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從業者,相信大家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的。特別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國內好多企業都是依靠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帶貨存活下來的,這也讓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從業者在我國異軍突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生產力大軍!
現在,蘋果M1電腦在我們中國好不好使,生產力行不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從業者有很大的話語權!
視頻制作軟件Adobe Premiere體驗:蘋果M1電腦硬傷太明顯
短視頻從業者肯定少不了視頻制作的環節。接下來以Adobe Premiere這款享譽全球的視頻制作軟件為例。
速度是衡量電腦性能水平的關鍵指標,那么,現在咱就先比一比速度,看看蘋果M1電腦的性能水平到底如何。對比的處理器為英特11代酷睿i7-1185G7。
導出一段1080p畫質、60幀/秒幀速率、長度達11分鐘的H.264編碼的視頻。最終,蘋果M1要比英特爾酷睿i7-1185G7慢了不少。
速度慢一些,或許一些用戶們還能接受,但是對于蘋果M1電腦的兼容性問題,這個大多用戶或許就實在無法忍受了。
筆者身邊的短視頻從業者大多吐槽蘋果M1電腦對Adobe Premiere的兼容性很差,很多插件根本無法使用,這是蘋果M1電腦的硬傷。
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和身邊的一些朋友一致認為,由于Adobe Premiere是從x86系統中移植到蘋果Mac系統里面的,這中間需要Rosetta 2進行翻譯,會損耗一些功能和性能,從而導致了Adobe Premiere在蘋果M1電腦上比較的難用。
筆者在這里稍微擴展下,不光Premiere,其實Adobe旗下的好多軟件在蘋果M1電腦上都存在兼容性的硬傷。本月中旬,PS更新版本才開始原生支持蘋果M1電腦,這對蘋果M1電腦的用戶肯定是一大利好。從這我們也能夠看出,蘋果M1電腦是在不斷進步的,但是,由于目前的兼容性問題實在是太多了,何年何月才能達到一個較高的生產力水平,這個真不好說。對于想買蘋果M1電腦的用戶們,買之前需要好好掂量掂量!
反觀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功能就非常的齊全,兼容性也沒的說。畢竟x86體系結構具有40多年的開放生態系統和通用標準,在Windows系統下,英特爾還可以聯合NVIDIA等千千萬萬的設備制造商以及軟件開發商,將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打造成一流的生產力工具。
PC平臺抖音運行體驗:蘋果M1電腦提供的功能太少了
筆者在這里先強調一下,即使是短視頻從業者,這類人群日常上班的大量時間也都是對著電腦顯示屏工作的,手機只是輔助工具。基于此,PC對抖音、快手這類短視頻App的跨平臺適配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蘋果M1電腦上的抖音窗口無法調節大小
先說說蘋果M1電腦,以抖音這款App為例。蘋果M1電腦雖然能運行,但是功能目前做的太簡單了,尤其是顯示窗口的大小是固定的,不能調節,給人的觀感不是那么的好。
Win10系統下的抖音窗口,功能豐富,尺寸還可以隨心調整!
反觀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手機端App的模擬器有很多選擇,并且普遍做的都很不錯,窗口的大小也可以隨心縮放,觀感要好上很多。
外接大屏顯示器體驗:蘋果M1電腦僅能外接一臺顯示器
還是那句是,對于短視頻從業者來說,使用大屏顯示器進行日常辦公是普遍現象。蘋果M1電腦的13.3英寸屏幕畢竟太小了,對于經常需要移動辦公的人士們來說不錯,但是對于天天需要長時間坐在工位上辦公的上班族來說,肯定還是大屏顯示器看著舒服。
Mac筆記本電腦目前都取消了HDMI接口
我們知道蘋果新一代Mac筆記本電腦都取消了HDMI接口,這對外接顯示器來說略微有那么一點點麻煩。好在,蘋果這個問題是可以通過擴展塢來解決的。對很多用戶們來說,能用錢解決的事就不叫事。
好,姑且認為蘋果M1電腦不原生支持HDMI接口的弊端可以忽略不計,那么它僅能支持一臺顯示器,不能支持多臺顯示器,肯定就無法滿足一些用戶的需求了。畢竟,利用多屏來進行工作在當今的職場上是非常常見的。對于短視頻從業者來說,兩臺顯示器協同工作也是很普遍的需求。
強大的電腦搭配多臺顯示器是很常見的事情,蘋果對自家Mac筆記本電腦的性能向來信心滿滿,但卻不能夠搭配多臺顯示器使用,這有點說不過去了!
反觀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例如搭配有英特爾11代酷睿移動處理器的筆記本,很多機型不僅標配了HDMI接口,而且還配備Thunderbolt 4接口。HDMI外接一臺顯示器,Thunderbolt 4外接一臺顯示器,組建雙屏辦公簡直小菜一碟!
擴展硬盤存儲空間:蘋果M1電腦成本太貴了
對于短視頻從業者來說,大容量硬盤無疑是不可或缺的。
筆者所見過的蘋果M1電腦的用戶基本上都配備了至少一塊移動硬盤。這個原因無非就是購置大容量硬盤的蘋果M1電腦太貴了!
筆者上蘋果官網查了查,以蘋果MacBook Pro機型為例,從512GB固態硬盤升級至2TB固態硬盤,足足要加價4500塊錢,實在是好家伙!
(MacBook Pro的拆機圖,圖片引自著名拆解網站iFixit)
同時,蘋果新一代Mac筆記本電腦內部的內存和硬盤都是焊死的,用戶無法自行升級,想要多大存儲空間,只能在購買時一步到位。
英特爾電腦普遍升級很方便
反觀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普遍是能夠自由升級的,換個大點的內存,加裝個大點的硬盤,容易的很。
目前4TB容量的M.2固態硬盤也越來越多了,加裝在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上使用,容量足夠大,速度肯定比移動硬盤快多了。
蘋果M1電腦硬盤門事件:這個用戶是有必要知曉的!
今年2月份,蘋果M1電腦爆出了硬盤門事件,這個消費者在選購蘋果M1電腦前是有必要知曉的。
國外有網友爆料稱,在短短兩個月內,他的蘋果M1 Mac( 16GB內存/256GB固態硬盤)的TBW就高達1%。也就是說,蘋果M1 Mac在短時間內就進行了大量的寫入操作。我們都知道蘋果新一代Mac筆記本電腦內部的內存和硬盤都是焊死的,一旦硬盤過早消耗殆盡,整臺機器也就隨著癱瘓了。
在硬盤的使用上,短視頻從業者更是硬盤的重度使用者,會比普通用戶用得更費一些。如果用了蘋果M1電腦,硬盤問題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對于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的用戶們來說,如果覺得硬盤不好用,大不了自己動手換一塊就行了,根本不叫事!
全文總結
蘋果M1電腦硬傷目前實在是多!說白了,沒有好的軟件支撐,蘋果M1芯片再好,它的實際應用體驗也會大打折扣的。雖然這些硬傷很多都是可以在未來完善的,但是,如果你要拿蘋果M1電腦當作重要的生產力工具使用,拿它當作養家糊口的工具,那么不光是你,估計任何人都是等不下去的!
蘋果ARM的創新雖說是是行業創舉,但是軟件兼容性絕對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英特爾的產品則具有高度的兼容性,完整的生態系統為生產力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即使蘋果ARM盡最大努力解決問題,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兩者之間仍將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再來說一說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單看軟件兼容性的話,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的機器依舊是當今最好的生產力選擇之一。畢竟英特在x86體系結構中引領了這么多年,實力在業界是公認的,大多數硬件和軟件制造商也都會圍繞著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進行重點開發。
在移動PC平臺,蘋果目前只推出了一款M1芯片,以及寥寥無幾的幾款機型。反觀英特爾電腦(Win10系統),從輕薄到高性能,從手指觸摸到電磁壓力感應筆以及360度翻轉屏,筆記本制造商都可以基于英特爾芯片為不同的市場需求創造出色的產品,這也是英特爾移動PC平臺強大的所在。
目前,英特爾還正在致力于推廣雅典娜計劃和Evo平臺品牌,并繼續在生產力,內容創建,娛樂和游戲方面為消費者提供創新產品和最佳現實用戶體驗。基于真實場景應用體驗打造的英特爾Evo平臺也在英特爾的號召下,成為PC生態鏈上下游企業不斷挑戰極限,追求產品卓越的目標和方向,也會成為推動PC產業以人為本、創新發展的支點,讓PC用戶能夠隨時保持專注狀態、充分發揮創作力,更好地與他人協同合作,釋放自身最大的潛能。
說一千道一萬,選擇好用的辦公電腦,英特爾肯定還是靠譜的多!蘋果M1目前還不是對手!
019-11-13 21:55
11 月 13 日,傳聞已久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正式發布,這是今年蘋果第 2 次對同一條產品線做出的產品更新,這在以往可不多見。
三年前,蘋果為 MacBook Pro 引入觸控條(Touch Bar),并采用了全新的模具,時隔多年后,MacBook Pro 的設計終于又迎來一次大更新。
跟 AirPods Pro 一樣,新的 MacBook Pro 也是直接在官網上線,毫無預熱,突如其來。
這一次,愛范兒提前拿到了新 MacBook Pro 真機,體驗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想告訴你新 MacBook Pro 都有哪些重要升級。
畢竟,你平時用得最多的屏幕和鍵盤,這次都不一樣了。
外觀設計:蘋果在 15 英寸的機身內,塞入了一塊 16 英寸的屏幕
新款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上架官網后,蘋果也對現有產品線進行了一次調整。
15 英寸的 MacBook Pro 直接下架,退出了歷史舞臺,而 16 英寸 MacBook Pro 會成為它的替代品。
這種產品進化迭代的感覺,在真機上手之后顯得尤為明顯。事實上,新 16 英寸 MacBook Pro 與之前的 15 英寸款在尺寸上并沒有多少差異,如果你將這兩者合蓋,并排放在一起,一眼掃過甚至很難看出區別。
實際的重量、尺寸數據也能說明一切。以今年最新款的 15 英寸 MacBook Pro 為例,它的長度為 34.93cm,寬 24.07cm,厚 1.55cm,整機重 1.83kg。
而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長度則為 35.79cm,寬度 24.59cm,厚 1.62cm,各項指標都僅僅是毫米級的改變,至于整機重量也控制在了 2.0kg 內。
這等于是說,蘋果基本是在一個 15 英寸機身下,塞入了一塊 16 英寸大小的顯示屏。如果你之前的書包或內膽包本就是為 15 英寸款設計的,現在就算換成 16 英寸,也不用擔心尺寸問題。
當然,整機尺寸保持一致,屏幕變大,意味著蘋果進一步縮小了 MacBook Pro 屏幕外圍的黑邊區域,這也令 16 英寸的顯示屏區域變得更為緊湊,觀感提升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像素密度也有所提升,由之前 15 英寸的 2880 × 1800 像素提升至為 16 英寸的 3072 × 1920 像素,支持點對點顯示,對于廣大設計工作者來說應該是個福音。
而最高 500 尼特的亮度、P3 廣色域以及原彩顯示等特性,也都一并保留了下來。
鍵盤:剪刀腳鍵盤回歸,手感確實變好了
蝶式鍵盤,是此前 MacBook Pro 飽受詬病的一點,這一次,16 英寸 MacBook Pro 在這一方面做了重點改進。
按照蘋果的說法,這次他們重新啟用了基于剪刀腳結構的新鍵盤設計,而不再是之前的蝶式結構,以減輕單顆按鍵在不同位置按下時的粘滯、松動感,確保穩定和扎實。
如果光看外觀,對比舊款電腦扁平的鍵盤區,16 英寸款的按鍵明顯會更「厚」一些,說明鍵程會更長。
此外,鍵帽內的橡膠圓頂薄膜也由蘋果進行了重新設計,保留更多按壓勢能的同時,也能使每一次反饋更為及時。
從實際碼字的體驗來看,我碼了一個小時的字,感覺沒有之前那么容易手累了,而且新鍵盤的鍵程更長,聲音較為綿柔,反饋也更實在。
蘋果工程師也告訴我們,這次新鍵盤的鍵程達到了 1mm,是之前的兩倍。雖然鍵程還不能跟 Magic Keyboard 以及主流的 Windows 筆記本相比,但已經比我手頭上 2017 年的舊款舒服太多。
在按鍵布局上,蘋果還參考了 iMac 配套的 Magic Keyboard 外置鍵盤設計,不再將四方向鍵的左右鍵設為與同排按鍵等高,而是使用了倒 T 字形的布局。
至于 Touch Bar 觸控條的部分,面積看上去和之前差不多,但現在兩側的 ESC 鍵、Touch ID 識別鍵也不再是集成式,而是與中間的觸控條保持了一定的鍵距,擁有獨立的實體鍵。
在之前的 MacBook Pro 上,最右側指紋按鍵也是獨立的,但由于它和觸控條緊密相連,所以每當使用指紋識別驗證時,就很容易誤觸到相鄰的 Siri 按鈕,誤操作多了以后還是挺煩人的。
至于讓「ESC」鍵獨立的呼聲也由來已久。之前蘋果把它放進完全沒有反饋感的觸控條中,很多人得對著鍵盤區掃一眼才能準確找到它的位置,非常不便。現在重新做成實體按鍵,想必大部分人會更容易接受。
總得來說,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鍵盤確實更偏實用性,同時也是為了解決誤觸、易損等老問題,提升鍵盤盲打的精準度。
配置:創意工作者的福音
看過外觀,再來看看性能,先送上一張簡單易懂的對比圖。
處理器部分,16 英寸 MacBook Pro 標準版搭載的是 6 核心英特爾第九代酷睿 i7 處理器,主頻為 2.6GHz;而高配版則使用了 8 核心的 i9 處理器,主頻為 2.3GHz,均和今年上架的新款 15 英寸 MacBook Pro 采用了相同的芯片。
我們也使用 GeekBench 4 及 Cinebench R20 工具,對 16 英寸 MacBook Pro 高配版進行了測試,其中 GeekBench 4 的單核分數為 5585,多核分數為 28565,R20 分數則為 3123,也基本和 15 英寸 MacBook Pro 高配版處于同一個分數區間內。
至于為什么沒有用上最新的十代酷睿,原因和英特爾有關。你能看到的是,英特爾今年發布的兩批 10nm 和 14nm 十代酷睿處理器,均只有 U 系列和 Y 系列,它們面向的是 MacBook Air 這類低功耗輕薄本,而非 Pro 這種高性能筆記本。
所以,如果你想等待搭載了十代酷睿處理器的 13、16 英寸 MacBook Pro 系列,獲得一個更顯著的處理器升級,最好還是等待 2020 年的更新。
變化最大的反而是圖形芯片。本次 16 英寸 MacBook Pro 標準版和高配版分別搭載了來自 AMD 的 Radeon Pro 5300M 和 5500M 獨立顯卡,均為 7nm 制程工藝,標配 4GB GDDR6 顯存,還可以進一步選配高達 8GB 的顯存規格,算是近幾年 MacBook Pro 系列最大的一次顯卡升級。
蘋果官方也強調說,對比今年 15 英寸高配版,同檔位下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在圖形處理性能上能快 2.1 倍左右;如果兩者都是頂配版,速度差距還會擴大至 80%。
我們用 Unigine Heaven 軟件測試也發現,16 英寸 MacBook Pro 高配版的顯示幀率可以長期維持在 80fps 以上的水準,最終總分為 2132,比選配了 Radeon Pro Vega20 顯卡的 15 英寸頂配款還要高 2 倍左右。
性能方面的提升,也和蘋果采用了新的散熱架構有關。這次蘋果為 16 英寸款重新設計了散熱導管,且散熱片的面積也增加了 35%,直觀點說就是當你全速高負荷工作時,機器的散熱效率會更高,也能避免出現過熱降頻的現象。
還有電池的部分。同樣是為了迎合性能提升,16 英寸款集成了新的 100 瓦時電池(15 英寸是 83.6 瓦時),同時附帶 96W USB-C 電源適配器(15 英寸是 87W 電源)。
如果用蘋果自己的無線網絡瀏覽時長作為測試指標,16 英寸 MacBook Pro 可以堅持最長 11 個小時,而 15 英寸款則為 10 小時左右,也算是有小幅改進。
接口方面,16 英寸 MacBook Pro 仍沿用了 4 個 Thunderbolt 3 (USB-C) 的組合,外加一個 3.5mm 耳機口,之前買過的各種轉接頭還是得繼續留著。
但存儲組合的起點也更高了。這次蘋果為標準版配備了 512GB 的固態硬盤,高配版則是 1TB,兩者最高可選 8TB 固態;內存則均為 16GB(2666MHz-DDR4)規格,最高可選 64GB。
我們也用 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 工具對高配版的 1TB 硬盤進行了測試,其中寫入速度顯示為 2176.8 MB/s,讀取速度為 2451.7 MB/s,和同期 15 英寸款保持了一致,預計 512GB 硬盤的讀寫速率會稍慢一些。
最后是揚聲器,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揚聲器還是分布于鍵盤區左右兩側,但數量增加至 6 個,并延續了三麥克風陣列的設計,其中還有 2 個低音揚聲器背對背放置。如果你拿新款和舊款做外放對比,會發現新電腦的立體聲音量得到了顯著增加,低音的層次感也更為鮮明。
總結:蘋果重新擁抱專業級用戶
久違的 MacBook Pro 大升級終于來了,這可能是很多蘋果用戶看到這次 16 英寸新電腦時的感想。
它屏幕更大,配置更高,和 15 英寸幾乎保持了一樣的重量尺寸,還改進了大部分被詬病多年的鍵盤、散熱等老問題。
如果不是今年蘋果愛上了「官網直接發布」的套路,在過去,這會是一款值得拿到發布舞臺聚光燈下,聊上 40 分鐘的新品。
實際上,當蘋果工作人員預先向受邀媒體介紹這款新品時,也足足花了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間。
16 英寸 MacBook Pro 不是蘋果做過的最大尺寸筆記本電腦,倒退回十年前,你會在蘋果官網看到一款配備了 17 英寸屏幕的筆記本,這一度被視為 MacBook 系列的頂級旗艦。
不過,為了讓產品線更聚焦大眾用戶,蘋果于 2012 年推出視網膜屏幕的 MacBook Pro 后,就砍掉了 17 英寸的電腦,只留下了 13 和 15 英寸這兩個款式。
這意味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整個 MacBook Pro 產品線都沒有出現過很直觀的尺寸改變,更多只是在追求輕薄、緊湊設計的道路上而做出一些調整。
回頭看,這部分改進非議不少,比如接口不夠多,觸控條使用場景有限,還有三次迭代都不完美的蝶式鍵盤,你很難想象一款定位高端的專業級設備,會在那么多基礎環節存在問題。
雖說創新必然會伴隨著代價,但如果某種改變一直無法讓用戶體驗變好,作為發起者,可能得重新回到起點,思考一下方向問題。對于 MacBook Pro 系列,蘋果也是時候要來一次徹底的整改。
從這一點來說,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出現,預示著蘋果終于放棄了那種小修小補的策略,重新回歸到實用主義的方向上,這也是 Mac 的忠實用戶群——那些追求極致創造力、生產力的工作者們,真正希望看到的改變。
2019 年,蘋果在專業級 Mac 產品線上也花了不少精力,無論是此前發布的新款 Mac Pro(當然,還有那個極致的 Pro Display XDR 顯示器),還是這一次的大更新的 MacBook Pro,都從側面表明,蘋果正在重新擁抱專業級用戶。
這一次,你會選擇入手嗎?
責編:黎曉珊
聲明:本文所述均基于本人體驗,內容如有不準確之處還請指出。本人自身視野有限,評測難以面面俱到,資金也無法滿足購買其他同代同價位競品進行對比,希望能得到你的諒解。
在 MacBook Pro 2021 發布之時,便曾有人感嘆稱 PowerBook G4 回來了。
這是設計上的進步還是退步,就如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難以回答。
這塊顯示器的分辨率為 3024*1964 ,默認分辨率為 1512*932 ,使用 HiDPi 渲染。全屏亮度可達 1000nits ,峰值亮度可達 1600nits ,含有 2010 個 miniLED 背光分區。
猶記當年,在喬納森操刀之下,蘋果推出了 12 英寸 The New MacBook ,推出了搭載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那個年代讓人敬而遠之的超輕薄無風扇設計在今天成為了 MacBook Air 上的現實,新 MacBook Pro 外觀上向 PowerBook G4 的致敬似乎也象征著蘋果對英特爾的復仇;那個年代過于超前而顯得無用的 USB-C 接口如今大放光彩,蘋果亦是其中的關鍵推動者;而 Force Touch 一經推出即好評如潮,只是 3D Touch 就沒那么幸運了;或許受傷的只剩下蝶式鍵盤,正如其名中的蝴蝶般,美麗而脆弱,郁郁而終;而極具科技感的 Touch Bar ,死就死在了過于超前,之后我可能還會就著手上的末代 Intel MacBook Pro 捋一捋它的來龍去脈。
如今的蘋果,有能力將 12 英寸 MacBook 的理想形態制造出來了,也能夠保證 Touch Bar 不再因電腦機身發熱嚴重而難以操控了,但他們現在的產品思路卻能明顯讓人感到他們再也沒有了當年那般追求極致的野心。與此同時,macOS 在從 Big Sur 開始之后的版本里似乎變成了 iOS 的形狀,精致的啟動臺蕩然無存,只留下圓角矩形,固然精美但難逃呆板。設計開始為實用讓路,蘋果終究跌落了神壇,變成了一個雖不平庸但很平凡的消費電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