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寶藏app讓你把學習和時間都規劃妥妥的!時光不負有心人,你的每一份努力都超值的!
沒有比這個更好用、更簡約的翻頁桌面時鐘了,學習的時候打開放在一邊,而且可以設定白噪音和專注時鐘,專注力立馬上去!
氫時光是一個完全免費,不需要注冊登錄,唯美干凈,沒有任何多余的東西。
功能強大,使用簡單,支持多種視圖,可以把你的時間線梳理整齊,提高你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它支持日程、視圖和設置 3 個功能板塊。
其中日程板塊點擊右上角按鈕可以切換 3 種展示樣式,包括:四象限樣式、事件分類標簽樣式、今日事件列表樣式。
視圖板塊點擊右上角也可以切換為 3 種展示樣式,包括:月視圖樣式、周視圖樣式、日視圖時間軸樣式。
也就是說按照不同的需求和場景,有6種展示樣式任意切換,你可以很直觀地查看每日、每周、每月的待辦和日程。
它支持豐富的事件編輯功能,包括:事件名稱、時間、時段、番茄鐘、提醒、重復、象限、分類等。
其中番茄鐘設置支持自定義番茄時間,重復設置支持每天、每周、每月、每年、艾賓浩斯記憶法、法定工作日,象限設置包括: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重要緊急。分類設置支持自定義分類和顏色。
所有添加了番茄鐘的事件,在旁邊有個開始按鈕,點擊開始按鈕就可以開始番茄鐘專注,支持統計本次番茄數據和累計番茄數據。
總體而言,它完全免費,支持事件列表、分類事件、四象限、月視圖、周視圖、日視圖、番茄專注等功能,是一個極簡良心的日程和待辦軟件。
睡眠不足怎么辦,這些白噪音,這才是真正的催眠神器。很多白噪音,分類非常齊全,幫助提高睡眠質量。界面風格也十分小清新。睡眠管理基礎上,小睡眠超棒白噪音是您提高工作、學習、生活效率的好幫手,也是您冥想靜心、靈感碰撞、看書閱讀的小伴侶。
老師推薦的英語考試大殺器,網紅背單詞APP,可以每日打卡記單詞,可以離線使用,0流量就能背單詞。它有單詞配圖,通過圖片加深對單詞的印象,這樣背單詞十分形象。這是我自學英語是在里面打卡背單詞,很愛使用的一款APP。其界面包括了單詞本身、圖文例句、詞根詞綴以及英文釋義,這些圖片、例句是根據你感興趣的領域而選擇的,所以記憶效率比較高。
用手機來做化學實驗!150多種藥劑、300多種神奇的化學反應,隨時隨地做各種化學實驗,就像擁有一個可移動的化學實驗室。這款應用設計簡潔精致,很有虛擬 3D 感,使用也簡單方便,給小伙伴們提供了一個實用便捷的學習平臺,既可以遠離危險的化學反應,避免試劑、藥劑的浪費,也讓學習化學變得生動直觀,充滿樂趣。
物理老師推薦,在這里可以進行物理實驗,高精度電學、電磁學、天體力學實驗都可以在這里實現。還能誰自己的電路,通過AR模式,將物理實驗室搬回家的感覺。
線上自習室!畫風很清晰,有地區、教學樓、教室、同學等等,超級逼真的場景!當一個人的時候不想學習,就來自習室里面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吧,還可以看到其他同學的學習目標,以此激勵自己更加努力呀!
一款桌面主題美化的app,擁有海量高清原創壁紙,你想要的搜一搜就能找到!還能能做出100分高級感透明背景的小組件,擁有太空表盤、時鐘、倒計時、TODO-list、桌面打卡等實用工具小組件。我最喜歡的就是TODO-list、桌面打卡,可以將所有目標設定在桌面,只要輕點手機桌面就能打卡,超級方便!
免費又心情日記本。用表情記錄每一天的心情!微手賬支持手繪表情,擁有豐富的貼紙,支持插入圖片,編輯背景及自定義各種文字。用最簡單的方式記錄你的美好生活~
板電腦誕生以來,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著其產品的最終形態,更大的屏幕能代替手機承載更多的影音娛樂內容,鍵盤與手寫筆的加入也讓平板電腦增添了生產力的屬性。#華為MatePad#
能「文」能「武」,是許多人對一臺優秀平板電腦的期待,首款搭載 HarmonyOS 的全新 MatePad Pro 作為華為平板電腦系列的旗艦產品,能滿足人們對娛樂與生產力的新需求嗎?
我們在體驗了 MatePad Pro 后,發現了華為對于生產力給出的不一樣「解答」。
先來看外觀,一上手你就會發現,新款 MatePad Pro 的攝像頭更多了,變成了主攝、廣角、深感的三攝組合,而屏幕尺寸也從 10.8 英寸變成了 12.6 英寸,正面的邊框進一步收窄,觀感更加舒適。
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有夏日胡楊、曜石灰、冰霜銀三種配色,與之一同登場的還有全新的第二代手寫筆 HUAWEI M-Pencil,棱角雖然被磨得更圓潤了,但也成為了一個多面手。
光標移動到底部圖標欄上,在應用上方甚至還會有預覽,有 PC 那味了。
在文字框內用橫線「選擇文字」、豎線「拆分」、涂抹「刪除」,快捷筆勢的加入讓編輯文字變得更方便;畫圖時會自動修正簡單圖形,可以說是手殘黨的福音。
在硬件之外,M-Pencil 還支持一系列手寫 App 軟件,例如用「Noteshelf 手賬」隨手記錄生活、在「形影勾繪」上隨時創作 、還可以用「Zen Brush 3」揮毫潑墨。
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還可以搭配智能磁吸鍵盤使用,1.3mm 鍵程敲起來的回饋感還是挺舒服的。在鍵盤上加入了智能語音輸入鍵,能識別包括普通話、英語、方言等多種語言輸入,而且中英混合輸入也沒問題。
華為 MatePad Pro 12.6 英寸也對鼠標操作進行了優化,連上鼠標后,左鍵對應確認,而右鍵則是菜單,按下滾輪返回上一級,如果鼠標擁有擴展鍵,還可以拿來翻頁。
光標移動到底部圖標欄上,在應用上方甚至還會有預覽,有 PC 那味了。
硬件的升級,可以概括為華為 MatePad Pro 擁有了一個更強健的體魄。
但眾所周知,這次華為 MatePad Pro 升級更重要的地方,是它擁有了一個更有趣的靈魂:HarmonyOS。
作為第一臺搭載 HarmonyOS 的華為 MatePad Pro,又有哪些不同呢?
點開桌面可以看到,HarmonyOS 新增了萬能服務卡片,卡片的大小、位置可調,可以隨意定制你的桌面,一面工作,一面生活。
12.6 英寸的大屏可以被分成可調整比例的左右分屏,還有最多兩個能夠自由拖動的浮窗,也就是說,同時擁有最多 4 個多任務窗口。
如果加上手機的多屏協同,一共可以同時打開 5 個應用,大屏的利用率拉滿。
據華為介紹,升級到 HarmonyOS 之后華為分享更快了,平板間的平均傳輸速度可以達 151m/s。
我們用華為分享傳輸了 1GB 的視頻文件作為測試,耗時只有 13 秒,比 AirDrop 的 24 秒快了幾乎一倍。
很多用戶都很關心升級到 HarmonyOS 后,會不會出現應用不適配點或者是卡頓等情況。
為此我們幫大家測試最常用的 30 個 App 以及游戲,全都適配并且沒有出現異常情況,看來 HarmonyOS 可以「放心食用」。
不過,想體驗最好的 HarmonyOS,最好的辦法就是——擁有全套 HarmonyOS 設備。
設備之間的聯動,不用摸索繁瑣的設置。只要登同一個賬號,連同一個 WiFi,所有設備都會在這個超級終端頁面下圍著你轉,將氣泡一拖,兩個設備就連上了。
「多屏協同」一直是華為的傳統藝能,通過「多屏協同」你不僅可以在平板上操作手機,還可以在兩者之間互相拖動文件,共用剪貼板等,取代了連接平板與手機的數據線。
HarmonyOS 在多屏協同的基礎上,還增加了「流轉」的新特性,在外面用手機看視頻,回到辦公室靠近華為 MatePad Pro 的時候,手機就會出現一個小氣泡,提示你可以把視頻流轉到華為 MatePad Pro 上繼續觀看。
流轉和多屏協同的使用邏輯有點不同,多屏協同是將屏幕共享給另一臺設備,而流轉則是相當于另外一臺設備接力完成當下的任務。流轉完以后,你的手機就可以去干別的事了。
目前,流轉功能僅支持視頻。據華為透露,在日后的系統升級中,將會有更多的 app 以及場景支持。
華為 MatePad Pro 還可以化身成 MateBook 的拓展。在 MateBook 的華為電腦管家連接上 華為 MatePad Pro 以后,會有鏡像、擴展以及共享三者可選。
鏡像模式下,你可以通過華為 MatePad Pro 以及 M-Pencil 來操控電腦。你也可以直接用筆來簽文件、做批注,甚至是讓華為 MatePad Pro 充當數位板。
擴展模式下,華為 MatePad Pro 就能成為你電腦的一塊擴展屏,有意思的是,你終于不用設置擴展屏的方向了,因為它現在能自動識別左右方位,每移動一次,它都會立馬重新識別一次。
在共享模式下,你可以直接通過拖拽,在兩臺設備間互相傳輸文件,原本連在筆記本上的鼠標,也會自動連上平板,用同一套邏輯控制兩臺設備。
回到家,華為 MatePad Pro 可以變成你的影音控制中樞,不僅把音樂傳到 Sound 上,也可以把視頻投到更大的智慧屏上。
這時 華為 MatePad Pro 能化身為智慧屏的遙控器,直接通過點按和拖動操控電視,還可以直接在 MatePad Pro 上選片,比用傳統遙控方便不少。
HarmonyOS 的到來給華為 MatePad Pro 帶來了體驗上的提升,但意義卻不僅于此——華為 MatePad Pro 跳出了 Android 的桎梏,跑到另一條新賽道上面。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從 Android 平板為什么沒有成為市場主流來看。
一開始,大家都認為大屏可以解決一切。于是,將屏幕做大、再搬來手機系統和應用,然后就有了平板。
但是手機與平板的使用場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簡單粗暴的做法讓平板的體驗十分糟糕。
例如手機大部分時間都是以豎屏為主,而平板則常以橫屏形式使用,生硬地把應用橫屏再拉伸,無論怎么看都很別扭。
平板需要有自己的生態,去證明自己獨特的價值。
在生態方面,HarmonyOS 的平行視界可以在橫屏時同時顯示同一個 app 的兩個界面,讓大家意識到,其實不需要花大力氣去適配,App 在平板上也能同樣好用。
而 HarmonyOS 可以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也能讓更多的開發者輕松地將自己的產品布局在大大小小不同的設備上,極大降低工作量,從而讓這個生態更具吸引力。
不過平板一定要成為下一臺電腦嗎?是不是一定擁有獨立的使用場景,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嗎?
華為心中的答案未必如此。
因為生活也好,工作也罷。人總是在環境中轉移,不同的環境總有最適合它的設備。而真正的智能,就是最合適的東西在最合適的場景中自動出現。
達到這種體驗,平板這種介乎于手機與 PC 間的產品,是重要的一環。
從現在的體驗來看,其實我們已經可以初步體會到華為心中的愿景,智能手機、智能平板、智能電視,我們身邊有太多智能設備。
HarmonyOS 希望用超級終端讓大家可以忘掉設備,只記得智能。
這種智能像風,突破壁壘,滲透到不同設備之中;也像聲音,溝通萬物,成為所有設備的統一語言;還像引力,連接所有,聚合每一個孤立的產品。智能就應該無處不在,卻讓人習以為常。
錄
最近我在 Matrix 精選看到 大師筆記 開發者的文章,又適逢苦于找不到合適的筆記應用,于是安裝體驗了一段時間。從 iOS 的 Bear、Drafts,Windows 的 Typora,到全平臺的 Notion,以及今天將提到的大師筆記,我已經體驗過許多在不同設計理念下誕生的筆記應用。
不過,這篇文章我不想先談「大師筆記究竟是不是一個好的筆記應用」。相反地,我想更多地從「理念」的角度談談:我們在用 Markdown 寫作時,到底在追求什么?
(首先我想聲明,這篇文章會包含很多主觀觀點和感性體驗。鑒于我個人懂的不多,很可能會造成偏頗或錯誤,煩請指正。同時,閱讀這篇文章也需要你對這方面的軟件知識有一定了解。歡迎大家與我交流分享、增廣見識。謝謝!)
無論是 Markdown 語言本身,還是各類支持 Markdown 的筆記軟件,對我而言都不過是寫作工具而已。也就是說:不是我去適應它,而是它本身就應是得心應手的。
當然,每個人的使用需求不同,心中優秀的筆記應用的模樣也不同。所以在基本功能齊全、能夠滿足我的日常使用需求的情況下,能夠提供直觀、大量可調選項的筆記應用,才是我心目中的優秀的筆記應用。
市面上已經有太多的筆記應用,但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真的很難。下面我通過對自己使用需求的剖析,力求一探大家對 Markdown 筆記應用常見的需求、喜愛與缺憾。
我的需求
我是一個軟件工程系的大一學生,日常的裝備只有一臺 Windows 系統的筆記本和一部 iPhone。我的筆記應用使用場景按使用頻次可以歸納如下。
桌面端:
手機端:
很明顯地,我的需求按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序應是:
我相信對于很多學生,又或是不承擔大量項目管理工作的朋友,對于筆記應用的需求應該和我以上四點非常類似。總結為一句話就是:好寫好查好改。
Markdown 語法與寫作手感
支持 Markdown 語法的筆記軟件,總是喜歡對 Markdown 語法本身進行一些「魔改」,甚至干脆不支持部分格式。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趨勢。
Markdown 是一種 標記語言。我們喜歡使用它,就是為了在雙手不離開鍵盤的情況下,能夠快速地使正在編輯的文本具有一定的格式。如果一個標記語言的標記語法都難以確定,其目的——效率就很難體現了。
如今的 Markdown 語法就像十多年前的 Web 設計一樣:不同廠商出于自己對實用性的考量,制定了大量的規則,卻沒有一個機構或組織能夠真正把它確定下來。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認為:一個優秀的筆記應用應該放下自己的偏執,而去擁抱不同用戶的習慣。如果使用過不同種類的 Markdown 筆記應用的用戶,都能在這個應用中找到舒服的寫作體驗,那么它的用戶群體自然會越來越寬廣。
落實到實際操作,我認為:一個優秀的筆記應用應該給用戶選擇 Markdown 語法風格的權利。它應該可以選擇或更改:
一個靈活的、可定制化的筆記應用就像一把瑞士軍刀,從開快遞箱的數碼科技博主,到在密林里行軍的特種兵,都能在這把輕巧的工具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功能。
更有趣的是,一個筆記應用不會因為它支持 Markdown 語法而高級或易用很多。關于 Markdown 到底能提升多少效率,其實網上也有許多爭論,這里我不展開說了。但我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富文本還是 Markdown,反而在于細枝末節處:
許許多多這樣的細枝末節的問題累加起來,才構成了一個筆記應用最終的使用手感。
一個好的筆記應用,應該十分符合人的輸入直覺,能夠智慧地感知你每一次操作的目的。你一上手,很快就能適應。而一個差的筆記應用,用戶即使再努力地去適應所謂「優化過的 Markdown 語法」,也只會一直磕磕絆絆。
這讓我想到在學習 Java 時,老師提到過它的一個特點:
魯棒性 (Robust) : 魯棒是 Robust 的音譯,也就是健壯和強壯的意思。它是在異常和危險情況下系統生存的關鍵。比如說,計算機軟件在輸入錯誤、磁盤故障、網絡過載或有意攻擊情況下,能否不死機、不崩潰,就是該軟件的魯棒性。所謂「魯棒性」,是指控制系統在一定(結構,大小)的參數攝動下,維持其它某些性能的特性。
總結下來,我想,筆記軟件的寫作效率,歸根結底也是「魯棒性」。它有多能容忍用戶的無意識和習慣做法,它就會有多強大、穩定、易用。
「全平臺同步」的迷思
在討論「支持 Markdown 的筆記應用」時,我避開了桌面端和移動端的界限。
就像我需求中提到的一樣,「一個優秀的筆記應用」的定義,在桌面端和移動端是不同的。桌面端重效率、功能、穩定性,移動端重便捷、體驗、易用性,二者的使用場景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差異。
但「全平臺同步」 在我看來,反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這要求一款應用在文檔、特性、功能同步的基礎上,桌面端和移動端有各自不同的調性和巧思。而這恰恰是很難做到的,它需要開發人員對桌面端和移動端有著同樣深刻的了解,并能把二者的體驗打磨得十分連貫。
這種「連貫性」體現在何處?
Notion 桌面端
Notion 移動端
除此之外,一篇文稿寫成后,并不總是只留在筆記應用中。相反地,很多時候都是要派其他用途的:
我想指出的是「同步」不只是自己與自己同步,卻常常是要與別人「同步」。md 這樣一個相對小眾的文件格式并不適合分享,因此支持導出其他文件格式也是相對比較重要的。更有甚者連導出本地 md 文件都不支持,這一點的弊端我在后文將提到。
輕量化的移動端
如果說手機是碎片時間的入口,那么移動端筆記應用就是碎片化寫作的入口。
移動端筆記應用
通過日常的使用我發現,絕大多數的手機寫作場景都是:
它不需要多么強大的生產力或者多么強力的功能,為數不多的要求是:
在這方面,我感覺 iOS 上的 Drafts 可以說是做的比較好的,即使它是一款「非典型筆記應用」。脫離應用實際體驗,這一點其實是很難講的,所以我們稍后再談。
被遺忘的文檔系統
作為一個筆記應用,在「好寫」、「好改」的基礎上,「好查」也是十分重要的,這就要求應用提供一個高效、簡潔、功能性強的文檔系統。
但目前的很多筆記應用(特別是從移動端起家的一些應用),少有文檔系統的概念。它們要不只是簡單地用所謂「標簽」來歸類,要不在桌面端完全無法導出為文件,再或者干脆使用體驗極差。
那么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情況呢?我想這一點和我之前提到的移動端筆記應用「輕量、快速」 的需求是分不開的。試想,如果廠商做一個「即開即用」的移動端筆記應用,那必然不會優先考慮文檔系統,這是由「快速記錄、簡單修改」的使用場景決定的。但在筆記應用桌面化的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注重文檔系統的建設。
我認為,文檔系統的設計模式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前兩點都很好理解,第三點我想具體說明一下。
我們知道使用 Markdown 語言撰寫筆記、查看筆記,在今天依然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行為,因為你很難直接用 md 格式的文稿和他人分享。同樣地,他人分享來的文稿也常常會是 Word、PDF、Pages 等格式,更不用談我們日常的項目中還會有許多其他類型的文件,例如圖片、視頻、代碼、表格等等。
如果僅是把自己撰寫的筆記分類得整整齊齊,而無法方便地管理其他格式的文件,這樣的文檔系統也是相對無意義的。筆記文稿被從其歸屬的文件堆中剝離出來,是不符合使用邏輯的。
這就引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文檔管理究竟應該只停留在應用內部,還是應該依賴于環境的文檔系統?
事實上通過以上的論述你可以發現,我更傾向于后者。雖然目前有這樣設計思路的應用我所知甚少,VS Code 勉強可以算一個。
VS Code
如果不強求在軟件內完成所有資料的歸類和查看,那么其實只要應用具備導出 md 格式的功能就已經可以基本滿足這一點需求了。
要多強大才算優秀
以上我列舉了四個我最重視,也可能是大家最關注的筆記應用的常見需求。
一個優秀的筆記應用是否應該完美地覆蓋以上所有的需求?這個問題就像寫代碼應該用 IDE 還是用像 VS Code 這樣輕量化的代碼編輯器一樣,我認為是難以產生定論的。
要多強大才算優秀?我想說的強大并不是事無巨細地涵蓋所有可能的需求,而是如文章開頭所言,我們應該找到合適自己的、得心應手的筆記應用。下面我想通過分析市場上已經存在的、具有一定質量的筆記應用在以上四個維度的使用特點,做一些非常簡單且主觀的歸納和參考。
少數派一直是一個關注 Markdown、支持 Markdown 的網站,在少數派我也認識了許多支持 Markdown 的筆記應用。期間我體會到,由于各個公司的設計理念、目標人群,甚至公司體量的不同,市場上的筆記應用的風格也大相徑庭。
例如:
再加上正在體驗的大師筆記,以上就是我長期使用過的一些筆記應用。但由于大師筆記的特殊性,我想之后再單獨談談。
Windows 用戶的困境
正如我之前反復提到的,筆記應用非常重要、核心的功能是全平臺同步(至少是你所擁有的設備的全平臺同步)。但出于種種原因,Windows 上高質量、有特色的 Markdown 筆記應用少之又少。我前文提到的 Typora、Notion 和大師筆記是為數不多我認為拿得出手且有特色的筆記應用。
糾結再三,我決定在以下的應用分析部分中,僅以一個 Windows 用戶的視角來寫,而不對不了解的 Mac 平臺的應用選擇妄加評論。如果你是 Mac 用戶,可以直接從我關于大師筆記的第三部分繼續看起。
Bear
Bear 是我第一個接觸的支持 Markdown 語言的筆記應用。其實以它為 Markdown 入門并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它修改了一些 Markdown 的基本語法——雖然這是可在軟件內更改的(你可以在「設置 - 通用」中選擇是否開啟「Markdown 兼容模式」)。寫作手感稱不上出色,常常可能碰到無序、有序列表呈現的狀態和想象中不一樣的情況。
Bear
Bear 目前只支持 iOS 和 Mac 的同步,所以并不在我的主力筆記應用的行列中。但由于它美觀、直接、優雅的 UI 設計,有時我還是會用一兩次。我認為 Bear 的 UI 設計是它的亮點之一,雖然不可調的頁邊距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手機端的寫作體驗。
Bear 在移動端的設計還是相對輕量的,但該有的功能都打磨得相當精致,這里就不細說了。
此外,「可以設置多層標簽」是一個文檔系統方面的功能亮點。這樣的做法既保留了標簽系統的整體性,又不會讓搜索變得非常呆板。
舉例來說,如果許多文檔都有名字相同的 #未完成 的標簽,卻屬于不同的大類標簽,比如一個是 #程序設計 ,另一個是 #少數派 。那么我在全局搜索未完成的少數派文章時也會得到很多未完成的程序設計文檔,這使得使用體驗很差。加入標簽歸屬就可以快速定位想要的內容,也可以提供類似于文件夾一樣的使用體驗。
那為什么我們不直接用「文件夾 - 文件」的模式呢?標簽模式的設計初衷就是一篇文稿可以有多個標簽, 從而提供多元、直觀的歸類方案,而不是單一的、有指向性的方案。
Drafts
前文提到,我認為 Drafts 是一款「非典型筆記應用」。誠然,它最低限度地具備很多筆記應用該有的基本功能:支持 Markdown、標簽系統、同步系統(僅 iCloud),但我認為 Drafts 與其說是一款「筆記應用」,倒不如說是一個移動端文本入口。(他們官網的 Slogan 就是 Drafts. Where Text Starts.)
Drafts
Drafts 最大的特點就是「即開即用」,寫好后再考慮這份文稿的用途。是要復制到別的應用?還是只是記錄一瞬間的靈感?還是要通過 Action 進行其他更復雜的處理?在輸入完最重要的文本之后,你大可再慢慢考慮這方面的事情。這對于手機上的碎片化使用場景其實是非常適用的。
這一點讓它成為我心目中移動端筆記應用的典范:不喧賓奪主,默默地收集所有的文字碎片,并給你最快捷的處理他們的辦法。
從此你再也不用在各個軟件之間「專事專辦」了,面對的只有 Drafts 克制自由的藍白色界面。事實上,配合 Action、URL Scheme、Workspace 這些特性,Drafts 簡約直白的外表下藏著一個功能史無前例強大的效率工具的內核。
Typora
我想開門見山地直言,Typora 是我在桌面端最喜愛的生產力應用。它的功能之強大、設計之冷靜、體驗之美妙、理念之先進,我認為值得所有筆記應用廠商學習。
Typora
打開軟件,界面只有菜單欄若干幾個選項和一個空白的輸入區域。但這個簡約的軟件所支持的功能之多,卻令人嘆為觀止。
除此以外,它還擁有一些「瀏覽器」相關的功能:
我常用 Typora 寫微信公眾號推文:撰寫文稿,套用固定 CSS,一鍵復制 HTML 代碼。這樣就完成了從撰寫到基本排版的工作,我只需將 HTML 代碼粘貼到微信公眾號后臺,再進行一些微調即可。大幅節省了工作量的同時,還保證了每次推送的格式基本相同,閱讀體驗更好。
當然它也不是沒有缺點的。沒有移動端應用,不支持云端同步,甚至沒有應用內部的文件管理,導致使用模式基本是在文件夾中直接打開 md 文件。它是一款將生產效率發揮到極致的筆記應用,能夠包辦你生產過程中的絕大部分內容,但任何一點無關「產出文稿」的事它都不會去做。
Notion
少數派有 文章 提到 Notion 是一款「來自未來的筆記協作工具」,我十分同意這一觀點。無論是它 Web 應用的本質,還是它創新的「模塊化」使用邏輯,都仿佛是來自未來的筆記應用解決方案。
Notion
文檔系統一直是各類筆記應用的老大難問題。做簡單了沒有分類的意義和效果,做復雜了又會浪費太多時間在無意義的打標簽、建目錄上。
Notion 僅用一個「模塊化」的概念就解決了這一問題。 任何文章(Page)下都可以再插入許多模塊(Block):其他文章、段落、列表、鏈接、圖片、視頻、代碼、看板,甚至 PDF、谷歌地圖……
因此,一篇文章(Page)可能不是一篇實際意義上的文稿,卻是許多文章的父集(或者說,一個筆記本)。再配合文章鏈接等模塊,一個極簡理念下的文檔系統就誕生了。
對于 Notion 來說,Web 應用的本質是一把雙刃劍。
優點:
缺點:
Notion 的模塊化設計使其成為一個天馬行空的產品,用戶可以在多種多樣(并且持續更新)的模塊之上,搭建出屬于自己的功能強大的筆記。
最后「一個」筆記應用
每個應用有每個應用的好,但如果為了達到自己的需求而反復在各個筆記應用中切換,著實是一件很麻煩的事。一篇文稿在若干應用間奔波,不說適應軟件不同語法的問題,你的文檔系統最終也會變得一團糟。
我相信每個用 Markdown 寫作的朋友,都在等那「最后一個筆記應用」。如果能有一個應用能滿足你的所有需求,卻又不顯得臃腫復雜,那該多好!但很可惜,就我個人經驗而言,到現在我還沒找到最適合我的筆記應用,包括接下來將著重講的大師筆記。
大師筆記 的英文名是 Masterway,直譯「大師之路」。Markdown 筆記應用經歷了好幾年的發展,在不同設計理念的引領下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形態。一個應用成為「優秀的筆記應用」,要走過多長的「大師之路」?
大師筆記
在體驗大師筆記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師筆記其實吸納了許多其他筆記應用優秀的設計思路。下面我想繼續以前文強調的四個維度來分析大師筆記的功能亮點。
(截止到初稿完成,我的大師筆記 Windows 端版本號為 0.5.3,iOS 端版本號為 1.2.4。)
Markdown 語法
大師筆記在對 Markdown 語法做一定修改、擴展的基礎上,推出了自家的 mmd 語法(也包括 mmd 格式的文件)。它的開發者是這樣描述 mmd 的設計理念的:
mmd 是 Masterway 在基礎 Markdown 之上,為應對圖片,音視頻等等多媒體場景而創建的一個簡單擴展。mmd 對絕大部分的基礎 Markdown 語法,如標題,字體風格,網頁鏈接,圖片鏈接等等,mmd 都提供了支持。同時,在基礎語法和擴展兩方面做了一些謹慎的嘗試。
mmd
具體的改動內容你可以在 這篇文章 中查看。
兼容性問題
任何企圖對 Markdown 語法進行改進的廠商都面臨著兼容性的問題。其中又可被分為兩點:
前者就是我之前提到的,「筆記應用廠商應該擁抱用戶的習慣」。但很遺憾,目前大師筆記并不支持在各類 Markdown 語法風格之間進行任何的切換。
不過在后者上,大師筆記還是做得比較好的。它在支持導出為自家 mmd 格式文件的同時,也支持廣泛使用的 md 格式文件。軟件會自動幫你將 mmd 有所改動的語法替換為 Markdown 的通用語法。
為此,我專門測試了所有 mmd 與通用 md 格式中不同或增廣的語法格式,把它們寫成一個文檔,并導出成 md 格式。
mmd格式測試 - mmd
mmd特殊格式 - md
除了應用內部的筆記鏈接,基本所有的擴展語法都能被比較好地修正。其實我認為不把筆記鏈接轉化為共享的網頁鏈接,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對用戶隱私的考慮。如果我一不小心忘記文稿中鏈接了其他文稿,又把這篇文稿導出為 md 格式分享給了別人,其實可能帶來很大的不便。
多媒體的野心
開發者在 mmd 中擴展了插入視頻的功能。你可以在筆記中插入:
mmd 視頻鏈接
雖然只是很簡單的功能,但我從中看出了大師筆記開發者的「多媒體的野心」。這讓我想到 Notion——一個筆記應用的手究竟應該伸多遠?
對于這個問題 Notion 也許已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就像 沨沄極客 說的,他們想做一個「電子手賬」。你可以在 Notion 中完成任務管理、多媒體展示、待辦事項、日程規劃……
那大師筆記呢?目前我還不得而知。但很顯然地,視頻也可以是筆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認為這至少是電子化筆記探索路上的一步。
寫作手感
寫作手感一直是一個比較玄學的東西,它由很多方面的因素決定(也包含很多的個人喜好),因此在前文中我也很少用到這個評價標準。而且在談到一個筆記應用的「寫作手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一些負面的印象,卻很難描述這個「手感」好在哪里。
大師筆記編輯界面
你正在閱讀的這篇文章的初稿是我全程在大師筆記中撰寫的。期間我和朋友抱怨過:「如果不是要測評這個軟件,我真想用 Typora 來寫!」我只能說它并沒能給我帶來比較好的寫作體驗。這個毛病在比較新的應用上都有所體現,例如 Notion 的寫作體驗也很糟糕。下面我將一一列舉一些讓我感到不滿的問題(但這不代表你一定會不喜歡它。請下載后親自嘗試一番再做評價!):
應用其他方面也多多少少有一些影響我使用體驗的地方,在此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不過我想說的是,作為一個比較新的應用,有一些小毛小病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特別是在想構造一個新概念的應用時。期待開發者能將其打磨得更精致。
移動端的使用體驗
可能是由于移動端的開發晚于桌面端的原因,目前大師筆記的移動端仍然是一個非常簡陋的狀態。(請允許我用這樣一個比較嚴重的詞。)
iOS 上的大師筆記應用基本可以用四頁來概括:首頁、文件夾分類、瀏覽界面、編輯界面。
其中首頁和文件分類頁面做得還是比較精致美觀的,也和桌面上的使用邏輯很像。瀏覽界面是我認為做得最好看的。 沒有惱人的狀態欄,文字內容填滿全面屏的每一寸,讓人看得賞心悅目。字體大小、行間距、段落間距等也做得很合適。
大師筆記移動端
但編輯界面可以說幾乎是不可用的:
可以說,大師筆記的移動端目前只能修改文稿中的一些小錯誤,還很難進行任何創作。
同時,移動端強制先寫標簽、再寫標題和正文的設定也讓我用得很不舒服(你不能點擊下一行直接開始寫標題或正文)。保存時你也只能存到某個項目中(我將在下一部分介紹大師筆記的文檔系統),沒有一個暫存處。這一點其實是和之前提到的「快速記錄靈感」的需求完全相悖的。
文檔系統
大師筆記的文檔系統吸納了許多筆記軟件的優點。
大師筆記文檔系統
首先,它以傳統的「文件夾 - 文件」的形式作為基礎:文件夾對應的是項目,文件對應的是筆記(Line)。
其次,每個筆記的第一行固定為標簽行。你可以在其中加上這篇筆記相關的標簽。如果你不作任何改動,則這篇筆記的標簽為 #默認標簽 。在筆記最下方有一個LineId,它表示了這篇筆記在這個項目中的創建順序,因此每個 LineId 在項目內部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在軟件內鏈接文稿時用到它。
我認為最特別的屬看板功能。每個項目會自帶一個默認看板,其中包含你所有的筆記(以標簽的分類方式呈現)。你也可以在看板界面直接添加新標簽列,并向其中添加筆記。
除此以外,看板還有一個公共標簽的功能。在創建新看板時,你可以選擇是否添加公共標簽。如果你設定某個標簽為這個看板的公共標簽,那么在此看板中只會顯示有公共標簽的筆記。這時你添加新標簽列,則會顯示同時有新標簽和公共標簽的筆記。
大師筆記希望通過這樣的「項目 - 看板 - 標簽 - 筆記 - LineId」 系統來管理文檔。
搜索功能方面,目前大師筆記僅支持通過標簽或 LineId 在特定項目內搜索筆記,不支持任何的關鍵詞搜索。
那么這樣一個看起來有些復雜的文檔系統使用體驗究竟如何呢?
我認為,看板功能有些雞肋。目前大師筆記的看板功能僅僅局限于根據一個或多個標簽對筆記分類、展示,而這樣的功能用搜索其實已經可以實現。任務進度管理、任務到期查詢、人員分配、團隊合作等等看板更重要的功能,在大師筆記上其實是缺失的。
如果大師筆記希望做一個團隊協作軟件,這一方面應該跟進開發。但如果只是為了讓用戶更直觀地查看自己的筆記,我認為把搜索界面做得更明朗一些即可,不必再額外增加一個看板功能。
同時,大師筆記的項目和看板的顯示是有很大區別的。
項目視圖下: 所有筆記被集中擺放在中間列,能顯示出的筆記數量很少。界面右側是文檔編輯和瀏覽區域。但我感到這種偏向屏幕一側的編輯界面并不適合長時間的撰寫,而更適合一邊寫一邊查閱項目中的其他資料。
大師筆記項目視圖
看板視圖下: 所有筆記以看板的形式陳列出來,可以一眼就看到每個標簽下的筆記有哪些。編輯界面則是位于畫面中央的。我認為這樣的視圖更適合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長時間、長篇撰寫。
大師筆記看板
此外,在兩個視圖下你都可以按 F11 進入全屏瀏覽 / 編輯模式。
而 LineId 鏈接我認為是比較失敗的部分。試想這樣一個場景:當我想要在筆記中鏈接到另一篇筆記時,我要先保存,然后跳出編輯界面去找那篇筆記的 LineId 并記住,如果我想要給這個鏈接加一個標題我還要同時記住那篇筆記的標題。然后回到原筆記的編輯界面,用# 標記 LineId,再切換英文用半角符號 ,、" 加標題。這個功能如果在界面上能提示項目或特定標簽中的所有筆記,直接交給用戶挑選,使用體驗會好得多。
大師筆記內鏈
雖然沒有關鍵詞搜索,但我認為大師筆記的「僅在項目內部搜索標簽」的設計理念是很合理的。這一點在之前 Bear 的部分提到過,就不再贅述了。
木桶原理
如果你讀到這,你應該會發現我對大師筆記有許多的不滿,這些不滿很多都出自一些由于開發經驗不足導致的小問題。但我目前還是打算把大師筆記用作主力筆記應用,只是在移動端用 Drafts 輔助,這是為什么呢?
就像木桶原理所說的,我認為筆記應用作為一個工具,其易用性不是由其亮點功能所撐起的,而是由底線的功能支持決定的。
例如我的底線需求是 Windows 和 iOS 平臺同步,而后是寫作手感有所保證。這兩點其實已經可以刷掉許多市面上的筆記應用了:
你會發現盡管它們都有許多顯眼的功能和優秀的體驗,但最終是需求短板讓我選擇了大師筆記。或者說,盡管大師筆記有許許多多令人心煩的毛病,但它是為數不多的能滿足我個人需求的筆記應用,因此我才會去使用它。
雖然這是一篇純粹從個人需求角度出發的文章,但我希望通過我的一些分析過程,給大家在選擇筆記應用時帶來一些啟發:
大師筆記其實不能算一個新應用,它的開發者早在 2017 年底就在少數派上發過介紹文章。但我還是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小毛小病,有些甚至極大地影響了我的體驗。我不想在此一一列舉,因為這對于一個還在 beta 版本的應用是不公平的。但我想簡單說明兩個比較嚴重的問題:
我很欣賞開發者做全平臺功能性筆記應用的決心,我也認為他們知道這意味著多大的工作量。我希望開發者在構思新功能時也可以兼顧到一些使用體驗上的問題,畢竟這才是一個筆記應用的靈魂。令人欣喜的是開發者們也在建設大師筆記的 社區,提交 bug 的反饋很迅速,基本在一到二個工作日內可以得到答復。
一個小學徒要經過多少磨礪才能成為大師? 正如 Masterway 這個名字一樣,我想這是用戶和開發者可以共勉的。
祝大師筆記 Masterway 開發順利!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Bear 官網 、Drafts 官網 、Notion 官網、大師筆記官網、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