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在商業街看到一家脆皮五花肉店,香味撲鼻。我走進去買了一根,順便和老板聊聊現在開一個脆皮烤五花肉店賺錢嗎?聽聽他怎么說吧。
脆皮五花肉
我:這個脆皮五花肉怎么做的?
老板:這盆五花肉洗完之后先放著,然后咱們先去搞腌料。這個料都是自己打的,從市場上買幾十種大料混合而成。這個腌肉一定要翻均勻,讓每塊肉都掛上料。
具體配料表如下:
鹽700克,味精250克,孜然粉250克,雞精300克,十三香20克,花椒粉250克,白芷10克,香葉5克,八角5克,桂皮5克,丁香1克,蔥姜各50克。
我:現在肉都是切好是吧,有多重?
老板:一根基本上都是一斤左右,烤完后有七八兩。因為要經過風干晾置。
我:這個賣多少錢?
老板:一根現在這邊是36,毛利潤在20塊錢左右。
我:這肉在哪進貨?
老板:都是去市場自己選的,這樣成本低,加上烤五花肉必須得是五花三層有層次感,肥瘦相間,吃起來口感會更好。
我:我看有的有烘干機,是不是更快?
老板:對,像咱們小店也沒有必要弄烘干機,自然晾干就行。如果說很有條件的話,可以弄烘干機,比較省事一點,像這種都沒那個必要。
我:烤的時候有沒有什么要求?
老板:也沒大概具體要求,就是往爐子邊一掛,200度左右,烤個四五十分鐘就行了,爆皮要高溫。
我:這個爐子買的話多少錢?
老板:當時2000多吧,很便宜。
我:什么才算合格的脆皮五花肉?
老板:像這種烤的好的,很脆口感也好,主要看火候。有很多細節,得自己實踐摸索。烤完后根據顧客的需求,可以撒點孜然,辣椒或者其他的東西。
我:這個爐子每次能烤多少?
老板:一次能烤30根左右,一天能賣三四爐,大概100根左右。
我:一天賺個一兩千。
老板:差不多,反正是比打工強。
我:咱們這個店開花了多少錢?
老板:不算房租的話,我感覺幾千塊就夠了,一萬塊不到。
我:如果新人干有什么建議?
老板:還是建議先學習再去開。
我:好,謝謝。
小區業主群里,看到一個業主咨詢附近小學招生我們小區能不能直接上?她家的娃在老家讀完幼兒園,今年秋季入學想轉過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討論起兒女的教育問題。
有個業主說:
我和老公985畢業,回老家在南方四線小城市當老師,工資在當地也還可以。不過兩人都是農村家庭,白手起家。兒子今年3歲了,一直在農村老家,我媽媽帶著,我和老公周末回家帶兒子。因為我媽堅決不愿意來城里住,農村住著確實舒服。
兒子也喜歡農村玩鬧。我們覺得幼兒園也讓他在農村讀,因為我自己就是老師,我知道現在教育內卷有多么激烈。反正我對兒子沒啥要求,以后能留在這個小城市上班,我們幫他把房車都準備好,悠閑點生活在我們身邊就足夠了。
所以我一點也不雞娃,只要娃將來能自食其力就可以了。另外我覺得小城市生活很舒坦,沒有娃在家的日子也很舒服。
另一個業主說: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雞娃不雞娃,我跟老公都不太在乎成績,畢竟我們曾經都屬于在學校很聰明成績很不錯的人,工作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工作的好不好,幸不幸福,很多時候并不取決于你學什么以及學到有多么優秀。
在我看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帶來的幸福感遠比被強迫的事情掙錢多帶來的幸福感要多得多。所以,我提倡順其自然。但是對于我在乎的東西,我依然會忍不住去讓他提前接觸,比如英語,未來可能還有邏輯思辨能力,政治經濟等等,因為我希望他能有更多的了解信息的渠道,任何問題能有自己的視角,不至于被蒙蔽,這就夠了。
我覺得一個有自理能力,有思辨能力的人總歸不會過得太差,至于他想學什么做什么工作那就是他自己的事兒了。
還有個業主說:
我也是不知道自己有沒雞娃。我們工資低,小孩卻學了不少課外班,但從沒要求她學到哪個程度,只是想讓她提高自身素養,然后發現學的這些課外的東西對學習很有幫助。
我們相處成朋友,無話不談,小孩按照我內心預定的目標走,高中之前全面發展,大學一門心思學習。大學時她拼盡全力讀書,全額獎學金申請去我高中期望卻無法實現的大學讀研。她經常覺得很快樂幸福,我也一直覺得養娃是一件幸福的事。
...........
我覺得雞娃不如雞自己,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后的誰知道呢。
天是2016年8月11日,一年前的今天,我開始進入,也開始進入自媒體。
其實早在2015年6月的時候,朋友就告訴我說,快去吧,發文章有廣告分成。有錢賺的事兒自然責無旁貸,趕緊去注冊,卻被告知,需要有博客、微信公眾號等鏈接才能申請注冊。
我是一個很落伍的人,到注冊那天還一直保持著用筆寫文章的習慣,沒有博客,沒有微信公眾號,甚至連微信都沒有,怎么辦?趕緊注冊吧!
注冊了一個某網站的博客,每天發四五篇文章,發了10天之后,再去注冊,還是通不過,說博客時間太短,點擊量太低。
確實,這家網站我就不說是誰了,發了四五十篇文章,一篇都沒有推薦,點擊量最高的只有20幾個,倒是每天都有后臺消息說,要想獲得推薦,加他們的QQ。加了之后才知道,原來他們推薦一篇首頁文章,需要700塊錢。
真他媽的,太無恥了!
但是也沒辦法,沒博客注冊不了,只好繼續發,發了一個月后,仍然沒有點擊量,可想而知,再次申請頭條仍然是通不過。
之后基本上就放棄了。
期間,我推薦過好幾位朋友去頭條,都是很有名的歷史作者,直到8月11日,其中一位朋友說,他跟編輯聊起來,說起了我,編輯說她以前看過我的文章,知道我的名字,就給了我一個邀請通道,可以直接入駐。
記得當時我還在從老家回濟南的路上,一得到這個消息,非常興奮,恨不得馬上就去找臺電腦。直到下午到了家,趕緊打開電腦,注冊了“歷史客棧”的名字。
一開始,可能跟大多數傳統作者一樣,感覺自己很牛,文章都是在報紙雜志上發表過的,只要發到頭條,肯定很多人追著看。
現實跟理想總是有差距的,第一個月發的基本都是以前寫的古代史文章,閱讀量有高有低,高的過百萬,低的只有幾千,很不穩定。到了9月,開始給頭條專門寫文章,以近代史為主,閱讀量開始大漲。
我統計過,從8月11日進入頭條開始,86天后閱讀量過億,180天過兩億,平均每天過百萬。
不能不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后來跟《讀者》雜志的一位編輯說起來,她說《讀者》最好的時候一年總發行量也就剛過億,你一個人寫了3個月就過億了?
是有點不可思議,但這就是新媒體的魔力。
當然,也不要以為自媒體很容易,首先你要有寫作的習慣,其次要有對讀者喜好的把握。現在有一些培訓有點莫名其妙,說能讓你從零基礎,幾個月成為自媒體大咖。這就太扯了。而且,如果你根本沒有寫作的習慣,為什么還要硬來呢?寫作這個東西可不是個輕松、浪漫的活兒,能讓你身心俱疲。
網上有個關于自媒體的段子很有意思,有人問自媒體作者如何才能達到月入萬元?有人回復:用你寫稿到深夜的勁頭兒,去學貼地板磚,很容易就月入萬元了。
這確實也道出了大多數自媒體人的困境。其實在任何一個領域都是一樣,自媒體也遵循著二八定律,能賺到錢的只占20%,剩下那80%能有口水喝就不錯了。
開始那幾個月,寫得很興奮,每天忙到晚上12點,第二天早上五六點鐘就醒了,當然還有別的工作要忙,不光是寫文章。那段時間,很有創業的感覺,雖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但也沒覺得累,因為有成就感在那兒,每天都能見到錢,這個比任何鞭策都有用。
還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天早上起來,看到昨晚發的一篇文章漲了幾萬閱讀量,很牛氣地對老婆說,看,咱睡一覺起來,一家人的早餐錢出來了。
當然,現在已經感覺不到這種滿足感了。
長期的伏案寫作,自然也帶來了很多健康的隱患,比如很嚴重的頸椎病。我們家門口有家按摩店,每次我去人家都不樂意給我按,說太硬了,按不動,別人按一下,你得按十下。
后來去另一家按摩店,按摩師傅開玩笑地說,看你這頸椎,一天不睡上十幾個小時就跟沒睡醒一樣。
我問為什么,他說,你沒感覺每天頭暈、頭疼嗎?頸椎病都把血管擠壓住了,大腦供血不足。
我這才明白過來,原來每天打哈欠是因為這個,以前還以為是懶呢!
到今天,已經整整一年了,“歷史客棧”頭條號留下了3億多的總閱讀量,14萬的訂閱用戶,和幾個頭條頒發的獎杯。從開始的頭條一家,也擴展到了好幾家平臺,認識了不少朋友,但感覺每個人都很焦慮,大神有大神的焦慮,小蝦有小蝦的焦慮,各種各種的焦慮,已經開始侵襲我們得到的幸福了。
以前曾有過夢想,等掙夠多少錢的時候就去環球旅行,一邊旅行一邊寫作,但現在卻很遺憾地發現,自己已經沒時間去旅行了。
我自認不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喜歡隨遇而安,但當前面還有更大的可能的時候,想要停下來是很難的。
“放下”,要是真的那么容易,也不至于一個世界級的大宗教破了兩千多年都破不了。