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筆記本電腦領域,近幾年已經呈現出兩股不同的發展趨勢,一個是以游戲體驗為核心的,追求高刷新率、極致性能的游戲本,另一個則是追求輕薄設計、長續航,將移動辦公場景效率作為主要賣點的商務輕薄本產品。
從2020年開始,很多接觸新產品的用戶就會發現,很多搭載英特爾最新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產品上,多出了一個“Evo”認證的標識。實際上,這是英特爾對于高性能輕薄移動產品提出的一個全新的認證平臺,它脫胎于英特爾從2019年開始提出的雅典娜計劃。
盡管聽起來有些晦澀,但是這個Evo認證卻是從實際體驗這個維度進行考量的,前不久鈦媒體也采訪了英特爾Evo項目負責人鄭炯,并與兩家參與Evo項目的上游廠商聯陽半導體和前海深蕾科技的負責人進行了溝通,深入了解Evo平臺認證的背后工作以及今后的戰略部署。
Evo認證過程
與大家所熟知的各種筆記本認證標識相比,Evo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并非是某一硬件或者技術的認證。“在和我們的OEM、ODM和器件供應商一起合作的過程當中,我們有設計層面的深入合作,無論是在器件級的還是整機級的,各個領域都有合作,而產品最終所需要通過的認證體系,也囊括了響應速度、連接能力、續航表現等多個維度的測試。”鄭炯表示。
換而言之,Evo認證更像是電腦各類性能表現的一道“基準線”。就以續航能力這一部分的表現為例,在Evo認證的體系當中,提出了明確的性能標準,即充電30分鐘可以用4小時、FHD分辨率下整機續航時間不低于9小時。
鄭炯表示:“對于用戶而言,英特爾希望通過Evo傳達是一種更加簡單、有辨識度的產品體驗挑選模式,通過一個認證,就可以判斷這臺產品在響應速度、連接能力、續航時間等方面的表現如何。”為了讓這些產品都能夠達到基準線以上的表現,英特爾也從產品設計之初就開始建立與OEM、ODM廠商的聯系,并與廠商一起完成協作。
整個項目的淘汰率達到43%
具體到流程方面,首先,英特爾會制定規范并與所有的合作伙伴進行溝通,再對即將設計的產品進行評估,隨后則是OEM廠商提交自己設計完成的產品,英特爾進行評估和篩選,最后雙方要對一些產品表現的細節進行優化并通過最終的認證。
“整個Evo產品認證的過程,就是一個漏斗化的流程,以顯示屏為例,它是一個單項的部件,在業界有十多個顯示件供應商。不同顯示屏的各類指標都不一樣,無論是分辨率、亮度、色域的廣度,這些都是針對顯示屏單項的指標,英特爾則要針對單項指標制定出一個綜合體驗標準,再將這一標準套用于認證產品之上,這背后帶來了很大的工作量,”鄭炯表示。
可以看到在整個流程當中,英特爾既為廠商劃定了標準,同時也是產品設計、優化過程的參與者。它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是一個“認證機構”那么簡單,更像是一個幫助廠商解決問題的服務供應商。
即便如此,英特爾Evo認證仍然是一項比較有門檻的認證標準,據鄭炯透露,在產品立項設計并提交Evo認證的階段,就會有18%的淘汰率,隨后在最終的測試認證環節,還會有20%~25%的產品被淘汰,這也是目前市面上Evo認證產品主要集中于中高端定位產品的重要原因。
生態系統的研發將會是下一步的重點
前面提到,對于消費者而言,英特爾希望將Evo認證打造成一種“出色體驗”的代名詞,對于筆記本廠商,則要將Evo認證作為產品表現力的綜合目標,但在這些背后,英特爾實際上還有著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對產業上下游的聯動整合。
以聯陽半導體為例,這是一家已有25年歷史從事EC(embedded controller)芯片設計、制造的廠商。EC芯片主要承擔了筆記本當中的鍵盤、觸摸板控制以及充放電管理、溫度監控等任務。
在采訪中,聯陽半導體負責人王忠賢告訴鈦媒體:“EC芯片的演進可以說是筆記本向輕薄設計轉型的一個重要的基礎,之前很多筆記本產品都需要一個體積較大的電源適配器,但是如今的產品很多都只需要一個小巧的Type-C充電器就可以了,這就是因為EC芯片將電源管理功能進行了高度集成。”
EC芯片
這樣一家上游廠商,此前想要不斷迭代產品的方法就是從技術端攻克,然后再尋找整機廠商作為合作伙伴,再進行實機匹配、測驗并最終量產解決方案。加入英特爾Evo認證的體系中后,就可以在英特爾提供的開放實驗室中直接獲取數據,并進行技術方案的各類測試。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英特爾已經吸引了很多像聯陽半導體這樣的上游廠商進入自己的Evo認證體系當中,對于雙方而言,英特爾可以獲得目前業界最新的芯片或者軟件解決方案,而合作廠商則可以利用英特爾搭建的平臺完善自己的技術能力并與整機廠商直接建立溝通渠道。
隨著這種合作模式的成熟以及越來越多整機廠商、上游供應商的加入,英特爾將會形成一套以Evo為核心的“競爭力”,這才是其背后的野心所在。
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未來想要在筆記本上快速實現大功率快充技術的落地,按照傳統的解決方式,應該是整機廠商結合市場提出新需求,上游供應商開發解決方案并落地量產。但在Evo平臺體系的推動下,英特爾可以直接將大功率快充寫入標準當中,同時推進上游和整機廠商的快速部署。
這就讓英特爾既成為了整機廠商和上游供應商之間的紐帶,同時也把握住了整個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技術發展方向,在這個“以體驗為先”的智能硬件時代,英特爾正在以自身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改變賽道玩法。(本文首發鈦媒體APP 作者/鄧劍云 編輯/項歐)
記得我們昨天轉了兩篇新聞,都是惠普旗下的新品,分別是ENVY和Spectre系列,它倆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采用了“薯條LOGO”:
網友展現出的那種“魔怔般的愛”讓我有些頂不住
根據新聞所示,新款ENVY系列售價7299元起,Spectre系列9999元起,都是惠普中高端級別的輕薄本。
那么目前價格相對便宜的薯條標筆記本是哪款呢?
今天我們就來簡單分析一下:
惠普 戰X 14
它的配置如下:
R7 6850HS 處理器
16GB DDR5 4800MHz 內存
512GB 固態硬盤
14英寸 1920×1200分辨率 16:10比例 100%sRGB色域 IPS屏
電池容量 51Wh
厚 19.4~19.5mm
機身重 1.45kg
適配器重 302g
參考售價5999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續航表現較好
2,高負載下,表面溫度較低
3,擴展性較好,雙USB4+雙內存插槽
缺點!
1,同類產品中,機身較厚
2,開機鍵夾在Del和Backspace旁邊
3,4G LTE版本需要自行購買SIM卡
【升級建議】
這臺筆記本電腦拆機并不難,卸下D殼的螺絲后即可輕松取下后蓋,五顆螺絲均有限位設計不可取下,注意不要大力出奇跡。
2×8GB DDR5 4800MHz內存能滿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機器有兩個內存插槽,如有需求可自行更換。
測試機的固態硬盤容量為512GB,型號為西部數據 SN810,支持PCIe4.0×4和NVMe,如有需要可以自行更換。
13.3英寸版戰X支持選配4G LTE網絡,但SIM卡需要另行購買,有LTE網絡需求的用戶記得購卡。
【購買建議】
1,對長續航有很高要求
2,需要升級大容量內存的用戶
3,對機身厚度不敏感
惠普 戰X 14最大的特點是擴展性,繼承了“戰系列”一貫的優良傳統,雙內存插槽支持升級至64GB,可以滿足部分專業人士的需要。
屏幕方面,它采用了一塊1920×1200的16:10屏幕,對于“下巴”的縮減效果很明顯。實測色域容積為113.6%sRGB,色域覆蓋99.5%sRGB,平均ΔE為1.56,最大ΔE為4.94。
接口方面,機身左側依次為HDMI2.0b、USB3.2 Gen1 Type-A,以及兩個USB4接口;
機身右側依次為3.5mm耳麥接口、USB3.2 Gen1 Type-A接口。
續航方面,它的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12小時1分鐘。
噪音方面,戰X的滿載人位分貝值為43.7dB,屬于比較安靜的水平。
惠普 戰X的選擇極為豐富,有大中小,從13.3~16英寸3種尺寸,硬盤也有不同規格可選,甚至R5和R7配置也有一些差異。
R5為低壓U系列處理器,而R7則選用了熱設計功耗更高的HS處理器,核顯性能也有所提升,預算允許的話更推薦R7版。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臺配置較高且接口豐富的標壓商務本,那么它可以考慮一下。
但如果你對便攜性要求較高,那么這臺電腦在同尺寸中是比較厚重的。
【豬王的良心結語】
上圖是戰X 14的拆機實拍圖,單風扇雙熱管的組合,LTE網卡是選配的,預留了天線和SIM卡槽。
室溫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U82 Ver.01.01.07
使用Stress FPU進行壓力測試,在滿載狀態下,CPU溫度最高93℃,穩定在87.9℃,功耗約38W,頻率約3.5GHz。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鍵盤鍵帽最高40.8℃出現在F鍵區域,WASD鍵為36.6℃,方向鍵29.7℃。左腕托溫度為29.8℃,背面中心點36.9℃。
總的來說,惠普 戰X 14的散熱表現不錯,性能釋放對于一款商務本來說已經很強了,表面溫度和噪音也控制的很好。
惠普到底有多少LOGO,他們分別代表著什么?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
1,傳統經典標志
這是惠普最為人所熟知的標志,圓形HP曾經是所有惠普筆記本的通用LOGO,但后續各個系列都擁有了自己的專屬標志,所以圓形LOGO現在已經少見一些了。
如今在惠普筆記本里,入門~主流級別的家用筆記本,特別是輕薄本,會采用惠普的經典LOGO。
2,OMEN標志
年輕人一看就知道是惠普游戲本的標志,它是由惠普收購的VooDoo品牌演化而來,本質上也是個簡化版本。(想看VooDoo標志的同學,可以去百度搜“VooDoo LOGO”)
如今在惠普筆記本里,所有暗影精靈系列的游戲本,都采用了OMEN標志,但它并非惠普唯一的游戲本標志。
3,Victus標志
相比于上面的OMEN,這個V字在國內是“光影精靈”的標志,它的同樣是游戲本出生,但整體設計不如暗影精靈那么優秀,本身定位也比較模糊,官方稱之為“無界游戲本”。
如今在惠普筆記本里,所有光影精靈系列都采用了Victus標志,它和OMEN一起組成了HP游戲本陣營。
4,“薯條”標志
這應該是筆吧讀者里最喜歡的LOGO,它設計得比較簡約,在法國巴黎由Spectre系列首發,曾經代表著惠普旗下的頂級輕薄本。
如今在惠普筆記本里,Elite、ENVY、Spectre系列可以采用薯條LOGO,它依舊代表著惠普輕薄本主流~高端的產品線。
戰X在國際型號里屬于EliteBook產品線。
5,ZBook標志
不同于上面的“薯條標”,這個“大Z標”應該是筆吧讀者里最不喜歡的LOGO,可能是由于標志太大,Z字知名度不高,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是雜牌機。
但實際上,“大Z標”是整個惠普PC里“均價最高”的LOGO,就算是薯條LOGO也有五六千的型號可選,而貼著Z字標的筆記本大多數都是萬元級的。
如今在惠普筆記本里,只有ZBook系列允許采用這款標志。
而我們熟悉的“戰99系列”,它在國際型號里也是ZBook的一份子。
縱覽整個筆電市場,還沒有那個廠家敢于想惠普這樣擁有這么多獨立LOGO的,這種多品牌的運營思路可以讓產品更便于區分,特別是高端產品讓人一眼就看出高級感。
在我看來,LOGO多是好事兒,如果3000~30000的筆記本都用同一個LOGO,那雖然會加深消費者印象,但對高端線的發展會產生影響。
就像很多讀者希望戴爾的XPS標志印在A面一樣,個性化、獨特化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希望其他品牌可以多多參考~
電腦上的各種標志就像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每天你用電腦時都會遇到,你無數次按下、點擊、注視這些標志和圖標。但是,它們的起源卻很少被人們所熟知。
一 電源標志起源于“二戰”時
關于電源標志的起源要回溯到“二戰”時期。當時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需要用二進制來標記獨立的電源按鈕、開關和旋轉切換開關。那時用二進制中的“1”代表 “開啟”,用“0”代表“關閉”。到1973年,國際電氣工程委員會(IEC)模糊地設定了一個在兩者之間的內循環,并命名為“備用電源狀態”。不過,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的工程師們覺得這個定義太含糊不清,就將其修改并重新定義為“電源”,并設計了這個標志。因此,實際上這個標志是由數字1和0組成。
二 @符號歷史淵源深遠
在所有電腦標志中,@是唯一入選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建筑與設計收藏的標志。它也是網絡世界最常用的符號。每個電子郵件都要用到它,在微博里通知他人,也要用到@。
@在數字世界的起源要回到1971年。美國技術研究公司BBN的一位程序員雷蒙德?湯姆林森當時正負責開發一個程序讓計算機用戶能夠連接到阿帕網。
湯姆林森決定在電腦網絡的地址中間插入這個符號,來區分“用戶”和“終端”,這個做法后來被廣泛采用,成了今天電子郵件地址的標準寫法。因此,雷蒙德?湯姆林森也被人們稱為“電子郵件之父。”
但是并非湯姆林森首先創造了@這個字符。事實上,在他創造@的用法前很久——1885年美國安德伍德(AmericanUnderwood)打字機出現時,@這個符號已經存在于鍵盤上了。當時它是作為一種會計速記符號,表示“以……的比率”作計算之用。
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這個符號大概起源于公元6世紀。當時的修道士開始用這個符號來代替拉丁文中的ad。在拉丁文中ad的意思相當于at(在某處)或 toward(朝向)。他們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區別于單詞AD(AnnoDomini縮寫),即耶穌紀元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元”。
三 USB圖標來自羅馬神話
你可能每天都會在各種設備上看到USB的圖標,從U盤、數據線到筆記本電腦,它的設計起源由是哪里呢?
1994年,康柏、IBM、英特爾、微軟和DEC等幾家公司計劃開發一種通用的數據交換接口,以取代當時各種電腦上互不兼容的各種數據接口。1995 年,英特爾工程師AjayBhatt開發出第一個通用串行總線(USB)接口。1996年,作為行業標準的《USB1.0細則》正式發布。
根據《USB1.0細則》,USB圖標設計靈感是來自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尼普頓(Neptune)(也是海王星的名字)的武器“三叉戟”,一支強有力的三齒魚叉。
不過,為了避免魚叉形狀的設計暗示人們拿著自己的USB存儲設備到處亂插(叉)。設計師對三叉戟的三根尖齒進行了修改,將左右兩根的三角形分別改成了圓形和正方形。這三個不同的形狀意味著,各種不同的外部設備都可以使用USB這一標準進行連接。
四 藍牙與丹麥國王
用于現代社會的手機藍牙,與公元10世紀丹麥的國王哈洛德?布美塔特之間有什么關系?哈洛德國王驍勇善戰,統治丹麥期間持續對外征戰,統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丹麥廣大北歐地區。早年,哈洛德曾是北歐海盜精神的發揚者,當時北歐地區的主要信仰是奧丁神,即“戰爭之神”。但在他統治晚年,卻受到來自歐洲大陸諾曼人的海盜行為的猖獗侵擾。因此,他決定引入基督教信仰,取代原有的奧丁神信仰,對國民施以教化,使得北歐地區的人們逐漸擺脫了海盜的魚腥氣,加強了與歐洲大陸的聯系。
傳說,這位哈洛德國王特別喜歡吃藍莓,有一顆牙齒被染成了永久性的藍色,因此人們都叫他“哈洛德?藍牙”(HaraldBluetooth)國王。
1995年,由瑞典愛立信主導,包括芬蘭的諾基亞、日本東芝和美國的IBM、英特爾計劃成立一個行業協會,共同開發一種短距離無線連接技術。在給這項技術命名時,由于兩個主導企業愛立信和諾基亞都是來自北歐國家,在他們歷史中哈洛德?藍牙(HaraldBluetooth)國王有“實現統一、加強聯系” 的含義,所以,他們最終決定以“藍牙(Bluetooth)”為這項技術命名,這個行業組織也因此叫做BluetoothSIG(藍牙特殊利益集體)。
而藍牙這個標志的設計:它取自HaraldBluetooth名字中的“H”和“B”兩個字母,用古北歐字母來表示,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就成為了藍牙的logo(見上圖)。
五 蘋果花形鍵和野營有關
蘋果電腦用戶每天都要使用很多次“Command鍵”但很少有人能想到,這個花形符號和瑞典的野營地之間有著某種關聯。
據蘋果電腦開發團隊的老員工安迪?赫茨菲爾德回憶,當時他正與團隊其他成員合作負責將軟件菜單的各種命令轉移到物理鍵盤上操作。他們想到一個簡單的辦法,在鍵盤上添加一個特別的“功能鍵”——當這個“功能鍵”配合其他不同的按鍵時,就會調用相應的菜單各種命令,這也是鍵盤快捷鍵的由來。
他們給這個特別的“功能鍵”命名為“Applekey”,并在按鍵上貼了一個小小的蘋果logo。但喬布斯討厭這個想法,他命令重新設計命令,并匆忙找到位圖藝術家蘇珊?卡爾。這位設計師拿出了一本《國際符號標志辭典》,翻了翻之后,她說選中了瑞典一個的“花形”符號,“就用這個”。辭典里寫到,這個符號用在瑞典的野營或露營地,表示需要提醒人們注意和關注。此外,它還有無限循環、統一碼標準等含義。
今天,蘋果電腦上仍然在使用這個作為Command鍵的標識,較早的蘋果鍵盤上都還Command鍵左側都還保留有蘋果logo。但最新的蘋果筆記本和外置鍵盤上都已經除去了蘋果logo,僅保留了花形符合。
文/佟笑笑
責任編輯/周曉華
新媒體編輯/蔡見東 何芷璀
審核/楊云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