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李先生,幾天前在看手機的時候突然感覺左眼什么都看不見了,就像停電似的全黑了。家人立即把他送到了醫院,經過檢查醫生發現他的左眼從此永遠告別光明,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李先生左眼突然失明呢?
1、眼睛也會怕冷嗎?
鄭州普瑞眼科醫院眼科專家解釋:由于老年人血管硬化,末梢循環相對較差,冬季氣溫驟降,血管出現收縮異常,導致視力突然下降或喪失,我們稱為“眼中風”。
“不僅僅是老年人常常面臨視力退化的問題,現在學生熬夜看書、年輕人長期看電子屏幕,青少年視力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冬季大家都知道注意保暖,卻忽視了保護眼睛。”
2、冬季更容易眼干澀、眼壓過高
沒有任何防御措施的眼睛直接暴露在寒冷環境下,眼睛很容易引起疾病。除了“眼中風”,很多眼病在冬季的發病率也更高。
到了冬天,你有沒有發現眼睛更加容易干澀、經常迎著冷風流淚,甚至眼睛脹痛、頭腦發暈?
冬季氣候最大的特點除了冷,就是干,不僅皮膚容易變得粗糙,淚腺分泌的水分很快蒸發,若補水不足,就會使眼睛干澀、疲勞、疼痛,不耐久視。對于長期佩戴隱形眼鏡、使用電腦或者手機的人來說,更容易出現上述癥狀。
除此之外,冬季也是青光眼的高發季節。特別是冷空氣來臨后氣溫驟降,寒冷的刺激會使神經調節功能紊亂,造成眼壓波動而誘發青光眼。患者的眼睛會突然劇烈脹痛,并伴有頭痛、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表現,不及時診治恐有失明危險。
還有一些人因為長期面對電子屏幕,眼壓常常較高。普通人由于冬天室內外溫差過大,造成眼壓波動,誘發青光眼。
所以冬季過度用眼,不僅會更容易眼睛干澀,還會出現眼睛發脹,頭暈、惡心的情況。
3、看電腦手機,葉黃素在保護你
現如今,用眼過度的問題十分普遍,你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同學、陌生人,戴眼鏡的比比皆是,長期看電腦、玩手機和熬夜工作、看書,有些年輕人甚至深夜玩手機到凌晨,第二天起床眼睛酸脹干澀,甚至會有血絲。
鄭州普瑞眼科醫院眼科專家強調:“電腦、手機屏幕發出的短波藍光具有極高能量,藍光如果不經過濾,直接照射視網膜,會導致視網膜上皮細胞衰亡,不能給人眼的光敏感細胞提供充足的養分,從而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
短波藍光對視網膜的慢性損傷,導致視網膜退化,是引發和加劇視網膜色素變性及黃斑病變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過,在人類視網膜上的黃斑點有大量的葉黃素聚集,葉黃素作為黃斑的主要必需元素,可以過濾高能藍光,保護眼睛免受氧化及高能量光線傷害。
黃斑,處于視網膜正中心,也是眼睛直視物體時映射在視網膜的一個區域,雖然只有約1mm2,卻匯集了80%的視覺信息,是視力中最敏銳、最重要的部位。一旦出現任何損傷,都會影響視力。
另外,人到45歲以后,年齡相關的黃斑變性(ARMD),是成為永遠失明的第一原因。在美國,有1300萬人患ARMD癥狀,估計120萬人因這種疾病陷于視覺障礙。
因黃斑變性導致的永久失明,比青光眼、白內障和糖尿性視網膜病變這三種常見病致盲人數總和還要多。多項研究表明,充足的葉黃素攝入,可以一定程度預防黃斑變性的發生。
▲黃斑孔眼底彩色照片
葉黃素只能靠食物獲取,人體無法合成。1994年,美國將葉黃素列入了《膳食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之后歐洲、日本、中國等國家也先后給出攝入標準,建議成人每日葉黃素攝入量為60—100mg。
4、我需要補充葉黃素嗎?
但是還有很多人會奇怪,為什么自己沒有長時間玩電子設備,生活作息也很規律,但視力逐年降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眼睛獲取的營養成分不足,無法支撐它正常工作。
調查研究顯示,中國人每日葉黃素的攝入量相對偏低,主要是我們的飲食結構造成的。深綠色的植物中,葉黃素含量較高,如菠菜、西蘭花、甘藍、獼猴桃、藍莓等。
其中,菠菜的葉黃素含量非常高,每100g熟菠菜的葉黃素含量達到了11mg,是胡蘿卜的44倍。
建議您,如果您看電腦、手機的時間控制在6小時左右,可以適當多吃菠菜等深綠色蔬菜食補,常看看遠處放松眼睛,不必過分補充。
這些人群要多吃綠色蔬菜:常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辦公室白領
一方面,在外上班或者做生意,飲食不規律,別說多吃深綠色蔬菜補充葉黃素,有時連飯都不能按時吃。另一方面,在外工作的人群,特別是辦公室白領,是用眼過度的重災區。
白天上班看電腦屏幕,晚上玩手機舍不得睡覺,每天對著電子屏幕的時間經常超過8個小時,藍光對眼睛的損傷非常明顯。
一項省會以上城市的調查顯示,近九成的年輕人有過早晨起床眼睛干澀發癢、眼瞼呆滯沉重的情況。特別是有過眼睛充血、流淚等不適癥狀的人,可以考慮額外補充葉黃素,減少藍光對眼睛的損傷。
正在讀書、12歲以上的學生
現在的學生普遍都有手機,再加上經常熬夜看書,十年寒窗下來,眼鏡鏡片也變得越來越厚。
家長可以在飲食中多補充深綠色蔬菜,另外,吃魚可以提高腦活力和記憶力,而且也可以抗氧化,起到預防人眼老化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12歲以下兒童在日常飲食中通常可以攝取足夠的葉黃素,無需額外補充。
視力下降、45歲以上的中老年
前面提到,黃斑變性是45歲以上人群常見的視力疾病。有些人年輕時視力很好,到了中年反而視力變差了,究竟是不是黃斑變性呢?
早期的黃斑變性,眼睛的中央位置視力會有所下降,但眼底的改變卻不明顯。這類疾病以預防為主,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葉黃素,如果覺得視力下降明顯,建議咨詢正規醫院專業的醫生。
冬季別讓眼睛“過勞死”!眼睛出問題,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哦~
月6日是全國愛眼日
一起了解電子屏幕與眼健康
“醫生,我感覺眼睛干澀酸脹,還有點頭暈……什么?是因為我看多了電子屏幕?”
面對醫生的診斷,32歲的陳女士露出無奈的笑容:“確實沒辦法啊,工作時間就得盯著電腦,手機也隨時待命,更別提晚上放松時刷微博、看小視頻了……”
在數字時代,脫離電子屏幕似乎已不現實。那么,我們怎樣才能既享受電子產品帶來的便利,又保護好眼睛呢?
長時間盯電子屏幕,
我們的眼睛會怎樣?
直接損害大
長時間聚焦屏幕,眨眼次數減少,容易導致視疲勞和干眼癥等。這些眼健康問題初期癥狀輕微,容易被忽視。
此外,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引發脖子、肩膀和背部的慢性疼痛。
長期危害大
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后,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屏幕產生的藍光,會干擾人體分泌褪黑素,影響睡眠質量。
尤其是一些人本身可能就有睡眠障礙,睡前看手機會使大腦保持活躍,電子屏幕產生的藍光又會干擾褪黑素的分泌,使大腦持續保持興奮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不少人晚上關燈后還在床上玩手機。這種行為極易引起眼部疾病的發作。
這是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注視手機屏幕,環境亮度低,人的瞳孔擴大,容易堵塞房水循環通路,引發諸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一些短期研究還顯示,社交媒體成癮與大腦信息傳遞部分的變化有關,這些人往往認知能力較低。
值得關注的是,大量使用社交媒體與罹患精神疾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在年輕人中表現更顯著。
這些方法可有效護眼
如果大家經常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并且有時會出現眼部不適,那么,請記住以下幾個護眼方法。
遵守“20-20-20”法則
要想有效減少電子屏幕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根本之計是注意使用時長。
學界一般認為,觀看電子屏幕的最佳習慣是看屏幕20分鐘后,抬頭眺望6米外(20英尺)遠處至少20秒。這也是我們常說的“20-20-20”法則。
善用智能手機的護眼功能
大家可利用手機自帶的“勿擾模式”“屏幕使用時長統計”等功能,監控和分析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
同時,一些應用程序也有用眼情況監測和休息提醒功能。這些工具能幫助你養成定期休息的好習慣。
保持正確坐姿
使用手機時
盡量保持平視狀態,且視線與手機屏幕垂直,腰背挺直、上半身放松。
觀看電腦時
眼睛和電腦屏幕的距離應不少于50厘米(約一臂遠),眼睛稍稍向下看,即看電腦的視線微微向下,電腦屏幕的中心位置應該在眼睛視線下方10厘米左右。
注意,要讓眼睛注視的視線角度比眼睛的水平線大約低15度。
觀看電視時
眼睛距離電視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電視屏幕對角線的長度,屏幕中心點高度同樣略低于人在坐姿時眼睛的高度。
多去戶外拒絕“宅”
戶外活動是預防近視、保護眼睛的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科學研究證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可降低近視發生率。尤其是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戶外活動不僅是防控近視的重要手段,還是培養興趣愛好、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成年人應當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陪孩子開展戶外活動。
使用屏幕保護膜或手機護眼模式
就可以高枕無憂嗎?
目前市面上的護眼膜等產品,對藍光的過濾作用是有限的。電子產品自帶的護眼模式,也僅僅是通過調節色溫、亮度等參數,讓屏幕沒那么刺眼。如在亮度較高的戶外,使用低亮度護眼模式,反而會加重眼睛的疲勞。
其實,只要長時間、近距離看物體,都會引發視疲勞。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是長期的、慢性的、多因素的,不要迷信某一款護眼產品,科學護眼至關重要。
來源: 健康中國
年6月2日—7日是全國“愛眼日”宣傳教育周。在數字時代,應該如何保護好眼睛呢?
“醫生,我感覺眼睛干澀酸脹,還有點頭暈……什么?是因為我看多了電子屏幕?”面對醫生的診斷,32歲的陳女士露出無奈的笑容:“確實沒辦法啊,工作時間就得盯著電腦,手機也隨時待命,更別提晚上放松時刷微博、看視頻了……”
長時間盯電子屏幕,我們的眼睛會怎樣?
直接損害大
長時間聚焦屏幕,眨眼次數減少,容易導致視疲勞和干眼癥等。這些眼健康問題初期癥狀輕微,容易被忽視。
此外,長時間低頭使用電子產品還會引發脖子、肩膀和背部的慢性疼痛。
長期危害大
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后,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屏幕產生的藍光,會干擾人體分泌褪黑素,影響睡眠質量。
尤其是一些人本身可能就有睡眠障礙,睡前看手機會使大腦保持活躍,電子屏幕產生的藍光又會干擾褪黑素的分泌,使大腦持續保持興奮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不少人晚上關燈后還在床上玩手機。這種行為極易引起眼部疾病的發作。
這是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注視手機屏幕,環境亮度低,人的瞳孔擴大,容易堵塞房水循環通路,引發諸如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等眼部疾病。
一些短期研究還顯示,社交媒體成癮與大腦信息傳遞部分的變化有關,這些人往往認知能力較低。
值得關注的是,大量使用社交媒體與罹患精神疾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在年輕人中表現更顯著。
這些方法可有效護眼
如果大家經常長時間看電子屏幕,并且有時會出現眼部不適,請記住以下幾個護眼方法。
遵守“20-20-20”法則
要想有效減少電子屏幕對眼睛造成的傷害,根本之計是注意使用時長。
學界一般認為,觀看電子屏幕的最佳習慣是看屏幕20分鐘后,抬頭眺望6米外(20英尺)遠處至少20秒。這也是我們常說的“20-20-20”法則。
善用智能手機的護眼功能
大家可利用手機自帶的“勿擾模式”“屏幕使用時長統計”等功能,監控和分析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
同時,一些應用程序也有用眼情況監測和休息提醒功能。這些工具能幫助你養成定期休息的好習慣。
保持正確坐姿
◎ 使用手機時
盡量保持平視狀態,且視線與手機屏幕垂直,腰背挺直、上半身放松。
◎ 觀看電腦時
眼睛和電腦屏幕的距離應不少于50厘米(約一臂遠),眼睛稍稍向下看,即看電腦的視線微微向下,電腦屏幕的中心位置應該在眼睛視線下方10厘米左右。
注意,要讓眼睛注視的視線角度比眼睛的水平線大約低15度。
◎ 觀看電視時
眼睛距離電視屏幕3米以上或6倍于電視屏幕對角線的長度,屏幕中心點高度同樣略低于人在坐姿時眼睛的高度。
多去戶外拒絕“宅”
戶外活動是預防近視、保護眼睛的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科學研究證明,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可降低近視發生率。尤其是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戶外活動不僅是防控近視的重要手段,還是培養興趣愛好、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成年人應當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陪孩子開展戶外活動。
屏幕保護膜或手機護眼模式有用嗎?
目前市面上的護眼膜等產品,對藍光的過濾作用是有限的。電子產品自帶的護眼模式,也僅僅是通過調節色溫、亮度等參數,讓屏幕沒那么刺眼。如在亮度較高的戶外,使用低亮度護眼模式,反而會加重眼睛的疲勞。
其實,只要長時間、近距離看物體,都會引發視疲勞。電子屏幕對眼睛的傷害是長期的、慢性的、多因素的,不要迷信某一款護眼產品,科學護眼至關重要。
來源: 健康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