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植物可以更好地防輻射?”“十大防電腦輻射植物你真的養對了嗎? ”“電腦旁邊的必備植物”......說到植物防輻射,網絡中類似話題遍布,那些大大小小的綠色植物,幾乎全部都被貼上了可以防輻射的標簽,有人還煞有其事的為防輻射植物排起了名次。在這些鋪天蓋地的“知識”覆蓋下,很多辦公室白領將仙人球、碧玉、綠蘿等植物放在身邊,可是,它們的防輻射效果究竟如何呢,真的像商家所說的那樣神乎其神嗎?
據國計量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環境所實驗室主任武彤介紹說,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不同,應區別對待。電磁輻射是由空間共同移送的電能量和磁能量組成,比如電腦和手機發出的輻射;電離輻射是由直接或間接電離粒子或二者混合組成的輻射,比如X射線和Y射線。雖然國家標準限值內的電磁輻射對人體沒有危害,但綠植吸收輻射并無理論依據,電腦旁擺綠植是否能防輻射,目前為止也沒有合理的實驗證明植物能防輻射。事實上,光的本質也是一種電磁輻射,我們尚未見過植物主動彎曲和吸收照射在人體上的光線,所以類似的,植物也不會去主動吸收“輻射”——除非直接擋在人體和輻射源之間。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個說法,我們再來看看山東省輻射環境管理站專業工作人員的測試,看看綠色植物到底能不能防輻射。
據了解,手機輻射值在接通前及接通的一剎那達到最大。通過檢測,在手機附近沒有擺放綠色植物的情況下,手機輻射值最大為9.34V/m(伏/每米),在接通后,慢慢降低到6 V/m(伏/每米)左右。測試人員在手機和探頭中間放置了準備好的綠植,這時的手機輻射最大值是3.82,這個數值與沒有擺放綠色植物的時候相比確實有所降低。隨后,測試人員換成筆記本電腦,在附近沒有擺放綠色植物的時候,輻射值最大為0.65 V/m(伏/每米),而擺放了綠色植物之后,輻射值最大為0.34 V/m(伏/每米)。
實驗進行到這里,那么輻射值的變化到底是因為植物的關系還是其他因素影響呢?在這個問題下,測試人員再次測量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在擺放綠植前后的輻射值,這次在沒有擺放綠植的情況下測試發現,被測物體在擺放了綠植前后的輻射值真的變化不大,儀器測量到的輻射值變化原因竟然是因為“距離的變化”。
通過以上的實驗可以看出,手機或電腦在擺放了綠色植物之后,輻射的數值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可以說,利用綠植來防輻射,或者是在房間的某個角落放置一些綠植,對電磁波的吸收和屏蔽不起任何作用。由于電磁波輻射強度與距離成反比,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盡量與正在工作的帶輻射產品保持距離。
雖然植物并不能防輻射,但是休息之余養養植物、陶冶情操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哦!
(參考來源:科普中國、齊魯網)
太平洋網絡求真實驗室]自從智能手機普及,防藍光產品(貼膜)的熱度就一直高居不下,相關的護眼模式也在手機系統里有了位置。那藍光真的有必要防嗎?防藍光貼膜真的能防藍光嗎?護眼模式真的護眼嗎?正好最近消保委有做測評,我們來看看結果。
藍光需要防嗎?
其實防藍光貼膜和護眼模式的目的都大同小異,都是為了減少手機屏幕顯示產生的藍光。藍光其實是也是可見光的一部分,生活隨處可見,但一些數碼產品產生的藍光過于泛濫,尤其是 400 ~ 450 納米的高頻率、高能量的短波藍光,是有能力穿透角膜和晶狀體,視網膜以及眼底黃斑的損傷。
人眼想看清東西必須仰仗眼內的黃斑,這是眼底最重要的感光部分,同時也是感光最敏銳的地方。當激光、強光直射眼睛,很可能引起黃斑結構損傷,造成視力下降,甚至失明。而且藍光已證明會抑制褪黑素,影響人們入睡,這就是為什么睡前玩手機不容易困了。
所以電子產品的藍光問題的確需要重視,長期玩手機的小伙伴的確有必要采取些防藍光的措施。
那市面上防藍光的產品和手機自帶的防藍光模式(護眼模式)效果如何呢?
廣東省消委會聯合韶關市消委會、中山市消委會于 2019 年 4 月至 9 月,委托專業第三方檢測機構——萊茵技術監督服務(廣東)有限公司,開展了手機、平板電腦屏幕對眼睛影響及防藍光貼膜效果比較試驗。
檢測樣品:共購買樣品51批次,其中手機樣品25批次,平板電腦樣品11批次;防藍光屏幕貼膜15批次,10款為手機貼膜,其余5款為平板貼膜。
檢測標準:德國萊茵TüV的顯示器專屬低藍光檢測標準
檢測項目:主要檢測藍光輻射比和藍光峰值比兩個項目。
注:對同一光源來說,藍光輻射比變小或者藍光峰值比變大,都意味著該光源的藍光輻射量減小。
護眼模式有用嗎?
消保委對 25 款手機進行了開關低藍光模式(護眼模式)的藍光輻射對比試驗,可以看出這些手機的屏幕藍光輻射比均降低和藍光峰值比均有上升。
說明低藍光模式(護眼模式)開啟后可以起到降低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藍光輻射比、提升屏幕藍光峰值比、降低屏幕亮度和降低屏幕色溫(使屏幕變黃)的作用,使藍光波段總能量和藍光波段峰值能量均得到抑制,從而降低屏幕有害藍光輻射對眼部健康的損害。
可惜檢測機構隱藏了品牌信息,求真君也無法知曉哪一款手機的護眼模式效果最好,只能說護眼模式確有降低屏幕有害藍光的作用,推薦開啟!
防藍光貼膜有沒有用?
測試樣機:iPhone X 貼 10 款不同品牌的防藍光貼膜
在藍光輻射比測試中,10 款手機防藍光貼膜中,有 3 款樣品基本沒有降低效果,其余 7 款雖有一定的降低手機屏幕藍光輻射比的作用,但效果不明顯。
貼膜前約為25%,貼膜后降至20%-22%,最大降幅僅5%(護眼模式可達40%)
在藍光峰值比測試中,10款手機防藍光貼膜中,有3款樣品基本沒有提升效果;其余7款樣品有一定的提升手機屏幕藍光峰值比的作用,但提升幅度不大。
貼膜前約為80%,貼膜后約升至95%-120%(護眼模式大部分能超100-200%)
所以說,防藍光貼膜在護眼模式面前真的就是一個弟弟,對削減藍光的效果較弱,大家沒必要加錢買防藍光貼膜,不如老老實實開個護眼模式有用多。
但求真君要譴責下,部分防藍光貼膜廠商有夸大“防藍光輻射“效果的宣傳,希望這次消保委的檢測能進一步加強對這些配件廠商的整頓。
屏幕色溫偏藍好還是偏黃好?
很多人買手機喜歡稍微冷一點的屏幕,但護眼模式又是偏黃,哪個比較好?求真君建議:應以眼睛感到舒適為宜。
比較試驗發現,護眼模式(低藍光模式)開啟后可以起到降低屏幕色溫(使屏幕變黃)的作用。低色溫光源的特征是能量分布中紅光輻射相對較多,通常稱為“暖光”;色溫提高后,能量分布中藍光輻射的比例增加,稱為“冷光”。所以很多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屏幕色溫越低,藍光輻射也越小,對眼睛越好,也就是“越黃越好”。
但實際上屏幕色溫并不是越低越好,屏幕色溫與用戶眼睛色覺習慣差異過大時會對視網膜產生刺激,色覺搭配失調或異常都會引起眼睛的不適,長期處于這樣的環境容易導致視疲勞和近視,然后我們也不希望看到的畫面都是屎黃色的。所以,屏幕色溫的高低應以眼睛感到舒適為宜。
求真君總結
現在防藍光產品最大的隱患在于讓家長錯誤的認識了問題根本,用手機、iPad、電腦閱讀或者觀看電視,長時間眼睛干涉或者久致近視,問題不在于藍光,其實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因為有了這些電子產品的出現而大幅度增加了我們一天的“閱讀觀看”時間,才是問題所在。
所以我們要愛護眼睛,首先是養成并保持健康用眼習慣,再根據需要選擇有護眼模式的設備或打開低藍光模式。同時我們也希望有更多的電子設備廠商能夠多多考慮我們消費者的視力安全,推出更多更保護視力的數碼產品到市面上。
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13日電(記者 謝藝觀)由于線上教學需要孩子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對孩子的視力產生較大負擔,一些商家遂開始炒作電子產品的“藍光危害”,宣傳推銷能“預防近視、保護視力”的防藍光眼鏡、防藍光貼膜等產品。
那么,藍光是否對視力有害?“防藍光產品”是否具有預防近視的功效?如何科學選擇電子產品?在使用電子產品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中消協近日梳理有關專家觀點并組織比較試驗結果發現,防藍光不等于防近視,預防近視首先要保證用眼衛生。
資料圖:居家上網課的學生在線學習交通安全常識。太谷交警供圖
藍光并非導致近視的“罪魁禍首”
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的不斷上升,加上經營者大肆宣傳藍光的危害,讓不少家長將孩子近視的“罪魁禍首”歸咎于藍光。
但據專家介紹,藍光只是具有造成視網膜損傷的可能性,而且這種可能性與視網膜接收到的藍光劑量有關。也就是說,藍光照射只有達到足夠的時間和一定強度后才有可能造成視網膜傷害。
有專家指出,當藍光的波段處在445納米以下,光強超過一定閾值且長時間照射時容易產生視網膜光化學損傷,其中尤以435 -440納米附近的短波藍光傷害最大。還有專家指出,藍光對眼睛的主要傷害可能是會導致眼底出現黃斑病變,但這是在長時間、高強度的照射下產生的。而且,目前醫學界認為,影響黃斑病變的主要因素是年齡,而不是藍光。
值得注意的是,藍光對人體也有益處。許多專家都認為,480 -500納米之間的藍光具有調整生物節律的作用,可幫助促進睡眠、穩定情緒、增強記憶力等。目前還有視力保護研究顯示,藍光或者紫光甚至還具備抑制眼睛近視的作用。
中消協指出,質量合格的電子產品已經過濾了有害的短波藍光,其藍光危害值基本都處于無危險級別。即正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所接觸到的藍光一般不會對眼睛造成損害。目前也沒有藍光導致近視的直接證據。因此家長不必過分擔憂所謂的“藍光危害”。
資料圖:防藍光眼鏡。
防藍光眼鏡選擇不當對預防近視有害無益
“既然藍光不是造成近視的原因,那么所謂‘防藍光產品’預防近視顯然缺乏科學依據。”中消協表示,針對一些商家通過對防藍光產品的性能進行虛假夸大宣傳,過度解讀藍光的危害,高價推銷防藍光產品,消費者應理性看待。
多位專家指出,醫學上暫時還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防藍光眼鏡等產品在防控近視方面能夠起到顯著效果。相反,因防藍光產品數量眾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如果選購不當,反而容易給孩子的眼睛帶來傷害。
有專家指出,當前的防藍光眼鏡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有的產品對損傷眼睛的短波藍光沒有防護效果;二是有些產品完全屏蔽了藍光,即過度防護;三是由于防藍光鏡片大都帶有顏色,這就會造成一定的“色偏”,如果長時間使用,反而容易加劇視覺疲勞。
電子產品的護眼模式效果優于防藍光貼膜
在防藍光產品中,除了防藍光眼鏡外,防藍光貼膜在消費者中也頗有市場。
為了解有關手機、平板電腦屏幕的護眼模式及防藍光貼膜效果,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曾于2019年開展了比較試驗進行測評比對。結果顯示,護眼模式可以起到降低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藍光輻射比、提升屏幕藍光峰值比、降低屏幕亮度和降低屏幕色溫的作用,使藍光波段總能量和藍光波段峰值能量均得到抑制。
而大部分標稱具有防藍光功能的貼膜雖然也能起到一定降低手機和平板電腦屏幕藍光輻射比、提升屏幕藍光峰值比和降低屏幕色溫的作用,但效果不是太明顯。
換言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護眼模式以及部分標稱具有防藍光功能的貼膜均能起到一定的防藍光作用。但電子產品自帶的護眼模式在防藍光方面功能更加全面、效果更加顯著。
資料圖:中小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檢查視力。韋亮 攝
不同電子產品對孩子視力影響存在差異
選擇什么樣的電子產品有利于預防近視?中消協2019年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就市場上銷售的手機、平板電腦和電視機產品開展了比較試驗發現,全部13款樣品均屬于IEC 62471:2006中的豁免類,即無藍光危害,消費者可以放心使用。
但15名中小學生被試者在進行30分鐘的游戲任務后,有5款樣品讓被試者感到明顯的視疲勞;有10款樣品顯著影響了用戶視知覺功能的表現,產生預警。測試結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兒童青少年一次觀看電子屏幕的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觀看20-30分鐘之后一定要適當休息,以緩解視疲勞,修復對視知覺能力的損傷。
此外,從測評結果看,為保護視力,消費者可優先選擇OLED顯示屏和經過改良的LCD顯示屏(TFT顯示屏),并優先選擇大屏的電子顯示產品。
預防近視首先要保證用眼衛生
中消協稱,醫學界對于造成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罪魁禍首”已經達成基本共識,即兒童青少年近視主要是由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導致視疲勞和使用姿勢不當造成,有效控制用眼時間、保持正確的用眼姿勢才是預防近視的主要方式。
為此,中消協提醒兒童青少年及家長,不必過分擔憂藍光對眼睛的危害,不要盲目迷信防藍光產品廣告中宣稱的近視防護效果,要選擇適當的電子產品。同時,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用眼衛生,合理用眼,保護視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