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hargerLAB是一家專注于充電領域的英文網站,旗下品牌POWER-Z推出一款可測量USB PD的儀表KT001。這也是繼POWER-Z KM001、POWER-Z FL001之后又一款便攜式USB測試儀表。該款表可用于測試市面上所有手機、充電寶、充電器、以及采用USB PD Type-C筆記本、平板電腦的充電電壓及電流。支持USB PD3.0(PPS)、USB PD2.0、QC3.0、QC2.0、AFC、FCP協議自動檢測功能,并且具備USB PD報文、USB PD抓包、離線記錄、MFi鑒別、線阻測試、E-marker線纜檢測等多種功能。

    鑒于廣大用戶在使用這款工具上存在一些困擾,我們將陸續更新一些使用小技巧,并且會把最近更新的內容放在文章最前面,以便大家快速學習參考。

    POWER-Z KT001使用技巧:檢測線線材阻值

    在線阻測試前,除了POWER-Z KT001之外還需要準備一個負載和一個充電器。在選擇充電器時需要注意,不能選擇帶線補功能的,以下是小編找的兩款充電器。

    第一款充電器是帶線補功能的。這種充電器在負載電流變大時,輸出電壓會隨之變大,以抵消線材的損耗,保證手機端的電壓恒定。類似這種帶線補功能的充電器就不適用于做線阻檢測的供電端。

    第二種是不帶線補功能的,當輸出電流增加時,輸出電壓不會隨之變大,比較適合做線阻測試。

    在準備好相應的測試工具之后,就可以正式開始線阻測試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USB-A to USB-C線阻檢測和USB-C to USB-C線阻檢測,下面小編就分別給大家演示這兩種線阻檢測方法。

    一、USB-A to USB-C線阻檢測

    選用一個不帶線補功能的充電器,接上POWER-Z KT001。

    向左長按波輪,進入線阻檢測程序,并通過波輪再次確認。

    選擇“一般法(僅A-C)”并確認,一般法僅限于USB-A to USB-C線纜的電阻測試。

    確認之后,顯示屏會提示我們接入負載。

    按照提示接入事先準備好的負載,并進行確認。需要注意的是,負載的輸出電流要大于0.5A,并且在測試過程中,負載的阻值不能調整。

    確認之后,顯示屏會顯示此時記錄的電壓、電流信息,并提示我們拔掉表和負載。這里同樣需要注意,直接拔掉表即可,不要拔掉負載。

    拔掉表之后,在表和充電器之間串聯一條待測線纜,這里接入的是一條華為原裝5A線。接入之后,顯示屏會提示再次接入負載,其實這時候是不需要重新接入負載的,因為上一步并沒有將負載和表分開。

    選擇確定之后,顯示屏顯示兩組電壓電流值,并且會直接算出線纜的阻值(ESR),單位是mΩ。這里檢測到華為原裝5A線的阻值約為48mΩ。

    更換另一條線時,不需要重新操作前面的步驟,直接將待測線纜替換掉,并選擇確認即可。這里檢測到一條Baseus的線阻約為99mΩ。

    二、USB-C to USB-C線阻檢測

    選用一個不帶線補功能的充電器,接上POWER-Z KT001。

    向左長按波輪,進入線阻檢測程序,并通過波輪再次確認。

    選擇“旁路法(僅C-C)”并確認,旁路法僅限于USB-C to USB-C線纜的電阻測試。

    確認之后,顯示屏會提示我們接入負載。

    按照提示接入事先準備好的負載,并進行確認。需要注意的是,負載的輸出電流要大于0.5A,并且在測試過程中,負載的阻值不能調整。

    確認之后,顯示屏會提示讓我們接入待測的USB-C to USB-C線纜。

    按照提示接入待測的USB-C to USB-C線纜,并再次確認。

    確認之后,該線纜的阻值會直接顯示出來,上圖中這條待測線纜的阻值約為42mΩ。

    在測試其他USB-C to USB-C線纜時,也不需要多余的操作,直接更換待測線纜即可顯示相應阻值。圖中顯示的阻值約為167mΩ。

    圖中線纜顯示的阻值約為190mΩ。

    經過小編的實際體驗,無論是測試USB-A to USB-C線纜的阻值還是測試USB-C to USB-C線纜的阻值,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1都非常方便。尤其是在進行多條線纜的線阻對比時,檢測效率非常高,可以有效的幫助大家鑒別充電線纜的優劣。

    線阻檢測注意事項:

    1、進項線阻檢測時,必須選用無線補功能的充電器,檢測過程中,負載的電流必須大于0.5A,且阻值必須固定,也就是說不能選用手機或者充電寶充當負載。

    2、為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同一條線纜應當進行多次插拔驗證測試,以防止接口接觸不良而造成結果誤差。

    3、ChargerLAB POWER-Z KT001沒有配備Lightning接口和MicroUSB接口,所以不支持這兩種線材的線阻測試。

    4、線阻會受線材長度的影響,所以在進行多條線材的對比測試時,長度相近才具有可比性。

    5、作為一種便攜式的測試工具,存在顯示精度誤差、接口阻值誤差等因素,該測試結果僅供參考。

    POWER-Z KT001使用技巧:MFi數據線檢測

    方法一:系統檢測

    首先給POWER-Z KT001接上電源,一般有三種電源接通方式:直接插在充電器上或者使用Micro USB線給HID接口供電,也可以使用USB-C口供電。

    通過波輪對快充觸發進行確認。

    出現警示后,繼續按下確認。

    通過撥輪在功能菜單中找到“Apple MFI Test”選項,并確認。

    出現此畫面表示儀表已經進入測試狀態,接入待測蘋果線纜。

    空載接入一條蘋果原裝USB-A to Lightning線纜,并選擇確認。

    檢測中。

    原裝數據線檢測結果為“Passed(通過)”,檢測結束。

    使用系統檢測方法,第三方MFi授權的數據線同樣顯示通過。

    使用系統檢測方法,山寨數據線顯示“Fake(仿造)”。

    方法二:通過查看蘋果數據的待機電流(根據經驗判斷)

    原理:蘋果原裝數據線或者第三方MFi授權數據線均采用了蘋果原裝的Lightning頭,原裝Lightning頭里面有一顆蘋果識別芯片。經驗告訴我們,接上電源后芯片在靜態空載下有待機電流,POWER-Z KT001則會顯示靜態電流約在0.4-0.5mA之間,山寨數數據線一般沒有內置芯片,故大多沒有待機電流(不包含“拆機二次重裝線”)。

    首先確認POWER-Z KT001的空載情況下為無電流輸出。

    根據待機電流檢測方法,蘋果原裝數據線的待機電流約為0.41mA。

    根據待機電流檢測方法,蘋果MFi授權數據線的待機電流約為0.42mA。

    根據待機電流檢測方法,山寨數據線的待機電流約為0。

    蘋果數據檢測注意事項:

    1、系統檢測結果為“Passed(通過)”,表示該線纜一定使用了蘋果原裝Lightning頭。

    2、系統檢測結果為“Fake(仿造)”,表示該線纜90%是山寨貨,可借助方法二再次確認。

    3、系統在檢測過程中可能會出現”unknown(無法識別)”的情況,此時需要更換多個充電器重復檢測,并借助方法二綜合判斷。

    4、對于市面上的“拆機二次重裝”蘋果充電線,還需要結合外觀、手感、做工、甚至內部拆解的方式綜合判斷,需要一定從業經驗,這里暫不予討論。

    POWER-Z KT001使用技巧:E-Marker線纜檢測

    首先給POWER-Z KT001接上電源,一般有兩種電源接通方式:直接插在充電器上或者使用Micro USB線給HID接口供電。當然也可以使用USB-C口供電。

    本次演示以充電器直接供電為例。接上電源之后,向左撥動波輪。

    通過波輪對快充觸發進行確認。

    出現警示后,繼續按下確認。

    通過撥輪將功能菜單拉單最下面找到“E-Mark Info Reader”選項,并確認。

    出現此畫面便是儀表已經進入測試狀態,接入USB-C to USB-C線纜即可。

    空載接入一條微軟USB-C to USB-C線纜,儀表讀出線纜內E-Marker芯片記錄的信息:Passive Microsoft;HW_Ver:3H HW_Ver:3H ;20V 3A USB3.1 Gen2。該線纜支持20V/3A最大60W電力傳輸,并且支持最新的USB 3.1 Gen2數據傳輸標準。

    ANKER出品的Thunderbolt 3線纜,POWER-Z KT001測得支持20V/5A最大100W電力傳輸以及USB 3.1 Gen2數據傳輸標準。

    一款未知品牌的USB-C to USB-C線纜,測試結果為支持20V/3A最大60W電力傳輸以及USB 3.1 Gen1數據傳輸。

    面這些顏色代表 USB 協議版本

    顏色

    含義

    白色

    USB1.x,傳輸速度 1.2Mbps ~12 Mbps

    黑色

    USB2.0,傳輸速度 480Mbps

    藍色

    USB3.0,傳輸速度 5Gbps

    青藍色

    USB3.1,傳輸速度 10Gbps

    下面這些顏色代表充電相關

    顏色

    含義

    紫色

    代表支持華為的快充

    綠色

    代表支持高通的快充

    黃色、橙色、紅色

    代表支持大電流或者支持電腦關閉狀態下充電

    USB 3.x 的進化和關系

    • USB 3.2 包含了以前的 USB 3.0 和 USB 3.1。
    • USB 3.0=USB 3.1 Gen 1=USB 3.2 Gen 1x1
    • USB 3.1 Gen 2=USB 3.2 Gen 2x1

    版本

    名稱

    帶寬

    編碼方式

    備注

    USB 3.0

    SuperSpeed

    5Gbit/s

    8b/10b

    Type-A、Type-B 接口

    USB 3.1 Gen 1

    SuperSpeed

    5Gbit/s

    8b/10b

    USB3.0 更名而來,后改名為 USB 3.2 Gen 1x1

    USB 3.1 Gen 2

    SuperSpeed+

    10Gbit/s

    128b/132b

    后改名 USB 3.2 Gen 2x1

    USB 3.2 Gen 1x1

    SuperSpeed 5Gbps

    5Gbit/s

    8b/10b

    USB 3.0 更名而來

    USB 3.2 Gen 1x2

    SuperSpeed 10Gbps

    10Gbit/s

    8b/10b

    Type-C 接口

    USB 3.2 Gen 2x1

    SuperSpeed+ 10Gbps

    10Gbit/s

    128b/132b

    USB 3.1 Gen 2 更名而來

    USB 3.2 Gen 2x2

    SuperSpeed+ 20Gbps

    20Gbit/s

    128b/132b



    但是,這個并不嚴格。

    大廠商會更符合規范,會和上面顏色基本一致。

    不過大量的 USB 口顏色沒有按照規范來,比如綠色的雷蛇鼠標

    因此,這個知識并不一定 100% 正確,僅供參考。

    (完)

    目前來看,在所有消費電子產品的接口中,USB-C 可以說是功能性最強,適用范圍最廣,以及有著最大潛力的接口。說它是面向未來的接口,一點也不為過。

    USB-C 形態接口有著及其豐富的協議,它可以擴展、可以充電,也有著很大的帶寬可以快速的傳輸數據。從智能家居中的小物件,到智能手機、PC、Mac 這類等生產力工具,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口一統天下。

    只是,現在 USB-C 暫時支持的最高充電功率僅是 100W(不算魔改),而面對一些需要高功率供電的設備,100W 顯然不太夠。

    就像我之前在體驗 ROG 幻 15 時,為了能讓 AMD 銳龍 9 5900HS 和英偉達 GeForce RTX3070 8GB Max-Q 組合的雙 U 有著正常的性能釋放,就需要 200W 的供電,100W 的輸入只能暫時「封存」3070 了。

    ▲ PD 協議最高只支持 100W 的功率,想要更好的性能釋放,200W DC 充電器是必備。

    而定位電競或者綜合實力的筆記本電腦來說,自帶獨顯以及標壓處理器,往往會額外提供一個高功率(大概在 200W 左右)的 DC 電源,極少會用只有 100W 上限的 USB-C 接口來供電,這也是目前 DC 電源存在的一個理由。

    更別說現在還在用「品」字口供電的顯示器、主機、eGPU 等等設備,如此的功率限制也阻礙了 USB-C 形態接口「大一統」的步伐。

    面對 100W 的限制,USB-IF 出手了

    面對上限功率的限制,著力推廣 USB-C 接口的 USB-IF(USB 開發者論壇)在其官網上放出了全新的 USB-C 規范 2.1 修訂版。

    說白了,還是在連接性、交互性以及支持的硬件方面做修訂,或者說是升級。而最為重要的就是將此前的 100W 功率上限一口氣提升到了 240W,依舊走的是 PD 協議。

    如此一來,有著 240W 高功率的 USB-C 接口就可以去扮演更多的供電角色。從 cnet 的報道中可以看到,大功率的 USB-C 接口首先面向的就是 4K 顯示器和游戲筆記本等需要大功率供電的設備。

    具體來說,這 240W PD 的 USB-C 擴展功率,主要提升的是電壓,從此前的 20V 5A 提升到 48V 5A,而并非是大電流的方案,對于線纜的需求依舊會是支持 5A 電流,對于目前的線纜有著一定的兼容性。

    而對于目前線纜混亂的狀況,USB-IF 也表示將來支持 48V 5A 的線纜會有專門的標識,以供消費者區分。這也算是對目前極為混亂的 USB-C 線纜和接口現狀的一個小小的優化吧。

    另外,USB-IF 也表示支持 240W 功率的 USB-C 擴展功率,將會在 2021 年下半年交付,順利的話,我們在下半年就能看到相應的顯示器、游戲筆記本會全面轉向 USB-C 接口了。

    PD 快充的「豐滿」理想與「骨感」現實

    USB-IF 開發者論壇所推出的 PD 快充協議,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做到「快充大一統」。并且,Google 順水推舟,要求 Android 7.0 以上的手機搭載的快充協議必須支持 PD 協議。

    PD 快充協議發展至今,已經更新到 PD 3.0 規范,相較于 PD 1.0、PD 2.0,它包含了一 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編程電源,可以根據實現電壓電流調節的供電規范,從而以適應高電壓低電流和低電壓大電流的兩種快充模式。

    由此,帶有 PPS 的 PD 3.0 規范幾乎涵蓋了市面上主流的快充模式,包括高通的 QC3.0、QC4.0,華為的 FCP、SCP,聯發科的 PE2.0、PE3.0 以及 OPPO 的 VOOC 等等協議。因此理論上說,智能手機支持這些「五花八門」快充的都可以被 PD 3.0(帶有 PPS)規范所取代,也就意味著,一個支持 PD 3.0(帶有 PPS)的充電頭就可以為很多主流的智能手機充電了。

    ▲ PPS:取代不了,我就加入你們.

    但在實際中卻是另一番景象。

    先不說設備端復雜的快充協議情況,USB-IF 開發者論壇所推行的 PD 協議本身就不夠明確。PD 1.0 修訂版本共擁有 1.0、1.1、1.2 和 1.3 四個版本, 但簡稱 USB PD 1.0,同樣的狀況也出現在 PD 2.0 修訂版本和 PD 3.0 修訂版本中。

    上述的 PPS 規范并非會隨著 PD 3.0 一同認證,這也意味著 USB PD 3.0 和 USB PD 3.0(PPS)會同時存在,且它們并沒有一個明確、明顯的標識。

    此次 USB-IF 把 PD 協議的擴展功率提升到 240W,更多的還是個技術性規范,對于硬件制造和標識區分上暫時沒有相應的規范和指導意見,對于充電頭快充協議(尤其是多口)的區分可能還是需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了。

    而在設備端這里,USB-IF 所推行的 PD 協議并沒有智能手機的革新速度快,很多廠商的私有協議早已超過 100W 的限制,直接來到 120W 之多。一方面這是技術壁壘,是一個產品的強賣點,另一方面在公有協議上投入,產出的性價比不高。

    另外,很多廠商的私有快充協議,尤其是采用低壓大電流的方案,很多已經超過 PD 5A 電流的上限,如 OPPO 的 SuperVOOC 快充的電流就是 6.25A。即使擁有 PPS 這種靈活、適用范圍很廣的協議,但對于現在的廠商們來說,依然有著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很多不同的智能手機上,即使有了 PD 3.0(PPS)這類大功率的公有快充,但依然去推行自己的私有快充。而對于 PD 協議,更多的廠商會在頁面中標明所兼容的功率,一般會兼容 9V2A 大概 18W 的功率。

    如此一來,想要達到廠商宣傳的 65W、67W、55W 等功率,就需要專頭專線,否則采用公有的 PD 快充頭和線纜的話,大概率會維持在 18W。這對于動輒擁有 4500mAh 容量大電池的智能手機們來說,無疑是個「小水管」了。

    ▲ 有廠商并未在產品說明頁標明是否支持共有快充協議.

    回到初始的問題,240W 功率上限的提升,可能并不會比之前更快的去統一各廠商的快充標準,可能的是超高的功率確確實實的可以擴展 USB-C PD 的使用場景。

    以前,USB-C PD 面向的是移動設備,像是智能手機、平板或者輕薄筆記本,而 240W 擴展功率則把這個范圍擴展到了一些大型的設備之上,像是 4K 顯示器、專業打印機,甚至以后會面向部分 PC 的 DIY 設備。


    而 USB-C PD 3.0 PPS 的出現,也在刻意去兼容市面上不同的快充方案,「大一統」的條件幾近成熟,剩下的還是要看廠商們的跟進情況。

    統一,可能還需借助一陣「東風」

    曾經,在智能手機的概念還未出現之前,手機們的充電接口不一,所執行的標準也不盡相同。當原裝充電器出問題,或者丟失后,去電子市場漫長的匹配過程足以讓你頭疼。以及當手機廢棄后,充電設備同樣也會被遺棄,由此造成了許多的浪費,而廣泛用于充電線的 PVC 材質也不利于「環保」。

    ▲ 電子垃圾.

    綜合考慮之后在 2009 年,由歐盟和全球移動通信聯盟協會(GSM)牽頭,與諾基亞、LG、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等 14 家手機廠商達成協議,會在 2012 年前統一使用 Micro USB 接口作為標準充電接口規格。

    當 Micro USB 逐漸成為主流之后,2017 年歐盟開始強制所有的智能手機均需使用 Micro USB 接口,這當然也包括只用 Lightning 接口充電的 iPhone。蘋果在 iPhone 包裝內會提供一個 Micro USB to Lightning 轉接頭,以求能在歐洲正常銷售。

    現在智能手機的快充狀態其實與之前未統一接口有些類似,各家均在大力發展自己的私有協議,雖然這些快充協議依托在 USB-C 形態上,但在本質上并不具備「通用」。

    對于現在 PD 協議支持的并不深入,很多產品還停留在 9V 2A 這個檔位,更別說支持更為靈活的 PPS 了。

    原裝充電頭上,不少廠商的產品只支持自家的私有協議,并沒有開放對 PD 協議以及 PPS 的支持。而線纜方面大致的情況也是如此,印象中大概只有一加會使用 C to C 的線纜,更多的品牌還是在用 A to C 線纜,但實際上卻是「魔改」的 A 口,其實完全可以用 C to C 來替代。

    不可否認,廠商們如此行事,會有市場、策略、成本等等方面的考量,畢竟「快充」已經是現在產品的一大「賽道」,都在朝著更大更快方向努力,不斷修正的 PD(包括 PPS)并非是它們技術突破路上的最佳選擇。

    但反過來說,廠商們在推行自己的私有快充協議之時,原裝配件上去兼容一下公有的 PD 3.0(PPS)快充,可能對于我們來說,要比喊「環保」更有意義一些,同時,原配的充電器也會有著更為廣泛的適用范圍。

    就如同普及 Micro USB 普及路上是由 GSM 和歐盟牽頭一樣,如今想要統一快充體驗,可能還是缺少的就是那一股「東風」。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