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鍋致癌?氣象衛星會被5G干擾?最新流言榜發布
這些傳言只是聽著“科學”
5月“科學”流言榜發布,既有“接地氣”的汽車加油、不粘鍋涂層等生活類謠言,也有“高大上”的5G通訊、量子計算機等前沿技術謠言。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互聯網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
□謠言
不粘鍋的表面涂層中含有會致癌的全氟辛酸銨(PFOA),用不粘鍋炒菜會致癌。
□真相
并無研究表明“不粘鍋致癌”
不粘鍋的常見涂層有特氟龍涂層和陶瓷涂層。全氟辛酸銨的作用是將特氟龍涂層牢牢固定在不粘鍋表面。
目前并沒有任何研究表明,人群血液中檢測到的全氟辛酸銨是源自對特氟龍廚具的使用。因為除特氟龍的制造外,全氟辛酸銨也被廣泛用于制造其他產品,包括防雨外套、織物保護層、防火套管及密封帶。
實驗室數據表明,高劑量的全氟辛酸銨暴露與動物模型的癌癥發生有相關性。不過,根據國際癌癥機構的劃分,全氟辛酸銨屬于2B類致癌物,即動物實驗中顯示出了一定的致癌性,但是對人類的影響不確定,證據不夠充分。而且,在制造不粘鍋的加熱過程中,絕大部分全氟辛酸銨已被破壞。因此,在合格的不粘鍋廚具中,全氟辛酸銨的含量是極微量的,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謠言
給汽車加油時,故意只加半箱油,臨近耗盡再去加油,這樣能減輕車輛負重,可以省油。
□真相
只加半箱油不省油還傷車
一般的家用轎車油箱容積在50升左右,一箱油的重量約為35公斤(50升×0.7克/毫升=35公斤)。少加半箱油也就減輕十幾公斤,這個重量相對于汽車1000多公斤的自重來說,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實際生活中車里少拉點東西更好一些,因為加不滿油還需要多跑幾次加油站,耗油和省下來的油相差無幾。
實際上,油箱長期不加滿油,不但起不到省油的作用,還會傷車。這是因為汽車的油泵在工作時溫度較高,浸在汽油中可以有效降溫,如果油箱中的液面總是過低,就會影響油泵散熱,縮短使用壽命。另一方面,如果油面過低,遇到路面不平,汽車顛簸時油泵會經常抽空,加重發動機負擔,導致車輛損壞。
□謠言
微波爐有輻射,加熱后的食物非常不健康,因此日本將在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使用微波爐,韓國和中國也將跟進發布相關禁令。
□真相
根本不存在“放棄微波爐”一說
在近期日本媒體的公開報道中,沒有任何跟“微波爐禁令”有關的權威報道。而韓國2021年停止生產微波爐、中國2023年禁用微波爐技術的傳言,更是子虛烏有。
這條消息其實來自于俄羅斯諷刺新聞網站Panorama.pub的一篇惡搞文章《到2020年,日本最終放棄微波爐》。Panorama.pub只是一個諷刺新聞網站而已,它發布的所謂新聞都是虛構的。
雖然微波爐確實存在輻射,但是這些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并不會直接對人體造成傷害。微波爐中的電磁場只對食物中的水起作用,它在封閉環境下對外界的影響很小。正規廠家生產的、帶有3C標志的微波爐是安全的,不會對人體產生有害影響。
□謠言
5G網絡會干擾天氣預報,導致災害性寒潮等極端天氣現象難以預測,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
□真相 杜絕5G信號干擾并不是難事
5G是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簡稱,5G頻段可分為低、中、高頻段。對于我國而言,目前風云氣象衛星使用的頻段與5G信號暫時不會產生干擾。但這并不意味著5G不會與其他衛星通訊信號沖突,例如中國移動的頻段就可能與北斗衛星的通訊頻段產生沖突。
即使如此,實際情況也并沒有外媒報道的那樣嚴重,因為杜絕頻率干擾并不是什么難事,這與我們平常聽的收音機頻道是一個道理,控制一下合理分配就可以了。
退一萬步講,即便頻率真的“撞車”了,也有補救的辦法,“濾波器”和“隔離帶”都是很好的手段。
□謠言
科學家使用量子計算機逆轉了“時間之箭”,可以讓時間倒流。
□真相
量子計算機與“時間倒流”無關
確實有論文稱“用量子計算機逆轉了‘時間之箭’的方向”。該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宇宙的生命周期137億年里,每秒鐘觀察100億個電子,電子的反向演化只會出現一次,并且倒回去的時間也不足百億分之一秒。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宏觀上不會出現“逆向”操作。
實際上,這一研究跟時間旅行或者時間逆轉沒有任何關系。“標題黨”新聞的出現不僅僅給量子計算招來惡評,還會傷害科學本身,讓科學離公眾越來越遠。
□謠言
在人體的母乳、羊水、尿液中都發現有防曬霜的成分存在,這證明防曬霜中某些成分被人體吸收的水平過高,對人體有害無益。
□真相
適量涂防曬霜利大于弊
這條流言出自《美國醫學會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參與該研究的受試者連續4天、每天4次在全身75%的面積涂抹防曬霜。實際上,一般人很難涂抹到這個劑量。同時,受試者處于室溫下,而在實際生活中,涂抹防曬霜都是在室外,流汗等也會讓部分防曬霜流失。
該研究雖然說防曬霜被吸收,但并沒有說明吸收的成分對身體有害,也沒有否定防曬霜的效果,并且在結論中明確提到“這項實驗結果并不能表明個人應該避免使用防曬霜”。謠言屬于斷章取義、過分解讀。
事實上,如果不涂抹防曬霜的話,會大大增加患皮膚癌的風險,還會導致皮膚老化,所以涂抹防曬霜是利大于弊的。
□謠言
腸胃不好可能會把消化道深處的氣味帶到口腔里,造成口臭。
□真相
絕大多數口臭和腸胃無關
胃和食管之間存在著肌肉,像閥門一樣阻止胃內的食物、氣味往上跑。絕大多數口臭跟腸胃無關,而是與口腔內的細菌有關。口腔可謂是細菌的溫床,氣溫合適、酸堿度合適、到處都是食物——食物殘渣、脫落的口腔上皮等。食物殘渣和口腔上皮細胞都包含有機物質,比如蛋白質等。在細菌的作用下,蛋白質發生分解,會形成硫化氫等臭味物質。這些物質揮發出來、進入空氣,便形成了所謂的口臭。
本報記者 張航
晨輝
“近視能治愈?”
“挨餓,就能餓死癌細胞?”
“抑郁癥不是病,就是太矯情?”
“5G基站密度極高,輻射對人體危害很大?”
“中國高鐵輻射嚴重,‘坐高鐵’就相當于‘照X光’?”
2019年即將過去,但在過去的360多天里,諸如這些披著“科學”外衣、打著“專家”旗號的謠言依舊滿天飛,成為被頻頻轉發的“科學”流言。
作為科學普及的國家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不久在北京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這其中既有健康常識,也有生活安全知識,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年終盤點。
套用網友時下流行的話說:“都9102了,你還能被這些‘科學’流言給忽悠了?”
“坐高鐵=照X光”?
日常生活“科學”流言知多少
梳理過去一年的“科學”流言,“輻射”一詞當仁不讓,成為被提及最多的“熱詞”之一。而這,和5G的興起不無關系。
今年5月,一位互聯網知名人士公開表示,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振動頻率高,可能會與水分子和氧分子的一些震蕩頻率產生共振。他根據自己的物理知識判斷,“5G基站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
事后,這位互聯網人士也通過公開渠道進行“再次說明”:“(得出這個判斷)只是看到了一些國外的報道”“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不要把我的觀點太看重”。
但在一些電磁波領域的專家看來,手機和基站的電磁輻射問題值得“嚴肅對待”:首先,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自然界電閃雷鳴、太陽黑子活動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并伴隨著生命產生和演化的整個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無線電臺、微波爐、電磁爐、電腦、電視機和吹風機等都是電磁波的發射源,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場輻射已經是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按照專家的說法,手機、基站的電磁輻射能量較小,不能使DNA鏈斷裂,屬于非電離輻射,與X光、核輻射等電離輻射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熱效應。
相應地,現代無線通信技術采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術,所以通信基站數量越多,手機通話效果就越好,而手機和基站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
無獨有偶,今年7月,國產高鐵也被“輻射”了一把。當時,有人在網上發文,題目為《高鐵確實輻射嚴重,未婚女性少坐》,稱“國產高鐵從誕生起就存在嚴重的輻射問題,坐高鐵等同于照X光,對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女性生殖系統”。
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表示,我國高速鐵路上運行的列車,使用的電力一般為2.5萬伏特、50赫茲交流電,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屬于“極低頻電磁輻射”,不同于醫院里X光的電離輻射,能量較小,不會使DNA鏈斷裂。也因此,“坐高鐵=照X光”的說法屬于誤導。
事實上,有電的地方,就有輻射,普通火車、地鐵都有輻射,手機、剃須刀有輻射,就連太陽光也有輻射。按照孫章的說法,只要輻射在一個安全值內,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
根據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相關規定,高鐵電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5千伏/米以下。北京鐵路局曾專門對高鐵車廂中的電場輻射進行測量,并公開結果:不同車型的一等車廂、二等車廂、車廂連接處、駕駛室等位置,電場輻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范圍內。
對比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我國高鐵的電磁輻射量是在國際標準要求范圍內的。
饑餓能“餓死”腫瘤?
健康類謠言滿天飛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根據中國科協此前發布的網民科普搜索報告,最受網友關注的科普主題為健康與醫療,占比高達57%,而過去一年下來,“科學”流言盛產最多的領域,同樣是健康與醫療。
比如,“饑餓能夠‘餓死’腫瘤,可以延緩衰老”。這條流言認為,人體細胞在饑餓的時候,能把自己體內無用或有害的物質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所以吃素或少吃飯可以激活“細胞自噬”,起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等作用。
按照生理專家的說法,通過少吃、吃素降低得癌的幾率,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人腫瘤發生率更高,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幾率,也明顯高于其他良性疾病。
今年10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3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得該獎。基于他們的發現,可以進一步研究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很多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以及一個被稱作“餓死腫瘤”的原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程金科以腫瘤為例表示,腫瘤如果處于局部缺氧狀態,就會激活缺氧誘導因子這個“開關”,為自己營造血管,通過血管生長為自己提供養料,這樣腫瘤才能“存活”下去;相應地,一旦發動逆向思維,阻止這個過程,就可以阻斷腫瘤的養料供應,即“餓死”腫瘤。
此后,“餓死”腫瘤的說法流傳開來。然而,“細胞饑餓”并不等于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饑餓,斷食、辟谷也不等于醫學研究中的細胞“自噬”。按照專家的說法,現階段的細胞“自噬”研究離臨床應用還相當遙遠,“自噬”與抗腫瘤、抗衰老的關系也尚不明確。
除了被諾獎“帶火”的偽科學“饑餓療法”,電子煙也因為多個熱點事件而頻頻走入公眾視線:先是3月,3·15晚會曝光長時間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同樣會產生對尼古丁的依賴。后是8月,美國衛生官員透露,一病人疑因吸電子煙導致肺部嚴重病變而死亡。
然而,科學界依然遺憾地發現了“電子煙無毒無害,是戒煙的利器”這樣流傳甚廣的“科學”流言。
事實上,早在2013年,就有德國研究人員對電子煙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發現電子煙含有大量丙二醇,可能對呼吸道刺激進而引發一些急性癥狀,危害性可能比傳統卷煙還要大。
按照專家的說法,雖然電子煙不含焦油,相對傳統卷煙危害小一些,但電子煙中依然含有對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導致煙癮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一樣會讓人上癮,有些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過傳統卷煙,因此,抽電子煙并不能幫助吸煙者有效戒煙。
近視能治愈?
“科學”流言換馬甲翻新行騙
有的“科學”流言學會了蹭熱點,有的則懂得“自我包裝”,隔一段時間翻新一次,在“穿馬甲”和“脫馬甲”之間,騙了人們好多年。
“近視能治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早在多年前,這個說法就一度甚囂塵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只要用對方法,近視在一定期限內是可以治愈的”。如針灸治療近視效果就非常好,近視度數在800度以下、年齡在60歲以下的近視眼患者,都能被治愈,且治愈率可以達到90%。
事實上,近視只能被“矯正”,不可“治愈”。按照眼科專家的說法,除了因睫狀肌痙攣所致的“假性近視”外,近視是不可逆的,嚴重情況甚至會導致失明,科學界、醫療界都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辦法能使其恢復。
截至目前,近視治療方法主要有局部藥物、光學眼鏡、角膜塑形鏡、手術治療等,基本原理均為改變光線折射路徑或者延緩眼軸增長,控制近視進展,但不能逆轉已經發生的近視眼結構改變。所以,近視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度數加深的速度。
今年3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規范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明確表示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近視治愈”等帶有誤導性的表述。
“孕婦不可接種流感疫苗”,也是一個經常“換馬甲”的“科學”流言。2012年,這樣的說法就不斷被網友轉發,今年這一說法則有了“升級版”: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會使孕婦感染流感病毒,加重妊娠反應,還會影響胎兒健康,甚至導致胎兒畸形。
科學家認為,孕婦患流感可能對胎兒和新生兒產生影響,出現死產、嬰兒早產和出生低體重等情況,所以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并且可以在孕期接種流感疫苗。當然,孕婦在接種疫苗時,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孕期接種滅活疫苗是可以的,但應禁止接種非滅活疫苗,這類疫苗有潛在的感染胎兒的風險。
“低鹽飲食不健康?”這個“科學”流言則喜歡湊到年輕人的世界里去,傳出“因為低鹽飲食,會在極端高溫天氣里中暑而死”的說法。
人體內的確不能沒有鹽,但少量鹽就能滿足機體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隱形鹽”無處不在,如牛奶、肉、餅干、面包、掛面等鈉含量都不低。研究顯示,一般成人每天攝入3克食鹽,就可以維持生理基本需要,過量攝入食鹽,則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
按照營養專家的說法,目前我國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達到了9至10克,遠超健康標準,因此控鹽、減鹽才是正確做法。當然,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因為氣候炎熱或劇烈運動而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鹽分大量流失的時候,需要大量補充鹽分。
這個流言的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被“科學”流言馬甲欺騙的,可不只是老幼病殘孕。那些揮灑汗水的年輕人,同樣要學會避免掉進“科學”流言的坑里。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邱晨輝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沙 瓊
近視能治愈?”
“挨餓,就能餓死癌細胞?”
“抑郁癥不是病,就是太矯情?”
“5G基站密度極高,輻射對人體危害很大?”
“中國高鐵輻射嚴重,‘坐高鐵’就相當于‘照X光’?”
2019年即將過去,但在過去的360多天里,諸如這些披著“科學”外衣、打著“專家”旗號的謠言依舊滿天飛,成為被頻頻轉發的“科學”流言。
作為科學普及的國家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前不久在北京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這其中既有健康常識,也有生活安全知識,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相關專家對此進行年終盤點。
套用網友時下流行的話說:“都9102了,你還能被這些‘科學’流言給忽悠了?”
“坐高鐵=照X光”?
日常生活“科學”流言知多少
梳理過去一年的“科學”流言,“輻射”一詞當仁不讓,成為被提及最多的“熱詞”之一。而這,和5G的興起不無關系。
今年5月,一位互聯網知名人士公開表示,5G基站密度極其高,因為是毫米波,振動頻率高,可能會與水分子和氧分子的一些震蕩頻率產生共振。他根據自己的物理知識判斷,“5G基站對人體的危害是很大的”。
事后,這位互聯網人士也通過公開渠道進行“再次說明”:“(得出這個判斷)只是看到了一些國外的報道”“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做深入的研究”“不要把我的觀點太看重”。
但在一些電磁波領域的專家看來,手機和基站的電磁輻射問題值得“嚴肅對待”:首先,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自然界電閃雷鳴、太陽黑子活動等都會產生電磁輻射,并伴隨著生命產生和演化的整個過程。
在日常生活中,無線電臺、微波爐、電磁爐、電腦、電視機和吹風機等都是電磁波的發射源,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場輻射已經是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按照專家的說法,手機、基站的電磁輻射能量較小,不能使DNA鏈斷裂,屬于非電離輻射,與X光、核輻射等電離輻射完全不同,它主要是熱效應。
相應地,現代無線通信技術采用了上下行的功率智能控制技術,所以通信基站數量越多,手機通話效果就越好,而手機和基站的電磁輻射反而會越小。
無獨有偶,今年7月,國產高鐵也被“輻射”了一把。當時,有人在網上發文,題目為《高鐵確實輻射嚴重,未婚女性少坐》,稱“國產高鐵從誕生起就存在嚴重的輻射問題,坐高鐵等同于照X光,對人最大的危害就是破壞女性生殖系統”。
同濟大學教授孫章表示,我國高速鐵路上運行的列車,使用的電力一般為2.5萬伏特、50赫茲交流電,所產生的電磁輻射屬于“極低頻電磁輻射”,不同于醫院里X光的電離輻射,能量較小,不會使DNA鏈斷裂。也因此,“坐高鐵=照X光”的說法屬于誤導。
事實上,有電的地方,就有輻射,普通火車、地鐵都有輻射,手機、剃須刀有輻射,就連太陽光也有輻射。按照孫章的說法,只要輻射在一個安全值內,就不會對人產生影響。
根據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相關規定,高鐵電場輻射的安全標準為5千伏/米以下。北京鐵路局曾專門對高鐵車廂中的電場輻射進行測量,并公開結果:不同車型的一等車廂、二等車廂、車廂連接處、駕駛室等位置,電場輻射值分布在0.011-0.021千伏/米范圍內。
對比這些數據不難發現,我國高鐵的電磁輻射量是在國際標準要求范圍內的。
饑餓能“餓死”腫瘤?
健康類謠言滿天飛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根據中國科協此前發布的網民科普搜索報告,最受網友關注的科普主題為健康與醫療,占比高達57%,而過去一年下來,“科學”流言盛產最多的領域,同樣是健康與醫療。
比如,“饑餓能夠‘餓死’腫瘤,可以延緩衰老”。這條流言認為,人體細胞在饑餓的時候,能把自己體內無用或有害的物質自行“吃掉”,以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所以吃素或少吃飯可以激活“細胞自噬”,起到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等作用。
按照生理專家的說法,通過少吃、吃素降低得癌的幾率,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研究發現,營養不良的人腫瘤發生率更高,腫瘤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幾率,也明顯高于其他良性疾病。
今年10月,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3位科學家因為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貢獻而獲得該獎。基于他們的發現,可以進一步研究腫瘤、心血管疾病等很多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以及一個被稱作“餓死腫瘤”的原理。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程金科以腫瘤為例表示,腫瘤如果處于局部缺氧狀態,就會激活缺氧誘導因子這個“開關”,為自己營造血管,通過血管生長為自己提供養料,這樣腫瘤才能“存活”下去;相應地,一旦發動逆向思維,阻止這個過程,就可以阻斷腫瘤的養料供應,即“餓死”腫瘤。
此后,“餓死”腫瘤的說法流傳開來。然而,“細胞饑餓”并不等于人們日常所理解的饑餓,斷食、辟谷也不等于醫學研究中的細胞“自噬”。按照專家的說法,現階段的細胞“自噬”研究離臨床應用還相當遙遠,“自噬”與抗腫瘤、抗衰老的關系也尚不明確。
除了被諾獎“帶火”的偽科學“饑餓療法”,電子煙也因為多個熱點事件而頻頻走入公眾視線:先是3月,3·15晚會曝光長時間吸電子煙的青少年,同樣會產生對尼古丁的依賴。后是8月,美國衛生官員透露,一病人疑因吸電子煙導致肺部嚴重病變而死亡。
然而,科學界依然遺憾地發現了“電子煙無毒無害,是戒煙的利器”這樣流傳甚廣的“科學”流言。
事實上,早在2013年,就有德國研究人員對電子煙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發現電子煙含有大量丙二醇,可能對呼吸道刺激進而引發一些急性癥狀,危害性可能比傳統卷煙還要大。
按照專家的說法,雖然電子煙不含焦油,相對傳統卷煙危害小一些,但電子煙中依然含有對健康有害的尼古丁。另外,導致煙癮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電子煙中的尼古丁一樣會讓人上癮,有些電子煙的尼古丁含量甚至超過傳統卷煙,因此,抽電子煙并不能幫助吸煙者有效戒煙。
近視能治愈?
“科學”流言換馬甲翻新行騙
有的“科學”流言學會了蹭熱點,有的則懂得“自我包裝”,隔一段時間翻新一次,在“穿馬甲”和“脫馬甲”之間,騙了人們好多年。
“近視能治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早在多年前,這個說法就一度甚囂塵上,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只要用對方法,近視在一定期限內是可以治愈的”。如針灸治療近視效果就非常好,近視度數在800度以下、年齡在60歲以下的近視眼患者,都能被治愈,且治愈率可以達到90%。
事實上,近視只能被“矯正”,不可“治愈”。按照眼科專家的說法,除了因睫狀肌痙攣所致的“假性近視”外,近視是不可逆的,嚴重情況甚至會導致失明,科學界、醫療界都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辦法能使其恢復。
截至目前,近視治療方法主要有局部藥物、光學眼鏡、角膜塑形鏡、手術治療等,基本原理均為改變光線折射路徑或者延緩眼軸增長,控制近視進展,但不能逆轉已經發生的近視眼結構改變。所以,近視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度數加深的速度。
今年3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六部門聯合發文《關于進一步規范兒童青少年近視矯正工作切實加強監管的通知》,明確表示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近視治愈”等帶有誤導性的表述。
“孕婦不可接種流感疫苗”,也是一個經常“換馬甲”的“科學”流言。2012年,這樣的說法就不斷被網友轉發,今年這一說法則有了“升級版”: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會使孕婦感染流感病毒,加重妊娠反應,還會影響胎兒健康,甚至導致胎兒畸形。
科學家認為,孕婦患流感可能對胎兒和新生兒產生影響,出現死產、嬰兒早產和出生低體重等情況,所以孕婦接種流感疫苗有其必要性,并且可以在孕期接種流感疫苗。當然,孕婦在接種疫苗時,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孕期接種滅活疫苗是可以的,但應禁止接種非滅活疫苗,這類疫苗有潛在的感染胎兒的風險。
“低鹽飲食不健康?”這個“科學”流言則喜歡湊到年輕人的世界里去,傳出“因為低鹽飲食,會在極端高溫天氣里中暑而死”的說法。
人體內的確不能沒有鹽,但少量鹽就能滿足機體的需求,而且生活中的“隱形鹽”無處不在,如牛奶、肉、餅干、面包、掛面等鈉含量都不低。研究顯示,一般成人每天攝入3克食鹽,就可以維持生理基本需要,過量攝入食鹽,則會引起許多健康問題。
按照營養專家的說法,目前我國成年人每天鹽的攝入量,達到了9至10克,遠超健康標準,因此控鹽、減鹽才是正確做法。當然,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因為氣候炎熱或劇烈運動而大量出汗,導致體內鹽分大量流失的時候,需要大量補充鹽分。
這個流言的上榜,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被“科學”流言馬甲欺騙的,可不只是老幼病殘孕。那些揮灑汗水的年輕人,同樣要學會避免掉進“科學”流言的坑里。
責編:樊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