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徐來,松原大地綠意濃濃。寧江區大洼鎮南大洼村農村托養照顧所院內的老人們神采奕奕、笑逐顏開。他們在生活上互助守望、相親相愛,其樂融融。一位老人拿著鋤頭在院里的菜地忙碌著。“大爺,您這是種的啥啊?”“蒜、蔥、香菜。”賈大爺告訴記者。
近年來,松原市堅持以農村老年人現實養老需求為導向,以鄉鎮福利服務中心、村級養老大院和互助托養照顧所為載體,以政府購買服務、平臺網絡服務、老年協會和志愿者服務為依托,積極構建互助型、福利型、救助型“三型融合”養老服務體系,著力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不斷推進農村養老服務創新發展。
強化頂層設計堅持高位推動始終把發展養老擺在重要位置“共產黨就是好,老婆兒老漢當成寶,兒女外出放心,大伙住著舒心……”夏日清晨,南大洼村農村托養照顧所院內洋溢著喜悅的氣氛,和著悠揚的音樂,老人們幸福地哼唱著自己創作的小曲。
“我獨身一人,以前自己吃飯能糊弄一頓是一頓,因為身體不好,沒有勞動能力,覺得自己生活很困難。”談及住進托養照顧所的感受,張大爺告訴記者,“住進這里后,一日三餐有人照顧,衛生也好,生活質量提高了很多。”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發展農村養老服務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積極整合各部門政策、資金和項目資源,更多地向農村傾斜,連續5年把農村養老服務列入市政府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實行績效考核管理。“十三五”期間,市轄區累計投入農村養老服務資金2500余萬元,用于政府購買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鄉鎮福利中心改造、老年托養照顧所建設等農村養老服務項目發展。先后出臺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加快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村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政府購買城鄉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細則等多個政策文件,為促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制度,每年至少召開兩次全體會議,研究化解農村養老服務的困難和瓶頸,合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發展。
深化改革創新堅持服務導向積極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走進濱江嘉園(E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讓記者感受頗深。一樓大廳里熱鬧非凡,有看書的,有玩麻將的,還有做理療的……從大家臉上洋溢的笑容就可以看出,老人們在這里生活得非常開心、快樂。
74歲的王大娘在理療床上做理療。當記者走到這位老人跟前,她扭過頭來,激動地對記者說:“這個照料中心太好了。這些工作人員很熱情,每天都是噓寒問暖,周到服務,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都很開心。兒女每天都很忙,白天我自己在家他們還不放心,現在,大清早把我送到這,晚上下班再把我接回去,他們也能安心上班。”老人的一番話道出了對養老服務的迫切需求。
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來到二樓文化生活服務區,只見一位老人正在寫毛筆字,屋里掛滿了書畫作品,二樓還有書法繪畫服務區、閱讀服務區……“這里的設施齊全完備,盡可能滿足老人需求。”工作人員向記者詳細介紹。
隨著留守、空巢、獨居老人養老難題日漸突出,松原市積極探索農村養老服務新模式。發展“養老大院+老年協會”服務模式,投資580萬元建設養老大院80所,設置相應功能區,配備活動器材,委托老年協會管理運營,實現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務,互相照料、頤養天年。
發展“離家不離村”集中托養服務模式。投資1040萬元,通過改擴建村集體閑置房屋的途徑,采取委托村老年協會和養老志愿者提供服務的模式,在市轄區共建成農村托養照顧所26所,總床位483張。
發展“居家上門”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幾年來,松原市累計投入410萬元,購買農村困難家庭中失能、半失能和空巢獨居老人居家養老服務。村老年協會作為承接主體,共為6279名農村老年人開展生活照料、醫療陪護、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為612名居家老年人提供巡訪關愛,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服務。
發展“多鎮合一”“城鄉一體”服務模式。采取“多鎮合一”“城鄉一體”方式,對床位利用率偏低、服務水平不高、基礎條件較差的農村福利服務中心進行跨鄉鎮整合。連續兩年投入440萬元對市轄區鄉鎮福利服務中心和農村托養照顧所基礎設施進行維修改造。連續3年投入60萬元,通過“以獎代補”方式開展養老院服務質量提升專項行動,全市農村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能力全面改善。
發展“四級統籌”文養結合服務模式。將鄉鎮福利服務中心和村級托養照顧所全部納入文養結合范疇,建設覆蓋城鄉的四級文養結合示范基地,廣泛開展“五個一”活動,即“聽一聽”,在農村養老機構里,每天播放國學經典;“看一看”,組織各養老機構收看“經典永流傳”等節目;“學一學”,編印文養結合書籍200套、1000本,分發給養老機構老年人學習使用;“演一演”,不定期請專業文藝團體到鄉村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文藝表演,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講一講”,聘請老師到養老服務機構開展國學講座,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調動社會資源建強服務隊伍不斷提高養老服務管理水平“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們區主要開展線上養老護理就業技能培訓活動,組織農村在家婦女參加,擴寬了婦女的就業渠道,解決農村養老大院缺乏專職服務人員的困境,有效幫助婦女靈活就業。”寧江區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
據悉,松原市調動社會資源,采取市級老年協會下設村級分會的形式,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老年協會會長,健全農村老年協會組織架構,承擔起農村養老大院的管理、服務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等工作。利用5年時間完成939個基層老年協會的規范化建設,提升老年協會的服務能力。通過鼓勵農村留守婦女、健康低齡老人為老年人提供幫助,動員有一技之長的愛心人士、醫務人員奉獻愛心,打造鄰里守望、親情互動等為老活動載體,不斷發展壯大志愿服務隊伍。目前,已發展農村為老服務志愿者800多名,累計開展為老服務6000余次。
建立松原市“12349”便民服務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養老服務信息,將老人的服務需求與基層老年協會精準對接,全面提高服務效率。2020年,對平臺進行全面改造升級,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連續5年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市轄區鄉鎮福利服務中心和農村托養照顧所的管理和服務人員進行崗位培訓,累計培訓70余人次,提升了鄉村兩級養老服務機構的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當下,松原市著力探索推廣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紅利”正在不斷釋放,并與其他積極力量相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松原日報記者 劉偉偉)
有關單位及船舶:
武漢二航路橋特種工程有限責任公司承建松原松花江大橋維修加固工程項目,為確保船舶通航安全和工程施工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安全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上水下活動通航安全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橋區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及規范性文件規定,現將有關事項通告如下:
一、施工時間:2021年8月12日至2021年9月30日。
二、施工水域:松原松花江大橋水域。
三、施工內容:松原市寧江區境內松花江大橋舊橋(江北至江南)維修加固工程項目施工。
四、注意事項:(一)橋區水域上游1000米,下游500米為施工水域,船舶在施工水域內禁止淌航、掉頭、橫越,謹慎駕駛,使用安全航速;
(二)除非緊急情況,船舶不得在施工水域內停泊或錨泊;
(三)船舶應注意收聽天氣預報和有關航行安全信息,如遇大風,能見度不良、汛期急流等異常情況,不能確保安全過橋時,不得冒險通過,并應及早采取安全措施;
(四)根據船舶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通航橋孔通過,保留足夠的富余高度、富余水深,并與橋墩邊緣保持足夠安全間距;
(五)禁止捕撈作業,以及其他影響水上交通安全的行為;
(六)屆時,凡航行該水域船舶,應加強瞭望,服從指揮,以策安全。
特此通告松原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
2021年8月24日
(來源:松原日報)
華社北京11月12日電 題:這個寒冬,把溫暖送到家——來自供暖保障一線的調查報告
新華社記者
寒冬將至,北方地區供暖季陸續拉開序幕。這個冬天,我們的供暖有保障嗎?
新華社記者近日深入各地,走訪小區、農戶,走進企業,與國家部門和地方政府有關負責人面對面,帶來供暖保障一線的舉措和聲音。
集結號吹響 供暖保障全面啟動
近期,伴隨北方地區新一輪降溫,供暖集結號正式吹響——
10月30日10時,陜京四線鄂爾多斯、烏蘭察布和張家口三座壓氣站如期進氣啟機,正式開始發揮冬季保供作用;
11月1日,大連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極速開啟冬季保供運行模式,當日天然氣管輸量近2000萬立方米,進入高罐位冬供運行狀態;
11月6日,“嗚…嗚…”,隨著汽笛響起,10340次煤炭專列在大功率電力機車的牽引下緩緩駛出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西站,48個小時后,這列編組60多輛載著4000多噸電煤的列車,到達位于遼寧省沈陽市的惠天熱電廠;
11月12日,吉林省松原市,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正在進行送氣前的測試,12月初,這條新的能源大動脈將開始供氣,為這個供暖季再添一分溫暖……
供暖保障是冬季北方地區的民生大事,國家高度重視。10月11日,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召開。部署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是一項重要議題——
北方取暖季節即將到來,要切實抓好保暖保供工作,從實際出發,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做實做細天然氣產儲運銷統籌協調,多渠道保障氣源供應。對今年北方重點地區新增的“煤改氣”用戶,要落實好氣源安排,堅持以氣定改。突出做好東北三省供暖用煤保障。多措并舉,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圍繞天然氣產儲運銷,一系列組合拳精準出擊——
一手抓國內增儲上產,一手抓多元進口;推進管網互聯互通,有效增加“南氣北送”“東北入關”等供氣能力;儲氣設施應儲盡儲;做好調峰準備,供暖季用氣高峰期根據需要有序啟動錯峰生產等措施,確保民生用氣需要。
針對東北地區煤炭資源供應,提前著手、多方努力——
妥善解決蒙東地區部分主力保供煤礦因土地即將用完面臨減產停產的問題,保證煤礦連續穩定生產;通過多方籌措煤源,加大冬煤夏儲力度,保障東北地區民生用煤需求;東北三省政府負責同志帶隊赴內蒙古和主要生產企業對接煤源,積極增加下水煤采購,并出臺支持政策引導企業增加存煤。
“預計今年供暖季,能源需求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供需總體平衡,但可能受持續大范圍極寒天氣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部分品種、高峰時段供需平衡可能存在一定壓力。通過前期充分扎實的保供工作準備,以及供暖季期間針對性加大調節和保障力度,可以保障順利迎峰度冬。”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調節局主要負責同志說。
真正把溫暖送到百姓家,一頭是能源供應穩定充足,另一頭是送暖到家扎扎實實,不打折扣、不出紕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要求地方相關部門開展全面排查,查找群眾反映突出的供暖問題。特別是對于投訴比較集中的供暖不到位、室溫不達標等問題,要求供熱管理部門、供熱企業通過入戶走訪、宣傳咨詢等方式,主動了解群眾訴求,客觀掌握供暖情況第一手資料,實地解決供暖存在的問題。
“對于可能出現的持續低溫等極端天氣,各地應及時及早作出預案。要本著優先保障居民供暖的原則,在持續低溫天氣中適當減少機關、商場、超市、餐飲、娛樂、寫字樓等公共建筑的供暖量,特別是加強夜間公共場所的供暖調控,盡最大能力滿足居民采暖需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相關負責人說。
清潔高效 中國供暖“版圖”嬗變
寒意初起,北方城市山西省太原市在11月1日開始冬季供暖。一大早,太原市晉源區晉陽堡村村民張紅兵家已是暖意融融。“昨天暖氣就通上電了,今天開了一會兒,這熱乎氣已經上來了,你脫了鞋踩踩看。”張紅兵熱情地招呼記者。
張紅兵家過去靠燒燃煤鍋爐取暖。2017年太原市在農村地區推行“煤改氣”“煤改電”工程,張紅兵家拆了大鍋爐,換上空氣源熱泵,還把房間全鋪了地暖。每到供暖季,專用電網就開始供電,張紅兵只需啟動自家熱泵,就能像城里人一樣用上“暖氣”。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國供暖體系加快向更清潔、更高效轉變。
煤炭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能源。數據顯示,2017年北方地區大范圍實施清潔取暖以來,清潔煤比重加快提高,“煤改氣”“煤改電”比重加快提升。到今年底,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率超過50.7%。京津冀及周邊“2+26”個城市清潔取暖率達到72%。
冬季長達六個月的烏魯木齊,是全國較早實現集中供暖的城市之一。
過去,因集中供暖面積大,以及三面環山、城市狹長的特殊地理位置,每到冬季,烏魯木齊上空就會籠罩著“黑帽”,群眾出門一趟,鼻子、衣服、鞋子都會蒙上一層黑灰。
為根治這一問題,2012年新疆開始推進“煤改氣”工程。2013年,烏魯木齊主城區實現以天然氣為主的清潔能源供熱全覆蓋,成為全國首個氣化城市。2014年該市環境空氣質量排名從往年重點城市的末位躍至中游。“供暖改用天然氣后,烏魯木齊冬天的雪變白了,天變藍了。”市民馬春花說。
清潔供暖,讓百姓同享溫暖和清潔,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但供暖是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能源資源稟賦、管網設施、調峰儲備、建筑保溫改造、資金成本等一系列技術性問題,以及價格體制、產業體制等深層次問題。
在我國南方,伴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冬季供暖也成為人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但南方地區差異大,供暖期短、熱負荷小、負荷波動大以及建筑未考慮保溫節能等特點,決定了不能簡單照搬北方城市的供熱方式。
記者在安徽省合肥市濱湖新區看到,供能面積500萬平方米的多能互補型區域能源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合肥熱電集團副總經理高永軍說,該項目采用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等多能互補型能源利用方式,綠色環保、使用壽命更長,有助于緩解城市的能源供應壓力。
越來越多的南方城市正在探索適合其自身條件的供暖模式:浙江杭州推出天然氣家庭分戶式供暖服務,用戶可以自由設置供暖時長、溫度,用熱可單獨計量;江蘇揚州加大供熱管網建設力度,位于瘦西湖景區的多個小區將實現集中供暖……
國際能源署發布的《中國區域清潔供暖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集中供暖管網,降低能源強度和排放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
這份報告建議,要因地制宜實現區域集中供暖管網的優化和多元化,通過制定增加管網密度、增加分布式能源潛力的城市規劃,大大提升集中供暖管網的水平;長期規劃要更加系統化,并與余熱產業發展規劃同步進行。
更加集約、清潔、高效的供暖方式,中國正在探索。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認為,未來清潔供熱模式應把握三大原則,一是要充分挖掘余熱潛力,提高能源轉換效率;二是先近再遠,在充分挖掘利用鄰近熱源后,再進一步考慮通過長輸管線引入遠處熱源;三是要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統一規劃機制,避免投資浪費。
下繡花功夫 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
“今晚又是沒有暖氣的一晚,飛機晚點會給補償,暖氣不來只能自己買電暖氣,暖氣費還照常得給……”北京熱力集團相關負責人接到一條沒留聯系方式、不是實名、只有“建材城東二里”模糊地址的投訴。
功夫不負有心人,客服中心反復聯系,轄區負責人從報修記錄中尋找線索,終于鎖定了投訴用戶。經過上門查看,發現樓房的供熱管線是串聯的,以11層為分界點樓上熱樓下涼。多方協調下,工作人員進入11層用戶家中打開暖氣閥門,解決了整棟樓的供暖問題。
千根針萬條線,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讓處在“神經末梢”的每家每戶的暖氣暖到群眾“心窩里”,功夫往往見于大量細致瑣碎的工作中,而且還需要多部門配合,需要超前謀劃。
供流、回流、補氣、瞬時熱量、回水壓力、蒸汽壓力、泵前后壓力……在北京熱力集團的控制中心,百余平方米的檢測屏幕鋪滿一整面墻壁,各種供暖相關數據不停翻滾跳躍。
對于從事供暖保障工作的人來說,一年都是“供暖季”。北京熱力集團供熱生產部經理王嘉明告訴記者,設施建設、隱患改造、聯通聯調等保障能力建設,要“冬病夏醫”,錯季診斷、排查、解決。
熱源、管線、末端用戶為供暖流程的三大主要環節。供不供得上、供得好不好,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紕漏。經多年發展,我國供熱領域高度市場化,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尤為關鍵。
“未按要求點火試運行”“正式供熱后溫度不達標”“投訴之后維修不及時”“供暖服務人員態度惡劣”……去年供暖季正式供暖剛三天,北京華遠意通熱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接到2000多件投訴,并被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供熱管理辦公室約談。
約談后,華遠意通緊急采取措施,成立應急小組,針對不同小區問題逐條整改。記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供熱辦將繼續把這個公司作為重點監管對象。
北京市供熱單位有1200余家。“供熱是服務行業,老百姓的獲得感是衡量的唯一標準。”北京市城管委供熱辦主任王愛民說,政府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在安全監管、服務監管、節能減排三個重點領域對供熱企業進行考核,考核業績直接跟企業能否獲得政府補貼掛鉤。尤其重點加強對百姓投訴問題的追蹤,投訴率高的企業要采取約談、曝光、整改等一條龍監管。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供暖涉及的利益主體復雜,不少問題的形成還具有一定歷史性因素。真正“打通”供暖“最后一公里”,還要更好發揮市場和政府作用,各方多下繡花功夫,真正把百姓的冷暖放在首位。
老舊小區供熱往往是群眾“吐槽”的多發地。專家建議,在老舊小區改造上,要更加注重暖氣管網這樣的“里子”改造,把這件民生大事辦好辦實。(記者安蓓、王優玲、董博婷、魏玉坤、關桂峰、符曉波、周生斌、劉羊旸、樊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