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始感受到8月的熱浪,便意味著距離蘋果新品發布會已經不遠。小雷身邊開始有朋友打聽今年新iPhone、Mac、iPad等等的爆料消息和購買建議,但比較遺憾的是,按照蘋果一貫以來的發布規律,九月份的新品發布會只會發布iPhone以及iPad等產品,Mac則需要等到10月左右。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如果想了解有關iPhone、iPad的爆料,雷科技的一系列文章可以幫到你;對于關注生產力的朋友來說,今天要提到的Mac產品線消息匯總則更有價值。簡單來說,今年的新Mac主要的變化還是集中在性能的提升上,而產品形態倒不太可能出現太多變化。
至于外界關注的焦點,比如AI等則會成為新Mac的「X因素」,在全球其他PC玩家猛攻之下,新一代Mac能否延續以往的吸引力則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根據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最新報道,蘋果計劃在今年10月份推出新款MacBook Pro、Mac mini和iMac。好消息是這三款產品都會搭載蘋果最新的M4處理器,壞消息則是除了M4處理器外,其他參數與2023款幾乎完全一致。
對于M4這款芯片大家應該已經比較熟悉了,今年5月份它就在iPad Pro上首發亮相,打破了M系列新芯片由MacBook首發的傳統。其采用臺積電第二代3nm工藝制程打造,集成了280億晶體管,進一步提升了芯片能效,新一代10核GPU架構也讓其支持網格著色、光線追蹤等硬件加速特性,另外它還有一顆采用16核設計的NPU,運行速度達每秒38萬億次。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當時蘋果對于iPad Pro(M4版)的評價是「性能超越同類型的AI PC」。
這一點小雷并不否認,畢竟雷科技當時對于搭載M4芯片的iPad Pro評價是「性能遠超預期」。在多個跑分測試中,搭載M4的iPad Pro甚至超越了搭載M1 Pro的16英寸MacBook Pro,要知道MacBook在散熱上遠強于iPad,新款iPad Pro能取得這個成績充分說明了M4芯片的性能之強。
但是,這個性能在iPad上毫無用武之地。哪怕是iPad Pro,以平板電腦本身的使用場景、應用運行環境,它根本不需要用到如此強的性能。
所以,M4被放到Mac平臺注定會大放異彩。前文曾提到,10月份發布的三款新Mac只是單純地更換處理器,其他配置保持不變,雖說這也符合大家對于蘋果的預期,但考慮到MacBook Pro已經有整整四年沒有更換模具,而之前的蘋果基本都是每四代更換一次,因此小雷大膽猜測MacBook Pro在設計語言上會有略微改變,例如將如今的劉海更換成靈動島、將直角邊框變得更加圓潤、采用更加輕巧耐用的外殼等等等等。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至于MacBook Air M4版何時上線,小雷猜測其大概率會在2025年上半年與M4 Pro、M4 Max、M4 Ultra等多款新處理器一同上市,屆時Mac Studio和Mac Pro也會迎來更新。
除了M4芯片之外M4 Pro和M4 Max這兩款性能更強的芯片也出現在了爆料內容之中,雖然網上關于它的規格爆料不多,但并不影響小雷結合蘋果之前的趨勢做一些預測。
先來看看「前輩」們的表現:M3 Pro為了取得更加均衡的能耗表現,只分配了6個性能核心和6個效率核心;M2 Pro和M1 Pro則更加注重極致性能表現,采用的是8個性能核心+4/2顆效率核心的組合。
那么M4 Pro呢?
考慮到M4 Pro肯定會使用第二代3nm制程工藝,芯片的整體功耗有望進一步降低,因此小雷預測M4 Pro重回8+4的時代并非不可能,如果蘋果足夠良心的話,說不定還能搞出一個「8+8」的配置,來讓性能直接拉滿。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至于GPU方面就有些難以猜測了,畢竟之前的M3 Pro核心數甚至比M2 Pro還要少一個,而M3 Max在GPU核心數量又比M2 Pro多出兩個。因此小雷猜測全新的M4 Pro在GPU核心數方面會提升至20核左右,Max則是保持在40核上下,另外考慮到M4在NPU方面(即AI運算能力)也有大量的提升,相信Max和Pro也會有著相應的提升。
而M4 Ultra呢?不必多說,它大概率又是由兩顆M4 Max「組合」而成,雖說在綜合性能上不能做到完全翻倍,但其性能大概率又要問頂移動芯片,成為新一代性能王者。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不過話又說回來,不得不承認的是M系列芯片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給我們帶來「堆參數」之外的驚喜,基本就是增加核心和晶體管數量以及采用更先進的制程工藝,和當年M1的橫空出世差距巨大。
或許最后的希望還得放在AI上,蘋果AI大模型Apple Intelligence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諸多遐想,何時應用在Mac上將會是外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不出意外的話,M4系列芯片都會在AI方面提供更強的硬件支持,從而做到其他廠商無法比擬的聯動性,但實際表現怎么樣,還得看今年十月的發布會。
與前幾年不同,小雷對于蘋果生態的依賴性是越來越低了,如今Apple Watch幾乎已經吃灰,耳機和平板則是更換成了其他品牌,iPhone也因為信號差發熱嚴重等問題變成了備用機,唯獨MacBook一直沒能被其他廠商取代。
至于原因也很簡單,短時間內能夠在生態、續航、性能等多個方面同時超越MacBook的產品幾乎還沒有,可以說如今的MacBook在產品力方面依舊有著巨大的優勢。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但是,Mac的綜合優勢正在被稀釋。雖說其應用專業度以及系統流暢度上仍然領先行業,但是,Mac也已經患上了蘋果的「傲慢癥」,因創新缺乏、忽視用戶體驗而備受詬病。
比如MacBook Air,作為絕大多數MacBook用戶入坑的產品,M2版和M3版的MacBook Air不但沒有帶來多大的提升,而且在某些地方相比之前還倒吸牙膏。至于創新?換個芯片或許就能叫創新了吧。
更重要的是,在價格方面,Mac系列的定價是越來越飄,8999元的起售價看似并沒有那么貴,但別忘了這是8+256G的版本,在這個Windows陣營人均16G+1T的時代,蘋果依舊我行我素堅持「高價低配」。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今在蘋果官網想要買到一臺16+512G的M3 MacBook Air,需要花費11999元,這已經遠超絕大多數消費者的購機預算。
反觀Windows筆記本陣營,近兩年一直在縮小自己和Mac之間的差距。同品類的Windows筆記本在性能和續航方面與Mac相比雖說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差距的確在縮小,隨著驍龍X Elite和Windows系統的迭代,Windows筆記本的產品力會越來越強,Mac系列產品繼續止步不前的話,「滑鐵盧」真的有可能發生。
目前來看,Mac的主要對手有二,一是華為,其憑借自己在生態聯動性上的造詣以及在OLED屏幕方面的布局,在中高端筆記本電腦市場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綜合來說華為在2024年的市場份額增加了3%,是包括蘋果在內其他筆電企業不能忽視的競爭對手。
以剛剛上線的華為MateBook GT為例,兼顧了高性能和輕薄便攜的它還有著相當不錯的性價比,既符合符合職場人士的需求,而且也比游戲本+商務本的雙筆記本電腦搭配要省錢一些。
(圖片來源:華為官網)
二是聯想,作為筆記本電腦市場中的「大哥」,聯想在今年第二季度的筆記本電腦出貨量達到了1160萬臺,同比增長6%。其在輕薄全能本市場也帶來了不少產品力極強的新品,例如搭載高通驍龍 X Elite 芯片的YOGA Air 14s 驍龍,它不僅擁有強大的AI性能,同時也有著相當驚人的電池續航時間,更別說還有一堆類似小新、ThinkBook這種售價已經來到5000元以下的高性價比產品,旨在加強自己在輕薄筆記本市場的競爭力。從目前來看,這一策略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
(圖片來源:聯想京東自營旗艦店)
在價格這個傳統劣勢之外,Mac在自己最重要的生態、續航等優勢方面也在不斷地被縮小,如果Mac依舊不重視產品線的完善和優化,以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那么它的市場份額一定會不斷下滑。
如今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品牌間的競爭愈發激烈,這種競爭不僅推動了品牌之間的創新與差異化,也為消費者帶來了更多樣化、更高品質的產品選擇。蘋果雖說優勢依舊巨大,但誰知道會不會像如今的iPhone一樣,陷入暴跌的局面呢?我們誰也不知道。
在性能之外,AI或許會成為Mac的「救命稻草」,也是他們重新建立起護城河的關鍵手段。在這股浪潮中Mac系列產品到底何去何從,是繼續擴大優勢還是被迎頭趕上,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2024上半年,科技圈風起云涌。
大模型加速落地,AI手機、AI PC、AI家電、AI搜索、AI電商……AI應用層出不窮;
Vision Pro開售并登陸中國市場,再掀XR空間計算浪潮;
HarmonyOS NEXT正式發布,移動OS生態生變;
汽車全面進入“下半場”,智能化成頭等大事;
電商競爭日益劇烈,卷低價更卷服務;
出海浪潮風起云涌,中國品牌邁上全球化征程;
……
7月流火,雷科技·年中回顧專題上線,總結科技產業2024上半年值得記錄的品牌、技術和產品,記錄過去、展望未來,敬請關注。
日,據外媒報道,蘋果最快可能在6月的WWDC前完成Mac產品線對Intel處理器的“清除”進程,實現全產品線采用自家芯片的“預告”。與之隨之而來的是全新的蘋果自研芯片M2的到來,以及搭載M2處理器的Macbook Air/Pro、Mac mini、iMac等眾多電腦產品推出。消息源指出,M2處理器預計采用8核CPU+9/10核GPU架構,相較于現款的7核或者8核,而M2 Max可能最高支持40核CPU+128核GPU的配置組合。
蘋果M2處理器即將在6月的WWDC展期間發布
此前放出的新版Macbook Air外觀更加輕薄多彩
新版的Macbook Air擁有2個雷電4接口以及1個3.5mm耳機孔,Magsafe3磁吸接口供電
講真的,目前蘋果M1 Max在筆記本電腦處理器方面幾乎是橫掃千軍,蘋果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我打我自己,我超越我自己。但M系列的芯片目前還需要在迭代1-2代才能有更穩定的適配。不過,話說回來了M1處理器其實已經能滿足咱們日常大部分的工作需要了,如果新品真的要來的話,老款勢必會迎來一波促銷,大家可以關注下。
(7844215)
過幾年的迭代更新,國產數碼品牌“酷比魔方ALLDOCUBE”所推出的Android平板電腦iPlay系列在外觀、屏幕、外放等方面均在不斷提升,可謂是越來越出眾,例如:iPlay 30用的雙揚聲器,而下一代iPlay 40不僅在屏幕等設計方面升級了,揚聲器也升級到了四個,每款iPlay新機型都有提升之處。而這樣用心去設計的結果,也讓iPlay系列的口碑在坊間不斷攀升。
在發布iPlay 40一段時間后,酷比魔方又發布了一款全新顏色設計的iPlay 40H,從機型名稱上來看,iPlay 40H應該屬于iPlay 40的衍生機型,也可理解為“高配版”。那么,酷比魔方iPlay 40H的體驗如何?作為一款國產“千元級(1099)”的平板電腦,iPlay 40H又會給我們帶來哪些不錯的體驗之處?讓我以這篇評測文章來為大家揭曉吧。
平板電腦作為大屏設備,在屏幕方面的設計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我認為沒有好的屏幕設計的話,那在這臺平板電腦上的體驗感離“差”也就不遠了??岜饶Х絠Play 40H則采用了一塊10.4英寸,in-Cell全貼合的高清大屏幕,分辨率則為2000*1200,并且應用了四邊等寬的微邊框邊設計,使整個屏幕不僅“顏值”高,而且還能帶來一定的沉浸視覺感。
說實話,目前在千元出頭的這個價位下,在屏幕設計上鮮有跟酷比魔方iPlay 40H一較高下的機型存在,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酷比魔方的其它機型了,例如Ta“哥哥”iPlay 40。
另外,酷比魔方iPlay 40H相較于iPlay 40而言,在屏幕邊框顏色以及機身顏色設計上也進行了新的嘗試,從黑色換成了白色,這也是酷比魔方目前為數不多以白色為主調設計的機型了,同時通過上圖可以看到iPlay 40H在屏幕中間頂部位置還設有一顆500W像素的前置攝像頭。
用酷比魔方iPlay 40H看漫畫《中華小當家!》效果實拍。
用酷比魔方iPlay 40H看動漫《蠟筆小新》效果實拍。
對了,酷比魔方iPlay 40H機身重量控制得也還可以,約為475克。而機身背面設計則比較簡約,并且還搭載了一顆800W像素的后置攝像頭。
有些用戶入手平板電腦是想通過平板的大屏設計體驗智能手機上體驗不了的“大屏觀影”,那么一臺平板電腦想要帶來出眾的觀影體驗,除了屏幕給力以外,在外放設計方面也頗為重要?;蛟S是基于這一點,酷比魔方iPlay 40H這次搭載了BOX音腔四揚聲器設計(每側面各兩個),個人實測音質不錯,且最大音量下也沒有出現“破音”。
酷比魔方iPlay 40H采用了Type-C式的充電接口,不過有一點需要“批評”一下,那就是iPlay 40H取消了耳機接口。
支持插入SIM卡上網及通話儼然成為了目前酷比魔方iPlay系列平板電腦的一個“傳承性”設計,酷比魔方iPlay 40H支持4G全網通雙卡雙待,或者插入一張電話卡以及一張不超過2TB的TF存儲卡。
同時我認為支持插入SIM卡的設計也進一步提高了iPlay 40H的實用性,給Ta安裝上一張流量卡后哪怕外出沒有WiFi也可以用流量無壓力上網。
酷比魔方iPlay 40H的外觀設計就說到這里了,下面將移步到體驗方面,一同來看看Ta的系統、性能等方面的使用體驗吧。
如果要問酷比魔方iPlay 40H設計最“薄弱”的地方,我認為應該是系統方面了。iPlay 40H采用了基于Android 10的人性化UI,整個系統UI界面走的是“簡潔風”,而且出廠預裝基本沒有。
iPlay 40H整個系統體驗其實沒有問題,最主要是“玩法不多”,沒有針對大屏做出一些“特色功能”,例如:電腦模式。當然話又說回來了,才一千出頭的價格,你還想要什么自行車?iPlay 40H不可能方方面都盡善盡美,當然不排除后期酷比魔方會努努力,盡力將iPlay系列做到完美。
酷比魔方iPlay 40H系統界面實拍。另外,其實通過實際體驗可以看到酷比魔方有針對系統方面做了優化,例如:部分系統圖標進行了重繪(注:上圖系統背景為黑色,是因為開啟了深色模式功能)。
使用酷比魔方iPlay 40H通話實拍,不過因為iPlay 40H沒有聽筒設計,接聽電話只能外放,所以為了保護隱私,最好使用耳機。
酷比魔方iPlay 40H系統中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功能,例如:閱讀模式,開啟以后系統全局會變成類似于“電紙書”的顯示效果。
酷比魔方iPlay 40H在處理器方面則搭載了來自于國產紫光虎賁T618(8核)處理器,我用安兔兔進行了性能測試后得到了256725分,基于目前的價格而言,我認為這個性能成績很好了,而且也完全夠用。
試玩了一下《王者榮耀》這款主流游戲,在開啟高幀率、高分辨率以及高清畫面總質量下玩了一局游戲,并用PerfDog記錄從一局游戲開始到結束的幀率,顯示平均幀率達到了59.7,基本上很穩,沒有明顯的掉幀波動。
上圖就是PerfDog記錄的數據。不過,如果開啟極致畫面總質量來玩的話就有點壓力了,畢竟酷比魔方iPlay 40H的性能就擺在那里,并且Ta也并不是一款主打性能的平板。
說實話,綜合性能、屏幕、外放等設計以及價格而言,我認為酷比魔方iPlay 40H整體很均衡,不“偏科”。
關于酷比魔方iPlay 40H的評測體驗就跟各位分享到這了。整體而言,如果預算只有千元左右,那么入手酷比魔方iPlay 40H很明顯是個“明智之選”。當然如果有更高性能要求的話,則可以等等后面酷比魔方將要發布的iPlay 40 5G版。不過,如果只是想入手一臺價格便宜,平時用來看看電影、上網課、玩些不需要太高性能的手游,那么入手酷比魔方iPlay 40H也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