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在需要投影演示的場景下,蘋果Mac電腦沒有HDMI接口,無法連接大屏顯示器或投影儀,這是不是讓你感到非常困擾?
別擔心,小優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兩種連接方式,讓你輕松擴展大屏顯示器!
無論是沒有主機的顯示器,還是不支持無線投屏技術的電視機或投影儀等HDMI顯示設備,搭配HDMI無線投屏器,即可輕松Get無線投屏功能!
然后,在蘋果Mac電腦【顯示器】設置界面,點開【Airplay顯示器】下接菜單,點選想要連接的顯示器型號,根據提示完成配對連接,這樣一來你的Mac屏幕顯示內容就能同步至顯示器了,而且操作非常方便,而且不需要擔心線纜的混亂問題。
通過USB-C擴展塢及HDMI高清線,連接蘋果電腦與HDMI顯示器,即可實現大小屏同步顯示啦!同時,你還可以設置外接顯示器的分辨率、色彩等參數!
小知識:蘋果Mac系統采用的USB-C接口都是全功能配置,不僅支持充電、數據傳輸,還支持視頻傳輸,可以外接顯示器、電視機或投影儀等設備。
如果你的USB-C擴展塢有多個視頻接口,且支持SST技術,可以讓的蘋果Mac同時連接兩臺顯示器!不僅如此,蘋果Mac OS系統支持【鏡像顯示器】/【擴展桌面】兩種模式,你還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靈活適配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
如果想要關閉蘋果Mac設備自帶屏幕,同時不影響外接顯示器的正常使用,該怎么辦呢?很簡單,打開【系統偏好設置】,點選進入【節能】→【電源適配器】,勾選上【當顯示器關閉時,防止電腦自動進入睡眠】,這樣就能實現【合蓋模式】了!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合蓋模式時,你的Mac電腦要連接電源適配器,同時使用外接的鍵盤/鼠標進行操作!
以上是小優給大家分享的兩種連接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給小優留言提問哦!
起這HDMI,那很多人都不陌生,這不就是大家俗稱的高清線嘛,電腦、電視、投影等隨處可見。但比起HDMI,其實DP接口出來得更晚,但為啥DP接口的普及程度不如HDMI呢?
說起這連接線,那可有一段歷史了。最早是1987年出現的VGA,再就是1999年出現的DVI,這兩種現在只有在一些老電腦上還有看到,現在主流的都是HDMI、DP,甚至還有更新的USB-C接口。
VGA和DVI由于年代太久,除了一些老設備還在用,這里就不多做討論了。這里重點說說HDMI和DP這一對“冤家”,從大背景和發展史說說兩者的區別!
HDMI誕生的背景是在2000年后,當時業內的一眾電視廠家覺得DVI接口太大了,也不穩定,于是這些電視巨頭松下、索尼、東芝、飛利浦等聯合起來推出了HDMI接口。這些電視廠家幾乎壟斷了整個行業,哪怕是2022年的今天,依然很少見到有DP接口的電視,99%的都是HDMI。所以,HDMI接口的初衷是電視廠家為了更好更穩定的顯示效果,而不是為電腦廠家服務的。
那HDMI已經這么好用,且成熟、穩定、便宜了,為啥還要在之后的4年里推出DP接口呢?一方面,HDMI的一開始就是為電視設計的,雖然后續多個版本更新已經非常成熟,在很多電腦、游戲機、投影儀上都能看到HDMI接口。但隨著高刷技術、色深等開始向上探索,HDMI表現得有點力不從心。特別是G-SYNC和菊花鏈技術,就只有OP支持。
另一方面,HDMI是要收費的,雖然一年1萬美刀的費用對這些大廠來說是九牛一毛,但這些大廠也不想受制于人,或者說臉上掛不住,畢竟VGA和DVI都是電腦廠家制定的標準,怎么到了HDMI這里我們就要受制于人。于是AMD、英特爾、英偉達,再加上聯想、戴爾、惠普、三星這幾家電腦巨頭推出了DP接口。
所以從歷史來看,HDMI是電視陣營推出的,而DP接口是電腦陣營推出的,雖然電視和顯示器有一定交集,但大家從根上是兩個家族。
這里再順帶說一下VGA和DVI:VGA是由IBM推廣的,大家可以理解這是第一代電腦顯示器接口。而DVI則是英特爾主導,叫上IBM、富士通、康柏、惠普等老牌電腦廠家推出的新接口。
1、形態差異:
圖一是HDMI,我們接觸得最多的還是第一種標準版,形狀類似于一個等腰梯形,左右兩側接口一樣。后面兩種少見很多,就是HDMI的縮小版。
而下圖則是DP接口,從尺寸和形態上差距不大,但標準口可以看出有一側是直邊,至于小口,一般都有專門的標識,當然,HDMI在很多設備上都有標識。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這些主流接口都支持相互轉換的,線材從幾十到上百元不等。
2、工作模式差異:
HDMI采用的是TMDS傳輸方式,而DP則是采用了微圖像傳輸。以顯卡的工作方式為例,顯卡圖像經過TMDS芯片轉換后,再通過專用線路一行一行傳輸到顯示器上。而DP則不需要轉換,把顯卡生成的圖像打包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傳輸,然后直接傳輸到顯示器。數據包的做法明顯更聰明,兼容性更高。
舉一個例子,假如有10個人需要從A到B,HDMI相當于是大巴車,大巴車坐人,然后把行李放在一輛貨車上,等到B地,再進行整理,每個人去拿自己的行李箱。而DP接口的做法則更簡單,給每一個人配一輛小汽車,人和行李不分開,大家一起從A到B,這個過程中,如果有其他需求,可以一起打包在車上帶走。
3、再就是兩者的傳輸速率差異:
下圖是一些博主整理的HDMI發展更新的具體提升,目前主流的都是2.0,只有一些高端產品會采用最新的HDMI2.1(顯卡、顯示器、電視等)。大家記住一點就好:2.0最高支持4K 60Hz,而2.1已經支持8K 120Hz了,所以想要兼顧高刷和4K以上的體驗,那就得2.1.
至于DP接口,由于發展比HDMI晚,再加上是為自己服務,所以起點就比HDMI要高一點,但不得不說DP的發展更快,同樣在2009年發布的DP1.2,就已經支持4K,而最新的DP2.0,已經支持16K輸出,明顯更快更猛,HDMI得下一次更新才跟得上了。從帶寬來說,最新的DP2.0已經來到80Gbps,而HDMI2.1則只有48Gbps
總之一句話,DP雖然出來晚了幾年,但從帶寬、支持的分辨率、刷新率來看,明顯走在HDMI前面。但是HDMI的應用場景隨著電視的普及而普及(臺式機的普及程度真不見得有液晶電視高,基本上一家人有一臺電視,但不一定一家人有一臺電腦(筆記本是不需要連接線的)),再加上很多家用顯示器也就常規的1080P、60Hz,主流的電腦、電視盒子、投影等都有HDMI,甚至很多平價顯示器都只有HDMI,沒有DP。所以在用戶沒有更高的需求下,大家也就默認了HDMI接口。
當然,HDMI出來更早,占據了時間優勢,這一點也至關重要!DP出來沒幾年又遇上智能手機發展,傳統PC銷量受到影響,在使用量上確實差一截。
最后,兩者該怎么選擇?我只給一個建議:電視用HDMI、電腦、投影這些用DP,畢竟說到根上,這是電視陣營和電腦陣營的PK,在細節上各有優勢。
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智能電視的尺寸需求普遍較大,更大尺寸的也不少見。為了追求更好的觀影或游戲體驗,就有一些用戶利用一根HDMI線,將電視連接電腦使用。
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比如連接以后電視沒有反應。下面就給大家總結一下常見的問題,并奉上解決辦法。
連接以后電視沒有反應怎么辦?先別著急,需要確認一下電視信號輸入頻道是“HDMI輸入”,可以根據HDMI線和電視機的接插口選擇,設置方式:菜單-輸入-信號源-接口。因為電腦一般默認顯示器單獨輸出,所以切換視頻需要在電腦上設置。一般情況下,設置電腦刷新率為60Hz,分辨率為1024*768,連接上后再調電視分辨率。
電視不能滿屏顯示怎么辦?電腦顯示分辨率與電視支持的分辨率不同,會導致電視不能滿屏顯示。想要滿屏的話,可以通過調節電腦的顯示輸出分辨率來匹配電視的顯示分辨率,接著在電視的菜單選項里面選擇“圖像復位”功能。若是仍然行不通,可以試下在顯卡的控制面板里面調節顯卡的縮放功能。
電視偏色或者有雪花怎么辦?這種情況的發生,可能與電視、電腦的HDMI接插口長期裸露在外不使用導致受潮有關,或者插拔過于頻繁導致接口松動,從而接觸不良。建議換其它接口嘗試。
如果按照以上解決辦法做了依然不能解決,那可能就是你需要換一根靠譜的HDMI線了,目前對于視頻數據線這樣的產品來說,只市場上流通的產品也是五花八門,良莠不齊,而對于追求高刷以及高清顯示的小伙伴來說,除了別的基本硬件之外,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一個質量上乘的HDMI數據線了。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款有點“貴”但是好用的HDMI線---開博爾光纖五代HDMI線。
說到開博爾這個品牌,經常涉及發燒影音和影像傳輸以及擴展的小伙伴多少會有些印象,畢竟這樣的一個配件品牌已經在這個行業耕耘15年之久了。從最初的2.0版本的數據高清線到如今的幾百米長的光纖數據線,跨越式的發展也是受到了游戲和家庭影院用戶的極致推崇。關鍵是他們家的產品在一年內只換不修,還是相當給力的。
開博爾光纖HDMI數據線的第五代產品,無論是整條數據線上的防彈級別鋼甲保護、萬兆光纖的線芯加持還是48Gbps的帶寬和12Bit色深等等,這些基本的參數配置相比于其他品牌的光纖數據線來說,也絕對是個天花板了。而且更細節的是,開博爾數據線可以達到100米的影像高清數據傳輸,用來搭建家庭影像系統開博爾數據線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對數據線的整個功能設計,也是比較簡單明了,只需要將其端口插到對應的信號輸出和信號輸入端口即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賦予了8K新視界的光纖HDMI第五代數據線確實用心,防彈衣專用的凱夫拉材質以及高密度的鋼甲線身等等都富有了這款數據線極強的抗拉扯能力。
另外,說到當下的萬兆光纖芯技術,也算是再一次突破了行業的瓶頸。因為其可帶來的信噪比更高,信息運載量更大,關鍵是抗壓能力強,從而可以實現零延時,零干擾的旗艦效果。
在產品的實際顯色方面,12bit的高色深賦予了整塊屏幕更好的色彩顯示效果,關鍵是過渡順滑無斷層,不僅信號傳輸快,關鍵是視頻質量高。無論是動態HDR還是杜比視界,還有音質回傳通道EArc,效果都是非常震撼。
介紹完了其材質和功能,具體產品使用的話感興趣的朋友自己去嘗試。不管是布置家庭影院,還是電競需求,這款產品都是不二之選,在未來5年都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