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最近上市的 “性能小鋼炮”全新榮耀MagicBook 14 吸引了我的注意,因為這款筆記本在小體積的機身下藏著強大的硬件,并且還有全新的 OS Turbo 支持,軟硬件結合帶來強勁的性能輸出,那么它的性能到底怎么樣呢?
首先還是來簡單了解一下性能配置吧,榮耀MagicBook 14 搭載第 12 代智能英特爾?酷睿? H45 標壓處理器,我們手上這款是i5-12500H 的版本,采用 12 核 16 線程,單核睿頻可以達到 4.5GHz;配備 NVIDIA GeForce RTX 2050 獨立顯卡,4GB GDDR6 顯存,支持 Dynamic Boost2.0 以及光線追蹤技術,配合處理器的性能輸出,整機的性能釋放最高可以達到 70W。
榮耀MagicBook 14 支持智能模式和高能模式兩種功率輸出:在智能模式下,筆記本可以在 50W 以下的功率下安靜運行,來達到更省電的效果;切換到高能模式,筆記本就會以最高 70W 的全功率釋放,可以輕松應對運行主流的游戲和專業軟件。這兩個模式的切換,也只需要按下 Fn+P 即可。
在 Cinebench R23 的測試下,榮耀MagicBook 14 的 CPU 的單核成績為 1693 分,多核成績為 12071 分,總體成績來看是比較不錯的。離電測試下多核跑分還能達到 11600 分,這樣的成績來看,在不插電使用的情況下玩游戲基本上都可以流暢運行。
(Cinebench R23測試)
(Cinebench R23離電測試)
在 3D Mark 的測試中,我們對榮耀MagicBook 14 進行了 FireStrike 和 TimeSpy 兩項基準測試:在TimeSpy 測試中綜合得分 4396 分,其中顯卡分數為 4020,CPU 分數為 9368 分;FireStrike 測試中綜合得分 9413 分,顯卡分數為 10586 分,物理分數 22221 分。這個分數來看運行一些如《GTA5》這樣的大型游戲下,將畫質調低一點還是可以流暢運行的。
在游戲性能方面,我們將筆記本的電池設置為最佳性能,并且在電腦管家里面的電池模式設置為 “高能模式”,在《最終幻想14》的最新 BenchMark 中,將畫質設置為最高,分辨率為 1080P,最終得分為 10993 分,測試中的畫面還是比較流暢的,可以滿足于全程流暢游戲。
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的測試下,同樣將分辨率設置為 1080P,總體畫質為中,最終的幀率成績為 74 幀,在這個成績下榮耀MagicBook 14 玩大型網游下開啟 60 幀式完全可以全程流暢運行。
續航上,榮耀MagicBook 14 搭載業界首款 75Wh 的大電池,并且配合 14 英寸的屏幕,亮屏時間最長可以達到 20.5 個小時,出門在外也不用擔心電量不足。
我們使用 PC Mark 10 進行了續航測試,將筆記本的畫面亮度調整為 50%,電池設置調整為平衡,并且按 Fn+P 調整為智能模式,開啟 Wi-Fi。最終的測試成績為 14 小時 53 分鐘,相比于大眾筆記本都是 11-12 小時的續航來看,榮耀MagicBook 14 的這個續航成績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基本上一天的正常工作時沒有問題的,甚至下班后還會有剩余的電量可以繼續看劇。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 RTX 2050 版本的榮耀MagicBook 14 配備 100W 氮化鎵電源適配器,半小時即可充入 58% 的電量,80 分鐘就可以充滿。接口采用 C to C 的設計,不僅可以為電腦充電,還可以為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供電,出差僅需帶一個充電器就可以滿足多種設備的充電需求。
散熱方面,榮耀MagicBook 14 采用大尺寸雙風扇設計,單個風扇散熱葉片達到 101 片,配合全新設計的雙排對稱格柵式進風口,可以帶來 31.7% 的進風面積提升。此外還有轉軸出風口和轉軸輔助進風口的設計,整機進風量提升 35%,帶來更高效的散熱效果。在日常使用中,如果不是認真傾聽基本上感受不到風扇的聲音,在游戲場景等高負載場景下才能聽到明顯的風扇音,但是不會影響正常工作和娛樂。
最后說一下榮耀這次首發的 OS Turbo 系統級性能&功耗優化引擎,它可以從 PC 系統的底層進行調優,在相同場景下,為用戶帶來功耗更低、性能更優、續航更長的出色體驗。此外,榮耀互聯所帶來的榮耀分享、換機克隆和多屏協同等智慧互聯技術應用在跨設備服務和移動辦公、影音娛樂等的智慧化場景中,打造個性化、多元化的智慧生活。
簡單來說,榮耀MagicBook 14 可以精準識別辦公、網頁瀏覽、視頻播放、社交等多個用戶使用場景,并且在不影響體驗的前提下調節最佳功率,以達到省電的效果。在視頻播放,寫文檔等輕度使用時,榮耀MagicBook 14在 OS Turbo 加持下功耗最高可以下降 28.3%,視頻渲染或者大文件解壓等這些高負載應用響應速度也有 31.4% 的提升。
榮耀MagicBook 14 的智慧體驗也迎來了全面升級,主要的升級點有三個,分別是榮耀分享、換機克隆和多屏協同。首先是榮耀分享,榮耀MagicBook 14實現了 PC 與安卓設備的互聯互通,文件可以在手機或者平板互相傳輸,最高速率高達 70Mb/s,電腦或者手機只需要開啟榮耀分享軟件,就可以進行隔空分享文件,相比以往的有線傳輸更加方便。
其次是換機克隆,榮耀MagicBook 14可以支持Windows 7-11 的 64 位系統平臺進行數據遷移,而不局限于榮耀系列的筆記本,并且傳輸速率也可以達到最高 70Mb/s。
最后是多屏協同功能,相信大家也非常熟悉,只需要將手機碰一碰榮耀MagicBook 14 的 Magic-link 貼紙,就可以建立連接,在電腦上顯示手機的內容。這次的升級可以在榮耀MagicBook 14 上直接打開 3 個手機上的獨立應用,并且還可以相互之間進行文件拖拽傳輸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多屏協同功能還可以在平板上協同,帶來鏡像模式和擴展模式兩個可選,前者可以在平板上使用觸摸屏或者手寫筆進行創作,在電腦上可以完美呈現,后者可以當作一塊副屏,多一塊屏幕可以瀏覽更多的內容。
榮耀MagicBook 14 出廠預裝 Windows 11 和價值 748 元的正版 office 套裝,比如打開 word 文檔可以植入無版稅矢量素材,是一個有效提升生產力的工具。此外還有開機藍花屏保,提升你的用機體驗。
總結一下,榮耀MagicBook 14 在游戲方面表現中規中矩,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這些大型游戲中,使用中畫質下可以以 60 幀的幀率下完美運行,其他的游戲在 1080P 的畫質下相信也是可以輕松應對。榮耀MagicBook 14 最大的亮點在于續航,PC Mark 10 近乎 15 小時的續航成績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了。
華文明瑰寶浩如煙海,有無數優秀作品和技藝值得銘記。作為一款以中國古代神話《西游記》為背景,取材于盛唐時期的游戲,《夢幻西游》電腦版有著諸如科舉大賽、翰墨丹青、西游取經等許多展現傳統文化的玩法與劇情,始終致力于將傳統文化與游戲玩法相結合,以年輕人理解的方式助力文化的守護與傳承。
近日,《夢幻西游》電腦版正式開啟了“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而第一站的主題選擇了同樣沿襲自盛唐的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并邀請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大師,聯合創作了一塊主題為“飛天入夢”的藍印花布。未來這項印染技藝還會結合游戲玩法,讓玩家有機會在游戲內體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吳元新正在為《夢幻西游》電腦版創作“飛天入夢”藍印花布
飛天入夢 千年藍印花布呈現全新主題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是一種靛藍花布的防染印花方法,起源至今已逾千年。這項技藝兼具實用性與審美價值,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愛。
得知《夢幻西游》電腦版的游戲背景取材于盛唐光景,很多玩家對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較高,吳元新大師欣然接受邀請,開始著手創作這塊“飛天入夢”藍印花布。四十余載都在致力于藍印花布傳承的他,也希望可以通過這份作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這項傳統技藝。
吳元新大師從飛天壁畫得到靈感,用飄帶連接各種元素
吳元新創作的這塊“飛天入夢”藍印花布,靈感源自唐代敦煌的飛天壁畫,以飛天的飄帶作為紐帶,巧妙地連接了印花上的各種元素。吳元新還在布面效果上花了不少心思,為了使最終畫面有深淺兩藍的層次對比,他決定使用白底藍花工藝,在原本藍、白兩色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地運用了中途停染、二次刮漿的方法,使字樣更立體,紋理也更清晰。
匠心相承 全新結合造就非遺守護新思路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界的瑰寶,已經被認證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套沿襲自盛唐的全手工流程,從刻板、上桐油、刮漿、染色、手工刮灰,再到晾曬,每個環節都是千年傳承的智慧。遵循著這套古法,吳元新實現了《夢幻西游》電腦版的主題元素在藍印花布上的完整呈現,也完成了傳統技藝與現代游戲的一次全新結合。
“飛天入夢”藍印花布采用了最傳統的手工流程
談及這次聯合創作的感受時,吳元新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守護與傳承,就是要寄希望于年輕人。我很榮幸能夠和《夢幻西游》電腦版一起創新藍印花布。希望通過這款很多年輕人喜愛的游戲,讓更多人了解非遺,甚至加入到發展非遺的隊伍中來。”
除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到非遺,這次聯合創作同樣也為傳統匠人帶去內容創作、技藝傳承的新思路。吳元新表示自己也從這次的合作中得到啟發,今后他將嘗試更多年輕人喜愛的方式,讓藍印花布重新成為一種潮流。
西游題材扛鼎之作助力非遺傳承 帶你領略更多優秀文化
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作為我國燦爛歷史的縮影,既是《夢幻西游》電腦版文化內核設計的靈感寶庫,也是指引年輕人前進的路標。
作為《夢幻西游》電腦版“匠心傳夢·非遺守護”計劃的開篇之作,這次與吳元新大師共同創作藍印花布,意在鼓勵玩家了解這份藍白相間淡雅背后的傳統技藝,也希望推動更多年輕人一同守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藍印花布背后凝結著古代民間的智慧與執著
中華文化源遠而流長,《夢幻西游》電腦版未來將尋找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游戲內外進行更多的結合嘗試,為玩家們奉上豐富的精神盛宴,為中華文化的守護與傳承出一份力。(李孜)
不曾真的離去,
你始終在我心里。
這歌詞曾經聽來如此淺顯,就像透明的薄紗,隔著它,你近在眼前。但如今,獨自一人聽著這歌聲,卻如生鐵鑄的門,只有自己在這一邊,孤獨地承受著這難以言喻的沉重。唯有眼前的這件物品,牽出記憶的畫筆,在虛空中,勾畫出你昔日的容顏。
物與人,究竟誰能更加長久?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也因物而異。人與物,本可以毫不相干,就像是一支筆、一張紙,擺在貨架上承塵,放在抽屜里吃灰,它不過是原料的組合,被賦予了使用的價值,僅此而已。它的久長與短暫,本與人無關無涉。但是,當它被你的手放在了我的手心,它便被賦予了意義。它歸屬于我,但賦予它的意義,卻歸屬于你。因為你,這件物品才變得有意義。
當別離的那刻終于到來時,它便成了你留在這世上的痕跡。
亡者不像生者,他們無法在這世上再創造新的東西,遺忘和歲月會共同蠶食他們在這世上留下的痕跡,不知不覺,就這樣消失了。
所以,那寄予了記憶與情感的物品,便成了證明一個人曾在存在的唯一證據。通過它們,我終于能清晰地回想起你,或許僅僅是眉目的輪廓,或許僅僅是只言片語,但它在那一刻,就成了一面記憶的鏡子,鏡面中浮現的是我記憶中的你。
明知時間不能倒流。
明知我不可能回到那天,再度與你相遇。
但我依然緊緊握住了那件東西,那件你給我的東西。
因為那是你存在這世上的證據。
本文出自新京報·書評周刊2024年8月16日專題《未棄之物》中的B04-05版。
B01「主題」未棄之物
B02-B03「主題」睹物思人:如見故人
B04-B05「主題」見物如面:何時復相見
B06-B07「文學」《現代漢語長詩經典》:誕生于生命的提問,完成于詩人的回答
B08「歷史」“一葉識春秋”:歷史“換氣”的瞬間
《記憶記憶》作者:[俄] 瑪麗亞·斯捷潘諾娃,譯者:李春雨,版本:大方 | 中信出版集團 2020年11月
舊書:
向左向右向前看
記不清具體的時間了。從書柜深處找到它,翻到版權頁:2007年7月北京第一版 2008年5月第3次印刷。我們在那年6月高考,那么便可以推溯,這本書應當是在那幾個月中來到我手上的——感謝紙質書,幫善忘的人類在記憶的虛空中接住了一些飄落的片羽。
拂一拂封面上的灰,背景是摸起來有立體質感的公寓大樓,前景是一對騎著自行車朝不同方向奔去的都市男女,中間寫著《向左走·向右走》和幾米。那些年,這位臺灣繪本畫家和這個書名曾經很火,到處都在引用他那些清新憂傷不失治愈的語錄。那是屬于本世紀初一代青年的文藝風尚和心靈雞湯。直到,他們包括我們,成為了羞于更畏于回首的中年人。
送書給我的是一個相識二十多年卻很難描述關系的男生。總有一些永恒而俗套的故事模式在現實中上演著,比如青梅竹馬、久別重逢,又比如曲終人不見、相忘于江湖,諸如此類,小異而大同。當然知曉他畢業前后贈我此書的心意,書名是太昭然的寫照——我考上了夢中的大學,而學習一般卻家境殷實的他被父母送出了國。此后隨著生活在兩個異鄉平行展開,彼此逐漸從對方的人生中退場,只剩記憶中的一個遠影。
從大學宿舍,到租房,到買了房子,大小數次搬家,斷舍離過無數東西,都始終把它一起打包進書堆,再擺回到各種書架上。急轉如湍流的當代生活讓我們無法周身攜帶重物,之所以拼力存著舊物,無非是為了存住它承載的某些希望其屹立不倒的記憶。至于這本書,曾經我以為是為了留住一段青果般的青春,以及飄灑其中的少男少女們的無慮笑聲,而現在,時隔十幾年,我再次捧起它,終于不能不有些羞愧地承認,我大概也是為了留住自己的虛榮。雖然,那少年時代的虛榮說起來也是不可復刻的珍貴。
但我依然重讀了一遍這印象依稀的故事。如今看起來多么老式啊!男女主因為交換電話的紙條被雨淋濕就再也聯系不上對方,又因為怕錯過對方來電而終日守在家里,如一個遠古時期的浪漫神話。想到而今通訊技術無比發達,戀愛(腦)卻正被消除,不覺情緒復雜地微笑了。然而讀著這早已與時代錯位的圖文,毫無防備地,在某一個靈光似的瞬間上,忽如穿越時光之門,回到了那個人們只讀紙質書的時代,回到那個18歲少女身上——她看著那簇新繪本,那都市風光與公寓生活,那以一技之長自力更生的成年男女,及他們時髦的、獨立的、與所有人都無關的心情與愛情,構成了她對即將到來的未來的想象。對彼時住在一個北方小城、從未脫離過父母的她來說,那是多么令人興奮的新世界啊。這種來自過去的“新”,驟然而至,澆遍全身,令此時此刻的我在一種顫栗的重溫中,確認了彼時彼刻的意義。
不禁在腦中慢慢勾勒了一遍記憶中那位男生的臉。那時我向往著遠方的新世界,不經意把他的故事改寫成了我自己的故事,念及很有些歉意,但又自寬,這青春的遺留物畢竟也屬于我,與其視為一聲嘆息,弗如視為一種慰藉和光亮。希望他亦能在遠方安好。
對了,也是第一次發現,我最終定居在了這本小書出版的城市。
(小松)
升籮:
不思量,自難忘
吾人升斗小民,現時的生活即使波瀾不驚,但總也搬過多次家,在地址不同的房間與屋舍中安放自己脆弱的肉身。在畢業與就職,征地與動遷、成家與仳離百般人生節點上,世間種種物,或即或離,亦皆是生命的組織與元素。有些舍不得然而不知何時已然找不到的,也有如影隨形,幾經游徙竟未斷而不離不棄者,就譬如:一個早已退休而不再實用的量糧(“糧”的繁體字)食的木制容器,敝鄉稱為“升籮”。
《上海話大詞典》辭海版,錢乃榮等著,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07頁。
我小時候就很喜歡它,一次次將其從米缸里偷出來放在書桌上。它侈口平底,上下皆是標準的正方形,我將其反扣過來,認作是文明的遺存,一個缺了頂端的金字塔基。或者說,它就是一個未完成或已經毀圮的金字塔:一半實有而老舊中空,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我童稚時候所能觸及的臨時玩具,另一半在我的腦海中呈現為一個類似后來貝聿銘在巴黎盧浮宮前意欲建構的晶瑩剔透的幻象,在少年遐思中,它們拼合成一個完美的完整體。
當然,好奇心與想象力易在現實的擠壓下如皂泡一般飄散,所幸這個前后四代人經手的物件始終被我留在視野中,它的意義遂超越舊功用,得以不斷生發:我重視它這個民間日用的標準器,想讓它成為一個象征物,長久衡量我生涯中處處得失。而家母偶爾來兒子的寓所巡視,看見空置在書桌前書架上的升籮,就用保鮮袋裝了一點米擱在里面。除了物盡其用的樸素思想,個中還看重:方言里“米”是財富的代名詞,以及“升”與牛市相同的上漲趨勢。“好口彩”即重視語言可以加成于現實中吉兇禍福的微妙作用,這既是民俗心理,也是處世哲學與文化傳統。
我從善如流,不再像年輕時候那樣逆反心重,樂于讓這個空虛的容器稍稍填充進歷史的內容。時隔那么多年,我也終于留意到升籮底上和四面已經開始漫漶的字跡,知是家曾祖親筆。搬家的過程不惟是物件的消耗,也是文獻的離散,而最終是記憶的流逝。我曾祖父八十年前的手澤,到如今所剩幾乎僅有這幾個字標明著時間和他的名諱。當然,他老人家無非是蕓蕓眾生中默默無聞的一個,年幼失怙,粗通文墨,性格強項而能知禮,算是小地方鄉紳中的一員,二十世紀上半葉他的大半輩子矻矻于兩件事,置地然后繼續置地,以及將他的長子即我祖父從遠郊金山衛趕去上海灘念書就業。他的文字未必有更加重大或公共的意義,但卻還包含著個人史中可追根溯源到時代洪流里,可以取一瓢,鉤隱抉微,足以見其共振的部分:
除了升籮四邊曾祖父寫下的“朱云波記”四字,在升籮底上,我費力地辨認出了三行文字:“民國廿九年/立夏/市升”。吾鄉有立夏日稱人的風氣,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關于量度與省思的節日。民國廿九年立夏即公元1940年5月6日,此前一個月, 3月30日,汪偽上臺,于舊都南京觍然自稱中華民國政府,宣稱接著使用民國紀年。須知,此前一段時間,諸如在上海特別市等處,淪陷區所用,只能是農歷干支,或者被迫徑用日本“昭和”年號。在更早三十個月之前,1937年11月5日,侵華日軍以十萬眾,當八一三淞滬會戰膠著八十天,繞道到守備空虛的杭州灣北岸登陸。敝鄉金山衛首當其沖,三光部隊到處,家園盡毀,民人四散逃難。待到多日之后,幸存的曾祖父及從滬上避歸的祖父等一家老小,面臨一片廢墟與焦土……所以我家不存有更早的古物,家里的大小器具,皆是那個秋天之后艱難求存,赤手空拳,陸陸續續,重新積攢起來的。
兩年半過去,當曾祖父購置了這個小小的升籮,默默在底下書寫上民國紀年那幾個字的時候,究竟有沒有夏日將臨卻有惡寒、遂數九以消嚴冬的復雜情緒,抑或是驚魂未定、前途未卜、不可知而不可量?
沒有更多文字,我也只能付諸想象;但我覺得,實物的背后,一定有著記錄瞬間曾經存在的恍惚;而各種歷史情境中的委曲與隱衷,也終將盛載于傳承下來的器具,再次被人想起。
(朱琺)
家譜:
家族的冗雜舊事,尚還記得
這是一本三十多年前的筆記本,上面抄錄著我們家的家譜。數年前剛剛找到這個筆記本的時候,很是一番激動。上面的內容,讀著相當親切,因為在我小時候,曾經多次在祖父的書桌上翻看過這本家譜。
記得是1994年的夏天,那時我剛小學畢業,祖父帶著我和堂兄一起回了趟老家——很老很老的家。老家在四川一個小縣的群山之中,道路難行,村落錯居,祖父帶著我們每天走路去一個親戚家,足足走了一個多月,我則每天都渾渾噩噩地穿行在“七大姑、八大姨”的口水之中,度日如年。對各路親戚所講述的冗雜的家族往事,祖父卻聽得津津有味,因為這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為家譜的修訂和增補收集資料和素材。這大概是他最后一次對家譜進行修訂了,三年后,也就是我初中畢業那年,他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我的祖父是一名紡織廠的工人,自1980年代初退休以后,突然放下扳手,拿起筆桿,發愿要為自家寫一部歷史。這一干就是十多年,其間數易其稿,又反復抄錄,直到他臨終前才最后定稿。我對祖父的晚年印象,就是他經常挑燈伏案,以工整的小楷毛筆字將家譜抄寫在自制的小冊子上的樣子。從草稿到定稿,他抄寫的家譜,恐怕不下十部,可惜這些家譜的手稿,在祖父故去之后,就再也不見了蹤影。多年以后,當我成了一名歷史工作者,想起家譜的不知所終,常常深以為憾。
其實我們以為已經失落的家譜,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幾年前,家人們在祖父的弟弟,也就是我的叔祖父家的故紙堆中,找到了本文開頭的那個筆記本。打開一看,竟然是叔祖父轉抄的祖父所寫的家譜,轉抄的時間是1990年3月,而抄本中的內容,最晚的記事約為1980年代中期,很可能是祖父所寫家譜的初稿,而這個筆記本已是我家家譜的孤本,祖父晚年增補改訂的家譜稿本可能永遠也不會再重現于世了。
去年夏天,我將這本筆記本中的家譜轉錄到了電腦上,并用古籍軟件重新排版,以圈點本古籍刻本的形式復刻了這段我家失而復得的歷史。
幸存下來的家譜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祖父對他的祖父,也就是我的高祖父生平事跡的回憶。我的高祖父曾經在清末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學,回國之后進入銀行界,在上海和成都從事金融工作,同時積極參加同盟會的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成功后還當過“國民參政會議員”,此處祖父記憶有誤,我在查閱各種民國時期的研究著作以后可以確定,我的高祖父,應是民國成立后的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顯然,從史料價值的角度,家譜未必就比史書更靠譜,但它承載著的家庭記憶的情感價值,卻又是史料所不能代替的。
(黃博)
雜物:
搬家時,卻不能把它們一起帶走
一向記性好,凡是經過手的東西,我樣樣都記得來歷。
如今電腦都不帶光驅了,更別提軟驅這種歷史名詞。我卻還留著一小碟軟盤,綠色、藍色、橙色,不必打開,我知道里面是我高中時的幾篇“得意之作”,帶去了大學,讀了新認識的同學的詩賦文章后,這軟盤就再沒好意思打開過。留了二十多年,不僅是紀念,也是自省;
那件舊舊的大T恤,不能扔啊,那是“天地人大”BBS十周年站杉,伴我度過了最后的畢業季,陪我送別了許多人,有些人從此再也沒有見過;
有位朋友曾送我套茶具,藍花白瓷,散散淡淡,像極了彼此的友情。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不小心摔碎一只茶杯,自己突然覺得無比虧欠朋友,用膠帶纏起來放在收納舊物的盒子里,永遠不能讓朋友知道;
我還喜歡攢紙片。學生時代同學傳給我的紙條、看展看戲聽音樂會的海報、世界各地寄來的明信片、給我寄書的編輯寫的小卡片等等,我會分門別類,一張張疊好,放進盒子里。
再加上我還一直寫日記,從中學寫到四十多歲。俗話說“好人誰寫日記啊”,我反正是好人。但在日記的加持下,我的記憶就像熒光粉,一不小心就粘在物件上,洗不干凈甩不掉,白天忙忙碌碌還不太注意,一到夜深人靜,滿世界的閃閃發光。是故,“斷舍離”這種趣味,我是學不來的,有心要扔東西,也是拿不起放不下。
時光轉到今年,女兒已是“七歲女”,秋天就要上小學。為了便利,我們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房子租給了別人,新居小了一半。我早就預料到會發生什么,把鑰匙交出去的時刻極度沮喪,耳畔響起的正是七歲女的那首詩“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告別舊居的傷感,目睹新居的局促,還要給新晉的小學生騰出獨立房間,因此首當其沖的就是不得不“斷舍離”,舊物總要為活人騰出空間。而且,因為繁忙,我只有一天的時間來決定丟棄哪些舊物。
上面提到的所有東西,除了占用空間很小的紙片盒子,全部都丟掉了。更別提其余那些記憶不夠真切,愛恨不夠切齒,悲傷不夠淚奔的東西,都統統丟掉了。
盡管這無異于自殺,我還是很努力地活了下來。
丟棄舊物,我從未像有的人那樣感到輕松愉悅,輕裝上陣,輕騎出發,我仿佛經歷了一場沒有傷口的重傷,并將那些往事記得更清楚。我唯一欣慰的是,我仍然記得那么多往事,在這一刻我理解了里爾克:
“啊,是怎樣一個幸福的命運,在一所祖傳的房子的寂寞的小屋里,置身于固定安靜的物件中間……坐在那里,注視一道溫暖的午后的陽光,知道往日少女的許多往事,做一個詩人。”
(張向榮)
手鏈:
你說,真好看
包,還挺好看的。
你摸了摸我出門前系在帆布袋上的粽子掛件流蘇說。掛件旁邊是一只小兔子的卡子,因為包的顏色太素了專門用來裝飾的,和那只粽子一起。
我笑了,然后順著你握著地鐵扶手的手臂望去,看到了你的手表。那會兒我就想感慨了,真好看啊。這只手表。
我沒說出口的是,包里還有我來之前故意摘下來的手鏈,那串我現在都分不清是紅寶石紅瑪瑙還是石榴石的手鏈。
天氣不太熱的時候,我幾乎每天都會戴著它出門,回家后再摘下來,隨手放到枕頭——聽說我頸椎不舒服偷偷買給我的枕頭——底下,讓它陪著我入睡。你說過的,手鏈最好貼身戴,這樣能量場才能穩定,但我不習慣睡覺的時候手腕上有東西,所以便把它塞到枕頭下邊,這樣在看不清錨點的夜里,它就能成為我的定神針。也因為這個,掀枕頭,已經成了我鎖門前開門后的固定動作程式。開門,換鞋,洗手,掀枕頭。掀枕頭,背包,換鞋,鎖門。
手鏈是我搬到現在的住址之后你送我的。清楚記得,快遞收到之后你還在電話里特別叮囑我,戴之前要先在水晶石上放幾小時;如果感覺這段時間狀態不好,就把它摘下來再放上去靜置幾小時。
那個時候還在疫情,我們也因此會每隔一段時間就很久很久都沒辦法見面。收到它之后的兩個月之后,我去你的城市見你,你一眼就看到了我手腕上的它。
真好看。你說。
就像你后來說的一樣。一樣的余味悠長,一樣的純粹,好像那贊美不只是字面意思,又好像那贊美只是字面意思。我知道,你是真的覺得好看。不管是我們初識時你眼里的月亮,還是我故意戴去的手鏈,抑或那次我隨手系上的粽子掛件。
我也覺得它好看!我說。這是第一次有人送我手上戴的東西,而且它戴上涼涼的,很舒服,就像你那次電話里告訴我的那樣,26顆紅珠子,幾顆上面有“柿凍”,類似貓眼,在上方有窄窄的一個小圓環,光暈似的。
那另外那兩顆呢,一個大的綠的,一個小的黃的?
小的那個是黃蠟。還有一個銀墜墜。
對。
關于手鏈的討論在電話里止步于此,之后我們便轉向了別的話題。
后來,我們見面的間隔變得越來越長,逐漸刷新我們自己的紀錄,我就只能握著它,躺在你送我的枕頭上,伴隨著電話那頭你的聲音入夢。
再后來,我們繼續在不同的城市,各自奔波。我去見你的那天,北京的七級大風把小區門口的大樹都吹倒了,你的城市晴朗得不像話,晚霞美得醉人,綿延千里。
現在,我端詳著它的時候才發現,那個銀墜墜是一只蓮藕。你從沒告訴過我。
這是你沒說出口的話嗎,就像我這次故意沒讓你看見的手鏈一樣?
(華之敖)
磁帶:
誰要聽你那過氣的苦情歌?
奉行斷舍離未必是崇拜極簡,恰恰是天性念舊,這也留那也留,一路負重前行。每一件都是紀念品,每一天都是紀念日,活著活著,內心就成了新聞里的拾荒者之屋,處處栓塞。索性靈魂深處革命一場,從此前情只須提要,廢物應棄盡棄。
搬家幾次,幾箱磁帶一直隨身。上世紀九十年代都市苦情歌泛濫,不過越苦越多安慰,共鳴才能共情。迷茫深夜里,少年的你躺在床上流著淚聽歌。原來不止是自己體會著這樣的感情。原來這樣的感情早有人懂。
聲光色電一陣,千禧年撲面而來。可是同時盜版風行,數字音樂和流媒體尚稚嫩,唱片業萎謝,華語歌壇洗牌。二十世紀余暉散盡,聽磁帶長大的青少年們被新千年的云層拋棄成雨,沙粒般跌落在人海里。
二十一世紀通關密鑰:
新新人類→二娃爸媽
最in最酷最前衛→復古回潮Y2K
叱咤流行金曲榜→懷舊經典演唱會
實體專輯→數字單曲
沒有人能從此處安全撤離。
舊世紀的歌后歌王,有些早早瘋了、死了,有些仍偶爾活在綜藝里,活在直播里,活在飯拍里。
磁帶也轉世成另一種風靡的扁平長方體:手機。
當時我們聽著音樂。
那是比數字化的聲音更溫潤、更有人性的質感。
可惜錄音機、walkman退場之后,磁帶形同磚塊。網購的小型播放機倒能令磁帶恢復舊響,但音質詭異,像套了變聲器的惡作劇,刺耳刺心,不如不聽。
也許受潮了。
也許只是舊了。
舊了的聲音沒有人想聽,還是靜靜躺著不要出聲為妙。
所以那些磁帶就繼續打包裝箱,封印在生活空間的某個角落。它們是余生很可能再也用不到、卻又無法徹底丟棄的東西,就像青春期的回憶。
人往往高估各自的青春期,仿佛人類一切歷史都從那時開始寫起。其實對一〇后來說,苦情歌和廣場舞又有多大分別?
現在你認識到,青春期對感情的體認,無非是一場充斥著凄美想象的自憐罷了。少年的淚滴落,時光隧道另一頭的回響只有中年人轉動脖頸時發出的喀喀聲。
(張哲)
采寫/李夏恩
編輯/李陽
校對/薛京寧、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