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我們做性能測試的時候,除了使用工具編寫腳本并執行之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性能測試結果分析和問題調優。然后在做性能測試的時候,非常常見的一類問題就是CPU的問題。所以,要專業做性能測試就免不了要深入學習一下CPU的原理和常見的分析和監控的命令。


    CPU的介紹

    概念:CPU(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塊超大規模的集成電路,是計算機的運算核心【拿到數據后先計算】和控制核心【然后再根據計算結果去控制】。



    • 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電腦中所有操作都由CPU負責讀取指令,對指令譯碼并執行指令的核心部件。

      • 計算機程序編譯后 0101二進制代碼,CPU接受到這個指令,解釋指令拿到數據,處理數據。

    • CPU由3個模塊組成,三個部分由內部總線連接起來:

      • 控制單元:根據計算結果去控制數據的流向,把內存的指令、數據讀入寄存器,控制計算機

      • 運算單元:拿到數據先計算數據

      • 存儲單元:臨時的數據存儲在存儲單元,比磁和-內存更小,速度更快。

    CPU的信息查看命令


    我們搭建好性能測試環境后,進行性能測試之前,最好能先去看一下服務器CPU的基本信息和參數。所以,我們先來學習幾個CPU查看的命令。


    1、查看物理CPU的個數:cat /proc/cpuinfo



    通過上圖:這個虛擬機的物理cpu2個,每個物理cpu的邏輯CPU個數為1個,所以邏輯CPU的個數就是2個。


    2、也可以直接用命令:cat /proc/cpuinfo| grep "processor"| wc -l 查看邏輯CPU的個數。


    • wc -l: wc 是一個命令,用于計算文件中的字節數、字數和行數。-l 選項告訴 wc 只計算行數。


    3、通過lscpu命令查看:顯示CPU制造商、架構、CPU數量、型號、主頻以及緩存等信息。


    • Sockets=物理cpu

    • Cores per Socket=一個插槽上CPU核數

    • Threads per core=每個核上超線程數

    • CPUs=邏輯cpu


    CPU關注性能指標


    我們真正需要重點學習的是CPU在性能測試的時候,我們分析應該關注哪些指標。這個是性能分析的關鍵。如下圖所示:



    關注指標1:CPU使用率


    CPU使用率是我們最直觀能看到的指標,所以會優先去關注。CPU利用率行業內標準是一般不要超過75%,如果超過了就需要分析原因,并找到問題和調優了。


    • CPU使用率=非空閑時間占總CPU時間的百分比, 越高說明CPU越繁忙,就可能需要進行性能問題分析和調優。


    • 我們需要關注的是CPU非空閑部分,具體可以細分如下,加粗部分是重點:

      • %us:用戶 CPU,比如java程序,應用程序等:用戶態使用CPU的百分比(user)。用戶CPU使用率高,通常說明有應用程序比較繁忙。

      • %sy:系統CPU:表示CPU在內核態運行的時間百分比。系統CPU 使用率高,說明內核比較繁忙。

      • %iowait:等待I/O:表示等待I/O的時間百分比。iowait高,說明系統與硬件設備的I/O 交互時間比較長,比如跟鍵盤、網卡、顯示器等交互。

      • ni【軟/硬中斷】:分別表示內核調用軟中斷處理程序、硬中斷處理程序的時間百分比。它們的使用率高,通常說明系統發生了大量的中斷。

        ? 當CPU的時間分片正在處理某個任務還沒完成時鐘時間的時候,突然收到硬中斷或軟中斷指令,CPU被打斷需要去響應,才能繼續執行任務;

        ? 如果ni參數很高,說明中斷的數量很多,說明CPU不停的被打擾,需要分析是什么中斷。一般ni比較高的情況比較少,不過ni高也會導致sy【內核占比】比較高,是環環相扣的,要能分析。

      • %st/gu:steal/guest:在虛擬化環境中會用到的竊取CPU使用率(steal)和客戶CPU使用率(guest),分別表示被其他虛擬機占用的CPU時間百分比,和運行客戶虛擬機的CPU時間百分比。

        ? 這兩個一般比較低,不會成為cpu的瓶頸 不太需要關注

      • %id:空閑 CPU百分比,CPU使用率=(100-id)%

        ? 比較簡單的算法:100% - id%=CPU使用率

    關注指標2:平均負載


    平均負載指系統的平均活躍進程數,一個時間段內平均有多少進程數在活躍,跟cpu核數做比較,算出繁忙情況;這是服務器性能的重點關注值,一般CPU的使用率高的話,平均負載也是高的。


    主要包括三個數值,過去1、5、15鐘的平均負載。可以通過這三個值看到負載整體的趨勢。



    • 逐步降低,是CPU后來越來越空閑;逐步增加,CPU越來越繁忙;或者持平,就是CPU穩定。

    • 理想情況下,平均負載=邏輯 CPU個數,這表示每個CPU都恰好被充分利用;如果大于邏輯 CPU 個數,就表示負載較重;如果平均負載的值高于CPU的3- 5倍 ,那么很有可能CPU存在瓶頸,就需要分析和調優。

    關注指標3:上下文的切換cs


    系統內核和應用存儲共用CPU的內核,就會需要不停的爭搶資源,就會出現上下文切換。


    上下文切換多了不是好事兒,過多的上下文切換,會將原本運行進程的CPU時間,消耗在寄存器、內核棧以及虛擬內存等數據的保存和恢復上,很少有時間真正計算和處理數據,減少和縮短了進程真正運行的時間,通常會導致CPU內核【sy】消耗資源比較高,會成為性能瓶頸,需要優化。


    性能的基本Linux命令


    了解CPU需要關注的性能指標,那么在性能測試執行的時候,如何去監控這些指標呢?我們就需要通過一些常用的監控命令了。


    1、top命令:常用的性能分析工具,能夠實時顯示系統中各個進程的資源占用狀況



    上圖就是top命令的結果顯示,我們來一一分析:


    • 第一行數據:


      • 當前系統時間,啟動運行了多長時間。

      • 2 users, 有多少個終端用戶連接, 不代表多少個賬戶 【同一個賬戶 多個終端也算】

      • load average:服務器性能的重點關注值,系統過去1分鐘的平均負載、 過去5分鐘的平均負載、 過去15分鐘的平均負載

        ? 前面我們講到過,如果平均負載大于CPU數量,甚至達到3- 5倍cpu數量,說明系統負載非常大了。這個時候才會需要去觀察下面的詳細數據分析原因。

    • 第二行數據:默認是進程數,可以切換為線程數


      • 總進程數,正在運行的進程數,休眠的進程數 。

      • 按下H, 切換為 Threads 當前總線程數 。

    • 第三行數據:CPU的使用情況,這個是重點。


      • %CPU(s):是CPU使用率的平均值,合并cpu的統計數據,是所有數量cpu的總情況。

      • us, CPU的用戶態使用時間占比 【應用程度和代碼邏輯在用戶態計算】,如果這個高,很可能代碼邏輯復雜

      • sy, cpu的系統態使用時間占比 【系統內核】

      • ni, 中斷占用cpu的情況,如果發生中斷,優先級更高的中斷了當前的事情

      • id, idle 空閑【 不會超過100】

      • wa, IOwait等待IO操作的操作狀態的時間占比 ,當我們io繁忙時,這個數值一般會非常明顯。

      • hi, hard interrupt 硬中斷 ,保存和打開數據占用cpu時間

      • si, soft interrupt 軟中斷,保存和打開數據占用cpu時間

        ? hi + si=ni的值

      • st:steal,其他的虛擬機占用CPU的時間 ,這個基本不用關注。

      • 總結:這行數據會優先看id數據,如果id很大,不用分析;id小,再去看us 和sy:

        ? 如果us 很高,一般要分析代碼邏輯

        ? 如果sy很高,要看看ni的值,ni很高的話,就要進一步分析hi si的值 看哪個中斷高。

    • 第四行數據:內存的使用情況,后面我們分析內存性能問題的時候再詳細講。


      • 總的內存,空閑內存,使用的內存,buff和cache內存

        ? buff 【緩沖區:磁盤虛擬出來 加快磁盤讀取數據速度】

        ? cache 【緩存:虛擬的 加快內存數據交換速度的】

        ? swap:交換區

        ? avali:可用于下一次的物理內存總量

    • 進程列表詳細數據:默認都是進程


      • pid 進程id

      • USER 進程的歸屬者, 這個進程啟動用戶

      • PR 進程優先級,數字越大優先級高的話可以優先使用資源 ----性能不太關注 影響不大

      • NI 進程優先級切換,跟PR共同決定了進程的優先級 ---性能不太關注 影響不大

      • VIRT:這個進程分配的虛擬內存

      • RES:實際物理內存

      • SHR :共享內存會詳細講

      • S: status,進程的狀態,可以是R S 等

      • %CPU 這個進程占用了多少的cpu使用率 -----這個數值,在CPU為多核時候,是可以超過100

        ? 進程列表中,默認排序規則,是根據 %CPU 數值從高到低的排序

        ? 如果某個進程占用CPU高于75% 需要單獨拎出來分析

      • %MEM 這個進程占用內存率,后面講解。

      • TIME+:這個進程占用CPU的總的時間,如果這個進程經常需要CPU進行計算和處理,這個時間就會很大。

      • COMAND: 這個進程通過哪個命令啟動的。

    2、mpstat:進程相關的統計報告信息,跟top命令里信息類似。


    • 這個命令Linux系統不自帶,需要安裝,安裝命令 :yum install -y sysstat

    • 1)mpstat 1 10 :1s刷新一次數據,實時監控工具,主要報告與cpu相關統計信息,這個CPU是所有CPU的平均整合情況;總共打印10次。


    結果里顯示的信息跟top命令里基本一樣,就不詳細贅述介紹了。


    3、pidstat:監控全部或指定進程的某個進程查看cpu、內存、線程、設備io等資源占用情況和上下文切換信息。重點在于上下文切換。


    • 同樣不是系統自帶的命令,需要額外安裝:yum install sysstat -y

    • 監控全部或指定進程的cpu、內存、線程、設備io等資源占用情況和上下文切換信息,用來實時查看進程的CPU、內存、I/O以及上下文切換等指標信息

    • 一般會加一些參數來使用pidstat命令:pidstat -u -w -p pid ,過濾指定的進程的信息顯示。

      • -u: CPU的信息,-w【switch】,-p 【指定進程id】

      • 這個命令里我們會重點看上下文切換信息,上下文切換包括資源上下文切換和非資源切換:

        ? cswch/s :自愿上下文切換 :,資源不夠資源切換

        ? nvcswch/s:非自愿上下文切換 ,時鐘周期+中斷等被迫切換

    • 如果這個上下文切換高,那么CPU的sy一般會比較高, 就需要去定位原因了。


    4、vmstat :虛擬內存統計的縮寫,很強大的命令,基本涵蓋了所有監控的信息,可對虛擬內存、進程、cpu活動進行監控。


    vmstat 1 5 : 間隔1秒鐘刷新一次,總共收集5次 就結束,顯示結果如下:



    • procs: r 顯示多少進程在等待,b 顯示多少進程在不可中斷的休眠

    • memory: swpd 顯示多少塊被換出磁盤,free顯示剩下的空閑塊,buff正在被用作緩沖區的塊,cache正在被用作操作系統的緩存

    • swap: 現在交換活動, si 每秒有多少塊正在被換入內存 so正在被換出到磁盤

    • io: 顯示了多少塊從塊設備讀取(bi)和寫出(bo),通常反映了硬盤I/O的繁忙程度

    • system: 顯示每秒中斷(in)和上下文切換(cs)的數量

    • cpu:顯示所有的cpu時間花費在各類操作的百分比,包括執行用戶代碼(非內核),執行系統代碼(內核),空閑以及等待IO

    5、iostat 顯示設備,分區和網絡文件系統的CPU統計信息和輸入/輸出統計信息 [需要額外安裝]



    重點的參數


    • -c 顯示CPU使用率報告

    • -d 顯示設備【磁盤】使用率報告

    • -k 以每秒千字節顯示統計報告

    • -m 以每秒兆字節顯示統計報告

    • -x 顯示擴展統計信息

    結果顯示:


    • Device: 磁盤信息

    • rrqm/s :讀磁盤隊列數量

    • wrqm/s 寫磁盤隊列數量

    • r/s w/s 每秒的讀\寫的請求次數

    • rMB/s wMB/s 每秒讀\寫磁盤的大小

    • avgrq-sz 平均請求磁盤扇區數

    • avgqu-sz 等待隊列的大小

    • await r_await w_await 等待

    • svctm 請求用的時間

    • %util 至少有一個活躍的 讀寫操作的時間占比

    6、dstat 是一個用來替換vmstat、iostat等命令的工具,功能比較全,有彩色的界面


    • 安裝:yum install dstat -y

    • 參數:

      • -c:cpu監控

      • -m: 內存

      • -d:disk 磁盤

      • -n:net 網絡

      • -l:load 系統負載

      • -y:system ,系統

      • -r: io

      • -t: 加上時間顯示



    7、sar:幾乎可以統計服務器的所有信息


    • -B 分頁狀況

    • -b I/O 和傳輸速率信息

    • -d 塊設備狀況

    • -I 中斷信息狀況

    • -n 網絡統計信息

    • -q 系統負載壓力統計

    • -r 內存利用率信息

    • -u CPU利用率信息

    酷睿13代發售一年后,Intel為玩家們帶來了酷睿14代臺式機處理器,在上代的基礎上提升了頻率和核心數量,并同時推出了包括Wi-Fi 7、Thunderbolt 5、新版應用優化器和XTU等一系列功能的升級。那么作為原有命名法則下的“最后”一代酷睿,它能否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呢?本次首發測試將給你答案 。

    ↓↓↓點擊視頻了解性能實測↓↓↓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不止是頻率與核心升級,酷睿14代帶來了更多進化

    Intel酷睿14代臺式機處理器依舊沿用了第13代的Raptor Cove微架構,但在核心頻率、核心數量、緩存以及平臺支持上進行了一些更新,同時加入一些應用程序的優化。平臺方面,它可以繼續兼容600及700系主板,玩家只需要更新BIOS即可,有效降低了升級成本。

    不過,隨著酷睿14代的發布,Intel也為玩家帶來了Wi-Fi 7和Thunderbolt 5。Wi-Fi 7具有更好的無線連接性能、更高的帶寬和更低的延遲,并在安全性方面得到了極大改善。新的Thunderbolt 5在原有40Gbps帶寬(Thunderbolt 4)的基礎上提供了80Gbps甚至是3通道120 Gbps的下行帶寬,供電能力也提升到了最高240W。玩家將在新版700系主板上享受到這些功能。

    此外,Intel還更新了新的Intel應用優化器,它基于Intel動態調頻技術框架,結合Intel硬件線程調度器,實現針對特定應用場景以及應用的調度策略,帶來顯著的性能提升。

    酷睿14代K系列的超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內存也可以輕松支持到DDR5 8000的規格。Intel XTU超頻工具目前也開放了SDK,方便開發者打造自己的超頻工具。另外,針對入門級和普通玩家則提供了基于AI的超頻助手,它會根據用戶硬件環境,配合人工智能和大量的內部學習訓練,為玩家的主機找到值得推薦的超頻參數配置,實現更方便快捷的超頻。

    首批上市的酷睿14代臺式機處理器包括了6款K系列產品。包括i9-14900K/KF、i7-14700K/KF、i5-14600K/KF,而我們的測試則使用了其中帶有核芯顯卡的i9-14900K、i7-14700K和i5-14600K。

    i9-14900K/KF具備8P+16E的核心規格,P核TVB頻率高達6.0 GHz,比上代i9-13900K/KF的5.8GHz要高出200MHz,是真正意義上的開箱即用6GHz處理器。

    i7-14700K/KF是本代中變化最大的產品,相較于i7-13700K/KF,它增加了4個能效核,這將帶來顯著的多線程性能提升。同時,i7-14700K/KF的最高睿頻頻率可以達到5.6 GHz,比上代i7-13700K/KF要高出200MHz。能效核的最高睿頻也從上代的4.2GHz提升到了4.3GHz。

    i5-14600K/KF具備6P+8E核心,和上代保持一致。P核最高睿頻從5.1GHz提升到了5.3GHz,提升了200MHz,E核睿頻則可達4.0 GHz。i5-14600K雖然規模并沒有什么變化,但頻率的提升讓它的單核心性能更接近上代i9-13900K,對于中端玩家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當然,為了讓酷睿14代更好地發揮性能,作為Intel重要合作伙伴的技嘉早就準備好了全新的700系主板,其中的Z790 AORUS PRO X冰雕更是其中的甜品旗艦代表作。

    技嘉Z790 AORUS PRO X賞析

    技嘉Z790 AORUS PRO X(以下簡稱Z790冰雕X)隸屬于全新增加的冰雕系列,在外觀方面和之前的小雕PRO相比走了銀白配色的風格。

    ↓↓↓點擊視頻賞析Z790冰雕X↓↓↓

    <s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Z790冰雕X配備了18+1+2相數字供電,其中18相處理器供電配備90A電源級芯片,充分滿足i9-14900K滿血釋放性能的供電需求。

    同時主板還給VRM電路搭載了新一代一體成型散熱裝甲,采用復合式剖溝設計并配備了高品質導熱墊、內置8mm熱管,因此可以提供相當出色的散熱效率,確保VRM持續高負載供電也不會過熱。

    內存方面,Z790冰雕X通過配備8層2盎司銅服務器級PCB板、抗干擾遮罩、背鉆孔技術、SMD技術與隔離內存布線,提供了非常優秀的電氣性能,從而可以輕松支持DDR5 8266+的高頻內存。同時,得益于技嘉獨有的D5黑科技,還可以支持“內存高帶寬”和“內存低延遲”功能,進一步免費提升內存性能。

    擴展槽方面,Z790冰雕X板載了新一代的超耐久顯卡插槽X,采用無縫式一體設計,固定在專用背板上,因此擁有普通顯卡插槽10倍的承載能力。此外,超耐久顯卡插槽X配備了橡膠內襯條,保護顯卡PCB不被劃傷。超耐久顯卡插槽X還配備了鋅合金屏蔽罩,有效降低來自外界的信號干擾。

    Z790冰雕X提供了5個M.2插槽,并配備了一體式抗干擾金屬遮罩、全覆蓋散熱裝甲XL和散熱背板。5個M.2插槽中,兩個由處理器直出,分別支持PCIe 5.0×4和PCIe 4.0×4,另外3個由主板芯片提供,都支持PCIe 4.0×4。值得一提的是,支持PCIe 5.0的M.2插槽最高可安裝25110尺寸規格的SSD,同時在使用此插槽時,第一條顯卡插槽將運行在X8模式下。

    周邊功能方面,Z790冰雕X配備了5千兆有線網卡和Wi-Fi 7無線網卡,其中Wi-Fi 7無線網卡更是支持MLO多鏈路技術,可以將流媒體、游戲應用分別分配給不同的頻段,配合主板附帶的高增益磁吸天線實現流暢不卡頓的網絡體驗。

    對于設計師用戶,Z790冰雕X還有一個貼心的設計,它提供的VisionLINK技術可以實現USB Type-C一線通,同時實現數據傳輸、60W充電與最高4096×2304@60Hz的視頻信號輸出,方便設計師用戶連接手繪屏進行創作。

    個性化和易用性方面,Z790冰雕X也帶來了獨特的創新。首先是全新的UC BIOS,擁有重新設計的用戶界面,Easy模式下支持快速訪問,更可通過PerfDrive黑科技根據散熱配置來優化性能。主板還支持EZ-Latch快易拆功能,一鍵裝拆顯卡與M.2 SSD。

    特別值得點贊的是,Z790冰雕X為喜歡機箱副屏的DIY玩家特別板載了視頻接口,免去了復雜走線的麻煩。當然,Z790冰雕X也支持RGB Fusion燈效系統,方便玩家打造燈效MOD主機。

    總的來說,這次Z790冰雕X的升級是非常全面的,除了用料和散熱方面的提升,還在穩定性和易用性方面有了十分搶眼的創新,稱得上是酷睿14代的高性價比旗艦級座駕,特別適合追求高顏值與高性能的發燒級玩家與設計師用戶選擇。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酷睿14代的實戰表現吧

    實戰測試:6GHz大顯身手,酷睿14代再攀性能巔峰

    測試平臺

    處理器:i9-14900K/i9-13900K/i7-14700K/i7-13700K/i5-14600K/i5-13600K

    主板:技嘉Z790 AORUS PRO X

    散熱器:技嘉水雕PRO360

    內存:阿斯加特 博拉琪DDR5 7200 16GB×2

    顯卡:RTX 4090 FE

    硬盤:WD_BLACK SN850X 2TB

    電源:技嘉UD1000GM

    操作系統:Windows 11專業版

    測試之前我們在技嘉Z790 AORUS PRO X主板BIOS中解鎖了處理器功率墻、啟用內存XMP頻率,并打開了D5黑科技的“內存低延遲”和“內存高帶寬”功能,由此保證系統處于最佳的性能狀態。

    基準性能測試

    基準性能方面,i9-14900K得益于更高的頻率,相對i9-13900K帶來最高3%左右的性能提升。而i5-14600K相對i5-13600K的提升也比較符合這個規律。不過,i7-14700K由于增加了4個能效核,多線程提升幅度巨大,最高可達19%,單線程也有4%左右的提升。

    生產力性能測試

    在內容創作的生產力測試中,i9-14900K的表現與基準測試相仿,相對i9-13900K大約有3%左右的綜合性能提升,i5-14600K相對i5-13600K綜合提升幅度則要更高一些,最高可接近7%。i7-14700K由于增加了4個能效核,所以在吃多線程性能的專業應用中提升幅度巨大,最高可達20%,平均也能達到13%左右。

    游戲性能測試

    再來看看游戲玩家最關心的游戲測試。我們選擇了19款熱門游戲進行測試,綜合19款游戲的幀率表現來看,i9-14900K相對i9-13900K最高提升幅度可達4.59%,i7-14700K相對i7-13700K最高提升幅度可達4.32%,i5-14600K相對i5-13600K最高提升幅度可達4.41%。總的來說,選擇酷睿14代確實可以為玩家帶來更流暢的游戲體驗。

    滿載功率測試

    功率方面,我們使用Cinebench R23考機,解鎖功率墻的情況下,i9-14900K的持續滿載功率大約保持在360W左右,這對主板供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過這對于供電設計本身就非常強悍的Z790冰雕X主板來講就游刃有余了,至于i7-14700K和i5-14600K則更不在話下。

    超頻方面,使用一體式水冷的情況下,i9-14900K通過Intel新版XTU進行超頻,經過簡單的嘗試,最終穩定在P核全核5.9 GHz,E核全核4.7 GHz,Cinebench R23多核分數來到了43774。如果只超P核,則可以超到P核全核6 GHz穩定使用,這也證明了i9-14900K確實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開箱即用的6 GHz處理器。

    總結:酷睿14代帶來更極致的體驗,平臺更有實用升級

    最后總結一下,酷睿14代相對上代產品通過提升頻率、增加核心實現了進一步的性能升級,為玩家和用戶帶來了更加高效的選擇。尤其是其中的i7-14700K,由于增加了4個能效核心,因此多線程性能提升幅度十分明顯,在首發定價持平上代的情況下提供了相當出色的性價比。

    此外,酷睿14代也帶來了平臺的功能升級,例如Wi-Fi 7、Thunderbolt 5、穩定支持DDR5 8000以及新一代的應用優化器、帶AI智能引導的XTU超頻工具等等,全面提升了平臺的使用體驗,增強了Intel平臺的易用性和人性化。

    除了處理器本身,和酷睿14代一起登場的新版700系主板也很有看點,例如技嘉Z790X雪雕,提供支持PCIe 5.0的顯卡與M.2插槽、板載機箱副屏專用視頻接口、輕松支持DDR5 8266以上頻率且擁有獨家D5黑科技,當然也少不了全新的Wi-Fi 7無線網卡和5千兆有線網卡,用它來搭載i9-14900K這樣的酷睿14代旗艦打造頂級性能主機無疑是上佳的選擇。

    天我們發布了一期視頻,聊了聊Intel部分臺式機處理器可能存在不穩定、故障率高的問題,不知道大家都看了嗎?

    我們一直對這個事情保持跟蹤,現在有最新進展來同步給大家:

    上圖轉自IT之家

    昨天Intel發布了聲明,確認該問題由“微代碼算法造成”,并預計將于八月中旬“提供一個微代碼補丁來修復過高電壓導致的根本問題”。

    對于筆記本處理器,Intel在聲明中表示“確定移動產品沒有暴露出相同的問題”。


    那么作為筆記本消費者應該如何看待此次事件呢?

    今天我們就以ROG 魔霸新銳為例來簡單聊聊我的態度


    ROG 魔霸新銳

    左滑看接口

    機身左側

    機身右側



    它的配置如下:

    i9-13980HX 處理器

    RTX 4060 8GB 獨立顯卡(140W)

    16GB DDR5 5600MHz 內存

    1TB 固態硬盤

    16英寸 2560×1600分辨率 100%P3色域 240Hz刷新率 IPS屏

    厚度 22.3~28.7mm

    重量 2.36kg

    適配器重量 782g

    參考售價9999元

    它的優缺點如下:

    優點!
    1,屏幕素質較好,支持色域切換

    2,散熱規格高,性能釋放優秀

    3,高負載下,鍵盤溫度控制較好


    缺點!
    1,外部接口較少

    2,機器外殼不耐臟

    3,沒有搭載數字小鍵盤

    【升級建議】
    這臺筆記本電腦拆機不難,卸下底面所有螺絲即可取下后蓋。

    單根16GB DDR5 5600MHz內存能滿足大部分用途的需求,機器有兩個內存插槽,如有需求可自行加裝或更換內存。
    測試機的固態硬盤容量為1TB,型號是西數SN560,支持PCIe 4.0x4和NVMe,機器還有一個2280規格的M.2插槽,如有需要可自行加裝或更換固態硬盤。

    【購買建議】
    1,追求較強的性能釋放

    2,需要較高的屏幕素質
    3,對小鍵盤使用需求不高

    魔霸新銳是ROG產品線中售價相對較低的產品,2023款使用i7-13650HX,2024款上了i9-13980HX,都搭載了與臺式機相同核心的HX55系列處理器。
    屏幕方面,實測色域容積105.4%DCI-P3,色域覆蓋99.0%DCI-P3屏幕支持色域切換:
    以DCI-P3為參考,平均ΔE 1.33,最大ΔE 2.56;
    以sRGB為參考,平均ΔE 0.63,最大ΔE 1.76。
    實測屏幕最大亮度576nits。
    接口方面,機身左側依次為電源接口、RJ45網口、HDMI2.1、雷電4接口(支持DP1.4核顯輸出)、USB-C 10Gbps(支持100W PD充電與DP1.4獨顯輸出)和3.5mm音頻接口;
    機身右側為兩個USB-A 10Gbps接口。
    噪音方面,它的滿載人位分貝值為54.7dB,全速模式下為58.2dB。(環境噪音為36.8dB)

    續航方面,核顯模式下PCmark10續航測試成績為6小時21分。(場景:現代辦公)

    ROG 魔霸新銳 2024的首發售價是10499元,如今京東穩定在9999元。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臺性能釋放較強的高端品牌游戲本,那么這臺筆記本可以考慮一下。

    但如果你對接口擴展有較高要求,那么這臺電腦并不適合你。

    【散熱分析】
    上圖是ROG 魔霸新銳的拆機實拍圖,七熱管三風扇加CPU液金的組合。

    室溫25℃

    反射率1.0

    BIOS版本:G614JV.321

    在滿載狀態下,開啟增強模式,同時為了得出穩定的散熱成績,我們手動關閉了顯卡的PPAB功能。CPU溫度最高96℃,穩定在83℃左右,功耗70W,P核頻率2.7GHz左右,E核2.2GHz;
    顯卡功耗115W,溫度82.4℃,頻率2190MHz。
    如果手動將風扇拉滿CPU溫度穩定在95℃,功耗110W,P核頻率3.4~3.5GHz,E核頻率2.8~2.9GHz;
    顯卡功耗115W,溫度85.1℃,頻率2190MHz。
    單烤Stress FPU,CPU溫度維持在93℃,功耗約135W,P核頻率3.8~3.9GHz,E核頻率3.2GHz。

    單烤Furmark,顯卡溫度維持在78.2℃,功耗140W,頻率2415MHz。

    表面溫度如上圖所示,鍵盤鍵帽最高溫46.8℃出現在左上角快捷鍵“M4”鍵上,WASD鍵附近約為36.9℃,方向鍵32.6℃。左腕托溫度為26.4℃。

    總的來說,ROG 魔霸新銳的散熱表現不錯,七熱管三風扇的豪華規格還用上了液金,散熱好是必然的。


    【豬王的良心結語】

    從技術角度分析,根據Intel的聲明,該問題由”微代碼算法“和”過高的電壓“導致。
    對于H45或者Ultra處理器,理論上它們跟臺式機的處理器沒有任何關聯,這次的問題應該與它們無關。
    對于與臺式機同核心的HX55處理器,它們與臺式機的電壓和微代碼算法是有區別的,與此同時,它們的全核心頻率要比臺式機低很多,功耗限制相比臺式機也嚴格很多。

    從實踐角度上來說,我們確實接到過個別用戶關于筆記本崩潰的反饋,這樣的反饋不僅數量極少,而且不局限于搭載Intel處理器的機型
    從目前我們工作室里使用、折騰的經歷來看,搭載Intel處理器的機型并沒有出現更高的故障率或表現的更不穩定。
    綜上所述,結合Intel“確定移動產品沒有暴露出相同的問題”的聲明,我們無法推斷出”Intel筆記本處理器存在問題“的結論


    我們作為自媒體,針對這個事情得到的信息也沒有比大家多多少,沒有「故意不告訴大家

    我們會持續跟蹤并同步此次事件的進展,如果未來我們發現這個故障確實存在于某些筆記本機型上,那我們也會及時調整推薦列表,做到對觀眾負責。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