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屁眼的视频在线免费看,日本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久久在线观看免费视频,欧美日韩精品久久综

新聞資訊

    星電子(朝鮮語:????/三星電子,英語:Samsung Electronics),是三星集團旗下的子公司,韓國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及電子組件制造商,亦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公司。2017年,三星電子在Interbrand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六位,連續第六年進入世界品牌前十強[8]。在美國《財富》雜志2018年評選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第12名[9][10]。2016年,根據品牌咨詢機構 Reputation Institute 調查,為美國最受尊敬科技企業第2名。

    截至2016年3月,三星電子共有156家子公司,其中包括在韓國17家、美國33家、歐洲41家、中東與非洲地區13家、亞洲(除韓國和中國大陸外)22家以及中國大陸30家。2015年,三星電子旗下17種產品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居全球企業之首。

    大型集團是專一求精的對立面,而三星則是典型的集團化大財閥。1938年,三星從不起眼的食品出口商起家,經歷了兩場大戰的動蕩和余波,同時實現了多元化和擴張。其早期業務包括制糖、建筑、紡織、保險、零售,以及其他主要以Cheil(三星集團的子公司)和三星名下的生產線。

    如今,三星在半導體、固態硬盤、移動設備、計算機、電視、藍光播放器、音頻元件、主要家用電器等領域處于全球領先地位。三星在技術上并非一夜成名,而是花了很多年探索出了質量、設計和創新的優點。從追隨者到領導者的道路漫長而崎嶇。

    各個方面

    第一家韓國消費電子公司不是三星,而是另一個非電子出身的知名品牌——金星(LG的前身),它成立于1958年,是幸運化學工業公司(Lucky Chemical Industrial Corporation)的一項新業務。他們在1959年制造了電子管收音機,1960年制造了便攜式晶體管收音機,1966年建造了黑白電視——所有這些都是韓國第一。

    繼在其他亞洲國家取得成功之后,外國電子公司尋求開發高效、低成本的韓國勞動力資源。在美國的幫助下,韓國科學技術研究所(KIST)于1965年5月成立。政府通過合資企業推動外國直接投資。晶體管組裝和測試設備如雨后春筍般迅速興起。最早是1965年的Komi,接著是1966年的Fairchild和Signetics,以及1967年的Motorola。

    1967年8月,哥倫比亞大學電子學教授Kim Wan-Hee博士訪問韓國,就加快韓國的國內生產能力提出建議。他最初的觀察結果是,總體上缺乏潔凈室技術,這表明急需在更大范圍內進行投資。Kim Wan-Hee博士開始向韓國企業宣傳,讓它們考慮加入電子產品的行列,三星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使以農業為主的韓國實現工業化,政府將電子產品列為六大戰略性出口產業之一。他們通過了電子產品促進法案(Electronics Promotion Act),該法案于1969年1月生效,其中包括旨在吸引更多行業參與者的補貼和出口刺激措施。

    恰當的時機終于到了。1968年12月底,三星創始人兼董事長李秉哲(Lee ByungChull)召集他的領導團隊,決定進入一個新的商業領域,并確定了一個名字。于是,1969年1月13日,三星電子公司成立了。他說:“從技術、勞動力、附加值、內需和出口前景等各個方面來看,電子產品是最適合韓國經濟發展階段的產業。”

    甚至在正式成立之前,三星就在1968年11月與三洋電機(Sanyo Electric)簽署了合資協議。1969年9月,三星與NEC完成了第二筆合資交易。在水原的新生產基地,137名三星電子新員工中的許多人前往日本各地學習電視和真空管生產工藝。

    到1970年11月,三星電子根據日本合作伙伴的設計,生產了第一批真空管和12英寸黑白電視。三星電視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不斷發展,其中包括1973年推出的一款19英寸晶體管黑白電視。(當時,韓國國內的電視廣播是黑白的;彩色電視是非法的。日本電視進口受阻,合資企業生產的電視除外。)1974年,三星建立了包括冰箱、空調和洗衣機在內的白色家電生產線。

    從一開始,三星在消費電子領域的戰略就是垂直整合,一項新的能力即將落到他們手中。

    1962年,Kang Ki-Dong在俄亥俄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的摩托羅拉公司工作,那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分立晶體管工廠之一。作為一名會說日語的韓國工程師,他多次帶領到訪的工程師參觀工廠,建立了關系網絡。當摩托羅拉在韓國開設工廠的時候,Kang被派去對土地和合同進行初步評估,包括面試未來的工程人員。

    Kang回到美國之后,開始在另一家公司工作,隨后他遇到了兩個老朋友。第一個是Kim Chu-Han,一位著名的廣播網絡運營商,Kang幾年前就接觸了業余無線電。第二個是他的同學,Harry Cho,一家半導體公司的運營經理。Kim有融資渠道,Cho擅長銷售,而Kang知道半導體制造技術。三人提出了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的想法:集成電路國際公司(ICII)。

    ICII設計了一款數字手表芯片,并在加州桑尼維爾的一條3英寸的小生產線上制造了第一個5微米CMOS大規模集成(LSI)部件。產品需求很大,比ICII的產能高出許多倍,于是客戶推遲了批量生產訂單。Kim的公司愿意為擴張提供資金,但前提是資本支出必須留在韓國國內。

    Kang決定轉移。他將繼續在美國開展ICII芯片設計業務,但將ICII制造線送到富川(Puchon)并在那里進行擴張。新的合資企業是Hankook半導體公司。然而,1974年的全球石油危機和一連串的進口繁文縟節,使得搬遷成本遠高于計劃。晶圓廠終于成立并生產出了芯片,但運營資金在幾個月內就所剩無幾,到了破產的邊緣。

    在韓國,主要的技術融資渠道非常有限。經濟環境不斷惡化,石油價格繼續飆升,日本人紛紛撤退。三星資金充足。李秉哲和他的兒子李健熙(Lee Kun-Hee)確信,他們必須涉足半導體業務,而不僅僅是購買芯片。父子二人試圖說服他們的管理團隊,讓他們相信Hankook等先進芯片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管理層猶豫不決。

    1974年12月6日,李氏父子不顧管理層的忠告,自掏腰包出資入股Hankook半導體公司。到1977年底,業務完全合并,成為三星半導體。

    開發DRAM

    李氏父子明白了Kang和他們自己的管理團隊所忽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芯片方面,晶圓廠資本支出是第一位的,如果時機正確,利潤就會隨之而來。沒有足夠的芯片生產能力,即使是最好的芯片設計也不可能成功。隨著三星的成長,這一教訓將會多次重復。三星的電器、手表、收音機和電視的生產都很不錯,專注于提高效率。它的組裝廠變得更加自動化,韓國消費者和出口貿易伙伴都得到了供應。進步的標志是:1978年7月,三星電子美國公司在新澤西開業。韓國半導體研究蓬勃發展。1976年,政府支持的韓國電子技術研究所(KIET)在龜尾(Kumi)開設了一個研究中心。在許多活動中,他們與VLSI Technology(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建立了合資企業,并在1979年之前建立了一個擁有16K DRAM制造能力的VLSI晶圓廠。

    政府試圖將這些財閥(其中包括大宇、金星、現代和三星)及其人才吸引到龜尾(Kumi),尋求創建一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制造專業知識的中心。三星仍專注于為自己的業務提供線性和數字元器件的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LSI),并在從國外采購這些元器件時打訂購戰。為了保護其供應鏈,三星電子于1980年1月1日整合了三星半導體。

    由于幾個原因,KIET停止了64K DRAM。第一個是1981年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促進計劃(Long-Term Semiconductor Industry Promotion Plan)。它是韓國政府與KIET合作開發的,專門針對制造用于出口的存儲器芯片。其次,電信資產正在私有化,為財閥投資半導體提供了直接收入。

    大宇、金星和現代都參與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工廠的投資,但三星有額外的動機。1983年3月,三星開始生產PC機,即SPC-1000。垂直整合目標使得自己的DRAM具有吸引力。三星開始行動了。他們必須將工藝從5微米提高到2.5微米,將晶圓尺寸增加到130mm,并獲得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的深入洞見。1982年1月,三星在新的水原半導體研發中心開始了為期一年的可行性研究

    掌握了一些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的知識后,三星于1983年初在加州圣克拉拉設立了一個“前哨站”。它的主要目標是進行有競爭力的研究,為DRAM技術尋找授權方,并將作為一個招聘和培訓中心,從美國招募半導體人才。

    找到可以交談的公司是最容易的。日立、摩托羅拉、NEC、德州儀器和東芝都拒絕了三星的授權申請。(對NEC等合資伙伴的依賴就到此為止了。)他們最終找到了美光科技公司(Micron Technology),美光在組裝試點后于1983年6月同意授權其64K DRAM設計。三星同時獲得了Zytrex公司高速MOS工藝的授權。

    三星在六個月內從零開始,造出了64Kb DRAM,并于1983年11月對制成品進行了取樣。然后,他們在1984年10月之前完成了256Kb DRAM設計。為了擺脫授權費用,三星圣克拉拉研究團隊通過逆向工程設計出了256Kb DRAM,并在1985年7月對全新的部件進行了取樣。在器興(Giheung)的一座新工廠,256Kb DRAM的生產開始了,采用的是2微米工藝。

    這是代際突破之路的第一步,這一突破使三星在1993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存儲器芯片生產商——10年前,三星對其首個DRAM部件進行了取樣。這為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芯片制造的其他進展奠定了基礎,這些進展對下一次消費器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艱難險阻

    正如手機熱潮始于大多數其他市場的車載電話一樣,韓國的情況也是如此。韓國移動通信服務公司(KMTS,后稱SK電信)于1984年4月推出了0G無線電話網絡,截至年底共吸引了2658名用戶。

    三星從1983年開始涉足移動無線研發,當時三星大約有40名工程師。除了KMTS 0G網絡之外,他們沒有太多工作,他們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對東芝的一款車載電話進行逆向設計。最終的設計成果是1986年生產的三星SC-100車載電話。它存在著嚴重的質量問題,導致研發團隊被削減到只有10名成員,他們對下一步的工作頗為迷茫。這或許也是一種福氣,因為這刺激了團隊負責人Lee Ki-Tae購買了10部摩托羅拉手機作為基準。

    KMTS正在將其網絡升級為1G蜂窩網絡,AMPS(高級移動電話系統)基礎設施將于1988年7月推出,正好趕上1988年漢城夏季奧運會。這一日程安排給了三星充足的時間來分析摩托羅拉的設計,并在他們的下一部手機準備就緒之前了解AMPS的相關知識。

    李秉哲董事長不會看到奧運會的慶祝活動了。1987年12月1日,李健熙在父親去世不到兩周后接管了該公司。起初,一切如常——經營一家大公司是頭等大事,新成立的手機部門幾乎沒被注意到。

    三星SH-100手持式1G手機于1988年首次亮相。它只賣了不到2000臺,主要是賣給VIP,質量也很糟糕。在接下來的幾年里,這種循環重復了好幾次:新款三星手機,質量依然差勁,銷量依然只有可憐的幾千部。

    三星已經迎頭撞上了無線電頻率工程的黑魔法。

    早期的主要制造和設計問題讓消費者產生了懷疑和競爭。當時的質量和手機設計的黃金標準摩托羅拉占據了韓國手機市場一半的份額,而三星在韓國本土市場的份額僅為百分之一。

    在RF技術方面,逆向工程只能告訴團隊這么多。復制接收機(如收音機或電視)是一項更容易但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制造一種復雜的發射和接收設備,如模擬1G AMPS電話,則是另一回事,特別是應用小型化技術。制造質量問題可能源于組件、布局、組裝和調優方法的共同作用。

    然而,三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嚴重的設計缺陷。據說,三星的一名員工在山里徒步旅行時,看到另一名徒步者在用摩托羅拉手機打電話。果不其然,這名員工攜帶的三星手機在相同地點沒有信號。無論這間軼事是完全準確還是略帶修飾,它所描述的情景都有一個重要的線索:韓國三分之二的地形是多山的。

    研發工程師沒考慮到一種被稱為多路徑(multipath)的射頻效應,即信號會從地形和建筑物反射出去,而幾種版本的信號到達接收器的時間略有不同,強度也不同。多路徑是三星手機諸多通話質量問題的根源。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重新設計手機天線,改善天線與電路板的物理連接,增強信號的識別能力。

    新的管理層點燃熱情

    手機業務的困境,以及對三星電子消費品業務日益增長的擔憂,引起了李健熙的注意。1993年初訪問洛杉磯時,李健熙在一家電子零售商的后貨架上看到了三星產品的悲慘狀態。由于不滿足于“山寨”供應商的名聲,李健熙開始提出問題。

    低成本、大規模生產和逆向工程戰略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讓三星屢戰屢勝,但在90年代限制了三星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發展中的亞洲國家正在成為更低成本的電子產品生產商。李健熙仔細研究了日本對這一情況的反應,并觀察了消費電子產品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的轉變。

    李健熙感覺到了這種緊迫感,于是出去尋求幫助。他拜訪的人之一是后來成為京都理工大學教授的福田民夫(Tamio Fukuda)。根據李健熙和他的高級幕僚提出的一系列問題,福田準備了一份全面的答復,也就是現在的“福田報告”。1993年6月4日,福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當被問及什么是設計時,福田寫道:“(設計)不僅僅是創造產品的形式或顏色,而是從產品的便利性研究出發,通過形成或挖掘文化活動,通過增加附加值來創造一種新的用戶生活方式。”

    報告肯定了李健熙已經決定要做的事。幾天后,在法蘭克福舉行的一次規模更大的三星高管會議上,李健熙推出了他的新管理計劃。將員工從根深蒂固的做法中解脫出來并非易事。李健熙向員工提出了著名的挑戰:“除了老婆和孩子,一切都要變。”隨后,他詳細闡述了一系列全面的改革措施,包括要求所有員工每天提前兩小時上班。

    李健熙對手機部門的命令非常具體。“到1994年生產出可與摩托羅拉相媲美的手機,否則三星就退出手機業務。”逆向工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三星的工程師在信號質量問題上領先一步,從重量到強度,他們對設計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深入研究。

    1993年11月,三星展示了他們的產品:SH-700。它是一款直板手機,重100克,配有全新的經過山地測試的天線。有人給了李健熙一個手機模型讓他測試,李健熙一把將它扔在地上并一腳踩上去。然后李健熙撿起它,打了個電話,每個人都松了一口氣。設計師在塑料外殼和電路板上放置了特殊的支柱,以承受典型的損壞,如被坐在上面或踩在上面。

    設計不僅僅是工程設計。一項新的營銷活動也首次登場:“在韓國獨特的地形中很強大”,這指的是在山區打電話的手機。SH-700最初每月銷售6000臺,到1994年4月,每月銷售16000臺。隨后的SH-770 Anycall在1994年10月推出,提升了品牌。1995年年中,三星取代摩托羅拉成為韓國手機市場的領導者。

    真正的質量故事大多數消費者并沒有看到,但三星員工卻知道。工廠的手機篩查在發貨前漏過了一些問題,隨后用戶發現了大量壞手機。李健熙將首批SH-700中的一些作為節日禮物送給了他們,并收到了一些手機故障的報告。他對漏網的流出手機頗為尷尬,于是進一步調查,找出了那批壞手機。

    1995年3月,李健熙參觀了生產SH-770的龜尾(Gumi)工廠。2000名員工受邀參加了在廠院里舉行的集會,所有人都戴著“質量第一”的發帶。在“質量是我的驕傲”的標語下,廠院里堆滿了壞電話和傳真機,有些人說有15萬臺。有些工人用錘子砸碎了這些有缺陷的設備,把它們丟進烈火中付之一炬,然后用推土機把灰燼鏟掉。許多人見此情景不禁落淚。這是一次刻骨銘心的教訓。

    尋找數字產品立足點

    三星的設計團隊也得到了一個信息:盡可能快地將數字功能融入產品中。推動這一進程的是三種目前在移動設備中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術:DRAM、flash和CDMA。

    三星已經在DRAM上抓住了機會,連續五年在200mm晶圓上投入超過5億美元的巨資,終于在1993年超越東芝,成為全球DRAM市場的領軍企業。龐大的研發隊伍正在為下一步的重大舉措——256Mb的DRAM——做準備,這將使它們首次領先于日本科技巨頭。

    東芝開發了一種新技術——NAND flash存儲器,但很快就輸給了英特爾,英特爾在NOR flash(具有不同的應用特性)的產量超過了它。為了縮小產能差距,東芝在1992年12月將NAND flash設計授權給三星。這又是一次從授權到領導地位的10年周期,三星在1994年推出了它的第一個NAND flash器件,到2002年底,三星的NAND flash市場份額達到了54%,成為全球市場份額的領先者。

    將手機數字化意味著對新技術的又一次大規模投資。歐洲的GSM愿景取得了進展,美國運營商在D-AMPS、GSM和CDMA之間搖擺不定,而韓國將邁出大膽的一步。

    William C. Y. Lee博士是貝爾實驗室AMPS開發的重要成員,他曾與一家開發CDMA技術的年輕公司高通深入合作。作為太平洋電信(Pacific Telesis)的首席科學家,Lee領導了多個CDMA網絡試驗裝置。正是通過Lee,高通被介紹給韓國政府,此時韓國通信部(MoC)正在尋求一種方法來幫助推動韓國進入世界電信領域。

    經過多輪復雜的談判,高通和韓國電子通信研究院(ETRI)于1991年5月就CDMA基礎設施達成了一項聯合技術開發協議。

    從表面上看,選擇CDMA似乎很簡單。與D-AMPS或GSM這樣的TDMA系統相比,它有許多技術優勢,包括使用更少的蜂窩基站實現更好的用戶容量,這意味著更低的基礎設施部署成本。然而,這項技術尚未在大規模部署中得到驗證,高通擁有這項技術,這需要支付專利費。

    經濟方面的副作用更有吸引力。選擇CDMA將有效地將外國基礎設施供應商和手機供應商都拒之門外,讓韓國人有時間與高通公司合作開發獨特的解決方案。如果CDMA在其他地方被采用,韓國公司可以從出口中獲利。韓國的四家電子產品制造商——現代、LG、Maxon電子和三星——被招募參與這項計劃,目標是在1996年推出CDMA。

    這對高通來說是巨大的勝利,它最初將為CDMA手機和韓國各地的基礎設施提供芯片組。在一項獨特的協議中,韓國制造商支付手機售價的一定比例作為特許權使用費,高通公司幫助資助同ETRI的進一步聯合開發工作。SK Telecom IS-95A CDMA服務于1996年1月在首爾準備就緒。僅僅一年后,韓國將有100萬用戶使用CDMA。

    在韓國推出的首批CDMA手機中,有三星的SCH-100,這是一款175克的直板手機,于1996年3月發布,搭載高通早期的MSM芯片組。(高通MSM系列最開始不是基于ARM的;高通直到1998年才獲得ARM授權。更多內容請參見本書第9章。)1997年6月開始三星在美國向Sprint出口改裝的SCH-1011手機。

    CDMA確實在許多地區得到了認可。到1997年底,三星迅速占領了全球CDMA手機市場的55%。他們開始在移動領域采取包圍策略,同時為國內市場和不同的出口市場開發多種型號的手機。一些出現在1998年的手機有:有短信功能的SCH-800 CDMA翻蓋手機,將重量限制在98克的SPH-4100個人電腦手機,以及出口歐洲的SGH-600 GSM手機。

    史無前例的ARM授權

    ASIC設計的速度也在加快。1994年5月,三星支付了一大筆錢,購買了ARM6和ARM7授權,以及ARM的咨詢工作。最早接受基于ARM芯片的產品之一是一個新的類別:三星DVD-860。1996年11月發布的這款DVD播放器包含4個三星開發的ASIC,它擊敗了東芝、松下和先鋒等主要公司。

    在1996年的Hot Chips大會上,三星展示了其中一種ASIC的基礎:MSP-1多媒體信號處理器。它將ARM7內核與專用的256位矢量協同處理器(用于實時MPEG視頻解碼)和10K的自由門(用于定制)結合在一起。MSP-1采用0.5微米CMOS工藝,采用帶有幀緩沖存儲器總線的擴展128/256引腳封裝,功耗為4W。

    三星將其ASIC技術擴展到手機領域,于1996年9月獲得了ARM7TDMI核心的授權。到1998年底,三星擁有了可供內部使用的CDMA芯片組,它在1999年初首次出現在三星SCH-810 CDMA手機上,這款手機搭配了用于CDMA基帶的Conexant Topaz芯片組。1999年2月,三星獲得了ARM9TDMI核心和ARM920T處理器授權,用新的0.25微米工藝生產部件,運行速度超過150 MHz。

    三星的第一款大型商用SoC是在2000年推出的S3C44B0X,這是一款基于66 MHz ARM7TDMI的部件,用于Andy Rubin設計的Dange Hiptop。幾年后,三星和Rubin之間的那次偶遇將成為重大事件,并被證明是整個手機行業的一個轉折點。S3C44B0X用0.25微米工藝制造,采用160引腳的封裝。

    2002年7月,ARM和三星宣布了一項全面的長期授權協議。它允許三星在協議期限內使用ARM所有當前和未來的 IP,一位業內觀察人士將該協議稱為“自助餐”(all-you-can-eat)授權。這項史無前例的協議將三星從ARM的一家客戶轉變為ARM未來發展方向的合作伙伴。

    在2002年10月的微處理器論壇上,三星展示了他們的影響力。ARM公司出貨的ARM1020E內核設計使用0.13微米工藝,運行速度為325 MHz。三星借鑒了Alpha微處理器的技術,將ARM1020E重新設計成“Halla”核心。Halla仍然是0.13微米工藝,但最高可達1.2 GHz,成為第一個突破1GHz限制的基于ARM的設計。

    三星已經為手機器件組裝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半導體技術:DRAM和flash,ARM處理器內核和ASIC,以及從電視和顯示器的更多工作中獲得的小型化LCD面板功能,所有這些都來自三星自己的工廠。在后來成為三星的經營方式的過程中,他們運用自己的產品組合和專業知識,試圖將兩個新興的移動應用領域囊括其中:音樂播放器和智能手機。

    為了更多的Flash芯片

    大宗商用半導體芯片是一項棘手的業務。產能不足意味著競爭對手以更好的價格和更短的交付期贏得業務。產能過剩則會拖累成本,因為昂貴的設備處于閑置狀態,甚至出現裁員,工廠關閉。一旦主要的新晶圓廠產能上線,就必須刺激需求以填補它。很多時候,與客戶達成長期交易是為了鎖定預測和定價。

    三星采用的垂直整合戰略最初是為了應對處于供應鏈末端的局面。如果零部件稀缺,消費品的生產線可能會停止。花太多錢買零件損害了競爭力。三星自己的半導體晶圓廠保證了電子工廠的運轉。

    隨著三星DRAM產品的改進,出口蓬勃發展。即使在經濟低迷時期,利潤也被投入到生產能力和研發中,以增加市場份額,并超越具有競爭力的技術進步。flash存儲器是成功的延伸,是利用晶圓啟動的另一種方式。

    李健熙所處的競爭環境與他父親的經歷截然不同。他對質量、品牌和設計的熱情源于,他認為電子領域的成功意味著打開新的市場,然后創造新的令人興奮的應用領域。在半導體技術和成品方面的競爭在很多情況下意味著與三星自己的客戶(或供應商)競爭。

    隨著DVD播放器開始上市,三星再次為數字技術尋找新的消費應用領域。1998年推出基于flash的MP3播放器,SaeHan MPMan和Diamond Multimedia Rio PMP300進入市場。Rio PMP300擁有32 MB內部flash和更激進的200美元的售價,非常暢銷。這引起了美國唱片工業協會(RIAA)的憤怒,因為它和Napster一樣,使得大規模侵犯版權成為可能。

    三星嗅到了flash熱銷的味道,不顧一切地一頭扎了進去。在1999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他們推出了Yepp品牌的flash MP3播放器。新聞稿中有一個不祥的腳注,暗示他們正在尋求“RIAA的正式批準”,并同意參加SDMI倡議。Yepp將會成為一個龐大的MP3產品線,擁有許多型號和變體。而2003年之后,Yepp品牌退出了韓國市場,但三星的新品牌一直延續到2013年。

    在Yepp推出幾個月后,1999年8月又出現了另一個打破類別的例子。三星SPH-M2100是一款帶有集成MP3播放器和16/32MB flash的PCS手機——這是第一款帶有MP3播放器的手機。(三星在2000年11月晚些時候推出的SPH-M100通常會獲得這種贊譽,它被出口到Sprint,獲得了更多的知名度。)

    奇怪的是,三星為早期的MP3播放器配備了非ARM架構。大多數播放器都有一個用于用戶界面的8位MCU,一個用于MP3解碼的DSP,用于存儲MP3文件的flash以及用于連接到PC的USB芯片。2001年8月,三星宣布推出一款名為CalmRISC便攜式音頻設備(C-PAD)的新芯片組,用于MP3播放器OEM,并用于其Yepp系列。S3FB42F單片機結合了CalmRISC 8位單片機和24位DSP。

    2001年10月23日,蘋果幾乎改變了音樂播放器的一切。考慮到發布時間,三星S3FB42F可能不是蘋果為iPod評估的9款MP3芯片之一。當PortalPlayer PP5002出現在iPod中的消息傳出后,S3FB42F和與之類似的8位芯片已經是舊聞了。

    新公司紛紛涌入MP3播放器市場,包括三星前員工組建的iriver。當SDMI無限期中斷時,一個巨大的障礙出現了,這是由于聲音質量,以及加密機制的有爭議的破解等一系列問題造成的。甚至三星最終也轉向了PortalAccess;PP5020在2005年消費電子展上出現在了YH820中。

    巧合的是,就在2005年1月,蘋果決定推出iPod Shuffle,進軍flash播放器市場。這使得市場對NAND flash的需求增加,如果有人能保證供應的話,很快就會有更多的需求。

    將200億美元的市場描述為“吃緊”聽起來很奇怪,但實際上,flash生產商在2005年很難跟上形勢。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整個閃存市場——NAND flash加上NOR flash——在3年內翻了一番。與其他DRAM生產商一樣,三星正在將產能轉向flash,以在滿足需求的同時獲得更高的售價和利潤率。他們在flash方面做了很多調整,flash的平均銷售價格(ASP)首次低于DRAM ASP,看起來2006年可能是產能過剩的一年。

    通配符是蘋果。三星控制了近三分之一的flash市場,并可能進一步擴大其市場份額。蘋果公司正準備在2005年9月推出iPod Nano,每臺設備配備高達4 GB的flash。一位分析師估計,nano的推出本身可能會使全球flash市場增長22%左右。為了贏得蘋果的業務,三星承諾以30%的折扣提供NAND flash芯片產能的40%。蘋果公司覆蓋了其基地,表示與海力士、英特爾、美光、三星和東芝簽訂了五年NAND flash的供應協議。他們的大部分供應來自三星。

    大象做交易,遭殃的是草。flash終于便宜了,但沒人能買到。蘋果得到了它想要的一切,但全球數百家規模較小的基于flash的MP3播放器制造商突然發現,他們的交貨時間太長了,或者根本買不到。許多這樣的公司干脆消失了,無法出貨產品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產能將迎頭趕上,但這需要幾年時間。三星立即啟動了華城(Hwaseong)工廠的擴張,以增加DRAM和FLASH產能,這是一項為期7年,價值33億美元的大計劃。另一次擴張即將到來,這次將深入德克薩斯州的心臟地帶,它將帶來更大的交易。

    智能手機薈萃

    與此同時,三星開始在全球各地推出各種款式和配置的智能手機,緊跟競爭對手的步伐。無論好壞,諾基亞都堅定地支持Symbian。Research in Motion是在它自己的操作系統平臺上開發的,蘋果也將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

    另一方面,摩托羅拉有20個不同的電話操作系統處于不同的開發階段。同樣,在2001年至2009年年中,三星在幾個操作系統之間徘徊不定。快速瀏覽一下他們在這一時期做出的一些更重大的工作,就會發現他們的智能手機(他們最初稱為“移動智能終端”)投資組合有多么廣泛。

    早期智能手機時代的寵兒是Palm OS,有一段時間,Sprint非常迷戀它。2001年底發布的三星SPH-i300在33 MHz Motorola DragonBall 68328處理器上運行Palm OS 3.5。2003年,SPH-i500在66 MHz DragonBall 68328上采用了更加時尚的翻蓋設計,運行Palm OS 4.1。更新的SPH-i550采用Palm OS 5.2,配備200 MHz Motorola DragonBall MX1及其ARM920T內核。幾經推遲,它終于在2005年初準備就緒,但三星在發貨前突然被拋棄。Sprint取消了這款手機,取而代之的是Palm Treo 650。隨著Palm即將失去所有動力,三星轉移資源,Palm OS階段宣告結束。

    接下來是Microsoft Windows Mobile。2003年11月,三星和Verizon聯手推出了SCH-i600。它的外殼幾乎與基于Palm的SPH-i500相同。內部采用200 MHz的英特爾XScale PXA255,支持Windows Mobile 2003。2005年6月推出全新的SCH-i730,帶有滑動物理鍵盤設計,以及速度快得多的英特爾XScale PXA272,運行速度為520 MHz。

    摩托羅拉Q一個月后宣布推出Windows Mobile 5.0。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推遲了近一年的Q型手機發貨,給了三星一個迎頭趕上的機會。2006年末三星推出了頗受爭議的新手機SGH-i607,更為人所知的是BlackJack,它立即引來了Research In Motion的法律回應,因為名字近似。Q和BlackJack都有類似于RIM手機的拇指板布局。三星的處理器是TI OMAP1710,一個220 MHz ARM926EJ-S內核。另外還有搭載另一個ARM926EJ-S內核的高通MSM6275基帶芯片。

    Windows Mobile 6.1的用戶界面采用全觸摸屏,2008年6月的三星i900 Omnia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大多數變種擁有一個624 MHz ARM920T核心的Marvell PXA312。到那時,用戶已經開始將一切智能手機與蘋果的iPhone進行比較。為了打造獨特的外觀和感覺,三星在i900 Omnia上推出了TouchWiz UI,但在許多情況下,它與應用程序的集成存在問題。三星的Omnia品牌繼續致力于Windows Phone 7及更高版本。

    然后是Symbian。三星在2003年9月的一次特別活動上展示了Symbian翻蓋手機SGHD700,這款手機采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攝像機式旋轉屏幕和鏡頭,但從未上市。三星于2004年5月發布的首款Symbian手機是SGH-D710。它很小,尺寸為51×101x24mm,重量110g,,搭載ARM925內核的192 MHz TI OMAP5910運行Symbian OS 7.0s。2006年3月,搭載Symbian OS 8.1的三星SGH-Z600翻蓋手機問世,這款芯片在SGH-Z600中使用了好幾年。

    對于Symbian OS 9.2,三星使用的是TI OMAP2430,其核心是330 MHz的ARM1136。滑蓋手機SGH-i520是三星在2007年4月發布的首款產品,隨后是2008年5月借用了BlackJack外觀的SGH-i550,以及2008年10月推出的GT-i8510大屏幕滑蓋手機。三星的最后一款Symbian手機是GTi8910,2009年中期發布了兩個運行Symbian OS 9.4的變種。它們采用600 MHz TI OMAP3430及其Cortex-A8處理器內核。

    在此期間,三星擁有7部手機,每部銷量都超過1000萬部。沒有一個使用這三個操作系統,相反,它是一個自制的J2ME平臺。

    你敗給了我們的代工廠

    或許三星的智能手機在早期并沒有做得那么好,但三星無疑是發起智能手機革命的關鍵。蘋果iPhone的迅速暢銷,直接得益于三星近10年來不斷增強的芯片制造能力。三星在多個領域的謹慎投資即將獲得巨大回報。三星在韓國境外建立的第一家晶圓廠位于得克薩斯州奧斯汀。隨著13億美元的初始投資,200mm 的第一晶圓廠從1997年開始對存儲器芯片進行取樣,并于1998年全面投產。芯片制造成本的一部分被英特爾的股權投資抵消了,外界普遍認為英特爾的股權投資為10%,作為回報,三星需要保證英特爾存儲器產品的供貨。

    邏輯產品也在增長。1999年獲得ARM9核心授權后,三星在2003年取得了重大勝利。三星的一款芯片為惠普iPAQ H1940、Everex E500以及后來的宏碁n30等搭載微軟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掌上電腦提供了動力。這款芯片是S3C2410,一個268 MHz ARM920T處理器,采用0.18微米制造,272引腳BGA封裝。S3C2410甚至出現在HP49g+圖形計算器中,為了節省耗電,它的時鐘被調慢了。該系列的另一個重要部分是2007年的S3C2443,采用400引腳封裝,0.13微米工藝,運行速度為533 MHz。它在華碩R300和LG LN800等便攜式導航設備中獲得了設計上的勝利。

    為了進一步推進工藝,三星于2005年年中在器興(Giheung)開設了其300mm S1生產線,并在年底前用90nm工藝生產DRAM。為了開發下一個65nm工藝節點,三星與Chartered Semiconductor和IBM聯合推出了“共同平臺計劃”(Common Platform initiative),預計將耗資超過50億美元。IBM在其位于紐約的Fishkill工廠試用了一種65nm工藝,三星正準備于2006年初在器興(Giheung)推出這種工藝。

    憑借先進的晶圓廠產能,三星開始悄悄地將其代工能力社會化——為無晶圓半導體公司提供代工服務。2005年11月,他們宣布了他們的第一個主要代工客戶:高通。2006年3月,他們聘請了行業資深人士Ana Molnar Hunter(帶來了Chartered的新經驗)來經營代工業務。 2006年4月,三星在其奧斯汀綜合大樓宣布了A2晶圓廠計劃,在一座更大的新廠房中增加了一條300mm的生產線。

    三星副總裁Jon Kang隨后于2006年4月26日參加了在加州納帕(Napa)舉行的SEMI戰略商務會議,他脫口而出:“我就知道PortalPlayer會一敗凃地。”他的虛張聲勢源自一款新的SoC,即三星S5L8701,這款產品將用于未來的蘋果iPod設計。新芯片采用ARM940T處理器和DSP內核,采用保守的0.18微米工藝。也許最重要的是它集成了flash控制器以及LCD和USB控制器,降低了功耗和成本。

    這就是PortalPlayer失敗的地方。的確,三星為蘋果開發了性能更高、功耗更低的ARM9芯片。三星利用其晶圓廠實力,將SoC、DRAM和FLASH等所有產品捆綁在一起,并采用了遠期定價和供貨承諾。PortalPlayer更新芯片的時間較晚,這讓它們很容易受到攻擊。現實地說,面對供應鏈和系統設計的聯合沖擊,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與蘋果抗衡。

    2006年末,一份錯誤的分析師報告稱,英偉達收購了PortalPlayer,贏回了iPod設計,或許還有傳言中的蘋果手機。這從來沒有發生過。蘋果不再簡單地購買SoC,而是指定RTL設計,剩下的工作由三星代工廠完成。 從2007年6月的初代iPhone和2007年9月的iPod Touch開始,90nm S5L8900及其ARM11內核開始運行。

    看似突然發生的對三星有利的顛覆性變化,實際上是近十年規劃和一系列廣泛事件的結果。三星即將進一步拓展其復雜生態系統的極限。

    再三考慮,Android可行

    2004年底,Andy Rubin與三星高管在首爾的會面并非偶然。Rubin曾是三星的客戶,在Danger上取得了一些成功。三星當時使用的是當今最著名的三種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因此它們為另一款操作系統(后來的Android)尋求風險投資合乎邏輯的。當時,三星并不知道,他們現有的大多數操作系統選擇都會江河日下。

    Rubin把他所有的東西都扔進了房間,然后沉默了。從三星的角度來看,風險很大。“你有多少人在做這個操作系統?”“6個人。”“有多少手機使用它?”“沒有。”“有多少OEM廠商承諾成為客戶?”“沒有。”“感謝光臨。”

    當三星執行其最初的三管齊下的軟件戰略時,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谷歌收購了Android。Palm OS沒落了。Research in Motion并沒有以任何價格與任何人分享其代碼。諾基亞使用了Symbian albatross。在蘋果推出iPhone和iOS之前,微軟的Windows Mobile一直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與蘋果封閉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開源團隊的安排變得越來越有趣,而且風險也大大降低了。2007年1月,LiMo基金會為基于linux的移動設備設立了一個項目,成員包括摩托羅拉、NEC、NTT DoCoMo、松下和三星。2007年11月,開放手機聯盟(Open Handset Alliance)公布了由谷歌、HTC、LG、摩托羅拉、高通和三星支持的Android手機計劃。

    摩托羅拉于2008年8月從高通挖來了Sanjay Jha,授予他聯合CEO的頭銜,并監督移動設備業務。Jha很快就結束了太多毫無意義的移動操作系統。他為摩托羅拉主流智能手機制定的策略是Android操作系統和一些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還包括專有的J2ME P2K。

    到2009年,三星還將目光投向了Android和Windows Mobile,以及LiMo和國產的“bada”操作系統(后來并入了Tizen)。

    三星Galaxy GT-i7500于2009年6月推出。它的尺寸為115x56x11.9mm,重114g,使用3.2英寸OLED觸摸屏,320x480像素。運行Android1.5的芯片是高通MSM7200A,528 MHz,65nm工藝。高度集成的單芯片有ARM1136J-S處理器,一個高通DSP內核用于應用,還有一個ARM926內核以及另一個較小的高通DSP內核運行基帶。

    這只是ReadWrite的Dan Rowinski所說的三星“遍地開花式”策略的開始。三星在全球的每個市場都推出了許多基于Galaxy和Omnia的智能手機型號,以及其他針對不同運營商需求(有時會更換SoC或基帶芯片)的子品牌。有些賣得好,有些賣得不好,但新型號總是很快就會上市。蘋果基本上每年都會推出一款非常成功的手機,直到iPhone5s和iPhone5c以及iPhone6和iPhone6Plus。

    三星迅速推出自己的芯片,從2009年開始在其S3C6410 SoC上推出了許多型號。S3C6410采用65nm工藝,424引腳,頻率800 MHz,里面是ARM1176JZF-S內核和三星自己的FIMG-3DSE GPU內核。在2009年11月出貨的搭載Android1.5的三星GT-i5700 Galaxy Spica中,S3C6410與高通MSM6246 HSDPA基帶芯片一同出現。S3C6410還出現在2009年8月上市的搭載Windows Mobile 6.1的三星GT-i8000 Omnia II中,這款手機觸摸屏稍大一些,3.7英寸、480x800像素。

    Exynos接管Galaxy

    三星旗艦產品Galaxy S(GT-i9000)于2010年6月開始搭載Android 2.2發售,7個月內成為三星1000萬銷量俱樂部中的第一款智能手機。它的內部是S5PC110芯片——它更名為Exynos 3110,后來被稱為Exynos 3 Single。

    從方框圖上看,Exynos3 Single和蘋果A4(iPhone4同月開始發售)的整體相似性不容忽視。內部是相同的1 GHz Intrinsity Hummingbird核心和200 MHz的PowerVR SGX540 GPU。它采用三星45nm LP制造,采用598引腳BGA封裝。為了回應蘋果在當年早些時候推出的平板電腦,三星在2010年9月發布的7英寸Galaxy Tab(GT-P1000)使用的是同一芯片。

    下一步,三星擊敗了蘋果。Exynos 4 DUAL于2011年2月15日以Exynos 4210首次亮相,采用的是三星45nm LP工藝。雙1.2 GHz ARM Cortex-A9內核提供了20%的處理優勢。當時,266 MHz的ARM Mali-400 MP4 GPU讓三星在智能手機圖形顯示方面領先于其他手機。

    2011年5月,三星Galaxy SII(GT-i9100)準備使用搭載Android2.3的Exynos 4210出貨。它最出名的是纖薄,只有8.49mm。Exynos 4210還用在了三星的第一款“平板手機”中,即尺寸為147x83x9.65mm的更大的Galaxy Note(GT-N7000)和2011年10月推出的Galaxy Tab7.0(GT-P7560)。

    同樣在2011年10月,Exynos 4212推出了新的32nm HKMG工藝,它在Austin A2晶圓廠啟動并運行,降低了功耗并將時鐘速度提高到1.5 GHz。

    2011年11月首次取樣的是Exynos 5 Dual,有兩個新的ARM Cortex-A15內核,頻率2.0 GHz,32nm HKMG工藝。Exynos 5250將內存帶寬提高了一倍,達到12.8 GB/s,并使用ARM MAIL-T604 MP4 GPU,頻率達到533 MHz。它將會出現在三星XE303C12 Chromebook和谷歌Nexus 10平板電腦上。

    另一個新部件出現在2011年:三星LTE基帶芯片。首先出現在用于三星Verizon的Droid Charge中,CMC220提供了4G Cat 3的連接。增強版的CMC221出現在Galaxy Nexus上。

    隨后,2012年4月,Exynos 4 Quad,一款1.4 GHz Cortex-A9 4核芯片再次采用32nm HKMG工藝。為了降低功耗,Exynos 4412在全部四個核心上都采用了功率門控,以及逐核頻率和電壓調節。雙核版本的相同Mali-400 MP4 GPU的時鐘頻率為400 MHz。這款處理器及其稍快的“Prime”版本出現在搭載Android 4.0的Galaxy S III(GTi9300)以及Galaxy Note II(GT-N7100)的幾個版本中。其中一個更有趣的嘗試是EK-GC100 Galaxy照相機。

    2013年標志著向28nm的遷移。三星選擇了ARM big.LITTLE(大小核架構)路徑,人們在2013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看到了Exynos 5 Octa。Exynos 5410有4個1.6 GHz的Cortex-A15核和4個1.2 GHz的Cortex-A7核。它不同尋常地使用了Imagination PowerVR SGX544MP3 GPU,在某些情況下運行頻率高達533 MHz,但經常將其限制回480 MHz以防止過熱。

    Exynos 5410在2013年4月推出了搭載Android 4.2的Galaxy S4(GT-i9500),它被稱為“生活伴侶”,擁有更大的5英寸Super AMOLED顯示屏,441ppi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在第一個月,Galaxy S4出貨量超過1000萬臺,成為三星銷售最快的手機。大部分成功都來自于美版不同的S4配置,美版內置了1.9 GHz高通Snapdragon 600。(更多內容見第9章)

    在下一次迭代中,三星恢復了ARM Mali-T628 MP6 GPU,增強了Exynos 5420中的big.LITTLE配置。Cortex-A15s的核心速度提升至1.9 GHz,Cortex-A7的核心速度提升至1.3 GHz。他們修復了嚴重的CCI-400緩存一致性錯誤,并增加了對全局任務調度(GTS)的支持,以提高性能和功耗。新芯片的受益者是Galaxy Note 3和Galaxy Tab S。

    在201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三星推出了Exynos 5422。仍然是28nm工藝和113mm2的面積,Cortex-A15的時鐘速度提升至2.1 GHz,Cortex-A7的時鐘速度提升至1.5 GHz,采用相同的MaliT628 MP6 GPU。添加了HMP(異構多處理),使全部8個核心首次同時處于工作狀態。憑借16 MP后置攝像頭和高動態范圍(HDR)等計算攝影功能,Galaxy S5再次搭配了Exynos 5422和高通Snapdragon 801的變體。

    接下來是2014年9月Galaxy Note 4和Galaxy Tab S2在20nm的短暫停留。根據命名,Exynos 5433最初是Exynos 5 Octa家族的一部分。然而,其新的64位配置,4個1.9 GHz Cortex-A57核心加上4個1.3 GHz Cortex-A53核心,以及700 MHz的Mali-T760 MP6 GPU,讓它贏得了Exynos 7 Octa品牌。

    避免零和博弈

    垂直整合和設計創新讓三星的移動設備在2014年達到了將近21%的市場份額,足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家廠商相媲美。從1994年令人懷疑的質量和一系列威脅條款,到20年后在移動設備領域的領導地位,三星譜寫了一個驚人的故事。盡管蘋果就誰先想到了智能手機的功能提出了法律挑戰,但三星的記錄表明,設計創新和對芯片技術的大舉投資是如何重塑了品牌,重塑了移動行業。

    在德克薩斯州的持續擴張使三星的晶圓廠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并保持了大部分移動產業的運轉。奧斯汀最新的14nm FinFET工藝是蘋果A9和三星Exynos 7420(真正的Exynos 7 Octa)的產地。它也可能成為高通Snapdragon 820的產地。

    鑒于圍繞2015年3月1日三星Galaxy S6發布的戲劇性事件,這將是一個有趣的轉折。大多數觀察人士預計,這款手機將使用高通Snapdragon 810。幾周前,高通在季度財報會議上報告了“一個大客戶”的損失。。

    許多報告浮出水面,稱SnapDragon810存在過熱問題,高通對此予以否認,但從未完全予以反駁。Galaxy S6首次亮相的是Exynos 7420,一個小巧的78mm2芯片,有4個2.1 GHz Cortex-A57和4個1.5 GHz Cortex-A53,以及一個772 MHz的MaliT760 MP8。在S6中發現的Exynos 7420是用于4G LTE基帶的三星“Shannon”Exynos Modem 333,以及三星設計的RF和PMIC部件。

    更有可能的是,三星剛剛決定準備轉向自己的部件。基帶計劃已經醞釀了好幾年,可以追溯到2011年他們的LTE基帶首次被發現的時候。除了Shannon獨立基帶芯片,ModAP還是將基帶控制器與應用處理器集成在一起的品牌,作為定制ASIC業務的一部分。

    兩個教訓顯而易見。如果三星有自己的芯片,那么他們就使用自己的芯片來提高可用性和利潤率。如果使用別人的芯片是在某個特定的市場驗證和發布設備的最方便的方式,那么他們就使用別人的芯片,直到他們可以設計和構建相同的部件。高通可能在Galaxy S6的某些版本中有一些內容,但如果Exynos 7420在S6的美國版本中出貨,那將是一個重大變化。

    關于三星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滿足這三個需求來源(蘋果、高通和三星自己)的問題仍在流傳。這是合理的擔憂。三星在器興(Giheung)的工廠具有跨工廠靈活性,并與GLOBALFOUNDRIES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這一點很有幫助。早期的S6拆解表明,Exynos 7420部件來自奧爾巴尼(Albany,美國紐約州首府),GLOBALFOUNDRIES是首批芯片的代工廠之一。

    談到代工廠,三星和臺積電在蘋果iPhone 6s上針鋒相對,各供應一種型號的A9芯片,但沒有透露具體情況。貼著“電池門”標簽的病毒式報道稱,使用這兩種電池的手機耗電量存在顯著差異,臺積電要優于三星10%~33%。一些社交媒體表示,任何帶有三星部件的手機都有缺陷,應立即退回。

    這些報告的測試條件充其量只是有些可疑而已。蘋果公司后來發表聲明說他們只觀察到2%或3%的差異。臺積電的支持者欣然接受了其16nm工藝的優勢,尤其是其降低泄漏功率的優勢。三星的支持者指出,對于蘋果而言,尺寸更小的14nm芯片可能更便宜,而且雙重采購意味著產量更高,短缺更少。

    事實上,這兩個A9部件都是從蘋果的同一個高級設計開始的,但它們之間的差異并不僅限于工藝。三星和臺積電的庫各不相同。動態電壓和頻率調節(DVFS)使得人們很難說出一個復雜的處理器在精度方面做了什么。功率和時鐘域可能存在差異。換言之,這兩個部分是“相同的”,但實際并不相同。

    大多數消費者不關心手機中的芯片,對吧?盡管有第三方app檢查iPhone 6s內部的芯片,但騷動似乎已經平息。正如蘋果通過iOS更新解決了“傳感器門”問題一樣,三星和臺積電A9芯片之間的任何重大差異都可能很快隨著iOS 9的更新而消失。蘋果對iPhone7做了什么,以及雙重采購是否會繼續,這些都值得一看。

    智能手機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國際數據公司(IDC)報告稱,年增長率已放緩至11%左右。智能手機的增長放緩使得蘋果、高通和三星之間的競爭更加接近零和博弈—— 一個人贏了,另外兩個人就輸了,至少從高端應用處理器的角度來看是這樣。

    作為回應,三星正試圖讓自己的應用處理器與眾不同。蘋果和高通都已經有了ARMv8-A定制內核,三星也加入了自己的核心設計,代號“Mongoose”,最近推出了Exynos M1內核。

    Exynos 8 Octa 8890是三星第一個將應用處理器集群與基帶調制解調器結合在一個芯片里的高端產品。應用處理器端用big.LITTLE將4個Exynos M1內核與4個ARM Cortex-A53內核配對,用14nm FinFET工藝實現。

    Exynos M1核心與高通“Kryo”核心在性能上的較量將非常有趣。最初的基準測試結果將Exynos 8 Octa 8890置于Snapdragon 820之前。然而,用預發布的芯片來判斷高通可能還為時過早。當三星Galaxy S7和與之競爭的高通Snapdraon 820手機于2016年發布時,我們將會了解更多。

    更大的問題是,除了更先進的SoC之外,三星和其他公司如何繼續在智能手機領域進行創新。三星還決心進軍智能手表和物聯網等其他增長領域,還有“三星支付”這樣的跟風產品,以及無線充電和曲面顯示器等新創意。(詳見第10章)

    在手機和半導體行業整合的時代,三星既是供應商又是競爭對手,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取決于該公司如何調整戰略。RF、電池和顯示技術的創新將受到高度追捧。軟件功能已經變得更加重要。隨著中國公司提高SoC能力,代工業務可能會發生巨大變化,影響力中心可能再次轉移。

    歷史表明,三星在下行周期投資半導體晶圓技術和產能,為下一個上行周期做準備。3D V-NAND閃存、SoC代工業務、10nm FinFET,以及其他先進工藝的大量投資可能會加速,隨著芯片制造成本的攀升,三星與臺積電以及其它代工企業的競爭將會加劇。

    寫/陳紀英

    缺芯潮彌漫全球的當下,恐怕沒有人再質疑芯片的戰略地位了。

    而全球芯片行業的排位戰,雖然沒有硝煙炮火,卻足夠驚心動魄——王者地位在來自韓國、日本、美國的巨頭之間,持續搖擺。

    作為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公司的寶座也在風雨飄揚,可能被三星槍挑下馬——韓國證券公司預測,三星電子2021年的半導體銷售額將達到794.4億美元,同比2020年大漲30.6%。而英特爾同年銷售額預計將達到755億美元,同比微跌1%。

    在芯片行業,三星曾是一文不名的Nobody,而其以小博大,逆襲為Somebody的故事相當精彩。

    先把歷史的時針撥回上世紀70年代,當時,三星創始人李秉哲意識到,不搞芯片沒前途。

    最初,李秉哲曾向長期友好合作的日本NEC會長要求學習技術,對方卻居高臨下地拒絕了他,“錢我可以借給你,但是技術不能借給你。”

    彼時,三星還為日企三洋等提供貼牌代工服務。但三洋方面也對三星嚴防死守——三星員工沒機會參考技術討論,甚至靠近不了電話機房。

    倍感恥辱的李秉哲就此撂下狠話,“我們何時才能從日本企業的陰影擺脫呢?盡管為此覺得屈辱,但我們能做的只有忍耐。”

    殘酷的壓制,反而激發了三星的斗志。趁著1973年石油危機重創西方經濟時,于第二年底,三星籌錢入股了當時風雨飄搖的美國Hankook半導體公司。

    開局不易,接下來的追趕更是艱難——經歷過賣一塊芯片賠錢1美元的絕境,親嘗過長期落后于人的失落,也承受著芯片高額投入帶來的虧損壓力。

    直到1994年,三星提前于歐美企業,發布了256M DRAM芯片,才終于完成了從跟隨到趕超的逆襲。

    三星家族歷代掌舵人

    而五年之后,在電視行業,一場類似的芯片長征,也吹響了集結號——從逆襲到趕超,同樣耗費了20年之久,只是,這一次的主角,變為了中國企業海信。

    知恥

    知恥,而后勇——是三星和海信故事的共同起點。

    當三星正在逼近逆襲臨界點時,整個中國市場,還處于缺芯少魂的蠻荒時刻。

    1990年,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去美國考察時,敏銳感知到,芯片研發對電子產業起到了支撐作用。

    他回國之后,就熱血沸騰地向當時的電子工業部高層提議,中國企業一定要搞自己的芯片。

    不過,進入芯片行業的“學費”極為高昂。

    此前,為了研發256M DRAM芯片,三星曾一舉投入1700億韓幣——10億人民幣左右。因此,業內有個共識,三星的芯片產業是用“錢”砸出來的。

    彼時的周厚健,縱然有這樣的眼光,但當時的海信,卻過于弱小,人力財力技術都不具備自主開發芯片的條件,海信芯片夢也就此擱置了十年。

    歷史的車輪滾動到1999年,此時,政企學界對芯片的戰略地位,逐步達成了共識。

    當年的6月21日,正值北京酷暑時節,一場由科技部召開的會議上,時任科技部部長的徐冠華,痛心疾首地總結,“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芯是芯片,魂是操作系統。

    三天后,國務院正式出臺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指出,“加快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是一項緊迫而長期的任務,意義十分重大”。這份文件,也被視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正式開啟商業化試水的集結號。

    同一年,信息產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前身)著手發起中國芯片工程。

    彼時,中國的電視行業,因為缺乏芯片等核心技術,正被拖入價格戰的泥潭——68家彩電生產廠,7000萬臺年產量,全部依賴國外進口芯片。

    沒有自研芯片,就決定不了彩電的性能和功能,無法構建產品的差異化。

    同質化競爭的惡果就是低價廝殺。從1996年到2001年五年間,中國彩電市場累計爆發了六次價格大戰,彩電銷售價格縮水80%,行業利潤率從十年前的50%,大幅縮水至3%左右。

    中國彩電市場五年間爆發了六次價格戰

    與此同時,掌握核心技術的芯片和面板等關鍵部件日韓美上游供應商,卻賺得盆滿缽滿。

    當時的日本NHK電視臺,特意做了一期節目,名為《電子立國》,得意洋洋地聲稱,”繼汽車之后,電子產品成為了日本賺取外匯的又一大得力干將”,而手握電視芯片關鍵技術的索尼,作為代表赫然在列。

    幾年之后,更為沖擊性的言論出現在《日經產業新聞》上,“隨著普及期的結束以及購買替換階段的開始,中國消費者紛紛把目標投向了價格雖高但質量好、功能好的日本產品。消費者開始摒棄質量不高的中國品牌。”

    不獨媒體,日本某電視品牌高層曾戲謔地說,“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就是根據市場行情購買成型技術或技術輔助性開發,實際是一些水果販子,需要什么水果就包裝什么水果,什么好賣就賣什么。”

    十年芯片夢,不能再拖延,1999年,周厚健拍板決定上馬芯片項目,還為全員上下敲響了警鐘,“沒有自己的芯片將永遠是二流廠家,更無法定義自己的原生產品”。

    在中國被芯片斷供潮卡脖子的當下,這番言論自然無人質疑。

    但在當時,就連海信內部,也有不少反對聲音——有人力爭,在不冒險的時候仍然可以賺錢,大可不必押上家底做虛無縹緲的事;有人質疑,芯片研發周期性強,技術要求高,海信沒有技術儲備。

    不過,這一次,周厚健沒再猶豫。1999年,海信集團集成電路項目籌備組正式成立,2000年,海信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誕生。

    而中國電視行業的二十年“芯動”長征,也就此起步。

    長征

    芯片業堪稱高科技行業的珠穆朗瑪,后來者欲達頂峰,談何容易?!

    從0開始起步的海信,義無反顧扎身芯片行業,看起來像一場“勝算不大”的豪賭——論財力、論人力、論技術,與國際巨頭相比,海信無一占優,靠什么翻盤?

    后來,一位海信芯片研發人員曾回顧起自己的焦慮,“無論干什么都在想著搞芯片。如果通宵達旦能搞出來芯片,我寧愿每天不吃不睡,但通宵也不一定搞得出來!”

    彼時,看起來一無所優的海信,唯一不缺的可能就是“不花錢”的信心了——芯片研發成功時,團隊就給它起名叫“信芯”,其含義是,它既代表了海信之芯,也代表了中國彩電人研發自主芯片的信心。

    其實,電視內置的核心芯片有多種,接收與解調芯片、解碼芯片以及數字視頻處理芯片等。彼時的海信,卻撿起來最硬的骨頭張口就啃——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不僅在開發設計上最見功夫,也是最有開發意義、分量最重的一款芯片。

    一幫年輕人聚集在位于上海的研究所里,忍受著極度的枯燥、寂寞,以及實驗失敗帶來的一次次絕望的沖擊,在看不到盡頭的黑暗里,熬過了1600多個日日夜夜。

    到了2005年6月,終有所成,海信研發成功了中國第一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有序排列了二百多萬個電路,七百多萬個晶體管。

    這顆小小的芯片,徹底打破了國外芯片在中國電視市場的壟斷地位,也終結了上游芯片供應商的暴利,一定程度上奪回了產業鏈定價權,倒逼同類進口芯片價格從每顆13美元,大幅下降到5美元。

    當年的7月1日,溫家寶的賀信也遠道而至——“立足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企業才有生命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企業才有競爭力。希望海信集團再接再厲,不斷為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作出新貢獻。”

    這份賀信時至今日,還有很多海信人可以脫口而出,全文背誦。

    但即便如此,當時,海信與國際芯片巨頭的技術鴻溝依然寬闊可見。

    同年12月舉行的央視創新論壇上,著名學者劉姝威向周厚健拋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與全球最強對手相比,海信的“技術差距到底有多大?”

    周厚健2005年參加央視創新論壇

    周厚健沒有虛于應付,老老實實地回答,“在應市產品上,差距很小,在儲備技術和后續產品上,我認為至少是五年以上。”

    新手初來乍到,落后正常,不落后才是意外——當初三星開發的第一代芯片,也落后于同行四年以上。

    接下來,則是一步步縮小鴻溝。

    于海信而言,投入芯片研發,是長期戰略。20年間,從高清到全高清,再到超高清顯示,從畫質芯片,到商用顯示芯片、平板顯示芯片、Micro LED顯示芯片、車載顯示芯片等,逐漸完善了全系列芯片布局,

    在上述芯片中,畫質芯片的重要性堪稱C位。

    對于電視觀眾來說,電視屏相比手機屏、電腦屏、平板屏的最大優勢,就是提供不可替代的視覺享受,這是電視的獨特價值。如今,超過五成消費者把畫質作為決策首要因素。

    正因如此,畫質,始終是電視行業競爭的關鍵點位。海信視像科技公司總裁于芝濤就斷定,“全球電視市場將迎來新一輪‘內卷’,畫質是唯一的出路”。

    而隨著電視尺寸越來越大,以及內容越發豐富且品質參差不齊,僅靠面板性能的優化,電視機很難呈現出最好畫質,芯片才是決定畫質優劣的核心因素——面板一樣,畫質大不同,根源在此。

    因此,潛心畫質處理算法和芯片研發,于海信來說,就成了必選項。

    2015年,在“信芯”發布10年后,海信發布了Hi-ViewPro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一代,成為中國唯一擁有自主高端畫質芯片的電視企業,也終結了國產電視沒有自主畫質芯片的歷史。

    再到今年1月11日發布的全自研8K AI畫質芯片,過去7年間,海信累計發布了5代畫質芯片。

    持續的迭代,也展示了海信芯片布局的深謀遠慮——與很多友商抄近道走捷徑,采用合資方式,與芯片廠家定制一兩顆芯片,抓眼球玩營銷,后期無法量產以及持續迭代不同,海信芯片均實現了量產,且批量應用到海信電視、專業顯示器、醫療顯示產業中。

    唯有能在終端產品中持續“跳動”,且能持續進化的芯片,才算是真正成功的自主芯片。

    掌舵

    時至今日,全球芯片短缺危機,已從汽車行業蔓延到消費電子及用家用電器領域,在家電領域,不乏提前半年、一年囤貨的無奈之舉。

    溯游而上布局芯片,已成行業共識,2021年,全國共有2810家芯片設計公司,同比往年大漲近三成。

    顯然,整個產業的主賽道,已經切換到了芯片競爭上。

    具體到海信,20年前,初來乍到的跟隨,是必然的宿命,而二十年后,一路向上的趕超,則是必勝的使命。

    一周前亮相的海信8K畫質芯片,作為海信第五代畫質芯片,就是海信從追風到超越的分水嶺——在技術端,經過嚴格測試,在很多指標上超過了國外品牌;在應用端,搭載這一芯片的海信85U9H電視,成功摘得CES 2022 家用音視頻終端品類創新大獎;全鏈路自主研發、自主可控,消除了畫質處理細分領域的所有技術壁壘。

    具體而言,其性能優勢在于。

    其一,在國內首次實現了從4K到8K的跨越式發展,讓好畫質錦上添花。

    支持3300萬+像素的精確重構,輕松展現豐富隱藏細節;支持26880分區背光控制,帶來了極致的對比度提升,使畫面的亮暗部更有層次;在顏色控制方面,支持48bit色深、7897個顏色點狀控制,帶來精準的色彩提升;同時借助AI場景和對象檢測前沿技術,可以做到實時自動優化處理。

    其二,還能智能提升畫質,大幅優化低質內容的畫質和觀感。

    運動流暢度方面,通過強大算力,實現了8K 120Hz運動清晰度補償,高速運動畫面告別卡頓、拖尾,更加流暢絲滑;通過一系列智能處理大大提升視頻源的感知質量,可使各種低分辨率視頻在超高清顯示設備上都能高質量呈現,實現了對超高清顯示設備的適配。

    其三,智能貼心,支持多終端、多場景應用。

    基于AI內核,這顆芯片能分析具體場景,精準出招,可以滿足平板電視、激光電視等消費顯示產品對高畫質的需求;同時還滿足了專業監視器、醫療專業顯示器對視頻信號高精度高還原度的應用需求。今年,將全面覆蓋海信、東芝兩大品牌在內的多系列顯示產品。

    而回望三星和海信的芯片逆襲史,前者趕超用了26年,后者用了20年,用技術長征比喻,并不浮夸。

    而雙方芯片板塊突圍之路的第二個共性,則其是垂直整合的全產業鏈模式——從芯片到終端,全面涉足。

    當下,全球電視芯片領域,有兩類玩家,一類是電視廠商,如海信、索尼等,一類是芯片企業,如華為海思,臺灣的晨星、聯發科等等。

    在海信芯片整體負責人余橫看來,全產業鏈模式有其獨特優勢。

    其一,涉足終端,可以始終精準把脈市場風向和用戶偏好,由此確定的芯片研發方向才會不偏航,不和市場脫節,更接地氣兒。

    其二,在整個大顯示產品矩陣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短板,都會影響終端產品的品質,而海信的垂直整合模式,可以通過每一個環節的優化,實現全局最優化。

    其三,自主芯片,為海信提供了從源頭重新定義產品的可能,而沒有自主芯片的電視品牌,只能購買芯片企業的同質化產品,難以擺脫同質化競爭的泥淖,也難以掌握產業鏈話語權和終端產品定價權。

    時至今日,是時候可以復盤,海信堅持了22年的一“芯”一意,到底算不算一筆劃算的投資?

    其一,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這是存量時代獲得結構性增長的必選之舉。

    洛圖科技(RUNTO)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全年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量為3898萬臺,同比下降12.2%。

    2017-2021年 中國電視TOP7品牌出貨量及變化

    銷量下滑之下,中國電視行業進入高度內卷的存量階段,僅存的結構性機會就在于品質升級。

    如于芝濤而言,“全球顯示產業已經從‘屏’的競爭、銷量的競爭,轉向’芯’的競爭、音畫品質的競爭。2022年將是全球電視競爭的拐點之年:走出幾十年的‘性價比’之爭,徹底進入畫質之爭、品質之爭。”

    其二,于國家戰略而言,能否在芯片上突圍,也是中國能否從彩電大國升級到彩電強國的分水嶺。

    在發布會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徐文立語重心長地表示,“彩電出貨量多年來高居全球市場第一,顯示面板也做到了全球第一,但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仍然是芯片,產業配套芯片依然需要大量進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產業升級和高端產品的普及。”

    其三,于海信而言,芯片布局,也是其啟動大顯示時代的基礎技術支撐,終端產品要想枝繁葉茂,則技術根基就要扎穩扎深。

    芯片等核心技術,可以助攻海信終端產品走向高端化,提升營收和利潤率。如今,海信電視在國內市場持續保持著銷售額領先的優勢,2021年,海信U7G全系列平板電視銷售額位列國產中高端電視TOP1,底層技術釋放為了營收紅利。

    2021年,在疫情等負面因素尚未消散的震蕩時刻,海信的整體業務卻逆勢獲得了高增長,全年營收1755億元,同比增長24%。

    其四,從產業鏈上下游來看。

    早些年間,是內容進化追不上硬件迭代,硬件進化了,但高品質內容跟不上,用戶體驗不了。

    而最近幾年,隨著內容產業大繁榮,硬件進化和內容迭代已經同頻共振,也能極大拉動終端需求的升級。

    早在去年2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8K超高清頻道就已上線,8K時代已經開啟。而海信8K畫質芯片此時上線,也正當其時。

    其五,從營收模式來看,芯片業務本身,也可以助攻海信、三星等描繪多元增長曲線,提供新的營收和利潤來源。

    以三星電子為例,在全球芯片短缺的情況下,預計其2021年Q4利潤將同比大漲68%,而其芯片業務的利潤率,也遠高于手機、電視等終端產品。

    海信視像2021年上半年財報也顯示,包含芯片業務在內的新顯示新業務收入同比大幅提升69.23%。而在2020年,海信研發的屏端控制芯片全球占有率超50%,穩居全球第一。

    有了三星芯片的珠玉在前,從長遠來看,芯片業務,有望成為貢獻海信主要營收的新一極。

    其六,芯片等硬核技術的布局,也有力助攻了海信的全球化戰略。

    2021年,海信海外收入貢獻占比總營收的42%;從2006年到2021年,海信海外的自主品牌收入占比從不足10%大幅抬升至80%,售價超過1萬美元的海信激光電視也擺在了美歐等市場的貨架上。

    在這場芯片長征中,誰先入場,誰往往能占據主場,海信是提前入場的先行者;誰能看到終局,誰往往能左右大局,以終為始的長期信徒海信,大概率也能成為終局的勝利者之一。

    010年韓國公平交易委員會披露的一份報告顯示,2010年韓國GDP總額為1173萬億韓元,當中僅三星集團的銷售額(254萬億韓元),就占到了韓國GDP的22.1%。“三星帝國”的稱號也由此得來。

    2022年,三星20家主要子公司銷售額總計達402萬億韓元。去年韓國GDP為2161.77萬億韓元,僅這20家子公司的銷售額占韓國GDP的比重依然高達18.60%。

    三星電子作為帝國的旗艦,目前的市值高達483.7萬億韓元,韓國第二大到第十大上市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都比不過它。

    可以說,在韓國,真正具有大而不能倒這一系統性風險的企業,只有三星一家。三星早已與韓國的經濟、貿易、出口和海外戰略牢牢地綁到一起,三星設立的經濟研究院是韓國最大的智庫機構,而三星的先進技術研究院更是承擔眾多國家級科研項目的平臺,代表韓國頂尖科研機構水平。

    全球重量級科技巨頭當中,微軟、索尼、惠普、蘋果等公司早已實現了職業經理人掌舵,完成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化企業體制轉型,唯獨三星是個例外,至今仍由創始人家族掌舵。

    今天就來回顧一下李氏家族掌舵下,打造出的存在于全球經濟領域的龐然大物,驚嘆于他那龐大的業務版圖和復雜的持股網絡。

    從時間線出發,細數帝國的建立

    三星帝國的開端,始于李秉喆1938年在韓國大邱開設、經營蔬果魚干貿易的雜貨店——“三星商會”。

    后來韓國為效仿日本商社模式,三星商會整合成為三星物產(Samsung C&T),如今掌管三星旗下的貿易、房地產、建筑工程、服裝、主題公園等業務,依然是三星帝國的業務核心,也是三星復雜的交叉持股網絡中的關鍵節點,在李氏家族第三代掌權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朝鮮戰爭爆發后,李秉喆舉家搬到韓國釜山,于1953年8月,成立了第一制糖(CHEIL JIEDANG),同年11月生產出了韓國第一款國產白糖——“白雪”,改變了此前韓國食糖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隨后又獲得了為駐韓美軍生產食品罐頭的訂單,徹底在韓國站穩腳跟,迅速發展為韓國最大的食品公司。

    隨后還通過投資并購和設立等方式,繼續在銀行、化肥、證券、輪胎、商社等領域擴張。

    第一制糖脫離三星

    1987年,李秉喆病逝,兒媳孫福男繼承了第一制糖的大部分股權。1993年,孫福男繼續收購了三星手中剩余的第一制糖股份,實現完全控股,并宣布從三星帝國中獨立出來。

    1995年,第一制糖開始涉足食品以外的業務,進軍電影業;1996年進入電影院線市場;1997年進入傳媒行業;1998年進軍物流業,成立了CJ GLS;2000年成立CJ娛樂;2001年在韓國濟州島投資開設了九橋高爾夫球俱樂部。

    2002年第一制糖更名為CJ集團,同年還成立了CJ傳媒;2003年進入到演出行業;2011年將CJ娛樂、CJ傳媒和演出等業務整合為CJ E&M,后來發展為韓國最大的娛樂傳媒公司,該公司出品和發行的電影《寄生蟲》在2020年獲得了第 92 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3年,CJ旗下的物流子公司CJ GLS與大韓通運合并,成為現如今的CJ物流;2015年和2018年,CJ物流又陸續收購了Rokin Logistics和DSC,擴大了在中國和美國的業務規模。

    如今CJ旗下已擁有韓國國內最大的食品、娛樂和物流公司,此外CJ還涉足IT服務、生物技術、零售、地產、建工等行業,已成為韓國重要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朝鮮戰爭結束后,韓國開始重建國內經濟,尤其是加大了基建投資。也正因基建投資奠定了經濟基礎,才有了后來30多年的“漢江奇跡”、韓國經濟騰飛。

    同時韓國政府實行新保護主義政策,扶持財閥和大企業,指導國內的金融機構向財閥、大企業提供充足且低廉的資金進行融資擴張。

    在此背景下,李秉喆開始進軍更多行業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投資并購。也就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到上世紀90年代期間,三星完成了“貿工技”的三級跳,從經營貿易的雜貨店開始,到掌握韓國國內重要的工業部門,最終成為全球科技巨頭。

    1954年9月,李秉喆成立第一制糖的第二年,第一毛織成立。這家公司也在隨后成為韓國最大的毛織企業,結束了外商毛料長期壟斷韓國市場的局面。依靠合成纖維等原材料的供應優勢,三星進一步向下游進軍,成立了諸多時裝品牌。目前三星旗下運營有33個服裝品牌,2022年旗下的時裝品牌銷售額達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09.4億)。

    第一毛織這家公司也在幾十年后,成為李氏家族第三代繼續掌權三星的關鍵,李秉喆的孫子李在镕也因在第一毛織與三星物產的合并案中涉及行賄被判刑并服刑了207天。

    兩大家族聯姻,三星拿下韓國最大保險公司

    1956年12月,李秉喆的長子李孟熙與孫福男結婚。孫氏家族擁有當時韓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的經營權。

    1958年2月,李秉喆收購了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的大部分股權。1993年,李氏家族將持有的第一制糖剩余部分股權與孫福男家族持有的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部分股權進行了置換,并將安國火災與海上保險更名為三星火災海上保險(目前更名為三星財產保險)。

    1963年7月,李秉喆又出手收購了東方生命保險,并于1989年7月更名為三星生命保險。

    按照保險費收入計算,目前韓國是全球第六大保險市場,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過后,韓國保險業迎來了大規模重組,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大企業集中。

    作為韓國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三星財產保險年收入達20.01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101億,2022年數據),凈利潤高達1.14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62.7億,2022年數據);而三星生命保險年收入達35.1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931億,2022年數據)凈利潤高達1.58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86.74億,2022年數據),是韓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兩家公司均屬于三星集團旗下。

    韓國的“迪士尼樂園”

    愛寶樂園是韓國最受歡迎的主題公園,前身可追溯至三星1966年5月成立的中央開發公司。愛寶樂園于1976年開始投入運營,距今已有47年的歷史。三星旗下的主題公園已累計接待超2.67億名游客。

    到1969年,三星已在衣食住行領域建立起龐大的商業帝國,來自食品、紡織、金融等領域的穩定現金流,是三星轉型新興科技領域、屢次施展逆周期投資的底氣所在。

    電子半導體之王登場

    1969年1月,韓國政府通過了“電子業促進法案”,并開出一系列資金補貼刺激企業出口。法案通過后的同一月內,三星電子成立,三星集團和韓國產業經濟未來幾十年的主導力量正式登場。

    同年,三星與日本三洋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三星三洋電機”,并于次年開始為三洋代工黑白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等家電產品。

    1970年,三星與日本NEC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當時重要的電子零部件——真空管,并且還開發出了12英寸黑白CRT電視屏幕等產品。

    1973年8月,三星宣布了第二個“五年管理計劃”,提出要增強公司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組裝制造,而是要從原材料一直覆蓋到產品最終成型。三星也開始經歷由大到強的轉變。

    1974年,三星完成了對日本企業的技術吸收后,終止了兩家合資公司的運營,并將其更名,組成后來的三星電機和三星SDI。

    此后三星的家電、顯示面板等業務的起點,其實就是與三洋和NEC的兩家合資公司。

    在這期間,李氏家族的第二代掌門人李健熙已參與到集團的決策經營當中,正是他為三星選定了半導體的轉型方向。

    1974年,李健熙頂住內部壓力,押注新興的半導體產業,讓三星電子收購了韓泰(Hankook)半導體公司50%股份。此時,距離硅谷誕生第一塊CPU,不到三年,許多人還看不清半導體產業尤其是民用半導體的前景。而眼光超前的戈登·摩爾(英特爾創始人)、李健熙、張忠謀(臺積電創始人)等人,則帶領各自的企業搶占先機,成為后來的半導體巨人。

    韓泰半導體最早的廠房

    1977年,三星電子實現了對韓泰半導體的100%持股,韓泰半導體也正式更名為三星半導體。

    1978年,三星進一步細分業務線,三星電子負責生產和出口家電產品,拆分出三星半導體專門負責半導體開發。

    在韓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鼓勵企業向海外出口產品。1960年代,韓國的出口產品中,主要還是大米和魚干等初級農產品,一年的出口額僅5000萬美元;到了1980年代,家電、紡織品已成為韓國的主力出口產品,韓國的出口額突破100億美元量級。

    進入上世紀80年代,韓國政府起草了《半導體產業培育計劃》,僅1982年至1986年的五年間,韓國就投入了將近98億美元的資金到半導體產業。

    此時日本半導體產業正處于發展的頂峰,為了打壓日本,美國開始扶持韓國的半導體產業,期間提供了高達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1983年三星在龍仁市成立的半導體產業園項目,就得到了美國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1983年,三星半導體成功開發出了64K動態隨機存儲器芯片(DRAM),次年開始建設龍仁器興區的晶圓制造廠,進行DRAM的批量化生產。

    據說早期三星為了建好半導體工廠,通過不斷向日本派遣員工,參觀日本所有可供參觀的半導體工廠,對方愿意公開的數據照單全收,對方的機密數據,就通過逆向工程、挖人等方式來獲取。比如廠房的尺寸,據說就是靠員工用步數來丈量預算的。

    當時韓國發展半導體產業還面臨一個重要的窗口期,就是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原本日本的大型企業在銀行的“無限彈藥”支持下,不計成本的開設業務線、開展研發和投資項目,1991年日本泡沫經濟破裂后,銀行收緊信貸,日本大型企業開始面臨成本失控,只得不斷縮減業務、砍掉項目和裁員,為了盡快止血,甚至不惜出售技術專利和授權。于是韓國在此期間大量吸收了日本的技術和人才。

    1988年,三星半導體重新并入三星電子,三星電子正式確認家電、電信和半導體為核心業務,由此,三星開啟了此后40年在全球存儲器芯片市場的稱霸。

    1992年,三星在DRAM的市占率排進第一;1993年,三星投資開辟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8英寸晶圓生產線;1998年,三星半導體在美國奧斯汀開工建設一座12英寸晶圓制造廠;2000年,三星在華城市投建新的半導體園區,進一步擴大了半導體產能。

    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0年,三星等韓國廠商憑借逆周期擴張的打法,將日本廠商絞殺殆盡。日本在DRAM的市場份額從最高的80%下降至2000年的不足10%,韓國則不斷上升至今天的接近70%。

    2011年,三星半導體推出了自家的處理器產品Exynos,隨后開始搭載在自家旗艦手機上。同年,梁孟松再度加盟三星,幫助三星攻克了14nm制程,實現28nm跨越到14nm。

    2015年,在梁孟松的幫助下,三星得以大規模量產14nmFinFET工藝,并奠定此后制程上的突飛猛進。

    2016年挺進10nm制程。

    2017年第二代10nmFinFET工藝開始量產。

    2018年挺進7nm制程。

    2020年成功開發出3nm制程工藝。

    2022年搶先于臺積電,實現3nm制程量產,。

    5年時間,三星半導體實現了制程上的3次迭代突破。

    在芯片領域站穩腳跟后,三星開始進軍半導體產業的另一個賽道,顯示面板。

    1991年,三星進入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產業,1993年第一條TFT-LCD生產線投產。彼時日本面板產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超過90%,但隨后到來的面板衰退周期,又給了韓企彎道超車的機會。借著行業衰退,三星在日本設立了研究中心,招攬失業的日本工程師、吸收日本液晶顯示技術,并再次運用逆周期擴張的方法,在1998年大尺寸TFT-LCD市場取得了17%的份額,取得第一。

    1991年-1996年,日本廠商建成了大量的面板產線。而韓國廠商在逆周期投資了更大尺寸、更先進的生產線,在生產成本、生產效率和技術上對日本廠商形成了降維打擊。等到行業回暖時,日本廠商回過神才發現自己與韓國競爭對手已形成了代差。

    1995年-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推動了筆記本電腦、臺式機和平板電視需求的急速增長,韓國廠商在此期間快速擠壓日本廠商份額,三星與LG合并的市占率超過三分之一。

    2001年,三星開始研發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同時布局AMOLED和PMOLED兩大分支技術路線,與日本NEC合資開展PMOLED研發。

    2002年三星開始建立第一條AMOLED開發生產線,并于2007年開始量產AMOLED。

    2004年,三星與索尼組建合資公司S-LCD,專業生產液晶電視面板。同年,三星還將與NEC的合資公司更名為三星OLED公司,NEC再度出局。

    2007年三星成功量產AMOLED,次年開始擴大AMOLED的業務。先是三星電子與三星SDI合資成立三星SMD(Samsung Mobile Display)公司;隨后在2009年,三星電子與三星電機合資成立三星LED公司。

    2010年,三星的AMOLED技術實現迭代升級,推出Super AMOLED產品,修復了第一代產品存在的諸多缺陷,推動了OLED技術成為主流。

    2012年,三星將旗下的所有面板業務子公司全部整合為三星顯示(Samsung Display)公司,這一年,三星的AMOLED累計產量已超4億個,TFT-LCD產品累計銷量超過5億臺,成為毋庸置疑的面板霸主。

    由于是率先開展OLED研究的廠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三星壟斷著旗艦智能手機的高端屏幕供應。

    自此,芯片、面板,智能手機的兩大核心要素,三星全部掌握。自研的Exynos處理器和高端屏幕供應也成為三星與蘋果在智能手機領域分庭抗禮的關鍵。

    1993年三星開始進入手機領域時,彼時韓國手機市場近6成份額由摩托羅拉掌控,三星的第一款產品進入市場后并未取得太多反響。出師不利,迫使三星從銷售驅動轉向由技術創新驅動,加大了對新興技術的研發投入。

    整個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三星完成了從傳統產業向新興電子半導體產業的轉型,圍繞手機的各個技術節點,經過近30年的內功修煉,三星基本實現了全布局。

    但直到2010年,市場從功能機進入到智能機時代,三星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才終于在此刻聚沙成塔。三星發布了首款智能手機Galaxy S,在全球售出2500萬臺,“S”系列成為三星稱霸手機市場的開端。這一年按照銷售額計算,三星電子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公司。

    2011年,三星發布了Galaxy S2,并搭載了自研的Exynos處理器,全球售出了超過4000萬臺。次年,三星手機開啟了長達11年的全球銷量霸榜。

    從硅谷研發出第一款CPU開始(1971年),民用市場的需求就被徹底釋放,半導體產業開啟了長達52年的繁榮直至今天。如果當初三星沒有選擇進入半導體行業,三星充其量也只能是個業務走不出韓國的地頭蛇,而不是今天的全球科技巨頭;換句話說,如果韓國當年沒有全力入局新興的半導體產業,今天就難以觸及發達國家的門檻。所以說,有時候真的是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1960到1996年,也就是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這段時間里,韓國城市化率由28%提升至78%,人均GDP增長了60多倍(200多美元增長至1.24萬美元)。雄厚的家底加上政策、資金的傾斜,三星在新興的電子半導體領域大放異彩,扛起了韓國出口的大旗,加之國內經濟騰飛,傳統領域的業務也更上一層樓。

    1989年三星收購KOCA信用卡公司,于1995年更名為三星信用卡,之后發展為韓國最大的信用卡發行公司;1992年國際證券并入三星集團,同時更名為三星證券。

    金融是三星集團的三大核心部門之一,繼保險之后,三星分別在1989年和1992年通過收購KOCA信用卡和國際證券公司切入信用卡發行和證券行業。2022年三星旗下的金融業務收入超過3600億人民幣(其中三星生命保險1931億,三星財產保險1101億,三星證券580.14億、三星信用卡12億)。

    成立智庫、研究院,為全球化和技術創新保駕護航

    到1996年,按規模計算,三星已經是全球第五大企業集團。由于規模不斷壯大,三星陸續成立了自己的學校和研究機構。

    1982年6月,三星成立了三星綜合進修學院;1986年和1987年分別成立了三星經濟研究院(SERI)和三星先進技術研究院(SAIT),三星經濟研究院被認為是韓國最大的智庫機構;1995年,三星成立三星藝術設計學院(SADI);2001年三星成立企業設計中心。

    2022年,三星電子的研發費用達1370億元人民幣,占到整體營收的8.2%;目前,三星海外的研發中心有超過1萬名研究開發人員。

    全球第四大造船集團,手握新船訂單量全球第一

    進入1970年代,韓國政府提出發展造船來建立本土的重工業。盡管沒有任何技術基礎,但前期政府為企業提供貸款和補貼,補貼基本覆蓋了企業30%的生產成本,讓企業能夠以低價參與競標,綁定國外的大客戶,到1979年,韓國的造船產能已排進世界前十。

    1974年三星成立三星重工, 隨后在1977年又設立了三星造船廠,并且收購了大成(Daesung重工。

    1979年三星造船廠完成了一號船臺的建設。

    1983年,三星造船廠、大成重工并入三星重工。

    1994年12月,三星重工累計交付100艘船只。

    1998年,三星重工將重型機械業務出售給沃爾沃(Volvo),將叉車業務出售給美國Clark公司,資源進一步向造船集中。

    2006年,三星重工累計交付500艘船只。

    2007年,三星重工打造出世界首艘北極穿梭油輪、世界首艘極地鉆井船,完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作業平臺Piltun-B的施工建設。

    2009年,三星重工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半潛式石油鉆井設施。

    雖然現代集團是最先響應韓國政府號召,進入造船業,但三星重工憑借集團雄厚的實力,實現后來居上。2011年,三星重工超越現代重工,成為韓國最大的造船企業。

    在鉆井船、LNG、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等船型領域,三星重工的市占率常年保持第一。

    2012年,三星重工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風力渦輪機安裝船。

    2015年,三星重工贏得當時全球最大的集裝箱船(21,100TEU)訂單,并于2017年交付。

    到2022年年底,三星重工已累計交付1256艘(座)船只和海工裝備。以單體船廠計算,三星重工巨濟船廠手握新船訂單量居全球首位。

    三次業務瘦身,三星由大變強

    1987年,三星創始人李秉喆逝世,李健熙接任會長。次年,李健熙喊出“二次創業”的口號,目光不再局限于韓國國內,而是要求公司參與到全球競爭當中。李健熙在海外走訪各大電子產品賣場時發現,三星的產品與當時的一流品牌惠普、索尼在設計和質量上相形見絀,只被擺放在貨架的邊緣位置。

    從這時候開始,三星一邊抓產品的設計和質量,一邊塑造新的經營思路和組織文化,收拾企業幾十年發展積累下來的大企業病。

    1992年,三星將全州造紙(前身為1965年成立的世韓造紙)、新世界百貨等子公司剝離,對三星電子、三星SDS之間業務重疊的部分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將經營重心放到電子、半導體上。

    1994年,三星不顧現代、起亞已鎖定韓國汽車市場競爭格局的事實,執意進軍乘用車市場,引進日產汽車的技術方案,開工建設釜山工廠。前期汽車業務的虧損,可以由集團雄厚的家底買單。

    但好景不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集團公司自顧不暇,迫使三星必須進行強有力的業務重組,1998年12月,三星集團開始與法國汽車集團雷諾(Renault)展開談判,2000年雷諾同意收購三星汽車70%的股權。

    同時,1999年在韓國政府的推動下,三星航空宇宙(Samsung Aerospace)與現代航空宇宙、大宇航空宇宙合并為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實現國有化。三星航空宇宙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三星精密儀器公司(Samsung Precision),起初主要生產照相機、電路板等精密部件。隨后開始生產航空航天零部件,1987年正式更名為三星航空宇宙公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三星的二級子公司數量從59個下降至45個。

    2013年,似乎對利潤階段性見頂有所預料,下半年三星開始謀劃出售低競爭力的子公司,在隨后兩年旗艦公司三星電子的利潤曾一度下滑近464億元人民幣。

    2014年,第二代掌門人李健熙心臟病發作入院,三星進入接班程序。而要確保李氏家族第三代能夠順利接班,必須要拿出有力的成績說服公司股東,其中包括在后續的合并案中起關鍵作用的韓國國民年金基金(NPS)、屢次對抗李氏家族的美國對沖基金Elliott。

    2014年,三星將石化和軍工業務出售給韓國最大軍工企業韓華(Hanhwa)集團。其中,三星商業設備(三星TECHWIN)32.4%的股份以8400億韓元的價格售出,其中包括三星商業設備與法國泰勒斯的合資公司;三星綜合化學57.6%的價格以1.06萬億韓元的價格售出,其中包括三星綜合化學與道達爾的合資公司。

    K9火炮被視為韓國軍工產業的驕傲,是韓國軍工出口的明星產品,其制造商正是三星商業設備。

    1978年成立的三星精密化學、1989年成立的三星綜合化學以及三星SDI化學事業部門和三星與一眾石油公司的石化材料合資公司,在2014年到2015年,被三星剝離。

    2015年,三星對旗下一系列化工業務進行了剝離出售,買方為韓國另一大財團樂天(LOTTE)。樂天集團全資收購三星精密化學,收購了三星SDI化學業務90%股份以及三星BP化學公司49%的股權,交易對價超過3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73億)。

    至此三星基本退出了化工行業,僅保留了與電子基礎材料相關的三星綜合化學少數股權。

    2016年,三星電池門發生后,三星再度變賣非核心資產。出售了在ASML的一半持股、硬盤制造商希捷4.2%的股份、夏普0.7%的股份和芯片設計商Rambus4.5%的股份,并且還將自家的打印機業務以10.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惠普(HP)。

    2015年底,三星曾參與夏普的競購,三星曾致函夏普,表達了他們收購夏普位于群馬縣工廠的意愿。但后來電池門爆發,三星放棄了對夏普進行收購,轉身出售了夏普的持股,最終富士康將夏普納入囊中。

    根據當時市場的測算,Note7召回以及后續影響造成了約60億美元(合人民幣400億)的損失,三星通過出售持股和業務股份,累計回籠15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對沖了電池門帶來的損失。恰逢三星物產和第一毛織完成合并,剛坐穩掌門人位置的李在镕,必須確保公司業績不能出現大幅波動。

    三次瘦身完成后,三星確立了電子半導體、金融、商社三大核心業務,保留下來的業務基本代表了韓國產業的最高水平,三星與韓國經濟的結合也更加緊密。

    進入生物制藥領域,成為韓國最大的CXO公司

    瘦身下來的三星,參與前沿產業的競爭更加游刃有余。

    CXO是醫藥產業的重要一環,CXO企業為一些藥企提供研發、生產、銷售外包服務。

    三星生物被譽為CXO行業的黑馬,2013年一號工廠剛投入運營,就立即接獲訂單,而且還是百時美施貴寶、羅氏這樣的大客戶,一號工廠投產后,三星生物整個投產、接單、擴產的發展過程如同行云流水般順暢,2021年按市場份額計算已排進全球第四,而按照產能規模計算已是全球第一,經過2022年業績的強勢增長后,進入2023年,三星生物依然在狂飆。

    今年三星生物分別簽下與諾華、輝瑞的合作大單,9月份與百時美施貴寶再達成新的合作,三星生物將利用旗下最新的四號工廠為其一款已上市的抗體類抗腫瘤藥物提供原料藥生產服務。

    據悉,三星生物的四號工廠在今年6月才投入運營,工廠面積為21萬平方米,相當于29個足球場大小。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三星生物旗下4家工廠總產能達到60.4萬升,已接近全球CDMO市場的30%,加上規劃產能18萬升、預計2025年4月完工的五號工廠,三星生物制劑的綜合生產能力將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險勝

    2014年,三星第二代掌門人李健熙因心臟病發入院。

    此時的三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股權結構已經十分松散,李氏家族第三代成員的持股分散在各個子公司,李在镕在集團旗艦三星電子中的直接持股只有0.59%,作為三星集團控股公司存在的三星物產,李氏家族對其直接持股較少,主要通過其他子公司持股三星物產來實現間接控制,并且持股比例與第二、第三大股東拉不開差距,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第三代能否順利接班,就要畫上問號。

    而如果李在镕選擇繼承李健熙的股份,需要繳納巨額的遺產稅,按照當時的情況,李在镕必須同時出售部分持股繳納遺產稅來換取股份繼承,如此一來,本就微弱的持股優勢就更微不足道了。

    于是李在镕必須走一步險棋,將三星集團復雜的交叉持股網絡中的幾個關鍵節點進行合并,將持股較少的子公司并入自己控制的公司當中,當其他股東的股份稀釋比例大于自己時,就可以保證自己在新公司中保持更大比例的領先。

    當時,三星電子的第一大股東為韓國國民年金基金(NPS基金),持股11%;第二大股東為三星生命保險,持股7.2%;第三大股東三星物產持股5.01%;此外還有李健熙持股3.4%。

    從圖中可以看出,李在镕只控制著三星生命保險的7.2%持股,對三星物產的5.01%持股的控制力較弱甚至沒有控制力。如此一來,李在镕控制的投票權就弱于第一大股東NPS,雖然NPS這類退休基金一般只做財務性的投資,不會干涉企業運營,但對于李在镕來說,想要實現對三星電子的絕對控制,就必須排除一切后患。

    于是,李在镕策劃了第一毛織收購三星物產,將分散的兩個持股節點合二為一。

    聞著味就來的“禿鷹”——美國對沖基金Elliot火速買入三星物產7.12%的股份,成為重要股東,并迅速開展一系列行動阻撓合并進行,該基金還向三星電子施壓,要求增設獨立董事,并且像投資者派發260億美元的特別股息。

    Elliot拉攏了同為外資的股東Mason資本(持有三星物產2.18%的股份),控制9.3%的投票權重,此外還有部分中小股東也選擇站隊Elliot。

    作為回應,李在镕取得韓國另一大財團現代(Hyundai)的支持,現代財團的控股公司金剛高麗化工(KCC)買入三星物產5.96%的股份。作為李氏家族第三代成員、三星電子副社長,李在镕最終也獲得了家族、三星各子公司合計13.92%的投票權重支持。

    到這里,合并案是否能成就取決于三星物產第一大單一股東NPS基金了,NPS基金持有三星物產11.21%的股份,一旦NPS做出選擇,三星物產其余的國內投資者很可能也會跟隨NPS的選擇。

    為了讓NPS投下贊成票,李在镕向前總統樸槿惠及其閨蜜崔順實實施行賄,金額達數百億韓元,隨后韓國政府管理的NPS基金投下贊成票,跟隨的還有持10%投票權重的國內投資者,最終李在镕拿到了69.23%的支持率,合并案正式通過。

    2021年1月18日,李在镕因行賄被判處入獄,服刑207天,到2021年8月13日,獲假釋出獄,隨后在2022年,韓國政府以“克服經濟危機”為由,特赦了包括李在镕在內的一些企業界人士。2022年10月27日,李在镕正式就任三星電子會長(相當于董事長),順利接班。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公司新聞   |    產品方案   |    用戶案例   |    售后服務   |    合作伙伴   |    人才招聘   |   

友情鏈接: 餐飲加盟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    電話:010-     郵箱:@126.com

備案號:冀ICP備2024067069號-3 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