬奇對硬件配置的需求重點吧。
CPU
影視剪輯CPU檔次的劃分主要是主頻和核心數量,而影視后期對CPU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主頻。雖然現在的軟件對多核心優化越來越好,但一部分插件仍然依賴CPU的核心頻率。
所以選擇CPU時,我們優先選擇主頻更高的,而核心數量達到6~8核之后再增加,也不會在影視后期工作上有顯著的性能提升了。
Intel的CPU建議選擇后綴帶k的,不鎖頻,性能更好;不建議選擇帶F的,去掉了核心顯卡,一部分要用到核顯的技術不支持,影響工作效率。
不建議選擇服務器用的CPU,雖然穩定、性價比高、核心多,但主頻較低,不符合我們的使用需求。
內存
影視剪輯內存一定要大!16GB夠用,24GB還行,32GB最好。
內存頻率越高越好,只要不超出CPU和主板支持的范圍,能上高頻率就最好了。
雙通道比單通道好,比如兩條同批次同規格的16GB內存一起用會比同規格的單條32GB更好。
顯卡
如果只使用PR和AE的話,對顯卡的要求不高,主流中端顯卡完全足夠了。不過建議影視剪輯選擇NVidia的顯卡,硬件加速優化更好。
如果還要使用到達芬奇的話,則建議選擇性能更好的顯卡,而且大顯存的卡會更有優勢,如果涉及到4k視頻制作的話,起碼4GB顯存起步。
存儲
影視剪輯中機械硬盤已經成為了當代電腦性能的短板,請務必使用固態硬盤,容量盡量大,不然素材存在機械硬盤上的話,調用素材時機械硬盤的讀取速度依然會成為瓶頸。
屏幕
如果只是影視剪輯視頻,對屏幕其實要求不高,但要是涉及到調色環節,一塊好的屏幕才不會拖你的后腿。專業顯示器比如藝卓、NEC或者蘋果的價格太高,一般建議選擇戴爾或者明基,色域100% sRGB,Delta E值<2。
總結
配置一臺影視剪輯后期工作用的電腦,首先應該考慮高主頻的CPU,然后是大內存,接下來是固態硬盤、顯卡,再根據需求選擇一臺合格的顯示器,才能好鋼用在刀刃上,為軟件的使用掃清硬件門檻的障礙。
好了,今天的干貨內容就到這里吧,后續我會分享更多的干貨內容,一定能幫助到您節省寶貴的時間精力,從而獲得更大的幸福快樂與自由,歡迎持續關注我們,我們會堅持輸出有價值的內容。我是覃小龍,騰然MCN創始人,我們下期再見
面美化新玩法 一招就讓電腦變了個樣 美化桌面首選。有很多的人喜歡給電腦桌面美化,以前的做法一般都是找各種鼠標效果,桌面組件,時間日期,桌面主題什么的,找到了,也可能不是自己想要的,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給大家先看一組我設置的電腦桌面美化,是不是很好看?可以結合時間,星期,日期,天氣溫度,地點,任務欄美化,音頻屏幕,鼠標特效等功能做出來的效果~
其實也很簡單,我是用【芝麻桌面美化】(https://zhimaskin.zhimasoft.cn/)這個工具來實現的,大家可以先去準備一個到自己電腦上,然后跟著小編的去操作;
如何給桌面美化?本文介紹的方法超級簡單,大家仔細看了哦~
首先:任務欄美化;給任務欄做美化是立馬讓桌面的效果變得高大上,可以給任務欄設置透明度,模糊度,背景顏色等,這樣可以完美的融入你的桌面;
第二:鼠標指針美化,鼠標指針美化 提供多種美化的主題 讓你的鼠標變得更有特色,美化后的鼠標光標效果是非常酷的!
第三:給聲音一個可視化的美化效果,音頻頻譜美化,也就是給聲音一個動態波形效果。讓你在聽音樂的時候,桌面更有動感效果!
第四:電腦桌面組件,可以在桌面上添加我們需要的組合,豐富的桌面組件 自定義任意組合時間、日期、天氣、農歷等信息
這幾個功能結合在一起使用,就可以創造你喜歡的桌面美化效果,有喜歡的朋友,可以親自去體驗一下吧~!
信小伙伴們看過很多特效大片,不知道小伙伴們有沒有好奇過電影里的特效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大家都知道特效是電腦做的,但制作流程,用什么軟件,需要哪些步驟又是否清楚呢?今天小六就來詳細聊聊電影特效制作的那些事。
或許你以為電影的后期特效就是一幫計算機玩的很6的小伙子沒日沒夜的敲打著鍵盤鼠標做出來的,然而實際上大相徑庭。
一部特效大片,在制作特效的時候往往還涉及到研發,籠統來說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研發新的工具,新的軟件,有時甚至是從0開始研發一套新的軟硬件系統以實現不同影片里所需要呈現出來的不同效果。這些研究人員中甚至不乏科學家,數學家等等,因為要讓特效產生的效果看起來與真實世界一樣,會涉及到很多的物理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
例如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阿凡達》前后用了十余年之久,這期間就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為了研發能達到他要求,能與電影畫面匹配的視效技術。可即便如此,最終為了避免恐怖谷效應,影片中的外星人還是設定成了藍色皮膚。直到《阿麗塔》的誕生,電影特效才算得上是跨越了“恐怖谷”效應。
回到正題。
在拍攝之初,團隊往往會設計無數的概念圖,場景,涉及到動物,植物,機甲等等等等一切在影片中所需要出現的物件。在團隊確認之后,特效團隊會將這些概念圖設計成模型,這些模型就是未來電影中的特效基礎。
這些模型相當的精細,以動物為例,制作一個動物模型,甚至需要從骨骼開始建模,甚至還要做出肌肉與血管,皮膚,最后再做出毛發。即便你看不見骨骼與肌肉,但在制作過程中這些流程卻產生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特效中的動物在運動時,骨骼與肌肉也在進行相應的運動,這樣做可以最大限度的模擬自然界中真實的動物,以達到更真實的效果。
而這些模型,在拍攝時也會派上很大用處,現今特效大片的拍攝,往往都是演員站在綠幕前進行無實物表演,現在有了特效技術以及做好的模型,就可以在拍攝時用預覽的形式即時渲染出拍攝的畫面。這樣做的好處有很多,例如增加導演的效率,例如方便特效師們后期修改與調整等等。
影片拍攝過程中,導演團隊還會與特效團隊保持親密的溝通,根據影片特效內容的不同,所使用的技術也不相同。例如《阿凡達》的特效,必須使用到動作捕捉的技術,而有的影片則不需要。
在拍攝完成后,影片進入后期階段,一般來說會先將影片剪輯好,然后再根據剪輯好的成片來做特效的最終渲染。畢竟特效實在太燒錢了,不可能把所有拍攝的素材都做特效。
在后期制作的時候,特效師們會做大量工作,例如為模型和場景尋找合適的材質,調整模型的運動軌跡,計算模型運動后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等等等等。再結合前期在片場取得的素材,將模型、場景等內容一幀一幀的渲染出來,渲染過程是非常費時的,以《阿麗塔》為例,這部影片的特效平均每一幀渲染出來需要花費100小時,正片最終耗費了超4.3億小時才渲染完成。
渲染完成后,最后將渲染出來的畫面交給合成師,合成師最終將特效畫面與實拍畫面合成在一起,形成連貫的動態效果,最終再進行調色。
好了,今天的冷知識就到這里,小伙伴們是不是又淵博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