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請各位看官看一下這張華碩Z590的主板圖:
電源插座
左上角的A、B是電源CPU供電接口。我們這個圖是華碩Z系列主板,是比較貴的高端卡,所以是4+8pin的。一般常見的主板只有8pin。
右邊的C為主板電源。一般是24pin的。好了今天內容講完了,下面進入閑聊時間。
電源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般就是要求瓦數滿足各個設備的使用。如果供電不夠會導致系統不穩定。我們如果自己DIY電腦的話。可以使用魯大師功耗計算器來評估一下,如下圖舉例:
魯大師功耗計算器
最近在寫了三篇文章了,對的推薦機制搞不明白。看有很多讀者閱讀了,關注用戶卻少得可憐。大家能幫忙在評論區敲1表示你是關心電腦知識的。0表示不關心。幫助我看頭條是否真正地推給我認為的目標用戶。
我是IT放牛娃,謝謝你的閱讀。致力于分享IT知識,可能是硬件電路板,抑或軟件ABC。
T之家 7 月 2 日消息,博主 Jaykihn 今日爆料了英特爾下一代 LGA1851 插槽的針腳定義及 Arrow Lake、Lunar Lake 等酷睿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的 I / O 規格。
▲ 圖源 Jaykihn英特爾 Arrow Lake-S 桌面平臺:
SOC 提供
PCIe Gen 5 x16
IOE 提供
PCIe Gen 5 x4 + PCIe Gen 5 x4(均不支持拆分)
PCH 提供
PCIe Gen 4 x14
PCIe Gen 4 / SATA x7
PCIe Gen 4 / GbE x2
PCIe Gen 4 / SATA / GbE x1
USB2 x13
USB3 x10
移動端的 Arrow Lake-HX 平臺多提供一條 USB 2.0 通道:
SOC 提供
PCIe Gen 5 x16
IOE 提供
PCIe Gen 5 x4 + PCIe Gen 5 x4(均不支持拆分)
PCH 提供
PCIe Gen 4 x14
PCIe Gen 4 / SATA x7
PCIe Gen 4 / GbE x2
PCIe Gen 4 / SATA / GbE x1
USB2 x14
USB3 x10
移動端的 Arrow Lake-H 平臺則提供:
SOC 提供
PCIe Gen 4 x12
IOE 提供
PCIe Gen 5 x8(不支持拆分)+ PCIe Gen 5 x8(可拆分為兩條 x4)
PCH 提供
USB2 x10
USB3 x2
IT之家注意到,低功耗的 Lunar Lake 平臺(酷睿 Ultra 200V)還提供 UFS 存儲的支持。
SOC 提供
UFS x2
PCIe Gen 4 / GbE x1
PCIe Gen 4 x3
PCIe Gen 5 x4
USB 3.2 Gen 2x1(10Gbps)x2
USB2 x6
USB3 x2
搭載酷睿 Ultra 200V 系列 Lunar Lake 處理器的首批產品預計將于今年第三季度上市。
天早上《新聞茶泡Fan》關于AMD AM4接口的沿用新聞著實讓大家很開心,后續的平滑升級竟然這么容易,難怪Ryzen今年是好評滿滿。不過這個新聞也引起了小編的興趣,花了半天時間查閱資料,仔細數了數CPU接口,自從Intel和AMD各自推出自己獨有的CPU接口以來,總計有29種之多!
不換口?臣妾做不到啊!
每一代CPU升級,接口更換關系到老主板配套設備是不是能夠繼續使用——這意味著使用者能不能平滑升級,降低升級成本。但是結果往往是讓人失望的,是什么造成這種情況的呢?
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技術問題,比如你看CPU每一代技術升級時,CPU接口往往不能兼容,比如內存規格變更、PCI-E規格提升,還有多核心的應用,甚至是功耗的變化,都會影響到CPU換代時接口一并更換。
舉個例子,內存控制器因為是集成在CPU中,一旦內存支持規格提升甚至是換代,往往CPU就需要增加針腳數量,來滿足內存帶寬的需求,這種技術升級就必須更換接口。
有個最極端的例子就是8代酷睿處理器,盡管和上代接口一樣都是LGA1151,但是因為核心數量的變化,針腳定義發生了巨大改變,8代酷睿的負極針腳數要比7代酷睿多了14個,而功率針腳則要多出18個,預計是為了應對增加核心之后的功耗增長問題,同時保留針腳從46降低至25個。很顯然,如果強行在100系或者200系上插入8代酷睿的話,會造成系統不穩定甚至使電腦損毀。
而且現在CPU越來越復雜,電氣性能要求越來越高,針腳數量勢必也要提高。比如1999年Intel和AMD推出的Slot1/A接口只有242針,而到了今天Intel Core i9針腳達到2066,AMD ThreadRipper針腳居然高達4094!這不僅僅是內存控制器的差別,還有核心數量的需求,更有超高功耗的必然要求。
賣貨 我們是認真的!
除了技術要求,難道真的沒有市場要求?反正小編是不相信的,但是有一點,無論是市場要求還是技術要求,更換接口絕對不是某一個因素促成的,必然是多方面需求疊加在一起才導致接口更換,這一點毋庸置疑。
新舊主板的差異性必須體現,顯卡換馬甲不是新聞,同樣的主板換代小量升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沒辦法,誰叫現在PC市場需求不旺盛呢?只升級一點點功能或者規格,主板芯片組就要更換,隨之對應的CPU接口也自然就有了升級的“需要”。比如100、200、300系列芯片組,你不能說他們之間沒有技術升級,但是這個升級幅度真需要這樣小步慢跑的節奏來實現嗎?小編覺得未必。
還一個市場因素在于,如果舊款主板庫存是天量般的存在,那么CPU廠商必須看到主板廠商的訴求,要么延緩CPU壽命,要么延緩主板壽命,只能二選其一,畢竟他們是共同的利益集體嘛。
冤枉!換接口小能手竟是他!
你以為Intel是最精明的換接口小能手?看看下面的表格吧,小編排除了Socket 7之前的所有接口(畢竟在那之前無論Intel還是AMD接口都是統一的),把近年來所有不同的CPU接口詳情都列出來了,看看誰才是換接口的小能手吧!
先來Intel的:
再來看看AMD的:
可以看到從2000年開始到2017年,包括8代酷睿用的LGA1151(和之前的陣腳定義不同,姑且算個新的)接口,Intel一共推出了14種插槽;AMD則在這十幾年之間推出了15種插槽!當然,AMD在AM1到AM3接口中有太多的故事,這里就不多說了。可以看到其實無論Intel還是AMD,因為技術升級、因為市場訴求,他們更換接口的頻度其實是相差無幾的,而且,這絕不是由某一個因素造成的,多種因素疊加才會導致CPU接口不斷升級。這下你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