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代財經APP記者 王穎

    圖片來源:全景網

    最近,聯想又陷入口誅筆伐冷嘲熱諷中。

    一切源于楊元慶的一句:“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引發群情激憤,有種養大的兒子變成白眼狼的痛心、不甘,以及想鄙視又不能夠的心情。

    “我個人理解,元慶是想表達聯想是一家國際化公司、是全球企業公民,”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說。

    “聯想們”到底是誰的?

    一篇火爆的公眾號文章中寫道:“一個公司的歸屬,我們一般原則上這么判定:這家公司的總部設在哪里,為哪個國家創造更多的就業和稅收,他就算哪國的企業。即使有所謂的母國資本控股,也只是股東分紅而已,并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由此得出結論說:“蘋果、三星都是國際資本持股,但蘋果的總部在美國,三星的總部在韓國,它們創造的就業和稅收都在本國,所以我們都認為是蘋果是美國的蘋果、三星是韓國的三星、阿里是中國的阿里、聯想,也就是美國的聯想,沒有任何疑問。”

    “首先,判斷一個公司的歸屬總部原則是不夠科學的。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一般是按照實際經營地,按照上市公司規則是按照實際控制人的屬國來區分的;其次聯想全稱是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想控股股權結構為: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占36%,為聯想控股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占35%;中國泛海占29%,而聯想集團為聯想控股旗下子公司。聯想控股總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為柳傳志。”資深律師王婭然分析認為,“聯想控股的總部,始終只有一個,位于中國北京海淀區,因而說聯想是美國公司是沒有依據的。”

    王婭然強調:“從股權結構,公司管理層和實際經營地來看,聯想都是中國公司。”

    并且,總部所在地未必就能給當地創造更多的稅收與就業,如果這么說起來,蘋果也不是美國公司。

    蘋果電腦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ltd)是一家總部在愛爾蘭的制造商;蘋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inc,ltd)也設在愛爾蘭;而蘋果荷蘭私營有限公司(apple netherlands BV)是一家離岸投資公司;蘋果電腦銷售公司(apple computer sales corp)算在美國,設在美屬維爾京群島;蘋果的財務公司設立在開曼(apple computer cayman financial ltd);蘋果在美國是有一家注冊在內華達州的子公司,由于內華達州公司所得稅為0,蘋果通過讓這家子公司匯總公司營收并進行投資,使部分投資收益避免了向加州繳納8.84%的所得稅。

    通過這種“雙層愛爾蘭夾荷蘭三明治”的公司結構體系,蘋果避開天價稅款。

    據悉,Google也幾乎原樣照搬蘋果的這種模式。

    但,似乎并沒有人質疑過蘋果或者Google的國籍。

    這并不是國人在網絡上第一次發出“中國公司實際上早已不是中國人自己的公司”的質疑與憤怒。

    早在2010年,網絡上就掀起“蒙牛不是中國的民族品牌”的聲討,因為蒙牛注冊地不在中國(據查,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為中國乳業(毛里求斯)有限公司);當發現阿里巴巴最大股東是日本軟銀時,控訴阿里巴巴早就是日本人的了;騰訊不是中國公司,因為注冊地在開曼;百度更不是中國公司,不單注冊地在開曼,創始人李彥宏還拿著美國綠卡……

    一位曾任職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的人士認為,“(這種質疑來源于)對現代商業組織的不理解。”

    中國公司中,不單騰訊、阿里、百度、人人網、奇虎360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還有諸如李寧、安踏,甚至碧桂園等公司的注冊地也在開曼群島。

    這個位于牙買加西北方268公里,邁阿密南方640公里的加勒比海上的小島,目前屬于英國領地,但其在國內事務上享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權。并且在1978年獲得了一個皇家法令,法令規定永遠豁免開曼群島的繳稅義務,所以,開曼群島完全沒有直接稅收,無論是對個人、公司還是信托行業都不征任何直接稅。

    正是憑借極少的稅收、高保密信息、注冊審批寬松、資金流動靈活,開曼群島早已成為中國企業乃至全世界企業的一個重要注冊地。

    有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每年有4300家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全球700多家銀行均在該群島設有分支機構,包括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的子公司。尤其對于互聯網、教育以及傳媒等在中國引進外資有限制的領域的行業,吸引力更大。

    注冊地、控制權、大股東以及其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們認為可口可樂就是個代表著美國文化的正宗美國公司、資生堂有著泛著柔光的日本面孔、三星是濃得化不開的韓國味?是它們的注冊地、販售地、大股東,還是其他?

    “首先應該是公司的創始人國籍和起源地,”一位來自某知名公司高管(應對方要求,此處隱去其公司及個人名稱)這樣認為。而他所在的公司,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自有品牌的驕傲。雖然事實上,這家公司的注冊地也是在開曼。

    在這位不愿具名的高管看來,注冊地、辦公地甚至主要收入來源地,都無法決定一個公司的國籍或者族裔,而公司創始人的國籍、最初發起、萌芽、成長的地方,以及當下的控制權,才是深深植入這個公司的基因,并將這種基因保持下去。

    然而王婭然律師并不這么看:“企業在離岸注冊地注冊的目的,主要為了搭建境外的平臺進行融資、上市、投資。(當地)公司法較為發達,交易較為便利。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注冊地來區分,境內就是中國公司,境外設立一般就是境外主體。在開曼注冊的公司的確不是中國公司,而是境外主體。”

    但是,公司的注冊地與該公司創立的民族品牌“并不沖突,(在境外注冊)只是企業投融資的需求,總體是做大做強,而品牌看的是影響力,公司的設立地并不是主要的衡量標準。”王婭然補充道。

    如果說注冊在海外更多為了便利與減少公司運營成本,不足以影響公司的中國心,那么,股權分配與歸屬呢?比如被詬病為日本公司的阿里巴巴。

    前述高管對此認為,盡管股權與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有較大關聯,但并不是絕對對等的。“馬云通過創制合伙人制度,使得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權提名董事會席位中的多數,軟銀提名的董事會成員要經過合伙人同意。如果阿里提名的董事會成員被否,那么新提名人仍然要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事實上,這一制度形成“合伙人決定董事會、董事會決定公司”的決策過程,保證了創始人團隊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而百度、京東則通過AB股的方式,讓創始人團隊通過股權獲得決策權。Google和Facebook也是用這種方式保證創始人團隊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也保持了公司最初的基因文化。

    “如果一個中國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它在海外的員工人數和收入都超過本國的,那它難道就不是中國公司了?”該名高管對聯想此番被指責報以同情,他認為,作為一個并購了IBM PC業務、摩托羅拉,總部已經遷往紐約,在全球有64個分支機構,在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有60%的營收來自海外的品牌,聯想早已經超越“中國公司”這個概念,“如果中國企業要成為全球化的公司,最需要的就是大格局和包容感,(在海外市場)融入當地,消除隔閡,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以小米為例,當前其在國內的收入占比64%,海外收入為36%,但以它目前的發展速度,海外市場增速很快,未來極有可能會超過國內市場的收入。而由于起用了印度本國人作為小米印度公司的管理團隊,不到3年的時間,小米已經占據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首位。

    那么,印度的小米公司,到底還是不是個中國公司?

    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說,“你是哪兒人,不因在哪兒納稅、娶了外地媳婦、日常交流說外語而改變。”

    【更多相關資訊,請移步各應用市場下載“時代財經”APP】

    近,聯想又陷入口誅筆伐冷嘲熱諷中。

    一切源于楊元慶的一句:“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引發群情激憤,有種養大的兒子變成白眼狼的痛心、不甘,以及想鄙視又不能夠的心情。

    “我個人理解,元慶是想表達聯想是一家國際化公司、是全球企業公民,”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說。

    “聯想們”到底是誰的?

    一篇火爆的公眾號文章中寫道:“一個公司的歸屬,我們一般原則上這么判定:這家公司的總部設在哪里,為哪個國家創造更多的就業和稅收,他就算哪國的企業。即使有所謂的母國資本控股,也只是股東分紅而已,并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由此得出結論說:“蘋果、三星都是國際資本持股,但蘋果的總部在美國,三星的總部在韓國,它們創造的就業和稅收都在本國,所以我們都認為是蘋果是美國的蘋果、三星是韓國的三星、阿里是中國的阿里、聯想,也就是美國的聯想,沒有任何疑問。”

    “首先,判斷一個公司的歸屬總部原則是不夠科學的。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一般是按照實際經營地,按照上市公司規則是按照實際控制人的屬國來區分的;其次聯想全稱是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想控股股權結構為:中國科學院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占36%,為聯想控股第一大股東;聯想控股職工持股會占35%;中國泛海占29%,而聯想集團為聯想控股旗下子公司。聯想控股總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為柳傳志。”資深律師王婭然分析認為,“聯想控股的總部,始終只有一個,位于中國北京海淀區,因而說聯想是美國公司是沒有依據的。”

    王婭然強調:“從股權結構,公司管理層和實際經營地來看,聯想都是中國公司。”

    并且,總部所在地未必就能給當地創造更多的稅收與就業,如果這么說起來,蘋果也不是美國公司。

    蘋果電腦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ltd)是一家總部在愛爾蘭的制造商;蘋果股份有限公司(apple computer inc,ltd)也設在愛爾蘭;而蘋果荷蘭私營有限公司(apple netherlands BV)是一家離岸投資公司;蘋果電腦銷售公司(apple computer sales corp)算在美國,設在美屬維爾京群島;蘋果的財務公司設立在開曼(apple computer cayman financial ltd);蘋果在美國是有一家注冊在內華達州的子公司,由于內華達州公司所得稅為0,蘋果通過讓這家子公司匯總公司營收并進行投資,使部分投資收益避免了向加州繳納8.84%的所得稅。

    通過這種“雙層愛爾蘭夾荷蘭三明治”的公司結構體系,蘋果避開天價稅款。

    據悉,Google也幾乎原樣照搬蘋果的這種模式。

    但,似乎并沒有人質疑過蘋果或者Google的國籍。

    這并不是國人在網絡上第一次發出“中國公司實際上早已不是中國人自己的公司”的質疑與憤怒。

    早在2010年,網絡上就掀起“蒙牛不是中國的民族品牌”的聲討,因為蒙牛注冊地不在中國(據查,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東為中國乳業(毛里求斯)有限公司);當發現阿里巴巴最大股東是日本軟銀時,控訴阿里巴巴早就是日本人的了;騰訊不是中國公司,因為注冊地在開曼;百度更不是中國公司,不單注冊地在開曼,創始人李彥宏還拿著美國綠卡……

    一位曾任職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的人士認為,“(這種質疑來源于)對現代商業組織的不理解。”

    中國公司中,不單騰訊、阿里、百度、人人網、奇虎360等知名互聯網公司,還有諸如李寧、安踏,甚至碧桂園等公司的注冊地也在開曼群島。

    這個位于牙買加西北方268公里,邁阿密南方640公里的加勒比海上的小島,目前屬于英國領地,但其在國內事務上享有更大程度的自主權。并且在1978年獲得了一個皇家法令,法令規定永遠豁免開曼群島的繳稅義務,所以,開曼群島完全沒有直接稅收,無論是對個人、公司還是信托行業都不征任何直接稅。

    正是憑借極少的稅收、高保密信息、注冊審批寬松、資金流動靈活,開曼群島早已成為中國企業乃至全世界企業的一個重要注冊地。

    有資料顯示,目前平均每年有4300家公司在開曼群島注冊成立,全球700多家銀行均在該群島設有分支機構,包括全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的子公司。尤其對于互聯網、教育以及傳媒等在中國引進外資有限制的領域的行業,吸引力更大。

    注冊地、控制權、大股東以及其他

    那么到底,是什么讓我們認為可口可樂就是個代表著美國文化的正宗美國公司、資生堂有著泛著柔光的日本面孔、三星是濃得化不開的韓國味?是它們的注冊地、販售地、大股東,還是其他?

    “首先應該是公司的創始人國籍和起源地,”一位來自某知名公司高管(應對方要求,此處隱去其公司及個人名稱)這樣認為。而他所在的公司,一直被認為是中國自有品牌的驕傲。雖然事實上,這家公司的注冊地也是在開曼。

    在這位不愿具名的高管看來,注冊地、辦公地甚至主要收入來源地,都無法決定一個公司的國籍或者族裔,而公司創始人的國籍、最初發起、萌芽、成長的地方,以及當下的控制權,才是深深植入這個公司的基因,并將這種基因保持下去。

    然而王婭然律師并不這么看:“企業在離岸注冊地注冊的目的,主要為了搭建境外的平臺進行融資、上市、投資。(當地)公司法較為發達,交易較為便利。但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注冊地來區分,境內就是中國公司,境外設立一般就是境外主體。在開曼注冊的公司的確不是中國公司,而是境外主體。”

    但是,公司的注冊地與該公司創立的民族品牌“并不沖突,(在境外注冊)只是企業投融資的需求,總體是做大做強,而品牌看的是影響力,公司的設立地并不是主要的衡量標準。”王婭然補充道。

    如果說注冊在海外更多為了便利與減少公司運營成本,不足以影響公司的中國心,那么,股權分配與歸屬呢?比如被詬病為日本公司的阿里巴巴。

    前述高管對此認為,盡管股權與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有較大關聯,但并不是絕對對等的。“馬云通過創制合伙人制度,使得阿里巴巴合伙人有權提名董事會席位中的多數,軟銀提名的董事會成員要經過合伙人同意。如果阿里提名的董事會成員被否,那么新提名人仍然要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事實上,這一制度形成“合伙人決定董事會、董事會決定公司”的決策過程,保證了創始人團隊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

    而百度、京東則通過AB股的方式,讓創始人團隊通過股權獲得決策權。Google和Facebook也是用這種方式保證創始人團隊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也保持了公司最初的基因文化。

    “如果一個中國公司發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公司,它在海外的員工人數和收入都超過本國的,那它難道就不是中國公司了?”該名高管對聯想此番被指責報以同情,他認為,作為一個并購了IBM PC業務、摩托羅拉,總部已經遷往紐約,在全球有64個分支機構,在10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有60%的營收來自海外的品牌,聯想早已經超越“中國公司”這個概念,“如果中國企業要成為全球化的公司,最需要的就是大格局和包容感,(在海外市場)融入當地,消除隔閡,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以小米為例,當前其在國內的收入占比64%,海外收入為36%,但以它目前的發展速度,海外市場增速很快,未來極有可能會超過國內市場的收入。而由于起用了印度本國人作為小米印度公司的管理團隊,不到3年的時間,小米已經占據了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首位。

    那么,印度的小米公司,到底還是不是個中國公司?

    前聯想品牌與溝通部總經理說,“你是哪兒人,不因在哪兒納稅、娶了外地媳婦、日常交流說外語而改變。”

    (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穎)

    想招罵的根源是,主體敘述缺位,戰略定位模糊,投資色彩濃重。

    聯想又雙叒叕一次成為了媒體焦點,根據公開信息,這次聯想招罵,主要因為CEO和CFO兩次失言。

    一家國際化的企業有最優質的資源 為什么老挨罵?

    5月23日,聯想在香港召開第四財季業績說明會,楊元慶對業績會很重視,有一次,為了參加業績說明會,寧可缺席烏鎮互聯網大會。

    在業績會上,楊元慶在描繪了藍圖之后,回答一個問題,是否擔心聯想被美國針對。

    有記者問,目前聯想在供應鏈方面是否有困境,對于聯想來說是不是一個問題,聯想如何面對?這是一個挖坑題,供應鏈的問題讓人直接聯想到華為與中興。

    楊元慶的回答是:

    聯想是一家根植于中國的全球化企業,在世界市場中我們一直是備受信賴的企業,我們從來沒有合規方面的問題,我們始終尊重并遵守各國的法律,同時聯想是一家非常透明的企業,管理的標準很高。從我們的管理層和董事會的組成來看,我們可能是最具多樣性的跨國企業了,所以我認為別的市場沒有理由針對我們。

    針對聯想未來的戰略,楊元慶表示,不會選擇自己做芯片或操作系統。相信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一家公司沒必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聯想并不打算做操作系統和芯片,會做好自己的角色,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使用最新的技術,與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合作,這是我們的戰略。

    這話表面上滴水不漏,從事后的反響來看,再次捅了馬蜂窩。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根植于中國一語,讓人聯想到聯想此前一再強調自身跨國企業的屬性,刺痛了社會的敏感神經。

    在業績會上,扎進傷口的另一根刺是,聯想強調,一家公司沒必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聯想并不打算做操作系統和芯片,會做好自己的角色,為客戶提供最好的產品,使用最新的技術。七寸被人捏著,還在自錘。現在被卡得死死的就是芯片產業鏈,是芯片制造,是芯片設備

    目前國內起碼達成了一個共識,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聯想強調自己不會做操作和芯片,是刻意強調的讓人痛心的事實。

    5月24日,聯想集團CFO黃偉明捅了更大的簍子,在回答CNBC記者提問時表示,聯想已經做好了充分準備,絕對有能力將一些生產從受影響的國家轉移到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聯想在世界各地都設有制造基地。

    CFO神補刀CEO。

    無論從字面意義還是引申意義上,這都是不可原諒的重大事故。聯想不得不繼續澄清,發布《“聯想撤出中國”謠言誕生始末》。

    文章寫道: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顯然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聯想首席財務官黃偉明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完全有能力將部分生產能力從中國等受影響國家轉移到其他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繼續生產”。

    轉移出部分產能=將生產線/產能撤出中國?當然是否定的,顯然CNBC想多了。

    把生產能力在全球工廠做調配,讓產品不受零部件價格波動和各地區關稅影響,是幾乎每個大型生產制造型企業的日常運營工作,聯想11個自有工廠中,有三個位于海外,分布在印度、墨西哥和巴西。自有工廠中90%產品都是中國生產,轉移部分產能通俗地說就是讓墨西哥員工加加班而已。

    聯想上周宣布20億投資深圳工廠了解一下?

    漢奸的鍋,不背!

    黃偉明道歉,聯想的文章滿肚子憤怒,這不是溝通。

    看看黃偉明到底說的是什么吧。

    一再進入模糊地帶,拿針刺激社會神經,這背后有自身認知的問題。

    楊元慶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聯想是一家國際企業,我們不是一家中國公司。”聯想官方迅速回應,該報道存在引用錯誤,曲解了楊元慶當時完整的表述,并在標題中斷章取義,進一步衍生出錯誤解讀。

    楊元慶的原話是:“聯想不僅僅是中國公司,更是一家全球公司。聯想的全球布局不僅在各大市場部署營銷力量,我們在中國、美國、巴西和德國設計研發產品,我們在中國、美國、巴西和墨西哥生產制造這些產品。我們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公司。”

    還是看看原文吧,心塞。

    作為一家在激烈競爭領域能生存下來的國際化企業,聯想可以調動各種資源,高管不可能腦殘。原因在哪?

    有可能,這家公司有實用主義的、投機的氣氛,平時類似的話說多了,在公眾面前,隨口就來。

    還有一種可能,中興、華為、海康等企業讓聯想緊張,他們急于在國際舞臺表白自己人畜無害。這是為生存,對中國說不定有利。但聯想忘記地球是平的,遮住了胸口,暴露了背面,一句話不可能只有一方聽到。

    為什么老被誤解,為什么老要澄清,為什么國內外都產生誤解?為什么我們對于某些全球布局的企業,從來沒有過身份認證方面的模糊?

    蘋果、微軟是國際跨國企業,毫無疑問是美國企業,小米在印度銷量很好,毫無疑問是一家中國企業。

    價值觀如果一以貫之的模糊,造成的誤解會一以貫之的多。

    聯想定價歧視國內市場嗎?

    5月6日,聯想官方集中回應“美帝良心想”、“總部在紐約”等問題,小編非常剛。

    對于聯想總部在美國一事,小編表示,“我們一直想收回傳說中的紐約總部,發現了記得把地址告訴我,賣了分你一半”。

    針對聯想筆記本在美國賣的比中國便宜一事,指出原因是稅收,歐洲>;中國>;美國,基本利潤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歐洲價格>;中國價格>;美國價格。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聯想總部到底在哪里?

    聯想小編說是北京西二旗。

    被逼到要說總部,有些無聊,茲事體大,我們去天眼查上查了總部,木有,但聯想控股的發票是北京。

    律師王婭然認為,根據國際法基本原則,一家公司是哪里的公司,一般按照實際經營地。根上市公司規則,按照實際控制人的屬國來區分。

    聯想全稱是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聯想集團是聯想控股旗下子公司。聯想控股總公司,董事長法人代表為柳傳志,聯想控股的總部位于北京海淀區。

    為了符合當地財稅、銷售規則,在所在國設立公司是常態。聯想集團如果把全球行政、運營中心在國外也不奇怪,否則,很難設想怎么通過美國并購、銷售安全的重重關卡。

    聯想的Bug是得瑟自己的國際身份,次數太多。

    另一個被人詬病的是,聯想PC的定價,在美國價格低于中國,國內消費者認為是歧視,聯想曾暗示是稅收。

    2012年全國兩會上,楊元慶表示“我們的聯想電腦在國內沒有辦法賣得不貴,有17%的增值稅必須加到價格里面,但產品毛利率只有15%。”

    2015年3月政協會議上,楊元慶說,聯想國內賣的貴“是國內征收高額增值稅所致,實屬無奈”。他還建議在確保民眾有錢花、敢花錢的同時,要建立更好的稅收體制,讓產品能在國內、國外同價銷售。

    來看一篇2015年的價格對比文章,王馨安的《比一比,告訴你聯想中美差價真實原因》。

    2015年,同等配置的聯想ThinkPad W540(i7-4700MQ處理器、8GB內存、15.6英寸全高清顯示屏、500GB硬盤),在美國亞馬遜官網售價1374.95美元,折合成人民幣8520元,京東官網售價基本在15000元以上(i7-4700MQ處理器、8GB內存、15.6英寸全高清顯示屏、1T硬盤配置,價格為19899元),二者差價6500元,配置僅內存相差500GB。

    當時的回應是,二者配置、稅率、促銷策略等不同。

    再來看我們在2019年6月17日截圖,配置大致相同,美國、德國與國內價格比較。

    美國便宜,歐洲與中國價格基本相同。

    原因在于:

    1,市場定價策略

    聯想買下ThinkPad,在美國保留了整個ThinkPad的決策機構和設計機構,也保留了當時的定價策略。

    ThinkPad屬于IBM的時候,高端品,中國大陸價高于美國。聯想收購后,美國競爭繼續白熱化,在國內有高端品牌的紅利。

    ThinkPad主要針對企業和政府市場,是2B市場,對價格敏感度相對較低。

    2,市場競爭

    聯想在中國國內的市場占有率暫時難以撼動,政府訂單龐大。

    在國際上,聯想與微軟、戴爾等競爭,要達到性價比最優,國內市場只有其他自主企業成功,解決安全、核心零配件等問題,才能與聯想形成競爭。我們可以把聯想理解為有點技術、全球布局的最大電腦組裝廠,參見富士康。

    聯想的這一策略讓他們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了。

    ① 2018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前六名為中國聯想、美國惠普、美國戴爾、美國蘋果、中國臺灣宏碁和中國臺灣華碩。

    ② 前三名聯想、惠普、戴爾的市場份額占60%以上,三強以外企業的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擠壓。聯想和惠普反復爭奪世界第一,第三名戴爾地位相對穩固。

    ③ 2018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總量約為2.594億臺,比2017年下降1.3%,這已經是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連續第七年下降,最近3年降幅在收窄。

    華為在全球電腦市場地位還是穩定的。

    3,銷售系統不同

    在國內,聯想運用惠普的渠道銷售模式,聯想→分銷商→經銷商(專賣店)→用戶。假如thinkpad,還會更長的聯想→國代→分銷商→經銷商(專賣店)→用戶。在美國,聯想用的戴爾(當年外號美國神舟)的直銷模式 聯想→用戶。

    中間路徑短,費用少;中間商多,費用高,中間商需要存活。

    早就有人苦口婆心的說過,直接說過配置、服務不同的地方就行了。

    聯想定價,有稅收問題,不僅僅是稅收問題,還有競爭策略和稀缺性的問題。

    IDC研究數據顯示,2018年聯想全球出貨量為5881.5萬臺,其中中國區出貨量為1901萬臺,聯想中國區的利潤一直占大頭。

    你總不能有了實惠,還貪圖嘴上便宜,要么老老實實承認,存在價格差,有商業與發展因素,要么盡快實行全球基本統一的定價。

    存在價格差,卻不承認,承認了各種不同的解釋,難免被罵。

    聯想的高科技在哪里?

    在今年1月,楊元慶跨年內部信里倒了苦水:

    外人不能理解我們為什么在死守PC與多元化轉型之間,選擇了更為艱難的一條道路。正如當年沒人理解聯想選擇蛇吞象般并購IBM PC業務一樣。但我心里更清楚,只要熬過了幾年陣痛,必將收獲一個更強大的聯想。

    還是沒有說清楚。

    聯想是高科技企業嗎?一半。

    聯想研發占比一直比較弱。15/16財年、16/17財年、17/18財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4.91億美元、13.62億美元、12.74億美元,無法跟芯片類三星等企業比。

    楊元慶認為這么比不公平,2016年就說,要對比就應該和PC或手機行業的同行比較。楊元慶列舉了幾個PC同行在研發上的投入占比,惠普2014年的研發投入占營收比3.4%,戴爾則是2.9%,宏碁為0.8%。而2014財年聯想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的2.6%左右,2015財年的研發投入占總營收將超過3%。

    這話也對,聯想的研發占比不比小米低多少,但比華為、三星等企業低得太多。

    聯想現在集中精力在超算、物聯網數據領域。超算跟PC一樣,全球第一。但聯想一再強調自己不躍雷池,研發占比不耀眼,讓人難以與一流的高科技企業掛鉤。

    今年4月,美國羅利舉辦了聯想誓師大會。

    提出的是3S戰略,Smart IoT(智能物聯網)、Smart Infrastructure(智能基礎架構)、Smart Vertical(智能垂直行業)。聯想的優勢就在于超算,在于物聯關鍵技術、場景的布局。

    實際上,聯想是很多國內重要科技企業的采購商,這是一個有杠桿作用、目前還無法離開的企業。

    但是,如果聯想在物聯網時代仍然得瑟于自己的國際大制造身份,高管繼續口不擇言,得瑟自己的國際身份,以實用主義的理念懟天懟地,一旦有替代公司,國內消費者將失去耐心。

    (圖片來自檀香計兵)

    聯想以陰謀論、揣測對待質疑,一頭扎入漩渦不能自拔。

    用5G投票、聯想斷供陷聯想于不義,是用陰謀論綁架商業決定,建立了一套“不全部投華為標準等于賣國”的邏輯,用虛假證據指證嚴厲的罪名。

    聯想要擺脫不利指控,應該先推翻這一邏輯,老柳偏不,你說我賣國,我說你是陰謀,你質疑我的動機,我也反過來質疑你的動機。偏激的邏輯被強化,雙方陷入菜市場的跑道里不能自拔。

    賦予一個公司,一個企業家難以承受的使命和意義,熱情與投射對象的錯配,聯想因為價值的模糊成為眾矢之的,這既是因為情緒的宣泄,也是因為聯想本身一錯再錯。

    在長期戰略上,聯想缺乏明確的主題性敘述,在當前的國際環境挑戰下,聯想如何應對挑戰,有什么愿景,創造什么價值?這些,需要明確的答案。

    此時此刻,我們需要清醒而偉大的公司,每個時代的關鍵節點,這些的公司的價值越發突顯。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