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云游戲”已成為游戲界最熱門的名詞。前幾天的第十八屆ChinaJoy上,與往屆相比,本屆ChinaJoy成功進階成為以游戲為主,覆蓋動漫、網絡文學、互聯網影視、互聯網音樂、智能娛樂硬件等數字娛樂產業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的展會,主打新科技驅動下的“娛樂+科技”這一數字娛樂新生態,以科技助推數字娛樂新體驗,把握新科技脈搏,集中展示數字娛樂產業前沿科技和高品質內容產品,云游戲、區塊鏈游戲、AI、5G等都在展會上精彩呈現。
“下一代游戲行業的競爭,或許將與硬件無關,而在于云游戲。”微軟游戲負責人菲爾·斯賓塞曾說過。而根據伽馬數據發布的《2020年云游戲產業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云游戲市場預計超過10億,未來兩年,預計每年增長率超過100%。
那么在云游戲市場上,都有哪些重要的推動力廠商呢?本屆ChinaJoy上,達龍云電腦的云游戲體驗區就十分搶眼,攜旗下達龍云電腦云游戲平臺再次與玩家的見面,吸引了到場的無數參展人士。
魅力亮相,近距離體驗云游戲
達龍云此次ChinaJoy的參展主題是“達龍云電腦,引領5G云游戲”。展會現場,達龍云帶領現場玩家近距離體驗,在手機上下載僅幾十兆大小的APP,就能連續暢玩各類PC端游、單機游戲等,數量多達數百款,現場很多玩家都“大呼過癮”,要知道,能讓游戲體驗不被硬件性能所掣肘,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展會現場,上海達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運營總監陳偉表示:“2020年,達龍云選擇了跟隨5G的浪潮,使玩家達到了更好的游戲體驗;我們為了提供更豐富的云游戲內容、促進游戲行業的蓬勃發展,達龍云也與很多的游戲大拿進行了合作。”據悉,在7月31日當天,達龍云就連續與諸多游戲大拿進行了云游戲的授權簽約,包括跳躍網絡的《300英雄》、久游的《勁舞團》、云蟾網絡的《鐵甲雄兵》等。
據了解,達龍云電腦是國內較早的云游戲平臺之一,曾獲騰訊投資,是騰訊生態體系的重要戰略合作伙伴。公司核心團隊長期從事基于云計算虛擬化技術的平臺開發和產品運營工作,掌握虛擬化云計算核心技術,是國內云計算領域頂尖團隊。
即點即玩,實現迅速云游戲化
達龍云電腦云游戲的應用到底有多驚艷?我們知道,游戲是大眾的精神剛需。以往游戲市場分為端游、手游、主機市場,云游戲的到來將三個市場合在一起,會創造出更多的商業模式。達龍云以多年的技術積累為基礎,特色創新為要求,以讓所有大型游戲“即點即玩”為使命,服務大眾,帶給大眾最佳體驗。
可以說,達龍云電腦似乎實現了智能手機和PC游戲的完美銜接,解鎖了創新玩法。現在的智能手機雖然可以模擬各種游戲主機,但卻不能模擬PC游戲,但是配合達龍云電腦的玩家,不必局限地端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在智能手機上,隨時隨地、輕松運行任意一款PC端的游戲,游戲體驗感直線上升。
5G提速,讓云游戲如虎添翼
游戲與網絡,一直都是息息相關的,技術也是推動云游戲向前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去年,國內正式啟動了5G商用,我國正式邁向了5G時代,有了5G網絡的加持和提速,云游戲更加如虎添翼,《戰意》、《300英雄》、《逆水寒》等大型官方授權云游戲,畫質越來越高清,低時延、高幀率等優質體驗也是輕而易舉地實現了。
據某項數據顯示,得益于5G的催化,2020年上半年,百億市值以上游戲相關企業布局中,云游戲尤為積極,已經布局的企業占比超過35%。
早在今年四月份,達龍云電腦就已經加入了騰訊5G生態計劃。借助騰訊5G生態這一平臺,達龍云電腦將進一步深耕云游戲領域,加速技術推進,引領5G云游戲。給玩家打造一個體驗流暢,游戲內容豐富,功能強大的云游戲平臺。
所以,今年ChinaJoy首次增加的5G云游戲展示,讓達云龍電腦在展會上再次驚艷。
云游產業鏈正在迅速崛起,達云龍電腦能否通過自身的努力,開辟一方屬于自己在云游戲市場中的“綠洲”,我們拭目以待。
018-04-13 13:17 | 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陳明權,大拿科技CEO、“愛作業”創始人。
時至今日,“愛作業”APP沒有正式做過推廣,但使用它的人卻越來越多。
400萬!這是自2017年9月2日上線以來,半年多時間的用戶數。
成千上萬的老師、家長和小學生們熟練地打開“愛作業”APP,檢查著數學口算。拿手機對著一頁口算題一拍,一秒鐘,是對是錯全都告訴你。
這款神器把老師和家長從枯燥的檢查中解放出來。
作為一個小學生家長,每次使用包括“愛作業”在內的APP時,小編都很好奇,是誰發明的?
實際上,發明者離我們如此之近。“愛作業”所在的大拿科技就在杭州濱江。創始人陳明權,一個陽光的80后奶爸,從14歲算起,已經跟計算機打了20多年交道。
而一樣看似簡單的東西,如果能夠做細做透,其中蘊含的力量也許就不那么簡單了。
沒錯,從口算切入,陳明權的方向是更深入的互聯網教育。他要用人工智能技術,讓教育變得輕松一點。
他和他的團隊正默默向著未來快速前行。
當第四個人來抱怨時,這就是個機會
陳明權穿著T恤牛仔褲,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鏡,分明一個IT大男孩。他連比帶劃講著“愛作業”的出現過程,講著講著他會不由自主把腿抬到椅子上。
“這是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他說。
做“愛作業”APP的初衷,來自同事的“抱怨”。
故事的開頭是有個同事抱怨說,每天回家要檢查孩子的口算作業,一頁100題,看得頭大。因為自己孩子還小,陳明權聽聽也就過去了。接著,他聽到了第二個、第三個人同樣的抱怨。當聽到第四個人這樣說的時候,他覺得,這也許是個機會。
他給一個親戚打電話,親戚是彩虹城小學的數學老師,親戚激動地告訴他,每天批改口算作業,都要花費1-2個小時,相當費時費力。
陳明權跟同事說,要不試試,做個項目來對付口算?
他們收集了600多本使用過的數學算術題作業本,為機器學習算法提供最初的訓練材料。還購買了好幾千冊新作業本,以收集不同題型擴充數據庫。
結果做了一個星期,什么也沒做出來。
這是什么情況?對擅長AI、機器視覺識別技術的團隊來說,這是從沒遇到過的挑戰。
“真正做進去后,發現真實的應用場景跟我們想象是不一樣的。就像愛因斯坦說的,窗外的每片葉子都在扇你的耳光。你以為很簡單,實際上很復雜。”
難度首先在于識別小學生的字。潦草的字體,算式邊上的草稿,字體會從背面透過來,這都增加了識別的難度。其次,拍攝角度的不一樣,也給計算機的識別增加了困難。
怎么辦?在“深度學習”算法基礎上,他們將OCR(光學字符識別,文字識別)技術進行改進,讓系統自動排除與題目和答案無關的內容。光解決這些問題,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
做了不短的時間,第一次上線,沒幾天,發現效果不好,趕快撤下來,繼續迭代優化。
當把現有的問題解決后,去年9月2日,“愛作業”APP正式上線。
那天是星期六。因為之前查出高血壓,陳明權剛剛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
他對同事是這么說的:“這個也不一定做得有多好,要不上個線,發一點朋友圈,你發一下,我發一個,拉點用戶來試試看,不好嘛,我們再改。”
事實上,只有十來個同事發朋友圈。結果上線第一天,1800人下載。用戶群里還有家長上來就發紅包表示謝意。陳明權嚇了一跳,跟同事說,不要轉了,萬一做得不好。第二天,新來了3700人。第三天,24000人。第四天,新用戶數7.3萬。
那時每天晚上陳明權都在后臺看數據,血壓根本就降不下去,因為興奮,晚上睡不著。
“你去看看,APP沒有這樣的,而且沒有專門做推廣,就直接引爆了。”
當時的興奮猶在。
而今年3月5日,開學第一天,拍照的照片量達到165萬張。不僅杭州人用,江蘇、廣東、上海、山東的老師和家長都在用,“愛作業”傳播特別快。
用人工智能技術做點好玩的事
大拿科技給人的第一印象,跟通常的科技公司沒什么兩樣,但稍加留意,會發現每個人面前的電腦都連著兩臺顯示器。
這樣做顯時尚?當然不,真正的原因是這樣能提高工作效率。
陳明權解釋,寫代碼的時候,這邊要描述一下實現的功能,那邊要敲代碼,原來一個屏幕,就要不停地切換,效率很低。改用兩個屏幕后,效率提高了30%多。
陳明權是溫州人,名副其實的資深碼農,寫代碼很厲害。15歲時,他就幫好朋友姐姐的公司開發了一款工資計算和發放的系統軟件。
而他寫代碼的本領,竟然是自學的。
初中時他在老爸單位的宿舍樓里認識一位叔叔,那位叔叔剛大學畢業,買了一臺電腦,他經常去玩。有兩款現在看來很low的游戲,當時讓他樂此不疲。但是遇到困難的關卡無法通過,那位叔叔就把買電腦時送的書給他了,告訴他聽說學會了編程,就可以修改游戲里的參數。
一本厚厚的書,陳明權看完,竟然入門了,而且通過寫出游戲修改器軟件,擁有了戰無不勝的秘密武器。
2005年從浙大計算機學院畢業時,美國Trilogy Software(著名軟件公司)首次到中國區招人,來自清華、浙大等高校的17個學生被招聘到了美國,陳明權是其中之一。
他曾擔任Trilogy中國技術總監,設計、架構,并成功交付多個世界500強的核心數據和人工智能系統。而且,更重要的,在這家公司他認識了他的合作伙伴羅歡。
和陳明權一樣,畢業于清華大學的羅歡也是一位技術“牛人”,清華畢業后繼續在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CMU)深造軟件工程和人工智能,之后還在波士頓參與創立一家軟件公司也做得很成功,他是第7批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科技部創新創業人才,具有20年軟件工程和人工智能經驗,目前是公司董事長。
兩人認識13年,沒正經拍過合影,那天在大拿科技,兩位技術大拿并肩站立,出現在了我們鏡頭里。
大拿科技是他們肩并肩合作的第二次創業。兩個配合默契的搭檔創建大拿科技的初衷,是用人工智能技術做點好玩的事情,把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用在生活的場景中,讓身邊人覺得有用。
他們合作的第一次創業,是做了家軟件公司,做得很成功。雖然財務上比較寬松,但愛折騰的性格,促使他們要用自己所長找點有意義的事情做做。于是他們回到杭州,創建了大拿科技。
陳明權說,希望用技術、科技來幫助身邊的人,讓他們的生活能變得更加容易一點。“科技是用來改變人的生活的,讓生活變得更美好,而不是吹牛。”
陳明權和羅歡
它能識別殘荷
讓馬云用了也很開心
陳明權推出的第一款產品就很美好,令人驚喜,是一款植物識別軟件,叫“形色”,說不定你也常用。
“形色”的初衷,完全是一個植物盲奶爸為了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
那個夏天,陳明權周末帶兒子出去,兒子會指著路邊的花問:爸爸這是什么?那時杭州在籌備G20,路邊的花一茬一茬不斷換,他剛認識這個花,過段時間又換了,所以經常被兒子問懵逼。
于是他一個人花兩周時間,做出了“形色”的雛形。陳明權說第一個版本很矬,只能識別花草的名字,沒有其他信息,但不用再怕被兒子問傻了。后來被公司其它家長看到,他們也開始用,并提出各種反饋意見,于是就當個項目做起來。
大拿科技2015年7月成立,8月,“形色”App上線,一開始只能識別兩百種花。經過幾次迭代,目前能識別一萬多種植物,準確率高達95%,1500萬用戶,覆蓋了209個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吐槽推動了產品的發展。他們有個用戶群,專門傾聽用戶的聲音,你們覺得哪里做得不好,不夠,說出來,我們來做。這才是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整天坐在辦公室里猜用戶需要什么。“你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牛逼。”
有小朋友就問了,有種植物叫瓜栗,但又叫“發財樹”,為什么?所有人都不知道。就去搜資料,原來瓜栗最先傳到廣東,廣東話里的拉丁文發音跟“發財啦”很像,所以又叫“發財樹”。
把這種生動有趣的內容編進詞條,比干巴巴介紹“這棵樹會長多高,這種花什么季節開”有意思多了。
不光公司自己人編,用戶也積極加入進來,提了各種建議,幫忙豐富詞條內容。
而當用戶越來越多,產生更多的數據,產品也變得越來越優秀。“它有自我進化能力,它被很多人用,用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數據,又可以拿來訓練新的引擎,它的智商就變高了。”
原理跟阿法狗是一樣的,只是在這里,深度學習技術用來識別植物。
陳明權有個周末到西湖邊拍荷花,意外的發現枯萎的荷花也能被識別,而當初并沒有把殘荷輸入電腦。這是它自動學習的結果。
非常好笑的是,最早的時候拍到紫薇,它會自動識別出答案是“林心如”。而如果你對著自己拍張照,它會識別出與你顏值匹配的植物。如果是女的,通常是一種漂亮的花,如果是男的,就會自動識別一種陽剛點的植物。
陳明權說,人臉鑒定就是專門用來搞笑的。有次在植物園搞大自然學校的開幕儀式,想搞一些新穎的簽到活動,他們就想到了這個點子。
活動開始的時候,馬云來簽到,手機一拍,他被識別成君子蘭。馬云自己也很開心。
這款火爆的APP,英文版在北美地區也大受歡迎。泰國有位親王最近鄭重聯絡了他們,問能不能幫忙搞一個泰文版。
方向對了
就像唐僧西天取經一樣
會有人幫你
陳明權的辦公室不大,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書架和書桌上放了很多書,門口地板上還放著一套《十萬個為什么》,一些盒裝的餅干堆在桌邊。
零食顯然是為加班準備的,早上8點左右到公司,晚上十一、二點回家,平時他的時間表是這樣的。
“說實際一點,創業呢,如果希望做得好,工作和生活是沒有辦法平衡的,你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不過周末,他都會盡量多陪孩子們。“逼”他做出了“形色”的大兒子,提出的問題他從沒隨便應付過,肯定會給出一個答案。
比如兒子問,爸爸,汽車是怎么工作的。陳明權就會把引擎蓋打開,發動機運轉起來,告訴兒子這個是干嗎的,那個是干嗎的。
兒子問電梯是怎么工作的,為什么會上升,他就帶兒子去電梯間,給他看那邊有個繩子在拉拉拉。有一天陳明權在陽臺收衣服,兒子看著衣架問,爸爸,這是不是跟電梯一樣的?
才讀小小班的孩子,已經顯出很強的邏輯能力。
陳明權希望能維護孩子的好奇心。遇到不懂的沒關系,可以去查,就是在孩子面前不要裝。給兒子解答為什么,是他的一個愛好。
讀書是他的另一個愛好。他讀各種各樣的書,他愛讀歷史、科幻小說,《三體》是過去10年里,他看過的最重要的書之一,他桌上放著《騰訊傳》《一個廣告人的自白》,還有一本全英文的深度學習的書,磚頭厚。
他學習能力很強。外面有很多飯局,很多社交,他都不參加,他覺得聽人吹牛逼,是浪費時間。
陳明權說自己學東西快的原因,是他發現了學習的竅門——當你意識到學習任何東西都是沒有捷徑的時候,就是捷徑。
與其浪費時間找捷徑,不如坐在電腦前,把那些枯燥的文檔打開,一頁一頁看過來,不懂的地方寫兩行代碼,驗證一下。“你好好干,努力去做這個事情,就是捷徑。這是一個很土的秘訣。”中學時,他就是用這個秘訣自學了編程。
現在,他用這個秘訣來創業。
而且他發現,創業很有意思的事情是,當你做的方向是對的,不斷地會有人來幫助你。“創業就跟唐僧西天取經一樣,方向沒錯,過了段時間,打不過妖怪了,孫悟空來了,挑的東西多了,豬八戒來了,再過段時間,沙和尚來了,白龍馬也來了,慢慢是有人會幫助你的。”
那些不斷吐槽、提意見的用戶,就在推動“愛作業”不斷往前走。最初上線時只針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四則運算,現在批改范圍已擴展到五年級。隨著用戶的需要,分數、豎式、單位換算都一個個支持了,越來越多復雜的東西都被他們做了出來。
原來只是幫助家長和老師減輕改作業的負擔,現在專注在人工智能+教育。
他們希望最終提供一個可以自適應學習的平臺。“以前做作業,可能80%他會,反復練那80%,就是浪費時間,只有20%是他需要練的,但你不知道他的薄弱環節在哪里。我們可以。用大數據分析,我對你的小孩是最了解的。”
一年級小學生出錯的原因,他們用大數據分析出來,有240種。針對錯誤能做什么呢?給錯的題自動生成題庫。
這個就是老師都希望達到的因材施教。不僅是數學,英語、語文等學科都納入了他們視線,“通過手機掃作業,我可以把所有信息收集起來。我知道你孩子的成長曲線,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學習計劃。”
這就是他們正在做的事,近期可能會推出。
因為經濟上沒什么壓力,所以做得很純粹很專注。每天都有風投主動上門,不排除未來跟合適的投資者合作,但對他們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是把產品做好。
“阿法狗我們也能做,但我們希望用人工智能為身邊人解決問題,為家長、老師、學生提供一些價值。”
(據杭州市創業投資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原標題《他研發的神器解放了400萬家長,還讓馬云用了也很開心 》,張向芳/文 王毅/圖,編輯 李如)
著手游市場的壯大,越來越多游戲廠商開始關注手游這片市場,除了傳統的手游廠商外,不少電腦游戲廠商也將自家手游移植到手機上,而這些移植手游,往往都是擁有非常高人氣,口碑非常不錯的作品,回顧筆者為數不多的電腦游戲經歷,《死亡細胞》算是其中之一。
《死亡細胞》是一款融合了Roguelike與類惡魔城要素的游戲,游戲包含了隨機生成地圖、永久死亡機制,并擁有非線性關卡,角色成長等要素。游戲擁有包括刀、劍、盾、弓、鞭等在內的豐富的遠近戰武器,還有箭塔等在內的輔助裝備。憑借著出色的美術風格,爽快的打擊手感和不小的難度挑戰性,《死亡細胞》獲得了不少玩家的好評,在Steam上,《死亡細胞》獲得了玩家們“好評如潮”的評價。
作為一名手殘黨,但是又深陷這款游戲中的玩家,自然也是希望能在手機上隨時隨地玩到這款游戲,偶然間,筆者發現應用商店竟然上架了安卓版的《死亡細胞》,筆者也是馬上安裝試完了手機版的《死亡細胞》(iOS版本發布得更早)。
不得不說,手機版的還原程度還是非常高的。
首先是非常精美的游戲畫面,場景也是豐富多樣的。
打擊手感也是一如既往得出色,有一種拳拳到肉的感覺。
翻滾技能,可以用來趕路,也能用來躲避敵人攻擊。
遠程武器,弓,射程遠,但是傷害比較低。
格擋武器,盾,可以進行盾反,練好的話,不失為一個神器。
在每一關的七點,都可以通過細胞(游戲中的貨幣)來購買新的能力、武器,并能升級天賦。
要說是遺憾的話,有兩點,一是游戲沒有中文,所以如果是沒有玩過電腦版的話,對武器以及裝備屬性理解起來會有些困難;二是對于這類動作游戲,虛擬按鍵的體驗確實有所欠缺,包括一些比較復雜的操作,虛擬搖桿比較難以實現,不過好在游戲本身支持手柄,如果是連接手柄的話,體驗會有質的飛躍。
目前手游版《死亡細胞》已經可以在安卓或蘋果應用商店下載了。
另外,因為永久死亡機制,后期很有可能會因為某個失誤,導致角色死掉重新從第一關開始,或多或少會有些讓人想要摔手機。這里有一個竅門,可以將當前存檔復制到另一個存檔槽中,死掉之后,再開始復制之后的存檔就可以了。
(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