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當今的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中,Windows和Mac OS無疑是兩個最為人熟知的面孔。Windows系統,由微軟公司開發,自1985年首次推出以來,就以其廣泛的兼容性、豐富的軟件生態和用戶友好的操作界面,迅速占領了全球市場。據統計,Windows系統的市場份額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其用戶基礎龐大,幾乎涵蓋了從個人用戶到企業用戶的各個層面。

    Windows系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開放性。它支持廣泛的硬件設備,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無論是辦公、學習、娛樂還是專業領域的應用,Windows都能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此外,Windows系統的軟件生態也非常豐富,用戶可以在其中找到幾乎所有類型的應用程序,從而極大地方便了用戶的使用。

    然而,近年來,Mac操作系統也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Mac OS是蘋果公司為其Mac電腦系列開發的操作系統,以其出色的設計、高度的集成性和優化的性能而受到許多用戶的青睞。Mac用戶通常被認為更加注重系統的外觀和使用體驗,而Mac OS正好滿足了這一點。它的界面簡潔優雅,操作流暢,且與蘋果的其他設備如iPhone和iPad有著極佳的協同效應。

    Mac OS的流行,也得益于蘋果公司在硬件設計上的不斷創新。蘋果的Mac電腦以其輕薄的機身、出色的顯示效果和強大的性能而聞名。尤其是對于創意專業人士,如設計師、音樂制作人和視頻編輯者,Mac電腦提供了強大的圖形處理能力和專業的軟件支持,這使得Mac OS在這些領域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盡管Mac OS在某些專業領域具有優勢,但其市場份額相較于Windows系統仍然較小。這主要是因為Mac電腦的價格通常較高,且硬件的可定制性不如Windows電腦。此外,Mac OS的軟件生態雖然在不斷擴展,但與Windows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隨著蘋果公司在軟件和服務上的持續投入,Mac OS的市場份額有望繼續增長。

    總的來說,Windows系統和Mac OS各有千秋,它們滿足了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Windows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和豐富的軟件生態,贏得了大量用戶的支持;而Mac OS則以其出色的設計和優化的性能,吸引了一部分追求高品質體驗的用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兩大操作系統之間的競爭也將持續進行,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體驗。

    在當今的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領域,Windows和Mac OS是兩個最為人知的操作系統。通過對比兩者的用戶數量,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Windows系統的普及度。據統計數據顯示,Windows系統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遠超Mac OS,其用戶數量龐大,幾乎占據了個人電腦市場的主導地位。這得益于Windows系統的廣泛兼容性、豐富的軟件生態以及用戶友好的操作界面,使其能夠滿足從個人用戶到企業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Mac OS近年來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用戶青睞。蘋果公司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市場營銷策略,成功地將Mac OS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Mac OS以其出色的設計、高度的集成性和優化的性能,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用戶。特別是在創意產業、教育領域以及高端商務用戶中,Mac OS的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

    Mac OS的流行,不僅僅是因為其優雅的用戶界面和流暢的操作體驗,更在于蘋果公司對硬件和軟件的深度整合。Mac電腦以其輕薄的設計、出色的顯示效果和強大的性能,為用戶提供了卓越的使用體驗。此外,Mac OS與蘋果的其他設備如iPhone和iPad之間的無縫協同,也為用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盡管Mac OS在某些方面具有優勢,但其市場份額相較于Windows系統仍然較小。這主要是因為Mac電腦的價格通常較高,且硬件的可定制性不如Windows電腦。此外,Mac OS的軟件生態雖然在不斷擴展,但與Windows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不過,隨著蘋果公司在軟件和服務上的持續投入,Mac OS的市場份額有望繼續增長。

    Windows系統的普及度和Mac OS的逐漸流行,反映了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和偏好。Windows以其廣泛的適用性和豐富的軟件生態,贏得了大量用戶的支持;而Mac OS則以其出色的設計和優化的性能,吸引了一部分追求高品質體驗的用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兩大操作系統之間的競爭也將持續進行,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選擇和更好的體驗。這種競爭不僅推動了技術的創新,也為用戶帶來了更多的個性化選擇,從而豐富了整個計算機操作系統市場。

    在個人電腦的使用體驗上,觸控板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Mac電腦的觸控板以其卓越的操作體驗而聞名,這一點在用戶中有著廣泛的認可。與Windows系統的觸控板相比,Mac的觸控板在多個方面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

    首先,Mac觸控板的硬件設計本身就是一大亮點。它通常具有更大的尺寸和更精確的多點觸控技術,這使得用戶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多點觸控操作。無論是滑動、縮放還是旋轉,Mac觸控板都能夠提供流暢且準確的響應。此外,Mac觸控板的表面材質也經過了精心選擇,以確保手指在滑動時的觸感既順滑又不打滑。

    其次,Mac OS系統對觸控板的支持非常深入。系統內置了豐富的手勢操作,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手勢完成復雜的命令,如切換應用程序、顯示桌面、打開通知中心等。這些手勢的實現不僅減少了對鼠標或鍵盤的依賴,也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Mac OS的觸控板手勢設計直觀易學,用戶很快就能上手并熟練使用。

    再者,Mac觸控板的軟件優化也是其優于Windows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蘋果公司不斷更新和改進觸控板的驅動程序和軟件算法,以確保最佳的用戶體驗。無論是在系統層面還是在第三方應用程序中,Mac觸控板都能夠提供一致的操作體驗。相比之下,Windows系統的觸控板雖然也在不斷進步,但在手勢支持和軟件優化方面,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此外,Mac觸控板的個性化設置也是其受歡迎的原因之一。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自定義觸控板的手勢和設置。這種高度的可定制性讓用戶能夠打造一個完全符合個人需求的觸控環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觸控板在操作體驗上具有明顯優勢,但這并不意味著Windows系統的觸控板就毫無競爭力。隨著技術的發展,Windows系統的觸控板也在不斷改進,提供了更多的手勢支持和更好的硬件兼容性。但就目前而言,Mac觸控板在操作的流暢性、手勢的豐富性以及軟件的優化程度上,仍然占據著領先地位。

    總的來說,Mac的觸控板操作體驗之所以優于Windows系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硬件設計到軟件支持,再到用戶個性化設置,Mac觸控板都展現出了其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不僅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也成為了Mac電腦吸引用戶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是Mac還是Windows,都將在觸控板技術上取得更多的突破,為用戶帶來更加出色的操作體驗。

    Mac觸控板的直觀操作方式是其用戶體驗的一大亮點,這種設計哲學與蘋果公司在iPhone上所采用的觸控屏操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用戶在使用Mac觸控板時,能夠體驗到與操作iPhone類似的自然流暢感,這種交互方式減少了對傳統鼠標的依賴,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和直觀的電腦使用體驗。

    首先,Mac觸控板的多點觸控技術允許用戶通過簡單的手指動作來執行復雜的命令。例如,使用兩根手指進行縮放,三根手指上滑來切換應用,或者用四根手指捏合來顯示桌面等。這些手勢操作不僅減少了對鼠標的依賴,也使得用戶能夠更加專注于屏幕上的內容,而不是頻繁地在觸控板和鍵盤之間切換。

    其次,Mac觸控板的手勢操作設計得非常直觀,用戶幾乎不需要額外的學習成本。這種設計哲學與蘋果公司在iPhone上所采用的觸控屏操作一脈相承,用戶可以很自然地將手機使用習慣遷移到Mac電腦上。例如,瀏覽網頁時,用戶可以用兩根手指上下滑動來滾動頁面,這與在iPhone上的操作完全一致。

    再者,Mac觸控板的Force Touch技術進一步提升了用戶的交互體驗。通過感應用戶按壓觸控板的力度,Mac可以識別出不同的操作意圖,如輕按和重按。這種力度感應技術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操作維度,使得觸控板的使用更加豐富和靈活。

    此外,Mac OS系統對觸控板的支持也非常深入。系統內置了大量的手勢操作,用戶可以在系統偏好設置中根據自己的使用習慣進行自定義。這種高度的可定制性讓用戶能夠打造一個完全符合個人需求的觸控環境。同時,Mac OS系統還不斷更新和優化觸控板的手勢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觸控板的直觀操作方式為用戶提供了更自然、更少依賴鼠標的交互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用戶都能立即適應。對于一些習慣了傳統鼠標操作的用戶來說,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這種新的交互方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認識到Mac觸控板的優勢,并逐漸享受到它帶來的便利。

    總的來說,Mac觸控板的直觀操作方式是其用戶體驗的一大特色,這種設計哲學與蘋果公司在iPhone上的觸控屏操作相輔相成。通過提供自然、直觀的手勢操作,Mac觸控板不僅減少了對鼠標的依賴,也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電腦使用體驗。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用戶習慣的逐漸改變,我們有理由相信,Mac觸控板的這種直觀操作方式將會越來越受到用戶的青睞。

    Mac系統以其出色的用戶體驗而聞名,特別是在觀看視頻內容時,Mac系統提供了一種無廣告、無彈窗的純凈體驗,這一點在當今充斥著廣告和彈窗的網絡環境中尤為難能可貴。這種體驗不僅提升了用戶的觀看質量,也保護了用戶的注意力不被無關信息干擾。

    首先,Mac系統內置的視頻播放器,如QuickTime Player,提供了一個簡潔無干擾的界面。用戶在使用這些播放器觀看本地視頻文件時,不會遇到任何形式的廣告或彈窗,可以完全沉浸在視頻內容中。這種設計哲學體現了蘋果公司對于用戶體驗的重視,即在用戶享受娛樂或學習內容時,不應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擾。

    其次,當用戶通過Mac系統訪問視頻網站時,雖然可能會遇到一些廣告,但Mac系統和Safari瀏覽器提供了有效的廣告攔截工具。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安裝各種廣告攔截插件,有效減少甚至消除網頁視頻播放前的廣告,以及那些煩人的彈窗廣告。這種自定義的攔截功能,讓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偏好來優化觀看體驗。

    再者,Mac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是其提供無廣告、無彈窗體驗的重要因素。與Windows系統相比,Mac系統更少受到惡意軟件和廣告彈窗的影響。蘋果公司對系統的嚴格控制和優化,確保了Mac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流暢性和安全性,減少了不必要的干擾。

    此外,Mac系統的視頻播放體驗也得益于其對高清視頻格式的出色支持。無論是4K、HDR還是Dolby Vision,Mac系統都能夠提供高質量的視頻播放效果。這種對高清視頻的優化,使得用戶在觀看視頻時能夠享受到更加細膩和真實的視覺體驗,進一步提升了觀看的愉悅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系統在觀看視頻時提供了無廣告、無彈窗的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用戶在所有情況下都不會遇到廣告。一些視頻網站可能會采用更隱蔽的方式來展示廣告,或者要求用戶注冊賬戶以減少廣告的干擾。此外,廣告攔截插件的使用也可能會對網站的運營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一個需要平衡的問題。

    總的來說,Mac系統在觀看視頻時提供無廣告、無彈窗的體驗,是其用戶體驗哲學的體現。通過內置的播放器、廣告攔截工具、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以及對高清視頻格式的支持,Mac系統確保了用戶在觀看視頻時能夠享受到純凈、高質量的內容。這種體驗不僅提升了用戶的滿意度,也反映了蘋果公司對于提供優質產品和服務的承諾。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系統能夠在提供無干擾視頻體驗方面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優化。

    在當今數字化時代,視頻內容的消費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國內視頻應用常常伴隨著廣告和彈窗,這些干擾因素往往影響用戶的觀看體驗。相比之下,Mac系統的視頻應用提供了更為純凈的觀看環境,尤其是當搭配使用專注模式時,可以為用戶創建一個無干擾的工作空間。

    首先,Mac系統的視頻播放器,如VLC或IINA,通常不會內置廣告服務。這意味著用戶在使用這些播放器觀看視頻時,不會遇到任何形式的廣告插入,無論是在視頻開始前、中間還是結束后。這種無廣告的觀看體驗讓用戶能夠更加專注于視頻內容本身,而不是被廣告打斷思考。

    其次,Mac系統的Safari瀏覽器提供了內置的廣告攔截功能,用戶可以輕松地屏蔽網頁上的視頻廣告和彈窗。這種攔截功能不僅減少了廣告對用戶觀看體驗的干擾,也加快了頁面的加載速度,提供了更流暢的瀏覽體驗。此外,用戶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安裝第三方的廣告攔截插件,以進一步定制和優化自己的觀看環境。

    再者,Mac系統的專注模式為用戶提供了一個集中注意力的環境。當用戶需要進行工作或學習,不希望被外界因素打擾時,可以開啟專注模式。在此模式下,系統會自動屏蔽通知和消息,只允許用戶選擇的特定應用或聯系人發送通知。這種模式特別適合需要長時間專注觀看教學視頻或進行視頻編輯的用戶,因為它可以有效地減少外界的干擾,幫助用戶保持專注。

    此外,Mac系統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也為創建無干擾的工作空間提供了支持。用戶可以利用Mission Control、多桌面等工具,將視頻觀看和工作區域分開,從而在需要時快速切換,保持工作和娛樂的界限清晰。這種高效的多任務管理不僅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也使得觀看視頻成為一種更加愉悅的體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系統提供了純凈的觀看環境和專注模式,但用戶仍需自覺管理自己的觀看習慣。長時間的視頻觀看可能會影響視力和身體健康,因此合理安排觀看時間和休息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用戶也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和數據安全,避免在不安全的網絡環境下觀看視頻或下載不明來源的視頻內容。

    總的來說,Mac系統在提供純凈觀看環境和專注模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種優勢不僅提升了用戶的觀看體驗,也幫助用戶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系統能夠在提供無干擾觀看體驗方面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優化,為用戶帶來更加豐富和高質量的視頻內容消費體驗。

    Mac顯示器的設計哲學一直以簡潔性為核心,這一點在其物理按鈕的去除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蘋果公司在設計Mac顯示器時,力求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元素,以實現一種極簡的美學和用戶體驗。這種設計理念不僅體現在Mac電腦的硬件設計上,也延伸到了其顯示器的設計中。

    首先,Mac顯示器的去按鈕化設計,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干凈和整潔的外觀。傳統的顯示器通常會在機身或底部配有多個物理按鈕,用于調整亮度、對比度、輸入源等設置。然而,Mac顯示器通過省略這些物理按鈕,使得顯示器的表面更加平滑,減少了視覺上的雜亂感,從而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加專注的視覺體驗。

    其次,Mac顯示器通過軟件和觸控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例如,MacBook Pro的Touch Bar可以顯示與當前應用程序相關的快捷操作,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觸摸來調整顯示器的亮度和音量等設置。這種觸控操作不僅減少了對物理按鈕的依賴,也使得用戶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進行設置調整。

    再者,Mac顯示器的去按鈕化設計,也是蘋果公司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體現。通過減少物理按鈕的使用,可以降低制造過程中的材料消耗和廢物產生,從而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種設計理念與蘋果公司的整體環保戰略相一致,體現了其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此外,Mac顯示器的簡潔性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和使用習慣,自由地調整顯示器的位置和角度,而不必擔心物理按鈕的干擾。這種靈活性使得Mac顯示器能夠更好地適應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個人需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顯示器的去按鈕化設計帶來了許多優勢,但也可能給一些用戶帶來操作上的不便。對于那些習慣了使用物理按鈕進行快速調整的用戶來說,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操作方式。此外,觸控操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如物理按鈕直觀和可靠。

    總的來說,Mac顯示器去除了不必要的物理按鈕,追求簡潔性的設計,體現了蘋果公司對美學、用戶體驗和環保理念的堅持。這種設計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干凈和專注的視覺體驗,也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顯示器能夠在追求簡潔性的同時,繼續提供更多創新和人性化的功能,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在個人電腦顯示器的設計中,Windows顯示器和Mac顯示器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Windows顯示器往往在下方配備了一排物理按鈕,用于實現各種功能操作,如電源開關、亮度調節、輸入源切換等。雖然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用戶進行快速設置,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便之處。

    首先,Windows顯示器的物理按鈕設計在視覺上顯得較為繁瑣。一排按鈕的存在打破了顯示器的整潔感,使得整體外觀看起來較為雜亂。這種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用戶的視覺體驗,尤其是在追求極簡美學的現代辦公環境中。

    其次,物理按鈕的使用在操作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戶在調整設置時,往往需要低頭尋找相應的按鈕,這不僅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也可能分散用戶的注意力。此外,物理按鈕的布局和功能標識可能因品牌和型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這給用戶的學習和使用帶來了額外的難度。

    相比之下,Mac顯示器的無按鈕設計則提供了一種更為清爽和人性化的界面。Mac顯示器通過去除物理按鈕,實現了一種極簡的設計風格,使得顯示器的正面看起來更加干凈和統一。這種設計不僅提升了顯示器的美觀度,也為用戶提供了更為舒適的視覺體驗。

    此外,Mac顯示器通過軟件和觸控技術,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例如,MacBook的觸控板和Force Touch技術,允許用戶通過簡單的觸摸和按壓來實現各種功能操作。這種操作方式不僅減少了對物理按鈕的依賴,也使得用戶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進行設置調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顯示器的無按鈕設計帶來了許多優勢,但也可能給一些用戶帶來操作上的不便。對于那些習慣了使用物理按鈕進行快速調整的用戶來說,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新的操作方式。此外,觸控操作在某些情況下可能不如物理按鈕直觀和可靠。

    總的來說,Mac顯示器的無按鈕設計在追求簡潔性和人性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種設計不僅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為清爽和舒適的視覺體驗,也提供了一種更為直觀和便捷的操作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顯示器能夠在保持簡潔性的同時,繼續提供更多創新和人性化的功能,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同時,我們也期待Windows顯示器能夠借鑒Mac的設計哲學,不斷優化和改進,為用戶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

    Mac系統以其用戶友好的界面和直觀的操作體驗而著稱,其中分屏功能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這項功能允許用戶在同一屏幕上同時使用兩個應用程序,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多任務處理能力。與Windows系統相比,Mac的分屏操作更為簡單直觀,用戶幾乎不需要任何學習成本即可上手。

    首先,Mac系統的分屏功能通過Mission Control實現,用戶可以通過簡單的拖拽動作來分配屏幕空間。例如,用戶可以將一個應用程序窗口拖到屏幕的左側或右側,系統會自動建議將另一半屏幕分配給另一個打開的應用程序。這種拖拽式的分屏操作直觀易懂,用戶可以快速地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窗口布局。

    其次,Mac系統還提供了一種更為簡便的分屏方式,即通過觸控板的四指上滑手勢快速進入Mission Control。在Mission Control界面中,用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所有打開的應用程序窗口,并選擇需要分屏的應用程序。這種手勢操作不僅減少了對鼠標的依賴,也使得分屏過程更加流暢和快速。

    再者,Mac系統的分屏功能支持多種布局選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和需求,選擇垂直或水平分屏。此外,系統還允許用戶自由調整分屏窗口的大小,以實現最佳的工作布局。這種靈活性使得Mac系統的分屏功能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使用場景。

    此外,Mac系統的分屏功能還具有高度的兼容性。無論是內置的應用程序還是第三方軟件,大多數應用程序都能夠很好地支持分屏模式。這確保了用戶在使用不同應用程序時,都能夠享受到一致的分屏體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Mac系統的分屏功能在操作上簡單直觀,但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優化。例如,在處理大量打開窗口或需要頻繁切換分屏布局的情況下,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自定義選項來提高效率。

    總的來說,Mac系統提供的分屏功能以其簡單直觀的操作方式,為用戶提供了一種高效的多任務處理解決方案。這項功能不僅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也使得Mac系統在多任務處理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系統能夠在分屏功能上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優化,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靈活的多任務處理體驗。

    在現代操作系統中,多任務處理能力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Mac系統通過其獨特的窗口管理功能,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簡單而高效的方式來處理多任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鼠標光標的直觀操作。

    首先,Mac系統允許用戶通過鼠標光標輕松地將應用程序窗口拖動到屏幕的一側或角落。當用戶將窗口拖到屏幕邊緣時,系統會自動觸發一個動畫效果,將窗口吸附并擴展到屏幕的一半。這種"吸附"功能極大地簡化了窗口的排列過程,用戶無需進行復雜的設置,即可實現窗口的快速分屏。

    其次,Mac系統的分屏操作不僅局限于屏幕的一半。用戶可以通過鼠標光標將窗口拖動到屏幕的四分之一處,實現更細致的窗口布局。這種靈活的窗口分割功能使得用戶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求,自由地調整窗口大小和位置,從而更有效地利用屏幕空間。

    此外,Mac系統還提供了一種快捷鍵操作,進一步增強了多任務處理的效率。用戶可以通過按下特定的鍵盤組合鍵,快速地在不同的應用程序窗口之間切換。這種快捷鍵操作減少了對鼠標的依賴,使得用戶在處理多任務時能夠更加流暢和迅速。

    然而,Mac系統的窗口管理功能并不僅限于分屏。用戶還可以通過Mission Control查看所有打開的窗口,并根據需要進行重新排列或調整。這種集中化的窗口管理方式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視圖,幫助用戶更好地組織和控制自己的工作空間。

    此外,Mac系統的多任務處理能力也得到了第三方應用程序的增強。許多應用程序提供了內置的窗口分割功能,允許用戶在單個應用程序內部實現多任務處理。這種功能尤其適用于需要同時查看和編輯多個文檔或數據的工作場景。

    盡管Mac系統的窗口管理功能在提高多任務處理效率方面表現出色,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也可能遇到一些挑戰。例如,對于初次使用Mac系統的用戶來說,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熟悉這些功能的操作方式。此外,某些特定的應用程序可能不支持分屏模式,這可能會限制用戶在特定工作場景下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總的來說,通過鼠標光標的直觀操作,Mac系統為用戶提供了一種簡單而高效的多任務處理方式。這種功能不僅提高了用戶的工作效率,也使得Mac系統在處理復雜任務時更加靈活和強大。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Mac系統能夠在窗口管理功能上做出更多的創新和優化,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靈活的多任務處理體驗。

    Mac操作系統與Windows操作系統在用戶界面和操作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多個層面,包括視覺設計、交互邏輯、系統架構以及應用程序的生態等。

    首先,從視覺設計的角度來看,Mac系統以其簡潔、優雅的界面著稱。蘋果公司采用了一種統一的設計語言,強調內容的優先級和清晰的層次結構,使用戶能夠快速識別和訪問最重要的功能。Mac的圖標和按鈕設計簡潔,顏色柔和,界面元素之間的間距恰到好處,創造出一種舒適和專注的用戶體驗。相比之下,Windows系統的設計則更加多樣化,提供了豐富的定制選項,允許用戶根據自己的喜好調整界面的顏色、主題和布局。

    其次,在交互邏輯上,Mac系統強調直觀和自然的用戶體驗。Mac的許多操作都模仿了現實世界的物理行為,例如,使用觸控板的多點觸控手勢來實現窗口的縮放、旋轉和切換。此外,Mac系統還提供了許多人性化的快捷操作,如通過Spotlight搜索快速找到文件和應用程序,以及使用Mission Control管理多個桌面空間。而Windows系統雖然也提供了豐富的快捷鍵和手勢操作,但其交互邏輯更傾向于傳統的菜單和工具欄操作。

    再者,Mac和Windows在系統架構上也有所不同。Mac系統基于UNIX,提供了強大的命令行工具和腳本編程能力,這使得Mac系統在專業領域和開發環境中非常受歡迎。而Windows系統則基于Windows NT內核,雖然也支持命令行操作,但其主要優勢在于廣泛的硬件兼容性和豐富的企業級應用。

    此外,Mac和Windows在應用程序生態上也存在差異。Mac系統以其高質量的應用程序和嚴格的應用審核標準而聞名,許多專業軟件和創意工具都是Mac系統獨有的。而Windows系統則以其龐大的軟件庫和廣泛的兼容性而著稱,幾乎所有類型的軟件都可以在Windows系統上找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Mac和Windows在用戶界面和操作上存在顯著差異,但這并不意味著一種系統就優于另一種系統。不同的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可能會對不同的操作系統有不同的偏好。例如,一些用戶可能更喜歡Mac系統的簡潔和直觀,而另一些用戶則可能更看重Windows系統的靈活性和兼容性。

    總的來說,Mac和Windows系統在用戶界面和操作上的差異,反映了兩種不同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哲學。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這兩種操作系統能夠相互借鑒和融合,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計算體驗。

    Mac與Windows操作系統在多個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設計理念上,更深入到了用戶的日常使用體驗中。以下是一些關鍵方面的對比,突出了Mac的簡化和易用性。

    首先,在圖標位置上,Mac系統與Windows系統有著明顯的區別。在Mac系統中,應用程序的圖標通常位于Dock上,這是一個位于屏幕底部的半透明的條形區域,方便用戶快速訪問常用的應用程序。相比之下,Windows系統的應用程序圖標則多位于任務欄上,任務欄通常位于屏幕的底部,但用戶也可以選擇將其放置在屏幕的側邊或頂部。

    其次,在窗口操作上,Mac系統提供了一種更為簡潔和直觀的方式。例如,Mac系統窗口的關閉、最小化和全屏按鈕位于窗口左上角,而Windows系統則將這些按鈕放置在窗口的右上角。此外,Mac系統支持通過四指捏合手勢快速顯示桌面,以及通過四指左右滑動在全屏應用程序間切換,這些手勢操作大大簡化了用戶對窗口的管理。

    在硬盤分區方面,Mac系統與Windows系統的做法也有所不同。Mac系統默認情況下不會對硬盤進行分區,而是提供一個統一的存儲空間,用戶可以在其中自由地存儲和管理文件。這種設計簡化了磁盤管理,減少了因分區不當導致的潛在問題。相反,Windows系統則允許用戶對硬盤進行分區,以實現更好的數據組織和安全性,但這也可能增加了磁盤管理的復雜性。

    鍵盤快捷鍵是另一個展現Mac易用性的重要方面。Mac系統擁有一套豐富的快捷鍵組合,如Command+C和Command+V用于復制和粘貼,Command+Q用于退出應用程序等,這些快捷鍵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操作效率。而Windows系統則使用Control鍵作為主要的修飾鍵,如Control+C和Control+V執行相同的操作。盡管兩種系統都提供了強大的快捷鍵支持,但Mac的快捷鍵設計被廣泛認為更加直觀和易記。

    此外,Mac系統在易用性方面的設計還體現在對新手用戶的友好度上。Mac系統提供了豐富的入門指南和幫助文檔,以及直觀的用戶界面設計,使得新用戶能夠快速上手。而Windows系統雖然也提供了幫助和支持功能,但其相對復雜的設置和選項可能會對一些用戶造成困擾。

    總的來說,Mac與Windows在圖標位置、窗口操作、硬盤分區和鍵盤快捷鍵等方面的不同,體現了兩種操作系統在設計理念和用戶體驗上的差異。Mac系統通過簡化設計和直觀操作,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更為流暢和易用的計算體驗。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變化,我們期待這兩種操作系統能夠繼續優化和改進,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

    MacBook各個版本如何選擇#

    文章打算從當前 Mac 產品線的實際情況出發,梳理當前 Mac 產品的實際情況,結合「預算」和「需求」,希望能夠幫助一個想買 Mac 的普通人做出最適合你自己的選擇。

    性能與可移動性:Mac 四分法

    再考慮購買具體的 Mac 型號之前,我們或許可以先想想自己的需求是怎樣的。一方面,從性能的角度考慮,我們是否需要電腦有十分強悍的性能?強悍的性能意味著可以使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更加復雜的任務,但同時一般也意味著要在設備的外觀、重量等方面作出妥協。另一方面,我們是否需要帶著電腦到處走?這對應著當今世界計算機的兩種常見形態:臺式機和筆記本 —— 前者更加適合辦公室、家庭等固定場景;后者則方便人們隨時隨地開始工作,無論是在家中、咖啡館里還是飛機火車上。

    「消費級」的「臺式機」:iMac 和 Mac mini

    首先,我們來聊聊如今 Mac 產品線中屬于第一象限 —— 「消費級」的「臺式機」。「消費級」意味著這些 Mac 更適合普通消費者:它們在性能上比不上「大哥」們,盡管在處理日常事務的時候十分高速快捷(例如收發郵件、上網瀏覽、影音娛樂),但是在面對一些專業軟件時可能會稍顯「力不從心」。「臺式機」則意味著它們的可移動性相對較弱,更適合在辦公室等固定的場景使用,如果要天天帶著出門,可能會稍顯怪異。

    在如今的 Mac 產品線中,「普通消費者」定位的「臺式電腦」有兩款:iMac 和 Mac mini。

    iMac

    24 英寸 iMac 的外觀給人的印象可謂是十分深刻,可以說是當下 Mac 產品線中顏色最具個性的產品了,不僅有 7 種顏色可選,還搭配了相同色系的妙控鼠標、妙控鍵盤、編織電源線纜等等配件,放在書桌上看起來應該相當賞心悅目。可以說,目前的 Mac 產品線中沒有其他任何一款是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如此強勁的沖擊力的。多彩的 iMac 不知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復興」了 iMac G3 時代的色彩——Apple 很想讓 iMac 成為家庭辦公室的「主角」,在展示 iMac 的時候也絲毫不掩飾 iMac 在家庭辦公室中的明亮色彩。

    iMac 配備了一塊 24 英寸的 4.5K Retina 屏幕,最高亮度 500nit,顯示清晰銳利、色彩也是賞心悅目;此外也配置了六揚聲器系統,剛推出時 Apple 提到是「Mac 有史以來最好的揚聲器系統」,支持空間音頻,帶來逼真的視聽體驗。iMac 也是第一款配備了 1080p 攝像頭的 Mac 電腦,加上 Apple 芯片的圖像處理器,也可以帶來更好的視頻通話體驗。iMac 基礎款配備 8GB 內存、256GB 固態硬盤,采用的是「青春版」的 M3 芯片(8 核 CPU+8 核 GPU),并且這個基礎款只有 4 種顏色、配備的是沒有觸控 ID 的妙控鍵盤,默認也沒有以太網接口,甚至顏色也不全,10499 元起售。

    如果你想要更好一點的 M3 芯片(8 核 CPU + 10 核 GPU),或者想要黃色、橙色或者紫色的 iMac,那么價格就會來到至少 12499 元(8GB 內存 + 256GB 固態硬盤);但與此同時,標配 4 個 USB-C 接口(其中 2 個是雷靂/USB4 接口)、配備觸控 ID 的妙控鍵盤,以及千兆以太網口(網口在電源適配器上)。

    iMac 目前價格最低的三款 SKU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網翻新商店在售的還有配備 M1 芯片的 24 英寸 iMac,基本覆蓋了各種顏色和配置。如果只是希望在家里增添一抹亮色,而不太在意 CPU 性能,或許還值得考慮。以下配置和價格,可供參考:

    對比|翻新 M1 iMac 和 M3 iMac 的價格

    內存與硬盤配置

    翻新 M1 iMac (8cCPU + 8cGPU)

    M3 iMac (8cCPU + 10cGPU)

    8G / 256G

    ¥ 9769

    ¥ 12499

    16G / 256G

    ¥ 11049

    ¥ 13999

    16G / 512G

    ¥ 12319

    ¥ 15499

    總之,iMac 十分適合家用電腦這一場景 —— 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家庭用戶擺脫復雜的外部設備設置,只需要一根電源線就可以用了。至于配置選擇的問題,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個人認為 8 核 GPU M3 芯片的版本其實已經可以應付絕大部分普通消費者使用電腦的場景,從文檔撰寫、收發郵件到影音娛樂、輕度游戲 —— 如果你需要使用有線網絡,可以考慮花 200 塊錢升級一個以太網口。

    iMac 的以太網接口附帶在電源適配器上

    Mac mini

    Mac mini 剛推出的時候可謂是「技驚四座」:在如此小的空間中藏下了整個電腦所需要的零件,并且能夠提供相當強勁的性能。不過,這么多年過去,Mac mini 的設計方式并沒有任何改變,一套模具用 10 年已經不是夢(上次 Mac mini 的模具更新是 2014 年)。Mac mini 主打「外設自配」(Bring your own device, BYOD) —— 豐富的外設擴展接口讓用戶可以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現有的設備資源,低廉的價格則是體驗 Mac 成本最低的方式。這可能也是為什么 Mac mini 成為了很多人的第一臺 Mac。

    Mac mini 能夠提供 2 個雷靂/USB4 接口、2 個 USB 3 的 USB-A 接口、1 個千兆以太網口、1 個 HDMI 接口,以及 1 個 3.5mm 的音頻接口,可以滿足多種設備的外接需求,還有一個可以「聽個響」的揚聲器(但沒有內置麥克風)。目前,Mac mini 的起售配置為 M2(8 核 CPU + 10 核 GPU)芯片、8GB 內存、256GB 硬盤,售價為 4499 元。

    不過,有趣的是,Apple 給采用 M2 系列芯片的 Mac mini 還加了 M2 Pro 芯片作為配置選項。相比 M2,M2 Pro 有 6 個性能核心(M2 是 4 個)、最高可以選配到 32GB 的內存(M2 是 24GB),最多有 19 個 GPU 核心(M2 是 10 個)。配備 M2 Pro 芯片的 Mac mini 自然可獲得更強的性能,并且還多出了 2 個雷靂接口。配備 M2 Pro 芯片的 Mac mini 起售價為 9999 元,搭配 16GB 內存和 512GB 硬盤,這個價格跨度盡管綜合了芯片、內存和硬盤容量,但仍然是有點讓人吃不消。

    如果「配平」內存和硬盤容量配置,給 M2 后面加一個 Pro,要花 2500 元

    其實,考慮到 Mac mini 本身作為面向「普通消費者」的臺式電腦產品的定位,M2 Pro 芯片加入 Mac mini 其實模糊了「普通消費者」和「專業人士」之間的邊界,在我個人來看,更像是 Apple 的一次「試水」之作。一方面,Apple 芯片優秀的能耗表現可以讓 Apple 在緊湊機身中置入性能更好的芯片,無需擔心散熱對芯片實際性能表現的影響;另一方面,或許也機械地填補了 Mac 臺式電腦出現的價格區間空白,在相對廉價的 Mac mini 和相對高價的 Mac Studio 之間占領新的價格陣地。不過,無論原因如何,這款 Mac mini 都給我一種「不倫不類」的陌生感。

    因此,從「普通消費者」的角度考慮,M2 Pro 實屬不必。如果你此前從未用過 Mac,Mac mini 可能是入門成本最低的選擇;考慮到所有的 Mac mini 機型都不附帶鍵盤、鼠標等輸入設備,如果你已經有一套顯示器、鼠標、鍵盤等外設,那么 Mac mini 也可以讓你迅速開始工作。Mac mini 更適合對電腦有一定的理解、需要連接多種外部設備的人;它無法做到像 iMac 一樣開箱即用,但卻可以無縫融入你現有的外設中。

    目前,翻新商店也已經上架配備 M2 的 Mac mini,8GB 內存、256GB 硬盤的售價為 3819 元;配備 M2 Pro 芯片的翻新 Mac mini 售價則為 8499 元。同樣有趣的是,翻新商店還有 Intel 版本的 Mac mini 可供選擇 —— 這算得上是 Apple 官網上最后的 Intel Mac 了(Intel 版本的 Mac mini 還可以自行升級內存)。

    配備 3.6GHz 四核 Intel Core i5 的 Mac mini(最初發布于 2018 年 10 月)

    總結一下,iMac 和 Mac mini 作為消費級的臺式電腦產品,可以說是為不同人群提供了比較多樣的臺式電腦選擇。iMac 更加適合成為「家里的第一臺電腦」,它能夠幫助人們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時,其裝飾屬性亦不可忽略;Mac mini 則相對來說更為靈活,可以連接更多外部設備、可以被放置在家中或者辦公室的更多位置,并可選配 M2 Pro 芯片來做一些專業級別的工作。

    「專業級」的「臺式機」: Mac Studio 和 Mac Pro

    專業用戶常常需要使用計算機完成更復雜的事情,例如編寫大型的代碼項目、完成多個圖像的渲染、或者進行 4K 乃至 8K 的視頻剪輯 —— 一般來說總是有一個特定的場景需要非常高的性能。這時候就不得不需要更強的硬件配置、更多的擴展性,以及看起來相對更加不同的形態才能實現如此高的性能。臺式機仍然意味著可移動性低,更適合在辦公室和工作室這樣的固定空間中使用。

    在 Mac 產品線中,「專業級」的「臺式機」是 Mac Studio 和 Mac Pro。

    Mac Studio

    Mac Studio 可以說「起源于」Mac mini,它和 Mac mini 的占地面積相同,但配備了更好的散熱,因此體積更大、也能夠壓得住更加強大的 Apple 芯片。Mac Studio 可配備 12 核 CPU、最高 38 核 GPU 的 M2 Max,內存最高 96GB;也可以選擇配置由 2 顆 M2 Max 通過 Ultra Fusion 技術連接而成的 M2 Ultra,上面所有的參數都翻倍。M2 Max 和 M2 Ultra 是當前 Apple M2 系列芯片所能提供的最高級別的性能,它們在 Mac Studio 經過重新設計的散熱系統下可以獲得最大程度的釋放,以支持專業級應用程序、大型游戲等的運行。

    Mac Studio 也以緊湊的機身提供了較多的 I/O,機身前方提供 2 個 USB-C 端口(配備 M2 Ultra 的機型支持雷靂 4)及一個 SDXC 卡槽,背面則提供 4 個雷靂 4 端口、1 個萬兆網口、兩個 USB-A 端口、一個 HDMI 端口,以及 1 個 3.5mm 耳機插孔。不過,作為一臺「專業級」機器,Mac Studio 無法進行內置內存或硬盤的升級、不支持外接 eGPU,這必然會影響到一部分專業工作流。

    在外接顯示器支持方面,M2 Ultra 機型可以支持外接多達 8 臺 4K@60Hz 顯示器、M2 Max 機型則支持外接多達 5 臺顯示器(4臺 6K@60Hz + 1 臺 4K@60Hz)。Mac Studio 的起售配置,配備 12 核 CPU、30 核 GPU 的 M2 Max 機型,有 32GB 內存和 512GB 硬盤,售價為 16499 元;M2 Ultra 機型的參數均是 M2 Max 機型的兩倍,起售價則是 32999 元。

    Mac Pro

    目前的 Mac Pro 則是傳承了 2019 年的「刨絲器」機箱設計,可以方便添加更多 PCI Express 卡以支持更多計算機外圍設備,比如高性能硬盤。與 Mac Studio 不同的是,Mac Pro 可以通過內部的 2 個 SATA 端口和 7 個 PCIe 插槽(其中六個是第四代 PCIe)來擴展音視頻 I/O(當然了,暫時還是不可以外接顯卡的)、網絡設備,或者是存儲設備等等。

    Mac Pro 默認配備的 M2 Ultra 芯片是 Mac 電腦目前最為強勁的 CPU,并有塔式和機架式兩種形態可以選擇,以適應不同的場景。我們無法否認這是一臺很快的電腦;但它目前尚無法使用 PCIe 顯卡、無法升級內置的統一內存,實際上更像是一個擴大版的 Mac Studio,但比 Mac Studio 要貴上 20000 多元。Mac Pro 默認配置 M2 Ultra 芯片(24 核 CPU、60 核 GPU,64GB 內存、1TB 硬盤),起售價格為 55999 元。

    Mac Studio 和 Mac Pro 作為面向「專業人士」的產品,普通的消費者似乎沒有特別考慮的必要。如果你的工作需要更大的內存(M2、M3 均僅支持最大 24GB 的內存)、更強的 CPU 多核性能(在單核性能方面,這些芯片的差距不大)和 GPU 性能(與核心數直接相關),性能相對更高的 Mac Studio 和 Mac Pro 才值得納入考慮。

    「消費級」的「筆記本」: MacBook Air

    如果說上面臺式機 Mac 產品線還相對比較清晰的話,那當下的 MacBook 產品線就頗有些「魚龍混雜」的意味了。「消費級」作為無需過剩性能的代名詞,搭配高可移動性的「筆記本」計算機形態,就構成了 MacBook Air 這款 Mac 產品。作為,MacBook 產品線當之無愧的「消費級」產品,目前在官網正價銷售的有 M1、M2 兩種芯片、三種屏幕尺寸的機型,起售價格覆蓋 7999 到 10499。MacBook Air 主打輕薄,全系列都采用無風扇設計最小化噪音,順便也杜絕了主板積累灰塵的可能性。在這篇文章里,將分開討論 M1 和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配備 M1 芯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Air

    最初推出于 2020 年 11 月,配備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實際上已經是 3 年前的產品,是目前 MacBook 產品線唯一采用楔形設計語言的產品了。從一開始,它就是 MacBook 產品線中最廉價的產品,時至今日也不例外,在一些渠道商(例如拼多多),M1 MacBook Air(8G 內存 + 256G 硬盤)的價格已經不到 5000 元。此外,即使在 2024 年,M1 芯片的性能也是符合 MacBook Air 的定位的。在重量方面,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是 1.29kg,Air 得還算「名副其實」。

    然而,目前在官網只能選擇 8 核 CPU、7 核 GPU 版本的 M1 芯片,不像之前剛推出的時候還能選到滿血版(除了翻新商店暫時還可以選購到)。此外,由于 M1 芯片的限制,內存最多只能選到 16G。

    本來我以為當 Apple 推出 M3 芯片的 MacBook Pro 時,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就會順勢下架;但沒想到他們仍然保留了這款產品的正價銷售(起售價 ¥7999,8G 內存+256G 硬盤容量的配置,時至今日只能說是勉強夠用)。要知道,而且現在這款 MacBook Air 也已經是官網唯一還在銷售的 M1 芯片的產品了。或許它的生命周期,正待 M3 MacBook Air 來終結。

    配備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配備 M2 芯片的 MacBook Air 是在 2022 年推出的;大半年后,Apple 又推出了 15 英寸的 MacBook Air。兩者在硬件配置上是幾乎相同的:相同的 M2 芯片(13 英寸的起售配置其實是「青春版」,只有 8 個 GPU 核心)、相同的劉海屏幕設計、相同的無風扇、相同的 1080p 高清攝像頭、相同的兩個 USB-C 接口,相同的最長 18 小時電池續航(不是說 Air 的續航不能打,但這個 18 小時看看就行),唯一不同的是 15 英寸 MacBook Air 有六揚聲器單元。所以我覺得 Apple 在發布 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時候采用的動效可以說是一點沒錯:就是拖動角落放大一點而已。

    對比|13 英寸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13 英寸 MacBook Air

    15 英寸 MacBook Air

    厚度

    1.13 厘米

    1.15 厘米

    大小

    30.41 x 21.50 平方厘米

    34.04 x 23.76 平方厘米

    重量

    1.24 千克

    1.51 千克

    屏幕分辨率

    2560 x 1664 像素

    2880 x 1864 像素

    M2 MacBook Air 在設計上拋棄了過去幾年 Apple 所常用的楔形設計語言,轉而向 2021 年推出的 14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靠近,機器前后的厚度保持一致。但其實,無論是 13 英寸還是 15 英寸 M2 MacBook Air,厚度都比此前 13 英寸 MacBook Air 的最厚處(1.61cm)要薄上不少。因此,可能整機看起來會比較「憨厚」,沒有楔形設計顯得干練,但實際上還是十分輕薄的。

    M2 MacBook Air 也終于把內存最大限制提高到了 24GB,可以說在運行一些需要更大內存的 app(比如視頻剪輯)時會相對更加得心應手一些。此外,隨著新設計而來的全高功能鍵、1080p 攝像頭,以及更長的續航,都是 MacBook Air 的優秀之處。

    不過,基礎版的 M 系列處理器一直都有 I/O 較為受限的問題,體現在接口較少、擴展能力也較弱。M2 MacBook Air 僅有 2 個雷靂 / USB4 接口,盡管充電可以使用 MagSafe 3 來完成,但畢竟是多一根線纜,出差的時候攜帶未必方便;而如果使用一個 USB-C 接口充電,就僅僅剩下 1 個接口可以用來接其他設備了。另外,MacBook Air 僅支持外接 1 臺顯示器,分辨率最高為 6K;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外接 2 臺顯示器用來辦公,目前的 MacBook Air 無法滿足。這個問題估計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因為最新的 M3 處理器也無法支持外接超過 1 臺顯示器。

    最后還要提一下的是,MacBook Air 的無風扇設計意味著當負載持續,性能下降是無可避免的。在日常簡單工作的狀態下,MacBook Air 的性能無需擔心,運行速度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但如果負載持續,例如在玩一些大型游戲、導出分辨率很高的視頻、編譯大型項目等,MacBook Air 很可能會因為過熱而降頻。個人體驗上,在 15 英寸 MacBook Air 上進行日常首發郵件、寫文字、處理電子表格,甚至是輕度修圖等操作,是感受不到任何區別;如果玩一些游戲(例如通過 PlayCover 運行《崩壞:星穹鐵道》時),時間一長會出現比較明顯的幀數下降。

    Dave2D 對 MacBook Air 的 Cinebench R23 壓力測試

    從定位和售價來說,13 英寸 MacBook Air 是比較典型的「超級本」,起售價 8999 元,M2(8 核 CPU + 8 核 GPU)、8GB 內存和 256GB 硬盤,這個內存和硬盤的配置在 2024 年明顯有些跟不上時代(不過隔壁 15 英寸也是相同的配置;基礎配置由于采用了單 NAND 芯片,內置硬盤的讀寫速度也會顯著慢于大容量的機型,但日常使用應該不受影響)。機身大小、重量,都能給人一種「拿起來就走」的感覺。起售版本搭配的是 30W 的充電器;如果加 1000 元升級到 8 核 CPU + 10 核 GPU 版本的「滿血」M2、再加 1500 元升級到 512GB 硬盤,則充電器會隨之免費升級到 35W 雙端口充電器或者 70W 快速充電器。快速充電器可以在 30 分鐘內將 MacBook Air 充電到 50%。

    15 英寸 MacBook Air 則瞄準了「大屏」這個需求,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 15 英寸輕薄本,亦是 MacBook Air 第一次有這么大的屏幕。不過,許多大屏輕薄本的機身不穩定問題在 15 英寸 MacBook Air 并不存在,打字的時候屏幕不會抖動、也可以單手開合屏幕;稍稍超過 3 斤的重量讓它也沒有那么不方便攜帶,整體上還是能夠守得住「Air」這個底線的。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起售價是 10499 元,搭配「滿血版」M2、8GB 內存和 256GB 硬盤。除了更大的屏幕,15 英寸型號還配置了 6 個揚聲器,因此低音聽起來相對 13 英寸更加震撼。

    總結一下,MacBook Air 面向的就是無需過剩性能的「普通消費者」,例如學生、文字工作者、在遠程機器上寫代碼的程序員等,對移動辦公有一定需求、需要比較長的續航能力,但無需持續高性能輸出的用戶。如果喜歡大屏,可以考慮 15 英寸,顯示得下更多內容的同時,又可以收獲更好的音頻質量;如果更看重便攜,13 英寸也是很好的選擇,省下的錢還可以升級更好的配置。

    至于要不要等待 M3 的 MacBook Air 發布,就比較見仁見智了 —— 我反正是沒等,因為實在是等不下去了 —— 本以為今年 WWDC 會見到 M3 的 MacBook Air,但沒想到等來的是 M2 的 MacBook Air 15 英寸。有句話挺好:最好的時機永遠是現在。需求不會消失,能解決當下的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未來的需求,M2 其實也做得到。

    「專業級」的「筆記本」:MacBook Pro

    如果需要更多的性能、但同時兼顧便攜,那就來到了「專業級」的「筆記本」電腦領域。MacBook Pro 既然掛上了「Pro」的名字,那么自然是要和「專業人士」打交道的。剛剛過去的 2023 年 10 月 31 日,Apple 一口氣推出了 3 款芯片:M3、M3 Pro 和 M3 Max;它們都裝載在了 MacBook Pro 上。考慮到 M3 后面也會出現在 MacBook Air 中,在這里討論 MacBook Pro,可能就不得不先把配備 M3 的 MacBook Pro 單獨拿出來說一說。

    配備 M3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這款產品,可以說是之前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精神續作」:更換成了和 2021 年 M1 Pro MacBook Pro 14 英寸同款的設計,也順便讓觸控欄成為了歷史。MacBook Pro 14 英寸現在配備與之前高端線相同的 14 英寸視網膜 XDR 顯示屏,可以獲得極致的動態范圍、1600nit 峰值亮度和 1000nit 持續亮度,以及 1080p 高清攝像頭、HDMI 接口、SDXC 卡槽,以及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頗有些成本降低后技術下放的意味。M3 的芯片規格較低,也意味著它更加節能,可實現最長 15 個小時的無線上網,比「大哥」們整整多出 3 個小時,和 M2 MacBook Air 相同。因此,新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M3)不僅屏幕獲得了巨大升級,I/O 接口、攝像頭品質、揚聲器音質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但與此同時,M3 14 英寸 MacBook Pro 僅有 2 個雷靂/USB4 接口(注意不是雷靂 4),和 M2 一樣僅支持外接 1 臺最高 6K 的顯示器,同時內存最大也只能選到 24GB。另外,Apple 總是希望能夠讓人「一眼認出」新品,M3 MacBook Pro 14 英寸的配色保留了原本的深空灰色和銀色,而 M3 Pro、M3 Max 機型則有全新的深空黑色。

    配備 M3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存在的意義,就是能夠通過更好的散熱,發揮 M3 芯片的全部實力。本來這一任務是由舊模具的 MacBook Pro 來承擔(M1 和 M2 芯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但如今 Apple 把更高端產品的設計和功能下放,完成了設計語言的統一,也讓 MacBook Pro 14 英寸(M3)有了更多值得考慮的點。尤其是,如果拿它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來比較,有時候真的覺得各有所長。在售價方面,MacBook Pro 14 英寸(M3)起售價為 12999 元,搭配 8GB 內存、512GB 硬盤空間。

    MacBook Pro 作為面向「專業人士」的筆記本電腦,以 M3 為起點似乎「低」 了一些。如果硬要把 MacBook Pro 放入我們的四個象限,似乎配備 M3 的 MacBook Pro 更像是面向「普通消費者」的相對高端的機型。Apple 似乎也意識到這一點,今年推出的 M3 14 英寸 MacBook Pro 在內存方面仍然是 8GB 起步,其實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它的產品定位;和一眾動輒 18GB 內存的「大哥」們展示在同一個頁面,總歸是有些錯配感。

    配備 M3 Pro 和 M3 Max 芯片的 14 和 16 英寸 MacBook Pro

    如果真正需要探入「專業級筆電」的領域,M3 芯片的規格以及外設拓展能力,可能還有些力不從心。因此,M3 Pro 和 M3 Max 才是 Apple 真正為需要更多性能的專業人士所設計的芯片。配備了這兩款芯片的 MacBook Pro 14 英寸和 16 英寸,或許才真的「Pro」如其名。這兩款 MacBook Pro 也配備視網膜 XDR 先視頻、1080p 高清攝像頭、HDMI 接口、SDXC 卡槽,以及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

    另外,M3 Pro 或者 M3 Max 的 MacBook Pro 都配有 3 個雷靂 4 接口(相對于基礎的 M3 機型多了一個 USB-C 的接口)。在外接顯示器方面,M3 Pro 機型支持外接最多 2 臺顯示器,M3 Max 機型則支持外接最多 4 臺顯示器,分辨率最高可達 8K@60Hz(均只支持 1 臺,且需要通過 HDMI 接口連接)。更值得一提的是,M3 Max 相對 M2 Max 得到了較為大幅度的提升。M3 Max 可選配最高 16 核(12 大 4 小)的 CPU 以及 40 核 GPU,相對于 M2 Max 的 12 核(8 大 4 小)CPU,在核心數上有著顯著的優勢,因此在一些需要 CPU 多核的任務中表現比 M2 Max 提升了不少。

    與之相對,M3 Pro 則顯得有些「規格縮水」—— 的確,相對 M2 Pro 的「8大核、4小核」的 CPU 設計,M3 Pro 變成了「6 大核、6 小核」(如果你選的是基礎版本,則是 5 大核、6 小核)。因此,在多線程性能方面,表現相對 M2 Pro 的提升可能微乎其微;此外,M3 Pro 的內存帶寬也從 M2 Pro 的 200GB/s 減少到 150GB/s,這意味著在處理一些內存速度敏感項目的時候,可能影響到項目執行的時間。

    此外,即使是強如 M3 Max,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封裝策略,內存選配似乎也有些「混亂」:基礎版(14核CPU)僅支持 36GB 或者 96GB 的內存選項;如果需要 48GB、64GB 或者 128GB 的內存,就不得不先選擇 16 核 CPU 的 M3 Max 了。

    當然,選配更高規格的芯片也意味著更高的價格。M3 Pro 芯片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起售價格為 16999 元,搭配 11 核 CPU + 14 核 GPU 的芯片、18GB 內存,以及 512GB 的硬盤;對應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起售價格則為 19999 元。14 英寸 MacBook Pro 也可以選配 M3 Max 芯片,但如果你的性能需求已經達到 M3 Max 的水平,那么或許也值得考慮散熱更好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總結一下,MacBook Pro 品類,相對 MacBook Air 來說,可以獲得更強的性能以及更好的持續性能釋放。盡管 M3 芯片出現在重新設計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上有些讓人出乎意料,但 MacBook Pro 作為「專業人士」筆電的定位還是大體上成立。在 2024 年初的這個時間,如果你信奉「買新不買舊」,那么 MacBook Pro 也是你唯一能夠買得到的搭載最新 M3 系列處理器的 MacBook。

    小結:象限撕裂的現實

    在 2024 年初,喬布斯的四個象限感覺有一點被「撕裂」,又有一點「擁擠」—— 專業人士和普通消費者之間的界限正在模糊。在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領域,似乎分別由 Mac mini 和 MacBook Pro 來擔當「跨界者」。因此,似乎如今四象限圖應該這么畫了:

    還能看得出「四個象限」嗎?

    如今的 Apple 是否還是那個幫用戶做選擇的 Apple?是也不是。有些時候我會覺得 Apple 還是那個霸道總裁,總有一些東西普通用戶是永遠也動不得,比如祖傳的 8GB 內存、或者是 macOS 至今無法修好的中文輸入法卡頓問題;但似乎如今的 Apple 也更加務實,依靠多樣化的產品去贏得不同需求的用戶、在細分的領域中去和其他品牌競爭。本來并沒有大屏輕薄的 MacBook,但 Apple 推出了 15 英寸 MacBook Air,即使它的定位和 14 英寸 MacBook Pro 有點難舍難分;本來也沒有面向專業人士的小型主機,但 Mac Studio 的推出改變了這個局面 …… 一方面,Mac 產品線欣欣向榮;另一方面,用戶也是常常在參數之海中苦苦掙扎。

    一些值得注意的細節

    講完了當下 Mac 產品線的基本情況,相信你已經對 Mac 產品線的現狀有了基本的了解,對每款 Mac 產品的優缺點也已經有了基本認知。不過在做最終的決定前,總歸還是有一些問題值得考慮。我也從日常與朋友們的討論中找到以下幾個可能的糾結點,不妨看看下面幾段話再做最后的決定。

    Intel 還是 Apple Silicon

    如果時間是 2020 年,或許這個問題還值得考慮一下 —— 彼時 Apple 芯片剛剛推出,大家對它的前景是否明朗并不確定,甚至還有 Intel 機型二手漲價的傳聞不時充斥新聞頭條。不過在 3 年后的今天,似乎沒有什么特別的理由一定要選 Intel 了,除非你可能真的對 Boot Camp 有剛需;或者,在開發時遇到某些庫或命令無法在 ARM 處理器上正常運行。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去 isapplesiliconready 網站搜一搜你常用的 app 或者服務是否已經完整兼容 Apple 芯片。如果尚未支持,或許也可以通過 Rosetta 2 來運行。macOS 對于 Intel 芯片 Mac 的支持還在繼續,但按照目前的趨勢,很可能在未來 3 年內完全完成到 Apple 芯片的轉換。

    目前,你還可以在 Apple 翻新商店淘到一些 Intel 處理器的 Mac mini。其他 Intel 處理器的 Mac,可能就不得不通過第三方的渠道獲得了,例如二手交易平臺等。

    15 英寸 MacBook Air 還是 14 英寸 MacBook Pro

    正如前文所說,配備 M3 的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推出有一點攪亂了原本四象限所框定的「普通消費者」的「筆記本」產品分類,價格下探到了 MacBook Air 「夠得著」的區域的同時,提供了非常多有競爭力的功能。因此,究竟是選擇 15 英寸 MacBook Air 還是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問題,就成了不少人在購買 Mac 的時候糾結的一大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沒有錯誤答案 —— 我們的前提是,無論購買哪一款產品,只要能解決你的需求,就是正確的選擇了。這里把二者主要的區別拿出來講講,給大家做個參考。

    芯片

    15 英寸 MacBook Air 暫時還未更新 M3 芯片,目前只能買到 M2 芯片的版本。相對于 M2 芯片,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 M3 芯片有大約 15% 的單核性能提升,因此在執行日常工作的時候速度可能會更快,但差異不會過于明顯。此外,M3 芯片支持硬件光線追蹤,媒體引擎也更新了 AV1 解碼功能,相對 M2 不僅在單核性能上有所提高,也在圖形功能上更進一步。如果你個人更看重 M3 的芯片性能,又一定要在這個時點買 MacBook,那么就只能選 MacBook Pro。

    M1 vs M3 整體性能對比,圖源:Apple "Scary Fast" Event

    尺寸與規格

    從尺寸上來說,兩者之間最直觀的差異就是屏幕大小。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屏幕要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 要大 15% 左右。盡管就屏幕分辨率而言,15 英寸 MacBook Air (2880 x 1664)甚至還比不過 14 英寸 MacBook Pro(3024 x 1964),但因為 Retina 顯示屏通常使用縮放分辨率,二者在可利用空間上的區別可能不是特別大。但 15 英寸 MacBook Air 可以以更大的字體顯示相同的內容。

    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厚度(1.15cm)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1.55cm)少了整整 4 毫米,Air 還是肉眼可見的更薄。重量上二者倒是沒有那么顯著的差別,MacBook Pro (1.55kg)僅僅比 MacBook Air(1.51kg)重 40g。厚度和重量的差異盡管看起來比較微小,但是在日常的實際使用中還是能夠體會到一些區別。15 英寸 MacBook Air 由于它的屏幕相對來說更大,會顯得比 14 英寸 MacBook Pro 輕薄不少。

    硬件配置

    除了芯片,這兩款產品的硬件配置差異主要體現在屏幕、揚聲器和 I/O 接口。

    14 英寸 MacBook Pro 的屏幕是 mini-LED 背光,支持極致動態范圍,可以顯示 HDR 內容。在 SDR 下的最高亮度是 600 尼特,15 英寸 MacBook Air 則是 500 尼特。在高動態范圍下,MacBook Pro 則可全屏顯示 1000 尼特的持續亮度、1600 尼特的峰值亮度。最后,MacBook Pro 的屏幕還支持 ProMotion 動態刷新率,最高可達 120Hz。從參數上來說,MacBook Pro 的屏幕顯然更好,但如果不是一定要處理 HDR 內容,其實 MacBook Air 的屏幕也已經足夠細膩。

    MaxTech 對比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的屏幕。左:15 英寸 MacBook Air,右:14 英寸 MacBook Pro(M2 Pro)

    MacBook Pro 采用的高保真六揚聲器系統從鍵盤兩側發聲,由于整體機身空間更大,能夠生成相對 MacBook Air 更加寬廣的低音表現,區別還是可以一下子聽出來的。這一點,搭配 MacBook Pro 更好的屏幕,在編輯處理 HDR 內容(例如,iPhone 拍攝的 HDR 視頻)、欣賞電影的時候,都可以獲得更好的體驗。

    此外,MacBook Pro 還具備更多 I/O 選擇,盡管有與 MacBook Air 相同數量的雷靂/USB4 接口,但還可以直接通過 HDMI 接口外接顯示器等外設,并通過 SDXC 卡槽讀取 SD 卡中的文件和照片。不過要注意的是,M3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一樣,僅支持外接 1 臺顯示器。

    價格

    在選擇相同 16GB 內存、512GB 硬盤的情況下,15 英寸 MacBook Air 的價格是 13499、14 英寸 MacBook Pro 則是 14499,差價 1000 元。當然,如果都選基本配置,那么 MacBook Air (8GB、256GB)是 10499,在許多電商平臺可以做到不到 7500 元的價格;14 英寸 MacBook Pro 則是 12999,電商平臺的價格可能在 10000 以內。

    結論

    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15 英寸 MacBook Air 可能可以選擇到更好的配置、更大的屏幕,以及更加輕薄的機身。這些都是 MacBook Air 相對的優勢;但如果你想要的是更好的屏幕性能、芯片、散熱,以及更多接口,那么 14 英寸 MacBook Pro 更值得考慮。建議大家不必人云亦云,在想清楚個人的需求之前,不需要為自己創造出來的「需求」花冤枉錢,作出真正讓自己滿意的決定。

    內存選多大夠用

    2024 年,我們使用的 app 都在往占用更大內存的趨勢發展。至于 Apple 在 2023 年末發布的 MacBook Pro 上還在起售 8GB 內存…… 隔壁 Windows 陣營基本都是 16GB 內存起步的今天,Apple 真的有必要跟上時代了。即使 MacBook 配備更加高效的「統一內存架構」,8GB 內存也僅能支持一般網頁瀏覽、文檔處理、影音娛樂等基本需求,如果需要比較認真地修照片、簡單剪輯視頻等,可能就要動用 SWAP 以彌補內存本身的不足。這里也不是說 SWAP 就不好,只是可能會在處理速度上相對配備了更大內存的機器稍顯遜色;以及隨著 app 的體積變得愈加臃腫龐大,考慮到現在這個時點購買的設備可能要滿足幾年后的需求,8GB 就顯得有一點捉襟見肘了。8GB 就是 8GB,無論 Apple 的高管如何粉飾太平,它是不可能等于 16GB 的。

    碰上 Outlook 這種內存一瀉千里的主兒,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因此,在有預算的情況下,我個人會比較建議選擇 16GB 或者以上的內存。目前電商平臺也已經比較敏銳地捕捉到了大家的需求,許多補貼也不僅僅針對基礎機型,16GB 內存的機型也常常參與各類補貼和優惠活動了,可以關注一下。另外,相對官網 1500 元每檔的售價,官方翻新商店一般也會以一定折扣出售較高配置的機型,可以說是「擠出」了一些 Apple 在高內存、高硬盤容量上的溢價水分。

    買不買 AppleCare+

    另外一個在購買 Mac 的時候常常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是否要購買 AppleCare+ 延保服務。適用于 Mac 的 AppleCare+ 服務隨著產品的不同,價格也有所不同。正常情況下,Apple 官方為 Mac 提供的保修期限是整機保修 1 年、主要部件(臺式機的主要部件包括:主板、CPU、內存、硬盤驅動器、電源和顯示卡;筆記本的主要部件包括:主板、CPU、內存、顯示屏、硬盤驅動器、鍵盤、電源適配器)2 年的質量問題維修。如購買 AppleCare+,則整機均可享受 3 年的保修,另外可以相對較低的價格享受不限次數的意外損壞保護。此外,如果在 3 年內 MacBook 的電池容量下降到原始容量的 80% 以下,可以免費更換電池。

    適用于 Mac 的 AppleCare+ 的產品價格如下表格所示:

    產品

    價格

    MacBook Air 13 英寸 (M1)

    RMB 1199

    MacBook Air 13 英寸 (M2)

    RMB 1299

    MacBook Air 15 英寸 (M2)

    RMB 1499

    MacBook Pro 14 英寸

    RMB 2299

    MacBook Pro 16 英寸

    RMB 3299

    iMac

    RMB 1399

    Mac mini

    RMB 649

    Mac Studio

    RMB 1149

    Mac Pro

    RMB 3999

    可以見到,AppleCare+ 產品的價格與 Mac 型號的基礎版售價呈正相關:Mac 的價格越貴,它的 AppleCare+ 也就越貴。個人認為,如果是 MacBook 等比較經常有移動使用需求的產品,或許 AppleCare+ 還是相對值得:由于 Apple 電腦的高度集成性,常常是無法更換某個單獨零件,而是需要更換電腦的一整塊部分(例如,更換 MacBook 電池其實意味著電腦的整個 C 面都會更換)。因此,AppleCare+ 可以保證你在電腦意外損壞時,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更換零件,否則保外維修費用動輒上三四千元。

    但如果是常年在辦公室等固定環境使用的 Mac 臺式機,其實就看你是否想要延長至 3 年的保修了:意外損壞的可能性相對來說微乎其微,反倒是出現質量問題的可能性更大些。

    如何購買更實惠

    講完了機型參數和主要可能出現糾結的要點,接下來講講在何處購買 Mac 可能會相對實惠。相對官方網站價格,以下三種渠道購買,在價格上都會相對便宜,但其優點和缺點都還算比較突出。最終在哪里購買,可能還要取決你要購買的機型,以及具體的時機。

    教育商店

    • 推薦理由:官方網站,保證全新正品;保證 14 天無理由退貨;價格相對正價有優勢;暑期返校季有贈品;可以按單配置
    • 限制:需要學生或教育工作者身份驗證;僅限 3 期分期付款

    由于 教育商店 是 Apple Store 在線商店的一部分,所以從 Apple 購買的相關政策都適用于教育商店,尤其是 Mac 可以以一定的優惠價格按單配置,滿足個人對于 Mac 電腦細節配置的需要(例如,配置內存、硬盤容量、充電器、鍵盤布局、預裝 Pro Apps 等)。在讀以及新錄取的高校學生以及各年級教師和教職員工均有購買資格,現通過支付寶進行認證。

    價格方面,MacBook Air、MacBook Pro、iMac 和 Mac mini 均在基礎售價之上便宜 800 元,按單配置的升級價格也在原價上打 9 折;Mac Studio 和 Mac Pro 則相對原價優惠數額更大一些。這些價格也支持 3 期免息分期,但相對正價購買的 24 期免息分期,則沒有那么實惠了。

    Apple 每年在暑期的返校季(在中國內地一般是 7-9 月)會開啟教育商店的促銷,購買 Mac 贈送 AirPods,也是很不錯的優惠。例如,2023 年返校季優惠是贈送 AirPods(第三代)。

    翻新商店

    • 推薦理由:官方網站,保證翻新品質;保證 14 天無理由退貨;價格相對正價在 85 折左右,比教育優惠更便宜;可以 24 期分期付款
    • 限制:無法第一時間購買最新的 Mac;無法按單進行配置,僅能購買已經搭配好的組合;配置是否有貨看運氣

    Apple 官方認證翻新商店可以購買許多不同的 Mac 機型,除了最新款之外,還有不少是以往的機型。例如 Intel 處理器的 Mac mini,或者 M2 Pro 處理器的 MacBook Pro。因為翻新商品實際上是二手機器(一般來源據說是在官方商店 購買后 14 天內退貨的機器),所以顯然 Apple 無法直接在這里上架最新商品,不過一般來說最新型號在 3-4 個月后就會上架翻新商店了。

    翻新商店中的 Mac 價格一般都是原價的 85 折左右。例如,15 英寸 MacBook Air(M2)24GB 內存 + 1T 硬盤的原價是 16499 元,但在翻新商店是 13999 元,省下來的錢可以買一個 AppleCare+ 延保服務(1599 元)還富余一些。另外,翻新商店也支持 24 期免息分期,相對來說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優惠了。

    不過,翻新商店中每種配置的存貨數量就不那么一定:有時候可能遇到某些配置的型號沒有貨的情況,這種時候除了等待或者購買其他型號,也沒什么辦法。而且,包裝盒內搭配的其他配件,以及電腦的鍵盤布局等都是默認的。例如,15 英寸 MacBook Air 正價購買時可以選擇 35W 充電器或者 70W 充電器;但是從翻新商店購買則只有 35W 充電器提供。

    渠道購買

    推薦理由:價格可以做到比官網低很多,包括比翻新商店和教育優惠低;一般會參與平臺的活動,在大型購物節(比如 618)可能會更優惠

    限制:一般沒有比較高配置的機型,或者高配機型價格優勢不明顯;拆封后一般不支持無理由退換;是否可以分期付款看平臺政策

    如果從第三方購買 Mac,那么價格可能比上面教育商店和翻新商店都更低。例如,經常可以見到百億補貼的 MacBook Air 價格比原價低三成左右(M1 MacBook Air 的基礎款近期經常見到不到 5000 元的價格,還是相當震撼的)。

    但于此同時,價格優勢可能也就是唯一優勢了 —— 相對官方來說,我個人會比較不喜歡拆封后不能無理由退換這個限制,以及無法分期付款。不過,見仁見智 —— 其實省下來的錢可以購買 AppleCare+、配件等等,想想也是一種很劃算的選擇。

    當今多元化的技術環境中,Windows和MacBook之間的相互投屏已經成為一種實用且常見的需求。這種跨平臺的互動不僅體現了技術的無界限性,也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靈活性。

    對于工作而言,電腦投屏到電腦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在商務匯報或團隊討論時,將電腦屏幕投射到同組會議的電腦上,不僅能夠讓觀眾更加集中注意力,還能讓信息的傳遞更加高效。清晰的圖表、生動的演示,每一個細節都在大屏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讓溝通無障礙,思維無限延展。

    接下來就教你如何在線上會議中實現Windows和MacBook的流暢投屏(支持遠程投屏)。

    首先,在即將要投出屏幕的電腦上打開所需內容。假設你要共享一個操作文檔,那就打開文檔;假設你要投屏一個軟件演示操作,那么你就打開那個軟件;當然,你還可以直接打開瀏覽器的某個網頁。記住,即將投屏的內容窗口,不要最小化,否則不能識別。

    然后在兩臺電腦里都用Chrome或Edge瀏覽器打開webcast.airdroid.com(這是AirDroid Cast的網頁版)。

    為了方便解釋,后面就假設MacBook要投屏到Windows(可以互投)。

    在MacBook的AirDroid Cast網頁版里點擊右上角,切換到【投出屏幕】界面,然后將Windows上面的9位數投屏碼填寫到對應的框框。

    然后,Windows會彈出“是否允許某某設備投屏”的彈窗,請認真校對設備及瀏覽器型號,確認無誤,就點擊允許投屏。

    接下來,MacBook就會彈出一個選項卡,里面包含了當前蘋果電腦已經打開的軟件和當前瀏覽器已經打開的網頁,你就選中要投屏的內容,再點擊分享。這樣子,MacBook的指定投屏內容就會投射到Windows的屏幕里。

    使用AirDroid Cast網頁版投屏還有一個好處——接收端只能看到指定的投屏內容,看不到投屏端切換界面或處理其他事務時的電腦界面。

    假設,MacBook將瀏覽器里的某個網頁投屏到Windows之后,MacBook里的社交媒體彈出了信息,這時候,Windows那邊只能看到網頁,是看不到有彈出信息的。換句話說,MacBook投屏過程中切換電腦畫面去處理其他事務,也完全不用擔心隱私泄露。

    補充說明一下,兩臺電腦連接同一網絡就可以直接投屏,這個直接投屏的意思就是免費投屏。但如果兩臺電腦連接的是不同網絡,或者兩臺電腦相隔甚遠,需要遠程投屏,那么就需要提前登錄AirDroid Cast的高級賬號才可以投屏。

    此外,本篇文章提到的投屏方法適用于Windows,macOS,Linux系統的相互投屏,歡迎大家使用~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